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现代主义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试论后现代主义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试论后现代主义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8-03T14:16:18.82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作者:刘庆红

[导读] 后现代主义思潮以本体论的怀疑论为思想基础,以反权威、反理性、反文化,倡导多元化为基本特征。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以本体论的怀疑论为思想基础,以反权威、反理性、反文化,倡导多元化为基本特征,在艺术作品中,就呈现出“非意义”的虚无主义思想倾向,使得艺术的内容变得隐晦难懂,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也变得不像之前那么紧密,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理解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本文试图加以解释。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内容;形式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思潮影响下的艺术作品,艺术的形式都是艺术存在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形式,艺术无从谈起,不可能存在“空无一物”的艺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引用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一句话说:“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惟一的存在理由。”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事物的根本就在于形式,也正是不同的形式特征决定了艺术的不同种类。艺术的内容(假设艺术必须承载内容的话)也正是通过形式才得以呈现,形式是将抽象的艺术创作理念、概念等物化、呈现在受众眼前最为基础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在这一基础上分析,各种强调艺术形式重要性的理论是有其道理的。但是,肯定形式在艺术中的基础地位,并不代表其唯一重要的地位。形式是证明艺术品存在的前提,而内容是决定艺术品境界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艺术作品,凭借着打破常规的、具有创新性的形式而名噪一时,甚至名垂千古,但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称不上伟大的作品。艺术品必须蕴含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才能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后现代艺术作品中,大多具有新颖的、颠覆性形式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广为人知。近年来,一些艺术作品对于形式是艺术的基础,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的说法构成威胁。最具代表性的是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的音乐作品《4分33秒》,这一音乐作品看似是追求无形式,但是台上的演奏者们,台下的观众都是构成这一音乐的形式因素,只是与以往用音符和旋律构成的形式不同。

其次,对于后现代艺术作品的把握应当是将其置于艺术的整体性的背景。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歌曲、交响乐里,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诗、一场戏、一个图形、一小节音乐,把他放在另一位置上,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像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个部分取出一个器官来安放在另一个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艺术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艺术与内容的分析应当在这一整体内进行。对于艺术分析,可以将艺术划分为内容与形式,执其一端进行研究,把握这一对范畴各自的意义范围和特点,以便在艺术的分析中更能把握到艺术的本质。必须明确的是,这种将内容与形式划分开,是一种“可分析性”,而不是“可分离性”。门罗·比厄斯利曾说过:“形式与内容可分吗?确实不行。将可分析性与可分离性混淆,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可以在相对的意义上,对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别的分析研究,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可以相对于内容的特点,来分析形式的直接性、诉诸于感官感受等的特征,但并非意味着内容与形式的完全分离,形式中不能包含内容,内容不能体现在形式中,这种分析方式只会将艺术研究引入歧路。

最后,对于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也应当是一个动态把握的过程,由感性形式的把握过渡到理性内容,再由两者相合产生1+1>2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过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尤其是由感性形式到理性内容的过渡。对于一件艺术品,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其“混沌的表象”,即形式,这是通过感官感受到的,包括对艺术门类的判断,对这一艺术品的形状、轮廓、颜色、质料等感性形式的判断,这是最初级的,也是不完善的。在对作品的感性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就是对艺术作品“所讲故事”(即脱离作者的创作背景等、由相对独立的作品传达出的内容)的初步把握,这些都是“在场”的因素,都是通过视觉和初步的理性知识就可以得到的,但是作品背后“不在场”的内容需要欣赏者的理性判断才可能得到,也就是由作者的情感意志构成的内容,也就是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的内容,在场的形式可以帮助通往不在场的内容。最后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总体情感的统摄下,感受作品的形式因素中隐藏的“蛛丝马迹”,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同一的结果。

后现代艺术作品中形式因素被夸张化、扩大化,而内容也已虚无化、非意义化,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内容的模式,使得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应当在正视艺术形式的基础性作用、把握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性关系、将形式与内容的放置到动态变化过程这三种情况下进行。对于后现代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多的是要在反权威、反理性、反文化的背景下,根据作品表面呈现的“非意义”的思想倾向中寻找深层的颠覆现实,变革社会的深层动机。

