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无坝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分四六、平潦旱)、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建堰226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水管理、水文化、水智慧、水政治”的最高体现,被联合国评为迄今为止“设计最精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至今发挥最大功用”的“四最”无坝生态水利枢纽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物质文化双遗产”,“活的文物”。

都江堰所体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

都江堰设计之精巧令全世界水利届人士震惊,国外水利专家曾经在静静流淌的岷江边感慨道:“这一定是外星人修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江堰的两位“主工程师”李冰父子也被民众尊为神仙,至今都江堰边还伫立着供奉二人的“二王庙”。能人还是人,对其的神化是人们赞赏之情的一种表达。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两百多年,当时绝不会有系统工程这个学科,更不会有人提出用相应的方法论解决问题。但是,今天看来,都江堰的修建的确体现着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印迹,并且它所实现的还远超过其预定的目标。下面本文就从系统分析和切克兰德方法论的角度解读一下都江堰的修建。

(1)问题情境

秦国即将出兵讨伐强大对手楚国之际兵粮供应问题成为出征的最大隐患。秦军到地处南方的楚国作战,路途遥远,要经过刚刚收复的古蜀国,而古蜀国国力薄弱,量产并不充裕,难以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这种情况下,秦王将发展古蜀国的农业提到战略高度,委派蜀地郡守李冰主持解决这个问题。

(2)工程的目的及目标

已解决农业问题为初衷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无疑会将引水灌溉川西平原为首要目的,相关的附属目标就是分水泄洪排涝和防止泥沙淤积水道。

(3)根定义系统

根据工程的目标根定义目标也随之浮出,它们就是分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排沙工程,也就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鱼嘴分流、宝瓶口、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

(4)方案设计与选择

由于时间久远,我们连李冰父子当时设计的图纸都已经看不到了,更不要提什么备选方案了。但是从之后的工程效果和其他人的改造实践来看,我们不难推测出,都江堰主体工程及其各个附属工程是经过及其精细的勘测计算、严谨的统筹论证之后确定下来的。

李冰用竹笼装满大卵石筑造鱼嘴分流,后世有地方官嫌其过于简陋,曾尝试该用过铁皮、石块等材料替代,结果不久就都被冲毁,以失败告终。鱼嘴所分的水量还有严格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分四六”与几何学的黄金分割比例正好吻合。

飞沙堰之所以能够飞沙,是由于利用了这段弯曲河床形成的弯道环流的缘故。岷江主流至都江堰鱼嘴处,水流被一分为二。左侧的水流进入内江,沿着凹曲的左岸运动,形成一个曲率半径约为800米的弯道。李冰正是选择了这个地点修建飞沙堰,堰高出河床2米,总体排沙率达到了惊人的15/16。

在开凿玉垒山宝瓶口的时候,李冰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火烤、水浇的方法凿除山石,虽然整个工期长达八年之久,可是从后来的效果来看,宝瓶口经过几千年冲刷,牢固如初。整个都江堰工程除了每年枯水季节组织民工进行深淘滩作业以外没有再支出过任何维修费用,这也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

如此精确的数据和建筑方法绝非偶然,也绝非神仙所赐,而是李冰父子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不断地向当地的渔夫艄公询问讨论,不断地比较、不断地修改,从而得出的方案。

(5)评价

如今看来,都江堰远远不止是一项达到战争目的的辅助农业水利工程,它已经成了一个“万世滋灌溉”水利典范,缔造了一个“天府之国”。如此的成就恐怕不仅仅能让当时的秦王满意了。

