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

李柱一

唐都医院神经内科,西安,710038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系统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特指肌无力症状仅局限于眼外肌,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则是指除眼外肌外,无力症状还累及骨骼肌系统。现将与oMG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oMG的发病机制

眼外肌从组织形态、电生理、生化代谢和免疫反应等方面均不同于骨骼肌,也可能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在MG中的易感性。首先,眼外肌中的AChR包括胚胎型和成熟型,而骨骼肌中仅有成熟型,两型的区别在于胚胎型包含γ亚单位,而成熟型则表达ε亚单位[1];其次,眼外肌肌纤维中80%为的单神经支配肌纤维(SIFs),其余20%为眼外肌特有的多神经支配肌纤维(MIFs),其中前者的终板形态及微小终板电位(MEPP)波幅与骨骼肌相似,而后者则根本不具备动作电位,运动幅度仅仅取决于终板电位所致突触后膜去极化的程度[2];再次,眼外肌接受神经刺激的激活频率与眼球位置相关,可达100-600Hz之间,而骨骼肌的激活频率通常仅为5Hz,最多不超过150Hz,这就使得眼外肌的安全因子(SF 即神经冲动所致的终板电位与肌肉运动所须的动作电位的差值)远远低于骨骼肌[3];最后,与眼外肌的高代谢相关的高血流量导致局部免疫细胞和抗体数量的增加,而调控补体活化的补体调节因子,如膜辅助蛋白(MCP)、衰变加速因子(DAF)、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和补体受体1相关蛋白y (Crry)等表达和活性却不及骨骼肌[4]。

oMG的发展有赖于抗AChR CD4+T细胞的活化,及其与B细胞相互作用产生高亲和力的特异性AChR抗体。Wang等[5][6]研究发现,

尽管oMG和gMG患者的抗AChR CD4+T细胞均能识别所有的AChR 亚单位,但对于亚单位上抗原多肽的识别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oMG 患者对于γ亚单位和ε亚单位上抗原多肽的识别范围就分别多于和少于gMG患者;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oMG患者抗AChR CD4+T细胞对于抗原多肽的识别并不稳定,同一病人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不尽相同,且细胞反应强度普遍偏低,而gMG患者抗AChR CD4+T细胞识别抗原多肽的数量随病程逐渐增加,反应持久和稳定,强度也远高于oMG患者。病理检查则证实,oMG患者的骨骼肌中可以检测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并可导致AChR数量的减少,出现与gMG相同的终板电位和超微结构改变[7]。上述实验提示,oMG患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部分免疫耐受机制,但随着细胞反应的逐渐稳定和持续增强,最终出现骨骼肌症状并转化成为gMG,与之相关的免疫机制仍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2 oMG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oMG在任何年龄均可起病,而相对的发病高峰则是十岁之前的儿童和四十岁之后的男性,超过50%的MG患者以oMG起病,其中10-20%可以自愈,20-30%始终局限于眼外肌,而在其余的50-70%中,绝大多数(>80%)可能在起病2年内发展成为gMG[8]。通常上睑下垂在oMG患者中最为常见,可累及单侧或双侧,多不对称且时有波动,其次为眼肌麻痹和复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够通过额外增加神经元刺激以代偿无力的一侧,因此可导致健侧肌肉的过度收缩(即所谓Hering法则),而与之相关的体征可能有助于oMG的诊断,例如用手将oMG患者下垂眼睑上抬,健侧眼裂变小;而双眼凝视时,健侧出现分离性眼球震颤等。此外上述症状还可合并眼轮匝肌无力,其体征包括下睑外翻、“兔眼征”和“巩膜露白征”等,在这种情况下高度怀疑oMG[9]。

为明确oMG的临床诊断,须进一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血清AChR抗体检测和电生理检查等。抗胆碱酯酶药物可使用静脉内注射氯化腾喜龙,通常起始剂量1mg,1分钟后根据症状变化情况可增加3-4mg,之后每分钟均可增加剂量直至总量达

10mg,如仍无症状改善,则判定为阴性,其敏感性高达95%,副作用有胃痉挛、腹泻、心动过缓和晕厥等,其中后两者的发生率仅为0.16%,相对禁忌症包括心率失常和支气管哮喘[10]。在gMG患者中AchR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可达90%以上,而在oMG中仅为50%左右;大约30-40%的血清AChR抗体阴性gMG患者存在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抗体,而在oMG患者却鲜有表达;此外各种抗体检测在Lambert-Eaton综合征、炎性神经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服用D-青霉胺等患者中均存在假阳性结果,因此对于oMG的诊断存在很大局限[11]。相关的电生理检查主要包括重复神经刺激(RNS)和单纤维肌电图(SFEMG),检查前半日应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其中RNS检查可在75%左右的gMG患者中出现异常衰减,而在oMG 患者中检出率却低于50%;尽管SFEMG是目前诊断MG最为敏感的方法,但在oMG患者中,其阳性率因检查部位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如骨骼肌仅为60%左右,额肌和眼轮匝肌可达60-80%,而提上睑肌则达到100%[12][13]。oMG中骨骼肌SFEMG异常并非预示向gMG的转化,但其检查正常者,临床症状却很有可能仅局限于眼外肌[14]。

3 oMG的鉴别诊断

oMG首先应与单纯累及眼外肌而不影响瞳孔的疾病相鉴别,如滑车、外展和部分动眼神经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征、Graves眼病、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以及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等。其中Graves眼病的限制性眼外肌无力与oMG患者较为相似,但无上睑下垂症状,如在Graves眼病中出现上睑下垂,则提示可能合并oMG;CPEO属于线粒体脑肌病,系线粒体单一大片段缺失所致,表现为对称性的上睑下垂和眼肌麻痹,并伴有近端肢体无力,部分可有家族史;OPMD属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系三核苷酸重复片段扩增突变所致,表现为不对称性的上睑下垂和眼肌麻痹,并伴有吞咽肌麻痹和近端肢体无力,有家族遗传史;而其余病变则可能波及脑干,并通过由此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加以鉴别。除MG外其它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疾病,如Lambert-Eaton综合征、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肉毒中毒和有机磷中毒等,均极少出现单纯的眼

部症状。此外还须注意检查与oMG相关或可能并发的疾病,如胸腺瘤、甲状腺素异常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恶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15]。

