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涌水原因分析

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涌水原因分析
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涌水原因分析

第30卷 第3期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30 No.3 2008年 3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Mar., 2008 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涌水原因分析

陈炜韬1,王明年1,魏龙海1,吉艳磊1,盖志英2,黄仁德2

(1.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5,四川 成都 610031;2.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摘 要:涌水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灾害现象,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厦门海底隧道NK12+088断面涌水为实例,通过结合该断面的工程地质情况,运用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从地下水渗透破坏、围岩遇水崩解及掌子面围岩特征3个方面分析了涌水的原因。分析得到:NK12+088断面处的全、强风化围岩均处于管涌发生的临界状态,有发生渗透破坏的危险;全强风化围岩遇水后在17 min崩解基本完成;涌水位置为掌子面岩脉出现的位置;分散的渗水点逐渐集中在一点或数点是涌水危险的开始。

关键词:海底隧道;涌水;渗透破坏;水力坡度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8)03–0457–05

作者简介:陈炜韬(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质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力学行为研究。E-mail: cwt611@https://www.360docs.net/doc/c216520807.html,。

Analysis of causes and disposals for water gushing of land regions

Xiamen of submarine tunnel

CHEN Wei-tao1, WANG Ming-nian1, WEI Long-hai1, JI Yan-lei1, GAI Zhi-ying2, HUANG Ren-de2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2. The Fourth Railway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Wuhan 430063, China)

Abstract: Water gushing is common disaster in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may be induced by many causes. Taking the water gushing of section NK12+088 of Xiamen submarine tunnel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s and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engineering conditions of the section, the causes of water gushing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penetrating breakage of ground water, integration in water and em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in tunnel face. It was shown by the analysis that in completely weathered and strongly weathered surrounding rock penetrating breakage might happen due to piping, and the disintegration would be basically accomplished in seventeen minutes. Water gushing appeared in the location of rock vein.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persive penetration point was the dangerous mark of water gushing.

Key words: submarine tunnel; water gushing; penetrating breakage; hydraulic gradient

0 前 言

涌水是隧道施工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不仅引起掌子面围岩坍塌及流失、埋没坑道、地表塌陷、支护结构变形等,而且导致在施工中常常要改变施工方法、增加辅助的工法和工程建设费用。据统计,我国1988年以前施工的隧道有80%在施工中都遇到了涌水,故涌水灾害是隧道及地质工作者常常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海底隧道而言,具有地下水水压力高、水源补给无限,且施工中不具有自然坡排水条件的特点,在开挖卸荷过程中,风化破碎带处极易发生涌水的危险,如日本的青函隧道、奥地利的Oslofjord海峡隧道施工时的涌水都发生在破碎带处[1-2]。

不同地质情况下的隧道工程,其涌水的原因是不相同的。文献[1]对著名的青函隧道施工中发生的4次大的突水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这4次事件都发生在岩体破碎软弱区;文献[3]对四川南柯河上一电站引水隧道的涌水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施工原因和围岩本身破碎情况是涌水的主要原因;文献[4]以国外3个工程实例分析了隧道开挖中高压涌水的原因和处理措施;除此之外,隧道开挖后,水与围岩裂隙的相互作用也是隧道涌水的主要原因[5-6]。

厦门海底隧道作为国内第一条海底隧道,其主要───────

基金项目: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4-318-00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 2040)

收稿日期:2007–04–26

458 岩土工程学报 2008年

修建在弱风化~微风化的花岗岩中。但是在陆域段主要穿越全强风化围岩,海域段也将穿越3条强风化基岩深槽和1个风化囊[7],而且在风化槽附近存在微风化的破碎带。在2006年10月10日,服务隧道施工到陆域段NK12+088断面时曾发生大量的涌水。本文正是结合该涌水断面,从围岩条件和水土相互作用上分析了涌水的原因,并介绍了该断面涌水的处理措施,对本工程以后的风化囊槽及青岛海底隧道的施工提供借鉴。

1 涌水断面工程地质条件及涌水情况 1.1 NK12+088断面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厦门东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报告》[7]和《厦门东通道工程A围堰下砂层分布情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NK12+088涌水断面地层由上到下依次为:上部土层分别为近期沉积的淤泥及第三系冲洪积形成的黏土、砂土;下覆基岩为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的全风化~强风化黑云母花岗岩;NK12+088断面隧道上部穿越全风化黑云母花岗岩、下部为强风化黑云母花岗岩。具体纵断面工程地质剖面见图1。此外,服务隧道NK11+781.2~NK12+096.4段拱顶有砂层分布(见图1),隧道拱顶开挖线距砂层底面的距离为4.02~8.96 m不等,该砂层与海水连通并受潮汐的影响;在砂层与隧道开挖区之间的全强风化围岩中有部分二长岩、玢岩岩脉分布。

图1 涌水断面处工程地质纵剖面图

Fig. 1 Longitudin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file in the section of water gushing

该断面的地下水主要为陆域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若围岩裂隙与海水相通时,也受海水补给。地下水主要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基岩孔隙裂隙水,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残积层中,风化基岩孔隙裂隙水赋存于基岩全~强风化层中。超前地质预报曾提出隧道右侧(面向出口NK12+096~NK12+086)、左侧(NK12+080~NK12+070)与隧道相交的10米范围内为规模稍大的多水带。

1.2 涌水情况及应急处理

2006年10月10日中午,掌子面在施作超前小导管时发现掌子面右侧有渗水现象,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右拱腰处。下午2时左右水量增大并集中于一点向洞内涌进,至下午4时涌出的水已流至NK12+150,距离掌子面62 m,此时施工方已经采取措施处理涌水[8]。右拱腰集中渗流点1处形成和持续时间较长,也是右拱腰处各分散渗水点首次集中。至10月11上午约10时,涌水已至NK12+200,右拱脚出现集中涌水点2,并且水量开始增大很大,并携带泥砂;大约20 min后,右侧形成全面涌水点3,开始时形似“瀑布”;几分钟过后,“瀑布”消失,但总涌水量有增无减,同时掌子面正面和初期支护背后也开始出现涌水。具体的涌水位置和断面涌水点参照示意图2。此次涌水导致地表发生大量塌陷,形成一个半径为7.5 m大的圆锥形漏斗,参见图3。

图2 NK12+088断面掌子面涌水点示意图 Fig. 2 Sketch map of the point of water gushing in section

NK12+088

NK12+088断面涌水现象出现后,业主、施工、监理及设计方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由于涌水量大,并且携带了泥砂,且海底隧道不具有自然坡排水的能力,因此在采取的措施中,对涌出的地下水采取了排、堵、截相结合的办法,即分别在NK12+185、NK12+200处设置砂土袋挡水坝和混凝土挡水坝(厚3 m),同时在NK12+200处的挡水坝上设置泻水孔以便排水;对地表塌陷区进形注浆处理,同时在NK12+088~NK12+100段通过地表向洞内灌注级配砂石,以起到堵住掌子面、止水及防止地表塌陷扩大的作用。挡水坝的设置及采取的注浆加固等措施参见图3。通过以上几种措施成功的控制了涌水塌方,这些措施对以后类似涌水处理提供参考。

