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风扇毕业设计论文

电风扇毕业设计论文
电风扇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 2012 届 )

题目:PRO/E电风扇的设计与机构仿真

分院机电信息分院

专业班级09机电一体化技术3班

学生姓名曾志平

学号0911040335

导师姓名郑鹏飞

成绩

2011 年12月18 日

摘要:本次设计主要运用pro/e进行电风扇的设计与仿真,主要运用到了pro/e中的拉伸、阵列、旋转、扫描、挖壳,进行电风扇各个部件的设计;然后再将设计的部件进行装配,最后进行电风扇的仿真设计。

关键词:电风扇、拉伸、阵列、旋转、扫描、装配、仿真。

一、引言

本世纪的一个重大变革是全球市场的统一,它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更新更快,但是有限的资源加上消费者对复杂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使你合很难保持市场分额。在这种背景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得到迅速普及和极大发展。海湾战争结束当年,美国评出的最具影响的十大技术中,CAD/CAM/CAE技术便榜上有名。在为数众多的CAD/CAM/CAE软件中,主流软件包种类繁多,PRO/E,UG,CIMATRON,MDT,I-DEAS,MASTERCAM都是个中极品,但PRO/E工业解决方案地位显赫,它是美国PTC公司的拳头产品,技术领先,在机械、电子、航空、航天、邮电、兵工、纺织等各行各业都有应用,是CAD/CAM/CAE领域少有的顶尖“人物”。PRO/ENGINEER软件包的产品开发环境在支持并行工作,它通过一系列完全相关的模块表述产品的外形、装配及其他功能。PRO/E能够让多个部门同时致力于单一的产品模型。包括对大型项目的装配体管理、功能仿真、制造、数据管理等。其中PRO/E V2000I更增加了行为建模技术使其成为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杰出工具。

PRO/E软件可运行于Windows/NT和UNIX平台上,共有六大主模块,下面我把它们逐一介绍给大家。

(一)工业设计(CAID)模块

工业设计模块主要用于对产品进行几何设计,以前,在零件未制造出时,是无法观看零件形状的,只能通过二维平面图进行想象。现在,用3DS可以生成实体模型,但用3DS生成的模型在工程实际中是“中看不中用”。用PRO/E生成的实体建模,不仅中看,而且相当管用。事实上,PRO/E后阶段的各个工作数据的产生都要依赖于实体建模所生成的数据。

(二)机械设计(CAD)模块

机械设计模块是一个高效的三维机械设计工具,它可绘制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在实际中存在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表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曲面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PRO/E生成曲面的方法有:拉伸、旋转、放样、扫掠、网格、点阵等。由于生成曲面的方法较多,因此PRO/E可以迅速建立任何复杂曲面。

(三)功能仿真(CAE)模块

功能仿真(CAE)模块主要进行有限元分析。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讲事物内在特征很难把握。机械零件的内部变化情况是难以知晓的。有限元仿真使我们有了一双慧眼,能“看到”零件内部的受力状态。利用该功能,在满足零件受力要求的基础上,便可充分优化零件的设计。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其饮料瓶,结果使瓶体质量减轻了近20%,而其功能丝毫不受影响,仅此一项就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四)制造(CAM)模块

在机械行业中用到的CAM制造模块中的功能是NC Machining(数控加工)。说到数控功能,就不能不提八十年代著名的“东芝事件”。当时,苏联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了一套五座标数控系统及数控软件CAMMAX,加工出高精度、低噪声的潜艇推进器,从而使西方的反潜系统完全失效,损失惨重。东芝公司因违反“巴统”协议,擅自出口高技术,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在这一事件中出尽风头的CAMMAX 软件就是一种数控模块。PRO/E的数控模块包括:PRO/CASTING(铸造模具设计)、PRO/MFG(电加工)、PRO/MOLDESIGN(塑料模具设计)、PRO/NC-CHECK(NC 仿真)、PRO/NCPOST(CNC程序生成)、PRO/SHEETMETAL(钣金设计)。PRO/E 的数据管理模块就像PRO/E家庭的一个大管家,将触角伸到每一个任务模块。并自动跟踪你创建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你存贮在模型文件或库中零件的数据。

二、设计任务

电风扇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也是我国最早生产和使用的家用电器之一,电

风扇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叶片高速旋转,从而强制空气流动,改善人与周围空间的热交换条件,它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生活和工作环境,做通风散热,循环空气,防暑降温只用。本次设计任务以家庭常用的台式电风扇为例,来详细讲述Pro/E设计电风扇的全过程。

(一)电风扇的建模设计

电风扇的建模设计总体上来说是使用了有底而上的产品设计方法,在电风扇底座的设计过程中渗透了有顶向下产品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我们在学习电风扇的建模设计过程中,除了学习建模方法外,更多的是学习这种模型设思想。

电风扇的设计综合运用到拉伸、扫描、混合、等基本建模方法;曲面修剪、合并、偏移、曲面替换实体等复杂曲面建模方法;剖面圆顶等高级建模方法。

(二)电风扇的装配与机构运动仿真

利用Pro/E装配模块,把电风扇的各个零件装配好,装配的约束可分成两大类,分别是无连接接口的约束和有连接接口的约束,无连接口的约束主要用于一般的装配中,使用这种装配方法装配上去的零件不具有自由度,零件之间不能做任何相对运动,有连接口的约束主要是用于解决机构的相对运动问题[1]

电风扇的机构仿真主要是模拟电风扇的叶片的转动,应该采用用连接口的约束。电风扇的最终设计结果如图1 所示:

图 1 电风扇

三、实体建模

在开始绘制零件之前,应该先新建一个零件文档,以后每个零件绘制之都应该

新建零件文档,具体的操作如下:

(1)在文件菜单中打开【新建】对话框。在【类型】选项组中选取【零件】选项,在【子类型】选项组中选取【实体】,在【名称】文本框中输入零件名称“XIAOGAI”。

(2)取消【使用缺省模版】复选项,单击确定按钮。系统打开新文件对话框,选取其中的【mmns_part_soid】选项,在单击确定按钮进入三维实体建模环境。

注:再绘制其他零件时,新建零件文档与此步骤基本一致,只是文件名不同,以后不再复述。

(一)电风扇前盖的设计

电风扇前盖的设计综合运用到旋转、阵列、壳体、等基本的建模设计想

创建旋转实体特征:

