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课题3 离子

第4单元课题3 离子
第4单元课题3 离子

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因此教材编写了第一段“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的排布”部分介绍了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决定了该元素的性质,所以在探讨元素的性质时,必须考虑到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

本课题内容不同于宏观物质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就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题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和重点。

1.采用电教手段和生动的比喻,力求教学直观。

2.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它的含义。

3.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要掌握分寸,

实用文档

在教学上不必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

1.离子的形成过程。

2.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实用文档

2.离子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学生阅读→教师小结→学生活动→总结拓展。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相关练习题。

学生用具: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

[回答]分子和原子。

[引言]与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离

子的知识。

[板书]课题3 离子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

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实用文档

有什么特点?它们相互打架吗?它们在原子核外怎样排布?请大家阅读课本P76“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段内容,总结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排布特点。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阅读]

[动画展示]1.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特点

2.电子在核外的分层排布

[引导学生看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总结]由刚才的动画模拟可知: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排布时,总是最先排布在离核

较近的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依据能量高低逐渐向外层排布。

[板书]1.排布特点

[讲解](1)电子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实用文档

(2)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3)电子排布时依据电子层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排布,

(4)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过渡]为了简明、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我们引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展示]

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氢氧氖钠镁氯

质子数1810111217

原子结构示意

[请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圆圈、圆圈内的数字、弧线及弧线上的数字所

表示的意义]

实用文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含义:

a. 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子核和核内电子数;

b.弧线表示电子层;

c.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排布的电子数。

[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师]以上是核电荷数1~18的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大家找出其中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并分析讨论它们的结构有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交流]

[板书](2)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总结]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都为8个(氦为2个)。由于它们均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化学惰性”,所以人们认为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称为8电子稳定结构或2电子稳定结构。实用文档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达到相对

稳定的结构(如Na、Mg、Al等)。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相对稳定

的结构(如O、Cl、S等)。

4.由此可见,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过渡]金属元素的原子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或得到,从而形成稳定结构。那么它们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粒子是什么呢?那就是离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的形成。

[板书]二、离子的形成

[阅读]请学生阅读课本P77“离子的形成”一段内容,同时思考问题。

1.什么叫离子?

2.什么叫阴离子和阳离子?

3.讲述NaCl的形成过程。

4.离子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实用文档

[学生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

[回答)1.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补充]在化学反应中,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容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容易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失去电子带的是正电荷。得到电子带的是负电荷,失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得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用+、-表示电性,如Na+、Cl-表示分别带1个单位的正、负电荷,Mg2+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问题2的答案]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补充]原子失去几个电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

[问题3的答案]

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表示为Na+);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成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即Cl-),Na+与Cl-由静电作用结合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像这种由于阴阳离子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

实用文档

[补充]由阴、阳离子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如:NaCl、MgCl2等。一

般情况下,一种金属元素与一种非金属元素相互作用时容易形成离子化合物。

[请学生看图4—10,此图形象生动地表示出了氯化钠(NaCl)这种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用电脑动画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问题4的答案]

①原子不带电荷,而离子带电荷。

②原子不一定具有稳定结构,而离子一般具有稳定结构。

③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教师板书]

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阳离子

2.离子的分类:

阴离子

3.NaCl的形成过程

4.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实用文档

[讨论]原子、分子、离子与物质的构成有何种关系?

[学生讨论]……

[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1.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3.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也可以结合成分子。

4.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阴阳离子互相作用可以形成物质。

[提问]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你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回答]

[总结讲解]1.一般来说金属和固态非金属还有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铜、铁等。

2.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等。

3.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互相作用形成的物质即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硫化钾等。

[教师总结并板书]

5.物质的构成

实用文档

大部分金属

(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固态非金属

稀有气体

(2)大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

(3)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过渡]根据所学知识,我们来做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面的物质中,哪些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是由原子构成的?哪些是由离子构成的?