参考文献:

1. [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2页

2. Monroe.C.Beardsley.Aesthetics:Problem in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ism. Cambridge: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81:167-168 作者简介:刘庆红,(1993- ),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硕士研究生在读,山东师范大学,美学。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

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 马蒂斯是19世纪法国野兽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他对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1、如何理解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 在艺术构思中,形式是追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而特定的形式也往往是为特定的内容服务的。这种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是建立在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割裂开来的基础之上的,即艺术作品的内容在未物化为形式之前。事实上,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所以,我们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实际上这是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两者的关系而得出的结论。 2、如何理解形式的能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形式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每个不同的艺术家,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身把握艺术语言的特长来加以取舍裁定,一般不会强己所难而为之;其次,还表现在选用不恰当的艺术形式,对于内容的表现,不仅不能使之增色,反而会糟蹋内容、歪曲内容。 艺术作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首先,表现在某一种类型的作品,在将形式剥离内容后依然可资利用的继承性上,即鲁迅所提出的“旧瓶装新酒”;其次,还表现在有些艺术作品形式的美,可以抽取出来,构成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3、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是怎么体现的?(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1、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来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 2、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所以,从艺术鉴赏即接受角度来看,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形式,这形式被认知、被体验了就是内容,所以,形式又先于内容、决定内容。(1)首先,艺术欣赏必须从对形式的解读、感受开始,进而才能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 (2)其次,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内容的欣赏。 (3)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自身就是内容

后现代主义课程

观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内部观点歧义杂陈、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的学术思潮。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所定型的现代主义精神,渗透于人类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创造了许多“现代性的神话”,譬如中心性、基础性、唯一性、精确性、直线性、对立性、独霸性等,而这些神话又借助“科学”的光环获得了不可动摇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复杂的思维方式和宽阔的理论视野对现代主义所崇奉的“宏大叙事”给予了无情的解构、批判与超越。 现代主义内在地具有全球同质化的倾向,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全球的性质。后现代消解中心,揭露“中心意识”的垄断性、封闭性和排他性,以开放的观点重新认识边缘的价值,强调边缘而非中心对创新价值的历史贡献;后现代质疑神圣,揭露“二元哲学”的控制性、直线性和权力性,以非线性的观点重新认识多元的价值,强调认可和尊重“他者的他者性”和“多元对话”对世界共存文明的意义;后现代反对统整,揭露“宏大叙事”的虚假性、矛盾性和特殊性,以过程的观点重新认识复杂的价值,强调事物“不确定性”和“撒播状态”的流动、转变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运用后现代精神对课程领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诸如新马克思主义、概念重建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理论主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等,都可以划归到后现代主义的阵营之下。其中,“多元文化主义”和“过程转变主义”课程观典型地展示了全球化的取向。多元文化主义课程观源于多元文化教育,它认为全球化的课程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课程,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全球化表征的是世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征的是一种结构,各种文化只有在关系中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才更加有活力,所以全球化课程只有多元化才能真正地体现全球性。由于在全球的课程势力中,第三世界或文化弱势国家处于边缘地位,所以后现代主义对边缘性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譬如女性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等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都是有待发现的、富有独特内在价值的课程存在。文化多元主义课程哲学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课程的理论、政策和结构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课程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课程建设,主张在不同文化的课程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哲学和思维方式,铲除夜郎自大式的中心论诉求。譬如国际理解课

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是叠态的影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改变。但形式又作用于内容,影响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反之,就起严重的阻碍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两型社会”教育,将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一、综合实践活动 如果说素质教育的提出带来了中国教育的“第一个春天”,那么2001年,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迎来了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春天”。其中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直接的途径。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

活,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以自身发展为最终目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多样的学习体验和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相对灵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的特点,制定课程实施标准,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进行相应的校本开发和实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对象的研究型活动,包括制定方案、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为主的实践型活动,包括参观、考察、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三是以项目设计和技术实践为主的设计型活动,包括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技术实践,进行大胆创新。这三类实践学习活动可以相对独立,更多的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现代艺术思潮名词解释

