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暗恋桃花源》有感心得体会5篇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心得体会5篇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心得体会5篇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心得体会5篇观《暗恋桃花源》有感1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两个剧组同时和一家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二者争抢在剧场舞台拍戏的故事。话剧的名字是两个剧组的合写,一个叫做《暗恋》,一个叫做《桃花源》。这部话剧所表现出的混乱与矛盾,恰好与传统大剧的严整和统一相对,但因此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这部话剧虽是由一出悲剧和喜剧组成,但是杯中有喜,喜中含悲,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缺憾美。得不到的美,才更让人苦苦追寻。

《暗恋》虽然是个现代悲剧,江滨柳和云之凡未能在一起生活,但他们的爱情却从未变质。如果他们结婚生子了,那婚姻生活是否会幸福呢?没有人知道,或许幸福,或许混乱。相反,正是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才使得他们爱情更加珍贵。这是爱情的缺憾美。

《桃花源》虽然是一出古装喜剧,但却随处可见悲伤之影。在现实生活中,老陶的日子过得不幸福,家庭经济贫困潦倒,妻子和袁老板暗中偷情,这是老陶的悲哀。然而,老陶找到衣食无忧的桃花源后,却仍然忘不了自己的妻子春花,他回到家想带春花一起去桃花源生活,却发现春花和袁老板已经生儿育女,只能独自一人离去。但是,回头却已经找不到桃花源了。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型的生活象征,却寻而不得,这更使得桃花源愈加吸引人,从此也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一个存在。

再说到那个剧外的疯女人她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的情人刘子骥。而刘子骥这个人,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是一个寻桃花源未果的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可见,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剧外人物,都在苦苦寻找心中的那片桃花源,他们的结局都是带有缺憾性的,这也是人生的常态。而得不到的,才更加念念不忘,正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美在断臂,美在缺憾。今天,距高考结束已经有10天,原本在学校计划好的一切,如发表一篇文章,打工挣钱3000元,减肥20斤全被各种争奇斗艳电视剧,懒觉,美食打翻,今天收拾东西的时候看到在高中闲暇时间写的小诗,如醍醐灌顶般浇醒我:我不该懒惰下去,我要迈出一步,远大的理想还在等着我,可不能提前过上老年生活。迈出一步是为句子画上完美的句号,也是展开新句子完美的开始,这也如高考,告别一个峥嵘的岁月,拥抱的是生机、未被涉足的新天地。

今天,我迈开了一步,也就离梦想更接近一步,如宫崎骏先生所说:向前走,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加油啊,道阻且长,同胞们可不要贪玩咯!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2

武陵人渔夫陶总是捕不到大鱼,明明觉得妻子春花和有着远大理想又有点钱的房东袁老板有了私情,但也只能私下里自己发泄发泄。他的房租由袁老板“照顾着”、他打的小鱼还得由袁老板收购,他本来就表达不清楚,又打不到大鱼,深受春花袁老板的羞辱,又生不了

孩子,整天受春花的气。后中了春花袁老板的激将法计策,他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划着他的小船驶向有湍急水流和旋涡的上游去打大鱼了。大鱼没打到,但是却意外的闯进陶渊明描写的陶花源。桃花绚烂,落英缤纷。人们穿着白袍素衣,那里的一切纯净友好幸福和谐。陶还遇到酷似春花袁老板的一对夫妻,他们使他忘了烦恼、心灵平静。但他始终惦念着家里的春花。满怀希望的回到家里准备把春花接到桃花源过崭新的日子。他甚至想把袁老板也带过去。当他兴冲冲回到家中才发现在他离家的这些年,春花和袁老板早已做了夫妻。而且有了孩子。但是两人打打吵吵,日子过得还不如他们以前好。他们还把他当成鬼魂和精神病人。陶只能一声长叹潸然离开。热热闹闹的喜剧顷刻间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情也好,爱也罢,只不过是行云流水,终究成灰。醉也好,梦也好,终归是一声长叹——无奈!

《暗恋》悲也喜,《桃花源》喜更悲!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是遥远的梦境?是美丽的桃花源?是不断的重复?

《暗恋桃花源》难道寓示着人生就是永远在暗恋着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人生就是暗恋一个永远走不进的梦的世界?就像那个陌生女子痴痴傻傻的一直在追寻那个谁也不知道下落的刘子骥?现实如此絮乱,恋人的离别,婚姻的失落,挪来摆去的道具,张冠李戴的错位的布景,互相干扰的排练,走乱场的演员,说串了的台词,无奈的退让,愤怒的争吵.......这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实,就是人生?

但最后还是在容忍中完成了排练,并且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相互欣赏。

是啊,和谐才能共存。

纵然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也该珍惜今生的缘分。生活应该学会“放轻松、放轻松”!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3

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当啷响。

世间情劫,不过三九黑瓦黄连鲜,糖心落低苦作言。

故事开头,白月光,静谧夜,两个人。

云之凡要走,要回云南老家。

江滨柳说,他会给云之凡写很多很多的信,告诉她,他的想念。

云之凡说,江滨柳应该要忘记,忘记很多的不快,这世上哪一个人不是千疮百孔的呢?

