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核心课程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

一、1996~1997年哈佛大学共开设核心课程152门,分为6大领域:

1、外国文化(19门)

2、历史研究(32门)

3、文学与艺术(53门)

4、道德评价(11门)

5、科学(25门)

6、社会分析(12门)。

其中历史研究又分为历史研究A(17门)与历史研究B(15门),文学与艺术又分文学与艺术

A(20门)、文学与艺术B(18门)、文学与艺术C(15门),科学又分科学A(12门)、科学B(13门)。

哈佛大学规定,每个本科生必须从核心课程计划中选修8~10门课程,而且每个领域至少选修一门,否则不予毕业。

二、核心课程的特点:

1、拓展人文视野,关怀人类整体。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中,人文学科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外国文化领域、历史研究领域、文学与艺术领域、道德评价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课程。可见,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整个核心课程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2、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与训练。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与传授,而是着重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罗索斯基

(HenryRosovsky)所言:“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知晓在这些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与结果。在这些领域里各种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何获得,它们怎样被使用,它们有什么价值,每一个领域中的核心课程,虽然题材不同,但它们强调其特有思考问题的方法则一样。”

3、注重左脑右脑的同时开发。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由左半脑与右半脑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左右半脑尽管分工不同,但必须协调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左半脑善于逻辑思维,右半脑善于形象思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文学与艺术领域的课程与人的直觉有关,主要训练人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科学领域的课程主要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开发左脑。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这一特点与当时美国《零点项目》立项不久而引起的对科技人员人文素质的重视有关,期望通过双脑开发,促进学生,尤其是那些未来科学科技人员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4、注重基础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加强基础是核心课程的一个出发点。在核心课程中,各领域A部分的基础性较强。比如在历史研究A中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世界重大事件的背景与发展,重点介绍的是事件的历史脉络。

5、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计划中虽然没有明确提“课程整合”,但在实践中却一直在通过课程整合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开设的课程涉及面相当广泛,涉及诸如历史学、文学、文化史、物理学、政治学、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这些多学科的课程可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另一方面,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又不再是单一的分科课程设置,而是有大量的跨学科课程的存在。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对于所修课程的内化程度,以及这种内化是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这也正是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追求。

三、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理念基于这样的信仰: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学生需要指导以达到目标,学院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朝标志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

但是核心课程与其他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它不限定学生达到象精通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消化一定的信息量,或总览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是将本科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它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各种门类和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能够获得多少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的运用,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尽管核心课程的学科内容是不同的,但从强调特定的思维方式的意义上讲,每个领域或分支教学计划中的核心课程是平等的和相同的。

四、具体课程名称:

一、外国文化

14.印度社会政治学

17.当代中东的思想与变迁

19.权力与宗教:西班牙语系文学中的人物冲突

21.从1923年至今法国的电影与文化

22a.法国社会的讽刺幽默

23a.德国文化:从Kaiser时代到纳粹时期,1890—1939

26.东亚的工业化进程

28.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与文化

30.通过文化锻造民族:德国从路德到康德以及后康德时期

34.南美文明

40.近东古代文化遗产

46.加勒比群落:社会经济变迁与文化适应

48.文化大革命(中国)

56.东欧犹太人生活

60.越南的个人、社区和国家

62.中国的家庭、婚姻、亲属关系:一个世纪的变化31.文学革命:德国

50.非洲资本主义的危机

66,天安门广场

相关课程:历史学A-13。东亚文化的传统和变革:中国A-14.东亚文化的传统和变革:日本

A-21.1850年以来的现代非洲

B-64.古巴革命,1956-1971

文学与艺术A-24.基础小说:拉丁美洲的民族浪漫

二、历史学

A-12.当代世界的国际冲突

A-13.东亚文化的传统和转型:中国

A-14.东亚文化的传统和变革:日本

A-17.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学

A-18.20世纪的科学与社会

A-21.1850年以来的现代非洲

A-23.墨西哥的民主、平等与发展

A-34.美国的医药与社会

A-40.十字东征军以来的中东和欧洲:关系与洞察

A-42.西部欧亚大陆的民族(Nation)、国家(State)与帝国(Empire):俄国罗曼诺夫家族统治时期(1913-1991)