2 涌水塌方原因分析

2.1 地下水的渗透破坏

全、强风化花岗岩由于风化后主要以石英为主,因此在地下水作用下表现出砂性土的特征。土力学中指出[9],水在砂性土中渗流时,在渗透压力下可能带

第3期 陈炜韬,等. 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涌水原因分析 459

图3 涌水处理措施示意图

Fig. 3 Sketch map of disposals for water gushing

表1 土样基本性质及描述

Table 1 Basic property and description of sample

颗粒组成百分数/% 试样编号

取样里程

天然含水率/%

>2 mm

0.5~2 mm

0.25~0.5 mm

0.075~0.25 mm <0.075 mm

备注

A3-1 Nk12+344.5 41.1

37.1 28.5 10.4

18.6

5.4 强风化黑云母花岗岩:灰白色,岩

石风化较严重,掌子面岩石呈松散

粗砂状。

A4-1 Yk12+415 35.5 10.5 35.7 23.4

20.6

9.8

试样中含有粉质黏土与全风化黑云母花岗岩的接触面。

A4-2 Yk12+365 23.7 29.2 21.8 13.1

31.2

4.7 全风化黑云母花岗岩:肉红色,石

英颗粒多,岩石风化严重,岩芯呈

硬塑黏砂质土。

走一些细小颗粒,使得围岩中渗流通道逐渐增大形成管涌。一般情况下,当实际水力坡度I c 大于土质围岩的临界水力梯度I cr 时,将出现管涌,反之则不会出现渗透破坏。实际水力坡度I c 的计算参照文献[10]的计算公式,土质围岩的临界水力梯度I cr 以式(1)计算:

s w s w cr w s w ()()(1)(1)I w e γγγγγγγγ???==+??+? 。 (1)

式中 s γ为土质围岩的重度,

kN/m 3;w γ为水的重度,一般取10 kN/m 3;γ为土质围岩的天然重度,kN/m 3;

e 为土体的天然孔隙比。

由上面的计算公式,由于涌水断面发生在陆域段,因此实际水力坡度I c 等于1。根据勘察报告,全、强风化黑云母花岗岩的重度均为27.2 kN/m 3,天然孔隙比分别为0.772,0.677,将其分别带入式(1),则全、强风化围岩的临界水力梯度I cr 分别等于0.97,1.03。通过比较水力坡度I c 和全、强风化围岩的水力梯度I cr 表明,该断面处的全、强风化围岩均处于管涌发生的临界状态。此外,在隧道开挖后,围岩卸荷导致裂隙增加,张开度增大,这无疑增大了全强风化围岩的天然孔隙比,从而使得极限水力梯度I cr 减小。经地下水作用后,围岩更易发生渗透破坏出现涌水。

2.2 围岩遇水崩解

围岩遇水后如果受水的影响较小,则有利于其自稳,反之,则遇水后会在水土相互作用下加速失稳。本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涌水端全强风化黑云母花岗岩遇水的崩解情况。

试验装置由带刻度的量桶、水槽和铁丝网格组成;试验过程为:将网格与量桶相连并给水槽中注满水,然后将取至掌子面的试验土样切成 5 cm ×5 cm ×5 cm 大小并放置在网格上,随后将量桶、网格和土样一起缓慢放入水槽中,最后记录下水面在量桶上对应的刻度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具体的试验过程见文献[11]。

试验取样及试样的基本性质如表1,通过测试不同时刻下试样在水中的崩解量,绘制成崩解量随时间关系曲线见图4。

从崩解试验结果图4可以看出,遇水后全、强风化花岗岩都出现了很快了崩解散落;在遇水后17 min ,三个试样的崩解量都在80%以上。其中,崩解最快的为强风化黑云母花岗岩试样A3-1,崩解完成的时间仅17 min 。因此,该断面发生渗水时,围岩遇水崩解导致掌子面失稳,使得拱顶上部土体在失去支撑时受重力和地下水动力共同作用而发生地面塌陷。同时,由于全、强风化围岩的强崩解性,围岩遇水后更易形成

460 岩土工程学报 2008年

大的渗流通道,也容易使分散的渗流点逐渐集中形成大的涌水点。

图4 全强风化围岩遇水崩解曲线 Fig. 4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integration content and time 2.3 掌子面围岩特征

充足的水源和大的渗流通道是隧道涌水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根据前面涌水段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由于砂层与海水相连,因此具有充足的水源。但是由于砂层距离隧道开挖线有一定距离,故要形成涌水必须有通道连接砂层中的水。

在NK12+088上台阶施工开挖时,掌子面地质素描显示在上台阶右侧有一二长岩的岩脉发育,呈硬塑状黏土,褐红色,示意图见图5。

围岩开挖后,破坏了原有的径流条件,同时围岩的卸荷也使全风化黑云母花岗岩与二长岩脉两个接触面张开形成渗流通道,文献[2,12-13]研究也表明在这种裂隙处易发生渗透破坏。针对砂层出现的区域,《厦门东通道工程A围堰下砂层分布情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指出在该段内出现的竖向岩脉多开挖区附近的土体与砂层连通。

可见,隧道右肋处满足了涌水的两个条件,而且前面分析NK12+088处全风化围岩在地下水作用下易强崩解和发生渗透破坏,因此,渗水点的出现与岩脉的位置相吻合。

图5 NK12+088掌子面地质素描图

Fig. 5 The geological sketch for tunnel face in NK12+088

前面主要从围岩本身条件、遇水性质及地下水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了涌水产生的原因,除此之外,施工中对围岩的扰动等也是涌水的原因之一。但是就该断面涌水而言,地下水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是主要原因,它使得分散的渗水点逐渐集中。

3 结 论

本文结合厦门海底隧道NK12+088断面工程地质条件及涌水情况,从地下水渗透破坏、围岩遇水崩解及掌子面围岩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涌水的原因,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对今后的施工和类似工程提供帮助。

(1)经计算,NK12+088断面处的实际水力梯度为 1.0,而全、强风化围岩的临界水力梯度分别等于0.97,1.03,因此全、强风化围岩均处于管涌发生的临界状态,在地下水作用下围岩有发生渗透破坏的危险。

(2)厦门海底隧道全强风化围岩遇水易崩解,一般在17 min基本完成,这个性质加速了地表塌陷和渗透通道的形成。

(3)分散的渗水点逐渐集中在一点或数点是涌水危险的开始;同时,由于渗水点发生在岩脉与围岩的结构面处,因此,有必要对掌子面围岩及渗水情况进行观察和监测。

(4)对于本工程,在以后的隧道顶部有砂层分布段、全强风化交界断面处、大的岩脉与围岩交界面处及风化囊槽施工中,必须注意涌水的发生。因为根据NK12+088断面的涌水原因分析,这些地段可能是涌水的临界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1] TSUJI H, SAWADA T, TAKIZAWA M. Extraordinary

inundation accidents in the Seikan undersea tunnel[C]// Proceedings–IC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96, 119(l): 1–14.

[2] NILSEN B, PALMSTR?M A. Stability and water leakage of

hard rock subsea tunnels[J]. Modern Tunnel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497–502.

