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宋辽金元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古建筑汇总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古建筑汇总 唐代建筑: 五台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省五台县 五台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山西省五台县 芮城广仁王庙山西省芮城县据建筑风格断为唐代 平顺天台庵山西省平顺县据建筑风格断为唐代 正定开元寺钟楼河北省正定县时代有争议 五代建筑: 平顺大云院大佛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山西省平顺县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山西省平遥县 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山西省平顺县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河北省正定县 辽代建筑: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辽应历十六年(966年)河北省涞源县 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年)天津市蓟县义县奉国寺大殿辽开泰九年(1020年)辽宁省义县 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河北省高碑店市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年)山西省大同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山西省应县 北宋建筑: 福州华林寺大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福建省福州市 太原晋祠圣母殿山西省太原市 长治故驿崇教寺大佛殿山西省长治市 长治正觉寺后殿山西省长治市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山西省长子县

长子崇庆寺千佛殿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山西省长子县 平遥慈相寺正殿山西省平遥县 泽州府城玉皇庙玉皇殿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山西省泽州县 晋城二仙庙正殿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青莲寺释迦殿、观音阁、地藏阁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岱庙天齐殿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北义城玉皇庙玉皇殿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周村东岳庙正殿、拜亭北宋元丰五年(1083年)山西省泽州县泽州西顿济渎庙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高都景德寺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山西省泽州县 陵川南吉祥寺过殿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山西省陵川县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中殿山西省陵川县 陵川小会岭二仙庙正殿山西省陵川县 平顺县龙门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平顺县 平顺九天圣母庙圣母殿山西省平顺县 平顺佛头寺山西省平顺县 阳泉关王庙正殿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山西省阳泉市 武乡大云寺大雄宝殿山西省武乡县 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山西省潞城市 芮城城隍庙大殿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山西省芮城县 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山西省高平市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高平市 高平游仙寺毗卢殿北宋淳化年间山西省高平市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河北省正定县 寿阳普光寺正殿山西省寿阳县 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山西省忻州市 太谷安禅寺藏经殿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山西省太谷县 祁县兴梵寺大雄宝殿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山西省祁县 定襄关王庙无梁殿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山西省定襄县

参考答案中国建筑史史前至两宋辽金

中国建筑史——史前至两宋辽金 4.这一思想与上述《尚书》中大禹的建筑三原则中的哪一个原则关系最为密切?(1/1分) 正确答案: A 下列建筑类型中,哪一种是中国人排在第一位的? (1/1分) 正确答案: 皇家祭祀建筑 中国建筑屋顶正脊的鸱尾,是在以上的哪一个时期出现的? (1/1分) 正确答案: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谁提出了中国城市“营邑立城,制里割宅”的规划思想? (1/1分) 正确答案: 晁错 最早提出宫室建筑应该“适形”的是哪一部著作? (1/1分) 正确答案: 《吕氏春秋》 1.公元前15世纪在中国属于_____时期。 (1/1分) 正确答案: 商 2.偃师二里头遗址主要属于_____时期。 (1/1分) 正确答案: 夏 3.殷墟遗址属于_____时期。 (1/1分) 正确答案: 商

1.佛教建筑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1/1分) 正确答案: 从具体的佛像崇拜到抽象的绕塔冥想诵经 2.南北朝帝王灭法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1/1分) 正确答案: 寺庙占据了城市中很大一部分空间 1. 秦汉园林的特点,不包括: (1/1分) 正确答案: 园林中没有宫室建筑; 2.魏晋南北朝园林发展变化的包括: (1/1分) 正确答案: 由狩猎求仙通神等功能转变为游览观赏功能 由模仿自然转变为表现自然 建筑作为园林内部重要因素,造园升华到艺术创造的境界 下列指哪一项不是隋代的建设成就? (1/1分) 正确答案: 整理水系,修缮白堤 隋唐时期的住宅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下哪几项是这种等级制度的体现?(1/1分) 正确答案: 只有常参官才能使用特定的建筑装饰 只有少数特权官员才可以在坊墙上对着大街直接开门 不同等级的住宅占地面积不同 堂屋的开间进深都有相应的规定 2. 明堂是中国古代以____为主要功能的建筑。 (1/1分) 正确答案: 宣扬政教,举行大典 1. 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时期园林的成就? (1/1分)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学教育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地方官学有州学、府学、