4 oMG的治疗

oMG的治疗目标包括:⑴改善眼部临床症状,⑵防止转化成为gMG。目前最常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溴吡斯的明等改善临床症状,起始剂量为30-60mg 3次/日,之后可逐渐加量至90-120 mg 4-6次/日,仅有20-40%的oMG患者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痉挛、腹泻等,发生率可达34%。单独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并不能改变oMG的自然病程,也无法有效地防止向gMG的转化,因此仍须合并其它治疗措施[16]。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抗AChR CD4+T细胞反应、减少特异性AChR抗体产生、以及促进神经肌肉接头终板结构和AChR重新合成等途径发挥作用。尽管多数回顾性研究表明,口服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如强的松治疗新近发生的oMG患者,相比于单纯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或无治疗者,既可以明显改善眼部症状,又能够有效地预防起病2年内向gMG的转化,但目前仍然缺乏相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论[17]。强的松起始剂量依照症状情况在25mg/隔日到50mg/日之间选择,或者从10-20mg 1次/日起,每3日增加5-10mg,直至症状改善或达到60-80mg/日。通常2-4周症状明显改善后开始缓慢减药,每2周减少5-10mg,3-6个月时间减至最小有效维持剂量2.5-10mg/日,过快减量可能导致复发[18]。多数病人需常年维持低剂量用药,当维持剂量大于0.25mg/kg/日时,可能增加类固醇药物的并发症,如糖尿病、骨质疏松、感染、胃肠道出血和高血压等。病程较长的oMG患者,由于其转化为gMG的危险性相对很低,因此治疗使用最低有效剂量,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19]。

对于少数症状没有改善或不能耐受皮质类固醇副作用的oMG患者,可参照gMG患者的治疗方案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常用的硫唑嘌呤主要通过干扰嘌呤代谢,影响T、B细胞增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通常起始剂量2.5-3mg/kg/日,维持剂量1-2mg/kg/日。临床观察表

明使用硫唑嘌呤不仅能够改善症状、减少皮质类固醇药物的用量,而且也能有效地的防止向gMG的转化[20]。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转氨酶升高、胃肠道不适、感染等。其它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霉素、环磷酰胺、FK-506等极少在oMG患者中使用,而血浆交换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作为短期治疗措施亦不推荐使用[21]。

胸腺切除术在oMG的治疗中备受争议,目前多以术后自发缓解情况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指标[22]。除明确合并胸腺瘤外,一般不主张在oMG患者中开展胸腺切除手术,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患者。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oMG胸腺切除术防止gMG转化的意义可能更甚于改善临床症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手术时机的选择可能影响了试验结果,因此主张在oMG发病早期即行胸腺切除手术,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深入探讨[22]。

重症肌无力-科普

全网发布:2012-07-20 21:42 发表者:李柱一 8972人已访问收藏重症肌无力

西安唐都医院神经内科

李柱一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横纹肌收缩无力和易疲劳为特征,休息后可缓解、好转。

发病机制:重症肌无力患者血中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神经肌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运动终板上的乙酰

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引起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大约在85-9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循环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神经肌接头处乙酰胆碱传递障碍是由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后:(1)促进乙酰胆碱受体降解过程;(2)在补体的参与下直接破坏受体:(3)直接封闭位于受体上的离子通道引起。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重症肌无力的发生与个体基因易感性相关,如与多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关。女性,不伴胸腺瘤,且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者与HLA-B8和DR3相关;老年,男性,不伴胸腺瘤者,且发病年龄在40以上者与HLA-B7和DR2相关。HLA 和Ig重链基因影响对重症肌无力的易感性。胸腺病理活检发现,2/3重症肌无力病人伴有胸腺增生;20-25%病人伴有胸腺瘤。10%左右的病人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哮喘及多发性硬化

等。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产生的确切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重症肌无力病人伴有胸腺组织结构异常。胸腺病理活检发现,

2/3重症肌无力病人伴有胸腺增生;20-25%病人伴有胸腺瘤。胸腺切除对70%以上的重症肌无力病人有效。胸腺在重症肌无力的免疫病因中的作用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胸腺组织中存在的肌样上皮细胞,呈多核、有横纹和功能上呈可刺激性等特征均与真正的肌细胞一样。用放射自显影和电生理方法显示其表面存在有乙酰胆碱受体。这可能就是胸腺提取物中乙酰胆碱受体的来源。胸腺中异位或定位不典型的肌样细胞可能是在免疫攻击下特别容易受损的原因。当免疫耐受可能终止时,机体就开始产生抗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过程。现今认为,胸腺在病毒感染后可以发生胸腺炎,肌样上皮细胞及其他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可作为一种抗原物质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

有抗原呈递作用的巨噬细胞将这些乙酰胆碱受体抗原转送到T 淋巴细胞表面而激活T细胞,激活的T细胞将促进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而分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研究证明,胸腺组织中B细胞数量增加。胸腺细胞体外培养也证实,胸腺细胞中有抗体分泌细胞。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产生与胸腺密切相关。胸腺病毒感染使其上皮细胞变成具有新抗原决定簇的肌样上皮细胞,肌样上皮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抗原性,与骨骼肌细胞表面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的抗原性之间有交叉,即由胸腺肌样上皮细胞抗原所产生的抗体,也可抗骨骼肌细胞表面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于是启动自身免疫,引起神经肌接头处乙酰胆碱传递障碍,出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患病率为2-5人/10万人;男女患病之比约为4:6。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女性为26岁,男性30岁。据报道,在西方国家发病第一高峰在20-30岁之间,第二

高峰在50-60岁之间。发病前通常没有诱因,但有时继发于精神刺激、躯体应激、发烧及妊娠等。大部分在前5年之内缓解好转,但死亡病例多数也在前5年之内。病程10年以上者极少死于该病。

重症肌无力可选择性地累及眼外肌,也可累及全身骨骼肌,但以颅神经支配范围的肌肉受累多于脊神经支配的肌肉。眼睑下垂和眼外肌麻痹引起复视、斜视等为本病最常见症状。临床症状,肌无力的程度,在病程中不断地变化。过度用力活动、细菌或病毒感染、精神刺激、妇女经期或妊娠分娩和用药不当等均可使症状加重。

眼外肌受累最多见。单或双侧眼睑下垂经常是首发症状,此后因单或双侧眼外肌麻痹出现复视。这种症状在病的早期下午或晚间典型,经一夜休息可好转或消失。首发症状出现后,成年重症肌无力患者渐出现其他肌群受累的症状。例如头面部肌肉

受累时,可出现面部表情丧失、咀嚼无力;咽喉部肌肉受累时可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语音不清、语调低沉、鼻音,甚至部分病人因食物及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儿童肌无力者多数局限于眼外肌,极少数累及延髓和全身肌肉。

若肌无力累及四肢及躯干肌肉,可出现行走、爬楼梯、跑步困难;颈部肌肉受累时出现重症肌无力特有的“头低垂征”;累及呼吸肌时出现轻度或重度呼吸困难。四肢腱反射一般正常或活跃,甚至肌无力已非常严重时腱反射仍正常。部分病人在疾病晚期出现肌肉萎缩。

发病初期症状单纯累及眼肌的占40-50%,累及肢体肌肉的占10%,累及咽喉肌肉的占10%,累及全身肌肉的占40%。一般肌收缩无力可从眼肌扩展到脸面部肌肉及咽喉部肌肉,然后扩展到躯干和四肢肌肉。肌无力累及顺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如眼肌无力可直接扩展到躯干和四肢肌无力。一般近端肌肉较远端肌肉更容易受累。

