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室运行机制

社会工作室运行机制
社会工作室运行机制

社会工作室运行机制

一、社区社会工作实务

(一)开展社会救助服务

针对社区内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消除心理困惑、解决生活难题、提升自助能力。一是对社区低保户、受灾户、流浪乞讨人员等,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开展救助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引导其就业或寻求其它生活来源,帮助他们提高生存能力,恢复社会功能;二是对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进行帮扶,开展“居家养老”、“小手拉大手”、“爱心对接”等活动,使其正常生活。

(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一是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活动,优化、规范社区内的卫生机构,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指导中心、楼院卫生服务点,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一起,开展疾病预防、义诊、保健、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和计划生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建立起规范的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共同构建我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二是配合全区城市长效管理工作,运用社工理念和专业方法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居民自我管理、监督楼院卫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维护身边的环境,对破坏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提升居

民环境保护意识,形成长效保洁机制。

(三)开展社区矫治服务

一是对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进行社区矫正,组织开展“给一份心,送一片情,凝聚一份爱”的活动,使服务对象重新做人,回归社会;二是对社区网瘾青少年进行登记造册,开展“戒除网瘾,健康成长”等行为矫治活动;三是对邻里纠纷、家庭暴力等行为进行矫正,促进邻里和谐、家庭;四是协助建立社区社会治安预防体系,成立“民警+志愿者”的治安队伍,实行群防群治,维护社区治安。

(四)开展社区教育服务

整合社区资源,针对社区全体居民进行以增进公民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正义为宗旨的社会教育,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讲座,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民主建设的能力。

(五)开展社区居民自治服务

针对居民平时相互间往来少、互助少、文娱活动少、社区归属感不强等现象,组织开展社区居民自治互动活动。一是开展楼院居民“一周一见面”交流会,架设居民沟通连心桥,互相理解、互相宽容,营造友爱氛围;二是组织楼院的“单位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各种活动,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三是引导社区内的行政企事业单位与楼院建立“单位

+楼院”联创联建互动平台,共创社区和谐;四是开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互帮活动,倡导居民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楼院新风;五是开展丰富多彩文娱活动,建立社区文化广场,组织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用动听的歌声、欢乐的笑语、健美的舞姿来充实居民的闲暇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和谐。

二、具体职责和任务

(一)社工

1、与高校师生建立长期互助合作的关系,确定具体挂点社区和实习生后,由各社区对其合作的实习生的工作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

2、协助社工专业学生了解社区基本情况、社区干部工作内容,重点围绕老年人居家养老、青少年发展、残疾人康复和社区矫正开展社工实务;

3、社区工作者提供1-2个典型案例,在社工专业学生协助下,一个月开展1个小组工作、2个个案工作、与3户家庭结成定期帮扶、组织4名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到社区工作中,由个案工作入手,逐步开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4、活动开展时,做好前期策划和预估工作、面谈工作记录,总结评估,形成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提交社工专业老师指导和点评,将信息反馈到县区民政局,由县区民政局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定期收集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做好社区社工的宣传工作。在专业义工撤离后,社区工作者能够独立开展社会工作实务。

(二)高校社工专业实习生(专业义工)

1、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掌握和了解社区基本情况(社区地理环境、人口状况、资源、文化特色等);

2、采用社会工作调查研究方法(如发放居民需求问卷、入户访问重点服务对象、召开居民或居民代表讨论会议等),确定社区总体的问题与需求,了解居民的现实问题与需求;

3、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专业社工服务;

4、定期将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围绕活动策划书、个案记录、小组活动启示、评估报告等)进行总结,形成文字资料,以文本形式交区社工局和社区各一份存档;

5、学习中遇到需上级协调的问题,及时向县区民政局寻求解决。学期结束后,参加县区民政局举行的社会工作实习讨论会,进行工作经验总结,提出问题和建议。

(三)社区志愿者

1、由县区志愿者协会组织和管理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机关干部、党员、社区爱心人士和社会公益组织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建立志愿者档案,分类登记,根据社区需要或志愿者个人技能和意愿分配具体工作方向。由志愿者推荐或选