《国史通鉴》宋辽金元篇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后周第二任皇帝世宗柴荣在商量攻打幽州时突发疾病,后不久便病逝,其儿子接任帝位,此时他的儿子年仅七岁。 赵匡胤时为殿前都点检一职,是禁军的统帅。在柴荣去世后的第二年的新年这一天,赵匡胤等人假奏敌情,说:北汉联合契丹出兵大举南下,已经快到黄河了。朝廷便命赵匡胤帅大军北上抵抗,在行至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谋士赵普便在三军中散步柴荣还在世的传言“点检为天子”,并且说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暗示着要改朝换代了,而此时的赵匡胤以喝醉为名还在自己房间里装睡,后来,他在听到外面三军出现骚乱声后便出门,此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便被赵普等人披到了赵匡胤的身上,于是在陈桥驿这个地方的兵变,促成了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赵匡胤带着三军进入汴京(今开封),此时城内里应的人也早已得到了消息,大开城门迎赵匡胤,城内的官员见大势已去,便纷纷跪拜在地,高呼万岁,赵匡胤成功称帝,由于赵匡胤担任节度使的封地为宋州,于是国号便为“宋”,宋朝自此成立。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常常晚上睡不着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怎么得来的,如果那天下面的将领也带着大军叛乱,他就危险了,于是便邀请将当时掌握着兵权的将领们喝酒,这些将领大多都是陈桥兵变的将领。酒喝到酣处,赵匡胤突然放下酒杯说:我这个皇帝也不好当呀,试问谁不想当呀。众将一听皇帝说这句话,酒已经被吓醒了一半了,纷纷放下手中的酒杯。于是赵匡胤又说到:如果哪天你们手下的将士拿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让你谋反当皇帝,你说从也不从?众将士听到这句话,酒完全被吓醒了,他们明白皇帝的意思,便纷纷跪倒在地。赵匡胤继续说:何不舍弃手中的兵权,到藩镇去购买良田房屋,歌儿美女,整日喝酒观舞来颐养天年呢。并且皇室也将与你们联姻,这样一来也是亲家了。众将士纷纷磕头谢恩,这便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第六讲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一、历史文化背景: 公元10世纪时(北宋+辽) 12世纪时(金+南宋) 二、建筑实例 1.宋东京城(今开封) 设计要点: ①三重城墙:便于防御守城,城墙每隔100步设一马面,新 城城墙周长19公里,旧城周长9公里 ②四水贯都: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 ③城门布局:城门与水门结合 ④突破里坊制:(唐长安、洛阳均采用里坊制,有坊墙)东京 采用沿街商店——街巷式 ⑤商业、服务业建筑发展 ⑥娱乐性建筑发展:以勾阑为中心的“瓦子”形成,说书、 讲史、宫调木偶、皮影、商谜、说相声、杂技等娱乐活动 ⑦宫殿的重要性下降 小结: ●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从封闭的里坊制转向开放的 街巷式,从封闭的市井转向开放的街市,是中国城市后期 模式开始。 ●宫城居北,前有大道(御道)不妨碍交通。 ●水陆交通十分地达,四条水路构成水运中心的基础,正交

