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要点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要点一、概述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
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
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
③胃肠梗阻的表现: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④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⑤锁骨上淋巴结肿大;⑥直肠前窝肿物;⑦脐部肿块等。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
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
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
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8)-PPT

28
(一)结肠癌的外科治疗
1.早期结肠癌cTlNOM0的手术治疗
建议采用内镜下切除、局部切除或结肠 切除术。侵入黏膜下层的浅浸润癌( WI ),可考虑行内窥镜下切除,决定性内窥 镜下切除前,需要仔细评估肿瘤大小、 预测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等相关信 息必不可少。术前内镜超声检查属TI 或 局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Tl期肿瘤,如 果切除完整、切缘(包括基底)阴性而 且具有良好预后的组织学特征(如分化 程度良好、无脉管浸润),则无论是广 基还是带蒂,不推荐再行手术切除。如 果具有预后不良的组织学特征,或者非 完整切除,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推 荐追加结肠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
➢ 5. PET-CT: 不推荐常规使用,但对于病情复杂、常规检 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术前检查 提示为111期以上月中瘤,为推荐使用。
➢ (6)排泄性尿路造影:不推荐术前常规检查,仅适用于肿 瘤较大且可能侵及尿路的患者。
13
(七)病理组织学检查
➢ 病理活检报告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依据。活检诊断为浸 润性癌的病例进行规范性结直肠癌治疗。因活检取材 的限制,活检病理不能确定有无黏膜下浸润,诊断为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建议临床医师综合其它临 床信息包括内镜(此处就用的内镜,不是内窥镜)或 影像学评估的肿瘤大小、侵犯深度、是否可疑淋巴结 转移等,确定治疗方案。低位直肠肿瘤可能涉及是否 保肛决策时,建议病理医师在报告中备注说明活检组 织有无达到“癌变"程度。确定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 癌时,确定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时,推荐检测肿瘤组织
➢ N1a 有1 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由于肿瘤间接加害、榨取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而至。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而至。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而至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工夫,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半表现为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2.药物治疗
❖ 〔1基本原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癌痛三 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进行改良,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 五项基本原则:
❖ ①口服给药: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 ②按阶梯用药 ❖ ③按时用药 ❖ ④个体化给药 ❖ ⑤注意具体细节
按阶梯给药
❖ 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 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及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
❖ 次日治疗时,将计算所得的次日总固定量分6 次口服,次日滴定量 为前24 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 痛评分稳定在0~3 分.
❖ 对于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推 荐初始用药时选择短效阿片类止痛药,个体化滴定用 药剂量; 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 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 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在治 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 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次/月.
❖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四动态评估原则
❖ 持续、动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包括 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 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等. 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在止 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疼痛程 度及病情变化.
❖ 对初次接受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滴定:第1天:接受 吗啡即释片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 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据疼痛 程度给予滴定剂量〔下表,密观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
乳腺癌诊疗规范 2018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 2018版乳腺癌诊疗规范 2018版1. 引言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
为了规范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制定了本规范用于临床实践。
本规范由专家共同制定,旨在为乳腺癌的各个环节提供规范指导。
2. 乳腺癌的分类与分期2.1 乳腺癌的分类2.1.1 按病理类型分类-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乳腺导管小叶癌- 放射性乳腺导管癌- ...2.1.2 按病理分级分类- Ⅰ级乳腺癌- Ⅱ级乳腺癌- Ⅲ级乳腺癌- Ⅳ级乳腺癌2.2 乳腺癌的分期2.2.1 TNM分期- 阶段 0:原位癌- 阶段Ⅰ:浸润性乳腺癌,受侵及直径不超过2厘米- 阶段Ⅱ:浸润性乳腺癌,受侵范围超过2厘米或者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阶段Ⅲ:浸润性乳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或皮肤溃疡- 阶段Ⅳ:远处转移3. 乳腺癌的诊断3.1 临床表现3.1.1 乳房肿块- 触知肿块的形状、大小、质地等特点- 深度触及肿块的程度3.1.2 乳房异常分泌物- 观察分泌物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点3.1.3 乳房皮肤改变- 观察乳房皮肤的红斑、皮肤增厚、凹陷等特点3.2 辅助检查3.2.1 乳腺超声检查- 观察肿块的大小、形状、边界等特点- 观察肿块内部的回声情况3.2.2 乳腺X线检查- 乳腺钼靶检查- 乳腺造影术3.2.3 乳腺磁共振成像4. 乳腺癌的治疗4.1 手术治疗4.1.1 乳腺癌根治术- 乳腺癌全乳切除术- 乳腺癌乳房保留手术4.1.2 辅术治疗- 淋巴结清扫术- ...4.2 放射治疗4.3 药物治疗4.3.1 化学疗法- 新辅助化疗- ...4.3.2 靶向治疗- 药物A- 药物B4.4 免疫治疗5. 治疗后的随访与复发5.1 随访方法- 临床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5.2 随访时间及频率6.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A:乳腺癌患者诊断记录表- 附件B:乳腺癌分期表格- ...7. 法律名词及注释- 乳腺癌:指乳房内恶性肿瘤的通称。
