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Agroecology

课程编号:10182303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园艺

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

后续课程:农业环境保护、农村区域发展

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4学分

主讲教师:沈新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xpshen@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84003.html,

庄恒扬,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zhy7979356@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84003.html,

黄丽芬,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lfh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284003.html,

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

(2)掌握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3)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

(4)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5)掌握“五大危机”的内容。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

1、生态学的产生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2、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

3、系统研究方法对农业生态学的影响

研究方法论;还原论;系统论。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回顾

1、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

2、农业生态学逐步成型与发展

3、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1、系统及其特性

*系统的定义及3个条件;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整合性。

2、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生态系统的特点。

3、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四节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2、农业生态学和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3、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个体生态学中生境、生态因子、生活型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型的概念及类型;掌握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熟悉与运用生境原理、生态位原理的概念;

(2)了解种群的结构;掌握种群的动态;了解正负种间关系;了解次生代谢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掌握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调节方式;

(3)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掌握群落的水平、垂直、时间结构;掌握顶级群落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群落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

(4)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价值;了解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了解威胁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掌握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了解生物入侵的概念与防控措施。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个体生态学关系

1、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活型;生境。

2、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生态型;生态型的分类;#生态位。

3、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第二节种群

1、种群结构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出生率和死亡率;*#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

2、种群动态

*指数式增长;#逻辑斯谛增长。

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竞争;竞争排斥原理;捕食;寄生;#偏害作用;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4、次生代谢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化学生态学;*#化感作用。

5、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对策生物;*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6、种群调节

密度制约;种内调节;种间调节;非密度调节。

第三节群落

1、群落的基本特征

2、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

3、群落演替

自然群落演替;典型旱生演替序列;*#顶级群落;#利用群落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

4、协同进化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2、分子生态学及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态学定义;分子生态学的技术;分子生态学方法在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威胁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4、生物入侵与防控

生物侵概念、生物入侵途径;生物入侵危害;生物入侵防控。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观看生物多样性录相(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观看《让生命永存》教学录相。

实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含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注意点:充分理解遗传多样性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2)了解生态交错带;掌握边缘效应及合理开发边缘效应的途径;

(3)了解农林业、农田、水体、畜禽养殖业的垂直结构;

(4)掌握食物链定义;掌握食物链加环的作用和类型;了解食物链加环的注意事项;掌握食物链解列的定义。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1、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2、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3、大农业的组分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景观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生态交错带;*#边缘效应;合理开发边缘效应。

2、自然条件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

温度与温度引起的水平结构;地貌类型差异形成的水平结构。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2、农林业系统的垂直结构

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举例。

3、农田立体模式

间作;稻田养鱼;稻田养鸭。

4、水体内的垂直结构

5、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的加环与解链

*食物链;食物链结构;*#食物链加环的作用;*#食物链加环的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加工环;复合环;食物链加环的注意事项;#食物链的解列。

2、食物链的结构类型

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1、作物套作

*套作;几种套作方式。

2、轮作和轮养

*轮作;轮作方式;轮养。

3、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

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北方退化草地的恢复。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及农业生态系统熵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掌握能源的类型及其功能地位;

(3)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损耗途径;了解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生态金字塔等的基本概念;

(4)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的概念,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的功能地位;理解初、次级生产之间的关系;

(5)掌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理解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定律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中的应用

1、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2、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

3、熵与农业系统熵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1、农业的辅助能

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人工辅助能分类。

2、辅助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特点与能量效率

自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特点;不同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水平与能流结构。

4、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及其发展现状;*生物质能;我国农村能源现状与前景。

第三节初级生产中的能流

1、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中的能流路径和能量平衡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概念;*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含义;农田上的热量平衡。2、初级生产的能量效率与生产力比较

C3植物、C4植物、CAM植物3类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3、地球主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地球各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农田、草原和林地)的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方法;作物生产力的估算模型。

4、初级生产力的制约和改善方向

初级生产力的制约因子;*#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第四节次级生产的能流

1、次级生产的能流途径与能量平衡

2、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及其作用。

3、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提高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基本途径。

三、实验内容

实验二、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制定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表,折算各实物流为能量流,计算能量转化效率,评价能流的合理性;主要方法为计算。

实验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对农业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掌握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规律和能流的分析方法。

注意点:能量折算标准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过程,了解物质循环的库、流、周转率、周转期等概念;