肌无力病程,第一年末,多数病人均有眼肌受累,只有16%单纯局限在眼肌。病程的前三年,病情进展较快,约50%死亡病例发生在前三年。

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肌无力危象是由于胆碱酯酶抑制剂用量不足,或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不再对乙酰胆碱敏感引起,部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也可因病毒感染、精神刺激等因素诱发肌无力危象。肌无力危象往往不伴有毒蕈碱样作用或不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肌无力危象时胆碱酯酶抑制剂过量可转换成胆碱能危象。胆碱能危象通常是由于胆碱酯酶抑制剂过量引起,往往与毒蕈碱样作用相伴。例如,治疗过程中肌无力症状非但不改善,反而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肌无力危象,同时出现腹部痉孪、肠蠕动明显增强、恶心呕吐、

腹泻、瞳孔缩小、口腔气道分泌物增多,汗腺分泌增多及心动过缓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遇到上述胆碱能过量反应时,或病人对大剂量胆碱酯酶抑制剂反应不佳时,应立即撤药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两者的鉴别是注射2mg腾喜龙,若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而不是加重,说明是肌无力危象,反之则相反。病人对胆碱酯酶类药物的耐受性持续数天后消失,此时可考虑酌情从小剂量开始加量使用。

重症肌无力根据其临床表现,目前分类主要有两种,

0sserman分类法和 Vincent及Newsom-Davis分类法。Osserman分类法主要是依据临床症状的严重性和肌无力分布的范围。

I型:单纯眼肌型,症状单纯局限于眼外肌麻痹。

IIa型:轻度全身型。轻度全身肌无力,有颅神经、肢体和躯干

肌无力,但不影响呼吸肌,无明显延髓症状。此型病人对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死亡率低。

IIb型:中度全身型。有明显的眼睑下垂、复视、构音和吞咽困难及颈肌无力。此型病人对抗胆碱酯酶药物常不敏感,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相对较高,应予以特别重视。

III型:危象型。常为突然发生,并在6个月内迅速发展。病初出现呼吸肌无力,伴严重的延髓肌、四肢肌和躯干肌无力;对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极差;非常容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极高。此型病人胸腺瘤伴发率高。

IV型:晚期严重型。常在I、IIa型数年之后症状加重,出现明显的全身肌无力。此型病人伴发胸腺瘤的机会多。

Vincent和Newsom-Davis分类发是依据起病年龄,以及是否伴有胸腺瘤而定。

I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病情严重,乙腺胆碱受体滴度高,与性别及HLA抗原无关。

II型:40岁以前起病,无胸腺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中等,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且与HLA-A1、HLA-B8及HLA-DRw3抗原相关。

III型:40岁以后起病,无胸腺瘤,乙腺胆碱受体抗体滴度较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HLA-A3,HLA-B7或HLA-DRw2抗原相关。一般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机率高。

新生儿重症肌无力:在大多数母亲为重症肌无力的婴儿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但是通常在出生后几小时内,仅有12%的婴儿发生重症肌无力。患儿主要表现为哭泣无力、喂养及呼吸困难,全身及面肌无力和眼睑下垂。母亲重症肌无力的程度与婴儿患病与否无关。其可能机制是从母亲来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或免疫活性细胞转移到婴儿,造成母亲乙酰胆碱受体

抗体损害婴儿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触发婴儿短暂性自身免疫应答。

诊断: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根据以下几点而定:

(1)典型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2)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肌接头处传递功能结果;(3)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结果;(4)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结果。

抗乙酰胆碱酯酶药物试验:简便易行,目前广泛应用于重症肌无力的诊断。静脉注射腾喜龙在几秒内起作用,它的作用仅持续几分钟。的静脉注射药物1-2mg,观察 15秒,如果在30秒内无不良反应,然后注入剩余的8-9mg。评价药物反应,需要客观测试一种或多种症状,如眼睑下垂、眼外肌无力或肢体躯干肌无力的改善程度等。也可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新斯地明,一般皮下注射新斯地明0.5mg至1.0mg,在30分钟左右时起效最大,药效持续2小时左右。部分病人可出现胆碱能负作

用,主要包括:肌束震颤、面色潮红、口腔分泌物增多、汗腺分泌增多、肠蠕动加快而腹痛、恶心、呕吐。对有心脏病的病人应慎用,因可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博骤停等。这些胆碱能负作用,可用啊托品拮抗。

肌电图以2-3Hz频率超强度刺激一根运动神经5次,称为重复频率刺激试验,可导致肌肉诱发电位波幅下降10%或更多。如果检查两根或两块以上近端或远端肌肉,几乎所有病人都呈阳性结果。波幅降低是由于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最小释放单位量的减少所致。单纤维肌电图,在一主动肌收缩过程中,可比较同一运动单元内距离相近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重症肌无力病人低波幅和相对长时程的EPP,可引起一些肌纤维的电位间期的异常及动作电位产生间隙性阻滞。

血清学试验目前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是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方法进行的。放射免疫方法是先用?-银环蛇毒素标记乙酰胆

碱受体,然后再用其检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银环蛇毒素不可逆地与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率依病情和病程不同,亦不同。一般重、中全身型重症肌无力阳性率最高,95%左右;轻度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抗体阳性率约80%;眼肌型阳性率最低,约50%。部分病人病初抗体阴性或滴度低,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情变化,抗体转为阳性或抗体滴度升高。就总体而言,抗体滴度与病情轻重程度不相吻合。但是,接受血浆置换的病人,随血浆置换次数的增加血中抗体滴度降低,临床症状亦随之改善。

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重症肌无力常须与周期性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累及眼外肌或其他脸面肌肉和躯干肌的线粒体肌病、颅内肿瘤、某些药物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神经衰弱等疾病鉴别。一般经详细询问病史和

系统查体,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不难鉴别。

治疗:

1、抗胆碱酯酶抑制剂:几乎所有的重症肌无力病人都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最常用的有两种,即吡啶斯的明和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胆碱能负作用少,作用时间持续长,3-4小时,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而新斯的明,作用持续时间相对短,一般2小时左右,且胆碱能负作用多,较少应用。

尽管增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剂量,肌无力症状仍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呼吸肌麻痹时,表明出现了肌无力或胆碱能危象,可危及生命,应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胸腺摘除:一般认为在胸腺增生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高的青年女性患者,进行胸腺摘除效果最佳;胸腺瘤则是手术摘除的绝对指征,因为该瘤经常侵犯纵膈或其它部位。虽然,目

前尚无按年龄、性别、抗体滴度及病情严重程度,对胸腺摘除术在重症肌肌无力病情改善程度方面的严格的对比研究,但普遍认为胸腺摘除术能使多数病人的病情缓解、好转,部分病人可痊愈。因此,应提倡早期行胸腺摘除术,特别是胸腺增生和胸腺瘤的病人。

3、糖皮质激素:目前强地松等糖皮质激素广泛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一,但总体有效率在50%以上。病初,强地松口服剂量,国人60mg左右,隔日一次,顿服;也可在极化液中加入地塞米松15mg静滴,一次/日,10-14日为一疗程。小儿酌减。糖皮质激素治疗肌无力,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平均时间为3个月左右。待病情稳定、缓解、好转后,应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

