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的现当代意义

尼尔·波兹曼的现当代意义
尼尔·波兹曼的现当代意义

尼尔波兹曼的现当代意义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写过两本著名的作品《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两部作品均成书于20世纪后半叶,此时美国文化发生深刻变革:印刷术时代逐渐没落,电视时代开始崭露头角,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大众传播媒介的变革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界定。其结果是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波兹曼的观点的确引人深思,在一个传播媒介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里,新的传播媒介方兴未艾,波兹曼以一个评论家的敏锐眼光洞察了潜在的危险,并向世人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单就这一点来说他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波兹曼师承马歇尔·麦克卢汉,作为传媒界的又一大师,麦克卢汉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于前者,他的世界名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先知般的洞察力预言了21世纪这个令人刺激又眼花缭乱的新时代。先知总是为人所诟病的,麦克卢汉曾一度被时代所遗忘,但是他最终以其预见性的观点、敏锐的洞察

力为大家铭记。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他对当代社会传媒的预见性和批判性仍影响和指导着我们。【2】

波兹曼作为一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因其对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为世界瞩目。《娱乐至死》发表于1985年,作品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巨大反响。在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传媒对人们思想、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的影响,表现了西方人文学者对社会一贯的睿智和忧虑。该书自2004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立刻引起热议。这充分说明了尼尔波兹曼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他书中所提出的“娱乐至死”的观点,对今天“快餐文化”和互联网时代引发的“全民娱乐”仍具有预见性和批判警示作用。

自从上世纪6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到今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传媒方式的变化加剧了娱乐业时代的兴起,从前几年“超女”引发的全民参与娱乐狂潮,到“百家讲坛”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等一大批“名人学者”,这些都印证了波兹曼“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有一句话可以简单概括这种现象: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狂欢的时代。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因“社交网络”成为21世

纪最年轻的互联网宠儿,身价百倍。在中国,互联网媒体也不甘落后,新浪微博自推出之日起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兴趣。今天的微博俨然成为了民间民主舆论的制高地,年内数名贪腐官员的落马就是微博的舆论效应。有人反思建立在仅仅一百四十个上的民主岌岌可危,中国的法制远不如西方来的健全,微博虽然为推进民主进程一路披荆斩棘,但是众多网友的参与与调侃,甚至恶搞,不也正是“一切娱乐化”的倾向吗?更不要提明星为了搏出位,在微博上发表过激言论吸人眼球,某些商人为了“某些不为人知的目的”频频炫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信息飞速传播,滥觞过剩,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已不再是印刷术时代纸媒介所强调的实用信息,更多的是为了博人眼球的出位言论。就连新浪都拉明星开微博免费制造广告效应,其余宣传手段自是层出不迭。

波兹曼承认娱乐并非是电视的唯一功能。电视仍可以作为传达教育和接受信息的途径。但是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宗教、体育等均以娱乐化的形式出现呢?波兹曼在他的力作中并没有给我们回答,但是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部《士兵突击》不仅捧红了剧中的一众男演员,更是让这部剧成为年度大戏,持续热播。随后的跟风题材比比皆是,这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通常荧幕上经常会在一段时间内流行同一类型的电视剧,比如今年热播宫斗穿越就捧红了杨幂、刘诗诗等人,更

是让吴奇隆、孙俪又火了一把。商人逐利而居,现在的媒体人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披着传媒人的皮毛,实质是商人的角色。这也就解释了主流大戏的来源,谁都想趁着观众的余热未消分一杯羹。道理同样适用于商业电影。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自从冯小刚开始拍摄贺岁电影,商业片就开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而为了追求回收效益的最大化,整部影片在选角、宣传、拍摄等制作过程中不遗余力的制造话题和绯闻。《白鹿原》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筹备过程耗时长久,就连上映都是一波三折,很长时间内占据了娱乐版和微博头版头条。这样未上映先造势的宣传手法早已不新鲜,因为娱乐效应的作用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而结果,自然是票房大卖,制片方名利双收。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小说也因此名声大噪,抢购一空。但是这种连文学都被我们的时代娱乐化的今天,还有几个人真正欣赏作者笔下的真挚与深沉呢?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支柱产业。《唐顿庄园》和《神探夏洛克》更是把全球观众的眼球吸引到了英国电视“迷你剧”,在英国版权大卖的同时,许多人对英国制片人在剧集中传达的尖锐批判与讽刺反思。电视剧《黑镜子》以辛辣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先打高科技通讯器材带给我们的焦虑与不安。影片无疑具有反讽意味,说教色彩蕴藏于无形之中。英国人的大胆和反思精神值得称赞,但是

