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2

5、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2
5、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2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大公因数》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能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快速的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和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抽象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出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景,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谈话:“最近杨老师家买了新房子,他把李师傅请到家里打算装修,我们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我们家储藏室长16dm,宽12dm。想给储藏室铺上地砖。)

“如果请你来设计,你觉得可以铺什么样的地砖呢?”

“听一听杨老师有什么要求?”(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储藏室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儿,可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

二、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想一想,按王老师的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又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生成为课堂上学生能够学习解决的问题。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同学们找出了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

米的正方形地砖正好把贮藏室铺满,老师接着问,“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1、2、4与16和12的关系。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通过罗列16和12的因数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总结出公因数的概念。

集合圈形式的展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三、尝试练习,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求最大公因数:18和27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可由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利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说课稿

《利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说课材料这节课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62—64页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来学习。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四、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结合本节课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自学法、尝试探究法等等。相应地,指导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学习。 五、教具、学具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我要求学生准备长方形方格纸等教具。 六、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这节课我安排了“玩一玩——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五个教学步骤来进行。这样设计符合教研室倡导的“学导练”三三教学原则,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形式,也体现出蔡林森教授所创新的洋思教学方法。突出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实现高效课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 (一)玩一玩 这一步骤,我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 ①学号是16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②学号是12的因数,这些同学请起立。 ③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顺势进行鼓励:嗯,同学们可真聪明。有关因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呢?,你们愿意继续来学习它吗? (新课开始,用游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看一看: 课62页的例3内容。 1、理解题意,师生总结出 ①要用正方形的地砖铺地。 ②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的,不能切割开用半块的。 ③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整分米数。 2、16和12的因数分别有哪些? 哪些是16和12独有的因数,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指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如果有一个整数是它们共同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也可以说成公约数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授课教师:祁小娟老师 一、评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祁老师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确凿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敏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祁老师是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性知识点打基础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确凿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 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12=()×()=()×()=()×() 18=()×()=()×()=()×() (3 )12的因数18的因数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四)通过P463填一填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确凿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让学生小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 ②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③确定最大公因数 (六)通过P45练一练1找两个分外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两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来突破教学难点:灵敏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1、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利用课件,让孩子结合在生活经验,体会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

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材料准备了自制课件,方格纸。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3、6、8、1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2、教学新课: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为24分米宽,36分米长储藏室铺上正方形地砖,怎么样铺的满而没有剩余,让学生自己小组合作学习,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组1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说教材 他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将从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因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四则计算奠定了基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育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景,理解并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弄清找公因数的方法。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3,教学难重点 结合上述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而把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纸片以及长方形纸片,猜那些小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一试。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方面: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三、说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让学生针对12个正方形的摆法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12个正方形的不同摆放方式写出算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小学数学_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 2 、5 的倍数的特征。 (2)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 (3)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猜测和讨论、验证的过程中经历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体验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并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 、5 倍数的特征和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教学媒体】: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百数表、两支不同颜色的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玩游戏——我猜猜猜 (1)老师说,学生猜:“一个人,两只眼睛两条腿,他是谁?” (2)老师再来把条件补充一下:“此人神通广大,手拿金箍神棒,会七十二变……”(3)生活中人和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样在数学中的某些数也都有自己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某些数的倍数的特征。 2、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孙悟空身怀七十二项绝技,老师也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出个数是不是2

或者5的倍数。 (2)如何验证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 (3)挑战者游戏——请你随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 1)请先说2的再说5的。 2)你们想不想学这项绝技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活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复习验证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在自然数中,5的倍数有无数个,怎样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先研究小范围的数,再进行推广验证。 (1)请找到百数表。在1——100的数中从小到大找出5的所有倍数,标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2)观察你找到的5的倍数,猜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先讨论,后汇报交流。追问——“个位”是指哪里? (3)在所有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都是个位是0或5的数吗? (4)如何验证?——温馨提示:刚才玩游戏的时候,挑战者是如何验证的?齐读:找几个超过100以上个位是0或5的数,除以5看看。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就证明它是5的倍数。同时证明了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超过100以上的数也成立。 1)个别汇报 2)同桌交换检查 (5)除了可以找超过100以上的数来验证以外,还可以举反例来加以说明。请你说出一个个位上不是0或5的数,老师马上验证。 (6)经过以上的验证,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反问:个位上是0、5的数是谁的倍数? (7)齐读板书(顺向、逆向)各一次。 (8)检查学生记忆情况。 (9)练习(在下面的数中找出5的倍数。 45 53 80 75 34 89 95 65 71 )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在老师的温馨提示下,自己找出5的倍数,初步感知5的倍数的特征。在这种边扶边放的教学过程中,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2、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45—46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过程与方法: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4. 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二、说设计理念 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准备了自制课件,学生学案。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七个环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关键: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说学法: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五、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的谈话导入今天课题的研究。 “最近杨老师家买了新房子,这几天正忙着装修呢,他把李师傅请到家里,帮助他装修,我们来看看,杨老师有什么要求?” “我们家贮藏室长26dm,宽12dm。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长是几分米?” “如果请你来设计,你觉得可以铺什么样的地砖呢?” (二)点示目标,设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3)、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出示自学导纲: 自学课本79页至80页内容: (1)请同学们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完成79页上的例题,看看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 (2)、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几种情况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的概念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4)、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示? (三)小组交流,合探解疑: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在10分钟内完成自学提纲。 “请同学们想一想,按杨老师的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教学准备: 若干张边长不相同的正方形纸片、长18cm宽12cm的长方形纸片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当中,学生对于因数已经有了一部分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便可以采用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在这过程中,教师则是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总结找出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1、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评陈老师做《约分》评课稿