单击【旋转工具】按钮打开设计图标板,绘制旋转剖面图2

最后生成图的旋转实体如图3

图2 旋转剖面图图3 旋转实体单击【阵列工具】按钮打开设计图标版,绘制拉伸图4

最后生成图的阵列如图5

图4拉伸图图5阵列图

再运用拉伸、旋转、阵列、壳体等工具,完成电风扇前盖的设计如图6

图6电风扇前盖

(二)电风扇叶片的设计

电风扇叶片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曲面的操作,电风扇叶片中间的部分可采用旋转

曲面特征来完成,叶片主要采用组【】来完成,然后对曲面阵列操作便可完成叶片的制作,其设计结果如图7所示

图7风扇叶片

(三)电风扇后盖的设计

电风扇后盖的设计方法和前盖的设计方法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后盖是连接在电机主轴上的,需要与电机主轴进行配合,所以用拉伸实体特征创建一个板,在板的中心利用孔特征在板的中心创建一个与电机主轴同轴的孔,如图8

图8后盖板

然后创建基准曲线,基准面,基准点,运用旋转实体,阵列实体,等特征(其作图方法和前盖的作图方法一致),其最终的设计效果如图9

图9电风扇后盖

(四)电风扇电机罩的设计

1.电风扇电机罩外形设计

先创建一个旋转曲面,然后打开打开【基准平面】对话框。建立一系列的基准平面,以基准平面作为草绘平面创建拉伸曲面,对曲面进行拉伸,修剪,倒圆角,挖壳,等一系列操作,建模如图10

2.绘制散热孔

用拉伸去除材料的方法绘制电风扇电机罩散热孔,然后对以拉伸的孔进行阵列复制,其最终设计结果如图11

图10电机罩外形图11孔特征

(五)电风扇底座的设计

1.电风扇底座基座部分

草绘一个封闭的基准曲线,然后对其拉伸,拉伸高度为20,然后利用【插入】主菜单中选取【扫描】/【切口】选项对拉伸实体进行剪切,再利用拉伸的方法完成风扇底座凸起的部分,然后利用【插入】主菜单中选取【混合】/【伸出项】具体操作如图12,最终设计结果如图13

图12 图13底座基座

2.创建电风扇底座支撑柱

在【插入】主菜单中选取【混合】/【伸出项】选项,打开【混合选项】菜单,

其具体设置如下图14

图14

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拉伸、扫描剪切、投影、倒圆角等操作,完成风扇底座的操作如图15

图15风扇底座

3.风扇底座的其它配件

利用旋转、阵列等工具,完成风扇的前盖如图16

利用旋转、拉伸、拔模、倒圆角等工具,完成对电风扇按钮的操作如图17

图16前盖图17按钮

(六)电风扇其它配件的设计

利用拉伸、旋转、阵列、倒圆角等工具,完成对电风扇其它部件的设计。四、电风扇的装配设计

设计思路:

电风扇的装配设计综合运用到无连接接口约束和有连接接口约束两种装配设计方法。其中要保证电风扇叶片有一个旋转自由度,故电风扇的叶片在进行装配设计时必须使用有连接接口的约束,而电风扇的其他部件装配好后需要完全约束,因此装配需采用不连接扣约束,电风扇的最后装配结果如图18

图18装配结果图

设计过程:

(一)新建组件文档

1.在文件菜单中打开【新建】对话框。在【类型】选项组中选取【组件】选项,在选项组中选取【设计】,在【名称】文本框中输入组件名称“Fan”。

2.取消【使用缺省模版】复选项,单击确定按钮。系统【打开新文件】对话

框,选取其中的【mmns_part_soid】选项,在单击确定按钮进入设计环境。

(二)在默认的位置装配电风扇底座

添加底座文件DZUO,在系统打开的装配设计图标板单击放置按钮,【放置】列表见图19

图19

(三)向组件中装配连接结构

添加连接结构文件JQJ,在系统打开的装配设计图标板单击放置按钮【放置】列表见图20

图20

再依次添加连接结构文件JIA、KEKA、TIEXIN、JHJ,在系统打开装配设计图标板单击放置按钮【放置】列表见图21、图22、图23、图24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再依次添加文件JIAKE、HW、JX、DJ, 在系统打开装配设计图标板单击放置按钮【放置】列表见图25、图26、图27、图28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再依次添加文件XIAO、YE、QIANX、QW, 在系统打开装配设计图标板单击放置按钮【放置】列表见图29、图30、图31、图32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然后再依次添加文件XIAOGAI、HK、SHANHOU、LB,在系统打开装配设计图标板单击放置按钮【放置】列表见图33、图34、图35、图36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最后依次添加文件ST、QG、J等文件,在系统打开装配设计图标板单击放置按钮【放置】列表见图37、图38、图39

图37 图38

图39

至此,电风扇已经安装完成,装配结果如图40

图40电风扇装配结果

五、电风扇的机构仿真设计

在电风扇机构仿真的设计中,主要模拟电风扇叶片的转动,并对电风扇的叶片进行相关的运动分析,电风扇的机构仿真的设计步骤如下[3]:

(一)创建驱动器

进入“机构”模块在【应用程序】主菜单中选取【机构】选项,进入机械仿

真界面,单击(定义伺服电动机),【在从动图元】选项组中选择【连接轴】选项,然后选择叶片的中心轴作为连接轴如图41

图41

在【伺服电动机定义】对话框中打开【轮廓】选项卡,对其设置如图42

图42

(二)创建运行分析

单击(运行分析)按钮,打开【分析定义】对话框,对其进行设置如图43

图43

(三)回放结果并制作媒体播放文件

(1)单击(回放以前的运动分析)按钮,系统弹出如图44 所示的【回放】对话框,单击其中的按钮,打开如图45 所示的【动画】对话框。

(2)单击(播放)按钮观察结果:单击(停止)按钮结束仿真运动;单击捕获按钮,如图46打开【捕获】对话框,单击其中的浏览按钮,弹出【保存副本】对话框,在此选择文件的保存路径,选择保存格式并填写文件名称。完成后单击【捕获】对话框中确定按钮,开始媒体播放文件的制作。完成后媒体文