波兹曼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对电视、电脑或其他任何媒介获得某种控制,需要我们培养一种媒介意识,如何做呢?答案有两个:一是要创作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其目的是要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电视节目;另一种希望渺茫的方法则是依靠学校。前者显然正是英国人在做的。

如果用电视来教育人们该如何观看电视以达到让我们摆脱电视等电子媒介对人类的某种控制,“其结果是让全国人民在一片大笑中认识到电视对公众话语的控制。但是,很自然,笑到最后的还是电视。”而尼尔波兹曼这位伟大的批判家,也是早已洞察今天的局面,笑到最后的又何尝不是他呢,只不过他的笑容中更多的掺杂了无奈和沉重的忧虑。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出版社出版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业时代的反思 ——读《娱乐至死》有感 久闻这本书的大名,不少文章和评论专栏都引用了这本书的观点,作为其批判当今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的理论依据。那时就觉得这会是本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书。这学期,终于借着这个机会阅读了这部书和相关资料。它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在此,我想从以下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娱乐业时代的到来 1、作者观点:电视把一切都变成了娱乐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文版的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画中一家四口,父母和两个孩子围坐在电视机前,本该是一个愉悦温馨的画面,但画中的四个人都没有头颅,只看得到躯干。这略带诡异的画面,配合着“娱乐至死”的标题,似乎已经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电视将人们变成了一个空壳,没有了思想,丧失了判断,麻木不仁,任人摆布。为阐明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用了四章的篇幅,分别对新闻、宗教、政治、教育四大电视内容进行了分析。 电视新闻本该是严肃的,然而在这类关于“真实”的美丽帷幕背后,却浮现着娱乐粗俗而狰狞的面目。我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好……现在”中,只能看到零散杂乱的新闻,再残忍的谋杀、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再悲惨的事件,被紧跟在后面的广告瞬间消解了它的重要性,让人感觉这不是真实的事件。电视提供的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隐藏在其中的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反交流理论。 通过电视传播的宗教带有明显的现世主义倾向。以前的宗教都努力通过艺术、音乐、神像和令人敬畏的仪式来吸引人们,通过赋予事物魔力来让我们获得神性。但电视里的宗教节目通过舞台的搭建、名人的捧场、市场的推广来吸引观众,获得商业利益。扎根其中的娱乐性实际上让我们离神越来越远。 电视广告是现代政治观点表达的重要工具,它已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在政治竞选中,政治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作为娱乐素材推出,塑造一个观众期待的政治形象似乎比他想要表达的政治内容更为重要。 建立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上的教育似乎变得轻松而愉快。观看教育节目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不需要有记忆,学习和运用的东西不需要阐释,任何信息、故事、观点都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对电视来说,教育节目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作者援引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证实:人类已从印刷业时代步入到娱乐业时代,电视具有娱乐性无可厚非,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2、写作背景:1980后的美国社会转型 作者提出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趋势密切相关。 从社会思潮来看,传统的价值理念遭到了巨大的颠覆。以“节俭”、“勤奋”、“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逐渐被以享受和身体感官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所取代。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发展、“感性解放”,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愈来愈多人的欢迎,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文化工业,让受众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