现代艺术思潮 一名词解释 1.未来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1909年意大利马里内蒂倡始的。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热衷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否定一些文艺规律和传统,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和热切向往,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 2.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一座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被设计成贝壳型。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桥梁工程师埃菲尔。设计以钢架结构而成,高300米。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它解开了现代审美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伟大起点之一。 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约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 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其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追求艺术实用性合理性的新艺术流派。 士集团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纹样和色彩,利用观众的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觉效果。他们是打

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工艺美术银幕艺术,广告艺术和建筑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比亚齐、赖利等。 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后来将这一观念用于建筑和机械设计,代表艺术家塔特林,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构成主义对现代设计与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影响的艺术大家。他的雕塑注重造形与材质,作品流露出结实的造型和赋予思考的、独特的创作思维。他以现代手法结合罗马尼亚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形成独特的象征主义风格,被视为现代抽象雕塑之父。 影响,开始制作以抽象形态组成的、可以由机器牵动的金属雕塑。通过不断更换位置和方向,随之不断出现新的形态,给人以多种多样的感受。他的活动雕塑打破了雕塑的静态法则,并使之成为工业制品,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环境之中。 现代媒体和现代媒介两部分。使艺术向所有可了解的媒介和社会关系延伸,是当代艺术的主流样式。 抽象造型能力来控制画面的形式因素。他的艺术是链接19世界末实验性绘画和1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桥梁。 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因此而得名。其绘画宗旨是只用单纯的色彩和几何形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浅谈关于数字绘画艺术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3106437.html, 浅谈关于数字绘画艺术发展的思考 作者:郭雅璇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0期 【摘要】绘画作为一门几乎可以与人类文明史比肩的悠久门类,在数字绘画艺术时代悄 然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席卷全球的绘画新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以其涉及领域广,创作平民化,传播途径丰富等特点,现如今各个专业领域中数字绘画拥有话语权。那么,数字绘画艺术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的?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绘画艺术;传统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147-01 一、数字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创作方式来看,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工序繁琐和材料成本昂贵,数字绘画的创作手段更加简单和平民化。一台电脑,一个数位板便可以成为一个创作者的“造梦空间”。这使绘画这门学科走下神坛,为数字绘画艺术行业的繁荣提供肥沃的土壤。加上近几年数字产品的不断创新(如ipad pro具备可使用平板电脑直接绘画的功能等),不管是对艺术有兴趣还是日常娱乐消遣的人们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个领域,更使创作方式平民化走向新的高度。 数字绘画艺术的可延展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领域相对于传统绘画艺术的平面线性扩展而言,呈三维发散式扩展。除了我们常见的领域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广告、电影、杂志等,数字绘画艺术仍然在继续发掘新的可能性。近几年有艺术家们开始利用VR技术创作艺术作品,每每都会在社交网络中引来巨大的关注度,足以证明这些新兴科技会给数字绘画带来源源不断的新议题。 平民化和快速占据艺术市场等特征带来的缺陷也日趋严重。特别在我国,大多数人在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和版权意识薄弱的情况下被动地与数字绘画的各个门类接触,抄袭、盗图、侵权等问题屡见不鲜;数字绘画质量参差不齐;数字绘画作品的普遍廉价化;专业数字绘画教育的空白,数字绘画艺术的弊端也在它超高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比以往任何一门新类别更快地显露出来。 二、数字绘画艺术在当前形势的作用 数字绘画艺术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成为商品经济时代下的主流创作方式,在艺术创作方面也不甘落后。虽然数字绘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挤压了传统绘画艺术的生存空间,再加上它自身的种种缺陷,但基于总体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传统绘画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巨大冲击下“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这个新成员。实际上传统绘画与数字绘画并不是站在对立面,而是互相影响的关系。数字绘画艺术的出现为传统绘画艺术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性价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特征是对抗现代性,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建立新的秩序。通过研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不确定的内在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心的消失和对于本体论的再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社会标准发生改变,社会结构向多极化转变。“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内在性”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多元论、间断性等等。具体表现为: (1)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 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

