《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作者卡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

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鉴略.

( ) ?时日曷丧..( ) ?新颁.( ) ?勒.

令( ) ?木塞.( ) ?复辟.( ) ?黄巢.

(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巢 窠 ②????? 兑 蜕 ③????? 鉴 签

④????? 曷 溘 ⑤????? 孺 嚅 濡

⑥????? 嗜 耆 蓍 ⑦????? 胪 颅

⑧????? 殃 泱 怏 ⑨????? 倘 徜 淌 ⑩????? 纂 篡

?????? 详 祥 佯 ?????? 偕 揩 楷 谐 ?????? 萃

3.近义词辨析

①退化·蜕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迷·执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题名·提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

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从文意上看,它首先揭示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的社会根源——“袁世凯想做皇帝”,一个“想”字形象地揭露了甚嚣尘上的封建势力妄图开历史倒车的险恶用心;“蔡松坡先生溜出”,一个“溜”字既含蓄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彻底性,又交代了袁世凯阴谋得逞的原因;再次,作者用这一事件,意在表明复古主义其实和袁世凯是一丘之貉,他们都企图恢复人吃人的等级社会,让广大人民“变成奴隶”。

2.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点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鲁迅对于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这一观点在文中是否有所体现,如果有的话,试举例说明。

点拨这一观点在这篇课文中多处都有体现。如“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这里明显含着“大国”的思想,其时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太多,而这种心理依然在国民心中挥之不去。“不讲爱国”——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呢?人民遭受疾苦,战争频仍。又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里鲁迅用的

是比较轻松的笔调,但这里饱含着他的沉痛,本没有人乐意做奴隶,而这种做了奴隶还庆幸的情形居然在中国的上出现。

4.本文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分析。

点拨本文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强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痛心。作者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痛心地叙述了中国的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作家面对这些沉重的现实,如何不痛心呢?然而更让作者无法忍受的是,中国百姓的麻木不仁,“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些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做‘天下太平’”。这些都强烈地震撼着鲁迅的灵魂。

第二、愤怒地控诉与批判。鲁迅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粉饰等级制度的骗人的鬼话。指出在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劳动人民不过“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在“乱世”,劳动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同时也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本质。

第三、辛辣的讽刺。鲁迅的杂文泼辣犀利,冷峭峻拔,就如投枪与匕首一样。鲁迅先生经常用反语来对中国社会、历史、人生、文明进行批判。本文亦同样可以看到,“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辛辣地指出正是由于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才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才甘心做牛马,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再如“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史学家们为了掩饰统治者的罪行,粉饰太平,向世人洋洋得意地宣扬“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好吗?深刻地揭示出御用文人丑恶的嘴脸。

第四、热烈深沉的爱。鲁迅先生那宽厚、博大、热烈的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爱,使他始终关注的是中国的人生和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中国现实社会。这种深沉的爱使他清醒而痛苦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认识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奴隶地位;就是这种深挚的爱,使作者坚信“前面还有道路在”;这种热烈的爱,使作者呼喊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5.作者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点拨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都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真正无法掩饰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结构图解

灯下漫笔(节选)????? 现实引子??????????事兑钞想变奴隶原因由小及大历史观点??????现象治乱本质????? 做不成奴隶做稳了奴隶批专制,揭奴性情理交融现实号召

??????????不满创造第三样时代出路画龙点睛

三、写作特色

1.语言的形象性。 用极为形象的语言构造意象来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这是鲁迅杂文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他的文章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使敌人无法招架。《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总共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专制暴君,分量之重,实属罕见。

2.鲁迅杂文在语言上用词极为恰当,表现力极强。

如“蔡松坡先生溜出”的“溜”,“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的“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这些词语准确形象,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

3.强烈的抒情性。

“‘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了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文苑天地】

鲁迅名诗名句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素材积累】

微软的在意

开复刚成为微软公司的市场经理时,带着微软某个著名的软件产品参加了一次软件展示会,会后,他兴高采烈地给整个产品组的所有员工发了一封电子。他在中说:“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在此次展示会上我们取得了全部10项大奖中的9项!让我们一起庆祝和狂欢吧!”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小时之,他就收到了几十封回信,回信的容竟惊人的一致,所有人都在问他:“我们没有得到的是哪一个奖项?为什么没有得到?别人比我们好在哪里?从这个失掉的奖项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明年,我们怎么才能包揽全部10个奖项呢?”