举出一名有能力、责任心和领导力的人担任队长,管理志愿者队伍及开展相关工作。

2、社区志愿者需积极参加社区社会工作室开展的各项社会服务工作,采取经常性服务与集中行动日相结合的办法,一般以周六、周日或节假日为集中行动日。以服务社区困难群众、倡导和组织社区互助、结合社区特点和需求,开展有声势、有效果、有影响的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发展和居民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3、社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要定期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会,针对志愿服务、管理、考核和激励、志愿者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反馈到县区社工协会,进行协调和改进。

三、激励机制

1、社工、专业义工、社区志愿者有权利参加区举办的所有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岗社工及已经取得社工职称的社工有权利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上完规定课时,将获得培训合格证,并正式聘用上岗;

2、被正式聘用的社工可享受县区民政局的补贴,助理社工师每月元、社工师每月元,县区民政局每年增拨给社区社会工作室工作经费(参照相关文件要求);

3、县区社工协会依据《县区社工协会考核办法(试行)》对社工进行绩效考核,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标准对社工进行物质、精神奖励或批评教育。专业

义工、社区志愿者按《县区专业义工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给予奖励或批评教育。

4、社工、专业义工、社区志愿者对县区民政局、县区社工协会的意见和工作方法有异议的,可随时提出,县区民政局、县区社工协会将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正不足之处。

专业义工考核管理办法(试行)

为规范和鼓励高等院校专业义工参加我区社会工作服务,表彰专业义工中的优秀人员,努力促进专业方式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县区社会工作协会(以下简称县区社工协会)结合我县区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考核办法:

一、考核原则

本着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的原则进行评估。

二、考核主体

由县区民政局、县区社工协会、高校社工专业老师、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评估组,依据本办法对专业义工进行评估,由县区民政局颁发“优秀专业义工”证书及资金。

三、考核对象

在社区内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

四、考核时间

季度评估为每季度的最后一周;年度评估为每年的第四季度末。

五、考核依据

根据《县区社区社会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通过

“1+2+5”的组织架构,即本社区社会工作者1名(取得全国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高校社工专业学生(挂点实习)2名、社区志愿者5名。按照一个月开展1个小组工作、2个个案工作、与3户家庭结成定期帮扶、组织5名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到社区工作中,由个案工作入手,逐步开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达到“1个工作室、1个专业社工、1套工作制度、1套工作经验、1套实务资料”独具县区特色的“五个1”的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目标,由区社工协会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明确考核评估标准、机构和纪律措施。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以社会工作者能力、操守、业绩为主要考核评估内容,结合思想品德、职业素质、专业水平,由区社工作者所属机构和所服务单位、对象密切配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

六、考核标准

(一)服务时间

由县区社工局、县区社工协会对专业义工服务进行规范管理,督促各社区社会工作者及专业义工小组组长对专业义工的服务时间进行记录。

(二)接案数和结案率

由县区民政局、县区社工协会对义工接案和结案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定期查收活动方案书及工作记录,评分标准如下:

个案工作评分标准

小组工作评分标准

社区社会工作评分标准

(三)工作记录表

以《社区社会工作操作手册》为依据,按规定表格完成工作记录及相应评估,根据表格完善程度及评估报告质量,由专业老师对其专业技能及专业操守进行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分别计8分、5分、3分和0分。

(四)发表文章

由县区社工协会和高校社工专业老师组成评估组,统计专业义工服务的案例,推选出优秀社会工作实务案例。

在社工网上以博文形式发表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的,每一篇加1分;

由社工专业老师将优秀案例投稿至《社会工作》报刊杂志,经采用,一篇加2分。

(五)服务成果满意度

由区社工协会以问卷调查或上户访谈形式,对案主接受服务后的效果及服务成果满意度评估。分为“非常满意、很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类,分别计5分、4分、3分、2分和0分。