[3] 马德勤. 花岗岩体中隧道的大涌水塌方[J]. 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 1981(4): 49–49. ((MA De-qin. Water gushing out and collapse of granite tunnel[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1981(4): 49–49. (in Chinese))

[4] 汪易森. 关于深埋长隧洞开挖中高压涌水问题的讨论[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6, 4(5): 4–7. ((WANG Yi-sen.

Discussion for high-pressure flow of deeply buried long tunnels[J].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4(5): 4–7. (in Chinese))

[5] 黄润秋, 王贤能, 陈龙生. 深埋隧道涌水过程的水力劈裂

作用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19(5): 573–

第3期陈炜韬,等. 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涌水原因分析 461

576.(HUANG Run-qiu, WANG Xian-neng, CHEN Long-sheng. Hydro-splitting off analysis on under groundwater in deep-lying tunnels and its effection water gushing out[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0, 19(5): 573–576. (in Chinese))

[6] 王鹰, 陈强, 魏有仪, 等. 岩溶发育区深埋隧道水岩相

互作用机理[J]. 中国铁道科学, 2004, 25(4): 55–58.

(WANG Ying, CHEN Qiang, WEI You-yi, et al. Water/rock

interaction mechanism in deep-buried tunnels in karst area[J].

China Railway Science, 2004, 25(4): 55–58. (in Chinese)) [7]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厦门东通道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工

程地质综合勘察报告[R]. 武汉, 2004. (China Zhongtie Major Bridge Reconnaissance & Design Institute corporation.

Geology engineering Report of construction drawing in design phase of Xiamen submarine[R]. Wuhan, 2004. (in Chinese))

[8] 西南交通大学. 厦门东通道海底服务隧道掌子面涌水情况

报告[R]. 厦门, 2006.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Water

gushing out report of tunnel face in service tunnel of Xiamen

submarine tunnle[R]. Xiamen, 2006. (in Chinese))

[9] 洪毓康. 土质学与土力学[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HONG Yu-kang. Soil mechanics and soil science[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01. (in Chinese)) [10] 李光耀, 夏支埃. 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风化深槽的岩土工

程特征研究[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6, 20(1): 23–28. (LI Guang-yao, XIA Zhi-a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athering grooves in the seabed tunnel of the east Xiamen passage way[J].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2006, 20(1): 23–28. (in Chinese))

[11] 西南交通大学. 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施工阶段围岩分级

研究阶段成果报告[R]. 成都, 2007.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hase report of surrounding rock classification in construction phase of Xiamen submarine tunnel[R]. Chengdu, 2007. (in Chinese))

[12] 雷升祥, 李淑媛. 浅谈海底隧道的地下水[J]. 现代隧道技

术, 2004, 41(5):6–11. (LEI Sheng-xiang, LI Shu-yuan.

Discussion on the groundwater in undersea tunnels[J].

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 2004, 41(5): 6–11. (in Chinese))

[13] 孙钧. 海底隧道工程设计施工若干关键技术的商榷[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5(8): 1513–1521. (SUN Jun.

Discussion on some key technical issue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ndersea tunnel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6, 25(8): 1513–1521. (in Chinese))

勘误

2008年第2期第232页作者单位署名有误,应为(1.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2.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 200092),英文为(1. 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United Research Centr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0092, China)。特此更正。

(本刊编辑部)

通风技术经济性研究

苍岭隧道营运通风方式的初步论证一:国内外双管公路隧道营运通风方式调查 1.国外公路隧道营运通风调查分析 1.1国外公路隧道概况 截止2000年11月,国外公路隧道长度在10km以上的有10座;5-10km 范围有74座,4-5 km范围有47座,3-4km范围共有104座,共235座。 表1.1—世界公路隧道统计表(长度大于10km) 表1.2—世界公路隧道统计表(长度5-10 km) 表1.3—世界公路隧道统计表(长度4-5 km) 表1.4—世界公路隧道统计表(长度3-4km) 这些长大公路隧道主要分布在挪威、瑞士、日本、奥地利、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长度5km以上隧道几乎全部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襄括。正在施工中的中国台湾平岭(Pinglin)隧道(2×12.9 km+服务隧道),目前排名世界第三,预计2003年建成通车。 山岭公路隧道有钻爆法(Drill and Blast)及掘进机法(TBM)施工。在十座世界最长的隧道中,台湾省的平岭隧道采用TBM法施工。 海底隧道有钻爆法和TBM法,亦有盾构法施工。 挪威是公路隧道修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具有修建山

岭隧道和海底隧道的先进技术。于2000年11月27日通车的世界最长的公路隧道Laerdal隧道,为单管双向交通隧道全长为24.5 km,该隧道按钻爆法掘进、钢纤维加筋射砼作永久衬砌支护(挪威法)。排名世界第三名台湾省平岭隧道,为高速公路(双管正线+服务避难隧道)隧道,为三管一次建成,应该说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级公路隧道。 在海底隧道方面,挪威亦处于领先的地位,其次为日本。在世界长度3 km以上的十六座海底隧道中,挪威占12座。日本东京湾海底隧道(2×9.5 km),按盾构法施工,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 1.2国外公路隧道通风调查 本报告列出了国外最长隧道(前10名)以及其它一些著名隧道使用的通风方式,见《世界部分隧道通风统计表》(表2.2.1)。 公路隧道通风方式有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两大类。隧道是狭长的管状构造物,隧道通风主要解决两类问题:正常交通条件下隧道内空气清洁,符合工业环境标准;在火灾等重大事故条件下如何防灾。在考虑通风方式时必须考虑火灾问题。通风对防灾是有利还是不利,如何辩证地解决这个问题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手段息息相关,从国外公路隧道通风发展历程充分显示了这点。 1.横向通风方式(包括全横向和半横向通风) 隧道断面内设专门通风道和排风道,清鲜空气可通过隧道断而上通风道/排风道,进行横向道排风。当通风气流全部为横向流动时,称全横向通风。当仅有送风道或排风道,气流部分从送风道或排风道流动,部分通过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7019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详细 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众所周知,“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灾害是煤矿生产的五大灾害。其中水害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随着对地下岩层的开拓与延伸,地下含水层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对水的诱发及强化作用,造成井下开采环境恶化, 常常遇到突然发生的来势凶猛的透水现象,致使设备被淹没、人员伤亡。因此,如何根据矿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辨识水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引发水害的水源和原因 在暴雨、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窖水这四种引发煤矿的水源中,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造

成的频率最高,危害也最为严重。地下岩溶水尤为严重。 由于水源不同,造成水害的水源压力也有差异。在我国北方地区,多为突发性底板岩溶水突水;南方和西南地区,作用于煤层顶底板的突水压力较小,矿井突水多为缓发式突水。 煤矿水害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地质因素包括:老窖、老空积水、含水层和断层导水等。其中老空积水是指生产矿井的老采空区、老巷道等积水,这种水存在于采掘工作面周围,既可以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也可以以零星形态分布,这种水体的水量虽然不是很大,但因流动快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尤其是矿区开采多年,而且下山开采,上部的煤层大都已采空,容易形成老积水。 人为因素主要指一些煤矿,超层越界开采,防水

