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傣族艺术——戏剧

民族风情:傣族艺术——戏剧
民族风情:傣族艺术——戏剧

傣族的戏剧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傣剧:傣族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语叫做“赞哈”。赞哈:傣族曲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在傣语中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

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阐释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阐释 摘要: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苑中的一朵 奇葩,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 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 层把握。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文化;拟兽舞蹈;图腾崇拜;风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 文化。舞蹈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积淀古代文化,而又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特殊文化现象,传承着民族审美心理。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风尚习俗,都哺育、陶冶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同时又塑造着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独 特风格。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 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层把握。 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间的平坝地区和江河之畔。那里风光绮丽、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史书记载,大约两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们就已进入“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农耕时期,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长期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故而人们具有清新、雅致、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不同,只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因此,它的舞蹈风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样雄阔、壮美,有救众人于水火的气势,而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如“蜡条舞”,这是一种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各托一支燃烛,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手向内或向外划圆旋绕,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种“三道弯”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时做缓步流动,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摇曳,营造出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气氛。烟烛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希望通过这种舞蹈仪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够在光明中超脱、升华。又如广为流传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编的。舞者身穿白衣,头戴璎珞,手执莲花,乘金孔雀传经,这些

民族风情:傣族艺术——舞蹈

傣族的舞蹈象脚鼓舞:流传于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有斗鼓、赛鼓等竞技内容。象脚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节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脚鼓领舞。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大鹏鸟舞: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傣族民风民俗

傣族民风民俗 导语: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标准差异,称之为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傣族民风民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互相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构造有所差异。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骄傲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民族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开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目录 摘要 .................................................................................................................................... I 前言 (1) 1对于东方各国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 (1) 2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来源 (2) 3傣族“三道弯”与汉族“三道弯”的异同 (3) 4 傣族“三道弯”的成因与定义 (3) 4.1“三道弯“的发展变化 (4) 4.2“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色 (4) 4.3“三道弯”的肢体表现形式 (5) 结论 (6) 鸣谢 (7) 参考文献 .............................................................................................................................. .8

摘要 “三道弯”是一种特定的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跨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以广义上是常见的一种舞蹈形态,由于各民族民间舞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来源,及其身体各个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同样是“三道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傣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有其共同的审美特征,但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 关键词: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审美特征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前言 在人类自然生活中,人们欣赏美、表达美、追求美是自然的事情,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舞蹈艺术则是美的艺术,而舞蹈艺术中的女性舞蹈具有一种特定形式的美,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所体现的风格迥异的“三道弯”特征,更突显并扩展了女性天成地就的自然曲线,恰当得体地放大了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的美韵,使舞蹈艺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傣族舞蹈是云南省傣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其舞蹈优美、朴实,舞姿富于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便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经常在舞蹈姿态上模仿孔雀的形态,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因此,“三道弯”便成为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舞姿造型所谓“三道弯”,不是对线条凹凸起伏在数量多少和大小区别方面的界定,它是对曲线状态的一种比喻。而女性体态的“三道弯”,则是对女性躯干自然形成的曲线状态的一种描绘性比喻,它是对女性身体线条所形成的自然美的一种赏喻。在舞蹈艺术中,女性体态体现的“三道弯”是对自然状态的夸张、渲染,是艺术化了的“三道弯”。在某些舞蹈形式中,“三道弯”除了运用一般意义上的肢体语言外,还运用特定的体态形式或肢体技巧来传情达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文人墨客的描绘中还是在画家工匠的塑造中,都不乏对女性体态曲线的刻画, 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经典之作。 1对于东方各国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 印度舞蹈是世界上很有特点的一种舞蹈样式。印度的传统舞蹈几乎都突出了“神舞一体”的特点,不仅表演形式与内容突出了这一点,形体动作方面也充满了宗教含义。如印度的“奥迪西舞”,它是最能体现印度妇女美丽体态的舞蹈种类,其著名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和演员舞动时腰部的左右摆动,使女性的柔情和妩媚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也是印度其他各派舞蹈所无法企及的。

傣族的民风民俗.doc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

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初一:____浅夏诗韵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