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 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分水堤、溢洪道、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它首先保证灌区的引水流量, 同时又能防止眠江水携带的泥沙进入灌区, 而且通过合理地布置引水枢纽中的建筑物能够防止汛期多余的水进入灌区, 从而可使灌区免受涝灾。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关键词:都江堰分水堤溢洪道无坝引水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公元前250年左右战国末期秦昭王襄王年代,蜀郡寺李冰组织人民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木、卵石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经久不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只饥谨”的“天府之国”。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一、都江堰渠首工程: 我国古代人民和水利工作者,经过与岷江洪水作斗争的实践,认识了水道的自然规律,合理的选择地形,因势利导,巧妙的布置了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工程组成。三项工程的布局完全符合现代水利枢纽的原则,加之历代总结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法规,使都江堰历久不衰,举世闻名。 1、分水鱼嘴: 分水鱼咀是设在岷江的江心,它把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的主流,用 于排洪,经乐山至宜宾汇入长江。内江是人造河道,主要用于灌溉,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因为分水鱼咀处于岷江弯道处,内江为凹岸,外江为凸岸。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河面变宽,上游来水主要集中在内江凹岸一侧,此时内江进水量多,占六成,外江来水少,占四成,保证了成都平原冬春枯水期灌水,蓄水需要,洪水期,水流漫滩。水位上涨。由于外江宽度较内江宽,因而流幅宽,水道断面比内江大,所以其主流流势由内江深槽由外江一侧移动。同时,内江河道水面比降又受飞沙堰和宝瓶口束水顶托的影响,水面比降小于外江。此时,外江进水多,占六成。内江进水少,占四成,避免了内江进水过多造成成都平原的水灾。即所谓“分四六,平潦旱”。 由于分水鱼咀位于弯段的中心,利用弯道水流的特性,使得岷江上游河段带来的大量砂石,大部分泄向凸岸的外江而输送到下游河道,进入内江的则是含矿量较小的表层清水。同时,表层流将水面的木材输往内江直至各条渠道。 分水鱼咀是以金刚堤与下游飞沙堰及宝瓶口相连,构成都江堰的整体。靠内江一侧叫内金刚堤,靠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 现代水利可以利用泄洪闸泄洪、拦河坝挡水灌溉,这与现代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混 凝土材料,大型施工机械等有利条件有关。在古代没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前提下,能做到泄洪 和灌溉两不误,鱼嘴的构思确实比较巧妙 2、飞沙堰溢洪排沙: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doc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叶家模邮编:618300 一、【背景材料】2002年11月25日星期一编写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我国长江支流岷江上游,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1年,历经2250多年仍在发挥作用,被全球水利界誉为“人类水利史上的丰碑”。自2002年11月13日起,国家将对它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工期42天,耗资3000万 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8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的功能有 ①灌溉②排沙③防洪④发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是 ①分水鱼嘴②宝瓶口③金刚堤④飞沙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位于四川岷江上游的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是四 川省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标志性大型水利工程,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也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区的重要水源工程。它是 A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B二滩水利枢纽工程 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D关口水利枢纽工程 4、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末期秦国----主持修建的。 A史禄 B 李冰 C 郑国D白公 5、从经济常识看,对都江堰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耗资3000万元。这里的3000万元属于①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资金②公共消费资金③扩大再生产资金④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从哲学上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表明了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紧密结合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D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影响整体 7、从政治常识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体现了 A国家在行使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党在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C国家在行使政治统治职能 D国家在行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8、简述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二、【简析】 这是一道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断流、维修”为切入点而设计的综合题,考查地理、历史及政治的相关知识点。第1~3题考查地理知识,第4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第5、6、7题考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有关知识。第8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 三、【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D 6、A 7、A 8、第一,人口稠密,开发较早,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加之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庞大的渠系工程,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历史)第二,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地理)。第三,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地理)。 (本文于2003年1月8日发表于《考试报》第三期上。供同行们参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 The Dujiangyan Dam, 45km north of Chengdu, is an ancient technological wonder of the country. More than 2000 yers ago, Li Bing(250-200BC) ,as a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designed this water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am and organized thousands of local peopl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check the Mingjiang River.For many years the river,flooded the Chengdu agricultural area and local farmers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water disaster.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e dam automatically diverts the Mingjiang River and channels it into irrigation canals. For many years the dam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 都江堰大坝45 公里,成都北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技术奇迹。超过2000 年前,李兵(250-200bc) ,为蜀国的地方总督,设计了水利工程和组织当地数千人完成项目检查闽江。多年的河流,淹没了成都的农业区,当地农民遭受水害。由于项目的成 功,大坝自动将岷江和渠道进入灌溉渠。多年来,大坝继续发挥水利工程。 Expansion has been undertaken since 1949 and at present the system does a good job of irrigating farming land across 33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l people feel proud of the system becaude it has sup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 What makes this system so good? 膨胀已自1949,目前该系统很好地灌溉农业土地在四川省西部33counties 当地人觉 得它支持大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系统因为骄傲。 是什么让这个系统很好吗,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 中文+英文