七、奖励办法

根据个人得分情况,评选出优秀专业义工,颁发“县区优秀专业义工”证书和奖金。

社区社会工作室操作细则

一、社区社会工作室人员构成

本社区社会工作者1名(取得全国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高校社工专业学生2名(挂点实习)、社区志愿者5名。

二、社区社会工作室隶属关系

社区社会工作室隶属于社区居委会,由县区民政局及县区社工协会负责业务指导。

三、社区社会工作室服务范围和内容

(一)服务范围

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矫治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居民自治服务等项目。

(二)服务内容

社区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根据实际需要,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帮助社区居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挖掘生命潜能;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

四、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

1、在县区民政局及区社工协会的指导下为本社区及社

区居民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社工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爱心、耐心;

2、研究制定本社区社会工作计划与目标,指导本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社会工作,并负责其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3、帮助弱势群体和其它需要帮助的人士,动员、开发和有效利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来协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发展;

4、了解社区群众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改进社区福利状况,促进社区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

5、对服务对象负责,遵循平等原则、尊重案主隐私、促进案主的自决权、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

6、尊重同事和其它专业人员,及时进行沟通,共同促进专业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7、向辖区成员单位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社会工作的政策和法规,并鼓励和组织其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五、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对社区居民个人层面的目标

1、通过个案会谈、小组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等方法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个人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家庭中的矛盾及邻里间的纠纷;

2、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注意培养居民的能力,通过各种技能的训练,帮助居民提高社会生活技能,居民恢复或提高其个人社会功能;

3、运用专业的方法设计系列的发展性、建设性的主题小组活动,组织居民进行自我,通过自我参与,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挖掘个人的生命潜能,促进居民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

4、协助居民建立发展支持网络,将居民联结起来,开展互助活动;深入街坊向广大的居民群众讲解社会工作的目的及意义,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认知度;发挥社区居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

(二)整个社区层面的目标

1、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测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

2、以社区需要为本,为社区设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通过项目的提供,为居民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优势,广泛动员社区力量,开展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3、开展各种类型的互助活动,培养互相翔、互助互济的美德,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注重居民的团队建设,设计专门的增强团队建设的主题活动,通过

大家的合作与分享,启发居民相信集体的力量,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三)社工层面

通过社区研究、社区调查,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和居民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以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点。

社工根据居民所好,引导居民组织各种兴趣小组,诸如老年人合唱队、秧歌队、社会焦点关注组、棋牌乐协会等。

六、社区社会工作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

1、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

2、追求社会变革,特别是与弱势群众一道工作,并代表他们寻求社会变革;

3、对每个人都给予关心和尊重,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和文化及种族上的多元性;

4、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变革工具;

5、始终意识到专业的使命、价值观、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并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开展实际工作;

6、不断致力于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它们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1.凡进入实验室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需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借用。 3.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熟悉所用试剂及耗材的性能与用途,对自己负责保管的仪器设备要定期保养和维修。 4.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按时上下班,积极、主动、按时完成本职工作。 5.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耗材、试剂要分类保管,做到帐﹑卡﹑物相符。 6.本院人员借用仪器设备必须填写借用登记表,实验室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外借必须经中心主任及主管院领导同意。 7.除本室实验技术人员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实验室,占用实验室房间或动用实验室仪器设备。 8.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学期向实验室中心主任报告一次消耗性材料的使用情况,并协助中心主任提出实验材料采购计划,保证教学实验正常进行。 9.实验室内严禁使用电炉做饭菜,不允许在实验室内喝酒﹑打闹﹑大声喧哗。 10.实验中心主任有权监督实验室工作人员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对违章者有权作出适当处理,并可视情况报告院有关领导。