件便制作完成。

图44

图45 图46

制作媒体播放文件点击播放

六、结束语

在这次为期两个月的毕业设计中,通过对电风扇建模的设计,本人对

PRO/E三维实体建模、曲面的构造、零件的装配设计、以及机构的仿真设计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在创建模型时,我是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在模型上依次添加新的特征。由于组成的模型特征的各个特征既相互独立,有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修改时,只需要对不满意的细节所在的特征进行修改,在不违背特定的特征之间基本关系的前提下,再生模型既可获得理想的设计结果。三维实体造型是学习PRO/E的基础,也为我以后学习PRO/E其他高级功能打下基础。

七、参考文献

[1] 朱金波.Pro/ENGINEER Wildfire 3.0 工业产品设计完全掌握[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7.3

[2] 葛正浩,胡志刚. Pro/E 三维机械设计实例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8

[3] 林清安. Pro/ENGINEER野火3.0中文版动态机构设计与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

[4] 常旭睿. Pro/ENGINEER Wildfire 3.0 中文版模具设计实例精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

[5] 简琦昭,柳迎春.Pro/ E 工业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 曾振祥.工业工程三维造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黄标联. 电风扇(飞鸿) [P] 中国专利:CN300706782,2007.11.

[8] 电风扇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DOI]ISSN:1002-5626.0.2006-06-015

[9] PRO/E运动仿真与机构仿真实例 [文章编号] 1008-5475 (2004)04-008 1-03

[10] 运用pro/e创建实体模型迁徙 [文章编号] 1008-8725(2005)05-0014-02

[11] 山本俊;青堀铁郎;长谷川孔一;井弥州夫. 电风扇 [P]. 中国专

利:CN3005359,1990-04-11

[12] 钟日铭Pro/ENGINEER Wildfire 3.0 中文版装配设计与产品设计实例北京:机械电子工业出版社

[13] 胡仁喜李琳王源峰Pro/ENGINEER Wildfire 3.0 中文版机械设计时尚百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14] 李翔鹏.Pro/ ENGINEER Wildfire 3.0 高级实例[M].北京:中国铁道

社.2006.12

[15] 林清安.Pro/ Engineer Wildfire 零件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7

[16] Pro/ENGINEER Wildfire 2.0产品设计实例详解[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6.3

[17] 陈英. 轻松跟我学Pro/E Wild fire 2.0中文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6.6

八、附图

附图1最终效果图

附图2最终效果图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电风扇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题目智能遥控电风扇 学生所在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2014.1.6至2014.5.25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ProE现代电风扇产品设计及制造

目录 第1章绪论 (3) 1.1三维造型设计的现状和发展 (3) 1.2常用三维造型软件介绍 (3) 1.3Pro/E软件的简介 (4) 1.4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4) 第2章现代电风扇产品设计与功能的发展 (5) 2.1设计的突破 (5) 2.2功能彰显人性 (5) 第3章 Pro/E设计落地电风扇的步骤 (6) 3.1设计思路 (6) 3.2 实体建模 (8) 3.2.1电风扇前盖的设计 (8) 3.2.2电风扇叶片的设计 (11) 3.2.3电风扇后盖的设计 (14) 3.2.4电风扇马达的设计 (15) 3.2.5电风扇底盘的设计 (18) 第4章电风扇的装配设计 (20) 4.1新建组件文件 (20) 4.2工件的装配过程 (20) 4.3生成装配爆炸图 (28)

(一)结束语 (29) (二)致谢 (29) (三)参考文献 (29)

第1章绪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种将人和计算机的最佳特性结合起来以辅助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分析的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与工程设计方法的最新发展成果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对工业生产、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1三维造型设计的现状和发展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CAD/CAM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三维CAD技术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5次大的技术革新,按顺序分别介绍如下: (1)三维线框系统 20世纪60年代,新出现的三维CAD系统是简单的线框式系统,只能表达基本的几何信息,而不能有效表达几何数据间的拓扑关系。 (2)曲面造型系统 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基于巴塞尔算法,在上世纪70年代开发出以表面模型为特点的三维造型系统CATIA,从而标志着CAD技术突破了单纯模仿工程图纸三视图的模式,首次实现完整描述产品零件的主要信息,使得CAD技术有了实现基础。 (3)实体造型技术 实体造型技术带来了算法改进、未来发展和希望,同时也带来了数据计算量的极度膨胀。 (4)参数化技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设计理念上的冲突,策划参数化技术的人员单独成立了参数化技术公司,开始研制名为PRO/ENGINEER的参数化软件,并一次实现了尺寸驱动零件设计修改。 (5)变量化技术 变量化技术既保持了参数化技术的原有优点,同量又克服了它的许多不足。他的成功应用,为CAD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的机遇。 从我国目前的应用现状看,以PRO/ENGINEER为首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还在迅速膨胀,其发展势头犹如AUTOCAD刚刚进入中国时一样。随着变量化技术的逐步扩展和完善,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会进入新的应用时期。 1.2常用三维造型软件介绍 三维软件技术经过几十多年的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当时流行的软件。现在,工作站的微机平台CAD/CAM软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商业化软件。 (1)Unigraphics(UG) UG是Unigraphics Solutions公司的拳头产品。该公司首次突破传统CAD/CAM模式,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的产品建模系统。在UG中,优越的参数化和变量化技术与传统的实体、线框和表面功能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被实践证明是强有力的,并被大多数三维设计软件厂商所采用。 (2)SoliddWorks

电扇摇头装置课程设计

1 机 械 原 理 课 程 设 计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设计 起止日期: 2014 年 6 月 24日 至 2014 年 6 月 29日 学生姓名学号 11405701404 学生姓名学号 12405700302 学生姓名学号 12405700304 班级 机械1203班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机械工程学院(部) 2014年06 月 29 日