尼尔_波兹曼论技治主义_刘永谋

第30卷,第6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Vol.30No.6 2013年12月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2013 尼尔·波兹曼论技治主义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波兹曼对技治主义的评论非常具有典型性。他分析技治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危害,指出当代技术与官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批评社会科学是技术统治工具和伪科学,提出以技术无神论应对技治主义的问题。波兹曼的分析是基于人文主义立场的,对于技治主义者和当代社会是必要的警醒,但用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反对科学技术专家的精英主义,忽视了技治主义进步的一面。 关键词:尼尔·波兹曼;技治主义;专家政治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062(2013)06-0052-05 当代公共决策和政治活动中的技治主义(tech-nocracy)倾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技治主义的核心立场包括:(1)科学管理(或称之为技术统治),即用科学思想和技术方法来管理社会;(2)专家政治(或称之为精英治国),即由接受了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教育的专家(包括社会技术专家)来掌控政治权力。[1]归根结底,其主旨是社会运行的理性化,尤其是政治运作的科学化。专家治国是技治主义的实践形式,实质是施行科学管理。专家掌权若不遵循科学思想、不运用技术手段、不依赖数量方法,则不算技治主义者。一般情况下,纯粹的人文学科专家由于对科学思想和技术方法的隔膜,难以成为真正的技治主义者。 技治主义一直被各家尤其是人文主义者所诟病。尼尔·波兹曼力主媒介生态学为人文主义研究。[2]他将技治主义称为社会工程学或唯科学主义,总体上对其持强烈批评的立场,但却呼吁精英控制社会信息传播,在反技治主义者中独树一帜。 一技治主义在当代社会盛行是有害的 波兹曼所称的唯科学主义大致等同于技治主义的主张。他将唯科学主义归纳为三个互相联系的观点:“第一个不可或缺的观念是,自然科学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行为。……第二个观念是,社会科学揭示的原理可以用来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组织社会。……第三个观念是,科学可以用做一个全面的信仰系统,赋予生命意义,使人安宁,使人获得道德上的满足,甚至使人产生不朽的感觉。”[3]86-87前两个观念构成了“社会工程学”的基本立场,而后者则为“技术神学”的核心观念。他认为,社会工程学思想起源于18世纪的巴黎高等技术学院,可追溯到圣西门、安凡丹、拉普拉斯和孔德等人,主张运用实证化、经验化和自然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实施对社会的工程化管理。技术神学思想把技术推到类似伊朗等神权社会中真主的至高位置,代替宗教成为当代社会的道德、意义和信仰的源泉,而把“精神治疗专家、心理分析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推上了新神父的位置。[4]因此,社会工程学是唯科学主义更为操作性的组成部分,而技术神学是唯科学主义中更为基础性的组成部分,力图将人的世俗事务和心灵事务一统于科学技术的权威之下,给社会工程学提供超越性的宏大诠释。与之相同,技治主义同样包含着由浅入深两个层面的含义:科学管理、专家治国更为具体,蕴涵于其中的是将科学理性应 【收稿日期】2013-02-10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2XNJ023) 【作者简介】刘永谋(1974-),男,湖南常德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等。 25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书笔记 工业技术与受众的行为习惯在引导着传媒的发展走势,然而其实这种影响本应该是相互的,但目前看来,似乎是科学技术与受众倾向占据更强的引导力。如果说报纸的衰弱不可逆,那么一些专业性的杂志能否可以通过某种努力而精彩逆袭? 近几年纸媒十分不景气,但《纽约客》(The New York)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态度和导向,《纽约客》于1925年创刊,内容涉及政治观察、人物介绍、社会动态、电影、音乐戏剧、书评、小说、幽默散文、艺术、诗歌等方面。从其创刊伊始,《纽约客》面向那些能够欣赏其幽默和深入报道的读者,在《纽约客》中,它的读者反馈常常是这样的——一定会读到些许的震惊和意外。 又比如《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许多老牌的著名报刊关的关、卖的卖,能够活下来的基本也都是苟延馋喘,读者们拿到手的杂志一期比一期要薄,一片哀鸿遍野中,《经济学人》却创造了逆市飞扬的神迹,发行量从2004年的60万飙升到2013年的160万。 在2012年财年,这本杂志的母公司经济学人集团的利润高达6800万英镑;2013财年的数据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35900万英镑。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与这本杂志的立场和风格坚持分不开。自1843年创办以来,这本杂志一直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超党派和自由主义的立场,它对自己的读者十分挑剔,它认为只有富有独立见解和批评精神、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才配读它,所以它从来不去迎合大众,文章中提到很多经济名词和法语或拉丁文的时候,甚至都懒得去解释,就是这么傲娇。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杂志能否也可以实现这样的逆袭? 傲娇的前提是,你的确具备傲娇的资本,在杂志上来说就是存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能够充分吸引大量的受众,并且这种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如果杂志逆市场趋势而不做自己的新媒体形式,不做任何推广应用,而坚持以纸质形式发行,同时选择留住那么一批能够思考,且思考独到、深刻、有力的记者和编辑,是否能够凭借其杂志内容本身的的价值和吸引力,去促使读者购买纸质杂志?是否就有足够的理由来吸引广告商?是否这样的杂志就能够成为纸媒最后的经典,历久弥新? 或许,在历史新陈代谢的发展规律下,纸媒未必能够真正实现逆袭,但从延长纸媒寿命这个角度看,也许这些想法是一点有用的思考。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人都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大环境下,时效性高的浅阅读与思考性强的深度阅读其实都无可厚非。我不能说哪一种阅读习惯是对的,但个人认为,传播应该与科学技术、受众选择拥有势均力敌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应该是可以引导受众的阅读习惯的。