“我回昆明后,你会做什么?

等你回来。

然后呢?

等你回来。”

他说他会等,也只会等,等到地老天荒。然而年轻时,曾以为短短数月的小别,竟成了漫漫几十年的分隔。

无数个梦里,无数次梦到云之凡的脸,还是当年那番的年轻漂亮。他拿出他写好的来不及寄出的厚厚的一沓信,他想要交给她,他想要亲自念给她听,想要告诉这漫长的数十年里,他对她无穷无尽的思念。

可是,起风了,她转头了,月光下终只剩他一人,以及碎了一地的哀愁。

梦醒,老泪纵横。

然而,他还是不甘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想要再次遇见他的白月光。

终于,隔了几十年的人生,他们再见面了。

那么多年的事情,那么多曾在梦里脱口而出的思念,一瞬间竟卡在了喉咙,一时语塞。

她还是那么美,岁月褪去她少女的活泼,加增了沉稳的风韵。

而他,还是挂着那条她织的围巾,痴痴地等着她。

寒暄几句,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她便要走。

他们都知道,往事不可再提。

“之凡,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他终究是问出了这句话,他多想告诉她,无数个梦里她的身影;他多想告诉她,因为她,他再没爱上其他人。

可是即便再深的缘分,也抵不过命运的交错。

“我先生他人很好,他真的很好。我想我该走了,我真的该走了。“

江滨柳多想再跟云之凡静静地坐一会,然后再看一次月亮。可是,他们之间隔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并且,她真的要走了。不仅是告别,更是从他的心上离开,放下。

年少时遇见太惊艳的人,以后遇到的其他人都成了灰蒙的背景。她占据了他的所有时光,所有情绪。即使他结了婚,有了家室,但是那抹白月光,还是他心头的白月光,是他的心上人。

然而他曾以为他们隔很远,以为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所以他安然地等了那么多年。

没想到,他们都在台北。

曾经月下,他们说,无论天地多大,他们都是终将遇见的人。然而一个小小的台北,竟把他们困住了。

世间种种,阴错阳差,又有谁能道得明呢?

剧终,一片泪眼婆娑。为云之凡哭,为江滨柳哭,为这段无疾而终被命运蹉跎的爱情而哭。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仿佛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如此这般阴差阳错,那些曾以为的永远消失在刹那,一瞬即一生。然后在无穷无尽的岁月里,在千回百转的梦里,一直寻,终不可得。

可是,放下执念又何曾不是一种解脱。那些逝去的,就让它逝去吧。如果注定相遇,那便是什么也挡不住的;而那些逝去的,怕是无论如何争取都要失去的,又何必苦苦追寻。

白月光,永远是白月光。可惜,昼长夜短。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4

《桃花源》则好玩得多,一出活脱脱的喜剧,描绘了一个老婆偷汉的可怜男人,愤然出走,误闯桃花源的故事。这出喜剧因为脱离了风雅阶级,直落底层,开起低俗玩笑来坦荡得很,第一幕主要围绕男人下身的脆弱,不管是不举还是状若微物,都让一个男的由内而外迅速垮台,喝酒喝不成,吃饼咬不动,打鱼捞不到大的,老婆还出墙了。男人倘若被戴绿帽,他就活该成为世人笑柄,如果是因不举被戴绿帽,

奋而寻死也情有可原,所以老陶划着小船去找死了。本来可以算个悲剧,因为误入桃花源,又成了出喜剧,桃花源里他又遇到那对狗男女,居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你扑我来我扑你,小日子何其乐陶陶。然而所谓桃花源,不过是出幻梦。回到现实中,泼妇出轨的下场,只是得到另一个无能的丈夫,过另一种凄惨贫困的生活,还不如老陶呢,老陶起码不会让她生出个倒霉孩子受苦。

两出戏最后拼接在一块,居然发现台词都能合上,因为主题其实差不多,都是在寻找张爱玲那朵红玫瑰,那个传说中永世不朽的爱情,但结局都是一样的,一经找到就变成一抹蚊子血,比如春花跟袁老板,找不到就如江滨柳,始终心心念念那朵心中的白茶花。有意思的是,江滨柳的精神出轨能被世人所接受,认为这是一个男人对爱情从不放弃的渴望,据说最后有人为此抛了两滴热泪,让我很不解,如果真是爱,何必拿他老婆当垫背。而春花的寻找爱情之路,因为掺杂上了肉欲,沦为一场闹剧,一出喜剧,大家都在同情老陶,明明春花也在寻找爱情,并且勇敢落到实处,可是最后看到她跟袁老板鸡飞狗跳的生活,还觉得挺为老陶解气,狗男女总算没有好下场嘛。