目录 一.设计要求 (3) 二设计任务 (3) 三.功能分解 (4) 四.选用机构 (4) 4-1.减速机构选用 (5) 4-2.离合器选用 (5) 4-3.摇头机构选用 (8) 4-4.机构组合 (9) 五.机构的设计 (10) 5-1.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 (10) 5-2.四杆位置和尺寸的确定 (11) 5-3.传动比的分配 (13) 六.摇头装置三维实体图 (15) 七.摆角调节 (17) 八.总结 (17) 九.参考文献 (19)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方案 一.设计要求 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装置要求能左右旋转。以实现一个动力下扇叶旋转和摇头动作的联合运动效果。 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作摇头动作。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摆动角度ψ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分配见表。 电扇摇摆转动 方案号 摆角ψ/(°)急回系数K 二. 设计任务 ⑴按给定的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 ⑵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 ⑶分配蜗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他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 ⑷确定电扇摇摆转动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它应满足摆角Ψ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角 最大。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的条件;

最新汽车转向机构设计(大学毕业设计)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关键词 (2) 引言 (3) 第1章轿车转向系统总述 (4) 1.1轿车转向系统概述 (4) 1.1.1转向系统的结构简介 (4) 1.1.2轿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 (4) 1.2轿车转向系统的要求 (5) 第2章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 (7) 2.1转向系的效率 (7) 2.1.1转向器的正效率 (7) 2.1.2转向器的逆效率 (8) 2.2 传动比变化特性 (9) 2.2.1 转向系传动比 (9) 2.2.2 力传动比与转向系角传动比的关系 (9) 2.2.3 转向器角传动比的选择 (10) 2.3 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 (10) 2.4 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 (11) 第3章轿车转向器设计 (12) 3.1 转向器的方案分析 (12) 3.1.1 机械转向器 (12) 3.1.2 转向控制阀 (12)

3.1.3 转向系压力流量类型选择 (13) 3.1.4 液压泵的选择 (14) 3.2 齿轮齿条式液压动力转向机构设计 (14) 3.2.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结构分析 (14) 3.2.3 参考数据的确定 (20) 3.2.4 转向轮侧偏角计算 (21) 3.2.5 转向器参数选取 (21) 3.2.6 选择齿轮齿条材料 (22) 3.2.7 强度校核 (22) 3.2.8 齿轮齿条的基本参数如下表所示 (23) 3.3 齿轮轴的结构设计 (23) 3.4 轴承的选择 (23) 3.5 转向器的润滑方式和密封类型的选择 (24) 3.6 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分析 (24) 第4章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26) 4.1 转向传动机构原理 (26) 4.2 转向传送机构的臂、杆与球销 (27) 4.3 转向横拉杆及其端部 (28) 第5章转向梯形机构优化 (30) 5.1 转向梯形机构概述 (30) 5.2整体式转向梯形结构方案分析 (30) 5.3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分析 (31) 5.4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 (34) 5.4.1 优化方法介绍 (34) 5.4.2 优化设计计算 (35)

多功能电风扇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就目前的电风扇结构,大部分只有手动调速,再加上一个定时器,功能比较单一。功能单一带来很多的隐患和不足。 本课题围绕原有电风扇的不足,想要能使电风扇具有对环境进行检测的功能,实现空调一样的功能,避免原有风扇的不足。 多功能电风扇的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用中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实现电风扇控制器的控制功能,实现电风扇高中低3级调速;能够遥控开机,关机;能够遥控设定时间定时关闭电扇;设手动档和自动挡,自动档时由室温自动调速;液晶屏显示风扇运行状态。 关键词:电风扇,检测,遥控调速,单片机 Multi-function Eelectric Fan Design Abstract As the current electric fan structure, most of only have manual speed regulation and a timer structure, a single comparison function. Single function in a lot of hidden dangers and insufficient. This topic around the shortage of the original electric fan, wanted to be able to make electric fan has to the environment,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the detection of the same function, avoid air conditioning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riginal fan.

智能电风扇开题报告

附件B: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电子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生产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业都需要精良高效、高可靠性的设备来满足要求。作为一种老式家电,电风扇曾一度被认为是空调产品冲击下的淘汰品;但电风具有价格便宜、摆放方便、体积轻巧等特点。由于大部分家庭消费水平的限制,电风扇作为成熟的家电行业的一员,在中小城市以及乡村将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占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老式电风扇功能简单,不能满足智能化的要求。为提高电风扇的市场竞争力,使之在技术含量上有所提高,且更加安全可靠,智能电风扇随之被提出。 传统电风扇具有以下缺点:风扇不能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风速,这对那些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是致命的缺点,尤其是人们在熟睡时,不但浪费资源,还很容易使人感冒生病;传统电风机械的定时方式常常会伴随着机械运动的声音,特别是夜间影响人们的睡眠,而且定时范围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鉴于这些缺点,我们需要设计一款智能的电风扇温度控制系统来解决。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风扇在中国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所以我国对电风扇的优化研究是很积极的。智能电风扇已经开始投入市场,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下一阶段的研究将是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好的满足不同群体的人的需求。美的等家电企业相继推出了大厦扇和学生扇,这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而专门研制的,具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电风扇。 国外在电风扇方面的研究相对我国不那么积极,但是在智能化电器方面的研究却比我国更加成功。“智能化电器”包含三个层次:智能化的电器元件,如智能化断路器、智能化接触器和智能化磁力启动器等,智能化开关柜和智能化供配电系统。智能化开关柜包含多台断路器,而且供电系统的控制与用电设备的控制关系很密切。这两个层次上的智能化工作重点是:加强网络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配电系统和用电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新型的智能化电器元件的发展趋势:采用微处理器及可编程器件,大量功能“以软代硬”实现,并具有“现场”设计的能力。充分增加智能化电器元件的“柔性”与适应性。例如一种采用FPGA器件构成的专用功能集成电路已投入应用。

电风扇设计说明文书

目录 引言 (1) 1.初步调研 (2) 1.1电风扇概述 (2) 1.1.1电风扇的概念及特点 (2) 1.1.2电风扇的发明 (2) 1.1.3电风扇的种类 (3) 1.1.4电风扇的构造 (6) 1.1.5电风扇的工作原理 (7) 1.1.6新颖独特的电风扇 (7) 1.2目前国电风扇的市场状况 (9) 1.2.1目前国知名的电风扇品牌 (9) 1.2.2国电风扇目前的发展状况 (9) 1.2.3电风扇的未来 (9) 1.3调研目的 (11) 1.4调研对象 (11)