底砾含水层特大突水灾害的封盖治理技术(最新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底砾含水层特大突水灾害的封盖 治理技术(最新版)

底砾含水层特大突水灾害的封盖治理技术 (最新版) 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11月24日,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祁东煤矿东翼-420m水平试采32 22倾斜长壁工作面,在推进48m时,发生了第四系底部砾石含水层1570m3 /h特大突水淹井灾害,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四含”水文长观孔水位观测,突水后水温变化特点、水质化验资料和防水煤岩柱构成,分析出水水源为第四系底“四含”水;导水通道可能为采动裂隙沟通风化网络裂隙;或工作面中部存在有垂向导水裂缝带,使四含水下泻所致。 2工作面概况 首采的32 22工作面位于一平二采区,起止标高为-420~-540m,长800m,宽

150m。为倾斜条带综采工作面,煤岩柱高度63~73m。煤层厚度平均2.5m,平均倾角 10°左右。第四系松散层厚370m,其底界标高为-358m。32 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厚度1.83~2.41m;老顶为砂岩,厚0.89~10.41m;底板岩性为粉细砂岩为主,厚度28.82m;底板岩性粉细砂岩,厚度约15m左右。 3突水灾害的封盖治理 3.1治理目标与技术难点 治理目标是要把“四含”水进入煤系地层和工作面的主要导水通道予以彻底封堵,消除隐患,保障安全生产。经分析认为上述导水通道大体有两种:一是“四含”与基岩直接接触部位的风化网络裂隙渗透补给通道;二是存在于上部基岩段中,不规则的垂向导水通道(包括构造裂等)及其与采动冒裂带的延伸与结合。其治理的主要技术难点是: (1)如何正确分析判断突水来水通道的隐伏部位和如何通过少量钻孔进行有效、有控制的注浆封堵。 (2)如何正确确定冒裂带的上部边界和通过少量钻孔实现对采空区和冒裂带充分的充填灌注,并使固体的硬度达到最适宜的程度。

长大公路隧道的设计与展望

交通建设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业已证明,快速通畅的网络交通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大型越江过海通道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以大深度地下空间的开发、大断面跨江过海通道需求的增长、环保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契机,相应的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的不断突破,都为超大、特长跨江过海通道进一步高效综合利用开拓了新的前景。与此同时,对跨江过海通道建设的要求越来越 长大公路隧道的设计与展望 杨志豪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235) 高,特别是一批大型跨江越海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和正在建设,将我国的通道工程技术领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创新、安全环保、绿色节能等众多新理念的挑战。 目前,我国已建成或在建的重要跨江过海交通隧道有上海崇明过江通道长江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海底隧道、南京纬三路隧道、上海中环线二座隧道、外环线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等。其中隧道长度最长的为崇明越江工程中的长江隧道,其工程总长约9k m,盾构隧道一次穿越长度达7.5k m。而琼州海峡通道、 渤海湾通道工程也已处于规划阶段,以琼州海峡为例,其海域长度最短达20km左右,采用隧道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将是隧道行业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本文以对我国现有隧道设计、施工方面的最新技术的探讨,来展望隧道设计的新发展。 1 跨江过海隧道设计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采用水下隧道跨江过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少,不受通航净空限制和航空空域的限制,运营时不受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比桥梁有更好的抗震性 施工技术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厦门翔安隧道结构长期监测系统预警管理研究——厦门市路桥管理有限公司

厦门翔安隧道结构长期监测系统预警管理研究 陈玖彬1,夏才初2 (1.厦门市路桥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市361009;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市200092) 摘要:翔安隧道是我国内陆地区第一条海底公路隧道,目前,国内尚无海底隧道长期监测的工程案例。本文以翔安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模型试验与统计分析等手段,研究翔安隧道长期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安全性的定量评价,建立适用于翔安隧道长期监测系统监测预警的判定标准。 关键词:翔安隧道长期监测监测预警 1 引言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内陆地区第一条公路海底隧道,隧道全长约 6.05km,跨越海域段约4.2km[1]。海底隧道与山岭隧道不同,其地质环境更为复杂,工作环境更为恶劣。海底隧道承受高的孔隙水压力和较大的地下水渗流梯度,所处的环境地震发生频度较高[2][3]。这些特点决定了海底隧道结构的健康状况更为人们所关注。由于隧道建成后围岩被支护结构所封闭,难以量测,因此隧道在运营期的结构长期监测应以支护结构,尤其是二次衬砌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为主[4],通过量测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状态,推测围岩和支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间接获得围岩的活动情况[5]。 隧道运营期长期监测项目安全性的评价信息大致分为两类: (1)位移信息。主要是二次衬砌位移。 (2)应力信息。包括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应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围岩与初期支护间水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水压力、钢支撑内力、二次衬砌应力等。 位移信息安全性的判定,当前更多的重点是放在隧道的施工阶段,如坑道断面的收敛量测(位移信息),因为在施工阶段,位移量测数据较容易获得,通过位移信息进行反馈设计的方法居多。但是对于运营阶段二次衬砌的位移变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判定基准。 应力信息是可以直接判定隧道安全性的信息。在隧道运营期,通过长期监测系统埋设的传感器容易获取相关的应力信息,并用于判定隧道的安全性。 2 长期监测系统的监测内容 翔安隧道结构长期监测系统:通过埋设在初支和二次衬砌等支护结构上的传感器监测隧道特殊区段隧道结构的变形或受力状态的变化。翔安隧道长期监测系统的监测内容包含了:二次衬砌位移、围岩与初支见接触压力、初支与二衬间接触压力、围岩与初支间水压力、初支与二衬间水压力、钢支撑内力、二衬内应力、二衬表面应变、地震加速度等。翔安隧道长期监测系统监测内容及传感器[6]见表1。

防灾减灾书面竞赛试题

防灾减灾知识大赛” 书面竞赛试题 一、填空题: 1、灾害信息员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灾害信息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灾害信息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2、灾害信息员职业守则是对灾害信息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等方面提出的综合性的行为标准,是灾害信息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3、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4、我国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一)气候变化的影响(二)人为因素的影响 事故灾难是指直接由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突发性、灾难性、连带性、不确定性。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具有以下特点公共影响性、危害严重性、成因复杂性、处臵困难性。 6、我国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可概括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配合,上下分级管理”。 7、灾害信息统计的根本要求就是及时、准确、全面、客观,这也是保持灾害信息“生命力”的前提和保证。所以,在灾害信息统计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8、灾害信息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所发生灾害的一些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发生时间、灾害结束时间、受灾区域和其他几个辅助要素。 9、灾害信息报送的基本程序和要求,这一程序和要求可以概括为逐级审核,逐级汇总,逐级上报,特殊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10、根据灾害种类的不同,灾害信息员面临的职业危害和风险也各有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类:洪涝灾害环境、地震灾害环境、台风灾害环境、冰雪灾害环境、雷电灾害环境、沙尘暴灾害环境、滑坡泥石流灾害环境、高温热浪灾害环境、火灾环境、矿难环境、交通事故环境、疫区环境。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40题)