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

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特征以及价值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特征以及价值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现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现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同时随着新中国成立带来的巨大历史变革,人民当家作主、创造历史的自觉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新中国的作家坚持真实地、历史地、在现实的变革和发展中反映生活,自觉地把革命现实主义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最根本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50、60年代逐渐形成了代表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的主导性风格与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的重大性与时代性,自觉追求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 与“广阔的历史内容”的史诗性,对民族性格进行具有历史的纵深度的开掘,创造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以及从历史进程中所汲取的昂奋的战斗精神。思想上艺术上的这些特点,在《红旗谱》、《创业史》、《红岩》、《茶馆》等优秀作品中,都表现得相当鲜明和突出。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多样性发展上有所不足,并存在着粉饰现实的偏差,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及时代特色的主导性风格的初步形成,无疑表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日见成熟的趋向。 “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生活的逆转,人为地遏止了正在发展着的上述文学趋势,粉饰与歪曲现实的文学逆流却获得恶性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的艰苦努力,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获得了恢复与发展,以题材的广阔性、揭露生活矛盾的深刻性与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文学的批判功能与歌颂功能得到了辩证的统一;作家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揭露与鞭挞阻碍民族振兴的腐败和消极的事物和现象,歌颂和赞美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人物。 作家倾心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努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独特性,在历史的纵深运动中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根源及发展趋向;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陈奂生(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陆文婷(谌容《人到中年》)等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就显示出了作家们的这种追求,表现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

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浅述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田玉伟文学141 1421110105 一、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其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二、思想性格 “归隐”思想:是陶渊明厌倦官场污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采取的洁身守志路,是他与黑暗社会决裂的反抗行为。一方面,陶渊明归隐,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消极行为;另一方面,归隐田园,是寻求人格独立之道,是一种“自我实现”行为。 “真淳”思想:陶渊明崇尚自然,具有“性本爱丘山”的性情,做人“任真”,做事“真诚”。陶渊明的“真”基与他的生命意识,其诗所表现的是他整个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所反映的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是真正博大且丰富多彩的。 三、作品简介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 四、壮丽诗篇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社会的向往,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

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论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 无论是赞美抑或贬低,是承认抑或否定,总之,在短暂却不失灿烂辉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都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非正视不可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文坛上,赵树理横空出世,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作品称雄文坛,独领风骚,高举起一面民族文学的大旗,其创作模式“对整个解放区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1](P475),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山药蛋”派作家群。物换星移,大浪淘沙,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从文学观念到表现手法,从审美对象到欣赏趣味,有关文学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相对于昔日的轰动与风流,今日之文坛,赵树理“显然是个陌生人,至多,模模糊糊有个土里土气象山药蛋似的印象……足以使放眼世界的人们微笑着敬而远之”[2](P452)。往昔名重一时的赵树理,在当今之文坛,难道真已成了“隔日黄花”了吗?赵树理的小说果真如某些新潮评论家所言,既无高雅之艺术品位,亦无宏深之思想涵蕴,充其量只不过因其创作上的大众化成就而在当年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侥幸获一时之殊荣吗?窃以为,赵树理的出现,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赵树理的小说模式,不仅在当年有其不容抹杀的历史意义,即便在当下及日后之文坛,仍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旨在拔开当前赵树理研究的迷雾,解构、颠覆对赵树理及其作品的不公之论,还之以本来面目,站在历史的了望台,锁定赵树理小说的历史意义,用发展的眼光,预见赵树理小说模式之于当下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谓赵树理小说模式 名不正则言不顺。要界定赵树理小说模式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首先必须弄清究竟什么是赵树理小说模式。在此,必须把赵树理小说和赵树理小说模式