(2)掌握碳、氮、磷和水四种物质的循环路径及特点;

(3)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4)掌握维持农田N素、P素平衡的基本途径;

(5)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的内容,了解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征,掌握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途径;

(6)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物流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小循环;地质大循环的过程。

2、物质循环的库与流的概念

*库;流;#周转率

第二节水循环与节水

1、水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

水循环的库存;水循环的流动特点。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和水资源危机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世界水资源危机;我国水资源危机。

3、农业生产的水平衡

4、影响农业水利用效率的因素和农业节水措施

*影响农业水利用效率的因素;*#农业节水措施。

第三节碳流与温室效应

1、碳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

2、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

化石能源消费与碳循环;经济发展与碳循环;*#农业生产与碳循环。

3、温室效应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

第四节氮流与氮效率

1、氮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

*三种固氮途径;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2、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和氮污染

人类对氮循环的干扰;氮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问题;*温室效应问题;大气氮沉降与酸雨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

3、农业生产的氮平衡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农业生产中的氮素平衡。

4、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改进氮肥施用方法;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

第五节磷流与磷效率

1、磷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

沉积型循环;磷流动特点。

2、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和磷污染

人类对磷循环的影响;磷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危害的现状;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3、农业生产中的磷平衡

输入输出路径;磷的生物归还。

4、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第六节钾流与钾资源

1、钾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

2、人类对钾循环的影响

3、农业生产中的钾平衡

4、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措施

第七节硫流与酸雨

1、硫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

2、人类对硫循环的影响和酸雨问题

人类对硫循环的影响;*酸雨形成;酸雨危害;酸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酸雨的防治措施

第八节污染物的流动和累积

1、污染物在食物链上的浓缩作用

*生物学放大作用。

2、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内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

3、工业源污染对农业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生物修复。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三、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分析(4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建立农田养分平衡模型,分析测定各养分库的养分含量。评价养分流动的合理性;主要方法为计算。

实验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物质循环规律及物流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及物质的循环平衡、利用效率等问题。

注意点:计算方法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

(2)掌握生态系统价值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3)掌握“成本外摊”与“收益外泄”的概念。

(4)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过程、调控机制及特点;

(5)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

*环境与动植物的信息关系;植物与植物间的信息联系;*植物与动物间的信息联系;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信息联系;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工信息流

人工仿自然信息;人工采集和生成的信息。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资金流的基本构成

2、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耦联关系;*独立关系。

3、“成本外摊”现象与“收益外泄”现象

*成本外摊;* 收益外泄。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中心式调控;非中心式调控。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自然调控机制及类型;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人工直接调控;社会间接调控。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七章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效益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资源的概念,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2)理解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意义;

(3)了解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合理利用途径;

(4)掌握公共资源的生物经济平衡规律;

(5)了解不同类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及生物质资源保护开发增殖途径。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资源

1、农业资源的概念

资源;农业资源。

2、农业资源的特性

3、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第二节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

1、不可更新资源的特点

2、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

第三节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增殖

1、可更新资源利用存在的危机

2、可更新资源中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增殖

*#最优持续收获量;再生资源的增殖。

3、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第四节农业效益的概念

1、农业效益的定义与分类

农业效益的定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三效益”之间的关系

相互依赖关系;相互矛盾关系。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了解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掌握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第二节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

1、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各种替代农业。

2、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

第三节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2、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2)了解国外替代农业产生的背景、形式、定义、基本技术、基本原理、评价及发展趋势;

(3)掌握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内涵,掌握我国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了解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4)理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掌握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几项主要技术,掌握几个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发展阶段和生态农业方向

1、农业发展阶段

刀耕火种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阶段。

2、国外替代农业

国外替代农业产生的背景;*国外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国外替代农业的评价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中国生态农业

1、我国生态农业产生的背景

2、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与内涵

3、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4、我国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的层次;*几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三、实验内容

实验四、生态农业建设规划(3学时)

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

实验内容:以地方县市为特定区域,规划设计该区域生态农业。

实验目的和要求:要求在分析区域环境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明确生态农业建设方向。

注意点:根据规划的区域大小和涵盖的内容,调整规划的侧重点。

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方式:

按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终考试成绩占70%。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教材:

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书目:

1、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2、沈亨理主编《农业生态学》、农业出版社,1996年。