①Ne ②S ③KCl ④Al ⑤N2 ⑥Fe ⑦CO2 ⑧MgS ⑨Cu ⑩Ar ⑩SO2⑩P

[学生练习]

[答案]①②④⑥⑨⑩(12)由原子构成

⑤⑦(11)由分子构成

③⑧由离子构成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还知道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还是稀有气体元素,是易

实用文档

得电子、易失电子还是具有稳定结构时,只要看其核外电子排布,观察其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即可。

[布置作业]习题1、2

板书设计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排布特点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含义

(2)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

阴离子

3.NaCl的形成过程

实用文档

4.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物质的构成

大部分金属

(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固态非金属

稀有气体

(2)大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

(3)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考题回顾

1.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同一种元素的是( )

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它的阳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B.它的阳离子有10个质子

C. 它是一种金属元素D.它的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

3.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请各举一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_______;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_________;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_______。

实用文档

答案:1.BD 2.B 3.二氧化碳铁氯化钠

备课资料

1.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它们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是相同的,但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不同的。而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所以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和性质有明显的不同。现举两例进行比较。

(1)钠原子与钠离子的比较

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整体不带电荷。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

容易失去这个电子,表现强的金属性(或还原性),容易跟水、酸、活泼非金属等发生反应。

钠离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钠离子半径比钠原子小。由于最外电子层有8个电子。所以钠离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跟水、酸、非金属等反应,只在熔融状态电解时,可获得电子变成钠原子。显示很弱的氧化性。

(2)氯原子与氯离子的比较

实用文档

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氯原子不带电荷。氯原子最外电子

层上有7个电子,容易夺取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氯原子表现强非金属性(或氧化性),容易跟金属、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氯离子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氯离子半径比氯原子大。氯离子最外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比较稳定,遇强氧化剂或电解时,可失去1个电子变成氯原子,表现有较弱的还原性。

备课资料

1.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它们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是相同的,但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不同的。而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所以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和性质有明显的不同。现举两例进行比较。

(1)钠原子与钠离子的比较

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整体不带电荷。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这个电子,表现强的金属性(或还原性),容易跟水、酸、活泼非金属等发生反应。

钠离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钠离子半径比钠原子小。由于最外电子层有8个电子。所以钠离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跟水、酸、

非金属等反应,只在熔融状态电解时,可获得电子变成钠原子。显示很弱的氧化性。

实用文档

(2)氯原子与氯离子的比较

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氯原子不带电荷。氯原子最外电子

层上有7个电子,容易夺取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氯原子表现强非金属性(或氧化性),容易跟金属、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氯离子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氯离子半径比氯原子大。氯离子最外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比较稳定,遇强氧化剂或电解时,可失去1个电子变成氯原子,表现有较弱的还原性。

2.为什么不能说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原子,由于原子种类不同,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不同,因而性质也不同。由原子构成物质时有三种类型。

(1)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等。

(2)由原子先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如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它们都是单原子分子,靠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物质。多数非金属单质,如氧气、氢气、氮气、氟气、氯气、溴、碘等都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如HCl、H2S、NH3、CH4等;非金属氧化物(除去SiO2等),如CO2、SO2等;非金属与非金属间组成的大多数化合物以及大多数有机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3)由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先构成离子(包括原子团如酸根、铵根、氢氧根),再由离子构

成离子型化合物。如:盐类、强碱、多数金属氧化物等。在这些类物质中一般没有分子。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离子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 一、判断正误 1.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微粒。() 2.相对稳定结构是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结构。() 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 4.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内质子数。() 5.原子变成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 6.最外层是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二、选择题 1.下列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A. 电子 B. 分子 C. 原子 D. 离子 2.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核外电子数 B. 最外层电子数 C. 核内质子数 D. 核内中子数 3.有关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4.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7 B. 该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D. 属于金属元素 5. 下列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6. 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B、C、D、 A、 三、填空题 1.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表示离子的是(填序号,下同); (2)表示阴离子的是; (3)表示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粒子是; (4)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是; (5)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易得电子的粒子是。 2.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或汉字表示: (1)2个氮原子____________ (2)铵根离子____________ (3)硫酸根离子_________ (4)硝酸根离子____________ (5)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_ (6)3个铝离子____________ (7)2S2-____________ (8)O2-____________ 3.元素Z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Z m+与元素Y的阴离子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__。