至于一直在寻找刘子稽那姑娘,只有她从头到尾都是状况外,一刻不停地寻找,从来没放弃,她不属于谁,也不拥有谁,但是显然她是点神经病,怎么可能一辈子找着那个人,那段爱,不停下来生活呢?你看江滨柳,可以结了婚再找,春花,也可以抛弃丈夫再找,虽然一找到就梦碎,好歹他们鲜活地活了一把。那么到底是出轨的人龌龊,还是寻找的姑娘太傻

暗恋一出桃花源,它是我永远找不到的幻梦,它是我永远入不了的天堂……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在我看来,赖声川在剧本的选择和编排上非常出色。《暗恋》和《桃花源》这一对本子的出现并非偶然,《暗恋》是战乱冲散情侣,桃源里的人本身是为避秦末战乱而迁移到此。《暗恋》里一直在找寻,找寻过去的时光,找寻旧情人。而《桃花源》里现实太可怕,所以去寻找解脱和梦想。最后,两出戏都再次回归现实。能把那么复杂的戏剧理念表达出来,而且观众居然能够很轻松的接受,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甚至思想上的撞击,真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更难得的是,整个剧很轻松,很好玩,笑声不短,好像是在玩。结尾处,灯光熄灭,只有台上台下的啜泣声相互呼应,那一片黑暗和寂静感人至深。

观《暗恋桃花源》有感5

暗恋”给人一种伤感和感动,“桃花源”给人一种诙谐与无奈,两句同台排练,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两部剧的剧情,更重要的是两部毫无相干的话剧居然能够在场景道具和台词上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不留痕迹,浑然天成;在剧情上,虽然在真实舞台排练现场与投入的话剧表演交替上演,期间也发生过许多林岁的事情,但似乎两部话剧都没有中断过,给人一种完整感。这就是这部剧的高明之处,然人看了之后,觉得戏里戏外真假难辨。这部话剧乍一看充满了一种混乱的喜感。

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喜剧与悲剧,却在同一个舞台上一起彩排,

尤其是当演员们都串到一起的时候,更是极具喜感。然而笑过以后细想,悲剧与喜剧的穿插,不正是每个人起伏的人生嘛?喜剧与悲剧本就是一体。比如《桃花源》。老陶到了桃花源,他真的快乐吗?春花和袁老板看到老陶先是以为他死了,后又认定他已经疯了。他们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他们因为现实而失去了理想。这无疑是可悲的。而《暗恋》中,当云之凡与江滨柳在40多年后重逢,那一刻,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喜交加,百味杂陈呢?整部剧有一个疯女人串成。他在苦苦寻觅着什么。正如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一个混乱的世界上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品《暗桃》起初却有强烈的喜剧效果,但当老陶回武陵寻找妻子的时候,便有了另一层意义上的悲剧色彩了。或许现实与理想的分离,物是人非的痛楚才是《桃花源》真正想要传达的意义吧。如此一看,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甚至截然相反的话剧便有了一个重合点——依旧是理想与现实的截然不同,依旧是带着遗憾的无可奈何。所以,我觉得这部话剧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巧妙地将两个毫不相关的剧本合为一体,且表达了其内在的深意。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范文5篇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范文5篇 在我看来,《暗恋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两种时光与空间的巧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暗恋桃花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猥亵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护士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桃花源》简