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乳腺癌筛查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群体筛查(mass screening )和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
群体筛查是指在辖区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适龄妇女进行筛查;机会性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结合门诊常规工作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至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1.20-39岁:(1)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2)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2.40~69岁(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3)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4)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5)每年1次临床检查。
3.70岁以上:(1)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2)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3)每年1次临床检查。
(二)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策略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
随着诊断和治疗的进步,乳腺癌的生存率和治愈率逐渐提高。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乳腺癌的诊疗工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制定本《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
一、诊断1.1 临床表现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乳房肿块、皮肤异常、溢液、乳腺疼痛等。
乳房肿块的性质、质地、可移动性、边界清楚性对于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有任何异常表现,应及时到医院进行乳腺癌筛查及进一步诊断。
1.2 影像学检查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和乳腺MRI等。
乳腺X线摄影能够提供乳房内部的结构信息,对于早期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乳腺超声可以帮助判断乳腺肿块的性质,对于鉴别良恶性肿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乳腺MRI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病灶定位、局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3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最可靠依据。
多数情况下,通过乳腺穿刺活检即可获得组织学诊断。
有时候,需要进行乳腺手术切除肿瘤进行病理诊断。
二、分期乳腺癌的分期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采用乳腺癌分期系统为基础进行分期。
三、治疗原则3.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侧重于最大限度地控制乳腺癌的局部病变和远处转移,同时尽量减轻治疗的副作用。
3.2 综合治疗乳腺癌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综合手段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基础,通过手术可以控制局部病灶。
放射治疗可以杀灭残留癌细胞,减少复发率。
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两种方式,可用于术前和术后治疗。
靶向治疗是针对乳腺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选择性作用的治疗手段,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3.3 术前辅助治疗对于患有大肿瘤或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术前辅助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08.27
•【文号】国卫办医函〔2018〕734号
•【施行日期】2018.08.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管理,医疗质量
正文
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7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治疗规范化水平,提高肿瘤患者诊疗效果和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我委组织癌痛规范化诊疗专家组对《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可在我委官方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2018年8月27日。
2018癌症疼痛诊疗规范解读

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15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 按病理生理学机制
伤害感受性疼痛 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 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躯体痛
• • 定位准确 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 性疼痛
18
在此基础上进行详尽的 癌痛评估。
应该对癌症患者进行 疼痛筛查,
19
癌痛的全程准确评估是确定正确镇痛方案的前提
指南要求持续评估患者疼痛情况: 01 2018版 NCCN成人癌痛指南1: 每次接触患者时,均需评估患者疼痛情况
2018版 ESMO癌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02
2:
对疼痛的初始及持续评估应作为癌症治疗 的组成部分,并应明确指出何时需要额外 的综合全面评估。
和死亡病例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300 309.3 337.2 358.6 368.2 380.4 250 200
2010-2014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 和死亡率
235.23
250.28 264.85 270.59 278.07
/10万
万例
195.7
11
我国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患者存在中度及以上疼痛
7~10分
21.73%
4 ~6 分
44.09%
0 ~3 分
34.18%
0% 10% 20% 患者比例 30% 40% 50%
北京11家医院477例患者的的癌痛状况调查(FENPAI4090),以了解北京市癌痛控制现状。对镇痛治疗结果分析: • 0~3分患者占34.18%;4~6分患者占44.09%;7~10分患者占21.73%;中度及以上患者占65.82%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
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