当今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增加

一辩陈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当今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增加。 开宗名义,定义先行。首先让我们来明确几个核心概念。当今时代,是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是指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等一定的体裁表现出来的文字作品中所生发的能够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的价值,一是指体现在作品里的思想精神价值,二是指文学作品发挥的对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而我方的标准正是当今时代,文学的价值量在增加,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在增加。以下为具体论据:1.当今时代,文学价值的广度在拓宽,其深度也在增加。由于当代科技飞速发展,新事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新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文学与之碰撞,将产生各种各样不同于以往的新价值。文学价值的多元化,将会给世界带来多种可能性,故文学本身的价值广度得以拓宽。由于科技的发达,当代人可以运用各式新型工具、运用各种新思维来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层价值,加之前人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故文学价值的深度也在增加。 2.从物质层面来看,当今时代,文学促进个人财富的增加,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于个人而言,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新媒体的崛起,文学创作与传播的门槛降低,平台扩展,文学日趋大众化,以文学功底作为资本获取财富成为可能。例如前几年大火的《明朝那些事儿》,正是当今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的门槛降低,才能使

本非历史专业的作者当年明月一夜成名,赚得盆满钵满,个人财富增加。于社会而言,当今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文学也在此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上市,其版权正是价值的体现。著名的作品有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其改变的电视剧作品大获成功,经济价值不可小觑。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在当今因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用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从精神层面来看,当今时代,文学能够拓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在愈发喧嚣的浮世间拓出一方精神净土,能够在逐渐物化的世界里重申人文价值。于教育而言,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每一个体对它需求量都在增加。我们需要以文学为载体的新闻等信来丰富自己的储备量,需要不断通过文学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认知水平,其教育作用也在不断增加。于精神净土这一层面而言,当今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生活的步伐逐渐加快,当代人的精神日益浮躁。而文学于当代而言,能够抚平当代人躁动的内心,让自己的灵魂独立在浮世之外。相对于过去时代的“从前慢”,文学在当今更加被需要,对当代来说价值更甚。于人文价值而言,当今时代物欲横流,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就逐渐被物化,到了信息时代,人被物化的程度越发加深。因为文学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外化,我们当今更加需要文学重申人文精神,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以人的价值来作为标准进行审美,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可贵。

(完整版)《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在第一章节中,作者对于“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文中,作者用“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一句,阐述了媒介的主要内涵方式,让读者从另一面认知媒介的重要地位。而对于“隐喻”的解释是“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所以对于第一章节的理解可以简述为:媒介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受众所接纳的文化内容。这也是媒介即隐喻的真正涵义。 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 我认为前两个章节,作者都在给读者普及一定的传播学理论背景,而此章节又是对上一章节“媒介即隐喻”做一个概念的延伸。当然,对于文中的举例很容易让读者造成方向性的偏差,但是其实作者至始至终都围绕着“认识论”这个中心展开叙述。作者用大量的例子为了解释:证明一个真相,媒介的方式不但决定其真实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认识论。相对于文字,电视限制了我们更加理性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对错性、真实性,它更加直接的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图像、画面、甚至是声音,从而形成一种认识上的导向性。但从反面看,作者并未否定电视对于观众的必要性,这反而是一种文化的制衡。而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提出了对于印刷术退败的担忧。 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从美国殖民时代直至十九世纪,铅字在美国人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形成了一个理性、严肃的公众话语模式,美国也因此跻身世界文明之林。然而,正是如此,更加凸显了现如今的文化背离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 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本中介中,作者对于书面形式公众话语的含义,它的内容特征以及它对公众的要求作出阐述,在作者的观点中,印刷机统治的时代被称为“阐述时代”,新时代被称为“娱乐业时代”。然而作者的立场鲜明的站在阐述时代这一方,作者认为铅字是有序的、具有逻辑命题的冷静的抽象符号,因而书面语言是理性、严肃、连贯、寻求意义的。这无疑是一个人人懂得思考,精神文明萌芽迸发的时代。4、5章节是坐着对本书观点的强化。 第五章躲躲猫的世界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我认为这是作者对这个篇章最好的总结。 电报和电视的出现,使得我们的时代从一个信息匮乏到信息过剩的转变。信息、画面支离破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得受众不得不汲取信息,被动的认识信息。当我们开始离不开电视,离不开这些不连续的、没有意义的信息时,也代表着我们完全接受了电视即为真理这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

