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最新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最新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0182303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Agroecology

课程编号:10182303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园艺

先修课程: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

后续课程:农业环境保护、农村区域发展

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4学分

主讲教师:沈新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xpshen@https://www.360docs.net/doc/f25408632.html, 庄恒扬,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

zhy7979356@https://www.360docs.net/doc/f25408632.html,

黄丽芬,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

lfh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f25408632.html,

教学目的与要求: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从宏观的、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这一基本状况而设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

(2)掌握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3)了解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

(4)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5)掌握“五大危机”的内容。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

1、生态学的产生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2、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

3、系统研究方法对农业生态学的影响

研究方法论;还原论;系统论。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回顾

1、中国传统农业中累积了大量的农业生态学知识

2、农业生态学逐步成型与发展

3、我国现代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1、系统及其特性

*系统的定义及3个条件;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整合性。

2、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生态系统的特点。

3、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四节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1、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2、农业生态学和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3、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个体生态学中生境、生态因子、生活型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型的概念及类型;掌握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熟悉与运用生境原理、生态位原理的概念;

(2)了解种群的结构;掌握种群的动态;了解正负种间关系;了解次生代谢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掌握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调节方式;

(3)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掌握群落的水平、垂直、时间结构;掌握顶级群落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群落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

(4)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价值;了解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了解威胁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掌握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了解生物入侵的概念与防控措施。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个体生态学关系

1、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活型;生境。

2、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生态型;生态型的分类;#生态位。

3、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第二节种群

1、种群结构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出生率和死亡率;*#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

2、种群动态

*指数式增长;#逻辑斯谛增长。

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竞争;竞争排斥原理;捕食;寄生;#偏害作用;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4、次生代谢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化学生态学;*#化感作用。

5、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对策生物;*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6、种群调节

密度制约;种内调节;种间调节;非密度调节。

第三节群落

1、群落的基本特征

2、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

3、群落演替

自然群落演替;典型旱生演替序列;*#顶级群落;#利用群落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

4、协同进化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2、分子生态学及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生态学定义;分子生态学的技术;分子生态学方法在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殊性;*威胁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4、生物入侵与防控

生物侵概念、生物入侵途径;生物入侵危害;生物入侵防控。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一、观看生物多样性录相(3学时)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内容:观看《让生命永存》教学录相。

实验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含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注意点:充分理解遗传多样性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 适用专业:种植 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 制订时间:2011。4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特色 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019-2020年电大考试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 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A. a等于b+d . B. a大于b+d . C. a等于b . D. a小于c+d 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 B. 增施化学农药 . C. 增施有机肥 . D. 污水灌溉 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 B. 城市污水 . C. 核电站 . D. 畜禽养殖场 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 B. 氮气(N2) . C. 甲烷(CH4) . D. 氧化亚氮(N2O) 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 B. 腐食

. D. 寄生 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 A. 竹子 . B. 杨树 . C. 玉米 . D. 花生 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 B. 捕食 . C. 竞争 . D. 原始合作 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 B. 空间结构 . C. 时间结构 . D. 组分结构 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 A. 水体 . B. 土壤 . C. 日光温室 . D. 人类 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Agroec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课程代码:BBXXXX学时:45学时学分:2.5 理论学时:40学时讨论学时:5 适用专业:农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性质:必修 一、说明(500字左右)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是了解并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内部在能量和物质转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及调控机理和技术要点。 3、课程教学改革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侧重点有所调整。从讲课内容上,删掉了生态学的产生与分支等有关内容,略讲能量流动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内容,避免与以前学过的知识重复。新增生态农业、农业资源利用等内容,尤其是生态农业,增强学生对农业生态学应用的认识,通过剖析实例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

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农业生态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情况,教师提前布置讨论题目,并根据授课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学生充分准备材料并就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大约要2-3次课,即5学时左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Chapter 1: Introduction (2h)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Ecology and development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Agroecology and development 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 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Content and assignment of agroecology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1) Ecology and ecologist (2) Concept of agroecology (3) The meaning and principles of agroecology (4) Goals and contributions of agroecology 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概念与术语;掌握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建议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准确地讲解有关概念,通过多媒体的方法使同学对抽象的概念与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 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 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人工辅助能人类为防止农业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演化,提高农业生物种群的生产力,减少消耗,人为地向系统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