开复后来说道:“在收到的那一刻,我几乎惊呆了!没有想到微软员工竟然会这么在意那个失掉的奖项,直到那时我才真正理解,微软为什么能够不断推出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为什么能在软件巨人的位置上持续地取得成功!而这一件小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我后半生。”

感悟世上没有真正的完美,但这个世界多的却是不停地追求完美的脚步,于是就有了卓越,于是就有了成功。在成功中找“教训”,在“对手”中寻“经验”,这便是前进的保证。

适用围 1.尽善尽美 2.终点亦是起点 3.美中不足

4.成功的秘诀 5.小可见大 6.“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美文珍藏】

灯下漫笔(节选)

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

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曰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赏析写《灯下漫笔》时,鲁迅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以革命主义者的锐利目光,不仅看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而且说明这种制度是为阔人和凶人服务的,而直接受到损害的则是“悲惨的弱者”。选文将斗争、批判的锋芒直指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和课文共同揭示了旧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外原因。文中的吃人肉筵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吃人的社会现实,行文语言深刻、充满机智,论证严谨而简练。从文中能看出鲁迅杂文自始至终贯串的一种战斗精神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的解剖。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léi②zuǎn③shì④duì⑤lú⑥zhé⑦lüè⑧shuò⑨cuì⑩xiào?lüè?hé sànɡ?bān?lè?sāi ?bì?cháo 2.①巢穴、窠臼②兑现、蝉蜕③鉴定、签字④时日曷丧、溘然长逝⑤妇孺皆知、嗫嚅、耳濡目染⑥嗜好、耆旧、蓍草⑦胪列、头颅、鲈鱼⑧祸国殃民、泱泱大国、怏怏不乐⑨倘若、徜徉、流淌⑩编纂、篡夺、攥拳?端详、慈祥、佯攻?白头偕老、揩油、楷模、和谐?荟萃、纯粹、鞠躬尽瘁、憔悴、猝不及防

3.①退化:a.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b.指事物由优变劣。

蜕化:a.指虫类脱皮,b.比喻腐化堕落。

②兑现:a.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泛指结算时支付现款;b.比喻诺言的实现。

兑换:指用证券换取现金或用一种货币换取另一种货币。

③执迷:指坚持错误。

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④题名:a.指为留纪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动词;b.指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名词;c.题目名称。

提名:指在决定人选之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的。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含解析)

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灯下漫笔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二部分:(5-11)考查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的结论(一乱一治)。 第三部分:(12-14)走哪一条路?创造“第三样时代”(青年的使命)。 一、分析“引子”(1~4)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 停止兑现--不甘心 ↓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宰割。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③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第七段】 ④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1灯下漫笔(节选)

《小狗包弟》学教练案 制作人:王贞培审核人: 刘艳玲2016/10/10 一、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诵读、圈点勾划品味精彩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巴金身上体现出的敢于讲真话、勇于自省的美好人性并学习这种美好的人性光辉。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领悟作者身上的忏悔精神。 【学习难点】 探究小狗包弟遭受厄运的原因(文革背景) 二、预习任务 1.把课文标上段号,熟读课文。 2.做《红对勾》P55“基础自主学习”部分,阅读P56“相关知识链接”。 3.请简要写下本文围绕“小狗包弟”讲了哪些内容? 三、课堂研学(1课时) (一)向谁忏悔 1、写了一条什么样的小狗? 诵读第3段、第5段,圈点勾划描写包弟动作行为的句子,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总结包弟的特点: 这是一条(特点)的小狗,因为它(举例)。 示例(根据第2段总结): 这是一条聪明可爱的小狗,因为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这是一条的小狗,因为它。这是一条的小狗,因为它。这是一条的小狗,因为它。 2、写小狗怎么了? (二)为何忏悔 我为什么要送走小狗?(小组合作探究)