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一、实验技术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增强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教育教学创造最优环境和条件。 二、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的工作计划,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三、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有课时应在实验前十分钟到岗。上班时不得擅自离岗,随时准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教学正常顺利地进行。 四、按时做好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五、掌握所开设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能根据实验教材进行实验,能协助实验教师做好实验指导工作,能回答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掌握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能对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基本的调试、维修和故障排除,定期对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仪器设备安全运行。 七、熟悉开出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流程。 八、认真填写“实验室日志”,记录每次实验的名称、日期、班级、人数、授课教师等基本情况。 九、每学期末根据下学期的教学计划,上报下学期所需实验耗材的申购计划;在学期初购齐并验收所需消耗品。对所属物品的数量和存放位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十、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料和财产的保管工作,对现有设备要有财产明细帐,每学期检查一次,注明报损情况,做到帐物相符,仪器设备等出借须按规定办理。 十一、定期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协同教学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实验室工作水平。 十二、要有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熟悉实验室水、电、煤气管道的走向情况,对掌管实验室的安全、卫生负责。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 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 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 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这三个方面的角色分别是: 服务的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残疾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 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是服务的提供方; 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公立学校、公共医院、国办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般根据需要来建设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并且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及其他运行所需的经费,以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任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养服务机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服务体系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服务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实施方案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中心实验室为我校新建的全校科研服务公共平台,为做好运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特制定此管理方案。 一、功能定位 中心实验室功能定位:服务科研,支撑创新。将建设成为全校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及全校教学科研创新支撑基地。作为面向全校开放的公共实验室,学校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学生均可申请使用中心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二、建设布局 中心实验室划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中央控制(实验技术培训)、分子医学实验、形态学实验、医学成像技术实验、物质结构解析和生物标本库(筹建)模块。 1.中央控制(实验技术培训)模块 功能作用:通过开放式统一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和处理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实现对中心实验室管理的规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提高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实验室对外开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医学实验技术操作和仪器设备管理的培训,提升全校科研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授权下,对分布在学校其他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实

行远程管理与绩效评估。 2.分子医学模块 功能作用:在蛋白质和核酸水平上,通过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获得有关蛋白质理化特性和分子特性的信息,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针对需要展开基因克隆、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功能研究等与基因操作相关的研究,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基因操作技术、设备支撑等。 3.形态学模块 功能作用:通过对细胞各种形态学参数和生物学特征、细胞生化成分组成及含量、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定分子和离子的生物学变化等的实时定量分析研究,建立涵盖从细胞到组织水平的各种形态学科研技术和方法,从而更客观地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 4.医学成像技术模块 功能作用:从化学工程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与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四个方面,围绕分子影像学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5.物质结构解析模块 功能作用:开展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及药用高分子材料、多肽、核酸分子、无机离子等的结构确证、材料表征、含量测定及质量标准建立。

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为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面向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学、研究所等单位设立开放课题,资助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每年在基金申请截止日期前30日公布《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开放对象 实验室开放课题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实行全方位开放。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均可提出资助申请;中级技术职称以及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可提出申请,但需由两名同行高级职称科技人员推荐。同时实验室也接收国内、外研究人员自带课题和经费,利用本实验室设备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三、申请、审批程序 1.申请课题须符合《指南》所规定的研究内容范围。 2.申请者填写课题申请书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公章后寄交实验 室。 3.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课题的研究进展报告或结题报 告,以及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4.实验室将“申请书”分送同行三人评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根据评议情况及 运行费的总额组织评审,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立项。并正式接受申请人为本室客座研究人员。实验室将评议结果通知申请人及所在单位。 5.课题申请获准后,由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研究计划并签署课题合同任务 书。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