路网,桥特别多。《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不足:街巷制带来了交通混乱;线性的街区带来治安威胁; 防火不利,设置“厢吏”。宋《平江府图》 2.宫殿:由州衙发展起来,较简单,不太恢宏,为加强气氛,设 ①“千步廊”:引导空间→小广场→宫殿 ②“工字殿”:称“轴心舍”,使小宫庭略显气势 《清明上河图》中的住宅 3.园林: ①堆山叠石的艺术高潮——人造假山。赵佶“艮岳”(万岁山) ②宋画中的园林建筑形式也相当丰富 ③沈园——陆游 4.宗教建筑: ①佛寺:河北正定隆兴寺:轴线很长;注重整体的轮廊线; 单体屋顶变化及细部处理丰富细腻。其他佛寺实例:太原晋 祠、汾阴后土庙 河北蓟县独乐寺: 1、山门:面阔三间,单檐四阿顶,台基低矮,出檐深远,鸱尾雄壮有力,各部比例和谐凝 重,内部不设天花,平面为“分心槽”形式。 2、观音阁(辽承唐风) (一)平面: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二)立面:立面造型符合观音性格 ①台基低矮:显示观音与人亲密 ②入口宽大 ③水平分割:用水平线显示稳定,平易近人 ④屋顶采用九脊殿式样(即歇山顶):出檐深远,斗拱雄大 ⑤观音阁比例严谨,轮廊呈正方形 (三)剖面:殿阁型构架、金厢斗底槽 1.水平分层:三个柱网层、三个铺作层、一个屋架层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宋朝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1、两宋的法律思想; 2、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 3、宋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 4、宋代的司法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一)第一个时期,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 (二)第二个时期,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第三个时期,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二、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的编撰及其特点 《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宋朝初年制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宋刑统》在体例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有三: 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 2、篇下设门 《宋刑统》12篇的每篇中,将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条文汇编为一门,分为213门。其中“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是较特殊的一个门,它就某些概念进行界定,适用于其他律条中出现在的同一概念,此即“余条准此”。共有44条,如“‘亲属’,谓丝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注明“余条亲属,准此。”即整部律典其余条中所出现的“亲属”都适用这个定义。 3、立“起请”条 《宋刑统》中还有一些条文之后附有以“臣等参详”或“臣等议曰”开头的文字,称为“起请”条。它们是窦仪等《宋刑统》的编修者对某些律、律疏或“准”条的补充,作为参照,也具有法律效力。 《宋刑统》在内容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 1、删除《唐律疏议》每篇篇首的篇名沿革史。 2、增设“折杖法”的规定,即以杖刑代替流、徒、杖、笞之刑,以体现恤刑原则。 3、对官吏犯赃罪的处罚比《唐律疏议》明显减轻,对盗罪的处罚加重。 4、增加民事、商事方面的立法。 (二)编敕 敕是皇帝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称为“散敕”,在宋代又称为“宣敕”。它不具有普遍性,要上升为一般的法律形式,还须经过特定的编修程序,即“编敕”。 编敕是宋朝最重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 编敕的地位高于《宋刑统》,但《宋刑统》并未被完全废弃,“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五代宋辽金【圣才出品】

第6章五代宋辽金 一、填空题 1.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_____”,清代用“_____”作标准。 【答案】材分制;斗口制 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_____。 【答案】金箱斗底槽 3.我国现存最大的经幢是_____。 【答案】赵州陀罗尼经幢(华夏第一经幢,北宋) 4.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大约开始于_____朝,成熟于_____朝,在清代称为_____,是_____建筑用材的标准。 【答案】南北;宋;斗口制;大木大式 5.梭柱大约出现于_____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始自_____朝。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_____,是从_____传入的,由_____演变而来。琉璃瓦正式用于屋面是南北朝,但为数