4、免疫抑制剂: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其负作用。

5、血浆置换:对严重病例或肌无力危象病人特别适用,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改善病人症状,降低病人血浆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但因其费用昂贵等原因,临床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6、免疫吸附疗法:免疫吸附疗法是继血浆置换疗法后建立的一种新的疗法。其原理是当重症肌无力病人血通过已经特殊处理的膜时,血中的致病因子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被选择性地吸附到膜上,以此达到驱除血中抗体的目的,而已经“净化了的血”输回病人体内,改善症状。此疗法特别适用于危重病人,尤其是有呼吸肌麻痹的病人,比较安全、有效。

7、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危重病人或出现肌无力危象,或长期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用量100-400mg/kg,或成人每次10-20g静脉滴注。危重病人按上述剂量1次/日,连续用

中医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李**,男,51岁,住院号:NO38544 ,初诊日期:202*年5月25日。 主诉:上眼睑下垂渐进加重一月余。 病史:患者于一月余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右眼睑下垂,当时神情,无头晕、复视及眼球活动障碍,无肢体无力,于202*年4月28日来我院眼科门诊,查颅脑MRI示:左额叶、基底节区软化灶,脑白质脱髓鞘斑,建议至环湖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症状渐进加重,近20天发展至右眼睑下垂,双眼球活动不灵活,遂于今日上午至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建议内分泌或眼科进一步诊治,现为进一步明确诊治遂来我院并收住院治疗。现症:神清,精神可,双眼上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语言欠利,饮食水无呛咳,无头晕复视等症,肢体活动正常,无四肢无力,无肢体麻木,纳可,寐欠安,小便调,大便秘结,3-4日一行。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双眼球微突出,眼球活动不配合,眼球辐辏不配合,语言欠流利,发音不清晰,右上腹可见三处约2cm微创术后疤痕,左膝关节可见纵行长约10cm手术瘢痕,巴氏征左侧(±),颅脑MRI(202*年4月28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示:左额叶、基底节区软化灶;脑白质脱髓鞘斑。双眼睑下垂,舌紫暗,苔花剥,脉弦数。 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中医诊断:痿病证候诊断:肝肾亏虚证

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补益脑髓针灸取穴:以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为主:内关(双)、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太溪(双);配以双侧人迎、头维、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头皮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治疗过程:常规消毒,取双侧内关,进针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针刺0.3~0.5寸,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取患侧三阴交,提插补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不留针;取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均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操作1分钟;取双侧太溪,捻转补泻1分钟;取双侧人迎、头维、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捻转泻法1分钟;余穴平补平泻。 中药:治以补益肝肾,理气通便,予中成药:丹芪偏瘫胶囊、益肾养肝合剂。 予中药如下: 生黄芪30g 盐蒺藜12g 独活10g 柴胡10g 生地黄25g 生栀子10g 炒白术15g 地骨皮15g 防风10g 秦艽10g 天冬25g 麸炒枳壳10g 酒萸肉15g 炙甘草10g 赤芍15g 白芍15g

肌无力病眼睛重症肌无力

肌无力病眼睛重症肌无力 概述 肌无力病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所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受累的骨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和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部分恢复。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任何年龄均可罹病,但以10~35岁最多见,亦有中年以上发病者。 发病原因 近年来根据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肌无力主要是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hR)发生的病变所致。很多临床现象也提示此病和免疫机制紊乱有关。肌无力病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但是有关该病的研究还是很多的,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有关肌无力与胸腺的关系,以及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肌无力中的作用,且大量的研究发现,肌无力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数目减少,受体部位存在抗AchR抗体,且突触后膜上有IgG和C3复合物的沉积。并且证明,血清中的抗AchR抗体的增高和突触后膜上的沉积所引起的有效的AchR数目的减少,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胸腺是AchR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因此,本病的发生一般与胸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调节人体AchR,使之数目增多,化解突触后膜上的沉积,抑制抗AchR 抗体的产生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肌无力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之一就是病程呈慢性迁延性,缓解与恶化交替,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痊愈。 临床表现 肌无力病的临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肉均可受累,但以眼外肌受累最为常见。具体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等,或全身肌肉同时受累,疲劳后加重,休息后部分恢复,朝轻夕重。受累肌群的范围和程度变异很大。

临床表现 肌无力病是一种病程长且难治的疾病,它不但给患者带来身体与心理上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临床上会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表情肌和咀嚼肌无力,还会引起表情淡漠、不能鼓腮吹气等表现,延髓肌无力则出现语言不力、伸舌不灵、进食困难、饮食呛咳等。本病的病因是全身性的,但影响的肌肉因有所侧重就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肌无力病具体的临床表现: 肌无力病在各种年龄组均可发生、但多在15-35岁,男女性别比约1:2.5。起病急缓不一,多隐袭,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异常,易于疲劳,往往晨起时肌力较好,到下午或傍晚症状加重,大部分患者累及眼外肌,以提上睑肌最易受累及,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更多眼外肌,出出复视,最后眼球可固定,眼内肌一般不受累。 此外延髓支配肌、颈肌、肩胛带肌、躯干肌及上下肢诸肌均可累及,讲话过久,声音逐渐低沉,构音不清而带鼻音,由于下颌、软鄂及吞咽肌、肋间肌等无力,则可影响咀嚼及吞咽功能甚至呼吸困难。 肌无力病的症状的暂时减轻、缓解、复发及恶化常交替出现而构成本病的重要物征。根据受累肌肉范围和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眼肌型、延髓肌受累型及全身型。 也有极少数暴发型起病迅速,在数天至数周内即可发生延髓肌无力和呼吸困难,各型之间可以合并存在或相互转变。儿童型重症肌无力指新生儿至青春期发病者,除个别为全身型外,大多局限为眼外肌。检查方法 1、常规检查: 首先做好电生理诊断:见特征性异常,约90%全身型肌无力的病人在3Hz或5Hz重复电刺激时发觉衰减反应;微小终板电位下降、单纤维肌电图显示颤抖(jitter)增宽或阻滞。血、尿和脑脊液常规诊断:均正常,胸部x线片可见15%的肌无力病人,特别是年龄大于40岁的病人会出现胸腺瘤,胸部CT可发现除微腺瘤以外的所有胸腺瘤。肌肉活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抗体参与,神经肌肉传导失调的疾病。临床表现从单纯仅累及眼肌到威胁生命而出现呼吸不足的肌无力危象。本病有病理生理学的改变,出现乙酰胆碱受体或抗MuSK抗体的存在或缺乏以及胸腺瘤的存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绝大多数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中医中药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症肌无力的死亡率在20世纪明显减少,但是治疗的副作用、患者的护理以及严格的治疗指南还依然不明确。 标签:重症肌无力;治疗;西医;中医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指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AChR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是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异常地容易疲劳,休息后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肌力又恢复。典型临床表现为晨轻暮重的肌无力症状。病情严重时出现肌无力危象和胆碱能危象。MaryWalker于1934年首次使用毒扁豆碱和新斯的明注射治疗MG,Blalock在1940年成功施行了首例胸腺切除术,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滕喜龙和吡啶斯的明作为MG的治疗手段[1]。MG的现代疗法有胆碱酯酶抑制剂、胸腺切除术、免疫疗法等,中医多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进行辨证施治。本文就MG中医及西医的最新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胆碱酯酶抑制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为MG的一线治疗药物,该类药物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2],对于全身型症状轻微非进展性MG患者,可以用于长期治疗,同时也可作为免疫疗法的辅助治疗,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酯酶(AChE)浓度的减少,从而改善神经肌肉传递。其使用剂量应个体化。此类药物不能治愈MG,仅用于缓解症状。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腹泻、流泪、流涎等,过量时可导致胆碱能危象。常用的AChE抑制剂有吡啶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溴化新斯的明、安贝氯铵等。Mehndiratta等[3]和Sieb等[4]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并未证实AChE抑制剂有效,但是病例报告以及临床经验都显示出客观和显著的临床疗效。AChE抑制剂作为MG的症状疗法用药具有短效性,需要频繁给药,多数患者单用AChE抑制剂开始疗效明显,几个月后即使加大剂量疗效也会减弱,Yu等[5]合成了长效的新斯的明和吡啶斯的明的N-单氨基苯酸酚酯类似物,仅具有微小的抗胆碱酯酶作用,而毒扁豆碱的苯氨基甲酸类似物Phenserine、Tolserine、Cymserine、Phenethylcymserine经转换为溴化甲氨基类似物时比它们的母化合物保持等摩尔或更显著的效力,这些四價盐类的水溶性更好,在鼠类动物身上疗效作用时间长。 2 免疫抑制治疗 2.1 糖皮质激素