(2)后现代主义将人的主体地位模糊化,人成为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尤其反对神圣的绝对主义,而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 的普通凡人,弱化了其影响力。 (3)后现代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批判“唯一中心”、“单一视角”、“一元方法论”等,强调价值标准的多 元化。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批判、否认“同一性”或普遍性,这对于反对绝对主义、冲破传统或僵化程式具有一定意义。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主义泛滥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论”,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操作范式进行抨击、解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慎重、合理地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使我们通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第一,后现代主义可能导致过渡膨胀的相对主义。它承认不确定性.无限夸大不确定性的作用,把不确定性视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思想路径.极有可能导致极端相对主义。按后现代主义的极端相主义观点,一切都不具备确定性,那么,一切都没有普遍性,一切知识、真理都没有权威性,显然,这是非常荒谬的。 第二,后现代主义盲目弱化人的主体性。然而,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在此问题上的极端化主张——完全否认主体客体的区分、彻底否认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则有可能使人们盲目放弃人对自然、人对他人可能拥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发表时间:2012-07-17T10:51:57.70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庆杰 [导读]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孟庆杰(长垣县实验中学,河南新乡 453400 )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多种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相对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中国画往往不像西洋画一样讲究以形写形、比例匀称。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也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外物的肖似,而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景观,在观察认识当中,也不自觉地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在艺术手法和艺术分科上,中国画有其独特特征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则是相对“工笔”而言,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三、中国画在构图、透视方法、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 ”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阈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而言。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释义: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即是说,就设计而言,看得见的是形式,如形状、结构、材质、色彩等表现形式指的是它的装饰性;看不见的是功能,如衣食住行,指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实用性。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其中“为人造物”指明了设计必须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且必须具备有用性即实用功能。在设计中,一般来说设计作品的内容即是其功能,而与内容相对的,必然要有相应的形式。设计作品的形式,作为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形状、色彩等在作品外部形成可被人感知的实体,因此设计中要求的“按照美的规律”也主要体现在对形式的创作中。一般来说, 人造物的发展大致要经过功能至上、形式至上、功能与形式的融合三个阶段。每当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时, 设计会重复经历这三个阶段, 或以更高的形态重复经历这三个阶段。 一、设计生产之初的功能至上 如果说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艺术”,那么“为人造物”就是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设计的标准。 人类产生之初,造物行为就是植根于人的生存、生活需要,进行造物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制造出满足人生存基本需要的物品,在以后的石器制作中无论是制作技术从一次加工到二次加工以及到后来的局部磨光、整体磨光,还是工具的品类从单一到多样化再到专门化和组合,始终都体现着“功能至上”的原则。而在漫长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实用的目的对物的原形不断进行改造,在物的使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快感和舒畅的基础上,人类萌发了对形式中体现的形式美感的最初认识。 二、追求形式的手工业时代设计 当人类的设计活动进入手工业时代,由于最初的设计是在一种“功能至上”思想指导下进行,设计出的产品都是以追求物的有用性为根本目的,因此,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到了手工业时期其内在的使用功能就趋于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件东西的基本功能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形式作为一种可以为人所感知的外部形象,在不影响物的有用性的前提下,对它的处理就有了相对较大的自由度。 手工业的独立是在原始社会的瓦解时期,伴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居于社会下层的手工匠人所生产出来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居于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彰显社会地位、炫耀财富的需要,手工匠人在制作器物时往往不记成本的追求“错金镂(lòu)银,雕缋(huì)满眼”的效果,有时甚至到了穷加雕饰的地步,在这一时期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状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的设计中都得到反映。比如明代的宣德炉,再如洛可可时期的路易十五的办公桌和豪华台柜,都是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典型作品。圆明园的海晏堂是仿制的西方建筑,但是由于对功能结构原理的忽视以至喷泉的动力机构瘫痪后,只得由人工提水来维持其正常喷水,这更加是只重形式。 三、手工业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型期中形式与功能的争斗 18世纪的工业革命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以煤、铁、钢等新材料的使用为基础的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在强大的机器面前,个性的设计屈服于机器的生产,那些充满艺术创意和手工技艺的设计也被惟利是图的商人所摈弃,传统的审美趣味被单纯注重使用功能和效率的大批量机械产品所掩盖。 针对机器生产引起的产品艺术质量的下降,也是为了重新唤起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关注,威廉·莫里斯领导了工艺美术运动。随后,以法国、比利时为首开展了新艺术运动,还有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装饰艺术运动。