不多,宋代使用渐广,到明代成为高潮。 【答案】南北;宋;须弥座;印度;佛座 6.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_____,清代的斗口分为_____个等级。 【答案】分;11 7.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_____,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_____塔。 【答案】《木经》;佑国寺 8.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_____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_____。 【答案】叉柱造;榫卯 9.北宋汴梁的在城市上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________,张择端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就是描述当时的情景。 【答案】开放的街市 10.中国现存唯一的木塔:_____,建于辽代。 【答案】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11.瓜柱宋朝叫_____,明间宋朝叫_____。 【答案】侏儒柱;蜀柱 12.中国城市面貌在_____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宋 13.楼阁建筑结构方式常采用_____的做法。(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答案】平坐暗层 14.中国木构体系模数在宋代采用“_____”,基本模数为“_____”(1材=15分),清代采用_____为基本单位的模数制。 【答案】材份制;分;以坐斗斗口宽度 15.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_____,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开宝寺木塔。 【答案】《木经》 16.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_____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_____。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 (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它是由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与“”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与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 三、判断题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 )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 )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我做错了) ( )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2、苏湖教法: 3、三舍法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六、论述题 1、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木结构古建筑汇总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木结构古建筑汇总 唐代建筑: 五台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省五台县? 五台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山西省五台县? 芮城广仁王庙?山西省芮城县?据建筑风格断为唐代? 平顺天台庵?山西省平顺县?据建筑风格断为唐代? 正定开元寺钟楼?河北省正定县?时代有争议? 五代建筑: 平顺大云院大佛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山西省平顺县?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山西省平遥县? 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山西省平顺县?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河北省正定县? 辽代建筑: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辽应历十六年(966年)?河北省涞源县? 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年)?天津市蓟县? 义县奉国寺大殿?辽开泰九年(1020年)?辽宁省义县? 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河北省高碑店市?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年)?山西省大同市?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山西省应县? 北宋建筑: 福州华林寺大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福建省福州市? 太原晋祠圣母殿?山西省太原市? 长治故驿崇教寺大佛殿?山西省长治市? 长治正觉寺后殿?山西省长治市?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山西省长子县? 长子崇庆寺千佛殿?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山西省长子县 平遥慈相寺正殿?山西省平遥县? 泽州府城玉皇庙玉皇殿?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山西省泽州县? 晋城二仙庙正殿?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青莲寺释迦殿、观音阁、地藏阁?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岱庙天齐殿?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北义城玉皇庙玉皇殿?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周村东岳庙正殿、拜亭?北宋元丰五年(1083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西顿济渎庙?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山西省泽州县?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960—1279年)、辽(916—1125年)、夏(1032—1227年)、金(1115—1234年)、蒙元(1206—1368年)是中国几个政权并存,经过战争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主要战争是北宋(960—1127年)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辽与夏、金的战争,蒙元与夏、金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并使之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大兵团骑兵作战与抗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均有发展。各种重砲、强弩相继出现。城池改制和山城筑城体系相应产生。武学制度的确立,拓宽了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拥有精兵20余万,据地118州,是除辽外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政权。当时与宋并存的政权,北有党项、北汉及辽,南有后蜀、南唐、吴越、武平、荆南、

南汉及闽,西有吐蕃及大理。辽朝实力强大,据有幽云16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控制了北方战略要地,系宋之主要边患。北汉距宋都开封(今属河南)极近,又有辽为后援,对宋颇有威胁。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不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针对各政权情势,采取南征北御,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着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参见北宋统一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参见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攻太原(今太原西南)时曾败辽援军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产生轻敌思想,在部队未及休整、准备的情况下,当即督军北进,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地区(参见宋辽战争)。时辽朝已为景宗耶律贤执政,经过改革,国力有所增强。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参见高粱河之战)。此后辽军曾六攻宋境,均被宋军击退(参见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再次全力攻辽,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等地被歼20余万,精锐尽失(参见岐沟关之战)。赵光义丧失胜辽信心,遂采纳谋臣张润洎“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策,在东起泥沽(今天津东南)海口,西至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之间,构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升舍”制度是()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北宋王安石熙宁年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答案】B 【解析】《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前827~前782)

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3.“学田”制度是在()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宋朝官学制度,继承和发展唐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中一点是学田制度的确立。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在这以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书院在唐萌芽时,多为个人或家族读书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至宋朝,不仅书院的数

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 (组图)