(三)怎么忏悔 作者是怎样向小狗表达歉意的? 自由诵读第10到13段,圈点勾划出直接向包弟表达歉意的句子,仔细品读。 (四)悔的意义 当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四人帮的时候,巴金却向一条狗道歉,说明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桌间交流探讨) 四、当堂练笔 生活中、学习上,我们又有什么要向别人(或小动物)忏悔的吗? 请你把这种情意写出来,100字左右 五、课后巩固,作业布置 1、以坦诚的笔把当堂练笔中的歉意扩充,写在周记上。 2、《红对勾》中《小狗包弟》第一课时作业。 六、相关链接 1970年12月7日,曾经反对德国纳粹的英勇斗士、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不由自主地下跪,这在当时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这一跪,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忏悔,它的份量重如泰山。这一跪,淡化了饱受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沉积在心底的愤怒,他们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为德国重返欧洲,赢得尊重,回归正常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但他们的歉疚与忏悔,殊途同归)

《灯下漫笔(节选)》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作者卡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鉴略.( ) ?时日曷丧..( ) ?新颁.( ) ?勒.令( ) ?木塞.( ) ?复辟.( ) ?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巢( ) 窠( ) ②??? 兑( )蜕( ) ③??? 鉴( )签( ) ④??? 曷( )溘( ) ⑤??? 孺( ) 嚅( )濡( ) ⑥??? 嗜( )耆( ) 蓍( ) ⑦??? 胪( )颅( )鲈( ) ⑧??? 殃( )泱( )怏( ) ⑨??? 倘( )徜( ) 淌( ) ⑩??? 纂( )篡( )攥( ) ???? 详( )祥( )佯( ) ? ??? 偕( ) 揩( )楷( ) 谐( ) ?????? 萃( ) 粹( ) 瘁( ) 悴( ) 猝( )

《灯下漫笔》读后感

《灯下漫笔》读后感 总有一些文章让人振聋发聩,深入人心,就像一把尖刀直刺到我们的骨髓里,抵达灵魂深处,让我们难受痛苦,也让我们深思醒悟。读鲁迅《灯下漫笔》就有这种感觉,这一次鲁迅先生将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入木三分。 鲁迅从袁世凯复辟钞票贬值一事作为契机,引发议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由此对国民的奴性( 包括自己的)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 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百姓向来只是会劳动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任何“人”的价值可言。“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被剥削者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如猪狗了。换言之,如果人的价值等于牛马,则应该心悦诚服,讴歌恭颂太平的盛世了。但是,鲁迅的一句“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确是数见不鲜的”,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生存状态,露出了中国人病态心理的本质,把一批中国人心安地作奴隶的嘴脸放大在人们的面前。究其源头就在于国民的奴性人格,习惯了当牛做马的日子,即便不是奴隶也得成为奴隶。 中国人的奴性从何而来?是来自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制”,是来自古代所谓的明君、圣贤、大儒之徒和现在的学者、教育家长期的思想侵犯,残酷的“等级制”,长期的思想教化,使得中国的百姓安

于现状, 愚昧麻木,逆来顺受,奴性思想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生根。正是因为厌恶国民的那种麻木、不言反抗的奴性心理,所以鲁迅选择了笔伐,想要通过这种无奈而悲愤述说去唤醒浑浑噩噩的国人。但是鲁迅也意识到这样做还不够,还需要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以一个日本人的随笔《北京的魅力》作为开头,道明了中国固有文明的本质“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中国人是争取不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孩子。”在这“吃”与“被吃”的循环中,中国人不断在自己制造的等级制度、礼教中被吞噬、被扼杀,现在还要被自己“盛宴”款待的西洋人掠夺、侵杀。 看着“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鲁迅先生最终吐露心声,呼吁青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让蒙昧无知的心灵获得重生,在革命先行者的引导下,抛却奴性,重拾尊严,这正是希望所在呀! 在文章第一、二部分的结尾,鲁迅都对青年人寄予了厚望,希望中国青年人正视国情,抛除奴性,驱除鞑虏,建立民主国家,建立一个把人当“人”的新世界。