大纲执笔人:沈新平(负责人)、庄恒扬、黄丽芬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 适用专业:种植 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 制订时间:2011。4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特色 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Agroec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课程代码:BBXXXX学时:45学时学分:2.5 理论学时:40学时讨论学时:5 适用专业:农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性质:必修 一、说明(500字左右)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是了解并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内部在能量和物质转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及调控机理和技术要点。 3、课程教学改革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侧重点有所调整。从讲课内容上,删掉了生态学的产生与分支等有关内容,略讲能量流动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内容,避免与以前学过的知识重复。新增生态农业、农业资源利用等内容,尤其是生态农业,增强学生对农业生态学应用的认识,通过剖析实例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

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农业生态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情况,教师提前布置讨论题目,并根据授课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学生充分准备材料并就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大约要2-3次课,即5学时左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Chapter 1: Introduction (2h)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Ecology and development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Agroecology and development 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 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Content and assignment of agroecology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1) Ecology and ecologist (2) Concept of agroecology (3) The meaning and principles of agroecology (4) Goals and contributions of agroecology 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概念与术语;掌握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建议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准确地讲解有关概念,通过多媒体的方法使同学对抽象的概念与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 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 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 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 生态密 。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成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等。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 3、食物网: 4、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 A、4-5级 B、6-7级 C、7-8级 D、9级 2、以下哪些就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就是(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就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就是(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就是( )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就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就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就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就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增加了(B)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 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 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 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 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ABCD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1929年意大利的()教授正式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并正式出版农业生态学一书。 (5.0 分) a 林德曼 b 阿兹齐 c 奥德姆 d 海克尔 2. 种群增长模型中K代表()。 (5.0 分) a 环境容纳量 b 种群数目 c 增长率 d 瞬时增长率 3. 蚯蚓→鸡→狼→虎这一食物链属于()。 (5.0 分) a 混合食物链 b 捕食食物链 c 草食食物链 d 腐食食物链 4.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5.0 分) a 玉米 b 燕麦 c 小麦

d 油菜 二多项选择题 1. 农业生态学的知识可应用于()。 (5.0 分) 农业发展生态化决策 农业区划;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 农业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设计; 2.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几项?() (5.0 分)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 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边界 生态系统是完全自我封闭的系统 3.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5.0 分)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4. 有些动物会成为濒危动物主要是由于()。 (5.0 分) 食物短缺不足以维持种群的存活需要 没有足够的栖息条件

不能适应已经改变的环境 种群数量低于正常增长所需的遗传多样性 5.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5.0 分) 微域差异 天然障碍 繁殖特性 动物及人为活动 6. 生态交错带一般具有()特点。 (5.0 分) 边缘效应 环境因子组合多样性 生态类型相对简单 环境多变性 生态系统干扰大,稳定性差 三判断题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同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0 分) a TRUE b FALSE 2. 动物成群分布原因主要是局部生境差异和配偶和生殖的结果。()(5.0 分) a TRUE b FALSE 3. 种群调节可分为密度调节和非密度调节。()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供参考)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4.请各举两个例子说明两个种群可能有的相互关系? 答:一,负相互作用,1,竞争,两个生物争夺同意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直接干涉型动物(格斗)和资源利用型竞争2,捕食: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两仪个物种成员的现象。3,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中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病毒,细菌,真菌,菟丝子,等。拟寄生:是昆虫寄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该文旨在对农业生态学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考试、成绩评定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际应用 农业生态学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起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他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从客观整体上研究农业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可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通过《农业生态学》系统课程建设,可培养不同层次的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生态农业应用人才,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3门课程。本课程教

学在安徽农业大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课程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2007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园艺、植保、资环、桑蚕、种子、茶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农业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选修课,作物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是作物遗产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现每年选修的人数超过300人。随着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全国出现“生态热”,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校选修《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和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时间湔雪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取得成果 1.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环境 3. 环境因子 4. 生态因子 5. 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6. 种群 7. 种群生态学 8. 密度 9. 生态密度 10. 出生率 11 .死亡率 12 .最大出生率 13 .最低死亡率 14 .实际死亡率 15.实际出生率 16. 捕食 17. 草食 18. 寄生 19. 宿生