浅谈影视文学的价值及影响

浅谈影视文学的价值及影响 改革放开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随着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渐突出,影视文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并列的文学体裁。所谓影视文学是指通过电影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1] 一、影视文学的发展 1、市场经济下的产物 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在国家体制上合法性确立,商品经济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这一情势下,文学的整体格局,不同文学形态的关系,文学生产、流通、评价方式,以及作家的存在方式等,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在大众传媒的扩展中,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形成强大的潮流。[3] 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文学借助这一传媒,依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其鲜明的独特性迅速发展,广泛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市场经济作为难以忽视的社会背景,对文学所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从一角度来看,影视文学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 2、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随着社会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及艺术需求也在逐渐地提高。如今,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大众对文学的需求更多地呈现一种速食性与消费型的形态,大众对文学的审美追求出现了新的转变:文学审美要与现实生活互相渗透、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文学要传达当代人的内心情感。在当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对传统文字文本的阅读大大减少,更多追求一种视觉化、影像化的文化消遣。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以借助影视传媒把抽象的文学形象和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画面的艺术特点,使观众可以直接感受作品丰富生动的形象,产生奇妙的审美视觉效果。 影视文学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并不在于物欲的迷恋,而在于从内心深处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在于对高尚情操的无限向往。[4] 二、影视文学的存在意义及影响 1、影视文学的存在价值 目前,影视文学在文化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市场空间,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繁华的物质世界中追名逐利,容易迷失方向,在精神方面可能会感到空虚,渴望通过文学作品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影视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代人追求和享受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精神需求,这给了影视文学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影视文学以它独特的审美形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积极地肯定、赞美现实生活中真善美,对生活中假、恶、丑的现象,进行无情地批判和嘲讽。这与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相符合,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影视作品对社会现实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人性道德追求有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影视文学的商业性 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消费性文学,也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现代影视媒体技术手段是影视文学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因此能使影视文学在短期内迅速蔓延和扩张。影视文学与市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来的,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 机械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制定本规定。 二、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三、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四、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一)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三)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6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 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四)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0万元及以

《娱乐至死》内容概括

《娱乐至死》内容概括及脉络梳理 2《娱乐至死》内容概括及脉络梳理: 2.1总起 在本书《前言》开始,就是波兹曼老师给出的骇人的预言。他指出,人类最终会因为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电视媒介——最终走向消亡。 人类将会不再愿意费神读书;淹没在汪洋如海的信息里,变得自私和被动;真理也被琐碎所淹没;文化变做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的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将会毁于我们最热爱的东西”。 2.2理论铺垫 波兹曼老师认为,在后工业时代,技术的发展反而是妨碍人们有效思考的无形壁垒。技术的飞速进步绝不仅仅只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和欢愉,而且还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对周围认知的方式。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老师提出“媒介即信息的”的观点,波兹曼老师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即隐喻”(本书第一章《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什么意思呢?书中这样说:“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事物实质的方法。”同时他又提出“媒介即认识论”(本书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即来说明:我

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的方法,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媒介形式的改变是显性的,比如媒介经历的口头——铅字——电视;但是认识的改变却是隐性的。所以由于媒介的表现形式而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消极影响),是不易被察觉的。 “媒介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控制文化”,从而也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而“随着一种文化从口头语言转向书面文字,再从印刷术转向电视,关于真理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 于是由于媒介的改变,我们认知世界事物的方式也一再改变,我们对文化的认知也会随之改变。 以上第一,二两章都是对全书的理论铺垫。 2.3开始入题 在第三,四章,分别以《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为题。波兹曼老师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试图说说明了美国民主社会早期的公共话语和印刷术不可分割的关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当时发表时的副标题是“演艺时代的公共话语”)。 由以下摘录可以证明:“铅字在公众话语的各种舞台中产生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这不仅是因为印刷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垄断地位。”“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