A-68. 现代中东的建设与改造

A-70.国际史:19世纪

A-74.当代中国的连续性与变化:当今世界的中国与台湾大陆

A-76.1870-1990年的德国:从统一到再统一

A-78.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

A- 80.冷战

A-1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不平等的历史根源

A-70.强权大国的世界,1870—1990

A-78.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东欧(1772—1991)

相关课程:外国文化14.印度社会政治学

外国文化26.东亚的工业化进程

B-11.十字东征军时期

B-13.Charlemagne与中世纪文明的诞生

B-18. 新教徒改革运动

B-19.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

B-35.法国革命:原因、过程和结果

B-42.美国内战:1861-1865

B-46.达尔文进化论

B-47.法律批判运动的危机,1880-1940

B-53.20世纪的世界大战与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B-54.20世纪的世界大战与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B-60.法国的没落与复兴(1934-1946)

B-61.军事法庭与公正诉求

B-64.古巴革命,1956-1971:自我辩护

B-68.美国与越南:1945-1975

B-70. 欧洲1945-1990:从分裂到联盟

B-56.俄国革命

相关课程:外国文化48.文化大革命(中国)

三、文学与艺术

A-12.亚瑟王的故事

A-13.中世纪的骑士浪漫

A-14.乔叟

A-16. 被文学毁坏的生命:小说的阅读主题

A-18.童话,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

A-19.希腊传奇文学的魅力

A-22.诗、诗人、诗集

A-24.基础小说:拉丁美洲的民族浪漫主义

A-35.悲剧与人类冲突

A-40.莎士比亚与早期戏剧

A-41.莎士比亚与后期戏剧

A-46.城市与小说: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也夫斯基A-48.现代犹太人的文学经历

A-54.美国身份

A-32.从苏格拉底到莎士比亚的友情的对话

A-58.现代美国文学和文化的民族特色

A-60.叙述艺术的方面和形式

A-62.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语言、文学与帝国

A-64.美国文学与美国环境

A-66.美国的古代神话

A-68.凯尔特文学传统中的诗人和诗集

B-54.从莫扎特到拉威尔的室内乐

B-55.歌剧:音乐与戏剧的视角

B-64.交响乐的世纪:从1820年到1914年的管弦乐

B-65.维也纳音乐:现代主义的起源

B-75.1950年以来的作曲

B-77.音乐的世界:非洲

B-42.祭坛上的艺术品

B-69.贝多芬与音乐风格的转变

C-14.希腊文明里的英雄的概念

C-16.印度文学与祭祀仪式里的再生与因果报应

C-18.印度神话、意象与朝圣旅程

C-20.爱尔兰神话与长篇小说里的英雄

C-22.拉丁中世纪时代的欧洲文化

C-25.中世纪舞台

C-28.圣像——祭神——文章:读中世纪俄国的文化

C-30.俄罗斯人学习阅读的方式与内容:俄国文学的提升C-37.圣经与它的译者们

C-43.中世纪法庭

C-49.当代视角的文化中国

C-51.革命与倒退:俄国先锋派艺术的繁荣与衰退

C-55. 超现实主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先锋派艺术与政治

C-61.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

C-63. 耶路撒冷:神圣的城市

C-45.德国从魏玛时代到纳粹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相关课程:历史学B-19.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

四、道德推理(伦理)(Moral Reasoning)19.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

20.公正

28.伦理学与国际关系

32.推理与评价

33.伦理问题

40.孔子人本主义:自我修习与道德共享

五、科学

A:

光与物质的本质

大气

宇宙中的物质

动力与能量

相对性与量子物理学

地球表面的变化

观察太阳与星星等等

B:

人类行为生物学

人类有机体

地球环境与资源

海洋

从DNA到大脑

生活史

海洋生物学等等

六、社会分析:

经济原则

美国社会与公共政策

儿童与他们的社会世界

人类本质的概念

文化、疾病与治疗: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医学的比较

社会分层

思考政治:一种理性的选择方法等等

哈佛大学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牛校牛在哪?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这一年,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几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说,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以前在哥大听课,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见过世面了。现在,捧着这个庞然大物,我有种金轮法王突然路遇萧峰的悲凉感,过去六年建立起来的牛校感当即化作片片飞屑,随风而逝。 端着它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读到最后,就是《廊桥遗梦》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原来都是不算数的,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当然,让我产生伟大爱情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国内的媒体,时不时地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因为靠“文人”两个字太近,已经臭大街了,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再给它一次机会。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