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前列腺癌自2008年起成为男性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2014年的发病率达到9.8/10万,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排第6位;死亡率达到4.22/10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排第9位。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
2014年前列腺癌城市和农村的发病率分别为13.57/10万和5.35/10万。
从发病年龄来看,我国城市地区自60岁开始出现前列腺癌的发病高峰,而在美国高峰年龄段由50岁开始。
上海市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在65岁以后显著高于香港和台湾地区。
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目前上海市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以上,可以预见前列腺癌的绝对发病数将出现井喷性增长。
此外,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期构成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别。
以美国的情况为例,在其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中,接近91%的患者为临床局限型前列腺癌,这些患者的一线治疗为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放疗,在接受标准治疗后预后较好,5 年生存率接近100%。
而我国的新发病例中在确诊时仅30%为临床局限型患者,余者均为局部晚期或广泛转移的患者,这些患者无法接受局部的根治性治疗,预后较差。
二、危险因素前列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病因学研究显示前列腺癌与遗传、年龄、外源性因素如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密切关系。
(一)遗传因素及年龄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间有巨大的差别,黑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白种人,亚洲人种发病率最低,提示遗传因素是前列腺癌发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一位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倍以上;2个或2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风险会增至5~11倍,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患者比无家族史的患者确诊年龄约早6~7年。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提高宫颈癌的诊疗水平,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特制定以下 2018 年诊疗规范。
一、诊断1、症状宫颈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症状。
阴道流血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排液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2、体格检查妇科检查是诊断宫颈癌的重要方法。
医生会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的形态、色泽,触诊子宫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双侧附件有无肿块等。
3、辅助检查(1)细胞学检查:包括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是筛查宫颈癌的常用方法。
(2)HPV 检测: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HPV 检测有助于宫颈癌的筛查和诊断。
(3)阴道镜检查:对于细胞学检查异常或 HPV 高危型阳性者,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以观察宫颈表面的形态、血管情况,并在可疑部位取活检。
(4)宫颈活检:是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通过在阴道镜下或直接在宫颈上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二、分期宫颈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分期方法是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2018 年修订后的分期如下:1、Ⅰ期ⅠA 期:肉眼未见癌灶,显微镜下浸润癌间质深度不超过 5mm,宽度不超过 7mm。
ⅠB 期:肉眼可见癌灶局限于宫颈,或显微镜下病灶大于ⅠA 期。
2、Ⅱ期ⅡA 期:癌灶超越宫颈,但未达骨盆壁或阴道下 1/3。
ⅡB 期:癌灶已达骨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3、Ⅲ期ⅢA 期:癌灶累及阴道下 1/3,但未达骨盆壁。
ⅢB 期:癌灶已达骨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4、Ⅳ期ⅣA 期:癌灶侵犯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或超出真骨盆。
ⅣB 期:远处转移。
三、治疗1、手术治疗(1)ⅠA1 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可行宫颈锥切术;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原创】2018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培训试题及答案

2018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培训试题及答案2018.10姓名:成绩: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癌痛量化评估应在患者入院后小时内完成。
(A)A、8B、9C、12D、242、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
(C)A、强阿片类药B、非甾体类抗炎药物C、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D、镇静剂3、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药物对症处理。
(D)A、对乙酰氨基酚B、缓释非甾体类抗炎药C、缓释阿片类D、速释阿片类A、速释阿片类药物B、吗啡缓释片C、羟考酮缓释片D、芬太尼透皮贴剂5、癌痛病因不包括:。
(C)A、肿瘤相关性疼痛B、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C、家庭经济因素D、非肿瘤因素性疼痛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20分)1、癌痛的量化评估,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
(ABC)A、数字分级法(NRS)B、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C、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D、动态评估法2、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应当遵循的原则:。
(ABCD)A、常规评估原则B、量化评估原则C、全面评估原则D 、动态评估原则ABC )A 、病因治疗B 、药物治疗C 、非药物治疗D 、必须首选阿片类药4、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适用于如下患者: 。
(ABCD )A 、儿童B 、老年人C 、存在语言文化差异的患者D 、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进行改良,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
(ABCDE )A 、口服给药B 、按阶梯用药C 、按时用药D 、个体化给药E 、注意具体细节三、判断题(每题 4分,共20 分)1、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2、在癌痛治疗时应用吗啡类药物引起“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
(√)3、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轻微疼痛,10表示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
(×)4、轻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干扰。