7.总初级生产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Pg=Pn+R。 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9.社会资源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信息等。 10.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二、单选题 1.1865年,(A )将两个词合并构成Oiko1ogie (生态学)一词。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流动。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 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简答题: 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4分) 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 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特征: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 2.其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也是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这一地区内生物种 类数目和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这一现象称为边际效应. 3、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节 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输入,改变农业生态 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 4、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 称生态对策。 5、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 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7、成本外摊: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的生态 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核算成本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9、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 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 10、群落: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 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3、生态因子的概念: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14、生态对策的概念: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 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15、生态效率:在食物链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为生态效率。 16、有机农业: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 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7、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18、捕食:一种生物已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19、初级生产: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为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20、垂直结构: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ABCD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1929年意大利的()教授正式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并正式出版农业生态学一书。 (5.0 分) a 林德曼 b 阿兹齐 c 奥德姆 d 海克尔 2. 种群增长模型中K代表()。 (5.0 分) a 环境容纳量 b 种群数目 c 增长率 d 瞬时增长率 3. 蚯蚓→鸡→狼→虎这一食物链属于()。 (5.0 分) a 混合食物链 b 捕食食物链 c 草食食物链 d 腐食食物链 4.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5.0 分) a 玉米 b 燕麦 c 小麦

d 油菜 二多项选择题 1. 农业生态学的知识可应用于()。 (5.0 分) 农业发展生态化决策 农业区划;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 农业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设计; 2.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几项?() (5.0 分)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 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边界 生态系统是完全自我封闭的系统 3.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5.0 分)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4. 有些动物会成为濒危动物主要是由于()。 (5.0 分) 食物短缺不足以维持种群的存活需要 没有足够的栖息条件

不能适应已经改变的环境 种群数量低于正常增长所需的遗传多样性 5.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5.0 分) 微域差异 天然障碍 繁殖特性 动物及人为活动 6. 生态交错带一般具有()特点。 (5.0 分) 边缘效应 环境因子组合多样性 生态类型相对简单 环境多变性 生态系统干扰大,稳定性差 三判断题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同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0 分) a TRUE b FALSE 2. 动物成群分布原因主要是局部生境差异和配偶和生殖的结果。()(5.0 分) a TRUE b FALSE 3. 种群调节可分为密度调节和非密度调节。()

国家开放大学园艺本科《农业生态学》国开网形考作业答案

农业生态学 1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c )。 a. 有机农业 b. 生态农业 c. 石化农业 d. 自然农业 2以下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 c )。 a. 鹭 b. 鲸鱼 c. 细菌 d. 竹 3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气候、食物和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 4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以适应环境、更好地保存和延续种群的策略。主要有两种:r对策和j对策。(错) 5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 )。 a. 互利共生 b. 寄生 c. 原始合作 d. 偏利共生 6生物型的集约农业是以能源高度消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农作物的显著增产,农产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集约型生产方式。(错) 7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d)。 a. 多样的生物种类 b. 高的经济产量 c. 高的生物产量 d.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 8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 c ),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 化学过程 b. 人工过程 c. 自然过程 d. 物理过程 9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对) 10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d )。 a. 封闭式生态系统 b. 自然生态系统 c. 人工生态系统 d. 半人工生态系统 11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 d )。 a. 自然农业 b. 生物农业 c. 生态农业 d. 有机农业 1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对) 13人工控制系统是人类施加给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影响的总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标志。(对) 14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b )。 a. 二氧化碳 b. 玉米 c. 风 d. 土壤 15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一般比较发达。(错) 16农业生态系统既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具有自然属性,又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社会属性。(对) 17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和分解者两大功能类群。(错) 18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对) 19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c)。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农业生态系统 20农业生态系统是( a )。 a.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b.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c.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d.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2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错) 22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生产力高,但抗逆性较差。(对) 23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对) 24农—果模式主要是以多年生的果树和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等间作。(对)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0-2286(2002)05-0656-05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农业应用学科。它 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目前已迈入完善期。新世纪农业生态学应朝着以下方面发展:(1) 研究方法上,加强实验研究;(2) 实践应用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理论研究上,深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4)技术体系上,突出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5)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6)软件环境上,加强农业生态教育、增 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7) 人才培养上,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历史回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Views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HUANG Guo -gin (Research Centre of EcoIogicaI Science ,JAU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AgricuIturaI ecoIogy is an appIied branch of Iearning about the interreIati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variationaI Iaws between agricuIturaI bioIogy and agricuIturaI environment.It pIays the basic roIe ,comprehen-sive roIe ,impuIsive roIe ,key roIe and infiItrating roI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Ie deveIopment of agricuIture.Hav-ing experienced its sprouting ,forming and deveIoping phases ,agricuIturaI ecoIogy has now come into its consum-mate phase.In the new century ,agricuIturaI ecoIogy shouId deveIop in the foIIowing aspects :(1)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I research in research approaches ;(2)emphasizing appIicabiIity and operabiIity ;(3)deepening the expIo-ration of the basis of agricuIturaI appIication in theoreticaI research ;(4)stressing systematic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the technoIogicaI system ;(5)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hardware buiIding ;(6)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agricuIturaI ecoIogy ,enhancing ecoIogicaI sense and raising ecoIogicaI guaIity in the software environment ;(7)going aII out to nurture muIti -abiIity personneI with creative power and practicaI abiIity. Key words :agricuIturaI ecoIogy ;review of experience ;deveIoping trend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要协调农业生物与生物、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1,2] 。20世纪 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收稿日期:2002-06-18 基金项目: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资助。本文于2001年10月13~17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的“21世纪应用生态学科前沿报告会”上宣读。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男,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第24卷第5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I.24,No.5 2002年10月Acta AgricuI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Oct.,2002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原地观测 ②受控实验 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 2.原地观测的容: ①野外考察 ②定位观测 ③原地实验 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 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 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 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①层次观 ②整体论 ③系统学说 ④协同进化 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 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6.名解: 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 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 1.名解: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地形因子: 气候因子: 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 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 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 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 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 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 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 ①铂钴标准比色法 ②稀释倍数法 ③分光光度法 8.了解GPS 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它极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 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 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 2.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 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 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 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 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 3.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 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 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 4.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5.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并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 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6.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 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7.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8.生存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9.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 的一种协调状态。 10.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库。 11.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 12.生态阈值: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 度的外界压力,称为生态阈值。 13.生态农业:生态上能自我维持,投低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 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 1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转化固定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 关系,是生物成员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 15.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个生物种的个体总数。 填空题 1.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生活型是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划分