哈佛大学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第四课 大家好,我们是“哈佛召回”组合,想向教员和同学们传达一份特殊的情人节讯息…..(唱歌)。 早上好,请他们献歌时,本来想选另一首歌,但是…算了吧。“我们确实爱你们”。 今天课程的内容是上节课的延续,是这门课的基本前提,“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哪里”。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螺旋的基础,我们将在本学期一起创建它。上次我们讲到改变有多么困难,我们谈到“双胞胎研究”(Twin studies),Lykken和Tellegen提出的,也许改变我们幸福水平和试图改变身高一样困难和徒劳无功,然后谈到这些研究学者们犯的一般性的失误和错误,误解改变的本质,因为如果一个人在改变,问题已不再是“是否可能改变?”,而是“怎样才可能改变”。还谈到剑桥--萨摩维尔研究(Somerville Cambridge study),证明劳斯莱斯干预彻底失败。五年来,剑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顶尖科学家,研究人员,精神病专家和心理学家,沥尽心血,带着美好的意图,事实改变,但最终失败。不仅没有实现正面的改变,实际上是带去了负面的改变。还记得吗?干预组的酗酒比例和对照组相比是增加的,未参与干预的对照组更有可能在二三十年后获得升职。改变是困难的,但我们又说“Marva Collins实现了改变,所以改变是可能的”。Martin Seligmen和Karen Reivich及大量学者都成功地实现改变,困难在于如果我们想成为实践理想主义者就是要理解是什么带来改变然后去做。传播理念,传播研究的理念,即使研究并非总是传达好消息,它传达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渴望,希望,愿望,那远远不够。好的意愿,理想主义,好的意图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扎根于研究。这正是Maslow的想法,当他谈及类似的曼哈顿计划时,科学家,积极心理学家,当时的心理学家和社学科学工作者聚在一起,在流行学术领域中挑出几种观念,几个有效的项目,再复制它们。研究最好的,正如Mariam同学课后找到我时说的“流行学术其实是要将杰出大众化”,我喜欢这个说法。将杰出大众化研究最好的再应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计划,有了Maslow创造类似曼哈顿计划(Manhattan-type Project)的伟大想法。但是如果我不想参与计划呢?不想成为学者?只想做自己的事,我能否实现改变?答案是:绝对能够。 人若想在世间有岁作为,真正实现改变,面对的最显著障碍之一是他们低估自己实现改变的能力。心理学界有很多研究。爱默生(Emerson)和莫斯科维奇(Moscovici)是先驱,他们和其他学者都证明少数人,经常是一个人,如何实现重大改变,能实现显著的改变。爱默生说:“人类历史是少数派和一个人的少数派的权力记录”。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支持这个观点。人类学家Margaret Mead说:“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坚定的市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正是这群人改变着世界。所有改变从一个人或一小众人的思想开始,然后不断扩大。问题是“他如何扩大”以及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我们能够做出改变这个事实,并接受,被同化以及据此生活。如果我们能了解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改变如何发生,改变以指数级发生,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及他们与更多人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指数函数,可以用你们熟悉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为例加以解释,一只蝴蝶在新加坡拍动翅膀,理论上能在佛罗里达引起龙卷风,原因在于粒子的连续碰撞。它也解释了六度分隔理论(6 degrees of separation):在一个潜在善的网络里我们是关联和相互关联的。为了说明人类网络的指数本质,我们来以笑为例。研究证明笑有传染性,别人笑会引起你发笑,你笑会引起别人发笑,以此类推。即使路人与你擦肩而过时,你没笑,表面上你没有笑,但你面部的细微肌肉会收缩,让你感觉更好。笑是传染的。如果你的笑感染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每个人又引起另外三人发笑,那九个人,每个人再用笑容感染三个人,只需要20度的分隔,从你用笑容感染三个人开始,全世界就会笑起来。社会网络的指数本质,让别人感觉良好也有感染力。恭维别人,如果你能让三个人,甚至四个人度过美妙的一天,他们会推展,让四人有美好的一天,以此类推。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整个世界都会感觉更加美好。这是