近年来重症肌无力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

近年来重症肌无力诊断与 治疗进展综述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疾病,以骨骼肌无力、晨轻暮重、症状有波动为主要临床特点。近年来老年MG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新发现的一些抗体(anti-MusK和anti-LRP4)能诊断原抗体检测难以诊断的MG,新的电生理诊断方法(单纤维肌电图和双神经刺激试验)能发现常规肌电图不能发现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传递障碍,新涌现的治疗药物(单抗隆抗体和粒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会给MG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对近年来的MG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1概述 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学者们过去一直认为MG由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病变所致,中青年女性多见,50岁以后很少发病。近来发现除突触膜后AchR的病变外,突触前膜受体、位于肌质网终末池的钙离子通道的兰尼碱

受体等病变均可引起肌无力。 老年人群的MG发病率在逐渐增加,这一趋势在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均有报道[1-3],在英国哥伦比亚,初查AchR抗体阳性的老年患者(65岁以上)的病例数从1984-1988年的21.4/年/百万人增加到2004-2008年的52.9/年/百万人[1].根据分类的依据的不同,MG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根据症状所在部位可分为眼肌型(病变始终局限在眼外肌),球型(病变在后组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和全身型(全身骨骼肌均受累);根据抗体的特异性可分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nti-AchR)阳性型,抗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体(anti-MusK)阳性型,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抗体(anti-LRP4)阳性型和血清反应阴性型MG (seroneg-ative myasthenia gravis,SNMG);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儿童型(儿童期发病),早发型(50岁之前发病)和晚发型(50岁以后发病);根据胸腺组织的病理学分可为胸腺炎型,胸腺瘤型,胸腺萎缩型或正常型。 2辅助检查

重症肌无力(论文草稿)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进展(综述)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指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包括自身免疫、被动免疫(暂时性新生儿MG)、遗传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及药源性(如D-青霉胺等)因素等。临床特征为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表现出具有波动性和易疲劳性的肌无力症状,通常眼外肌受累最常见,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眼外肌无力所致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可以见于80%以上的MG患者,可出现交替性上睑下垂、双侧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但瞳孔大小正常。面肌受累可致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面具样面容。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咽喉肌受累可以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颈部肌肉受累以屈肌为著。肢体各组肌群均可出现肌无力症状,以近端为著。呼吸肌无力可以导致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发绀等。 MG的治疗原则包括:(1)提高NMJ传导安全系数:主要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NMJ的乙酰胆碱(ACh)释放及肌肉反应性,尽快恢复患者的功能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有低血钙应予纠正;避免使用ACh释放抑制剂如肌松剂等。(2)免疫治疗:包括胸腺摘除及手术后胸腺放疗、抗胸腺淋巴细胞血清、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等,以及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血浆置换(PE)、胸导管淋巴引流、淋巴(细胞)置换、诱导抗个体基因型抗体等降低血清AChR-Ab水平。(3)根据患者的临床分型及表现采取个体化治疗:可采用Osserman改良的MG分型,例如,单纯眼肌型可用糖皮质激素门诊治疗,全身型早期患者应用激素治疗过程中症状可能加重,如出现呼吸肌麻痹应住院治疗。 1.药物疗法 1.1 MG的对症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是MG治疗的一线药物,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NMJ突触间隙ACh含量而改善症状,但不能影响疾病进展,可用于除MuSK抗体阳性的MG(anti-MuSK antibody posi-tive myasthenia gravis,MMG)以外的所有患者[1-2]。 临床应用最广的是溴化吡啶斯地明,起始剂量一般为30~60mg,1次/3~6h,根据症状调整间隔时间。国内一般最大剂量为480mg/d。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头痛、多汗、流泪、瞳孔缩小和肌肉痉挛等,胃肠不适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用阿托品拮抗,偶可发生影响凝血系统而导致出血倾向。药物过量可导致肌无力加重伴肌束震颤,甚至胆碱能危象。肌肉颤搐可明显困扰患者,拉伸练习和控制焦虑有助于减轻症状。溴吡斯的明常不能改善延髓支配肌如吞咽或呼吸肌功能,主要是由于过多的黏稠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使病情加剧。因此,对延髓肌或呼吸肌受累的MG患者应减量或间断使用溴吡斯的明,特别是对于上呼吸机的患者,停药常可改善其吞咽困难和呼吸肌麻痹症状。 目前有关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热点是寻找作用时间更长、对乙酰胆碱酯酶作用更具特异性的新型制剂。 1.2 免疫治疗 1.2.1 短期免疫治疗对于急性进展的MG、MG危象或术前准备等情况,常用IVIG和PE进行短期高效的免疫治疗,尽快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

2023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

2023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治疗 摘要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中存在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从而损害肌肉收缩,并导致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出现各种肌肉缺陷,包括眼睑下垂、视力模糊或复视、呼吸急促、吞咽困难、四肢无力。重症肌无力被称为老年男性和年轻女性的疾病,但与全球情况相反,在印度,重症肌无力在男性中占主导地位,比例为2.70:1o虽然这种疾病已经研究了几个世纪,但我们仍然无法找到疾病的真正原因及其病理生理学。但是,分子生物学和诊断工具的最新进展使我们能够确定许多药物治疗和早期诊断的靶点。因此,改善了患者的发病率和生活质量。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该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肌肉障碍,免疫障碍,治疗 引言 免疫力是人体抵抗生物或非生物病原体的攻击及其有害影响表达的能力。因此,免疫通过对抗、中和和清除这些病原体,来维持人体的完整性和功能。一个由屏障、器官、细胞成分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抗体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时特殊细胞产生的。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这些抗体开始攻击自身的细胞,导致各种免疫介导的疾病。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例子是重症肌无力(MGI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由攻击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NMJ)中的烟碱(胆碱能)受体或在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中起作用的其他蛋白