都江堰水利工程双语简介中文+英文The Dujiangyan Dam, 45km north of Chengdu, is an ancient technological wonder of the country. More than 2000 yers ago, Li Bing(250-200BC), as a local governor of the Shu State, designed this water control and irrigation dam and organized thousands of local peopl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o check the Mingjiang River.For many years the river,flooded the Chengdu agricultural area and local farmers suffered a lot from the water disaster.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the dam automatically diverts the Mingjiang River and channels it into irrigation canals. For many years the dam has continued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都江堰大坝45公里,成都北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技术奇迹。超过2000年前,李 兵(250-200bc),为蜀国的地方总督,设计了水利工程和组织当地数千人完成项目 检查闽江。多年的河流,淹没了成都的农业区,当地农民遭受水害。由于项目的成 功,大坝自动将岷江和渠道进入灌溉渠。多年来,大坝继续发挥水利工程。 Expansion has been undertaken since 1949 and at present the system does a good job of irrigating farming land across 33counti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Local people feel proud of the system becaude it has sup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What makes this system so good?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19修订正式版)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1997年6月16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03年11月28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2019年11月28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灌区水源的管理,保护世界遗产,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都江堰灌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指渠首枢纽(含岷江关口至青城桥河段,下同)以及各级引水、输水、蓄水、提水等工程和各类配套设施。 所称都江堰灌区,是指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并由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都江堰灌区总体规划划定的范围。 所称都江堰灌区水源,是指都江堰渠首以上的岷江径流、灌区边沿溪河径流、区间径流及地下水。 第三条在都江堰灌区(以下简称灌区)范围内从事涉及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与保护、调度与供水、用水与节水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制度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

部门会同财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五条都江堰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其设立的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具体承担渠首枢纽、干渠(河)、分干渠(河)、各支渠(河)分水枢纽及跨设区的市支渠(河)等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工作。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事管理和跨县支渠的管理,并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支渠(河)分水枢纽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事管理和支渠(河)分水枢纽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负责组织、指导群众性的用水管理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灌区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灌区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统筹解决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保护和水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健全灌区事务协商管理制度。 灌区内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工程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领导,保障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七条灌区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灌区水情监测预警、工程运行安全、供水调度保障等工作,按照职责做好防汛抗旱有关工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四川在全国甚至整个水利历史地位中到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的整个设计遵从的是道家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成就了成都的天府之国的美誉。作为四川人又是水利专业的学生都很有必要对其工作机理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看见一些报道讲很多人去都江堰参观旅游因为没有专业人士的讲解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意义价值在哪,觉得无趣,希望通过这次论文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内行的人,下次去都江堰旅游的时候不仅自己可以更好的领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魅力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分享。 关键词:都江堰;河流动力学;分流;排沙;

一工程介绍 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灌溉得不到满足,造成旱灾,而岷江河道汛期径流量过大发生洪灾,因此想出修建水利工程将岷江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的办法,防洪减旱,乘势利导,自流灌溉。 (一)第一期工程:宝瓶口 注:修建宝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将岷江江水分流部分进入成都平原,防洪减旱。 工程:以烧石开山为主的传统办法, 把石头烧破裂以后, 将碎石推入江中, 形成水道, 因而建成了宝瓶口。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做“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