1.5调研围及调查报告结果 (11) 1.5.1调研围 (11) 1.5.2调查报告 (11) 1.5.3调查报告结果 (12) 1.6分析与结论 (13) 2.电风扇的工作原理 (14) 2.1主要部件及工作基本原理 (14) 2.2转页扇的电气原理图 (14) 2.3电风扇的调速 (15) 2.4电风扇检修方法 (15) 3.设计方案初步确立 (17) 3.1确定主要改进容 (17) 3.2市场现有产品分析 (18) 4.建模及渲染过程 (19) 4.1底座及支撑建模过程 (19) 4.2扇叶及电机壳体建模过程 (21) 4.3扇叶罩的建模过程 (22)

4.4模型渲染 (22) 4.5作品三视图 (24) 5.推广设计 (25) 5.1最终方案 (25) 5.1.1方案设计说明 (26) 5.1.2色彩设计说明 (27) 5.2产品标志设计 (28) 5.3产品包装设计 (29) 6.设计总结 (32) 参考文献 (33)

引言 这次设计我选择的题目是电风扇设计。电风扇是一种很常见的家用电器类产品,其大类可分为落地扇、台式电风扇、吊扇、换气扇等,此外按用途分可以分为工业用电风扇和家用电风扇。电风扇家族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家族,然而其队伍依然在不断扩大,无叶风扇是最新出现的一种电风扇,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其送风的地方看不到扇叶,而是镂空的圆筒状装置,这种风扇由于其本身的视觉吸引力已经在市场上掀起了风浪,相对于传统风扇,它更能减少人心理上的视觉焦虑感,这是由于高速旋转的扇叶没有直接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下。但是它也有其本身的不足,它的风量并不像它宣传的那样很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它的风量给消费者的感受仅为传统风扇的70%左右。而对于传统风扇,视觉上的焦虑感以及可能导致感冒等疾病的健康隐患是其不可忽视的重大弊端。 对于电风扇的市场而言,电风扇在国市场虽然受到了空调的严重冲击,但其市场依旧很广,不仅在经济较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而且就是较发达的城镇地区,电风扇依旧是炎热夏天里不可缺少的家用小电器,它相对于空调有价格便宜、便携、易于维修等先天优势,因此其前景依旧乐观。 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设计一款适用围广、成本低、且能够注意到传统产品缺点的电风扇。

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机械原理说明书样本

1. 设计题目 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 使电风扇作摇头动作( 在一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摆动) 。风扇的直径为300mm, 电扇电动机转速n =1450r/min, 电扇摇头周期t=10s, 电扇摆动角度ψ=95°、俯仰角度φ=20°与急回系数K=1.025。风扇能够在一定周期下进行摆头运动, 使送风面积增大。 2. 设计要求 ⑴.电风扇摇头机构至少包括连杆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和齿轮传动机构三种机构。 ⑵.画出机器的运动方案简图与运动循环图。拟订运动循环图时, 执行构件的动作起止位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重叠安排, 但必须满足工艺上各个动作的配合, 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出现干涉。 ⑶.设计连杆机构, 自行确定运动规律, 选择连杆机构类型, 校核最大压力角。 ⑷.设计计算齿轮机构, 确定传动比, 选择适当的摸数。 ⑸.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⑹.学生可进一步完成机器的计算机演示验证和凸轮的数控加工等。

3. 功能分解 电风扇的工作原理是将电风扇的送风区域进行周期性变换, 达到增大送风区域的目的。显然, 为了完成电风扇的摆头动作, 需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 ⑴.风扇需要按运动规律做左右摆动, 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摆动机构。 ⑵.风扇需要按路径规律做上下俯仰, 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俯仰机构。 ⑶.风扇需要转换传动轴线和改变转速, 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齿轮系机构。 对这两个机构的运动功能作进一步分析, 可知它们分别应该实现下列基本运动: ⑴.左右摆动有三个基本运动: 运动轴线变换、传动比降低和周期性摆动。 ⑵.俯仰运动有两个基本运动: 运动方向变换和周期性俯仰。 ⑶.转换运动轴线和改变传动比有一个基本动作: 运动轴线变换。另外, 还要满足传动性能要求: 改变电风扇的送风区域时, 在急回系数K=1.025、摆动角度Ψ=95°的要求下, 尽量保持运动的平稳转换和减小机构间的摩擦。 图3.1 运动功能图

苹果大小分级机构设计-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1 前言 (2)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3) 1.2.1 国内研究概况 (3) 1.2.2 国外研究概况 (4) 1.3研究特色与创新 (5) 2 概述 (6) 2.1 气动水果分级传输装置原理简介 (6) 2.2传输分级机构工作原理 (6) 2.2.1 基本组成 (6) 2.3 设计任务 (7) 3 进料机构设计 (8) 3.1进料机架的设计 (8) 3.1.1加工工艺的选择 (8) 3.1.2材料的选择 (8) 3.1.3进料机架结构 (9) 3.2进料槽的设计 (9) 3.2.1 加工工艺的选择 (9) 3.2.2 材料的选择 (10) 3.2.3 进料槽的结构 (10) 3.3 进料筛选机构设计 (10) 3.3.1 方案的确定 (10) 3.3.2筛选机构结构 (10) 3.3.3 振动电机的选择 (11) 3.4 支撑结构的设计 (12) 3.4.1 进料支撑结构 (12)

3.5振动机架 (12) 4 主要技术参数和电机选择 (12) 5 传动系统设计 (14) 5.1链条和链轮的设计 (14) 5.1.1 链轮的设计 (14) 5.1.2链条的设计计算 (16) 5.2滚子设计 (17) 5.3 轴的设计及校核 (18) 5.3.1 主动轴设计及校核 (19) 5.3.2从动轴设计 (21) 5.4 同步带和同步带轮设计 (22) 5.4.1同步带选择 (23) 5.4.2 同步带带轮设计计算 (23) 5.5轴承的设计 (24) 5.5.1轴和轴承的安装方式 (24) 6 安装结构设计计算 (25) 6.1机架设计 (25) 6.1.1机架材料选择 (25) 6.1.2 机架连接方式 (25) 7 结论 (26)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电风扇毕业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电风扇毕业设计 目录 摘要 ................................................................... I 1.引言 .. (1) 1.1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1)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2.系统总体设计 (4) 2.1 本设计的任务要求 (4) 2.2系统的整体设计 (4) 3.系统硬件模块的设计 (4) 3.1 单片机系统模块的设计 (4) 3.1.1 STC89C52单片机的简介 (5) 3.1.2 单片机时钟电路的设计 (6) 3.1.3单片机复位电路的设计 (6) 3.2 液晶显示模块 (7) 3.2.1 LCD1602的简介 (7) 3.2.2 液晶显示模块的设计 (8) 3.3温度采集模块的设计 (9) 3.3.1 DS18B20简介 (9) 3.3.2 DS18B20的特点 (10) 3.4 继电器模块的设计 (10)