癌痛的药物治疗原则及药学监护答案-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癌痛的药物治疗原则及药学监护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多选题1.癌痛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A.常规评估原则B.量化评估原则C.全面评估原则D.动态评估原则2.以下属于第二阶梯阿片类药物的有:(ABCD)A.可待因B.曲马多C.羟考酮(日剂量低于20mg/d时)D.吗啡(日剂量低于30mg/d时)3.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更新的三阶梯镇痛原则包括:(ABD)A.口服给药B.按时给药C.按阶梯给药D.个体化给药并注意具体细节4.2018年发布的《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中,对中度疼痛的处理建议为:(ABCD)A.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B.建议首选弱阿片类药物C.建议首选弱阿片类药物联合非甾体抗炎药D.可视患者情况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5.以下对非甾体抗炎药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BCD)A.作用于环氧合酶(COX),发挥解热镇痛以及抗炎作用。
B.包括非选择性COX抑制剂与选择性COX-2抑制剂两大类。
C.主要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中、重度疼痛。
D.该类药物具有天花板效应,当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再增加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但会明显增加药物毒副反应。
6.以下对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A.恶心、呕吐为可耐受不良反应,持续用药数天或1~2周后症状可消失或减轻。
B.便秘为最顽固、持久的不良反应,不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减轻或消失。
1C.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可使用乙酰胺解救。
D.在应用阿片类药物止痛时宜常规合并应用缓泻剂以防治便秘。
7.以下关于阿片类药物剂量滴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A.患者疼痛控制不佳时(疼痛评分≥4分)有进行剂量滴定的指征。
B.阿片类药物未耐受患者,滴定初始剂量为口服5~15mg吗啡或静脉给予2~5mg吗啡,或其他等效药物。
C.口服给药60分钟后进行评估,静脉给药15分钟后进行评估。
2024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建设应知应会考试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建设应知应会考试一、选择题1.患者癌痛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单选题]*A、教育患者及家属如何正确描述以及评估疼痛B、正确认识阿片类药物在镇痛治疗中的重要作用C、指导患者如何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D、以上都是V2.以下那些是临床上老年癌痛患者往往具有的特点()[单选题]*A、合并症、并发症相对较多B、缺乏充分认知,未引起主观重视C、不可治愈疾病多,对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更敏感D、以上都是√3.对于重度疼痛/疼痛危相的患者使用吗啡进行滴定,口服给药后()分钟,皮下给药后()分钟,静脉给药后分钟后再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单选题]*A、15min;30min;60minB、30min;30min;60minC、45min;30min;15minD、60min;30min;15minv4.下列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A、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和主诉之一B、接受抗癌治疗患者中有55%和患有晚期、转移性或终末期疾病的患者中有66%会出现疼痛C、2017 年一项调查发现88%的肿瘤患者曾经历中度到重度疼痛,中位时间为6个月D、随着医疗水平发展,癌症死亡率逐年下降,所以癌痛患者数量逐年减少√5.应用纳洛酮解救阿片药物导致的呼吸抑制正确的是()[单选题]*A 、9ml 生理盐水稀释1 安瓿纳洛酮(0.4mg/ml), 稀释后总体积为10ml 。
每30-60 秒给药1-2ml(0.04~0.08mg), 直到症状改善√B 、9ml生理盐水稀释1安瓿利培酮,稀释后总体积为10ml。
每30-60秒给药1-2ml, 直到症状改善C 、10ml 生理盐水稀释10安瓿纳洛酮(0.4mg/ml), 稀释后总体积为20ml。
每30-60秒给药2-4ml, 直到症状改善D、9ml生理盐水稀释1安瓿纳洛酮(0.4mg/ml) 稀释后总体积为10ml。
每60-120秒给药1-2ml-(0.04~0.08mg), 直到症状改善6.欧洲疼痛联盟()癌痛工作组发布——《癌症相关疼痛管理标准意见书》,为提高癌痛管理水平,减少欧洲不同地区之间临床实践中的癌痛管理差异,提出10个标准:第一条标准是()[多选题]*A、有肿瘤病史的患者,每一次就诊均应该进行常规的癌痛筛查√B、对有肿瘤病史的患者进行癌痛宣教C、对有肿瘤病史的患者进行癌痛随访VD、给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常备镇痛药物7.疼痛的给药原则是()[单选题]*A、病人要求便给药B、疼痛发作时给药C、只要有疼痛便给药D、按药效的强弱依阶梯顺序使用、使用口服、按时给药、注意细节、用药剂量个体化√8.疼痛治疗过程过程中安全护理正确的是[单选题]*A、服用口服药护士发给病人即可B、即使疼痛不缓解也不用继续用药C、间歇性疼痛发作时告知患者要忍耐D、告知患者和家属正确评估疼痛的重要性√9.疼痛控制稳定的患者,应周进行一次随访。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
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
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 瘤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机制尚不清楚,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以伴有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三、癌痛评估应该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筛查,在此基础上进行详尽的癌痛评估。
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
(一)常规评估原则。
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性评估疼痛病情,并且及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
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
进行疼痛常规评估时应当注意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合并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
(二)量化评估原则。
癌痛量化评估是指采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
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平常情况的疼痛程度。
量化评估应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
癌痛的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
1.数字分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见图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
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理解后选择相应的数字描述疼痛。
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
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见图2)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自己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存在语言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3.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主要是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可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1)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未受到干扰。
