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人教版中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人教版中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在阅读中,要结合具体内容,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具有生动的描绘性,产生形象美;对偶、排比产生结构美;设问、反问,借助语调、语势,分别产生引人注意、激发情感的作用。在写作时,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1.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

...

2.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三、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五、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七、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八、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九、反复。

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十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1.(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2.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最后一课》)

二、摹形不是比喻。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老山界》)

2.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1.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2.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猜测不是比喻。

1.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2.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挺进报》)

五、比较不是比喻。

1.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2.(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六、举例不是比喻。

1.……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2.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的老师》)

七、想像不是比喻。

1.(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2.“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觉不是比喻。

1.──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

2.……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1.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

2.……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十、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如: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

例: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特色讲解】

一、比喻与非比喻的识别。

比喻指用甲物来比拟乙物,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分不看形式(比如有没有“像”“如”),而是看两者是不是比喻的关系。比如:

1.“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体:露、月。喻体:真珠、弓。)

2.“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暗喻)(本体:潮声。喻体:鼾声。)

3.“我知道,我们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借喻)(本体:没有直接写出来,是指“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喻体:厚障壁。)

甚至以下偏正短语也是比喻:

1.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把思想比作“野马”。)

2.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轻驶,务必要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把“生活”比作“舟”。)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

1.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不可能把奶奶比作“现在”。)

2.她长得像他姐姐。(比喻是两种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3.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轮船和扁舟也是一类事物,不是比喻,而是比较。)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5.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6.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二、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指将事物人格化,使物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

比喻是“物”(名词)之间的比较,而拟人是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比较。主要看一下有没有“喻体”(比喻可能没有本体,但必然有喻体),如果有,则是比喻。

以下是拟人: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温柔”是形容词,无喻体。)

2.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打扮”是动词,无喻体。)

稍作改变,即为比喻:

1.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2.大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三、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借代的方法多样,可用部分指代整体,如用“孤帆”指代“船”;也可用特征指代本体,如用“黄毛”指代“黄头发的人”;也可用具体指代抽象,如用“烽烟”指代“战争”;也可用专名指代普遍,如用“千万个雷峰”指代“好人”。

借喻既有“借”的功能,又有“代”的功能,而借代只有“代”的功能,两者的区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

借喻的例子有:

1.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浪花比做“翡翠”。)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日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敌人比做“毒蛇猛兽”。)

3.我似乎打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把隔阂比做“厚障壁”。)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把光明的未来比做“黎明”。)

借代的例子有:

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指现大洋,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无法改成把钱比做“袁世凯”。)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财产,无法改成将“财产”比做“一针一线”。)

3.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替“史书”,无法改将“史书”化做“汗青”。)

4.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峰。(用“雷峰”代替好人,无法将“好人”比做“雷峰”。)

5.操场上有一群红领巾。(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无法将“少先队员”比做“红领巾”。)

6.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用“龙井”代替“茶”,无法将“茶”比做“龙井”。)

四、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

对比的例子有: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对偶的例子有:

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以下例句既是对比,又是对偶: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五、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且必须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句如:

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对偶句如: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过五关,斩六将。

3.驿寄梅化,鱼传尺素。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六、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例子如下:

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2.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3.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设问的例子如下:

1.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4.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七、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接起来运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只需要两个即可。

排比的例子如下:

1.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3.而青松啊,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一派正气,一副洁骨,一片忠贞,一身英武。

反复的例子如下:

1.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两个“无耻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两个“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3.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两个“我要提”。)

八、夸张。

夸张指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包括三类:一、扩大夸张,如“虽九死,其犹未悔”;二、缩小夸张,如“他的心眼比针鼻还小。”三、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新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其他夸张的例子如下:

1.李杵头这人,盐水泡鹅卵石也能下酒,哪一顿桌上没酒眼睛就鼓起来了。

2.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馋的,连跑过去的猪都想啃一口。

3.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精妙世无双。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拔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bèi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bèi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蕾独弦琴桨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结合诗意,在横线处填写最恰当的词__________(只填序号) A.所以 B.况且 C.那么 D.但 (4)诗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答案】(1)蓓 ;xián ;lǔ (2)拔动