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也颠覆了一种人的思维模式,不好的演技也演出好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这两个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新鲜活泼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笔值得一提,就是这种剧中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说两个话剧不相干,可是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简单地通过对比竟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发表时间:2019-08-08T16:10:13.7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陈海燚余冰徐会娟曾鸣 [导读] 《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美学意义;喜剧;悲剧 1《暗恋桃花源》观后初感 首先,这部话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特意将台前幕后都演绎了出来,在看似慌乱的节奏中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联系了起来,最终呈现出整个故事。很多地方,都会给人一种并非 刻意安排的感觉,如“寻找刘子骥的女人”的乱入,以及《桃花源》场务的置身事外,但恰恰是这种感觉,才让我们有了既觉真实又有距离的体会。 其次,这是一部让人边哭边笑,又发人深省的话剧。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直被《桃花源》“诶诶诶”、“放轻松、放轻松”所逗乐,同时也为《暗恋》的无果而抽噎。两个悲、喜场景的快速转换,让人一会喜、一会悲,一会笑、一会哭,变得那么地喜怒无常,一直被话剧的情节所牵引着。 最后,这部话剧也让人连生很多疑惑与不解。老陶在寻找“桃花源”,一个女人在寻找“刘子骥”,这两人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吗?导演说“江滨柳”不是“江滨柳”,“云之凡”不是那朵纯洁的白色的花,那么究竟谁又是呢?《暗恋》与《桃花源》故事大有不同,将这两个故事联合起来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在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才又有了新的思考,有了对整部话剧的深入的分析:2关于美学意义 2.1喜剧与悲剧的交错美 《暗恋》给人的是一种悲伤的感觉,让人想哭,而《桃花源》却是以浮夸的表现、活泼的节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常常将《暗恋》当做是一场悲剧,而《桃花源》则是一出喜剧,但仔细想想,却并非如此,这两者之间是没有明确的划分的。《暗恋》演绎的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的错过,两人年少时曾有过一段炽热的相恋,但一次分别却变成了半生之别,几十年竟再无见面,两人也曾通过各种方法打听彼此的消息,但终无所获,都在各自的生活中思恋着彼此。直到江滨柳垂垂老矣,身体日益衰弱,寻找云之凡的愿望就愈加强烈,终于刊登了一份报纸寻找几十年前的爱情。这两人被命运捉弄,让彼此都错过了,而且还组建了新的家庭,这场恋爱无疾而终。“有情人未成眷属”这看起来是如此地悲伤,但云之凡却一直是江滨柳心中那朵纯洁的白色的花朵,他们都在自己的心里给对方留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位置。由此看来,这也并非全是悲。 《桃花源》中春花和袁老板设计将老陶骗出了武陵,在这一过程中,简直是笑料百出,袁老板来送新棉被,口误说出了“你家的棉被太破旧”了的话,而且三人在看被子的时候,袁老板和春花偷偷摸摸的动作也令人发笑,后来老陶出了武陵找到了“桃花源”,而春花和袁老板也如愿以偿地在一起了。这样看来,这似乎就是一出喜剧,但深入挖掘,会发现老陶的家庭生活是多么地可悲。知道自己的老婆出轨了,但是却懦弱、不敢说出来,只有默默忍受,最终还被逼得入了险境。而春花和袁老板虽然如愿地生活在了一起,但两人被生活、被孩子、被现实折磨得不成人样,两人之前的温存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了对生活的麻木与抱怨。由此看来,这也全非是喜。 2.2幻想与现实的距离美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一个“落英缤纷”、“水草鲜美”的幻想世界,也是老陶幻想的一个世界。老陶被生活压迫得快要喘不过气,想要吃一个饼,结果这个饼子如此地坚硬,连刀都切不开;想要得到一个孩子,结果自己的老婆还出了轨,不但如此,这个出轨对象居然还理直气壮地到了家里,他的老婆和袁老板居然合谋想要置他于死地。所有的这一切都向老陶压来,所以老陶承受不住了,他选择了出走,进入了什么烦心事都没有的“桃花源”。然而这个“桃花源”里也有春花和袁老板的存在,不过他二人已然变了个样,对老陶十分和善。由此看来,老陶他虽然想要逃离于现实,但还是被现实所羁绊,忘不掉春花和袁老板。而原以为春花和袁老板会因为老陶的成全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这两人却没有经受住现实的生活,只得到了无尽的抱怨。该部话剧就利用这种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既有话剧中人物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也有观众对话剧发展的幻想和现实的落差,就是这种落差产生了距离之美。 2.3缺憾美 《暗恋》讲述的就是一种遗憾。遗憾锻造美,如断臂维纳斯正是因为断臂所以才彰显了她独特的风韵。在人生之中,难免会有遗憾,没有去竞选学生会的遗憾,没有勇敢表白的遗憾,没有大胆地展示自己的遗憾等等,而《暗恋》,从题目中就可以知道,这是关于爱情的遗憾,但这个爱情的遗憾不同于我们如今信息技术发达下的爱情遗憾,而是处于当时抗战时期战火纷飞的爱情遗憾。江滨柳和云之凡因为当时社会通信的不发达,使得彼此之间断了联系,在苦等了一些年头后不得不成家立业。但这种“爱而不得”,让他们彼此之间更加怀恋少年时的爱情,一直在内心为对方留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试想 一下,如果江滨柳和云之凡走到了一起,他们还会这样怀恋彼此吗?也许他们会像春花和袁老板一样,向生活屈服、爱情不再。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遗憾,所以才产生了美感,“白月光”还是“白月光”。参考文献 1]孙悉娟.一出串来串去的舞台剧一解读暗恋桃花源》的表现艺术[J].当代戏剧,2011,5). 2]陈雅卿.现实的对峙解读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映照关系[J].艺苑,2010,5). 3]李春红行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一论话剧暗恋桃花源)J]文艺争鸣,2010,(24). 4]甘小二.语言的织体-一《暗恋桃花源》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8):24-25. 5]李博.《暗恋桃花源》中的陌生化效果的运用[J].大舞台,2011 (4):78-82. 6]窦小忱.从《暗恋桃花源》看电影与戏剧在结构.上的融合[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RNAL CFSHANGQU TEACHERS LECE)[J].2006(2):121-122.