3.4.1 继电器简介 (10) 3.4.2 电磁式继电器工作原理 (11) 3.4.3 继电器电路的设计 (11) 3.5调速电路的设计 (11) 3.5.1 固态继电器简介 (11) 3.5.2 MGR-1 D4810型固态继电器特点 (12) 3.5.3 固态继电器调速原理 (13) 3.6 红外遥控模块的设计 (13) 3.6.1 红外遥控原理 (13) 3.6.2 红外发射端 (13) 3.6.3 MYS-1838红外接收端 (14) 3.7 实时时钟模块电路的设计 (15) 3.7.1 DS1302时钟芯片简介 (15) 3.7.2 DS1302工作原理 (16) 3.7.3 实时时钟模块电路的设计 (17) 3.8 报警提示电路的设计 (17) 3.8.1 蜂鸣器简介 (17) 3.8.2 有缘压电式蜂鸣器工作原理 (17) 3.8.3 电路的设计 (17) 3.9 感光模块的设计 (18) 3.9.1 光敏电阻简介 (18) 3.9.2 光敏电阻传感器模块 (18)

基于UG的电风扇产品造型设计

基于UG的电风扇产品造型设计 1 UG 软件简介 UG NX是Graphics Solutions公司推出的集CAD/CAM/CAE于一体的三维参数化设计软件,在汽车、交通、航空航天、日用消费品、通用机械及电子工业等工程设计领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其功能强大,可以轻松实现各种复杂实体及造型的建构。它在诞生之初主要基于工作站,但随着PC硬件的发展和个人用户的迅速增长,在PC 上的应用取得了迅猛的增长,目前已经成为模具行业三维设计的一个主流应用。 UG的开发始于1969年,它是基于C语言开发实现的。UG NX是一个在二维和三维空间无结构网格上使用自适应多重网格方法开发的一个灵活的数值求解偏微分方程的软件工具。它的设计思想足够灵活地支持多种离散方案,因此软件可对许多不同的应用再利用[2]。 UG软件主要分为 CAD模块CAM模块Mold Wizard模块。 (1)CAD模块 实体建模是集成了基于约束的特征建模和显性几何建模两种方法,提供符合建模的方案,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建立二维和三维线框模型、扫描和旋转实体、布尔运算及其表达式。实体建模是特征建模和自由形状建模的必要基础。 UG特征建模模块提供了对建立和编辑标准设计特征的支持。为了基于尺寸和位置的尺寸驱动编辑、参数化定义特征,特征可以相对于任何其他特征或对象定位,也可以被引用复制,以建立特征的相关集。 UG自由形状建模拥有设计高级的自由形状外形、支持复杂曲面和实体模型的创建。 UG工程制图模块是以实体模型自动生成平面工程图,也可以利用曲线功能绘制平面工程图。在模型改变时,工程图将被自动更新。利用装配模块创建的装配信息可以方便地建立装配图,包括快速地建立装配图剖视、爆炸图等。 UG装配建模是用于产品的模拟装配,支持“由底向上”和“由顶向下”的装配方法。装配建模的主模型可以在总装配的上下文中设计和编辑,组件以逻辑对齐、贴合和偏移等方式被灵活地配对或定位。参数化的装配建模提供为描述组件间配对关系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风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设计者: 学号: 院系: 班级: 时间:

目录 一.设计题目……………………………………二.计划任务……………………………………三.设计提示……………………………………四.功能分解……………………………………五.机构的选用…………………………………六.机构组合设计与说明…………………………七.方案评价及相关计算…………………………八.三个方案的评价与择优………………九.设计体会……………………………………

一.设计题目 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做摇头动作(在一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摆动)。 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摆动角度ψ,仰俯角度φ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分配表见表2.11. 表2.11 台式电风扇摆头机构设计数据 我选择方案D:摆角为ψ=95°,急回系数K=1.025。 二.计划任务 (1)按给定的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 (2)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 (3)分配蜗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它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 (4)确定电风扇摇摆转动的屏幕、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

它应满足摆角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角最大。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条件。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6)学生可进一步完成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或模型试验验证。 三.设计提示 (1)常见的摇头机构有杠杆式、滑板式和揿拔式等。可以将电风扇的摇头动作分解为风扇左右摆动和风扇上下俯仰运动。风扇要摇摆转动克采用平面连杆机构实现。以双摇杆机构的连杆作为主动件(即风扇转子通过蜗轮蜗杆带动连杆传动),则其中一个连架杆的摆动即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风扇安装在连架杆上)。机架可取80~90 mm。风扇的上下俯仰运动可采取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实现。(2)还可以采用空间连杆机构直接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和上下仰俯的复合运动。 四.功能分解 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需要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在扇叶旋转的同时扇头能左右摆动一定的角度,因此,应设计设计相应的左右摆动机构完成风扇摇头或不摇头的吹风过程,所以必须设计相应的离合器机构。 扇头的仰俯角调节,这样可以增大风扇的吹风范围。因此需要设计扇头俯仰角调节机构(本方案设计为外置条件旋钮)。 五、机构的选用

机器人手臂机构毕业设计(论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机器人手臂机构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基于单片机 的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设计 第1节引言 (3) 1.1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概述 (3) 1.2本设计任务和主要内容 (3) 第2节系统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5) 2.1总体硬件设计 (5) 2.2数字温度传感器模块设计 (5) 2.2.1温度传感器模块的组成 (5) 2.2.2 DS18B20的温度处理方法 (6) 2.3电机调速与控制模块设计 (7) 2.3.1电机调速原理................................................... 7 2.3.2电机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8 2.4温度显示与控制模块设计............................................. 9