20. 寄主 21. 偏利共生 22. 互利共生 23. 群落 24. 群落生态学 25. 优势种 26. 伴生种 27. 生物多样性 28. 群落演替 29. 原生演替 30. 次生演替 31. 生态系统 32. 系统 32. 绿带(光合层) 33. 营养结构 34. 食物链 35. 食物网 36. 营养级 37. 草木食物链 38. 腐生食物链 39. 生态金字塔 40. 生产量

41. 总生产量 42. 初级生产力 43. 次级生产力 44. 生物放大作用 45. 农业生态系统 46. 生态型 47. 人工辅助能 48. 群落的抗变能力 二、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A、虎 B、真菌 C、细菌 D、森林 2.物质循环中的还原者是()。 A、作物 B、家畜 C、细菌 D、昆虫 3.能量传递的1/10定律是由()提出的。 A、奥得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海克尔 4.在表达不同营养级上生物最合理的科学方法为()。 A、生物量金字塔 B、生物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经济产量金字塔 5.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为()。 A、偏利作用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6.陆生植物一般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2013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课程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3年2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 兴学科,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寻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学习者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为 基本出发点,在发展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与节约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关注近年来生态学 在全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无论在实践和学科层面上都发展得如此之快,犹如异军突起,掀起了一场世界各个领域环境与生态学有机 联系的大革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接踵而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问题等,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 (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 力与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类专业(包括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园艺专业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本课程共开设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生物农业生物、人类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人工调控 系统稳定性高低 开放性封闭开放 净生产力低高 服从规律自然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

2017年北京农学院考研参考书

2017年北京农学院考研参考书 单位代码:10020单位名称:北京农学院 联系人:李老师 电 话:010-******** 地 址:北京昌平回龙观北农路7号 邮政编 码:102206考试科目参考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初试科目 339农业知识 综合一(作物、 园艺、植物保护、种业、农业资源利用、林业) 《遗传学》(遗传学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第 三版) 朱军主编 《植物学》(植物学部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郑湘如,王丽主编《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六版) 潘瑞炽主编 《土壤学》(土壤学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年版 黄昌勇主编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版(第二版)骆世明主编 340农业知识综合二 《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部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版(第四版) 陈杰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版(第二版) 杨凤

《家畜繁殖学》(动物繁殖学部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版(第五版) 朱士恩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卫 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 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部 分)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版(第一 版) 谢明勇,陈绍军主编 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信息化)(程序设计部分,C、C#两 种语言任选一种)以下程序 设计参考教材任选一册:1、 《C程序设计教程》;2、 《Visual C#2010大学教 程》 1、清华大学出版社; 2、电子工业出版社 1、谭浩强主编; 2、 Deitel H.M.等著,张思 宇等译 1、《数据库系统概论》 2、 《数据库系统概念》(数据 库技术与应用部分) 1、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版(第四 版);2、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8年4月 版(本科教学版) 1、王珊,萨师煊著; 2、 Abraham Silberschatz等著,杨 冬青、马秀莉、唐世渭 等译 《计算机网络》(网络技术 与应用部分) 电子工业出版社(第 五版) 谢希仁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中国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与法规部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何忠伟主编

农业生态学题库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 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 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 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 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 理。 2、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对角型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类型的有

农业生态学B卷答案

农业生态学B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C 2、D 3、B 4、A 5、 D 6、 A 7、C 8、C 9、B 10、B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碳( CFCs)、水蒸气等可以使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这些气体有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上述气体为“温室气体”,由此产生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3、农业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如劳动对象:动植物生产资料:土地生产条件:水、热、气。 4、生态入侵: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生态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 5、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基本功能? 答:1)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2)基本功能: 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除输入太阳能外,还输入人工辅助能。物质流: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生物吸收并传递,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形成连续的物质流。信息流:农业生态系统通过信源的信息产生,信道的信息传输和信宿的信息接受形成信息流。价值流:

农业生态学的试题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食物连;在生态系统中,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个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就是指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着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逆行演替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外界作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当作用力强或持续时间长时,原有群落可能一直要退化到次生裸地。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农业资源;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微生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共5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主要依靠太阳辐射能以外,还需要人类提供辅助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贮藏、加工等)。 2.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 适用对象: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二、课程简介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 (三)实践环节 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 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 第二节生态系统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 (三)实践环节 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 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 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及生态因子 第二节生物种群 第三节生物群落 (三)实践环节 1.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 2. 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3.形成对现实系统结构和功能状况的科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生物群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