;拨动 (3)D (4)拟人 ;比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重点词的读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蓓蕾”不要写作“倍蕾”,“独弦琴”的“弦”不要读作“xuán”,“桨橹”的“橹”不要读作“lū”。 (2)本题考查学生常见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拔”读作“bá”,“拨”读作“bō”,此处应该为“拨动”。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解答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作答。“一个重洋”和“两颗泪珠”相差甚远,使用此处应该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使用选择“但是”。关系:D。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解答时需要回顾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答。“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等待”、“注目”都是人的行为,使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诗人把思念比喻成“蓓蕾”和“夕阳”,使用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1)蓓 xián lǔ(2)拔动拨动(3)D(4)拟人、比喻 【点评】这是舒婷写的一首朦胧诗。思念,本来是一种无形的心绪,诗人却借助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把它化作可闻、可见、可触的具象。第一段同一句式排列的四句诗是四个意象,意象的组合和叠加,充分表现了“思念”的真挚和痛苦。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叙写“思念”时时萦绕于心,无所不在。“蓓蕾”含苞待放,要“默默地等待”;但如是为时不多的“夕阳”,就只能“遥遥地注目”了。情感之深切就像重洋大海。结尾两句,强调“思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唯其如此,思念之情才刻骨铭心。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年轻的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摆脱束fù。然而青春的岁月不会一番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tuó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航船历经风浪,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驶向理想的彼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的我们相信只要拥有一幅轻灵的翅膀,就能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fùtuó 束________开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学案博苑 12-05 0547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

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讲解 一、专题详解 对这类问题的回答,首先要熟记各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同时还得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1.比喻:即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事理。(不同类;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 【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思考】1.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注意:比喻的修辞,此处也有联想,注意联想并非修辞,联想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思维形式。联想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就是由眼前的某种事物,想到相关联的另外一种事物,借助眼前事物的启发来解决另外一个难题,或由脑中存储的旧的事物经验来解决当前的困难。所以两者的目的和过程都不相同。) (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同类事物比较,非比喻) (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联想) 2.下面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1)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笑》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树叶上的雨点的清新柔美,空灵剔透,不仅给人一种美感,而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笑》 答案: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封闭的记忆渐渐开启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她的身体便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溪水》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溪水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流入深林,被绿色植物所环绕的情景。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突出了+对象+特性。 (4)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北京的小胡同》 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突出了孩子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那种兴奋和快乐的心情。(5)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注意——不仅有夸大还有夸小: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4.排比: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加强语气、增强内容,加重感情(抒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有什么写什么) (6)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