四、课题管理办法 1.实验室成立管理工作组对项目进行管理,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应按 计划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2.开放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研究课题负责人每年度填写“科研课题 工作进度表”,并提交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经实验室评审后决定是否继续资助以及资助金额。 3.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三个月内向实验室报送《开放课题资助项目总结 报告》,学术论文复印件及有关的软硬件原始资料并进行答辩,由学术委员会对课题完成质量和学术水平进行评价,写出鉴定意见并通报研究人员所在单位。 五、经费的使用及管理 1.开放基金课题经费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田灌溉研究所的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执行,单独建帐立卡,专款专用。课题资助额度为3-5万元,其中50%的经费将以实验材料费,仪器租用费,测试费,加工费以及水、电、气消耗费,国家有关规定的津贴、交通及住宿费用等形式在本实验室所在单位的财务报销;另外50%的经费可划拨到申请者所在单位(首次划拨经费的25%,其余25%待课题结题时全部支付到位)。 2.各课题负责人定期提交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及经费使用结算报告,分送学术 委员会进行书面评阅。对于进展不良或不按实验室有关规定执行的开放课题,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中断或取消其经费的使用。 六、成果管理与评价 1.实验室开放课题所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成果,其知识产权为本实验室和 研究者所在单位共有,责任作者(通讯作者)的第一完成单位为本实验室。 2.论文、其技术文件及研究成果署实验室名称“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 开放实验室, 河南新乡, 453003”[英文:Key Lab for Crop Water Requirement and Regul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Xinxiang, 453003,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案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 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中心实验室为我校新建的全校科研服务公共平台,为做好运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特制定此管理方案。 一、功能定位 中心实验室功能定位:服务科研,支撑创新。将建设成为全校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及全校教学科研创新支撑基地。作为面向全校开放的公共实验室,学校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学生均可申请使用中心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二、建设布局 中心实验室划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中央控制(实验技术培训)、分子医学实验、形态学实验、医学成像技术实验、物质结构解析和生物标本库(筹建)模块。 1.中央控制(实验技术培训)模块 功能作用:通过开放式统一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和处理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实现对中心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提高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实验室对外开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医学实验技术操作和仪器设备管理的培训,提升全校科研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学校相关

部门的授权下,对分布在学校其他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实行远程管理与绩效评估。 2.分子医学模块 功能作用:在蛋白质和核酸水平上,通过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获得有关蛋白质理化特性和分子特性的信息,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针对需要展开基因克隆、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功能研究等与基因操作相关的研究,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基因操作技术、设备支撑等。 3.形态学模块 功能作用:通过对细胞各种形态学参数和生物学特征、细胞生化成分组成及含量、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定分子和离子的生物学变化等的实时定量分析研究,建立涵盖从细胞到组织水平的各种形态学科研技术和方法,从而更客观地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 4.医学成像技术模块 功能作用:从化学工程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与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四个方面,围绕分子影像学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5.物质结构解析模块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制度 关键概念 【社会制度】 ·通常具有三层次意义: ①宏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或政治学的专门术语,指代的是社会的根本制 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②中观:指特定领域中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规则,习惯 ③微观:日常工作中的规章制度。 主要考察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中要指中观层次的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可拓展到宏观及微观·结构功能主义认为: 制度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定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 范体系,她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另一教材定义: 是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他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的连接在 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建,一般有社会价值观,社会规 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以及社会机构及设置等要素构成。 ——社会价值观 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 等的主管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制度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 整和规定。 ——社会规范体系:略 ——权威与地位结构 权威与权力不同:权力是不顾他人反对而贯彻自己一直的能力或遏制他人行 动的能力。 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是假影响的权力。 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权威常是某种社会制 度的化身。 也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权威存在——社会制度所具有的合法性为此社会领域中的 人普遍认可 削弱消失——人们对某种社会制度的偏离和抛弃。 权威与社会制度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社会制度,有时需 要多种权威维持。而有时候,一种权威能维护多种社会制 度 韦伯对权威类型划分:传统权威——依赖于对产同习俗的认可。包括老年人,族长,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种权威的重要特征 感召权威(魅力型)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美丽为基础。精神领袖 合法权威(法理型权威)源于人们对正式规定的,非个人专断的规范的认可,,形式合法权威的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现行的法规的明确承认。(科层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优选稿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 行机制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管理运行机制 ?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科研人员岗位聘任制度、项目聘任人员制度、研究生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开放基金及课题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制度、科研保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 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承担学术指导和咨询工作,指导研究方向,制定开发课题指南,评审实验室基金课题。学术委员会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项目,对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给予建议,这对实验室朝正确的方向前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通过设置主任、副主任、行政秘书和各课题负责人等岗位,实现职权分明,责任到人,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合理。 实验室通过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并设立专员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汇总,使研究资料归档清晰,保留完整;通过机房管理制度并聘请了保洁人员,保证科研环境干净整洁,利于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 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的方式,比如年会、开放日、每周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使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管理上避免约束性的行政制度,用引导性政策、奖励