第4单元课题三同步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选修6同步训练 1.下列实验中没有涉及气体压强原理的是() 解析:选D。苯和水不相溶是产生分层的原因,与压强无关。 2. 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选A。选项A中NaHCO3与CO2不反应,烧瓶内的压强不变,不能形成喷泉;选项B中NH3易溶于水,形成NH3·H2O,NH3·H2+4+OH-,溶液呈碱性,能形成红色喷泉;选项C中H2S+CuSO4===H2SO4+CuS↓,CuS为黑色沉淀,能形成黑色喷泉;选项D中HCl+AgNO3===HNO3+AgCl↓,AgCl为白色沉淀,能形成白色喷泉。 3.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双选)() A.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解析:选BD。A项苯层中的溴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而褪色;B项中浓硫酸使蔗糖炭化,浓硫酸被还原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褪色;C 项中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在广口瓶中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D项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332是否变质。选项B,不能用硫酸酸化,因为SO2-4也能与Ag+反应生成白色的Ag2SO4沉淀,应选用HNO3酸化。选项C,HNO3也能将I-氧化为I2,对实验产生干扰。选项D,利用KNO3与NaCl的溶解度差异,采用结晶的方法可将KNO3除去。 5.某校进行化学实验考查时,教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炭粉或者是这两种的混合物,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某同学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假设: 假设1:黑色粉末是炭粉; 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 他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并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则实 (3) (4)拓展:为了进一步探究炭粉和氧化铜的性质,他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下实验,将此黑色粉末隔绝空气加热(若炭完全反应),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请完成下列各题: ①烧杯中________(填“有”或“无”)不溶物; ②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该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③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炭粉不溶于稀硫酸,氧化铜溶于稀硫酸,发生反应CuO+H2SO4===CuSO4+H2O,根据不同的现象可确定黑色粉末的可能组成。炭粉在隔绝空气和氧化铜反应后的固体物质可能是Cu或Cu和CuO的混合物。 答案:(1)黑色粉末是氧化铜黑色粉末是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2)①无变化②溶液变蓝色,黑色粉末完全溶解③溶液变蓝色,仍有部分黑色不溶物 (4)①有②H2SO4③CuO+H2SO4===CuSO4+H2O

课题3离子

陶营中学师生公用教案(15) 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出题人:王豪欣审核:九年级化学科研组 第四单元:课题3 离子 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的,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2.记住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初步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正确比较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离子的形成2、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知识回顾、检测】 1.元素是具有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写出P75表4-3常见的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自主学习】 3.核外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原子核外电子是排布的,最少的有 层,最多的有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层的不超过2个)。4.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是指最外层具有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个)的结构。 5.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电荷,成为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电荷,成为离子。当离子和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电性。 6.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 A.核内质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自主阅读:阅读课本P78第二、三自然段,完成下列内容: 7.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量高低:由()到()离核距离:由()到() 8.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及圈内的数字表示,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知识点二、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2 20的元素: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知识点三、离子的形成

【当堂训练】 知识点一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 .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 .核外电子数为6 知识点二 12.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第1题图 第2题图 13.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 知识点三: 14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 ~E 共表示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子是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 15.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 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 (填“相同”或“不相同”)【能力提升】 7.根据结构示意图 ,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微粒: (1)当n =8时是_____,(2)当n =10时是______,(3)当n =11时是_____

课题3离子的形成(教案)