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语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 拟人是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 ▽夜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似乎正在对着你微笑。 ▽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对演讲有了深入的了解,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应邀在北大发表演讲。在回答一名学生的提问时,麦克风突然出现了故障,场面十分尴尬。这时,这位74岁的老人像孩子般做了个顽皮的鬼脸,耸了耸肩说:“________ 。”一句话引来全场的笑声和掌声,尴尬气氛顿时消散。 想象一下,这位74岁的老人会说些什么。请补写在横线上。 (2)下面是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完成①~③题。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__;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a.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c.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①请结合【甲】段文意,仿照画线句,补全空缺内容。 ________ ②【乙】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说明修改意见。 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 ③两段文字除对偶之外,还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请指出一种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 【答案】(1)我没碰它,这不关我的事 (2)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热情舞蹈;a;在“优秀文化”后面加“是否”;示例:【甲】段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明“我”与汉字的密切关系。【乙】段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汉字的重要性。【乙】段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鼠标”和“笔杆”分别代指电脑和书写,具体形象。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了解具体的语境,最后要明确要表达的内容,根据希拉克曾当时的情景,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测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 (2)①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据此可仿写为课堂交流时,邀汉字激情舞蹈。 ②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句话有前后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中有一个双面词“是否“,但后一个分句中却没有一个双面词与其对应,在“优秀文化“后加“是否“即可。③语句赏析的最常见的角度是修辞,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等。我们不仅要知道常见修辞的分类,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甲段中的“为我擦泪、为我鼓掌”把汉字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乙段中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把汉字比作“根、血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语境可知,甲段写出了我与汉字密不可分的关系,乙段写出了汉字的重要 故答案为:⑴我没碰它,这不关我的事; ⑵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热情舞蹈;a;在“优秀文化”后面加“是否”;示例:【甲】段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 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 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 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 常用修辞手法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天才梦》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 浦歌十七首》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 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 庵《水浒传》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俗话叫打比方) 一种是明显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 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 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像”字句非比喻句的五种情况:表示比较;表示举例;表示猜测;表示联想;表示说明。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二、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 如:花儿在向我招手。 三、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 如:同学们在巴掌大的操场上做操。 四、排比 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 如: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打球,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看书。 五、对偶 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六、反问 明知答案而问,答案在问话之中,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只为加强语气。 如:如此好的佳作,我怎能不喜欢呢? 七、设问 明知答案而问,答案在问话之后,即自问自答,用疑问的语气引人思索,强化语气。 如:学语文难吗?不难。 八、疑问 有疑而问,不知道答案。 如:今天会下雨吗? 九、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初中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综合性学习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去年,重庆某校拟定了戏曲进校园的课堂计划,让同学们在校园里可以近距离接触中国戏曲。邀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课堂小舞台) 第一堂戏曲课,老师给大家播放了昆曲《牡丹亭》的片段,虽是第一次正式接触传统戏曲,但是很多同学被其音韵唱腔、舞美设计、精彩情节所吸引,兴致高昂,意犹未尽。小雪回家之后还主动做了一份活动策划,初次起草,小雪的活动策划有些小问题,请你帮她调整改正。策划如下: 戏曲课堂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走进中国传统戏曲 活动标语:传统戏曲进校园学习国粹真经典 活动目的:多途径多角度了解中国戏曲,不做盲目追星族 活动内容: (一)京剧脸谱图片展示 (二)越剧“才子佳人”题材特点讨论会 (三)川江号子老船工嘉陵江边现场讲解 (四)豫剧《穆桂英挂帅》片段影视欣赏 (1)小雪设计的活动标语对仗不够工整,请在原句基础上进行修改。 传统戏曲进校园,________ (2)小雪设计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有一项不妥,指出并改正。 活动________不妥,可改为________ (人生大舞台) (3)根据情境,将人物对话补充完整。 爸爸:小雪,这次月考结束了,爸爸打算带你出去放松一下! 小雪欢呼:太好了!①________ 爸爸笑笑:你不是喜欢漫威漫画吗?《复仇者联盟4》正在热映呢,周六晚上我们去看吧! 小雪颇有为难之色:我是很想看《复联4》啊,但是我听戏曲课的老师说,周六晚19:30《国韵芳华——中国传统戏曲<牡丹亭>》将在重庆大剧院进行最后一场展演,能够现场去感受的机会太难得了,我有点纠结。 爸爸轻轻拍了拍小雪的肩膀:②________ 小雪:姜果然还是老的辣!谢谢爸爸为我指点迷津,那我们现在赶紧买票吧!下次戏曲课,我就可以有新素材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啦!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修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 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A: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B:拟物:把人当物写拟物。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 种修辞方法。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高考必备:语文22种修辞手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12;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中考语文专题——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初中阶段需要掌握了解的修辞有哪些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考纲》要求:“借助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考试题型 主要有判断(选择题)、辨析表达作用(赏析句子)题、仿写或续写题。 四、作用分析的一般公式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体现了(主要内容),表达了(思想情感) 。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五、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 定义: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使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明白;便于感情的表达。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拟人】 定义: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状态和语言。 作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便于感情的抒发。 答题格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者缩小的修辞方式。 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作用:烘托气氛,突出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鲜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

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语文中常用修辞手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 (一)比喻 【概念】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形式】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明确包含比喻词,如: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二)比拟(可细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概念】把人当物写拟物。 【例句】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三)夸张 【概念】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分类】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概念】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概念】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的详解 修辞方法不只是小学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这一重要的知识,所以绝 不能忽视。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呼告等。 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一、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 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4、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拟人: 1、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4、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练习题 (一)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比喻排比)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拟人)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排比)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设问) 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反问) 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对偶或者对仗) (二) <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比喻)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拟人)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比喻)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 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设问)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反问) 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 ;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拟人) 1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偶) 1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比喻) 1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拟人) (三)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拟人) !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比喻)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拟人)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修辞【含答案解析】

专题六:修辞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 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姹紫嫣红的花朵,微微露 出点粉色。 C.何大学问家每天招待老秀才三顿净米净面,外加一壶酒;这个局面,穷门小户怎能支撑 得住?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给友人 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走呵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你说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是呵是呵 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我们的笑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 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 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 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 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下列各旬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 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 奋力划船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请国留学生前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 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 笑的打扮和丑态。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台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D.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5、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打比方。例如:月亮像镰刀。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把事物当人来写。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用:把花草虫鱼鸟兽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物赋予了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三句或者三句以上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例如:作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夸张:把事物夸大或缩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5)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句中。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作用:表达的意思更坚定,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6)设问: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加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8)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有的人或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感受强烈,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9)反复:同一语词多次出现。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10)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说出来,而是用跟他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代替它。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用:可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1.冰心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