《灯下漫笔》导学案资料讲解

《灯下漫笔》导学案

《灯下漫笔》导学案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诗词鉴赏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 【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 1、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灯下漫笔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 A. 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B.帝国主义 C. 资本主义 D.中国的奴隶制度 2. 《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 A. 读书 B.改造国民性 C. 写作 D.创造新时代 3.《灯下漫笔》中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指() A.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C. 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 D.社会主义新时代 4. 《灯下漫笔》是一篇() A. 散文 B.文艺性论文 C. 小说 D.报告文学作品. 5. 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A. 崇奉国粹 B.赞颂固有精神文明 C. 热心复古 D.创造第三样时代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例句中,采用反语修辞法的有() A.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B. 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C. “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 D.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E. 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 2.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是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 A. 比喻 B.借代 C. 设问 D.反语 E. 比拟 3.为走“科学救国”之路,曾往日本学医,后又出于救国救民之心,弃医从文的作家有()

A. 郭沫若 B.茅盾 C. 鲁迅 D.郁达夫 E. 巴金 4.下列作品属鲁迅所写的小说有() A.《狂人日记》 B.《灯下漫笔》 C.《祝福》 D.《伤逝》 E.《纪念刘和珍君》 三、简答题 1.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3. 掌握本文所用的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四、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1.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1) 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 (2) 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从本片段出发,如何去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心? 2.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阅读练习1 人教版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阅读练习1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 1.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解析】联系上文文意,可知“这”指代的是银子。 【答案】银子 2.“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表达的情感体验是。 【解析】由于钞票贬值,故而上文中有“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可见钞票关乎自己的生计,能不能折换到沉垫垫的现银,对于自己的生计是多么重要,以至于发生“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的感叹,表达出了“靠这些银子为生”的情感体验。 【答案】靠这些银子为生 3.画线句子从情与理的角度包含的意思是 。这句话在由情入理的过程中起了 作用。 【解析】联系上下文可知,银行停止兑现,钞票贬值,以至我“几乎要绝食”“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终于能够折换现银了,可见降而求其次已属不易,反而得到了一种被扭曲的满足感。 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此起了过渡作用。 【答案】正常的要求不能被实现。降格以求其次,反而有被扭曲的满足感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4.对“万分喜欢”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用的是反语。 B.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是人性的扭曲。 【解析】“幸而终于”兑换到打折的现银,就已“非常高兴”并“万分喜欢”,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奴性心理。联系下文,“虽不算人”,但苟安于“等于牛马”,表现了中国百姓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的不怒不争、逆来顺受、安于现状被奴役的愚昧的奴性心理,是典型的人性扭曲。 【答案】D 5.请举出这种“万分喜欢”的生活现象,并陈述自己的看法。 【答案】略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 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1.这段话提示了中国人当时怎样的心态? 【解析】本段为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是从上文的“银元”得失的日常生活心理出发,去理解社会现象与本相。中国国民的生活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长期严酷的统治,导致中国百姓易于满足、奴性十足、惯于逆来顺受,甘当奴隶。 【答案】易于满足,奴性。

灯下漫笔(节选)

灯下漫笔(节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

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课型: 讲读课 教学方法: 讲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 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三、关于作者(由学生自己归纳) 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本文写作于1925年。中国人心理存有愚昧无知,形成了阻碍社会前进最大的阻力,由当时的一件小事,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3.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生字嗜好shì勒令lè给与jǐyǔ编纂zuǎn 数见不鲜xiān 灾殃yāng 磕头kē 词语解释: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数见不鲜:shuò jiàn bù xiān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厘定:整理制定。 万胜胪欢:P81书下注释 4.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四、整体感知 ⑴阅读小字部分,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朗读课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灯下漫笔》赏析说课讲解