暗恋桃花源论文

暗恋桃花源 在此次中外戏剧鉴赏的课程中,我们组所表演的就是戏剧《暗恋桃花源》,在表演的准备过程中,我对这部剧有了自己的了解。 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编导赖声川于1988年获“国家文艺奖”。 1《暗恋桃花源》(The Peach Blossom Land) 《暗恋桃花源》(1986年)的灵感,来自赖声川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 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 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 要往舞台上搬。本来,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 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各自并不完整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干扰的刺激,《暗恋桃花源》这部戏不大可能在那个时候 出现;舞台上没有干扰,这出戏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张力与动力,戏剧根本无法往前走。这里的干扰,各种各样,有悲剧与喜剧的干扰,有演员和演员的干扰,还有导演和演员的干扰、旁观者与演员的干扰,等等;可就是这么多种干扰,这么乱,居然从这中间又钻出个秩序来。“暗恋”与“ 桃花源”两出戏同台演出之时,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经典时刻:剧场前台的服务人员,算准了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这一时刻回到剧场;演员李立群与顾宝明都亲眼见到过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有人当场笑得从椅子上翻了下去。对于《暗恋桃花源》 的演出在当时造成的“盛况”,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的。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一种乱中的秩序。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2剧情简介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 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 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 喜交错的舞台奇观。“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 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 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时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以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 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篇一: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在这学期第一次上课时观看了这部赖声川导演执导的影片,看时觉得电影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并且剧情十分幽默时不时就引得教室里一片笑声。但观看过后,再次回想时,特别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是以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交替排练时发生的事为主线展开的“暗恋”这个剧组主要是讲男主角滨柳和女主角云之凡相爱,却因为战乱的原因最终没在一起,而男主角一直思念女主角的故事。而“桃花源”这个剧组就是以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为背景,讲了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板三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两个剧组的故事具有互文性,互为影射,通过刻画主体和欲望客体之间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关系,传达出很多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首先,距离是永远不可完全被跨越的,即欲望对象不可被主体占有达到。就像是“暗恋”剧组的故事所讲,因为滨柳和云之凡没有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爱情存在了想象之中,正是由于这样,他们的爱情存活了下了。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爱自己的妻子,

滨柳一直对云之凡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有寻找云之凡。相反,爱情一旦被跨越,爱情必死。就像老陶和春花一样,爱情早已死于日常生活的单调,不聊和摩擦。也正因为如此,春花选择了和袁老板私通。剧中的袁老板之前一直提到“一个远大的理想”,春花也对之十分向往。但老陶走后,当这两个人真正在一起时,由于生活的单调,爱情也渐渐消失不见了。春花之前向往的理想生活也彻底破灭了。而剧中老陶所到的桃花源里两夫妇和睦相处,十分相爱。这处剧情乍看是导演在像我们传达一个在一起却仍旧美好的爱情,实则不然。因为这剧中的桃花源只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是观念中的非现实的,是人们无法达到的。 其次,剧中刘子骥这个人物一直没有出现,但剧中却又一个疯女人一直在寻找他。这就影射了主体对于模糊的欲望对象的不可截止的欲求这种现象。也正是由于这种欲求使人饱受折磨,饱受求之不得之苦。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摆脱向往乌托邦而又求之不得,如何破除乌托邦的束缚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识清楚欲望对象的不可达到性,然后不去欲望,这有破除对其的欲望,方能使我们解脱,重新获得快乐。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做到“去我执”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仍然喜欢去追求的得不到的,看似十分美好的那些东西,所以大多数人仍旧活在痛苦之中。

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影评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暗恋桃花源影评(一) 《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导演、表演工作坊演出的一场话剧。作为一出被贴上“先锋派”、“后现代”等标签的话剧,其故事相当奇特:“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互不相关的剧组,由于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的彩排合约,双方互相争执谁也不肯相让,最后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于是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在整场戏中,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是其剧中剧的结构框架,以及依赖于这种巧妙的结构框架才得以完美表现的种种悲喜关系。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试图理清剧中各种各样的喜喜悲悲—— 两剧之间的悲与喜 这场话剧与众不同,而之所以与众不同,最直观的就在于它的技术构思、结构框架。导演通过一场悲剧和一场喜剧的穿插,向我们传达了“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的戏剧理念甚至人生理念。正如导演赖声川自己所说:“她(暗恋桃花源)是我在台湾现在这一个混乱的局面之中,找到的一个平衡、一个人们渴望的秩序。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完全不搭调的故事,被安排在同一个舞台上,一个是在病房里回忆过往情事的暗恋,一个是在桃花盛开的桃花源;这两个故事看似天南地北,但却可以从中找到它们的共通性。在创作时,我运用了许多对比、不和谐的人物、事情,来满足现代人在潜意识中的某种欲望,