的,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2.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3.生物群落演替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级期。 4.植物种间相似的生态习性、生态幅度、地理分布,对于种间的结合是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 5.生物种群的竞争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种内竞争又包括直接干涉型、资 源利用型。 6.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调控的途径“扩源、强库、截流、减耗”4个方面。 7.种内调节是指种内成员间因为行为、生理和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内源 性调节方式。 8.生态恢复包括重建、改造、修复和再植。 9.生物群落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10.人类活动可以对人类生态环境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功能。 简答题 1.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①影响植物的繁殖特性;②决定植物的分布和起源 地;③影响植物的休眠和地下储藏器官的形成。 2.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①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 持相对平衡;②生态系统内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③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④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3.温度的生态作用:①温度影响动植物的形态;②温度影响动植物的分布;③ 温度影响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 4.生产者的作用:①具有固定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功能;②能把从环境中摄取 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③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 5.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①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②内部养分 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③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④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6.农业资源包括的内容:①由太阳辐射、降水、温度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 ②由地貌、地形、土壤等因素构成生物资源;③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地下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该文旨在对农业生态学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考试、成绩评定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际应用 农业生态学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起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他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从客观整体上研究农业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可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通过《农业生态学》系统课程建设,可培养不同层次的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生态农业应用人才,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3门课程。本课程教

学在安徽农业大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课程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2007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园艺、植保、资环、桑蚕、种子、茶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农业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选修课,作物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是作物遗产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现每年选修的人数超过300人。随着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全国出现“生态热”,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校选修《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和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时间湔雪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取得成果 1.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 1、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生态学形成初期,以研究动、植物个体生态现象为主,主要探讨生物体对其生存环境的各种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及其生理功能、形态结构特点等。 ●以后发展到种群生态研究,如生物物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生物物种进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再进一步开始关注生物群落的生态现象,如一个特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布的多样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群落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等。 ●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生态学研究逐步由个体生态、种群与群落生态,最终走向生态系统生态研究,生态学的发展更为迅速,有关生态学研究的论文及著作不断涌现。 2、近代对生态学发展有突出影响的主要事件 2.l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 A.G. Tansley(坦斯利)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城相互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从此,生态学开始进入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也标志着生态学已进入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 2.2 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R.L. Lindman(林德曼)通过对美国CedazBog湖泊生物量转移的定量研究,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的食物链动态”一文,指出生物量随食物链转移的规律,并提出著名的“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为生态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美国生态学家E P Odum(奥德姆)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作了大量研究,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写成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使生态学研究领域更为广泛。 2.3 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系统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L.V. Bertalanffy(贝塔朗菲)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C.E. Shemnon(香农)创立研究系统组分之间各种信息过程的信息论;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得到运用。这样使复杂生态系统研究在理论、方法及工具上日趋完善,为系统分析方法在生态学上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使生态学研究进入定量、控制和应用方向发展阶段。 2.4 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生态工程(ecology engineering)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美国生态学家E P Odum(奥德姆)和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分别提出的,尤其是马世骏教授根据中国大量生态工程实践,归纳出"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提出以生态学特别是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应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对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调控和优化,使生态学原理与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和实效。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 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 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 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 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