哈佛商学院最新核心课程

哈佛商学院最新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笔记 1.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管理、行政实施) 1910年有雏形 2.EMBA:E:executive(行政的、经营的)它是由芝加哥管理大学首创 第一章积极招募人才,奠定发展基础 1.1899年亨利福特开始创办福特汽车公司(家族企业) 2.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型计划。 3.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年度计划和短期计划。 4.职务分析(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具简单的说就是把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弄明白。 6WFH Who: 谁来完成这项职务? What: 这项职务具体做什么事情? When: 职务时间的安排? Where:职务地点在哪里? Why : 为什么要安排这一职务 For Who: 他在为谁服务? How: 他是如何职务的? 职务分析的最终成果是产生两个文件:职务描述(对“事”的要求)和职务资格(对“人”的要求)要求 5.职务分析的意义: 招聘、选择、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管理关系、员工发展 6.职务分析的方法:(1)观察法(适用于体力工作者和事务性工作者)包括直接观察法、阶段观察法、工作表演法(2)问卷调查法(适用于脑力工作者、管理工作者、或工作不确定型因素很大的员工)包括职务分析调查问卷、阀值特质分析法、职业分析问卷(3)面谈法(适合于脑力劳务者,如开发人员、设计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7.人力资源预测分为现实人力资源需求、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和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预测。 8.人力缺乏调整方法:内部招聘(内部晋升、继任计划、技能培训),外部招聘. 9.人力过剩调整方法:提前退休、减少人员补充、增加无薪假期、裁员 10.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的原则: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是企业和员工都得到长期的利益。

【美梦网】哈佛大学公共政策专业介绍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专业介绍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成立于1636年,是一所四年制的私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根据官方网站的统计,哈佛大学在校学生总数大约为 21000人,其中国际学生有4321人,来自中国的学生有541人。美国留学申请哈佛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美梦网小编为你介绍关于公共政策专业概述、申请条件和申请材料等信息,供你留学参考。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专业。美国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专业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所设,为有志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成为成功的领导者的学生提供基本概念和实践技能。下文是对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专业详细介绍。 公共政策专业采用案例教学、传统讲座形式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项目研究,同时,学生也可在合作性的非竞争工作环境下得到课程顾问、研究生助教和教授的辅导。第一年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可以拓展视野,掌握特定技能,并能学会经济学、计量分析、政治与宣传、战略管理、伦理学和领导力等方面的技能,以为学生将来进入公共领域做准备。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巩固基础知识,并能面对和解决复杂的、陌生的困难和挑战。第二学年,学生将开始选修专业课程。学生需修满18个学分方可获得学位,其中包括7.5个学分的核心课程。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专业描述 所在院校:美国哈佛大学;学制:2学年 专业领域:商科与管理学;学费:41418美元/学年 课程层次:硕士学位课程;申请费:100美元 入学日期:1,9月 公共政策硕士专业就业方向 通过学习,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到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调查咨询机构、新闻媒体以及其他公共部门或社会团体中从事政策研究与分析、项目策划与管理、社会调查、行政管理、组织人事、办公文秘、传播咨询、报道评论等方面的工作。