《灯下漫笔》赏析

精品文档 《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为货币,无论是白银黄金,还是银元铜钱,都那么沉重累赘,不便携带。民国初年由国家银行发行钞票,交换价值不变,携带与使用却大为便利,从此,人们都爱用钞票而少用银元,但由于政治上风云突变,又出现钞票贬值,银元和现银吃香的风潮,使作者不得不以六折或七折的低价将中交票兑换成现银。这本来是一大损失,但作者却沾沾自喜,“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因为腰中又有了银钱可以度日。 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 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奴隶和劳动者向来是会说话的工具,或者是专为战争与服劳役的动物,丝毫没有实现过人的价值。“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奴隶、农民和工人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如猪狗了。换言之,如果人的价值等于牛马,就成了应该心悦诚服,讴歌恭颂的太平盛世了。 剖析历史,鲁迅得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明确结论,又进而指出,更有的时候,等而下之,不如牛马猪狗,轻若草芥,贱似沙虫,专供屠戮蹂躏,奸污虐杀,想做驯服的奴隶都不可得。 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盈野的惨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 于是,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尖锐的阶级矛盾潜伏在内部,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和劳役赋税的苛重,奴隶规则又被破坏,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民铤 而走险,于是,兵荒马乱,流血争斗的乱世又出现了。“一治一乱”,反复循环,历史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局面。那些领头“作乱人物”,即农民起义的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第一课《灯下漫笔》导学案(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灯下漫笔》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的特点。 2.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文指要 鲁迅原名树人,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在文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1.解释下列词语 降格以求乱离人 编纂数见不鲜 时日曷丧厘定规则

万姓胪欢 二.文章赏析 1.试析《灯下漫笔》的结构特点。 答案: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解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2.文章论述了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鲁迅将中国历史哪两样时代?它们有什么特征?其共同点是什么? 4.“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这个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5.在鲁迅看来,天下大乱的实质是什么?

灯下漫笔(节选)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是欢聚也是离散,是出发也是归宿。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汇集如许人的流动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拥有如许悲欢离合。从清晨到白昼,从黄昏到晚上,从黑夜到黎明,数不清的脚印带着来自各地的泥土。重重叠叠、密密麻麻踩上去;有红色的土来自山间,有褐色的土来自田野,有黑色的土来自城市,有白色的土来自海滨。聚拢又散失,堆积又泻落,没有一粒种子能在土里生根,如同没有一双脚步会在这里驻留;缘由—— 这只是流动的浮土, 这仅是过往的月台。 月台展廷在任何一个城与城交接的地点,守在任何一个城镇的边缘,它只是默默地伫候,骚扰不停的是人们,为生活,为名利,为野心,为梦想……来来去去,忙忙碌碌,这是个制造离散的时代,列车频频靠站又开走,卸下一批乘客在月台,又从月台上载走了另一批。来的脚步掩盖了去的脚步,去的脚步也覆盖了来的脚步。□A的脚步播散着欢聚的愉悦,□B的脚步载负着如许离愁,□C的脚步踱向预定的目标,□D的脚步显示心情的迫切,□E的脚步缠绕于厌倦,□F的脚步只为一次探访,也有□G的脚步,属于那迷失了自己的旅客。 多少次,我也曾被卸在月台,多少次,我也曾从月台离去,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又显现什么?近年来,别离总多于团聚,失望总多于获得。寂寞、怅惘,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常是我密切的旅伴。离去不是离去,心仍萦留于亲情;归来不是归来,浮土又焉能扎根? 人生旅程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的旅程中有无数的驿站。所有台和站,只是供中途小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别长期滞留,沉滞不是宁静,将使灵魂腐蚀;别长期停顿,停顿不是安定,将使生命萎靡。 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 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 是出发,归宿尚待寻求, 是离散,欢聚当可期待。 携着轻便的行李——装满信心和小小的愿望,我随时准备踏上人生的月台,只等待时刻的列车来到,出发再出发! 1.下面七个词是从原文的A-G空格处抽出来的,请填入相应的序号中。 ①悠闲②从容③沉重④迟缓⑤匆促⑥犹豫⑦轻快 答: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_ G______ 2.从原文中找出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月台特点的句子。 3.作者选取月台中最常见的______和______予以铺陈,显现人世间的众生相,抒发自己的情思。 4.对月台,作者开篇说“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篇末却说“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限40字以内)