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浅谈文学的现实意义

浅谈文学的现实意义 文学,辞海中的定义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载)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不同的类别、理论、体系、风格、体裁等,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所谓精神性价值,也就是通过文学的描述,联系生活实际、自身经历,促使人们对生活有思考、有想法,改变自身想法,最终改造世界。文学的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全靠读者的参与和认同。 上过《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之后,自觉收益颇多,有些许思考,欲有所写,怎奈文思狭隘,不敢贸然下笔。前些时日老师布置下这篇论文,着实纠结一番,不知何处下笔,读罢或看罢几篇相关小说,确有一些想法。以下是我的拙见。 我认为文学的想象或同情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人们相互理解和宽容,能给人们现实中的交往指明方向,有所指引,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学是指文学名著,是经过多少代人把读后传下来的经典文字。并且不是简编本、图说本,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追逐流行在年轻人而言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

主见和定力的表现。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 文学产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不同于课堂教学,它可培养一个人的文学修养,简单来讲,没有文学修养就无法领略优秀文学作品的甘甜,不同的人说到《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史记》时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这些名人名著对他们所起的作用也是因人而异的。 文学可以改变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友谊是一棵大树,能经得起一切风雨。对于《夏洛的网》,我第一次接触还是在《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课堂上,那是一部电影,初看开头时,本以为是讲一个小女孩和一头猪的故事,但继续看下去时,才明白讲的是一只蜘蛛和那头小猪的真挚友谊。看完,竟被他们那真挚的友谊所感动,尤其是夏洛的美好品质。诚然,这个童话般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它对于我们的启示可就不仅仅是感动了。 这种文学的想象和同情使得故事基本完美地结束了,虽然夏洛的生命走向了尽头,但小猪得救了。从开始一只蜘蛛给威尔伯的第一感觉是恐怖的,但是孤独很快就迫使他对夏洛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异常惊喜地发现夏洛其实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都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不可貌相,不可仅凭片面之词就简单地下定义,这样才能避免错过生命中的美好。

当今时代,文学的价值在消解。

开宗明义,当今时代是指信息化时代,即进入21世纪全世界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故我方对当今时代的划分就是2000年到现在。文学是抽象的思想表达方式,是以文字和语言为载体表达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文学绝不是表达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唯一方式,例如其他非文学方式如影视图像等以图像为载体表达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的方式。价值体现在表达方式上,即我们今天比较当今时代文学的价值消解或增加的标准也是看文学这种表达方式是否适合当今时代。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首先,当今时代表达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方式呈现多样性。在电视、电影等图像化手段还没有特别普及的上世纪,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文学作品是他们了解和传达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的最好的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全中国电视机普及率不足百分之一,即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够通过其他表达方式来了解社会、思想内涵等。这也是为什么在80年代出现了全民阅读浪潮,也涌现了很多著名作家,形成了一个文学盛世年代。但是在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其他表达方式出现后,文学作品不再是人们了解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的唯一选择,特别是如今还出现了VR虚拟现实等手段,这些表达方式都能表达出文学方式能表达的东西,甚至表达的更好,从我国年年上涨的影视剧产量就可以看出,即当今时代能够表达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人民受众选择的余地也更多。 其次,非文学表达方式更好也更受人们群体欢迎。就拿影视图像这一表达方式来说,相对于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表达方式,图像化更直观也更加形象,并且看一部电影所需的时间远远比看一本完整的书所需时间短。这一方式也刚好契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据有效问卷调查,七成当代人更倾向于影视图像这种表达方式,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长时间的投入有效精力去看一本完整的文学作品,而图像化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们在自己不多的闲暇时间里了解那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也就是从总体上说,文学这一表达方式的市场占比相较于以前来说更小,并且从2000年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这种占比就在一直缩减,即当今时代文学的价值呈现消解趋势。 最后,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向前,相较于目前大受欢迎的影视图像方式,新兴的VR、虚拟现实等手段方式以后可能也会逐步取代图像化这种表达方式,即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要向前看,文学这种表达方式的衰落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一些比它更好的也更受欢迎的表达方式出现,并且更加合适当今时代的特征。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文学价值在消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