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浪潮

●课程改革 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浪潮 陈向明 哈佛大学自1636年建校以来,随着美国社会、文化、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其课程体制经历了很多次变革。在经过历史多次的洗刷以后,目前哈佛大学的课程体系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被认为处于领先的地位。本文旨在介绍哈佛大学360年来课程体系方面四次重大的改革浪潮,重点介绍改革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有关参与人员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改革对现今课程体系的影响。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科?博科(D ereck Bok)曾说过的:“改变一个课程体系比搬迁一座墓地还要难”,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走过了一条十分艰难曲折的道路。中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目前也正经历着一次改革大潮,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了解哈佛大学这类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利的借鉴。 11改革前的基本状况 1636年哈佛建校时,建立的只是一所学院,目的主要是培养神职人员,以满足教民们的需要。因此,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博雅教育”(L iberal educati on),课程主要包括古典文学和古典语言,如拉丁文和希腊语。第一批入校的学生只有12名男生,毕业时仅剩下了9人。当后来成为哈佛校长的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CharlesW illiam E li o t)在1849年进入哈佛时(当时他年仅15岁),他必须上学院规定的所有十三门课程:拉丁文、希腊语、数学、修辞、历史、化学、法语、自然历史、伦理和智识哲学(mo ral and intellectual ph ilo so2 phy)、物理、政治经济学、宪法、自然和启示神学依据(evidences of natural and revealed religi on)。他花了两年的时间修完所有的课程以后,只能选外语或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到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政管理和商业的兴起,美国的大学也开始逐步地走向世俗化。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哈佛开始开设各种比较实用的课程,以培养行政人员、医生和律师。到十八世纪初叶,美国的大学受欧洲启蒙主义和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开始对自然科学以及实用科学感兴趣。哈佛也购买了大批实验设备,为学生做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十九世纪初,随着大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美国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要求,哈佛大学逐步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科技工程学院、人文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相继诞生。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比以前更为灵活开放,高年级学生被允许选择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到1839年,一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用自然科学、现代外语和历史代替以前必修的拉丁文和希腊语。然而,到了1841年,一方面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因教师对学生日益下降的学习质量不满,一、二年级的课程又全部改为必修课,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又受到进一步的限制。 21第一次改革(1869—1909) 1869年,年仅35岁的埃利奥特出任哈佛的校长。他上台以后一改学校过去对课程设置严格限制的做法,逐步将本科生所有的课程全部改为选修制:1872 ①Keller,Ph illis,Getting at the Co re:Curriculum R e2 fo r m at H arvard,H arvard U niversity P ress,Cam bridge,M A& L ondon,England,1982,P.155,P.1.

哈佛大学幸福课21课中英文双语字幕笔记

哈佛大学幸福课21课中英文双语字幕笔记

Harvard Positive Psychology 21 Relationship and Self-esteem You know this story about Gertrude Stein, and she was taking philosophy class with William James, right here in the Art. 你们都听过格特鲁德.斯泰因的这个故事,她那时上William James 的哲学课,就在哈佛拉德克利夫学院。 And they had their final exam. And it was spring semester course. And she comes into the exam. And it’s a day like today. 要期末考试了,她上的是春季班,她来到考场,就跟今天一样是个晴朗的日子。 And the exam is about metaphysic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So she ope ns the exam and writes, “Today is too beautiful a day to take an exam.” And she walks out. 于是她打开试卷,写道:“多么美好的一天,不应该浪费在考试上。”然后走出了教室。 And you know, as legend has it of course she gets a straight A in William James’ class. 而且传说William James的课程她全A通过。

哈佛大学公开课

第一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这是一门讨论公正的课程,我们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在轨道上飞驰, 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正在施工. 你无法让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 你此时极度绝望,因为你深知如果电车撞向那五名工人,他们全都会死。假设你对此确信无疑,你极为无助,直到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那施工。而你的方向盘还没坏,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人挽救五人性命。 This is a course about justice, and we begin with a story. Suppose you’re the driver of a trolley car, and your trolley car is hurtling down the track, at 60 miles an hour.And at the end of the track you notice five workers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 try to stop but you can’t, but your brakes don’t work. You feel desperate because you know that if you crash into these five workers, they will all die. Let’s assume you know that for sure, and so you feel helpless, until you notice that there is off to the right, a side track and at the end of that track, there is one worker working on the track. Your steering wheel works, so you can turn the trolley car, if you want to, onto the side track. Killing the one but sparing the five. 下面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何为正确的选择? Here’s our first question: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换了你会怎么做?我们来做个调查。 What would you do? Let’s take a poll. 有多少人会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请举手 How many would turn the trolley car onto the side track? Raise your hands. 有多少人会让电车继续往前开 How many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选择往前开的,请不要把手放下 Keep your hands up, those of you who would go straight ahead. 只有少数人选择往前开,绝大多数都选择转弯 A handful of people would, the vast majority would turn. 我们先来听听大家的说法,探究一下为何,你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Let’s hear first, now we need to begin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先从大多数选择了转向侧轨的同学开始 Let’s begin with those in the majority who would turn to go onto the side track. 为何会这样选择?理由是什么? 有没有自告奋勇的 Why would you do it? What would be your reason? Who’s willing to volunteer a reason? 你来站起来告诉大家 Go ahead. Stand up. 我认为当可以只牺牲一个人时,牺牲五人不是正确之举。当可以只牺牲一人时,牺牲五人不是正确之举 Because it ca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people,when you can only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It wouldn’t be right to kill five if you could kill one person instead. 这理由不错,不错。还有其他人吗?