灯下漫笔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灯下漫笔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训练十三 灯下漫笔(节选) 课前预习无师自通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钞票(cāo)涨价(zhànɡ)羡慕(xiàn)不屑(xiào) B.避难(nán)嗜好(shì)兑换(duì)钦定(qìnɡ) .秩序(zhì)杀掠(lüè)国粹(cuì)灾殃(yānɡ) D.亲戚(qì)磕头(kē)累坠(léi)纳粮(nà) 答案: 解析:A.“钞”应读“chāo”,“涨”应读“zhǎnɡ”,“屑”应读“xiè”;B.“难”应读“nàn”,“钦”应读“qīn”;D.“戚”应读“qi”。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累赘编篡蒸蒸日上心悦成服 B.恭读妇孺莫名其妙数见不鲜 .兑现发详直截了当群盗如麻 D.钞票胜世纷乱致

极朝三暮四 答案:B 解析:A项中“篡”应为“纂”,“成”应为“诚”;项中“详”应为“祥”;D项中“胜”应为“盛”。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长期以我们在吃四大发明的__________,在一种__________的怀旧安慰中构筑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这种自尊心是必要的,但这种思想方法却制造着一种后顾的化__________。因为后顾,我们对世界的许多新变化有一种阿Q式的“我祖先比你阔多了”的__________。这正造就了我们的长期封闭,亦造成了我们裹足不前。 A.本钱虚妄模范情结 B.老本虚幻模范情绪 .老本虚妄模式情结 D.本钱虚幻模式情绪 答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什么呢?他因为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B.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但我们也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D.我们不必入研究室,审察高超的精神明,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

灯下漫笔 鲁迅

灯下漫笔 xx 一、xx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表《孔乙己》《药》等小说“四-一二”后,定居上海 xx对xx的评价: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xx《xxxx》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于光天化日这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三、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思考: 1.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与“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由钞票贬值以后的?降格以求?和?非常高兴?,鲁迅看到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2、“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是不是暂时的现象呢?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哪两种时代?他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不是。有史以来便是这样。因此,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例如: A.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 B.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 C.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 D.?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 E.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

(完整版)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试题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灯下漫笔试题 【模拟试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了(liǎo)然国粹(cuì)莫(mò)明其妙因为(wei) B. 妇孺(rú)铺(pū)张杀掠(lüě)排场(chang) C. 勒(lē)令倘(tǎng)使几(jī)乎推崇(chóng) D. 涨(zhǎng)仿佛(fú)像……似( sì)的循(xǘn)环 2.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买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灯下漫笔》一文从现实写到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在逐层深入的分析中推出了三个关键性语句。请依次写出这三个语句。 答:(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4. 解释下列词语 (1)了然:___________________ (2)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 (3)不肖: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学:___________________ (5)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 (6)道学:___________________

灯下漫笔同步练习卷子答案

一 1、答案:C 解析:A.“钞”应读“chāo”,“涨”应读“zhǎnɡ”,“屑”应读“xiè”;B.“难”应读“nàn”,“钦”应读“qīn”;D.“戚”应读“qi”。 2、答案:B 解析:A项中“篡”应为“纂”,“成”应为“诚”;C项中“详”应为“祥”;D项中“胜”应为“盛”。 3、c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A.“蒸蒸日上”是褒义词,与此处语境不符。C.“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D.“心悦诚服”指使人高兴佩服 6、答案:D 解析:A项中顿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行市了”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C项中“皇恩浩荡”一词应加引号。 7、答案.C 8、答案.A 解析:A.关联词位置错;B.“更深更大”形容心情,而不形容“富翁”,应在“富翁”之后加“的心情”;D.与“小玩艺”对应的应该是“高超”,故词序不当,改为“精神文明的高超” 二、根据课文回答问题的答案 1.“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2.“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做主的梦想。 4.“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娃,——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5.“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来临的时代。 三、 答案:(1)比拟(2)设问(3)排比 四 (一)1、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