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 分析: 1、“热胀冷缩原理”——宝瓶口修建时由于那时还未发明炸药,必须采用人工开山的办法,而当时的人们能想出用火烧石,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加快工程进度,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科学方法。 2、弯曲河道的水流运动及河床演变——弯道水流的动力轴线,主要特点:在弯道进口段或上游过渡段,偏靠凹岸;随水位流量变化,主流线低水傍岸,高水居中。所以在枯水期水流傍向凹岸宝瓶口水量不足。 (二)第二期工程:鱼嘴 注:在宝瓶口修建之后,虽然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和灌溉的作用,成都平原干旱得到一定缓解,但是由于东都地势较西部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因此开始进行二期工程鱼嘴。 工程:在枯水期,江水不爱往东而流,成都平原得不到灌溉。于是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就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就等于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爱流入宝瓶口的问题。同时,内江在凹岸,外江在凸凹又刚好解决了泥沙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蕴涵着极大的科学价值与现实功用,它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来进行的山水兼治、“宽域”综治,到今天仍备受到科技界的推崇,并被誉为“人类系统工程之惠泽千秋的古典范例”….系统学推进了都江堰“可持续发展”“人水和谐”“保持河流健康”等新理念。 都江堰系统工程在整体架构上切合了霍尔的“三维论”的原理及系统工程学的五大原理:整体原理、目 的原理、分解协调原理、控制原理、协同原理。 1、自组织控制原理 “都江堰工程的渠首形成一个分级控制系统,而渠网内的各级渠首、水库也是分级控制的。在第一级控制中,起自然控制作用的是百工堰和鱼嘴分水堤;第二级控制是顺水埂和飞沙堰;第三级控制是宝瓶口及辅助工程。鱼嘴分水堤利用弯道环流的水力作用使内江多分水少进沙;飞沙堰利用坝前的螺旋流配合离堆壅水顶托泄洪排沙;宝瓶口利用“瓶颈”式的形状控制洪水。这三级控制可纳入自然控制的范围。 都江堰引水口的流量泥沙控制是根据岷江水和沙的特性及河段地形地貌条件,配合自然物体,恰当布置基本建筑物分级完成的。整体工程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功能,流量小时,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及相应辅助设施主要发挥引水功能;而当流量大时,它们又发挥着控制洪水、排泄泥沙的作用。从自然 控制的角度看,都江堰具有自组织控制的特点。 2、分解协调原理 像都江堰这样浩大的工程往往都要遇到下列难题:(1)河道中水流要素变化对工程的影响;(2)在引水的同时引来大量泥沙;(3)引水口附近河段的河床演变对引水口的正常运用有影响。不过都江堰工程根据分解协调的方法已成功地解决了上述三个难题,达到了预想的目的。 根据分解协调综合原理,分解确定相对独立、层次不同的子系统,而后进行综合过程设计,并形成最佳系统。都江堰工程的成功,很好地将系统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每个子目标由一个子系统完成,而每个子过程又对应一个系统的子结构。各个子系统和子结构合起来,使系统具有了整体的功能。分解协调原理基于系统的可分解性和可协调性,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都江堰的建造在整体系统与分解协调方面达到了完美的辩证统一:百丈堰、顺水埂、虎头岩、凤楼窝、离堆既有特定的功能,又起着环境 与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契合作用。 时间维 时间维所阐述的,是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工程——要在时间范围内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研制、运行、 更新的过程。 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到今天的21世纪,其间的跨度可谓久远。对都江堰来说,“时间维”不具有短期性,而是无限绵延的。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的客人参观都江堰后,赞叹这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工程”。确实,放眼世界,人类历史上创建的伟大工程不知有多少,但留存至今的又有谁呢?“功用”既废,更谈不上什么更新了。比如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希腊雅典神殿等等,那些过去辉煌的古代文明,于今看来不过是失去实际功用的“死遗迹”。而都江堰却大不一样,自2260余年来,一直发挥着多重意义的 功用。 时间的延展、运行归于一个目的——效用影响的归结。从某一角度看,时间维其实不仅仅是流动的过程形态,它的背面更多是运行后目标的呈现。都江堰之工程,技术的目的原理其实也是时间的目的原理。 目的原理 都江堰在建设之初,是有目的有控制的:既有治水的目的,也有经济和军事的目的。