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

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 这时,从欧洲大学结构的标准看,哈佛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学。艾略特出任校长后,在每一个典礼上,哈佛大学校长都要欢迎新毕业生参加进有教养的人行列中去。 著名哈佛大学史研究专家莫瑞森(Samual Eliot Morison)曾指出,殖民地时期,哈佛学院成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增进学问以利子孙后代;二是担心从英国迁移来的牧师谢世后会给教会留下一批不学无术的牧师。因此,建校初期的哈佛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牧师,后来培养目标才逐渐世俗化,政府官员、文法学校教师以及各行业专门人才能也成为哈佛学院的培养目标。1642-1689年间,哈佛学院共毕业学生388人,其中有180人担任了牧师,43人担任了政府官员,27人做了医生,13人做了教师,11人做了种植园主和士绅,10人做了商人,5人做了士兵海员,其他人职业不详、不定或夭亡。实际上,初期的哈佛并没有像中世纪大学那样设科或学院,而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其培养模式具有浓厚的古典自由教育彩色。它培养的是上层社会的“绅士”和通才。到了18世纪,哈佛才出现了专业教育的萌芽。1782年,哈佛医学院成立,1817年哈佛又建立了法学院,1819年神学院正式招生开学。这时,从欧洲大学结构的标准看,哈佛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学。 艾略特出任校长后,对哈佛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他认为传统的哈佛以培养“品格和虔诚”为中心,培养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和批评家而不是实干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正是为了实现哈佛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转变,艾略特通过选课制把科学教育引入哈佛大学。 与艾略特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上不同,劳威尔更加重视本科生教育,认为本科生教育是基础。在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上,劳威尔也不同意艾略特的观点,主张重建自由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自由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记住一些事实,不管这些事实多么有价值。……在当今复杂的世界中,自由教育的最佳目标是,培养知之甚广而在某一方面又知之甚深的人。”他进一步指出:“学院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 科南特在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上,与劳威尔有着相似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学生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对某个专门职业的选择,无论是化学家、医生、工程师,还是某个手工或技术性行业的专家,……专业化是推动我们变换社会结构的方式”,“我们无法拒绝专业化”,但又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化,因为一个完全由专家统治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有条不紊的社会。因此,大学应该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艺术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公民的普通艺术的专家。在科南特看来,大学应该培养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培养集自由的人与专家于一身的人。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_孙美花

第33卷第1期教学研究V ol.33No.1 2010年1月 Research in Teaching Jan.2010 核心课程是指大学本科阶段通识教育领域(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是将一些相关领域的重要基本论题予以重新组合的一种课程安排和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这种核心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大量地出现在美国大学或学院的通识教育实践中,最早是发端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计。哈佛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 )是哈佛本科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是一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亦译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课程,体现着哈佛大学一贯的教育宗旨和理想,在美国也极具典型意义[1]。目前我国大学也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目的是为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外了解更多的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但在通识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研究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旨在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1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建立与发展 二战期间,詹姆士科南特(James.B.Con-ant )任哈佛大学校长,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不能满 足学生通识教育的需要,在1943年主持成立了“自由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45年7月发表了颇具影响的《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报告,亦称《红皮书》。在报告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应该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组成的观点,这个观点奠定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基础。在《红皮书》中还明确阐述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能做适 [收稿日期]2009-03-02 [作者简介] 孙美花(1978-),女,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教学论。 切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识能力;并规划通识教育领城应包括3个领域: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2]。哈佛大学在此次通识教育改革中要求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修满16门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占6门课程。6门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在人文、社会、自然3大领域中至少选一门课程。《红皮书》提出的观点和课程方案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哈佛大学以实施通识教育为其目的的核心课程的基础[1]。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变动很大,教育改革迅速推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973年,亨利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哈佛的本科教育主要由“二个阶段”、“三大板块”构成。从教育过程看,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阶段,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为专修教育。从课程结构看,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反映基本素质要求的通识课、满足学位申请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目前哈佛核心课程包括6大类(外国文化,历史学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自然科学A、B,社会分析)、11个领域。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 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理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其目的不仅是加强学生人文、社科、科学基础知识学习,而且还在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间的联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实行核心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和公民。 所以,在一般美国大学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https://www.360docs.net/doc/bc12044135.html,/view/943ed2eb551810a6f5248637.html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 一、1996~1997年哈佛大学共开设核心课程152门,分为6大领域: 1、外国文化(19门) 2、历史研究(32门) 3、文学与艺术(53门) 4、道德评价(11门) 5、科学(25门) 6、社会分析(12门)。 其中历史研究又分为历史研究A(17门)与历史研究B(15门),文学与艺术又分文学与艺术 A(20门)、文学与艺术B(18门)、文学与艺术C(15门),科学又分科学A(12门)、科学B(13门)。 哈佛大学规定,每个本科生必须从核心课程计划中选修8~10门课程,而且每个领域至少选修一门,否则不予毕业。 二、核心课程的特点: 1、拓展人文视野,关怀人类整体。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中,人文学科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外国文化领域、历史研究领域、文学与艺术领域、道德评价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课程。可见,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整个核心课程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2、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与训练。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与传授,而是着重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罗索斯基