课题3 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定义、分类、结构特点、表示方法、意义及形成的原因,掌握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离子的定义、分类、表示方法、意义,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离子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灯片1)问: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化学变化中具有怎样的电子变化趋势? 引导提问:原子得失电子之后会形成什么呢? (灯片2)板书:离子的形成 二、新授 (灯片3)以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例引出离子的相关知识 (灯片4)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11 2 8 1 失电子 +11 2 8 +17 2 8 7 +17 2 8 8 得电子 Na Cl Na + Cl - 带正电 带负电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钠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氯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灯片5)3、离子结构的特点 明确:最外层均为稳定结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图 (灯片6)4、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方标上“n +”或“n -”,即用数值加“+”或“-”表示,当n 为1时可以省略。如:钾离子 K + 硫酸根离子 SO 42- (灯片7)5、离子符号的意义 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n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表示离子所带电荷的电性。 (灯片8)6、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关系 (灯片9)7、以氯化钠为例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11 2 8 Na + +17 2 8 8 Cl - +11 2 8 Na + +17 2 8 8 Cl - 阳离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原子 阴离子

4-3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胡景基

惠东县初中教案及单元检测题编写评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教案离子 作者:惠东县稔山中学胡景基

学校:稔山中学

[过渡]那么,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教材P78图4-9,介绍电子层的概念。 [挂出小黑板]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挂出小黑板]核电荷数从1——18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仔细观察: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 们的最外层电子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倾向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稳定金属元素一般 4个易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一般个易电子不稳定 小结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8(氦为2),不易得到也不易失 去电子。 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为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如:稀有气体。 [过渡] 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板书] 二、离子的形成 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 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 (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提高学生参 与的热情,让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 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积极设计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 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 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 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 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 拨引导,对于方案①,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 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 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 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 成化合物NaCl。(通过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 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 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 (1)离子: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Cl-、OH-、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Na+、Mg2+、Al3+;Cl-、S2-、O2-…… [挂出小黑板]原子、离子的比较

第四单元 课题3 离子的形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5、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 学法指导: 1、通过对运动由宏观到微观的对比归纳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 2、通过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稀有气体原子及其它原子的对照与 猜想归纳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利用上面的延伸及离子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初步认识离子化合物。 知识链接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核外电子的排布 【合作学习】: ⑴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⑵什么叫电子层。 ⑶核外所有电子是否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⑷什么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多少层,最多的有多少层?它们能量关系如何?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阅读教材】:P78第三段及表4-4。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点拨】:1-20号元素。画出He, Ne, Ar , Al的结构示意图。 【合作交流】: ⑴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最多排多少个电子? ⑵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多少个电子?