第3节系统软件设计 (10) 3.1数字温度传感器模块程序设计 (10) 3.2电机调速与控制模块程序流程 (15) 3.2.1程序设计原理 (15) 3.2.2主要程序 (16) 第4节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 第1节引言 电风扇曾一度被认为是空调产品冲击下的淘汰品,其实并非如此,市场人士称, 家用电风扇并没有随着空调的普及而淡出市场,近两年反而出现了市场销售复苏的态势。其主要原因:一是风扇和空调的降温效果不同一一空调有强大的制冷功能,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环境温度,但电风扇的风更温和,更加适合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使用;二是电风扇有价格优势,价格低廉而且相对省电,安装和使用都非常简单。 尽管电风扇有其市场优势,但传统电风扇还是有许多地方应当进行改良的,最突出的缺点是它不能根据温度的变化适时调节风力大小,对于夜间温差大的地区,人们在夏夜使用电风扇时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凌晨降温的时候电风扇依然在工作,可是人们因为熟睡而无法察觉,既浪费电资源又容易引起感冒,传统的机械定时器虽然能够控制电风扇在工作一定后关闭,但定时范围有限,且无法对温度变化灵活处理。鉴于以上方面的考虑,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 1.1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概述 传统电风扇是220V交流电供电,电机转速分为几个档位,通过人为调整电机转速达到改变风力大小的目的,亦即,每次风力改变,必然有人参与操作,这样势必带来诸多不便。 本设计中的智能电风扇控制系统,是指将电风扇的电机转速作为被控制量,由单片机分析采集到的数字温度信号,再通过可控硅对风扇电机进行调速。从而达到无须人为控制便可自动调整风力大小的效果。 1.2设计任务和主要内容 本设计以MCS51单片机为核心,通过温度传感器对环境温度进行数据采集,从而建立一个控制系统,使电风扇随温度的变化而自动变换档位,实现“温度高,风力大,温度低,风力弱”的性能。另外,通过键盘控制面板,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设置电风扇

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一、题目: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二、设计题目及任务 2.1设计题目 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做摇头动作(在一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摆动)。 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摆动角度ψ,仰俯角度φ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分配表见表2.11. 表2.11 台式电风扇摆头机构设计数据 此次选择的是方案C:摆角为ψ=90°,急回系数K=1.02,仰角φ=15°。 2.2设计任务 (1)按给定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 (2)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 (3)分配涡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它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 (4)确定电扇摇摆转动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它满足摆角ψ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比角γmin最大。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条件。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6)学生可进一步完成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或模型试验验证。 2.3设计提示 (1)常见的摇头机构有杠杆式、滑板式和揿拔式等。可以将风扇的摇头动作分解为风扇的左右摆动和风扇的上下俯仰运动。风扇摇摆转动可以采用平面连杆机构实现。以双摇杆机

构的连杆为主动件(即风扇转子通过涡轮蜗杆带动连杆传动),则其中一个连架杆的摆动即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风扇安装在连架杆上)。机架可选取80~90mm。风扇的上下仰俯运动可采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实现。 (2)还可以采用空间连杆机构直接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和上下仰俯的复合运动。 三、功能分解 现市售电风扇的机头一般只是做单一的左右摆头动作,可结合手动调节机头俯仰角度来改变受风区域,但正常工作时机头的俯仰角往往是固定的,只依靠机头自身左右摆动来送风,因此受风区域、面积有限。 本台式电风扇是立体送风电风扇,该电风扇有两种实现方式。即风扇左右摆动和风扇上下俯仰运动。 3.1风扇的左右摇摆运动 风扇在开启后,需要调整受风区域时,则自然希望风扇能摇头,增加、改变受风的区域。一般是风扇在启动摇头时,风扇是左右摇摆的。当然,风扇的左右摇摆一般是在一个平面内,并且是有范围限制的。但也有一些摆角是大于180°的,甚至更大的。 3.2风扇的上下俯仰运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风扇能在风扇左右摇摆的同时,能借助相应的构件作上下俯仰运动,实现立体宽区域送风。 四、机构的选用 根据前述设计要求,并且根据技术、经济及相容性要求,确定两种运动的执行元件——机头,选用相应的机构来实现各项运动的功能,见表4.1。 表4.1 台式电风扇的机构选型 仅对表4.1的基本结构进行组合,就可以得到2×2=4种运动方案。初步选出结构简单又较为可行的方案为:左右摇摆运动采用凸轮机构中带有凹槽的圆柱凸轮机构,上下俯仰运

毕业设计__配气机构的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配气机构的设计 姓名: 所属院校: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概述 1、配气机构的功用 (6) 2、配气机构的设计要求 (6) 3、配气机构计算参数的确定 (7) 一、凸轮轴的设计: 1、凸轮轴的设计要求 (7) 2、凸轮轴的结构 (7) 3、凸轮轴的选材 (7) 4、凸轮轴的支承轴颈轴承的材料 (7) 5、凸轮轴的定位方式 (7) 6、凸轮轴的最小尺寸定位方式 (7) 7、凸轮轴的热处理工艺 (8) 8、凸轮轴的损坏形式 (8) 9、凸轮轴的计算 (9) 二、凸轮的设计

1、凸轮设计的要求 (10) 2、凸轮基圆设计 (11) ①基圆半径的确定 (13) ②凸轮位置的确定 (13) ③配气相位与凸轮的作用角 (14) ④凸轮顶部的圆弧半径 (14) 三、挺柱的设计 1、挺柱的结构 (10) 2、挺柱的材料 (15) 3、平面挺柱导向面与导向孔之间挤压应力的计算 (16) 4、平面挺柱的最大速度 (16) 5、凸轮与挺柱间接触应力的计算 (17) 6、挺柱导向面直径r d与长度r L按照下面的公式确定 (18) 7、挺柱头部球面支座的设计 (19) 8、凸轮和挺柱的主要损坏形式及其预防 (19) 四、推杆的设计 1、推杆的功能 (20) 2、推杆的材料 (20)