创造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重视科研道德的建设,没有发生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 在依托单位计算所内,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有独立的办公、实验空间,有充分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依托单位通过设备购置基金、所级创新课题等形式对实验室予以经费支持,并通过讲座、培训、文体娱乐活动等方式,在经费、人员和后勤保障方面给予支持。 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但离国际知名实验室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实验室将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与对外合作,加强计算所内外创新链上下游的协同、重点实验室内不同方向的协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人员、技术流动机制和利益回报机制,保障体系结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 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 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 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 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 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 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 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实验室运行机制建设

实验室运行机制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渐构建形成了实验室管理、设备仪器管理、人员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经费保障的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从2005年开始,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对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进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设备开放,初步实现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学生在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后,可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通过业余时间,以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小组等形式对其感兴趣的内容继续探究。让学生把实验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行工作日全天开放,节假日预约开放。同时,为了确保这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中心先后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将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纳入中心人员的岗位职责范围,设有专人负责监督和审查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 2.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1) 人员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的指导下,建立了系列配套的人员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包括人员竞聘上岗,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师资和技术队伍培训和教学奖惩制度等。将教学、科研、教改研究等引入人员的考核指标中。 学校、学院对实验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从职称评定和聘岗政策上对实验教学中心倾斜,使原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踏实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并不断吸引一些热爱实验教学、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强教学科

研和管理能力的教师加入实验教学行列,从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实验教学队伍;技术人员中心统一管理,为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人员保障。 (2) 物资保障体系 学校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国家、北京市和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用于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基本设施建设、仪器设备添置更新。近五年仪器设备更新率20-30%。另外,学校每年按实验项目数下拨实验教学经费、仪器设备维修和管理经费等。设备处还专门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维修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 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公共卫生学院所有的实验教学任务, 75%以上的仪器设备由中心统一管理,以教学优先的原则,为教学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保障。 (3) 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外,校、院级还建立了三个系统,即: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②教学质量信息系统;③教学质量督导系统。形成了学生评估、督导评估和同行评估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系统,激励和监督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主要做法有: 1)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意见; 2)校人事处每年对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年度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考核; 3)除校、院组织高职称或富有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470-94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了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和工作人员、学生的人生安全,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1、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2、加强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 3、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场或经过上机操作培训与考核。 4、实验前要全面检查安全,实验要有安全措施。若仪器设备在运行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5、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处,严禁带电作业。 6、对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及其它危险物品,必须按物品性质进行严格管理,做到存放地点、位置安全可靠,数量清楚,并指定专人负责。

7、如遇火警,除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火警电话为119),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8、如有盗窃和事故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不得隐瞒,应及时报告主管和保卫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9、实验工作人员在检测前必须熟悉检测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作好必要的安全防护。 10、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或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时,应戴好防护手套、防护镜。 11、实验室内使用的空调设备、电热设备等的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12、实验室应配有各类灭火器,按保卫部门要求定期检查,实验室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确保消防通道畅通,一旦发生火情,便于疏散和灭火。