傣族民俗开发

傣族民俗开发 一、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不仅象征了吉祥,平安,幸福,还给人们带来了声声欢笑。对于傣族泼水节的开发应本着保护民族文化的理念去合理利用与开发,使得这一傣族传统节日一直传承下去。 1.整合旅游资源,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酒店住宿餐饮的基础设施交通公路设施,充分保证游客的衣食住行。 2.加大傣族泼水节的旅游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客源,扩大泼水节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影响力。 3.加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举行各类宣传节目。以政府为纽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签订旅游合作协议,推动泼水节良性发展。 4.以泼水节为桥梁,大力发展当地农业与制造业,将优良的农副产品与精美的工业制造品提供给旅游者。将一二三产业联动起来,更好的促进一泼水节为代表的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5.建立以傣族园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企业,更好的推动泼水节的保护性传承。傣族园主要活动可以安排如下: ①泼水节庆活动。天天泼水节,让游客随时都感受到泼水节的狂欢氛围;②傣家民居参观,向游客展示傣家的干栏式建筑,体验傣族的待客礼仪;③歌舞表演,向游客集中展示傣家民间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傣家少女的靓丽多情。④赕佛,在曼春满古佛寺让游客参加拴线、念经、抽签等佛教活动。⑤根据季节特点,举行傣家传统节日活动,如赛龙舟比赛、放高升、斗鸡赛、丢包、燃放贡菲(孔明灯)、赶摆、赕佛等活动,弘扬傣族传统文化。⑥根据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和曼听5个傣族自然村寨的特点,各有侧重地开织锦、傣式首饰加工、制陶等民族工艺品加工参观,傣家婚礼习俗参观。⑦傣家住宿、餐饮。 二、食俗(举办傣族美食节、全面推广傣族特色菜式) 民以食为天,不过是到哪里旅游都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所以食俗的开发必定是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傣族作为一支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且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傣族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此外,傣族的竹筒饭早已声名远扬。相信这些美食已足以让游客们垂涎三尺。 值得一提的是,因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所以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所以以昆虫作为美食节的噱头,这种新奇的形式必定能吸引大量充满好奇心的游客。

傣族文化

一、傣族概述 傣族人口102.5万(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等30余县市。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聚居的地方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东汉时期,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艺人到东汉王朝的的首都洛阳献乐表演,赢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被封为“ 汉大都尉”,与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8—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公元12世纪,西双版纳首领叭真憨势力逐渐强大,统一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勐泐”地方政权,称为“景金殿国”。据史料记载,有上百万人口,曾受过元朝封号,授“虎头金印”,此后一直同中央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地设置金齿宣抚司、彻里军民总管府,负责管辖傣族地区。明代,在这里设置较小土司区,全面加强土司制度。清代,虽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更为发展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尽管历代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压迫和盘剥,但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仍进行着友好的交流和往来。傣族在当地较其他少数民族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此,在坝区逐渐形成各民族交换产品的集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傣族对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瑶、基诺等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傣族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更是历史悠久,关系更为密切。早在秦汉以前,中、缅、印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傣族德宏地区是当时中外联系的通道之一。元代以后,大量汉族劳动人民和士兵移住傣族地区垦荒戍边,和那里的傣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处。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民风民俗作文1500字

民风民俗作文 1500 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 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 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 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 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 摆上月饼、 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 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 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 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 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 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 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 树中秋、 点塔灯、 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 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 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 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 型美观, 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如“嫦娥奔月”、 “银河夜月”、 “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 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 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 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 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 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 晒得庄稼枯死, 民不聊生,

傣族民族特色

傣族民族特色 篇一: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

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经过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动,浴佛节被宣传成“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

傣族舞教案

《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了解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状态。 技能性目标: 1、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 2、结合基本手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3、加强学生在跳舞时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情感性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教师准备】 DVD机,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了解傣民族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并结合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教学难点】 1、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2、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教师整队上课,师生互相问好,清点班级人数,整理服装。 二、活动身体(身韵组合) 通过练习地面提、沉组合,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进入舞蹈的状态中,为后面傣族舞蹈平和的气息,安静得环境打下基础。

三、复习傣族舞蹈体态、基本手位(一至七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傣族舞蹈优美、恬静、灵巧、质朴,感情内在含蓄。膝部柔韧的屈伸来控制节奏的快慢。 1、傣族舞蹈坐姿体态: 双膝并拢,臀部轻轻坐在脚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内收,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柔和。 2、傣族基本手位 一位: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 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 二位: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胃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 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注意肩膀不能耸起,气息下放。 三位: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 四位: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 五位: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六位: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 七位: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注意:在做动作时气息保持下沉,肩膀放松,脖子拉长,所有的动作出手时走最大路线,收手时走最近路线! 集体练习一遍,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和膝盖的屈伸。 四、学习傣族舞蹈的掏手和柔手 1、掏手:由里向外双手掏出,掏出后四指并拢,大拇指向旁翘起,收回时向下按压手指,此动作用于连接每个手位,是过程动作。 2、柔手:双手自腕关节有韧性地提起,并逐关节呈波浪形向指推进。 五、学生自组动作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有关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有关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欢乐的泼水节与那动听的传说,不仅仅属于傣民族的。每逢傣历新年的到来,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欢庆,举行泼水节活动。国内外游客也非常喜爱和向往这个色彩缤纷的盛会,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识傣家的泼水习俗。既是这样,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部门包括旅游企业就应该负责任地搞好泼水节活动的宣传,让这个风靡中外的民族节日有它本来的面貌和历史。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这个节日活动更应具有传统色彩和民俗情调。 泼水节在傣语叫“楞贺尚比迈”,因傣历元旦在六月,又称做“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泼水仪式活动又是此节的主要活动,据一本叫作《车里》的史地小丛书里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浴佛之后,民众更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事。”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傣历新年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放火灯、赛鼓、跳孔雀舞、泼水祝福以外,增加了体育表演、文艺演出、游园联欢、放氢气球等,慢慢将浴佛仪式活动淡化了。作为以保护、发扬傣族传统文化为重要宗旨的傣族园来说,要不要恢复那些浴佛仪式活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