都江堰工程原理

一、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以前的情况: 大家知道,四川是个盆地,四面都是高山包围,中间是成都平原。除了长江从西向东横贯而过这个盆地以外,还有好几条大江大河从四面的高山上横冲而下,汇入长江。其中一条,就是都江堰所在的岷江。 岷江基本上是在四川偏西一点的位置,从北向南汇入长江的。岷江从北向南进入平原的出山口,在灌县,也就是后来修都江堰的地方。 那么岷江自北向南到了修都江堰的地方,具体的地形是,在江的东岸有一个玉垒山,这个山向西伸出来了一块,结果导致这个地方,一个是水流喘急,容易发大洪水;再有一个,就是导致水流偏西,把东面挡住了,造成下游西涝东旱。这个所谓“东旱”的“东”,就是东南方向的成都平原。 二、李冰修筑的都江堰三个工程及其基本原理。 李冰修筑都江堰的时间,是在秦国统一中国的前夜。当时秦国先已经吞并了蜀地,当时有个秦国大臣的计划是通过蜀地为中转站,沿着长江,去抄楚国的后路,灭掉楚。然后就任命李冰为蜀地的郡长,来经营蜀地这个中转站。 作为郡长的李冰,看到岷江这个祸害,就是要变废为宝。怎么个变法呢?就是从岷江出山口,具体就是刚才说的这个玉垒山做文章。 第一,他把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做“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 第二,但是由于宝瓶口上游的岷江,江的东岸有山(玉垒山),地势东高西低,那么在枯水期,江水就不爱往东面流,成都平原就得不到灌溉。怎么办呢?那就搞第二个工程,就是沿着留在江心的“离堆”向上游方向,修筑一个几百米长的大堤,这个大堤就叫做“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现在一般把这个工程统称“鱼嘴”。那么,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就等于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其中“内江”有人工导流渠的意思,每年到了枯水期,就组织人工,对“内江”进行掏挖,挖得比外江低,这样,就解决了枯水期江水不爱流入宝瓶口的问题。另外,由于内江被挖得比外江深,那么当丰水季节的时候,江水的表层(清水)会抢进内江;而江水的底层(浊水)就会流入较高的外江。【案:据说这个符合现代流体力学的什么原理,这个我不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泥沙淤塞内江的问题。 第三,“鱼嘴”工程解决了枯水期的问题,和丰水期的部分泥沙淤塞问题,但还没完。因为还有丰水期可能给内江乃至成都平原造成水量过大的问题,以及剩下的泥沙对内江淤积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都江堰的第三个工程------飞沙堰。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凹槽,所谓的堰,和堤的共同点,都是挡水的。但其别就在于,堤,必须保证水流不得漫过;而堰,就是又档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飞沙堰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宝瓶口很狭窄,在丰水的季节,内江的水位必然涨得很高,那么,高出来的水,就全都从飞沙堰漫过去,流回到原来的水道,也就是外江了,这就保证丰水季节大水不至于淹了成都平