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保护: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3、公共政策:政府或者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伊丽莎白济贫法:1602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颁布的社会福利法案,该法在实行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厂,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5、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综合。 6、公积金法案:是新加坡的一种社会制度法案,为了改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人民生活条件恶劣,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的状况。 7、剩余型模型:剩余型模型假定家庭和市场经济是满足个人需求的两个“自然”渠道和优先性的福利供给结构,当这些制度不能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社会福利制度才发挥作用,是一种补救性的制度,当正常渠道重新发会适当作用后,它就应当撤离出来。 8、制度型模型:制度型模型把社会福利看作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适当的合法的功能。 9、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10、民间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按照非营利组织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其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提供福利性服务。 11、就业组织(雇主):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一些个体雇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向其雇主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 12、普惠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没满足的需要。 13、选择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14、社会政策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 15、弱势群体:①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低下的群体。 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③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16、社会支出:政府社会支出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作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 17、准市场模式: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 18、社会政策议程:一般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 19、社会政策评估:一是指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二是对社会政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的评估。 二、简答(书后习题) 1、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 答:⑴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 ⑵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⑶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浅谈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及其途径(一)

浅谈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及其途径(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运行机制优化 论文摘要:社会的良性运行是一个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运行机制的选择和优化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应当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建立社会的,公共应急机制等方面对社会运行机制进行选择和不断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的发展,我国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愈益增加。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和失衡,都昭示出这一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都是对改革开放中社会的矛盾、问题的一种应对,是理性的决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社会的有序的、和谐的发展,以有利于加快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探求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的途径,对于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机器良性运行的必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社会是一个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和各种各样要素的有机整体。其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之中。当其中一个子系统或要素出现故障和问题,将连锁性地影响到其它子系统或要素,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社会机器应始终保持一种良性的运行。 具体而言,社会良性运行首先可使社会机器本身保持一种“自适应”的运转状态,它能随时清除在运转中产生的“废物”或阻力,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协调社会各群体、阶层的利益冲突。其次,社会的良性运行可使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可持续”状态。这种可持续性是一个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它能够摒弃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起大落以及严重的失衡现象,使社会发展中涉及到的眼前和长远、急需和常规需要、主体关系和非主体关系等得到妥善的安排和统筹。要保持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行,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运行机制,这就必然涉及到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 二、事物运行的机制及其优化 事物的机制,也称机理,它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事物的机制对于确立事物的存在以及影响事物发展都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事物内在的机制如何,直接关系到事物的存在是否有优势以及发展变化的速率。机制对事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机制可以使得事物内部组织或内部因素得到整合,以使事物的要素分布处于有序状态,从而减少阻抗和摩擦。第二,机制是激发事物内部组织或要素活力的前提。由于机制协调了事物内部组织或要素的关系,从而使得事物每一内在要素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每一要素的内在力量得到最好的挖掘,进而使事物的活力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总之,由于机制的作用,使得事物在纵横两个方面——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事物内部要素自身的层次上都得到完好的表达。 机制对于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所发生的作用,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就具体事物而言,某一事物内部又可建立多种的机制,于是,就有了机制的适用性和机制的选择问题,进而就提出了事物机制的优化问题。机制的适用性和选择遵从一个原则——是否有利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由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事物的机制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许多情况下,一种机制对于事物而言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即它对于事物而言是适合的;但是,由于时过境迁,事物发生了变化,则该机制不再适合于事物,须要选取新的机制,淘汰旧的机制。另外,有些情况下机制对于事物而言并非过时,但不够完善,此时就须健全机制——即对事物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上所涉及的对于事物机制的选择、淘汰、健全等方面实质上反映出机制的优化问题。事物的机制是否达到了优化,有一判别的标准。这一标准是根据机制本身的特点——制约事物内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美国国家实验室介绍及运作管理机制