(2)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干扰。
(3)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三)全面评估原则。
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的疼痛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和类型(躯体性、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
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进行首次评估,并且在24小时内进行全面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实施及时、动态评估。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见附件2),评估疼痛及其对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食欲、日常生活、行走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
应当重视和鼓励患者表达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和顾虑,并且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
(四)动态评估原则。
癌痛动态评估是指持续性、动态地监测、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变化情况,包括疼痛病因、部位、性质、程度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和加重因素,止痛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
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中的剂量滴定尤为重要。
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及时记录用药种类、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四、癌痛治疗(一)治疗原则。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应用恰当的止痛治疗手段,及早、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和有关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
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病因治疗。
即针对引起癌痛的病因进行治疗。
癌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和/或并发症等引起;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抗癌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等,有可能减轻或解除癌症疼痛。
2.药物治疗(1)基本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进行改良,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1)口服给药。
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其他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皮下、直肠和经皮给药等。
2)按阶梯用药。
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性质、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
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③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地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时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
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
如果是癌症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应该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溶骨活动。
3)按时用药。
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
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
目前,缓释药物的使用日益广泛,建议以速释阿片类药物进行剂量滴定,以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4)个体化给药。
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明显,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并无标准的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的药物,尽可能使疼痛得到缓解。
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的可能。
5)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并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正在接受的治疗和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地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镇痛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积极防治不良反应,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且减少不良反应。
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
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有不良反应,包括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以及心脏毒性等。
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使用相关。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再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可是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
因此,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对乙酰氨基酚,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单用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不得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剂量。
2)阿片类药物。
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
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以自控镇痛给药。
①初始剂量滴定。
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
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建议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口服,Q4h或按需给药;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密切观察疼痛程度、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第1天治疗结束后,计算次日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
次日治疗时,将计算所得的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