东庞矿特大突水灾害治理

★专题论坛———煤矿水害防治★ 东庞矿特大突水灾害治理 郑存良 (邢台矿业集团公司,河北省邢台市,054201) 摘 要 东庞矿4112奥灰陷落柱特大突水灾害治理,通过物探、钻探等综合勘探,查清隐伏含水、导水构造形态后,采取地面打钻、注浆封堵过水巷道等措施,提前复产1年时间,减少了灾害损失。 关键词 奥灰陷落柱 特大突水 水害治理 东庞矿 1 导言 2003年4月12日,河北金牛能源东庞矿在2903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发生了2#煤层奥灰陷落柱特大突水灾害。虽经全力组织抢险救灾,但因突水量远远超过矿井最大排水能力,5天后矿井被淹。其后全力以赴投入注浆堵水工程。8月16日开始矿井试排水,9月29日,一水平(-300m)开始恢复生产, 11月11日即恢复一水平(-300m)采掘工作面生产。11月24日追排水至-480m,12月5日恢复了二水平井底水泵。12月27日,通过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全面恢复生产的安全评价。到2004年8月31日,测定二水平涌水量为120m3/h,生产煤炭101万t,赢利112亿元。 111 突水工作面概况 东庞矿1983年建成投产,核定能力为240万t;采用立井、暗斜井多水平开拓,目前开采-300m和-480m水平。主采2#煤,配采浅部9#煤。精查地质报告预计开采2#煤时,矿井正常涌水量为63214 m3/h,最大不超过正常涌水量的1倍。矿井水的主要来源为2#煤顶板砂岩含水层水,约占矿井涌水量的77%。历年矿井涌水量不超过210m3/h。矿井排水能力一水平(-300m)为2900m3/h,二水平(-480m)为2000m3/h。矿井地质条件类型为Ⅱ类,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类型。 2903工作面位于二水平南翼,设计走向长1370m,斜长175m,倾角13°,煤厚413m,地质储量140万t;煤层埋深580m,煤层赋存稳定,单斜构造,结构简单,属高级储量区,勘探精度满足设计要求。附近东17钻孔未见地质异常,相邻的2901工作面在开采时揭露断层落差118m,涌水为顶板砂岩滴淋水,涌水量10m3/h。在2903工作面掘进揭露时,巷顶局部有淋滴水,水量5m3/h,经化验为顶板砂岩水。 112 突水淹井过程及分析 4月12日8时47分,当2903工作面下巷掘进至750m处时,迎头突然出现来压片帮和涌水,此后突水量剧增,4个多小时后二水平泵房被淹,此时突水量约12000m3/h。15时在突水点西侧距离2500m 处的奥灰地表水文孔观测水位下降15150m;19时最大峰值突水量为74000m3/h。17日18时54分,矿井被淹没,测算此时突水量为7000m3/h。 二水平被淹后,为力保一水平不被淹没,曾采取措施将清水泵改造为污水泵,使最大排水能力提高到4200m3/h。组织施工了地面排水工程,并紧急租赁、安装2台500m3/h潜水泵。 突水后,来自科研、高校、地勘和有突水危险矿区的防治水专家,参加了整个抢险救灾指挥决策的技术咨询,防治水专家经过广泛讨论与分析后认为:到本次水灾前,在太行山东麓峰峰、邯郸、邢台、井陉矿区等范围内,2#煤均从未发生过陷落柱奥灰水突水灾害。由于突水后地面奥灰水文孔的水位速降,降幅达29m。根据水量巨大、出水迅猛的特点和水质化验,确定突水源为煤系地层基底奥灰强岩溶水。突水前未见突水征兆。在距突水点90m的东17钻孔,终孔层位为9号煤底板,未揭露奥灰且封孔良 5 东庞矿特大突水灾害治理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参考文本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参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众所周知,“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灾害是煤 矿生产的五大灾害。其中水害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的 重要因素。随着对地下岩层的开拓与延伸,地下含水层位 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对水的诱发及强化作用,造成井下开 采环境恶化, 常常遇到突然发生的来势凶猛的透水现象,致使设备 被淹没、人员伤亡。因此,如何根据矿区的水文地质特 征,辨识水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引发水害的水源和原因 在暴雨、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窖水这四种引发煤矿的 水源中,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造成的频率 最高,危害也最为严重。地下岩溶水尤为严重。

由于水源不同,造成水害的水源压力也有差异。在我国北方地区,多为突发性底板岩溶水突水;南方和西南地区,作用于煤层顶底板的突水压力较小,矿井突水多为缓发式突水。 煤矿水害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地质因素包括:老窖、老空积水、含水层和断层导水等。其中老空积水是指生产矿井的老采空区、老巷道等积水,这种水存在于采掘工作面周围,既可以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也可以以零星形态分布,这种水体的水量虽然不是很大,但因流动快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尤其是矿区开采多年,而且下山开采,上部的煤层大都已采空,容易形成老积水。 人为因素主要指一些煤矿,超层越界开采,防水系统不完善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害灾害。 煤矿水灾害的防治措施

水底隧道建设运营风险现状

近20年来,水下隧道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建桥相比,越江跨海隧道可以不受大雾、台风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稳定的运行能力和较强的抗地震能力;还可一洞多用;与大桥相比,还有少拆迁、结构维护费低、设计承载能力大、不影响航运等优点。水底隧道己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 日本于1942年建成的关门海底隧道拉开了修建水底隧道的序幕,?1994年建成的英法海峡隧道,世界知名。挪威从1982年以来,共完成24条水下隧道,共计100多公里,同时还有两条在建,多条正处在规划中。另外,丹麦、瑞典、冰岛也在建和筹划建设多条水底隧道。 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05年4月在厦门修建的5.95km 的厦门翔安隧道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条水底隧道,而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开工标明了中国水底隧道已经迈开了步伐。 上海已建8条水底隧道,上海崇明越江工程采用了“南隧北桥”方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桥隧工程。长沙己建或正建的有沿江路浏阳河水下隧道、湘雅路水下湘江隧道、劳动路湘江水下隧和德雅路浏阳河水下隧道。 在最近的20~30年,中国正考虑建造5条跨海隧道,它们是:潮海湾隧道(烟台到大连)、杭州海湾隧道(上海到宁波)、伶仃洋跨海隧道(连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琼州海峡隧道(广东到海南)、台湾海峡隧道(福建到台湾)。 然而,水下隧道工程建设具有投资大、施工周期长、施工项目多、施工技术复杂、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多和对社会环境影响大等特点,是一项高风险建设工程。在水底隧道给我们的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一系列水底隧道工程事故的发生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青函海底隧道自动工以来,有33名工人丧生,1300人伤残。隧道先后发生四 次涌水,两度被海水淹没,导致工程的长期延误,相应的建设费用也比原计划翻番,仅建设费用就达到了50亿美元。 挪威奥斯陆海湾开挖一条7.2km长的海底隧道时,因在海湾底部遇到一条15m宽的松散冰渍沉积带,导致涌水而被迫停工,后通过冻结法通过此段。 1996年11月18日,英法海底隧道发生火灾,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隧道内部结构物遭到严重破坏,隧道半年时间不能正常运营。 恩林索伊(Ellingsoy)隧道:坍塌工作面上部岩石覆盖厚度约45m,水深70m,处在断层带内。在断层内的膨胀粘土和裂隙承压水的作用下,隧道顶部6个小时内塌落了 8~9m。由于断层内岩体过于破碎,无法进行超前锚杆支护,因此先利用约700m3的混凝土把塌落区回填密实,然后在凝结后的混凝土内开挖,隧道才安全通过。 比约卢隧道:当隧道掘进到大约700m的地方,遭遇断层,此处海水深为72m,上部岩石覆盖层厚度大约30m。在施工中进行常规超前探孔,孔深达到8~10m时,探孔中出现涌砂、涌泥现象,且海水以200L/min的速度从51mm钻孔中流出。通过综合分析,最终采用物理和化学注浆加固技术,同时对渗漏海水进行疏导才得以顺利通过。 通过对国内外水底隧道的事故分析发现,水下隧道施工易引发突发性塌方和突水涌水,甚至引发泥石流,海底隧道事故一旦发生,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轻则导致工期延误、费用剧增,重则可能导致灭顶之灾。与一般的山岭隧道相比,海底隧道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使得其在施工和运营期间风险更大。因而对水下隧道工程进行风险评估,釆取科学合理的规避措施就十分必要而且迫切。本文正是基于此展开对穿黄隧道规划阶段、设计阶段、