美国国家实验室介绍及运行管理机 制 国家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建设在美国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如果说欧洲人早在19世纪就开始由政府出资建设科技研发机构,开启了有组织科研的先河,那么美国人则把这种建设和发展推上了巅峰,今天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典范。 1.基本情况 美国是当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研基地和科学家队伍,在科研设备与手段、科研水平与潜力、高科技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与开发(R&D)体系可分为四大系统:联邦政府、企业组织、高等院校和其 他非赢利组织。在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内,国家实验室(或相关科研机构)是主要的科技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美国联邦政府共拥有720多家实验室,包含1500多个独立的R&D设施。国家实验室是美国R&D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实验条件及研发的骨干力量,大约承担着全美全部基础研究的18%、应用研究的16%和全部技术开发的13%,研发人员约占全美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的8%。 美国国家实验室一般隶属于联邦的政府部门,如能源部、国防部、NOAA(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NIH(卫生与公共事业部所属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商务部、农业部等,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预算拨款,同时也接受企业提供的研究经费或接受私人机构的捐赠。据统计,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研发经费中,联邦政府的资金比重占70%左右,地方政府、民间基金和企业等经费支持占30%左右。在720多个国家级实验室(研究试验机构)中,隶属于国防部的有100多个;隶属于能源部的有20多家;国家卫生研究院设有20多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国家航空航天局设有9个大研究中心;农业部设有l40多个试验研究机构;商务部下设国家标准局、国家海洋大气局、专利与商标局、国家通信与信息管理局等科技机构。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预算总额1 469.6亿美元。其中,国防部所属机构研究经费占54.8%,卫生与公共事业部占20.1%,国家航空航天局占7.3%,能源部占7.2%,国家科学基金会占3.5%,其他(包括国土安全部、农业部、商务部、交通部等)占7.1%。 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谋划从一开始就体现国家意志,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完成联邦政府赋予的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开始广泛介入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从而推动了国家实验室的大规模创建和发展。1940年6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成立国防研究委员会,万尼瓦?布什(Vannevar.Bush)担任主任,通过签订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学,研究任务下放到大学或私营公司。1941年美国成立“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化验.室”,由万尼瓦?布什领导,联合加州伯克利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并成功实施了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并通过实施这项计划创建了一批著名的国家实验室,如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等。

可持续发展社会运行机制!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陈玉和&’()*+,- 男-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博士.张幼蒂&’(//+,- 男-中国矿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可持续发展社会运行机制!竞争0协同0和谐理论 陈玉和-张幼蒂 &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1, 摘 要!本文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运行机制-认为可持续发展社会是竞争2协同与和谐 的统一体-规范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的协同是社会运行内禀的制约与稳态机制-能使社会导向其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谐是使社会保持其发展活力的机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3社会运行机制3竞争原理3协同原理3和谐原理中图分类号!4( %$#"文献标识码!5 文章编号!’##($’#)6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77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8 国语0郑语9一个否定生存斗争这种天性的人类社会-必然要从外部遭到毁灭3一个被这种天性统治的 社会-必然要从内部遭到毁灭. 赫胥黎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也饮-其争也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 子 保合太和-乃利贞. 8 周易集解9卷一可持续发展原理&理论,-不仅仅是要说明它的价值方面-他还涉及动力2制约与活力0机0 制-过程和目标状态的诸方面-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0内0在0要0求和0目0标0状0 态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的动力支 撑体系-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又是一个过程-一个需要不断校正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和目标状态是什么-从可持续发展来讲也并非本质以外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压力2动力和活力机制-关键在于动力机制-没有合理的发展动力机制-发展的压力也会压垮发展本身-没有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活力更无所依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或过程有其内在的要求和本质的特征-不符合其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的发展不可能是可持续的发展-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过程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其发展的动力在于0竞0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于0协0同0和0谐-也可以讲协同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协同和谐既是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在的本质要求-又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本质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本质特征.本文讨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竞争2协同与和谐机制. 一2竞争!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化得益于其生生不息的内驱力2活力和张力.在人类面对发展的危机-追求具有更高价值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之发展规律-为运用这一机制来推 动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第/期 :;<=>?@;A B C D >?E>D F G =H D I J;A KD >D >LMN G O C >;@;L J &P ;O D ?@P O D G >O G H , "###年(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月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