我不敢说这是幽默,但我能说,暗恋桃花源是你我生活中的一个小玩笑,一个会令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小玩笑。” 观众在欣赏整个话剧的过程中,受到悲与喜两种戏剧氛围的影响:刚沉浸在江滨柳与云之凡上海分别的浓郁悲情中而静坐沉思,又立刻被老陶、春花、袁老板的滑稽可笑的表演逗得前俯后仰;刚被身处病房中已是风烛残年的江滨柳的痴念旧情所感动,又立刻置身于桃花源漫天桃花的缤纷景象中而自我陶醉;刚因老陶在桃花源中其乐融融的生活而充满憧憬,又被两个剧组同台表演的相互干扰而搞笑;刚被老陶回家之后与春花、袁老板的一出闹剧而会心一笑,又被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再次相见所深深打动。就这样,在悲与喜的无常变化中,使得观众突然悟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虽然有彩排,却依然会生出各种变故,悲悲喜喜,喜喜悲悲,悲喜之中,孰个才是真正的人生?悲喜之中,悲悲喜喜本来就是人生! 《暗恋》是悲剧,《桃花源》是喜剧。两个剧组的导演相互争执时,所进行的的一场对话甚有意思—— 桃花源导演:“我好好的一出戏剧,已经被你们弄得乌烟瘴气。” 暗恋导演:“我看你这喜剧我好心痛啊,我最崇拜陶渊明了。” 桃花源导演:“我看你这悲剧我很想笑。” 暗恋导演:“你看过戏没有啊。” 笔者认为,这段不经意的对话其实暗含了作者对悲与喜的深刻认识:两个导演,一个说看你的喜剧我很悲,一个说看你的悲剧我想笑。可见悲与喜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也根本不能界限。悲与喜,不是完全割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宋代:朱熹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

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观书有感(一) 朱熹 半亩方塘1一鉴2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 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 《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 《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

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 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作文5篇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作文5篇 《暗恋桃花源》之所以能够突破戏剧艺术往往囿于小范围、小圈子的障碍,在于它在精湛的戏剧艺术之外,还恰当地引导着最普遍的社会情绪,让社会情绪在这里找到了释放———谁说“净化”的功能就只有在希腊悲剧里才能找到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作文(1) 在上《艺术概论》课程时,老师给我们观看《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深有体会,这则故事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场剧。《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最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我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抛开形式,该剧资料上的主要部分其实都不算新颖,甚至是老生常谈得能够,说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伤剧加上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暗恋》里的江滨柳给我的感觉像极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欢周朴园,需要以一个女人为借口来摆脱堕落于现实的可悲。典型的精神出轨型知识分子,与那位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先生恰有几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换成了一个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样的女人。相比之下,《桃花源》这出喜剧倒是俗得多了几分真实感,让人忍俊不禁。软弱的老陶因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反而误入太虚幻境一般的桃花源,与理想生活来了个无厘头邂逅,过了几年神仙一般的日子。 细看这两出剧,情节资料虽则完全不一样,却处处存有建构-解构关系。如《暗恋》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满怀着感情出场,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则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与叫骂。又如两出剧一同排练的时候,虽然两方面的台词几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却完全不一样。《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记忆里的恋人。能够说《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这种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资料安排让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怀疑一切:到底是现实更好还是理想更好?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解答变得徒劳,思想陷入深渊,仿佛进到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退无可退。