走向瓷艺的巅峰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组图) 宋代的手工业水平比较高,在品类发展、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管理及贸易诸方面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官方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比唐代更为庞大,分工精细。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多数是招募而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民间手工业作坊的经营则更加灵活开放。宋代的商业十分发达,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手工业已经普遍成为商品生产。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店铺林立,百货云集,城市手工业十分繁荣。北宋张择端(1085—1145)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汴梁城繁忙的商业活动。长安、洛阳、福州、泉州、扬州、成都等大城市的周边有定期集市,逐渐衍生为市镇(又称“坊场”)。 宋代可谓“瓷的时代”,各种工艺中陶瓷最为杰出。名窑遍布南北,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名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陶瓷品种,如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官窑的粉青、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景德镇窑的影青。此外如北方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等民窑,产品清新质朴,在民间十分流行。宋代陶瓷工艺集历代之大成,达到空前繁荣。宋代染织工艺发展水平较高,丝织品种丰富,生产中心在江南。漆器生产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民间制作也很普遍,并形成了地方中心。玉雕工艺中则突出“巧色”运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代定窑孩儿瓷枕 此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态活泼、悠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由于宋代的理学十分兴盛,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的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工艺都以简洁朴质的造型取胜,少有繁缛装饰,具有典雅平易的风格。宋代画院制度的建立,使绘画得到重视,并直接介入工艺美术的制作。例如刺绣、缂丝等工艺多以表现绘画为目的,成为以欣赏为主的工艺品,对后来明清的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汝窑三足洗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宋辽金元时期的道教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宋真宗赵桓崇奉道 经过五代十国短暂的动乱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后,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 宋真宗赵桓崇奉道教,除了效法太祖、太宗召见道士、营建宫观外,又有一些新的方面。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称赵氏始祖“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郎下降于延恩殿。于是,加封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次年(1013年),虔诚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行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宋真宗还制定了一些节日,以三月三日“天书”初降日,为天庆节;以六月六日“天书”降于泰山,为天贶节;以四月一日“天书”降于皇宫,为天祯节;以七月一日圣祖初降,为先天节;以十月二十日圣祖降延恩殿,为降圣节。真宗在位期间,还大量兴建道观,召见著名道士,命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大中祥符(1008—1016年)初,真宗曾命王钦若总领修校道经,共4359卷,并撰成篇目进上,真宗赐名《宝文统录》,并亲自为之作序。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又命王钦若再次校理道经,与张君房一起,修成《大宋天宫宝藏》,共4565卷。张君房又据以辑成《云笈七签》122卷,进呈皇上御览。《宝文统录》和《大宋天宫宝藏》奠定了后世编修《道藏》的基本格式,对道教教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徽宗对道教的崇信更甚: 1、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称天神青华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梦老君谕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四月,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从而把道教变成了国教。 2、崇宁元年(1107年)建长生宫于京都。政和三年(1113年)建玉清和阳宫(旋改名玉清神霄宫),后又建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政和七年(1117年)下令将全国的天宁观都改名神霄玉清万寿。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神霄宫告成,徽宗又亲自撰《神霄玉清万寿宫记》,赐天下勒石。 3、上玉皇大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上地祗为“承天效法厚德含光大后土皇帝祗”。封庄子为“微妙玄通真君”,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帝”老子。其他诸神,并有封号。 4、政和四年(1114年)初置道阶。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阶八等;始立道学制度,学道之人,可入州县道学教养,每年试经拔举,分若干品级;令太学和辟雍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各二员,不久又于诸州添置道学博士。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 5、重和元年(1118年),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汉至五代为《道史》,本朝为《道典》。徽宗自崇宁年间(1102—1106年)即始谕天下搜求道书,至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又召天下访求道教仙经,编成《万寿道藏》,共5481卷,并送福州闽县刻板。 北宋时期,茅山派仍然活跃,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自神宗时即出入宫中,后徽宗又为其造天宁万寿观,并赐号葆真观妙先生。天师道经过近百年的沉寂,渐次兴起,如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崇宁三年(1104年)应召赴阙,颇受徽宗礼遇。明年五月,赐号虚靖先生,其父兄辈亦皆赐爵。符箓道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并占主导地位。神霄雷法开始流行。 经过隋唐五代的酝酿、积聚,北宋时期内丹学术广泛传播开来。宋初的陈抟和神宗时的

宋辽金元服饰

北宋——辽——金——南宋——元 一、概述:1.服饰趋于拘谨质朴。 2.汉族官服与民服 三、汉族官服与民服: 1.男子服装:襕衫、帽衫、裘衣、幞头、幅巾、朝服 2.女子服装:背子、襦、袄、衫、半臂、背心、抹胸与裹肚、裙、裤、盖头巾、花冠与配饰 3.背子--宋代妇女平常所穿的背子,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 4.袆衣,是皇后最贵重的服饰,有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穿着。 四、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1.辽——契丹族服装:契丹族服装一般为长袍左衽, 圆领窄袖,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女子在袍内着裙,亦穿长筒皮靴。 2.金——女真族服装:服装主要采用兽皮制作,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分贵贱都穿兽皮服装,就连裤子和袜子也都用毛皮制成,以挡风寒的侵袭。 3.蒙古族服装: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契丹族长袍更为宽大。 上左图为左衽窄袖袍、长裙上右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 秦汉服饰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帝王 秦汉,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冕冠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九、赤舄,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衣为深衣制。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冕冠 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袍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宋辽金建筑