福建厦门翔安隧道

福建厦门翔安隧道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全长8.695公里,从厦门本岛到达对岸的大陆端,比原来整整节省了82分钟,2010年4月26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双向六车道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通道是厦门岛第五条出入岛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它的建成通车使厦门出入岛形成了从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体交通格局。 福建厦门翔安隧道先进施工技术: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它包括隧道地质分析与宏观预报技术、隧道不良地质体长期超前预报技术、短期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超前钻探技术和重大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技术,共五部分。 地质分析与预报技术 隧道所在地区不良地质宏观预报,是以深入的地面地质调查为基础,通过区域不良地质分析方法,宏观预报洞体施工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类型、规模、大约位置和方向,宏观预报施工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可能塌方。 长期超前预报技术 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不良地质体的存在和施工辅助工法不当密切相关,首先是不良地质体的存在。所以,超前预报施工地质灾害,首先要进行隧洞不良地质体的超前预报。隧道不良地质体超前地质预报依据预报距离,分为长期(长距离—下同)超前地质预报、短期(短距离—下同)超前地质预报两种预报形式和预报步骤。长

期超前地质预报的预报距离为掌子面前方100m~150m以上。对于隧道不良地质体的长期超前地质预报来说,国内外主要采用TSP或浅层地震仪等仪器探测方法来进行。 短期超前预报技术 短期超前地质预报是在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进行的,预报距离为掌子面前方15~30m。 对于短期超前地质预报来说,国内外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探测、红外线和声波探测等仪器探测方法和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地质素描法)。 超前钻探技术 超前钻探是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体系主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岩溶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中,更起到突出的作用。超前钻探一般在隧道洞身长期、短期超前地质预报不得基础上进行,侧重长期、短期超前地质预报已经基本认定的主要不良地质区段;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宜全隧道连续进行。 地质灾害临近警报技术 即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监测、判断和临近警报技术。它是在隧道所在地区不良地质宏观预报和隧道洞体不良地质体长期、短期超前预报的基础上,大多伴随超前钻探同时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的工作,这是广义超前地质预报的第五道工序。主要包括:施工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施工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判断技术两个方面。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

煤矿突水灾害的防治 众所周知,“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灾害是煤矿生产的五大灾害。其中水害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随着对地下岩层的开拓与延伸,地下含水层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对水的诱发及强化作用,造成井下开采环境恶化, 常常遇到突然发生的来势凶猛的透水现象,致使设备被淹没、人员伤亡。因此,如何根据矿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辨识水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引发水害的水源和原因 在暴雨、地表水、地下水和老窖水这四种引发煤矿的水源中,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造成的频率最高,危害也最为严重。地下岩溶水尤为严重。 由于水源不同,造成水害的水源压力也有差异。在我国北方地区,多为突发性底板岩溶水突水;南方和西南地区,作用于煤层顶底板的突水压力较小,矿井突水多为缓发式突水。 煤矿水害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地质因素包括:老窖、老空积水、含水层和断层导水等。其中老空积水是指生产矿井的老采空区、老巷道等积水,这种水存在于采掘工作面周围,既可以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也可以以零星形态分布,这种水体的水量虽然不是很大,但因流动快而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尤其是矿区开采多年,而且下山开采,上部的煤层大都已采空,容易形成老积水。

人为因素主要指一些煤矿,超层越界开采,防水系统不完善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害灾害。 煤矿水灾害的防治措施 煤矿水害灾害的防治应该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治后掘”的方针,落实“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 强化水文地质勘查 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时整个煤矿生产的指南针,但是由于一些煤矿任意更改钻孔深度,或者减少钻孔数量,加之野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存在一定局限,最终导致这些煤矿水文地质资料的详细程度和可靠程度较低,尤其是有些地质资料没有对相关的地表水、岩溶水对开采的影响作出充分评价,甚至水文地质边界不清,矿井涌水量预测存在较大误差等因素都会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因此强化建井前的水文地质勘查是煤矿安全必须做足的功课,特别是对于地质结构较为复杂的矿井尤为重要。 地面防治方法与措施 矿井水害灾害的地面防治措施主要有三种:挖沟排洪、堵塞通道、河流整治。 挖沟排洪,主要针对位于山麓和山前平原平原区的矿井,雨季常常遭遇山洪淹没井口和工业广场,或沿煤层、含水层露头带以及裂隙等进入,使矿井涌水量增大。一般应该在矿区上方垂直来水方向修筑排水沟,拦截山洪和浅部地下水,排洪沟大致沿地形等高线布置,并

厦门海底隧道现场施工组织设计方法

精心整理厦门海底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编辑单位:江苏锦峰高空建筑防腐工程有限公司 编辑:①③⑧①④③④⑨⑧⑧⑧ 第一章编制说明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工程概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厦门东通道(XX隧道)项目隧道主体工程**标施工招标文件、施工技术规范及参考资料。 (2)**标标前会议纪要及补遗书,现场调查及咨询资料。 (3)厦门东通道(XX隧道)及两岸接线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标)(具体名称对一下图纸)。 (4)我单位在以往类似工程施工中所积累的成熟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经验; (5)国家及交通部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 (6)我单位实施ISO9002标准贯标工作质量保证手册和程序文件。 1.2 (1) (2) (3) (4) ),确保 (5) (6) (7) 1.3 A4 YK9+700 2.1 2.2工程规模 厦门XX隧道是一项规模宏大的跨海工程,路线全长8.346m,隧道全长5945米,其中跨越海域长约4200米,为双向六车道,是连接厦门本岛与XX区陆地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采用钻爆法修建的第一座大断面的海底隧道。 本合同段隧道长度为2810米,其中穿越陆域地段长0.29km,海域段长2.52km。 2.3主要技术标准 厦门XX隧道为高等级公路,同时兼具城市道路功能,两岸接线与城市道路相连。 主要技术标准详见表2.3.1。