⑶尝试画出13和16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合作学习】: ⑴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⑵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⑶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⑷元素的性质与什么关系最密切? ⑸什么叫相对稳定结构? 2、离子的形成 【合作交流】: ⑴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的结构是否稳定? ⑵ 【 【教师点拨】: 【阅读教材】:79页“离子的形成”。 ⑴什么叫离子?什么叫阳离子和阴离子? ⑵离子可否构成物质?如何构成? 【小组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⑴离子符号的书写。 ⑵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小结】: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课后拓展】: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说课稿)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说课稿) 回民中学马维龙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一节,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等微观知识的基础上,从宏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十分重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元素的概念 2.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了解了原子的概念,但是要从定义出发,理解元素,并利用元素的定义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概念仍然是一个难点。而且学生对元素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概念还没有完成,本节课通过对地壳等物质中元素的含量的学习可使他们更加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元素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无数优美的乐章是由1234567组成的;成千上万个英语单词是由26个英语字母组成的,那么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比如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图片中的铁、钙、锌等是指什么呢?什么是元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元素 第一课时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反馈练习中及时发现知识疑点,学会对关联的概念进行梳理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探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弓I入课题 动画播放一段“补钙、补铁、补锌”的电视广告,提出问题:广告中宣传的钙、铁、锌指的是什么呢? 二、元素的概念 1、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首先,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则资料 A1、A2、A3三种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B1、B2、B3三种原子也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提问:请你们分析一下,上面的6个原子,它们在结构和性质上有什么相同点? 3、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学生阅读P59页一、元素下面的第二自然段:了解碳、氢、氧元素的质子数。 5、设问:有三个兄弟来找我,问它们是属于哪类元素家族?请各位同学一起帮我判断一下 【课件】氢的同位素的三个原子图 ? a ■ A Cf 三、元素的特点 1、提问:搞清楚元素的定义。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没有一个蔬菜、一个水果的说法。 3、小结: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 [投影]: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3离子》学案2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3离子》学案2 人教新课标版 二、离子的形成 1.概念:因 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的形成和分类。 原子 (带 电荷的离子) 原子 (带 电荷的离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钠离子 ;氯离子 ;镁离子 ;硫离子 ;硫酸根离子 。 4.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练习]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Ca 2+ 2H + 3Cl - 5.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以NaCl 为例。) - [小结]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讨论] 有如右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⑴当它为原子时,X= ,原子符号为 ; ⑵当它为阳离子时,X 可能为 ,离子符号为 ; ⑶当它为阴离子时,X 可能为 ,离子符号为 。 [反馈练习] 1、下列离子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 A.Na 1+ B.OH -1 C.Al 2+ D.SO 42- 2、某粒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该粒子 ( ) A .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B .一定是阳离子 C .一定是阴离子 D .无法确定 3.对于Fe 、Fe 2+、Fe 3+ 三种粒子的判断: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同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全部 4.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5.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 C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D .分子、原子都能保持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 [提高题] 6.已知R 2- 核外有x 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 ,则这种元素原子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 ) A .M-x-2 B .M-2 C .x-2 D .M-x+2 7.下述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 __,属于非金属 元素的是______,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 下述微粒达到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其中原子是_______,阳离子是______,阴离子是_______。

第四单元课题3、4

第四单元课题3、4练习卷 班级姓名座号 一、选择题 1、对于K和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同一种元素B.属于同一种粒子 C.核外电子数相同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3、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都正确的是() A.碳酸钠NaCO3B.硫酸H2SO4C.氧化铁O3Fe2 D.氢氧化钾K(OH)2 4、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铜B.氯化钠C.氧气D.金刚石 5、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1) 元素种类 (2)化学性质 (3)相对原子质量 (4)原子的电性 (5)原子核 (6)电子层数 (7)最外层电子数 A.(1)(3)(5) B.(2)(4)(6)(8) C.(2)(5) D.(1)(5) 6、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 B.Zn C.N2 D.CO 7、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元素是() A. B. C. D. 8、环境监测部门常采用五氧化二碘(化学式为I2O5来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五氧化二碘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A.-5 B.+2 C.+3 D.+5 9、分析HCl 、X、HClO 、KClO3、KClO4的排列顺序规律,可知X代表的是() A.NaCl B.Ca(ClO)2 C.Cl2 D.Cl2O3 10、已知化合物中铝元素为+3,氧元素为-2,由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 能为() A.AlO B.Al2O3 C.Al3O2 D.O2Al2

11、元素R 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 2O 3,若R 的化合价不变,则下列化学式错误的是( ) A. R(SO 4)2 B. R 2S 3 C. R 2Cl 2 D. R(OH)3 12、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 A .1个—氧化碳分子:Co B .2个碳酸根离子:2CO 32- C .3个亚铁离子:3Fe 3+ D .4个氢原子:2H 2 1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D .CO 2和CO 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14、右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镁原子结构图中X=8 B .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C .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 .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 15、饮用水用Cl 2消毒会促使一些致癌物质生成,为消除隐患,现在已经采用高效 安全的ClO 2消毒杀菌。下列对ClO 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lO 2是一种氧化物 B.ClO 2是由氯元素、氧元素组成 C.ClO 2中含有氧气 D.一个ClO 2由一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16、目前世界上已证明”达菲”(分子式为C 16H 31N 2PO 8)是治疗禽流感的唯一良方,其生产原材料是作为中国传统香料和中药的八角中所含的一种重要成分莽草酸(化学式为C 7H 10O 5),据统计,全球90%有八角产于中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4 B.一个“达菲”分子中含有58个原子 C.莽草酸分子中C 、H 、O 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7:10:5 D.莽草酸和“达菲”分子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5:8 17、下列方框中符合2H 2意义的示意图是( ) 18、科学家研究发现,以Y 2O 3,BaCO 3和CuO 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后可以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其化学式可写成Y 2Ba 4Cu 6O 13,且在合成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则( ) A .此合成过程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Y 的化合价为+2 Mg 12镁2X 2+12Cl 17氯782+17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学案