后现代主义艺术思维批判

第17卷第6期 安康师专学报 Vol117№6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Dce12005 后现代主义艺术思维批判 王炳社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后现代主义”思维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具有明显的中庸性。它的形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激进的或者说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二是温和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并不提倡同现代性或现代理论的根本决裂,而把后现代看作仅仅是现代的一个变种,是现代性自身的转变;三是“建设性” 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重新建构世界,提倡绿色运动,具有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的特点。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在艺术思维的出发点上就是追求“拼贴”,认为艺术的意义是无法确定的。它把真实世界看作是游戏的、碎片的、无序的、没有约束的、持续的。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思维;解构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5)06-0037-04 ① 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ostmodernism WAN G Bingshe (T he Chinese De partment,Weinan TeachersπCollege,Weinan714000,S haanx i,China) Abstract:Postmodernism is complex,diverse,and obviously middle-of-road1It has three forms:The first is the radi2 cal or ext reme philosophy with negative characteristic;the second is a peaceable one which does nπt app rove the ultimate departure f rom modern theories but thinks postmodern derives f rom modern;the third is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one which advocates reestablishing the world and the Green Revolution1Postmodernism focuses on being against modernism in art and in artistic thinking,and thinks that the meaning of arts is indefinite1It considers the world unserious,disorderly, f ree,and sustained1 K ey w ords:postmodernism;modernism;artistic thinking;Deconst ruction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感。不断渗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制造着新的产品和时尚的同时,也破坏着传统和民族特色。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在新思维与旧思维的不断冲突中进行调解,要面对令人迷惑的、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安的变迁。由现代思维向后现代思维的转变,其阵痛是显而易见的。这当中,既充满了冲突、危险、混乱甚至惶恐,也存在着激动人心、令人鼓舞的成分。由此产生了一个让人心神不定且有着开放而动荡的未来的文化气氛和社会环境。总之,后现代主义作为最复杂、分支众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与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不解之缘。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维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复杂和范围广泛的术语。它通常是指一种当代文化形式。它的思维风格是游戏的、自我戏仿的、混合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它代表了在一个发达的和变形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一般文化生产和商品生产的最终结合;它不喜欢现代主义那种“纯粹的”、自律的风格和语气。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后现代思维的典型特征是小心避开绝对价值、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关于历史的宏大理论和“封闭的”概念体系。它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赞美分裂而不是协调,破碎而不是整体,异质而不是单一。它把自我看作是多面的、流动的、临时的和没有任何实质性整一的。后现代性暗指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它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离的文化或者释义,这 ①收稿日期:2005-04-22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3YKS011) 作者简介:王炳社(1960—),男,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备课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动画专题 四朵金花 (播放千与千寻片段,然后问大家刚刚所看的是什么,答千与千寻,再提问千与千寻是什么,答动画。播放标题PPT,“没错,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动画专题,为什么是动画专题呢?因为艺术这个范围实在是太~大了,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就以动画为代表,更好的诠释今天所要讲的知识内容。”正式开始讲课)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 ?题材与主题。 ?叙事作品中,情节也是艺术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对情节的要求表现为完整性、丰富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题材: ?题材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经过选择乃至虚构而进入作品的生活内容。 ?题材的概念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另一种是狭义的,指的是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题材提炼于素材。(素材,就是能因艺术家的兴趣所致而进入创作视野,并能够引起创作冲动的感性的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资料。)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 (接下来播放视频。) 主题: ?主题就是作品反映的生活的社会意义与作者对它的认识与评价,也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 ?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作品的主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及自然之美等性质的。