质(突触后膜中的功能相关分子)的自身抗体引起。在美国,重症肌无力(MG)的患病率每100,000人中增加了约20人。患病率和发病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MG导致无痛性肌无力和自发性肌肉疲劳,这是唯一的疾病表现。 1672年,ThomasWi11is首次在医学上记录了重症肌无力,当时他指出患者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肌肉疲劳,尤其是四肢肌肉疲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疲劳会缓慢增加。Da1e.Otto1oewi和Fe1dberg对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的运动终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这在重症肌无力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MG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依据包括MG患者胸腺的病理变化、肌无力母亲的婴儿出现新生儿MG症状、血清补体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临床发现。Enge1和Santa通过对运动终板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MG的损伤是在运动终板。 Patrick和1indstorm通过用纯化的AChR蛋白对兔子进行免疫来证明抗AChR 抗体在MG中的作用,这导致了MG样症状的发展。这项研究与关于MG自身免疫方面的其他研究一起,强调了抗AChR抗体在MG患者NMJ中引起结构和功能损伤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后来表明,在MG患者中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和硫嘤瞟岭以及其他药物如抗胆碱酯酶的原理的合理性。1995年,Hooch及其同事发现了MUSK(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和抗MUSK抗体,从而对没有抗AChR抗体的MG患者进行了进一步分类。新斯的明(1935)是首批口服治疗MG的抗胆碱酯酶药物之一。后来对MG的发展和理解导致在MG患者中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 李柱一 唐都医院神经内科,西安,710038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系统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特指肌无力症状仅局限于眼外肌,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则是指除眼外肌外,无力症状还累及骨骼肌系统。现将与oMG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oMG的发病机制 眼外肌从组织形态、电生理、生化代谢和免疫反应等方面均不同于骨骼肌,也可能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在MG中的易感性。首先,眼外肌中的AChR包括胚胎型和成熟型,而骨骼肌中仅有成熟型,两型的区别在于胚胎型包含γ亚单位,而成熟型则表达ε亚单位[1];其次,眼外肌肌纤维中80%为的单神经支配肌纤维(SIFs),其余20%为眼外肌特有的多神经支配肌纤维(MIFs),其中前者的终板形态及微小终板电位(MEPP)波幅与骨骼肌相似,而后者则根本不具备动作电位,运动幅度仅仅取决于终板电位所致突触后膜去极化的程度[2];再次,眼外肌接受神经刺激的激活频率与眼球位置相关,可达100-600Hz之间,而骨骼肌的激活频率通常仅为5Hz,最多不超过150Hz,这就使得眼外肌的安全因子(SF 即神经冲动所致的终板电位与肌肉运动所须的动作电位的差值)远远低于骨骼肌[3];最后,与眼外肌的高代谢相关的高血流量导致局部免疫细胞和抗体数量的增加,而调控补体活化的补体调节因子,如膜辅助蛋白(MCP)、衰变加速因子(DAF)、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和补体受体1相关蛋白y (Crry)等表达和活性却不及骨骼肌[4]。 oMG的发展有赖于抗AChR CD4+T细胞的活化,及其与B细胞相互作用产生高亲和力的特异性AChR抗体。Wang等[5][6]研究发现,

重症肌无力研究报告

重症肌无力研究报告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仍缺乏根治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该疾病的治疗和病理机制,希望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研究人员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了单克隆抗体治疗,这些抗体能够特异性地靶向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阻断它们与神经肌肉接头的结合,从而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该疗法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研究还发现,这种抗体治疗的效果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如免疫抑制药物和胸腺切除术的效果相当。 专家对这一研究给予高度评价。美国神经学会主席Scott A. Rivkees表示,这些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它们提供了一种新的 治疗方式,可以帮助重症肌无力患者恢复健康。他认为,这种单克隆抗体治疗的临床应用可能会引起更多关注和研究,在未来可能成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他也呼吁更多的研究工作,以探索这种治疗方法的其他潜在应用和优势。 另外,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重症肌无力的病理机制,为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靶点。一些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的存在可能对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些可能涉及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17和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通过调节免疫细 胞的数量和功能等途径,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从而导致神经肌肉接头的受损,引起肌无力。

总的来说,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和病理机制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尽管仍面临挑战,但这些工作有望给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持续的研究工作,相信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出现,为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带来更好的选择。

陈氏经验方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

陈氏经验方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 邹月兰;陈济东;金慧莉 【摘要】目的:观察陈氏经验方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诊断为OMG,且辨证 为脾肾阴虚证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口服陈氏经验方汤剂,疗程3个月。对比两 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上睑肌力、上睑疲劳试验、眼球水平活动度。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上睑肌力、上睑疲劳试验、眼球水平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陈氏经验方对脾肾阴虚证OMG患者有效,能明显改善眼部症状,值得临 床借鉴。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16(037)004 【总页数】2页(P461-462) 【关键词】肌无力/中西医结合疗法;眼;补气剂/治疗应用;陈氏经验方 【作者】邹月兰;陈济东;金慧莉 【作者单位】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200040;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200040;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20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5 主题词肌无力/中西医结合疗法眼补气剂/治疗应用@陈氏经验方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造成。其中I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是最常见的类型[1]。药物治疗是OMG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胆碱酯酶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等,但副作用大。目前多种中医药方注重整体论治,疗效肯定,深受病员欢迎。陈氏经验方作为名老中医陈贯一摸索自创的治疗OMG中医药方,其疗效有 待研究。现收集上海市眼病防治中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OMG患者60例,观察其疗效,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均来源于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就诊的OMG患者,经反复发生 的肌无力、疲劳试验阳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等确诊为OMG,辨证为脾肾阴虚证。排除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患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合并精神障碍等不能配合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共纳入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发病年龄为5~80岁,平均28.13±22.58岁;伴有胸腺瘤的有4例,有复视症状的有7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为10~76岁,平均27.22±20.63岁;伴有胸腺瘤的有3例,有复视症状的有8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入 选对象做到知情同意。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OMG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溴吡斯的明,60~120mg 每次,每3~4h口服一次;口服强的松,60mg每次,每天一次。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患者口服陈氏经验方汤剂3个月,药用:生地黄(或与熟地黄同用)、炙黄芪各15g, 炒党参、麦冬、炒白术、当归、炙僵蚕各10g。以上均为成人1日量,水煎服, 2次/d。7岁以下者剂量减半,病重者酌加剂量。 疗效标准本研究根据许贤豪[1]的临床相对评分法和绝对评分法评估本组病例治