2.3.3交通运输 厦门水路运输发达,是天然良港,(建议删除:五通港、刘五店港规划有万吨级深水泊位货运码头);鹰厦铁路、福厦公路与全国铁路、公路形成网络,XX岸XX大道一期工程基本贯通,交通较为发达。场内施工时,可就近修筑施工便道连接至施工地点。 2.4气候条件 厦门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均气温20.8℃,极端最高气温为38.4℃,极端最低气温2℃。每年2~8月为雨季,年均降雨量1143.5mm,主要风向为东北向,次为东南向,9月至次年4月为沿海大风季节,多为东北风,平均风力3~4级,最大8~9级。7~9月为台风季节,风力7~10级,最大可达12级,最大风速60m/s。 2.5工程地质条件 2.5.1区域地质概况 厦门地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闽东中生代火山断拗带(二级构造单元)之闽东南沿海变质带(三级构

突水突泥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突水突泥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最近是雨季多发期,容易内涝洪灾频发。也是突水突泥事故多发期什么是“突水突泥事故”? 突水突泥事故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或者开挖轮廓四周的特大岩溶溶腔突然压溃临界面,造成突水突泥地质灾害。 突水突泥事故发生的原因 “富水、高压、不良地质”三者不利组合是诱发突水突泥灾害的主要地质条件。 富水 水是突水突泥灾害发生的最大根源 高压 隧道一般埋深都比较大,通过爆破开挖之后,打破原有平衡压力,处于高压状态。 不良地质 隧道一般存在长、大、深等特点,沿途经历围岩变化繁多,隧道在穿越溶洞、断层破碎带或接触带、地下河等不良地质时,特别容易发生突水突泥灾害。综合来看,对不良地质围岩的盲目不合理开挖,开挖进尺过大,是造成突水突泥的主要原因。安全监理 突水突泥事故的应对措施 岩溶水的治理措施 对岩溶水处理坚持“以排为主,排堵结合”的原则。排水一般情况下采用盲沟将溶洞水引入中心排水系统,具体对岩溶水的整治,设计以采用截、堵、排、防综合措施原则。 岩溶洞穴的治理措施 在施工期间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必要的物探手段,然后根据岩溶洞穴的大小及洞穴与隧道不同部位的关系,采取了跨越、封闭堵塞、加固、以及绕避的办法来治理。

岩溶地段安全保证措施 采用TSP203地质预报系统、超前钻探、地质雷达等超前地质预报预测手段进一步探明掌子面前方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活动态势等情况,主要探测岩溶发育段、断层破碎带地段岩石的强度、岩性、岩层的破碎程度岩溶发育程度、水压力和涌水量的情况,从而正确选择开挖方法、注浆参数及相应技术参数。安全监理 突水突泥风险控制措施 隧道通过岩溶地区或采空区时,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探明溶洞的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发育程度、填充物、地下水的情况及岩层的稳定程度等,按照“堵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分别以“疏导、堵填、注浆加固、垮越、绕避、宣泄”等措施进行处理。

底砾含水层特大突水灾害的封盖治理技术

编号:AQ-JS-02593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底砾含水层特大突水灾害的封 盖治理技术 Cover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extra large water inrush disaster in bottom gravel aquifer

底砾含水层特大突水灾害的封盖治 理技术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11月24日,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祁东煤矿东翼-420m 水平试采32 22倾斜长壁工作面,在推进48m时,发生了第四系底部砾石含水层1570m3 /h特大突水淹井灾害,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四含”水文长观孔水位观测,突水后水温变化特点、水质化验资料和防水煤岩柱构成,分析出水水源为第四系底“四含”水;导水通道可能为采动裂隙沟通风化网络裂隙;或工作面中部存在有垂向导水裂缝带,使四含水下泻所致。 2工作面概况

首采的32 22工作面位于一平二采区,起止标高为-420~-540m,长800m,宽150m。为倾斜条带综采工作面,煤岩柱高度63~73m。煤层厚度平均2.5m,平均倾角 10°左右。第四系松散层厚370m,其底界标高为-358m。32 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厚度1.83~2.41m;老顶为砂岩,厚0.89~10.41m;底板岩性为粉细砂岩为主,厚度28.82m;底板岩性粉细砂岩,厚度约15m左右。 3突水灾害的封盖治理 3.1治理目标与技术难点 治理目标是要把“四含”水进入煤系地层和工作面的主要导水通道予以彻底封堵,消除隐患,保障安全生产。经分析认为上述导水通道大体有两种:一是“四含”与基岩直接接触部位的风化网络裂隙渗透补给通道;二是存在于上部基岩段中,不规则的垂向导水通道(包括构造裂等)及其与采动冒裂带的延伸与结合。其治理的主要技术难点是: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完善火灾报警系统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完善火灾报警系统 光 纤 光 栅 感 温 方 案 武汉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8月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完善火灾报警系统 光纤光栅感温方案 一、厦门翔安隧道火灾报警设计概况 福建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在隧道顶部已安装一路光纤光栅感温报警系统,结合的消火栓系统、水+泡沫喷雾系统及消防广播、监控系统和灭火装置配置,构成一个完整的长隧道消防防灾系统。 二、完善防火报警系统的构成说明 翔安海底隧道设计是双隧道+1条服务隧道,每个行车隧道是单向3车道,隧道宽度13.5米。结合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消防设计应针对隧道的火灾特点,立足于自防自救,采用相应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参照国内外有关消防规范,结合国内外的3车道隧道大量工程实例及隧道火灾案例的特点,对翔安隧道拟采用在行车道右侧加装一路光纤光栅感温报警探测。 火灾报警系统的使用环境比较恶劣,车辆从隧道中通过时,会留下浮尘、尾气等;隧道中的渗水会导致环境潮湿,使设施、设备容易产生锈蚀;隧道出入口附近受阳光、雨雪、雷电等干扰较大;隧道中因自然风、车辆行驶产生的活塞风和风机通风换气等,风速变化较大。由此,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选择除应满足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要求外,其防护等级不得低于IP65,并应有较强的抗干扰、抗腐蚀能力,其光栅探测器应能在有浮尘、尾气和其它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探测器响应时间短、运行维护方便,节省运营成本,尤其抗干扰能力强的光栅感温火灾探测器。 从2010年7月27日的火灾事故分析,如有车辆火灾发生,驾驶员按行车习惯,一般都会在行车方向右侧停靠施救,本隧道的火灾报警探测器安装在隧道顶部中间,在着火车辆靠右侧时,离行车道中线距离6M,距探测器直线距离至

土木工程灾害及防治论文

研究生试卷 2012 年—2013年度第2 学期 评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灾害及防治 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 年级:2012级 教师姓名:韦良文 研究生姓名:肖刚 学号:2120086054 注意事项 1.答题必须写清题号; 2.字迹要清楚,保持卷面清洁; 3.试题随试卷交回; 4.考题课俺百分制评分,考查课可按五级分制评分; 5.阅完卷后,授课教师一周内讲成绩在网上登记并打印签名后,送研究生部备案; 6.试题、试卷请授课教师保留三年被查。