课题3:元素 第一课时(总第21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识别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会列出元素的简单分类。 2.会指出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学习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定标导学】(温馨提示:阅读教材P59~62后填空) 1.元素是(即)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元素、元素和元素。 3.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4.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 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字母来区别。 【合作探究1】 1.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为。 2.元素的种类决定于。 3.元素分类的方法。 A.铁、锌、钠 B.钙、铝、铜 C.铝、银、镁 D.碳、钙、氯 ⑵写出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元素的符号:(Ⅰ组)A B C M N ;(Ⅱ组)a u e l g 。 5.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既可以表示,也可以表示。 ⑴H表示,还表示。 ⑵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A.4H2 B.4H C.2H2 D.H4 【合作探究2】 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有如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么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元素的种类有谁来决定? (2)、元素概念中的“同一类”三个字能否改为“同一种”?你对“同一类原子”是怎么理解的? [讨论] 下述化学反应中; 过氧化氢→水+ 氧气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 (SO2) (H2O2) (H2O) (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3)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中考化学知识点:课题3 离子

导引解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页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例题1】下列为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 B C D (1)写出A、B、C、D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可查元素周期表)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四种元素中,原子的结构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_____;容易得到电子的是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查阅元素周期表即可知A、B、C、D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呈现“化学惰性”,A、D的最外层均为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趋向于获得2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C的最外层仅有1个电子,趋向失去电子。 【答案】(1)氧(O)氖(Ne)钠(Na)硫(S) (2)B C A、D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离子符号的意义见下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第四单元课题三

课题3 离子学案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2、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定义和形成的过程 学习重点:1、核外电子的排布 2、离子的形成过程 【课前延伸】 课前预习: 1、核外电子的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 运动,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层,最多的有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小圈和圈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和,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3、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容易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容易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带电荷的原子叫做。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分层运动 1、电子层是指。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离核远近: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2、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第一层最多个,第二层最多个,最外层最多不超过个。核外电子首先排布在能量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的电子层里。 4、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如Cl原子结构示意图: 指出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金属元素5、元素的分类:依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可把元素分为三类: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4个,在反应中易电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通常为个(氦为个)。通常把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结构称为。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都有使自己变成的趋向。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 合作交流 1、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排布规律是第一层最多个,第二层最多个,最外层最多不超过个。 2、在原子结构中,原子的种类由决定,相对原子质量主要由决定, 元素的种类主要由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决定。 3、元素的分类,一般把元素分为(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精讲点拨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 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余或等于4个 分类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 在原子结构中,原子的种类由决定,元素的种类主要由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决定。 自主学习

第四单元 课题3《离子》教案设计一

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离子符号的含义,物质与构成粒子的判断。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回顾一下课题2:元素部分的内容,找同学起来讲述一下元素的概念; 元素书写的注意事项及上黑板来写出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从微观的角度来探究物质的构成。物质可以由分子构成,如H2O,也可以由原子直接构成,如Fe.那么像NaCl这样的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就是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课题3:离子 三.讲授新课: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原子的结构,知道它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那么核外电子到底是怎样在核外运动的呢?我们先来看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六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注意一 下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看看有什么特点:稀有气体元素氖, 它的原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金属元素钠、镁,它们的原子 最外层为1、2个电子;非金属元素氧、氯,它们的原子最外 层为6、7个电子。我们知道,稀有气体曾被称做“惰性气体”, 就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到底是为什么呢?就因 为它的最外层是8个电子,人们就认为具有8个电子的(只 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的结构。 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最为密切。 当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时,会怎样呢?这样就形成了离子。 (二)离子的形成:当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时,核内的质子数就不等于核外的电子数,这时原子就不呈电中性了,就带了电荷。(1)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当原子失去电子后,它就带了正电荷;而当原子得到电子后,它就带了负电荷。(2)分类:a。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如钠离子,b。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如氯离子。

