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主观题整合

高中历史必修一材料题整合

必修一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三省制运作的特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2分)

答:特点:讲求程序;集体负责;档案制度规范;皇权中心。(3分)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分)

材料二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2分)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答: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2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分)

材料三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一一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

材料四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一一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3)材料三与材料四相比,在内容上有何变化?(3分)分析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变化: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3分)

主要原因: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2分)

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是书法家姚强庆祝建党九十华诞的作品:“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

(1)指出材料中与中共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4分)

答:中共一大(中共的诞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新民主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4分)

(2)材料中“燎原烈火向天明”与“宝塔擎旗进北京”之间有何关联?(2分)

答: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正确的道路。(2分,只答应果关系不给分)

材料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8分)

答: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

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

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有

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3.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唐、明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示材料:

图1 秦朝中央机构图2唐朝中央机构图3明朝中央机构

⑴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A、B、C所代表的内容。(3分)。根据三幅图示指出我国古代秦朝

以来政治制度最基本的共同特征。(1分)

答: A.御史大夫 B.尚书省 C.中书省(3分)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1分)

材料二民初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

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结合所学史实,例举民国初年如何在政治上“揖美追欧”?(2分)

答: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近代中国资

产阶级第一部宪法。(2分)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

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

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编自《民主与民生: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的框架是什么?(3分)“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

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任意3点3分)

说明:民主政治要注重民生和符合国情(或者既要从历史传统中继承合理的成分,也要借鉴西方民主

制度的优秀部分)。(2分)

材料四中国总理温家宝2007年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

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观。这既代表了近年来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崭新视野,也是探索科学和民主“百年长途”的终

极答案。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2分)

答:①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

构想。②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

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2分2点即可得满分)

4. 日本是中国重要的邻邦,近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磨擦冲突不断,政府间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政府与大清帝国。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

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

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

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中关于“商业”特权的内容

答: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日本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施行自卫,抵抗暴力。……

中国以责任所在,自应尽其能力,以维护其领土主权及维护上述各种条约之尊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抗战之初,国民政府为“抵抗暴力”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

答:举措及意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分)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也为中共敌后开辟战场创造了条件。(2分)

材料三日本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一)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二)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结合所学指出该文献签订的背景。(3分)

答:《中日联合声明》(1分)背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任答两点即得2分)

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风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分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同姓子弟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荒淫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原因何在?(2分)

答:(1)分封制;原因:西周疆域广阔,兵单力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分)

(2)根据材料二,李斯建议秦朝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答: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中央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实行了什么制度,原因何在?影响是什么?(3分)

答:分封制(或封国制);原因: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影响:造成地方分裂、割据,威胁中央集权。(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元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答: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2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金田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之一《金田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之二

材料二: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材料三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请回答:

(1)上述图片材料中,一、二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领导的什么民主革命斗争?(4 答: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4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哪些文献中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2分)

答:《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2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可是,有人却

说它失败了,为什么?(2分)

答:原因: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

(4)材料三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2分)

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分)

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图一:“通途”图二:雅典居民比例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

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

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统治知识的的人。——苏格拉底

材料四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

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

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请回答:

(1)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民主政治的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发放津贴。(6分)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担心的是雅

典民主的什么缺陷?(5分)

答:民主的范围、性质和参政方式(3分);

担心直接的民主形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文化、政治素养的人管理国家,

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分)

(3)材料三中所示图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并指出权力中心在哪里?(2分)

答: 原则:分权原则和制衡原则。(1分)权力中心:总统。(1分)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评价1787年宪法?(7分)

答:评价:是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分);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

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2分);调和了各种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

基础(2分);保留了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分)。

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

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

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

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

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4分)

答:变化:传统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2分)作用: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

材料二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

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例

时期两宋明清

任任官前出身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2)依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2分)?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答: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

影响: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学思想束缚,阻碍了社会发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可给4分。)

材料三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4分)

答:差异: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2分)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2分)

9.(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秦朝的丞相与以后的宰相有何不同?(6分)

答:战国。(2分)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后的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4分)

(2)唐朝和宋朝为了完善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2分)

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2分)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2分)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答: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或加强了皇权),(2分)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2分)

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2分)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被打倒的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地方,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的控制权即随之被打倒,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控制权也被打倒。但帝国主义者直接经营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依然存在,被国民党承认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依然存在。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解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3.5)

材料二 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突然去世了。二战结束后一直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多数苏联领导人,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他们马上中止了斯大林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党,停止武装斗争,尝试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的建议与朝鲜党一道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美国达成了朝鲜停战协议。随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并将之具体化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交的诚意。——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材料三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英国一大帮、法国、东南亚各国、加拿大、墨西哥,还有一些南美的国家,都是不喜欢美国的。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可以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1954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意图。为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做法?(10分)

答:意图:根除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终结旧中国的一切屈辱外交,结束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

做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给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前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及背景。(8 答:内容:确立和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新中国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揭开苏联改革序幕,渴望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1953年朝鲜停战,国际关系缓和。(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外交思维的特点。(8分)

答:以阶级斗争和革命思维引导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外交色彩;赢得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但也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以“统一战线”思维来处理外交,改善了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有所缓和;但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统战”与“外交”的概念,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外交环境。(8分)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8年4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活动“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

碑上的三幅浮雕:

图1:1919年图2:1937—1945年图3:1949年4月21日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请写出材料一中三幅浮雕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并分别指出其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6分)

答:名称: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渡江战役。(3分)

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分)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渡江战役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或中国民主革命基本取得了胜利。(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重大努力?

答:根本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分)

努力: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一主旋律?(1分)

答:挽救民族危亡或反帝反封建。(1分)

1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2分)

答: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2分)

(2)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作用。(8分)答:作用:前者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分)后者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答:“基本的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民主增量”:1982年修订宪法;1997年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于1999年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3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 2015年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领导人会议的各国领导人来到万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出席纪念活动。(右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6分)

答: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4分)

理解: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2分)

(2)简述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情况: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4分)

作用:促进会议取得成功。(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