浅谈隧道水害及其治理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已建或正在快速发展地下空间及隧道。随着大量地下空间的修建及投入使用,水--生命之源,对隧道及地下空间而言可以算得上是万恶之源。特别是在隧道修建过程中,如遇水害事故将对社会及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研究隧道水害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隧道水害水害原因水害机理治理措施 引言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隧道尤其是公路隧道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速度也是随之加快。可是由于隧道工程不同于其他建筑,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者岩层中,特别是深埋隧道,而往往这些地方是地下水较为富足的区域,一旦施工即有可能遇到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水害问题,即隧道涌水、渗水等。 水,对于人类而言,是生命之源。但是水对于隧道工程来说却是万害之源。在施工期间.由于涌水导致施工机具乃至坑道被埋,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运营中的隧道,因为稀水、涌水导致衬砌裂损,隧底吊空.铺底或仰拱破碎,道床翻浆冒泥;寒冷地区的隧道,因稀水冻融以致衬砌损坏,结冰侵限,危及行车安全;岩溶发育地区的隧道.因大量涌水、涌泥淹埋线路,中断运输。而且,长大越岭隧道,

超化煤矿突水灾害地质条件分析及防治措施

超化煤矿突水灾害地质条件分析 及防治措施 于辉光1,郭德勇1,胡德进2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北京100083;2.郑州煤业集团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摘 要:根据超化煤矿矿井地质条件,结合2次突水事件,利用综合水文地质分析方法研究了矿井水文地质,分析了矿井含水层的含水性、补给条件,以及各含水层间的水力关系,提出了矿井突水原因及防治方法,为该矿深部开采突水防治提供了依据。关键词:矿井突水;突水防治;水文地质中图分类号:TD7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96X (2006)02-0055-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2084) 1 概 况 矿井突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突 水灾害地质条件研究是解决突水防治问题的基础〔1-3〕,突水机理研究则是关键〔4-6〕。郑州煤业集团超化煤矿位于新密市城南10km 处,1983年建井,1993年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 ,现实际生产能力为240万t/a 。矿井采用伪俯斜长壁采煤法,单水平上、下山开采工艺,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对角式通风,年均涌水量为1000m 3/h ,正常排水能力为2318m 3/h ,在-200~-450m 等高线间中型构造发育。目前该矿上山采区11、12回采结束,下山采区21、22、23正在生产,主要开采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以1个综采工作面和1个炮采工作面保证矿井生产能力。2 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1 地层煤层及地质构造 超化煤矿井田属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共含 煤8组,31个煤层。井田主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厚度为0.19~24.03m ,可采指数为95%,属极不稳定煤层。顶、底板起伏大,为砂质泥 岩及泥岩,受区域性滑动影响,煤层及其顶、底板滑面发育,易冒落(表1)。井田除超化、阳台、崔庄等大的边界断层外,还揭露了多条落差5m 以上的断层,倾向多为北偏东,倾角多在15°~20°,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发育北西向或近东西向两组断裂(图1)。 2.2 区域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超化煤矿区域属低山丘陵地形,各地层出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线近东西向,皱褶、断裂发育,对地下水起着控制作用,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溶水,整体流向为自西向东。超化煤矿地表河有麻河自南向北穿过矿区,井田主要有二叠系、奥陶系和寒武系地层出露,地势南高北低。井田北至超化断层,为隔水边界;南至龟山断层,为弱补给边界;东至崔庄断层,为补给边界;西至二1煤层露头,奥灰出露,为矿井主要补给边界,受边界构造影响,井田内小构造发育。区域边缘为变质岩系组成的裂隙补给区,由于断层南升北降,东南部大量地下水补给了奥陶系含水层后又通过龟山断层的东段补给井田内各 含水层(图1)。 3 超化煤矿工作面突水原因及防治措施 超化煤矿下山区域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上山区域则简单,但整个矿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突水工作面21071、21051、22121含水性均较差,其补给水源一是赋存于煤系地层以上的顶板裂隙水和老空水,特点是裂隙水水量较小,老空水水量较大;二是赋存于煤系地层下的石炭系含水层和奥陶系含水层,其水量、水压均较大。 研究表明,超化煤矿顶板含水层主要是第四系含水层,其富水程度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影响,属弱含水层;底板直接承压含水层为二1煤底板石炭系太 原组7~9灰岩含水层(L 7~9),距煤层最近,富水性受裂隙控制,是底板主要突水水源;底板间接承压含水层为石炭系太原组5~6灰岩含水层(L 5~6)、1~4 ? 55?问题探讨 煤矿安全 (2006-02)

矿井突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附件2 专利名称:矿井突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专利号:ZL200910119379.7 专利权人:华北科技学院;尹尚先 发明人:尹尚先;王经明;梁育龙;刘德民 专利项目简介: 本发明在研究煤矿突水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导致煤矿突水的主控要素,并转化为灾害发生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应用突水预兆信息原位采集技术、突水因素适时检测技术、突水因素远程监控技术和人工智能判别技术,通过对突水动态信息的综合系统分析,建立矿井水灾预警的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式,研发水灾预警的信息系统,在监测预警系统、结构、原位测量技术、高效智能预警模式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属于基础型专利。本发明通过工业性试验将研发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煤矿水灾的超前预测和预警,实现了煤矿突水灾害的实时监测、远程遥控、超前预警,填补了矿井突水灾害预警的空白,可以为防范和控制突发性突水灾害提供准确和先见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矿井突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采用多主式体系结构和通讯方式,实现了水灾、水情监控的实时化、动态化、系统化、长期化和网络化,达到了实时监测、远程遥控、超前预警之目的,开创了我国煤矿水灾实时动态监测超前预警的新时代,在煤矿水灾监测预警方法原理、体系结构、通讯方式、指标体系、参数监测、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形成

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技术。 2.实现矿井水压、水温、应力应变以及水化学特征离子等多指标的原位测量技术,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并实现了矿井突水物理预警和水化学预警的统一。 3.形成了高效智能的预警模式,该预警模式是基于最新的突水机理上及判别模式,即三种突水模式:正常岩层有厚板微观压裂导升、薄板宏观整体破断导水突水机理;断裂影响导升带、破坏带等四种断裂突水子模式及机理;陷落柱突水子模式及机理。 目前本发明已经应用到了矿井顶底板突水预警、陷落柱和断层等构造突水预警等多个领域,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应用到采动影响下断层活化实时监测,煤层开采顶底板破坏高度及破坏规律,煤层顶板离层实时监测等其他矿井采动影响监测预警上,应用领域和范围较广。该专利成果先后开发研制了多套系统,并逐步实现了成果转化,先后应用到了太原东山煤矿、荆各庄煤矿等全国多家煤矿的矿井突水灾害监测与预警,在给煤矿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该专利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直接转化成为效益。 从2009年专利实施以来,通过完成本专利以及相关监测预测预警项目,在山西、河北、安徽、山东、河南、内蒙等大水矿区出售专利产品,同时完成相关科研项目,共新增项目产量729.4万吨,新增销售额248533.0万元,新增利润53472.0万元,新增税收15521.0万元。 矿井突水灾害预警系统可以大大提升煤矿重大矿井水灾害的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