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无坝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分四六、平潦旱)、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建堰226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水管理、水文化、水智慧、水政治”的最高体现,被联合国评为迄今为止“设计最精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至今发挥最大功用”的“四最”无坝生态水利枢纽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物质文化双遗产”,“活的文物”。 都江堰所体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 都江堰设计之精巧令全世界水利届人士震惊,国外水利专家曾经在静静流淌的岷江边感慨道:“这一定是外星人修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江堰的两位“主工程师”李冰父子也被民众尊为神仙,至今都江堰边还伫立着供奉二人的“二王庙”。能人还是人,对其的神化是人们赞赏之情的一种表达。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两百多年,当时绝不会有系统工程这个学科,更不会有人提出用相应的方法论解决问题。但是,今天看来,都江堰的修建的确体现着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印迹,并且它所实现的还远超过其预定的目标。下面本文就从系统分析和切克兰德方法论的角度解读一下都江堰的修建。 (1)问题情境 秦国即将出兵讨伐强大对手楚国之际兵粮供应问题成为出征的最大隐患。秦军到地处南方的楚国作战,路途遥远,要经过刚刚收复的古蜀国,而古蜀国国力薄弱,量产并不充裕,难以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这种情况下,秦王将发展古蜀国的农业提到战略高度,委派蜀地郡守李冰主持解决这个问题。 (2)工程的目的及目标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的经验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的经验 工程数据 坝顶高程:884米;趾板基础高程:728米;最大坝高:156米; 坝顶长度:663.77米;坝顶宽:12米;正常蓄水位:877米; 相应库容:9.98亿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850米; 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 调洪库容:5.38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66亿立方米; 库区面积:18.16平方公里;电站尾水长:26.5千米; 校核洪水位:883.1米; 1000年一遇洪峰流量:12700立方米/秒; 装机容量:4台19万千瓦机组,总装机76万千瓦; 多年平均发电量:34.17亿度;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662平方公里; 坝址以上多年平均流量:469立方/秒; 坝址以上年径流量总量:148亿立方米; 动态投资:72亿元人民币;静态投资:62亿元人民币。 工程构成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