宋辽金建筑 宋辽金建筑大唐的余威终于散尽。经过了五代短暂的纷争,宋朝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宋对内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猜忌压抑贤臣,对外采和亲纳币的妥协政策。此外,宋朝理学盛行,封建文人大力鼓吹“扬理抑欲”,对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在宋朝,汉文明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北宋辽金对恃,南宋与金元对恃,最后终为元所灭。但中国的经济却继续发展着: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 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公元916年,北方的“蛮族”

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侵占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汉文化,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北方从唐末就成为藩镇割据状态,建筑风格很少受后期中原和南方的影响,因此辽代建筑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风格,再加上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筑物显得庄严而稳重。辽代有些殿宇东向,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随后兴起的金朝在建筑领域由于工匠都是汉人,建筑兼具宋、辽风格,但更接近柔丽的宋朝建筑,且不少作品流于烦琐堆砌。城市建设 宋东京汴梁,今之河南开封,是一个因大运河而繁荣的古都。五代开始成为政经中心,后周正式定都于此,北宋更形富饶,人口近百万。城三重相套,第二重内城即唐时州城,史载“周二十里五十步”,内城中心偏北为州衙改建成的宫城,最外的郭城为后周显德二年(955)扩建,周40余里。由宫城正门宣德门向南,通过汴河上的州桥及内城正门朱雀门到达郭城正门南薰门,是全城纵轴,州桥附近有东西向的干道与纵轴相交,为全城横轴。这些都和汉魏邺城以来都城的布局相似。在宫城外东北有皇家园林艮岳,城内有寺观70余处,城外有大型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这些都丰富了城市景观。汴梁首次在宫城正门和内城正门间设置了丁字形纵向广场。这些,都对以后直至明清的都城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宋画《清明上河图》中东京汴梁的街市

宋辽金元文学史复习题

选择题 宋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并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的人是()。 A、柳开 B、田锡 C、穆修 D、王禹偁 2、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愈、柳宗元求通变的文学精神的人是()。 A、柳开 B、田锡 C、穆修 D、王禹偁 3、搜集校刻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集,对古文的承传起了积极作用的人是()。 A、柳开 B、田锡 C、穆修 D、王禹偁 4、《小畜集》的作者是()。 A、柳开 B、田锡 C、穆修 D、王禹偁 5、开创宋诗中学习杜甫的风气的人是()。 A、柳开 B、田锡 C、穆修 D、王禹偁 6、晚唐体的代表人物是()。 A、柳开 B、田锡 C、穆修 D、林逋 7、“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出自林逋的诗歌()。 A、《山园小梅》 B、《戏答元珍》 C、《东溪》 D、《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 8、提出了文章“传道而明心”的主张的人是()。 A、柳开 B、田锡 C、穆修 D、王禹偁 9、宋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 A、“白体” B、“西昆体” C、“晚唐体” D、“江西诗派” 10、西昆体与晚唐体的繁盛,均在()一朝。 A、宋太宗 B、宋徽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 11、西昆体诗人师法的对象是晚唐的()(近体律诗)。 A、李商隐 B、贾岛 C、姚合 D、杜牧 1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是()。 A、柳开 B、王禹偁 C、欧阳修 D、梅尧臣 13、欧阳修的美学风格被称为“六一风神”所针对的文体是()。 A、诗歌 B、散文 C、词 D、诗话 14、欧阳修的诗歌长于七言古体,注重“以文为诗”,其师法对象是()。 A、柳宗元 B、贾岛 C、韩愈 D、姚合 15、下列诗歌中属于欧阳修的代表作有()。 A、《戏答元珍》 B、《东溪》 C、《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 D、《山园小梅》 16、“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诗句是自梅尧臣的诗歌()。 A、《戏答元珍》 B、《东溪》 C、《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 D、《山园小梅》 17、苏舜钦的诗风以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为主要特色,其代表作是()。 A、《戏答元珍》 B、《东溪》 C、《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 D、《山园小梅》 18、宋代“熙宁变法”的主将,论文以适用为本,长于议论说理的文学家是()。 A、梅尧臣 B、苏轼 C、欧阳修 D、王安石 19、被王安石称为“奇才”,他的诗歌具有阔大而雄健的特色的诗人是()。 A、王令 B、苏轼 C、欧阳修 D、苏舜钦 20、曾巩的文集名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武阳中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