(HenryRosovsky)所言:“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知晓在这些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与结果。在这些领域里各种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何获得,它们怎样被使用,它们有什么价值,每一个领域中的核心课程,虽然题材不同,但它们强调其特有思考问题的方法则一样。” 3、注重左脑右脑的同时开发。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由左半脑与右半脑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左右半脑尽管分工不同,但必须协调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有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左半脑善于逻辑思维,右半脑善于形象思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文学与艺术领域的课程与人的直觉有关,主要训练人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开发人的右脑。科学领域的课程主要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开发左脑。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这一特点与当时美国《零点项目》立项不久而引起的对科技人员人文素质的重视有关,期望通过双脑开发,促进学生,尤其是那些未来科学科技人员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4、注重基础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加强基础是核心课程的一个出发点。在核心课程中,各领域A部分的基础性较强。比如在历史研究A中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世界重大事件的背景与发展,重点介绍的是事件的历史脉络。 5、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计划中虽然没有明确提“课程整合”,但在实践中却一直在通过课程整合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开设的课程涉及面相当广泛,涉及诸如历史学、文学、文化史、物理学、政治学、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这些多学科的课程可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另一方面,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置又不再是单一的分科课程设置,而是有大量的跨学科课程的存在。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对于所修课程的内化程度,以及这种内化是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这也正是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追求。 三、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理念基于这样的信仰: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学生需要指导以达到目标,学院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朝标志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

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 迈克尔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主讲-<<杀人道德的侧面>> 由Graywolf_Robbie整理 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著名大学的公开课程,如哈佛大学的[该如何是好],[幸福课],[心理学],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博弈论],[心理学导论][死亡],普林斯顿大学的[领导能力简介],[人性],还有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商业领袖和企业家].等等,下载了很多视频,上班看,下班也看,感觉著名大学授课方式与理论水平真不是盖的.一听就上瘾了.所以就想把视频里面的资料再取出来再复习一下,温故而知新.以下本文取自[该如何是好]课程的第一课.我觉得非常精彩. 这是一门讨论公正的课程,我们以一则故事作为引子: 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60km\小时的速度形式在轨道上飞驰,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名工人在施工,你无法令电车停下来,因为刹车坏了,此时你极度绝望,因为你深知,如果电车撞向那五名工人,他们会全部死亡。假设你对此确信无疑,你极为无助,直到你发现在轨道的右侧还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名工人在那里施工,而你的方向盘并没有坏,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个人而挽救五个人. 下面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何为正确的选择?换了你会怎么做?我们来做个调查,有多少人会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有多少人会让电车继续往前开?选择往前开的,请不要把手放下. 测试结果表明:只有少数人选择继续开下去,而大部分人都选择转弯。我们先来听听大家的想法,探究一下原因?你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先从大多数选择了转向侧轨的同学开始,为何要这样选择?理由是什么?有没有自告奋勇的. 学生A:我认为当可以只牺牲一个人时,牺牲五个人是不正确的选择。 教授:当可以只牺牲一个人时,牺牲五个人是不正确的选择,这理由不错,还有其他理由吗?人人都赞成这个理由吗? 学生B:我认为这和9.11的时候是一种情况,那些让飞机在宾州坠毁的人,被视为英雄,因为他们选择牺牲了自己,而不是让飞机撞向大楼牺牲更多的人。 教授:这么看来这条原则和9.11是一样的,虽然是悲剧,但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依然是更正确的选择。这就是大多数人选择把电车开到侧轨上去的理由吗?现在我们来听听少数派的意见。那些人选择不转弯的. 学生C:我认为这与种族灭绝和极权主义正名是同一种思维,为了一个种族生存下来,以灭绝另一个种族为代价。 教授:那换了是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为了避免骇人听闻的种族灭绝,你打算直接开上去把这五个人撞死吗? 学生C:大概会吧。 教授:我们来考虑一下另一种情况下的例子,看看你们大多数人会不会坚持刚才的原则(即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是更好的选择),这次你不是电车司机,只是一名旁观者,你站在桥上俯瞰电车轨道,电车沿轨道从远处驶来,轨道尽头有五名工人,电车刹车坏了,这五名工人将被撞死,但你不是电车司机,你真的爱莫能助,但是你真得不是电车司机,直到你发现,在你的旁边靠着桥站着一个超级大胖子,你可以选择推他一把,他就会摔下桥,正好摔在轨道上挡住电车,他必死无疑,但是可以拯救五个人的生命。 现在,有多少人愿意选择把胖子推下去?有多少人不会?通过举手调查结果,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推胖子下去,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出现了我们“牺牲一个人保全五个人”的这条原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第一种情况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赞成的这条原则怎么了,两种情况下你们都属于多数派,你们是怎么想的?应该如何来解释这两种情况的区别? 学生D:我认为第二种情况牵涉到主动选择推人,而被推的这个人本来和这件事情一点关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介绍