第四单元 课题3 离子 导学案 第1课时(定稿)

第四单元课题3 离子导学案第1课时(定稿)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和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分 析推理能力。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难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原子的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现在发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个)。 2:用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请分别画出质子数为2,6,9,13,16,18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人们认为最外层具有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 关系十分密切。 合作探究 学点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导入新课: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大但体积小,核外广大的空间被电子占据,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小组讨论: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归纳小结:核外电子是排布(或运动)的。 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学点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画法 含义: 画法:画圆圈,标核电,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学点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小组讨论:1.什么叫做相对稳定结构? 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小结:1.填写下表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学案第4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离子4428

《课题3 离子》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观察l~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观察l~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预习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预习离子的形成过程 3.预习并归纳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 Ⅰ.个人自学 你能说出下列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铁、水、食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自主学习】 1、阅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小电子,在原子内部很大的空间中围绕着原子核这个小老头不停地转动;我们在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因为这老头长得很特别:虽然占据原子中央很小的地盘,却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因此,这小老头也带正电,很有能耐,正好把我们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所以我们很难脱离原子核的怀抱。 猜想一下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2、阅读课本78页图文。 科学家是怎样定义电子层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绘画并与同桌交流:(1)氢原子结构图(2)氧原子结构图(含有8个电子的氧原子中,这8个电子究竟怎样绕核外高速运动呢?)。 3、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观察课本表4-4中一些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说出其中每一部分代表的内容吗? 4、从课本上找出什么是相对稳定结构?仔细观察投影:“核电荷数从1—20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①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离子同步解析新人教版

课题3 离子 导引解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页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例题1】下列为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 B C D (1)写出A、B、C、D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可查元素周期表)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四种元素中,原子的结构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_____;容易得到电子的是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查阅元素周期表即可知A、B、C、D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呈现“化学惰性”,A、D的最外层均为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趋向于获得2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C的最外层仅有1个电子,趋向失去电子。

【答案】(1)氧(O)氖(Ne)钠(Na)硫(S) (2)B C A、D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离子符号的意义见下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例题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a=________时该粒子表示的是原子; (2)当a=________时该粒子表示一个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3)当a=________时该粒子表示一个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 【解析】本题要求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a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是10,从离子和原子的区别看,当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时此粒子为原子;质子数多于电子数时为阳离子,多几个就带几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少于电子数时为阴离子,少几个就带几个单位负电荷。 【答案】(1)10(2)12(3)9 三、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查阅资料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4)初步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 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流程】 一、设疑自探 1.激情导入:缺钙了吃什么?出示图片(播放)。其实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出示图片)那么:什么是元素?与物质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构成物质奥秘课题3 元素,板书课题:课题3元素(1)。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和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围绕课题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⑴什么是元素? 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改变? ⑶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⑷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元素什么关系? 依据本节学习目标,我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补充成下面几个问题: 3、出示自探提示 ⑴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共有几种?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 ⑵结合图示思考P59下方的讨论题?

⑶结合P60图示和资料卡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⑷请结合图3-18谈谈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和微观构成的关系与区别。 ⑸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 认真自学课本59-60页内容完成以上自探提示。(约8分钟)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展示要求: (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 (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 (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 (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 (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10分) 2、教师精讲。 本节知识抽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精讲和补充。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 碳质子数6,中子数6 氧质子数8,中子数8 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原质子数8,中子数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