都江堰、紫坪铺两大水利工程的对比

都江堰、紫坪铺两大水利工程的对比(紫坪铺水利工程导游词)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两千多年前秦国李冰建造的著名水利工程——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我们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四大特点:无坝引水,自动分洪、自动排沙、自动灌溉,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不仅有效地防患了洪水,而且引内江水浇灌四川盆地,使四川的农业生产旱涝保收,成为天府之国。可是大家想过没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真的无比完美,就没有一点缺陷吗?(请大家分析)其实,刚才游客们分析得很好,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大的优点是无坝引水,而最大的不足也是无坝引水。无坝引水导致都江堰毫无蓄水能力,夏天岷江水资源充沛,多余的水却通过外江或者飞沙堰白白流走。到了冬天枯水期,都江堰就会出现供水不足的现象。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工业、农业用水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陡增,都江堰的供水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我们说都江堰灌溉面积达到1100万亩,其实都江堰只能满足这1100万亩土地用水的30%,只能满足成都市工业和居民用水的60%。大家知道成都市内的府南河为什么发臭吗?就是因为供水不足,河水处于半停滞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建造蓄水大坝,把夏天岷江丰富的水资源保存下来,以满足冬春枯水期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需要,但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都江堰的特色就是无坝引水,当初修建时就没有蓄水的功能;况且岷江水流到这里已经进入成都平原,江面开阔,无法再修建高坝了。 因此在都江堰上游,借助高山峡谷修建蓄水大坝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就是我们修建紫坪铺水利工程的初衷。 各位游客,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紫坪铺水利工程。它建于都江堰水利工程上游岷江映秀段,是21世纪初年(2000年动工,2005年基本峻工)西部大开发的著名项目之一,虽然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晚两千多年历史,但它修建了156米高的蓄水大坝,水库总容量达到12·32亿立方米,可以有效地调节淡旺季用水,保证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用水。 紫坪铺水利工程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是调节水量,它将都江堰灌区1100万亩耕地的供水保证率由以前的30%提高到90%;将成都市自岷江的引水量扩大一倍,达50立方米/秒,基本满足了成都市工业、生活和环保用水。 第二是发电。紫坪铺装有19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4台,总装机容量为76万千瓦,电流直接送到成都电网,这大大缓解成都用电的缺口。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全没有的功能。 第三是防洪和排沙。紫坪铺将岷江洪峰流量从6030立方米/秒削减至3760立方米/秒,即将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基本消除了岷江对川西地区的水患;同时它将岷江泥沙的95%拦截下来,大大减少了进入下游都江堰的泥沙量,保证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也许大家担心,紫坪铺会不会削弱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价值呢?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紫坪铺水利工程不仅不会削弱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价值,相反它弥补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缺陷,减弱了洪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破坏,减少了流入都江堰的泥沙,将使都江堰水利工程得到更进一步的保护。 因此,紫坪铺水利工程与都江堰一样,注定了将长期造福于四川人民,也必然会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样名垂青史。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范文1 一提到都汇堰,便让人想到那宏伟、浩大的水利工程,它的清流浸润千里沃土,铸就了今天美丽的天府之国。这个假期,我走近都江堰,一睹她的芳蓉,心,久久不能平静…… 到了都江堰,我们准备顺江而下去游览这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工程。 一进景区大门,直扑眼帘的便是这美丽的风景,岷江水奔腾而下,浩浩荡荡,猛浪若奔;水甚是碧绿,两岸树木高山皆映于水中;山巍峨高大,虽已进入冬日,山上的树木却依然高大挺拔,负势竞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这水利工程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丛林之间依稀露出亭台楼阁,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索桥。一上桥,那摇晃的桥身打断了我的思绪,此时心惊胆战,桥下那呼啸而去的江水不禁让人生起一丝寒意——桥似乎随时要掉下去一样,我连忙走过索桥,跑到了鱼嘴上。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摩肩接踵,涌向围栏,我们也凑了过去。这时,只见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自觉地分开了,分水之处泛着雪白的浪花和层层涟漪,十分美丽。后来一位导游阿姨介绍说;“这里是分水堤,在岷江之中,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是灌溉用水。”我似懂非懂地听着,渐渐地着了迷。一

眨眼,我们来到了飞沙堰。在堰上,那清澈的江水拍着水坝,似抚摸一般,丝毫看不出水急浪涌。但导游阿姨说:“这飞沙堰是分水堤和宝瓶口间的一道低矮的滚水坝,涨水时,利用水的回旋原理,内江超量的水流以及泥沙从这排到外江,从而保证灌区安全。使灌区水渠不会阻塞。”我听着听着似乎身临其境,看到了涨水季节时,急流甚箭的江水从这经过,在这再次分流的情景是那样壮观。我不由得叹服古人的智慧,李冰有何等的毅力,当时的科技工程有何等卓越,它的雄姿展现出华夏古代文明。过了飞沙堰,我们看到了一个似瓶口的狭窄缺口,原来这里有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啊!这样雄伟的水利工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造福于后人,心中对古人有着空前的敬意! 如今,都江堰依然美丽壮观,地震没有动摇她。下山后,走出大门,城市依然是那么繁华,新建的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短短两年,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丝毫没有地震的创伤,人们幸福快乐。这个工程犹如一座丰碑,她与城市雄辩地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有创造人类奇迹的智慧与力量。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范文2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妈妈去了都江堰,我们是从成都坐高铁到都江堰。到了都江堰我们从玉垒山那个方向向都江堰水利工程方向进发。这条路妈妈说有一段非常幽静的山路,并且看到岷江后,是顺着

都江堰水利工程观后感

都江堰水利工程观后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全程游览时间2-3小时,门票90元。去都江堰的交通非常方便,出成都西门,只有55公里,现有高速公路相连,只要40分钟就能到达够。您也可以参加由旅行社组织的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当天就回成都,目前只需260元左右就可以了。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