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介绍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哈佛大学的课程清单,随便这么一列,就有37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拿道德伦理这个板块作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xx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xx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xx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11.比较宗教xx 12.传统xx的xx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科学”板块所给课程包括: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xx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0.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1.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以下是部分“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看一眼这些课程名称,你是否也很感兴趣呢?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xx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xx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xx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 16.xx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基督教与xx 19.xx 20.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1.香蕉的文化历史 22.xx与反xx 23.xx及其批评者 24.怎样读xx的诗歌 25.互联网与法律 26.xx的70年代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 (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供稿)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趋势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所占比重一般为34%-35%。 (一)课程类别 1、共同核心:通识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科际整合的方法,或有连续性的编排组织,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通常以五至七类最普遍),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必修或选修若干科目或学分。典型:圣约翰学院,规定每一类当中均为必修;哈佛大学,规定每一类当中由学生自行决定选修科目。核心课程比较适用于知识背景同质性较高的学生,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 2、分类必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也有人译为“分布必修”):分类必修是学校并未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而另行编排设计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某几类(如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当中,自行到各学院各科系修满规定的科目数或学分数,学校仅规定各类应修多少学分,而未特别规划或列举出科目名称和内容。分类必修在各校的实施中又分为四种情形: (1)完全指定的分类必修(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学生按照指定的科目和分类修习,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如密歇根大学的Residential College要求学生必须修毕一门“大一研习”(Freshman Seminar)、一门“艺术实作”(Art Practicum)、一门外国语文、三门人文学科、三门社会学科、三门自然学科。分类必修的学校中,大约60%属于此类情形(Catalog Study, 1976)。 (2)少量指定的分类必修(Minimally 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指定必须研习的类别和科目较少,例如班宁顿大学(Bennington College),指定某一门科目,可以在该校的8个学院中任选4个学院的任一门课抵充。大约有24%的大学院校采取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3)建议性质的分类指导(Recommended Distribution Guidelines):学校做分类和科目只供学生选课修习时参考,是建议性的而非强制性的,例如康乃狄克(Connecticut)州和其他符号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形式。只有3%的大学院校采用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公开课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公开课:《幸福课》 幸福是什么?“哈佛幸福课”,值得那些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学习幸福之道,因为,要这样的人,简单的幸福,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成功、骄傲、智商高,常常因为知识而“油蒙了心”,希望他们在探索幸福之路上,能少了很多挫折和弯曲。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 Ben-Shahar.Ph.D),37岁,以色列人,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他是前以色列全国壁球冠军,曾在以色列军队服役,随后在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和心理学。他的《幸福的方法》一书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中文版在2007年10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出人意料,近年来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塔尔博士在哈佛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与敬仰,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一、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 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二、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