?主题是题材的思想升华。 宫崎骏: 宫崎骏,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都文京区,日本动画师、动画制作人、漫 画家、动画导演、动画编剧。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为人们展现的是一个个魔幻而又美丽的世界。 (宫崎骏的动画主题介绍。) 1、环境保护主题:营造绿色的世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境”是宫崎骏创作动画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作者用“环境”主题表达对工业化时代的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宫崎骏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富于跳跃性的故事情节,将动画艺术和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观众感受到环境保护理念的重要性,引发对人类环境文明的反思。 2、热爱和平主题:反对战争,远离杀戮。 反对战争,崇尚和平主题一直贯穿宫崎骏的动画。宫崎骏认为战争,是一种无义战,只要两国交战,便没有正义之分。战争是人类自取灭亡之道。宫崎骏幼年亲身经历了战争中人性的堕落。影片里的灾难都是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而引起的。代表作:《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红猪》等。 代表作:《风之谷》、《幽灵公主》等。 3、亲情情感主题:亲情的回归,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宫崎骏由于工作的原因,和自己的孩子们缺乏交流,逐渐和孩子们产生了代沟。自感惭愧的宫崎骏为了弥补年轻时的过失,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亲情主题。代表作:《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龙猫》等。 4、青春成长主题:少女的“拯救”,塑造宫崎骏女性主义的完美形象。 崇拜女性主义的痕迹在宫崎骏的作品里可见一斑。宫崎骏认为女性比男性更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社会,以少女作为主角,与故事的发展、少女本身的特点以及独特的日本文化审美追求相关。女性由于性格上的独特优势,能够容纳一切事物,以少女作为主角,有利于宫崎骏描绘自己幻想的空间。 代表作:《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等。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物质形态,也就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总体上是由内在的组织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 素构成的。(艺术作品的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艺术语言”是一个借用词,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和外在呈现形式,指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BGM。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艺术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的总和,是形象揭示艺术内容的显性手段,是作品的外部表现形态。)

后现代设计现象批判

艺术教育132ART EDUCATION 2012 · 05■ 沈静 后现代设计现象批判 后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设计呈现出独特的现象。区别于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追随功能”,后现代设计对形式与功能 有特定的理解;同时反设计、非物质化的设计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对后现代设计的思考也是关于对它的批判,在批判中,设计显露出其本性。 后现代 反设计 非物质化 内容摘要:关键词: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后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和行为模式。“我们正在从一个讲究良好的形式和功能的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再现的文化。这种文化被恰当地说成是严密的逻辑原则的衰败,其特征是相反的和矛盾的现象总是同时呈现。”[1]由此而来的是,后现代设计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现代主义倡导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奉行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标准,其中心则是一套去除差异而求同一的整体性观念,亦即寻找一种把握和认知世界的本体论根源。所谓本体,亦指终极的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内部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和本源。这种自启蒙时代以来的哲学根本上是一种本质主义哲学,它追求永恒自明的真理,追求确定性和明晰性。现代主义设计奉为经典的“形式追随功能”就是这种哲学的反映。作为产品的形式和功能,本是合二为一的,但在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中,功能作为本质对于形式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形式只不过是功能的附庸。如此,“形式追随功能”也就意味着设计的美感来自纯粹的功能,此种功能主义亦即本质主义。因为,对于产品而言,只有作为本质的功能才是永恒自明的真理,只有功能才是确定的,才是变中之不变者,流动中之恒定者。而形式是短暂的、瞬间的、变化的。正如穆特休斯所言,“我们想在机械产品上看到的,是平滑的形式,简化到只剩下了最基本的功能。”现代主义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本质主义而与历史主义划清界限,从而实现了它的民主化和大众化。现代主义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终极性价值,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扬弃,“在走向后现代的历程中,那种作为对科学、道德、宗教和艺术所提出的永恒性(本体论)问题或认知(认识论)问题的仲裁者 的哲学已经终结,在新解释学与解构哲学 声势夺人的今天,再认为存在一门只关心 具有根本性问题的超级科学已值得怀疑; 再抱持在人类生活的思想和艺术实践中存 在着一种第一原理的看法,已显得相当可 笑;再固守有独立于历史和社会发展之外 的永恒不变的哲学问题,似乎就有些荒 诞了。”[2]后现代主义对终极价值观的否 定,意味着在对产品功能的理解上,功能 不再是产品追求的终极价值。对于产品而 言,更加重要的是它的象征、风格和时 尚,而不是赋予它的任何理性或者是道德 理由。由此,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中,形 式挣脱了功能的束缚而获得独立,形式的 意义不仅在于表达功能,其本身也是一种 造型符号,承载着某些特定的内涵,甚至 当形式与功能发生矛盾时,形式也有其独 立存在的价值。于是,我们也须进一步追 问何为功能?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产品的 功能是确定的、明晰的,功能亦即实用。 而在信息时代,现代精神遵奉的这种确定 性和明晰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于 是,后现代设计在功能上模糊了设计的实 用性,设计的目的可以不再是实用功能, 从而后现代设计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反设计 现象。 “后现代主义是以消解认识论和本 体论,即消解认识的明晰性、意义的清晰 性、价值本体的终极性、真理的永恒性这 一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游戏’态 度为其认识论和本体论的。”[3]后现代主 义这一反认识论、反本体论的立场,是基 于反中心性、反元话语、反二元论、反体 系性的思维向度的。这种“反”的经验是 后现代时代独特的产物。对于设计而言, 这种“反”的现象迫使我们追问什么是设 计、什么是好设计。事实上,上世纪60 年代的波普设计已开始了推翻现代主义设 计标准的征程,并发展了一套新的设计标 准。传统的“好设计”开始受到质疑,无视“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运动理论,强调产品的趣味性和可消费性,并且认为“对于产品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它的象征、风格和时尚,而不是赋予它的任何理性或者是道德理由”。很多波普风格的家具作品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在体型上含糊不清,在视觉上通过与其他物品的联想来强调其功能。而意大利的激进设计则是这种反设计的典型形态,它宣布了绝对随意性、新模糊性时代的来临。对于激进设计而言,重要的不是产品的功能,亦即产品不只是实用功能的载体,实用功能只是产品与生活的一种关系,设计也不再只是设计一个具体的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而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设计的理性分析导向必须用情绪、感官的价值取代。激进设计从一些纯艺术运动获得设计的灵感,产生了很多概念化的作品来嘲讽经济和文化现象。他们致力于一种“逃避的设计”,用如诗般的和非理性的方法表达了从可怕的日常生活逃脱的尝试。索特萨斯曾于1970年发表过这样的论述:“我只是想知道,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是否存在这样的关键点——它能帮助人们以某种方式生活,我的意思是以某种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并解放自己。”意大利的激进主义设计师们认为,设计师应该肩负的重任是设计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是追求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物品应该具有内省的功能,而非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同时,设计师应该充分运用创造力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助长不可避免的资本积累。事实上,激进主义设计师对于消费是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的,Superstudio自称他们的定位是批判地和社会发展相对峙。反设计明确提倡坏品位,一般人对好的设计与庸俗的看法被颠倒过来,通俗文化被风格化成真正的高层文化,Mendini本人曾主张把“平