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一、引言 这是我目前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并且在看了《无人生还》这部话剧之后,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 (一)话剧的定义及表现限制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 时间的限制。小说故事在时间上应无限制,而戏剧的演出时间是有一定的,一般是二到三小时,故事本身的长度一定要在二到三小时之内完成;同时故事所经历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只能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所以在时间的处理上,如何把事件集中或压缩,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需要技术的。 空间的限制。小说或口述故事的叙述形式,在场地的变更上完全没有限制,戏剧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太多。要把事件集中在一定的空间之内表现出来,这也是需要技巧的。 表现媒介的限制。小说是用文字或语言来表现,表现的媒介物是文字或语言,而戏剧的表现媒介物是演员,或者说演员的身体和言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戏剧不能够像叙述的故事那样随意插入作者的观感、发表议论,只能让事件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舞台上呈现。所以作者在写作剧本时就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这是作者所不可掉以轻心的。 情绪效果的限制。叙述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10篇完整版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一): 《暗恋桃花源》:戏梦人生 一个舞台,上演着两处不一样的戏: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冲突重重,其实暗含玄机。 电影处理的很有技巧,能够说是很经典的一种安排。戏中戏的结构,可能已经被很多人用过,但是这个电影用一种撞击中的人生交错感来影射现实的方式,还是很有独特的视角的。戏:逃离现实的冲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却在一个剧场排练。本身双方在场地方面就有冲突,又加上题材和风格的迥然不一样而造成了更大的裂痕。巧的是,两者在某些方面竟然还有契合的部分。暗恋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被动和痛苦的事情,虽然在心中保留着那份爱恋是完美的,但是对于人生来说,其实是一种遗憾。于是,年老的江滨柳仍然想要寻找云之凡,那个让人心动的女子。而在桃花源中,那个落寞的老陶,被带了绿帽子而误入仙境。两个故事虽然处理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杯具。其实表达的都是一种遗憾与对现实的逃离。江滨柳要逃离动乱的现实,要寻求一些完美的东西。而老陶也要逃离开悲惨的境遇,来到人间仙境去找寻一种心灵上的平静和解脱。两个戏共同在舞台上谱写出一个悲喜交错的人生大戏,可为之一叹。梦:完美的象征那个美丽的桃花源,就是每一个悲哀失落之人的梦中仙境。这个似梦似幻的地方,有着无穷的吸引力,绚烂的色彩和宁静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心生向往。其实这个梦境也就是戏剧本身能够带给我们 每一个观众的一种东西。虽然受着舞台的限制,但是梦境却依然能够清晰呈现。那个梦回过去的江滨柳,在一种时空交错中与云之凡相见,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梦幻。那个悲哀的老陶,在充满梦幻色彩又飘满花瓣的美景中,见到了酷似春花的白衣女子,是一种完美愿望的寄托,也是只能在梦幻中实现的情景。所以,两个在同一舞台展现的故事,当花瓣飘落,微风吹起的时候,造梦的时刻就到来了,此时,不管是那一部戏,其实都能够在这一刻到达一种情绪上的交融。还有,那个不断出现的疯女人,找着一个不明白是否存在的男人,或许也是一种寻找梦中之人的象征。我们或许会猜测她是由于暗恋这某一男子,或许只是做了一场梦,见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电影并没有给我们交代,但是,个中含义还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自我去体味。人生:悲喜交加的大戏或许电影就是想给我们暗示一种人生的存在方式。舞台也就是人生的平台,有笑中带泪的喜剧,也有苦中作乐的杯具。悲和喜其实并没有个性的定义,所谓的杯具和喜剧,只是相对于某些人来说的,但是其实每个人心中的评判标准和立场不一样,对于这种结果的认识也就不一样。就像老陶,我们觉得他很可怜,其实也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我的安稳。江滨柳虽然和可悲,但是他其实也 是有着安定的家庭。人生无法完美,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个硕大的舞台,各种不一样风格的戏都在上演,有苦有甜,有笑有泪,或许才是人生真正的含义。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2019《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以及精选影评【五篇】

2019《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以及精选影评【五篇】 《半个喜剧》影片最后用音乐才华被赏识给了孙同一个美丽的结局,可是现实中 的我们呢?而关于观看《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影评(1) 越来越没有电影感,这是目前很多国产类型片面临的严峻问题,无论你是喜剧片、爱情片、警匪片,还是一半喜剧片,一半爱情片,一半警匪片。 《半个喜剧》与开心麻花拍摄的大部分电影风格类似,优点明显:剧作扎实,表 演流畅,台词口语转化率好,单个片段或场面冲突丰富、细节饱满……这是舞台艺术 靠着一遍遍现场打磨积累出来的优秀成果。 但是舞台艺术不同于电影,比如只要是涉及到时间跨度和空间转化的舞台艺术都 呈现出段落化(譬如《暗恋桃花源》),它被明确地切割成以幕为单位的段落。而电影 发展至今,加之蒙太奇的发现,声画概念的融合,它可以运用多种类型的剪辑手段实 现它的流畅化,制造虚拟的时间的连续和空间的衔接感,这是舞台艺术不能匹敌的。 《半个喜剧》在单个场景上调度出色,靠着情节巧合、人物之间的认识偏差能够 反复制作悬念,比如开场的出轨与掩饰段落,它可以让人在一个场景或者段落范畴中 毫无审美的疲劳,反而越看越感新奇。即便如此,一旦回到整体的戏剧冲突和影像来说,你突然就发现这部电影在场与场之间的转接中失去了“域”,这里的“域”既是场景之 间的转接,也指的是因为这些场景变化带来的蒙太奇效果和时空的丰富感。而且似乎 这部电影的导演又很明白剧本上的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劣势,所以他使用一些流行歌曲 和音乐作为转场的铺垫,但是作为一部节奏偏快的轻喜剧,为保持节奏和笑点的密集,他放弃了影像制造出的时空概念,几乎全部沉浸在小场面的对话和精细的调度上。 德勒兹在评价苏联学派时,有这样一个解释,他说:蒙太奇上升为一种“生产”的 过程,生产出来的是影像的细胞,意义生成于蒙太奇的内部。这个内部就是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之间产生的碰撞而形成的一种影像的“域”。 你相信电影能产生二次创作吗?“整体单元在每一个部分中反应出来,而每一个部 分或者每个螺旋扭转在生产出新的整体单元。”这便是电影内部影像之间产生化学反应

观书有感·其二

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

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 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剧评-暗恋桃花源