美罗华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中有效--18个月随访研究

美罗华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中有效--18个月随访研究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闫翀 引言: Journal of Neurology杂志于2019年3月发表了” 美罗华在难治性重症肌无力中的诱导治疗:18个月随访研究”(Rituximabas induction therapy in refractory myasthenia gravis: 18-month follow-up study)一文,由来自全印医学科学学院的Vinay Goyaly 医生完成。 研究背景 重症肌无力是一类自身免疫介导的骨骼肌肌肉无力,可经过治疗来预防危象及维持症状缓解。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经过标准化治疗后症状恢复不佳。 本研究旨在探索美罗华对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疗效。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研究回顾性纳入了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且至少随访6个月以上。 入组患者:需同时满足经糖皮质激素及至少两个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的干预后状态(post-interventionstatus, PIS)为未变(unchanged)或加重(worsened)。 治疗方案:美罗华治疗的标准剂量为375mg/㎡,每周注射一次、连续4周为一个疗程。每次注射前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根据需要在注射间隔6月时决定是否再次启用下一疗程。 所有患者在经过开始美罗华治疗前均使用糖皮质激素与硫唑嘌呤治疗,加用美罗华治疗后前述两种药物的剂量经治疗医师评估后调整剂量。 核心观察指标:患者在经美罗华治疗前后行MGFA评估。 结果 共有8名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纳入此项研究(6例为AChR抗体阳性,2例为MuSK抗体阳性)。

阿托伐他汀致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一例

阿托伐他汀致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一例 王爱民;齐书英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阿托伐他汀致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为65岁男性,有冠心病病史10年,高脂血症病史1年,服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1个月后渐出现双眼睑下垂,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考虑重症肌无力,停用阿托伐他汀,予溴吡斯的明治疗好转.1个月前再次口服阿托伐他汀后双眼睑下垂症状加重,结合病史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阿托伐他汀所致),停用阿托伐他汀并予溴吡斯的明等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临床上对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尤其是伴有多系统疾病、合用多种药物者,医护人员应告知其该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严密随访,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肌酸激酶,一旦出现肌痛、肌无力或肌酸激酶升高,要及时就诊并处理.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16(029)008 【总页数】2页(P59-60)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药物毒性;重症肌无力 【作者】王爱民;齐书英 【作者单位】054300河北临城,临城县人民医院内二科;050082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6.1;R595.4 [DOI] 10.3969/j.issn.1002-3429.2016.08.020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不良反应。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所致肌病发生率为1.5%~5.0%[1]。另有研究随机抽取门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 他汀类药物致肌肉毒性的实际发生率为9%~20%,占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50%左右[2]。本文回顾分析阿托伐他汀致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例的临床资料,以期引 起临床医师重视。 男,65岁。因口服阿托伐他汀1个月,发现双眼睑下垂并加重1个月就诊。10 年前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予溶栓治疗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辛伐他汀及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病情稳定。1年前体检发现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将辛伐他汀每日20 mg改为阿托伐他汀每日10 mg口服,换药1个 月后渐出现双眼睑下垂、畏光,到某眼科医院就诊,因有心梗病史,查心肌酶谱正常,考虑眼肌痉挛,予肉毒碱治疗,自觉畏光好转,但仍有眼睑下垂,平视时双眼睑几乎完全遮盖瞳孔,不能视物,遂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低频刺激未见波幅递增递减现象,因有心梗病史,未行高频检测。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停用阿托伐他汀,予溴吡斯的明60 mg每日3次口服,1个月后眼睑下垂有所好转,平视时双眼睑几乎 不遮盖瞳孔,视物无影响。后自觉病情稳定,且多次查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自行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10 mg,1个月后双眼睑下垂再次出现并 加重,到我院就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意识清。左眼睑6点位、右眼睑4~7 点位,双眼上视60 s,双眼球水平向运动露白>3 mm。双下肢无水肿,四肢疲劳试验阴性。结合病史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阿托伐他汀所致)。停用阿托伐他汀,予环磷酰胺400 mg每周2次静脉滴注,硫唑嘌呤100 mg隔日1次口服,溴吡 斯的明60 mg每日3次口服,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每周2次肌内注射。1周后

2020我国重症肌无力发病率首次发布及初始药物选择和维持期治疗情况研究

2020我国重症肌无力发病率首次发布及初始药物选择和维持期治疗情况研究 我国重症肌无力发病率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由突触后膜上特异性自身抗体介导,主要包括: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RP4)。重症肌无力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据估计,全世界共有70万人患有重症肌无力,患病率中位数约为10/10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重症肌无力发病率不同,与人群的年龄、性别和种族有关(图1)。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此前并未进行过重症肌无力全国范围内的疾病调查。 图1 重症肌无力全球各个地区的发病率

2020年11月,我国重症肌无力发病率首次发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报告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重症肌无力发病率,填补了全球重症肌无力流行病学地图中中国数据的空白。 图2 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 该项目是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天坛医院的支持下完成的,论文作者包括:陈京山、田德财、张超、李子孝、翟屹、修钰雯、谷鸿秋、李昊、王拥军、施福东。该研究是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HQMS)数据库为基础进行全国人群登记研究。该系统覆盖全国1665家收治重症肌无力的三级公立医院。2016年初至2018

年末,全国共有59243名重症肌无力患者94638人次住院,其中30503人为新发重症肌无力患者。经年龄、性别调整后,我国重症肌无力发病率约为0.68/10万,70~74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最高(1.89/10万)。女性发病率为0.76/10万,高于男性的0.60/10万。重症肌无力患者住院时长中位数为8天,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859元,医保覆盖率为67.4%。住院死亡率为14.69‰,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此外,文章还指出了该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部分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未住院而未被纳入统计分析,所以可能低估了我国重症肌无力的准确发病率。 我国重症肌无力维持期治疗经验 临床上重症肌无力分为眼肌型和全身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通常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口服免疫抑制剂、静脉输注单克隆抗体或丙球球蛋白等免疫干预手段预防复发。但由于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异质性很大,目前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哪些药物可以作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一线疗法。尽管临床上通常选择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作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但仍有较多患者疗效欠佳。

酷似一个半综合征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酷似一个半综合征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标签:一个半综合征;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一侧桥脑下部被盖部受损累及外展神经核或旁正中网状结构(PPRF)及同侧内侧纵束引起核间性眼肌麻痹(INO)和同侧水平注视麻痹,这一临床表现称之为“一个半综合征”老年人常见病因是脑卒中,而青年人则多为多发性硬化,但亦可见于颅脑外伤、硬膜下血肿和先天性Arnold-Chiari畸形、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曾有人将重症肌无力引起的类似一个半综合征称之为假性核间性麻痹,报告1例酷似桥脑一个半综合征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1 病例介绍 女,60岁,高血压,因复视和视力减退5年,眼睑下垂3年并逐渐加重来院。神经系统检查:轻度两上睑下垂,左眼不能内收,两眼球不能向左侧注视,右眼仅能轻度外展,和水平眼震。病程无明显波动,两眼睑闭合无力,瞳孔对光反射正常,两眼球不能会聚,头眼反射消失。入院3 d后进行CT及MRI检查并增强未见后颅凹异常,CSF正常,结合病史及影像资料考虑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皮下注射溴化新斯的明1.5 mg和阿托品0.6 mg,半小时复查患者症状复视消失,眼肌麻痹明显减轻。胸部CT扫描未见胸腺增生及胸腺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升高不明显,T3、T4正常范围。入院后曾应用溴化吡啶斯的明60 mg,每日3次口服,3个月疗效并不明显,且副作用不易耐受,经家属同意改用泼尼松小剂量递增法治疗,从小量开始,隔日晨顿服泼尼松20 mg,每周递增10 mg,直至隔日晨顿服40~60 mg,至症状明显改善,然后逐渐减量,以最小量5~10 mg 隔日口服维持治疗,未再复发。患者生活自理并能从事非体力劳动,并定时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2 讨论 本文报道1例眼神经肌肉终板功能障碍引起的类似核间性眼肌麻痹以后又逐渐发展为酷似桥脑一个半综合征,实属罕见,而患者又无其他全身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出现两侧上睑下垂和两侧眼轮匝肌无力[1],也提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参考文献 [1] Davis T L,Lavin P M.Pseudo one-and-a-half syndrome with ocular myasthenia[J].Neurology,1980,39(1):1553.