后现代主义艺术解读

第一讲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与发展 本讲的主要内容涉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理论背景、后现代主义在建筑、文学、诗歌、音乐等领域的表现。重点为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理论背景,难点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界定 1、现代主义:从哲学角度上看,现代主义主要是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它起源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为反对神性而建立的人类理性和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实证精神为基础。它强调理性、权威、统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1)现代主义源起:现代主义艺术深受康德、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蒂斯、高更、毕加索、梵高、布拉克、康定斯基等,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现代主义艺术的中心在法国巴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19世纪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关照自我,关注社会的角度,思维的方式都不同以往,这个时代的艺术必然染上了时代的政治、文化气息。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发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艺术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艺术家普遍暴露出焦虑感、绝望感与孤独感,也影射出整个时代的苦闷和惴惴不安: 敏感者梵高自杀, 哲学家尼采精神失常, 然而焦虑却依然弥漫着。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们对于自我、世界和社会的关系失衡,战争的残酷带来了精神的创伤,自我的迷失导致了心理的扭曲,于是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悲观与失望的情绪被带入了艺术创作,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尤其表现在异化主题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嬗变可以归因为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荒诞意识、逆反心理以及个体精神的彰显。个体精神的分化导致了之前统一的古典形态的艺术演变为分裂形态的现代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史关于焦虑的艺术,包含了各种剧烈痛苦的情感,诸如孤独、绝望、幽闭,对于这些情感释放渠道的探索便导致了现代主义艺术所具备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对于形式的无尽探索,赋予形式以独立的价值和功能。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