傣族舞蹈《雨竹林》表演艺术

浅谈傣族舞蹈《雨竹林》的表演艺术 舞蹈表演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体现作品主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它受内心情感的支配,凭借肢体动作、造型和技巧,并结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手段,利用空间、时间中流动的舞蹈形象,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肢体语言。作品的表演者,不能只停留于作品表面的视觉效果、动作模仿,还要凭借它所处的文化背景、风格特征等客观因素,深入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剧情需要等,挖掘出作品自身真正的艺术性,从而完美地塑造和表现舞蹈中的艺术形象。 傣族舞蹈是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人民以舞蹈的特殊语言直率、真挚反映他们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实现他们审美要求和表现形式,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艺术形式。傣族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风格,独特的韵味美和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舞蹈《雨竹林》用纯粹的肢体动作来传达感情、表达内在的情感世界,是一种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整个舞蹈的基本动律为腿保持弯曲状态,以双膝的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摇摆,后踢步居多,踢起时快而有力,脚掌落地时轻轻放下,上身基本保持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作品采用了起伏动律、横摆动律、起伏卷身动律。例如:表现少女行走在竹林中观竹,就运用了起伏动律,表现了少女优美、含蓄、舒缓的舞姿,以及对竹林眷恋的一片深情。

《雨竹林》的风格特征是由于不同历史文化、地域、宗教信仰等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其中体态的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通过傣族民间舞蹈“三道弯”、“一边顺”的体态风格特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傣族少女优美、灵动、朴实,展现出了柔美、轻盈、平稳的傣族舞蹈基本特征。作品中舞姿富有雕塑性、刻画出了傣族少女柔媚、外刚内柔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的图腾文化,主要是指身体和手指的造型,包括身体的“三道弯”,手指的“三道弯”,每道弯都要呈弯曲状、倾斜状,整体看上去呈“s”形。它的体态特征贯穿于舞蹈《雨竹林》造型中,如舞蹈中的单展翅动作,要求表演者作到身体的三道弯和手部的三道弯相结合,表现舞蹈造型艺术之美。 “一顺边”来源于傣族人民生活劳动的步态与形态,是指手、脚、身体一致,顺着同一个方向。在《雨竹林》的后踢步动作中,我们看到随着左右脚的运动,身体也随之左右摆动,双手做前后摆动。但它们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类似于我们俗称的“顺拐”。再如,舞蹈中“鱼摆尾”的动作,体态上始终保持着三道弯的造型,但同时,在双脚左右的运动下,我们也看到了手、脚和身体一顺边的特点。在左脚落地时,左胯顶出,左手高于右手,反之亦然。 《雨竹林》的技术技巧主要包括:后桥接踢抱旁腿、原地倒踢紫金冠和旁点地辗转等。 后桥接踢抱旁腿中的“后桥”要求表演者掌握腰部的软度、力度,和上肢的力度,注意臀部夹紧,绷脚。在双手支撑下腰的基础上,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 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 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 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 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 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 ¤泼水节 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 节日期间去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 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 1、阅读《腊八粥》《难忘的泼水节》《火把节》三篇文章。 2、了解各民族习俗,知道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习俗的习惯。 三、自读互助 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 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阅读提示) 引读: 锅里的粥冒着香气,八儿闻了又闻,真是着急,于是粘着妈妈说:(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妈妈说:“要到夜里!” (2)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听到锅里腊八粥的咕嘟声,八儿的肚子咕噜起来。

(3)“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八儿默默地等待着,可心里一直在惦记锅里那香喷喷的腊八粥。(4)“妈,妈,等我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5)“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虽然吃不到,但八儿也舍不得离开锅台半步,不时地仰仰脖子说:(6)“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 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2、自读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向我们传达他们的美好心愿与祝福的。(阅读提示) (1)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狂欢场面(课件播放)看了图片,你体会到了什么(热闹、喜庆、快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活动美美地读一读。 《难忘的泼水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孩子们,大家的读,老师感受到了,国家领导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相互享受这被泼水、被祝福的快乐,让我们也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火把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水带给人类吉祥、平安和祝福。火也一样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你从《火把节》这篇课文中还了解到哪些内容。(3)、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填空: 火把节是大凉山彝家人的习俗,火把节历时三天三夜,人们穿上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那么,到底傣族有哪些民风民俗呢?下面大家 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相关的作文 吧!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一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 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 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 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 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 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 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 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 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 所以除了竹筒饭, 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 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 4 月 13 日至 4 月 15 日到傣族来游玩, 那么你要小心啦, 因 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 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 开始互相泼水, 你泼我, 我泼你, 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 它象征着吉祥、 幸福、 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 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 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 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 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 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 但他们的热情、 古朴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 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 生活。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二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 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 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