《约分》一课的评课稿 百花盛开的季节,全体数学教师一起看了陈老师做了《约分》一课,课中陈老师自然地教态,轻和的教学语言,恰到好处的点拔,轻松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我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1.教师教的方面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使学生对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和理解引用。 陈老师写了50/100和1/2两个分数让学生观察找出它们的关系,然后又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进入了《约分》的新学习内容。这种水到渠成的揭示新授内容的导入方式给人以天然去雕饰之感。接下来再让学生观察24/36并独立赏试约分,结果学生得出了4/6,12/18,8/12,6/9等不同的结果。这时陈老师并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得住24/36约分后的正确答案是2/3,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比获得知识结果更为重要”这一教学理念。在这一环节同学们说出了他们的发现和观点,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以肯定以信任,使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让学生轻松获得了新知识。陈老师的数学课虽没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同样达到教学目标,我想陈老师是对新课堂标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课中充分转变自己的角色。

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堂课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孩子们都争相回答。整个教学过程逻辑性强,是以“观察问题——思考解决方法----讨论解决-----总结规律----练习与拓展”的方式式展开教学的。在教学约分时,多次强调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的多步约分,如在此过程中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2.学生学的方面 在陈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先是列举出和1/2同样大小的分数,如5/10,10/20,500/1000。后来又通过讨论,练习等环节总结出24/36约分后的最简分数是2/3,从而得出约分的方法。这又再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些学习的主人在动手实践,讨论交流中学到所学知识,又在练习中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3,个人建议 (1)教学语言尤其是知识性教学语言要精准。如约分的条件应该是 :约分后的分数与原分数大小相等;约分后的分数应该是较小又是最简分数。 (2)本节课应该总结出约分的方法。总结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明确知识要点的环节,是画龙点睛的环节。如果不总结学生获得的知识将是模糊的,非系统的。其方式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中学生把24/36约分后得出4/6.,12/18,8/12,6/9等不同答案后,陈老师虽然抓住了偰机组织了学生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二、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学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

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说教法: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六、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七、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复习铺垫,激趣导入”“点示目标,设疑自探”“小组交流,合探解疑”“互动展示,点拨诱导”“当堂训练,适度拓展”“概括总结,反思内化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北师大版五年级 数学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学科数学 课 题 找最大公因数执 笔 者 时 间10月13日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第 45 页至 46页《找最大公因数》。教材中先是直接呈现了找因数,然后在此基础上,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本节课,将为后续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这思考的条理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学习新知。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当学生找出12和18的因数后,引导学生找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来,当让学生小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却有些困难。其实,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这个问题我懂,但是就是说不出来,孩子们也一样,有的学生能很快的找出最大公因数,但是却不会组织语言说不出来,这时,我就及时的组织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每个人都积极的发言去总结,归纳,我也适时的巡视参与,并试着让个别学生说给我听听,有的学生说的很好,而有些学生说

说课的题目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文稿_说课稿

说课的题目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文稿_说课稿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

在开放、互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最小公倍数》一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早上好!刚才我们听了我校的李艳老师执教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下面,我以一个参与研究者的角度,结合我校“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谈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谈策略的实施两个方面谈谈研究的思考和听课后的感受。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首先,结合教学模式谈教材的解读 1、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 《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找公因数的经验,所以本节课在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学生就很自然地利用找公因数的方法。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只有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才难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挖掘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并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学,我们认为这是本课顺利开展的基础。 2、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主动构建概念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较为丰富知识背景,“最小公倍数”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看似无多大联系,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素材,将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中,并在实际中操作,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3、与生活、学科紧密联系,树立全方面育人理念。 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美好的数学情怀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不仅煅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的意识。所以我们认为教材的用意是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动手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依据课标,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大公因数》。 分析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本学期的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同学们可能找出了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正好把贮藏室铺满。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板书)最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最大公因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复习因数的概念、因数的特点以及找一个因数的方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索有关因数的问题,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二)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让学生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其次,找出8和12 公有的因数。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接下来通过完成教材61页的“做一做”1、2题,加深学生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找法的练习,使学生积累探索数学知识的经验,并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乐趣。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最优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3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段兴 授课教师:祁小娟老师 一、评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祁老师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祁老师是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 性知识点打基础。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的意义。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准确找出两 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 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的意义。 (1)12=( )×( ) =( )×( ) =( )×( ) 18=( )×( ) =( )×( ) =( )×( ) (3 )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四)通过p463填一填。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让学生小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 ②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③确定最大公因数 (六)通过p45 练一练1找两个特殊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两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 数是较小数)来突破教学难点: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1、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 2、观察8和16两个数字的关系(倍数关系)公因数是1、2、4、8,最大公因数是8, 它是这两个数中的较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二、基于学生定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以学定教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

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四、基于活动定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