浅析《暗恋桃花源》的戏剧冲突设置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戏?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它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部戏构成的。戏剧情节设定的场景呈现在一个剧场的舞台上,两个剧组由于剧场时间安排的失误被排在了同一个时间排戏,这是整部戏最外层的冲突。把它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观者会看到一层层的冲突在眼前引爆。可以说,矛盾冲突是一部戏的精彩所在,而《暗恋桃花源》正是深得戏剧冲突之精妙,将矛盾层次分明地铺设好,随着时间慢慢展开。 一、戏中戏 《暗恋桃花源》的情节设定立足于一家剧场,主要登场人物为两个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观众看戏,戏里还有戏,是比较创新、有意思的设定。更为有趣的是,此“戏中戏”非彼“戏中戏”。这次的戏中戏总共有两个,两个剧组在场地使用上多次产生冲突,交叉进行排练,由此形成了两个戏中戏,两条交叉互动着的情节线索。 这种双重戏中戏的设置,妙就妙在两个剧组不是完全互不相干,排完戏就走。两组人马在排戏过程中争抢舞台,轮流上台“唱戏”,构成了本剧的第一大戏剧冲突。如此一来有两个好处,首先两部戏在交替之中营造悬念,往往在各自剧情发展或进入高潮时被打断,使各自戏剧的进行更加跌宕起伏,吊起观众的胃口。并且,两组人马在场地协调中屡屡产生争端,两部剧从间歇性的抢舞台,到被迫同台排戏,再到两者的台词“挂钩”互动,两个剧组的互动逐渐增多,矛盾在问题的产生、协商、解决、再爆发中起起伏伏。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相爱却分离不能白首的故事,《桃花源》则是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上改动过的一部剧,新添加了武陵人老陶家庭失和之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设定,两者的主题都带有对爱情、对人生不可掌控的一种无奈。从戏中戏的设置形式看,两部戏有一下几种冲突表现形式: 1.风格冲突: 两部戏风格迥异,《暗恋》至始自终沉浸在怀旧伤感的基调之中,有种旧情难忘的感觉。而《桃花源》虽然也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整体风格却是喜剧风格。同一个舞台、同一个主题,两个完全不同的剧风格形成强烈的冲突,但是却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两场戏的融合。《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形式上看,有话剧、相声、小品甚至日本的谐剧的成分,全部能在一个舞台上展现开来。四、五样道具,六、七个演员,居然也成就那么一出复杂的戏剧。 《暗恋桃花源》在设计上就很先锋了,舞台上是两套班子。两波演员在台上演演员,分别在排练两部戏《暗恋》和《桃花源》。你这儿正看得入戏,突然一个导演模样的人跳将出来,把演员大骂一顿,说这里演得不好,那里演得不对。一出一入之间,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理论家能够从中分析出很多东西来,我是一个粗人,不懂得什么理论。但是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赖声川的戏剧打破了舞台的限制,他有意识地提醒观众这是一台戏剧,不断地把观众的情感从剧情中移出来。但是,观众反而忘记了舞台上道具的简陋,情节的不连贯,自觉主动地投身于表演之中,在自己的脑海里完善整个剧情,最终依然能被深深打动。《暗恋桃花源》里,其实《暗恋》的内容很少,一头一尾而已,中间的铺垫过场都没有。相反是《桃花源》非常详尽,穷究人生的荒谬之处,表现了人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疏离。观众观看《桃花源》时的情绪,最终奇妙的移植到了《暗恋》上,并且在最后的生离别一场中达到了高潮。可以这么说,以情绪的强烈程度而论,这种打乱战而产生的情感,甚至超过了直接足本演《暗恋》正剧的效果。 在我看来,赖声川在剧本的选择和编排上非常出色。《暗恋》和《桃花源》这一对本子的出现并非偶然,《暗恋》是战乱冲散情侣,桃源里的人本身是为避秦末战乱而迁移到此。《暗恋》里一直在找寻,找寻过去的时光,找寻旧情人。而《桃花源》里现实太可怕,所以去寻找解脱和梦想。最后,两出戏都再次回归现实。能把那么复杂的戏剧理念表达

戏剧鉴赏论文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 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 Elementary analysis the artistry of drama “Secret love the Peach Garden" Science students: Liu Xiang (Business Department 09 level accounting class four, number 200942349407) Abstract: The play refers to the dialogue as the main form of theater. Although you can use a small amount of drama music, singing, but the main narrative means for the actors on stage without the accompaniment of dialogue or monologue. Word play is a comprehensive art, drama, director, acting, stage, lighting, comments are indispensable. Drama as a literary genre, has its own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and restricted to the readers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the. And" Secret love the Peach Garden" is the Peach Garden play classic. In this paper, 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related knowledge of drama and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rt of drama style, content and structure from two aspects of" secret love" enjoys the Peach Garden. Key words:drama Secret love the Peach Garden artistry content structure 一、引言 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