不可不知的重症肌无力临床诊治要点

不可不知的重症肌无力临床诊治要点 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神经肌肉接头障碍性疾病之一,近期The Lancet Neurology 杂志发表了由挪威学者Gilhus 教授等撰写的一篇综述,详细阐述了MG 的临床表现,分型以及治疗,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对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通常特征为部分骨骼肌无力,但不是所有肌群。获得性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和新生儿重症肌无力、Lambert–Eaton 肌无力综合征(LEMS)以及神经性肌强直。重症肌无力是由于出现针对突触后肌肉终板成分的病理性抗体所致(图1),其特征为波动性肌肉无力。 图1. 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A)AchR 和MUSK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表达;(B)为营养信号传导;(C)为激活信号传导。

针对乙酰胆碱受体(AchR)、肌肉特异性激酶(MUSK)以及脂蛋白相关蛋白4(LRP4)的抗体是最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性标志物,并且可用于指导患者的分型。在现代免疫抑制剂、症状性和支持性治疗下,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大部分轻中度患者均可获得完全缓解或者显著改善。 重症肌无力中的抗体 AchR 抗体是重症肌无力最高度特异性抗体,在已治疗的患者中,抗体浓度的改变可能预示疾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决策。放射免疫沉淀法是标准的检测方法,可以定量检测AchR 抗体的含量。MUSK 抗体的标准检测方法是放射免疫沉淀法或ELISA 法。在实验性动物模型中,MUSK 抗体是具有直接致病性的,但尚未明确重复检测抗体的价值。 LRP4 抗体与膜蛋白结合,可抑制聚集蛋白-LRP4 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细胞膜AChR 的聚集。LRP4-MUSK 之间相互作用受到干扰也可能是相关的发病机制之一。少部分AChR,,MUSK 或LRP4 抗体阳性的患者中可能检测到聚集蛋白抗体。聚集蛋白对于AChR 功能十分重要,但这些抗体是否会导致肌肉无力尚不清楚。 在一些AchR 相关的MG 患者中可检测到肌联蛋白和兰尼碱受体抗体。这些抗体可能并不介导肌肉无力的产生,但可能是疾病的标志物之一,在胸腺瘤相关的MG 患者中更常见。这些抗体也被作为需要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对胸腺切除术治疗无效的严重MG 患者的标志物。可采用ELISA 法检测肌联蛋白抗体,但无法检测兰尼碱受体抗体。 流行病学 自身免疫性MG 全球患病率为40-180/ 百万人,年发病率为4-12/ 百万人。AChR 相关的MG 有两个发病年龄高峰,一个在30 岁左右,一个是超过50 岁。总体来说,MG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没有地域的差异性,但也不是所有疾病亚型都如此。少年型MG 在东亚地区发病率较高;儿童型(<15 岁)MG 在亚洲人群中发生率最高。MUSK 相关的MG 在南欧更常见。 临床表现 肌无力是MG 最主要的临床特征。结合肌无力发生的部位、随时间出现波动性以及运动诱导的肌无力这三点可强烈提示MG 的诊断。在年轻的眼肌型和球部症状的患者中,需把脑干卒中作为鉴别诊断之一。肌无力可发生在眼外肌、球部肌肉、肢体以及躯干肌肉(图2)。眼外肌无力通常是非对称性的(图3);而肢体无力通常为对称性的,且近端为著(图2)。 图2. 不同亚型MG 患者肌无力的分布以及相对发生率

神经重复电刺激对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的诊断价值

神经重复电刺激对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神经重复电刺激检查在重症肌无力(MG)眼肌型患者的诊断价 值。方法对46例临床拟诊的重症肌无力(MG)眼肌型患者进行神经重复电刺激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测试46例MG眼肌型患者,单上睑下垂者20例,双眼睑下垂者19 例,复视者有3例,吞咽困难者2例,咀嚼无力2例。共对204条神经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MG眼肌型患者在疲劳试验前,单独刺激眼轮匝肌、三角肌和小指展肌RNS的阳性率分别为41.30%(19/46)、15.21%(7/46)、6.52%(3/46),3块肌肉综合统计低频刺激的阳性率为58.69%(27/46),高频刺激的阳性率为5%(6/46)。疲劳试验后眼轮匝肌、三角肌和小指展肌RNS 阳性率分别为47.82%(22/46)、21.74%(10/46)、6.52%(3/46)。疲劳试验前后可见低频刺激阳性率均远高于高频刺激,且高频刺激阳性者在低频刺激时全部为阳性。疲劳试验后三角肌的RNS阳性率增加;面肌、小指展肌的RNS阳性率无明显变化;3块肌肉综合统计低频刺激下RNS阳性率增高。结论MG为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免疫性疾病,神经重复电刺激检查对MG眼肌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utility of 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 in ocular myasthenia gravis. Methods A total of 46 cases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with ocular myasthenia gravis were underwent RNS test,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46 cases of ocular MG,20 cases of single ptosis,double ptosis in 19 cases,diplopia in 3 cases;dysphagia in 2 cases and inability to chew in 2 cases. A total of 204 nerve underwent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ing:Before ocular fatigue test,RNS positive rate was 41.30% (19/46),15.21% (7/46),6.52% (3/46),respectively stimulating alone orbicularis muscle,deltoid and little finger abductor. Three muscles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positive rate was 58.69% (27/46),the positive rate was 5% (6/46)of 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 Whileafter the fatigue test orbicularis muscle,deltoid and little finger abductor muscle RNS positive rate was 47.82% (22/46),21.74% (10/46 ), 6.52% (3/46). Visible 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fatigue testing positive rat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and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positive stimulation at low frequencies are all positive. After fatigue test of the deltoid muscle RNS positive rate increased;Facial muscles,the little finger abductor muscle of RNS positive rate has no obvious change;3 muscles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RNS under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 increased positive rate. Conclusion MG is nerve-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dysfunction acquired autoimmune disease,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guide treatment of ocular myasthenia gravis. [Key words] Myasthenia gravis;Myasthenia of eye muscle;Low frequency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MG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