3、推杆的结构形式 (20) 4、尺寸设计 (20) 5、推杆稳定性安全系数的确定 (20) 6、推杆球头与挺柱球面支座,推杆球头与摇臂调节螺钉球面支座间接触应力的计算..........................................................................................................................21五、摇臂的设计 1、摇臂的工作原理 (22) 2、摇臂的结构 (22) 3、摇臂比 (22) 4、摇臂润滑 (22) 5、摇臂的定位 (23) 6、摇臂的材料 (23) 7、摇臂与气门杆顶面间接触应力的计算 (23) 六、气门组的设计 1、气门的设计 (25) ?1)气门设计的基本要求 (25) ?2)气门的工作条件分

电风扇开关塑料模具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前言 1. 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模具工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鉴于振兴我国模具工业的重要性,在1989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把模具列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的第一位、生产和基本建设序列的第二位。1997年以来,国家又相继把模具及其加工技术和设备列入了《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经国务院批准,从1997年到2002年,对全国部分重点专业模具厂实行增值税返还70%的优惠政策,以扶植模具工业的发展。1999年7月国家计委和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当前国家优先

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目录)》,把电子专用模具、塑料成形新技术与新设备、快速原型制造工艺及成套设备、激光加工技术及成套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等等,都列进去了。1999年8月20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要在电子信息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网络及通讯、计算机及软件、数字化电子产品等方面,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技术、新能源、航天航空、海洋等有一定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的水平。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发展模具工业的重视和支持。 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一,模具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不能没有做引线框架的精密级进冲模和精密的集成电路塑封模;计算机的机壳、接插件和许多元器件的制造,也必须有精密塑料模具和精密冲压模具;数字化电子产品(包括通讯产品)的发展,没有精密模具也不行。不仅电子产品如此,在航天航空领域也离不开精密模具。例如:形状误差小于0.1~0.3μ的空空导弹红外线接收器的非球面反射镜,就必须用高精度的塑料模具成形。因此可以说,许多高精度模具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部分。有些生产高精度模具的企业,已经被命名为“高新技术企业”。第二,模具工业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领域。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制造技术水

智能电风扇毕业设计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题目智能电风扇毕业设计 系别机电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 班级机电 1010 班 姓名王宣怡 学号0841180090224 指导教师姚亚平 日期

摘要 本设计主要介绍了一种智能电风扇的设计方案。该系统以AT89C51芯片的单片机为核心,应用通用的温度传感器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监控,同时系统跟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改变电机的运行状态。 本设计采用的温度智能控制,使风扇可以感知环境的温度,以调节风扇的转速,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用户可以选择这种智能调速的方式,也可以选择手动设定方式来控制转速;同时用户也可以使用遥控器来控制风扇的运行状态。当选择手动设定方式时,该功能不发挥作用。而定时工作功能可以让用户自己定制风扇工作时间的长短,以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LED显示功能使用液晶屏显示当前室温度,风扇的转速,风扇的工作模式,当前时间,风扇工作时间等参数,既美观且大方。 关键词:智能,电风扇,温度传感器,定时器,无极调速,显示

目录 摘要.............................................................. I 1 绪言.. (1) 1.1 课题背景 (1)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2 系统的控制特点与性能要求 (3) 3 本设计用到的元器件简介 (4) 3.1 Inter公司AT89C51单片机简介 (4) 3.2、AT89C2051芯片简介 (5) 3.3 DS18B20温度传感器 (5) 4 硬件设计 (7) 4.1 总体硬件设计 (7) 4.2 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7) 4.2.1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8) 4.2.2 滤波电路 (9) 4.2.3 稳压电路 (10) 4.3 电机调速模块 (10) 4.3.1 电机调速原理 (10) 4.3.2 电机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10) 4.4 温度显示与控制模块设计 (11) 4.4.1 温度检测硬件模块设计 (11) 4.4.2 温度显示硬件模块设计 (12) 4.5红外收/发电路 (13) 4.5.1 红外线遥控器发射电路 (13) 4.5.2红外接收电路 (16) 5 软件设计 (18) 5.1 数字温度传感器模块程序流程图 (20) 5.2电机控制模块 (20) 5.3 人机接口 (22) 5.4 红外收/发模块 (24) 6 总结 (26) 7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电风扇产品设计分析

产品设计分析报告 姓名 班级学号 报告日期 艺术与设计学院

一、产品名称 KYT-30A华尔牌转页电风扇二、外形图

三、结构分析 1、爆炸图

2、产品工作原理 电风扇的主要部件是:交流电动机。其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能量的转化形式是: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同时由于线圈有电阻,所以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电能要转化为热能。 电风扇工作时(假设房间与外界没有热传递)室内的温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会升高。让我们一块来分析一下温度升高的原因:电风扇工作时,由于有电流通过电风扇的线圈,导线是有电阻的,所以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热量向外放热,故温度会升高。但人们为什么会感觉到凉爽呢?因为人体的体表有大量的汗液,当电风扇工作起来以后,室内的空气会流动起来,所以就能够促进汗液的急速蒸发,结合“蒸发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故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电动机构造 转子:由磁铁、扇叶及轴组成;定子:由硅钢片、线轴及轴承

组成;控制电路:由IC感应磁铁;N.S.极经由电路控制其线圈导通而产生内部激磁使转子旋转。 电风扇的调速 电抗器调速法:电抗器调速是采用降低台扇电动机外施电压的方法来减少每匝优数,以达到削弱磁场强度的效果,电抗器调速电路如图一所示。该法的优点是容易调整各档调速比,绕组匝间短路时维修方便,绕组简单无需抽头。缺点是调速时常受外施电源电压的影响,特别是慢档起动所受的影响最为明显。 抽头调速法:抽头调速法是采用改变绕组每匝伏数,也即改变付绕卷匝数使之削弱磁场强度以达到调速目的。该法的优点是调速较简单,不需外接电抗器,能节约工时、材料,降低成本,因此国内外电容式台扇都采用抽头法调速。缺点是绕线、嵌线、接线等都比较复杂。 可控硅调速法:为无级调速法,由于利用可控硅调速需克服电磁噪声较大的问题,故应用不广。 电容调违法:用电容代替电抗器调速可节约用电,和减小体积,该法有可能成为电风扇调速的主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