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建筑装饰图案

清真寺建筑装饰图案
清真寺建筑装饰图案

清真寺建筑装饰图案花窗玻璃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花窗玻璃艺术也很常见。其作用原理是,当日光照射玻璃时,可以造成灿烂夺目的效果。而在电灯时代,夜间从教会内放射出的彩光,又是气象万千。

花窗玻璃的制作要求较高的美学设计与科技工艺条件,尤其是大型花窗往往高达十余米或数十米,对材料、技术的要求甚高。花窗的安置实际上不是为使建物内部的人能透视外部,所以花窗,特别是大型花窗,实际上承担了“墙”的功能,是透光的墙。

几何图案

花式镶嵌门

阿布扎比大清真寺参观阿布扎比大清真寺的时候,我看到清真寺内部有不少富有阿拉伯风情的装饰,很漂亮。

花式玻璃窗

墙面图案装饰

伊斯兰建筑的内部装饰丰富,或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或用琉璃砖镶嵌;或用石膏塑造。伊斯兰人虽然没有发挥绘画才能,但却调用一切手段,把寺庙中心装饰得无比华丽。

伊斯兰建筑的柱没有固定的样式,多用千变万化的植物花草装饰柱头和柱础。伊斯兰建筑用几何图案构成了变化无穷的装饰图案,其丰富的程度令人惊叹不已。

伊斯兰建筑除独特的外形及内部型制外,其最大的特点是建筑物内外的装饰。伊斯兰工匠把全部的聪明才智,都表现在这些千变万化的图案装饰上。它所达到的艺术成熟,在世界建筑风格史上首屈一指。

伊斯兰建筑形体较为简单,外墙不开窗,装饰就从大面积的墙面着手。一般用3种方法:一是用花式砖来装饰,即在墙面上用砖的横竖、斜直、凹凸等变化,砌出各种几何纹样。这样色彩单纯,又由于利用砖本身的变化,在阳光下形成丰富的阴影。二是用琉璃砖满满覆盖穹顶、鼓座、塔身、墙面和一切内外表面,不留一点空白,产知出璀璨闪耀、堂皇绚丽的艺术效果。有的还用石膏做浮雕装饰,而且在石膏上着色,有红、黄、绿、蓝等色,少数贴金。用石膏作室内大面积装饰时,以深蓝色和浅蓝色两种色彩为主。有些图案是在石膏凝固之前用模子压印上去的。

砖雕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这座相传始建于明代的清真寺的门朝西,门前一座砖砌照壁,照壁的中心雕刻着一幅“月挂松柏”图案,两侧有一对砖雕对联。进得清真寺大门,砖雕作品无处不在,大殿前的八字墙上,分别刻有青竹、荷花、梅花、牡丹等祥瑞花草。

在回族建筑艺术中,砖雕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性雕刻艺术。如今,我们在一些古老的清真寺或古代建筑上,回族砖雕画面多取材于松柏、荷花、牡丹等草木花卉,以及仙鹤、梅花鹿、几何纹样等加以各种几何图案,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至今,在中国西北各地都可以看到用精美砖雕装饰的清真寺和其他建筑。

在阿拉伯图案艺术中,无论是阿拉伯书法艺术渐变为纹饰还是几何状或植物状,都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伊斯兰美学的极致。阿拉伯图案艺术中的线条和色彩是重要的组成因素,由线条和色彩再衍变出各种几何形状。譬如,书法中的线,从表象看是几何图形。但从意义上看,它与“安拉独一”的观念相连。即世间万物起源于点、线、面,又归于点、线、面。放射形的几何图形,是离散的,也是聚合的,表现源于“独一”归于“独一”的意念,“安拉独一”就是根本。阿拉伯装饰艺术中的几何纹由基本的几何形状如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衍生,其中各种八角形造型应用最为广泛,它所蕴涵宇宙观念,如同中国的八卦含义。这些几何形状变化循环,组成各种森罗万象、波诡云谲的图形,穆斯林从中可以感悟到循环往复的世界以及造物主的存在,思索生命的回旋与更迭,领会安拉之美和无始无终的神奇,从而产生对安拉的敬畏之情,得到美的愉悦和思想的陶冶。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者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半拱。大殿一股前卷棚、大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层顶,上面用

勾连塔的形式连成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脊或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我们只需举出一例,便可窥其一斑。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花样如何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从主要建筑设置上看,中国清真寺一般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的内部有圣龛(米合拉布)及其右侧(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尔)。从方向上看,无论寺址位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其礼拜大殿一律建在座西朝东的方向,圣龛均背向正西,这是因为麦加克尔白是伊斯兰教朝向,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都发布面向它。中国位于麦加之东,故圣龛须背向西。如湖北武昌清真寺方向不正,寺门面向东北,大殿为六角的其的六方重檐周围廊式,殿门虽与寺门一样面向东北,而圣龛恰在正西,符合伊斯兰教的朝向要求。这种既坚持教规原则又因地制宜灵活施建的处理手法,确实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故中国清真寺内,尤其是大殿内,绝对不供奉偶像,也绝不用动物图形为饰,这就与佛寺、道观、文庙等大殿布置迥然不同。中国清真寺大殿,无论其华丽还是淡

建筑史图案纹样

建筑史图案纹样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建筑史》 教学任务报告书 题目传统图案纹样的寓意及应用 班级 14级环境设计班 姓名程茜 指导老师闫超 学号 古老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便是这宝藏中最美、最绚烂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这些图案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我们把这种具有历史渊源、富于民间特色,又蕴涵吉祥企盼的图案称之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先人们通过这些直观可感的完美形式,表达对幸福美满生活和财富的热切和渴望。 一、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简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之相生相伴的各种艺术形式也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形式艺术同样也是人类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必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远在远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先民们对神秘莫测的宇宙万象和诸多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的形状与生活特性充满了幻想与猜测,企福求安的图形符号由此诞生。这一时期彩陶工艺上的动物纹、人面鱼纹等都带有人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味。这种图腾文化,虽然还不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人们主观能动所创造的装饰吉祥图案,但客观上它奠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基础,将其源址定义在了人文艺术的范畴之内。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石雕、玉刻中先后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怪兽,如龙、凤、龟、鸟等,以及云纹、水波纹、回纹等纹饰亦最先出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吉祥图案在阶级社会中得以产生。因为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这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丰富的思想内容得以通过客

佛教图案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

摘要:“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是老子的建筑之道。也是中国建筑之道。建筑是人一切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依附体。建筑的装饰元素也随着建筑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创造。佛教图案作为一种特殊而又吉祥的图案,在中国建筑的装饰发展历史上,是有着非常重的和美好的寓意的。它作为一种独特性的装饰性的视觉符号也折射出了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装饰图案;佛教;雕塑;色彩 佛教是中国主要的宗教形式之一,不仅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和设计的发展。中国三大文化体系:儒家尊崇进取,道家尊崇规律,佛家文化则更倾向于奉献。世界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念之差就已经区分了极乐世界和地狱世界。其文化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其文化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世的事业。佛教图案运用到建筑当中去,已经远远超出了图案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苏珊朗格认为,“任何艺术符号如果他是美的,就必须是富有表现性的,他所表现的东西不是关于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而是某种情感的概念。” 一、装饰图案的运用方式 (1)雕塑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雕塑又分为三类:圆雕,是指可以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浮雕,是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 (2)镶嵌 镶嵌:将一个较小的物体嵌入另一个包含物体中,使二者结结合在一起。 (3)彩绘 彩绘,也是装饰画。它的起源一方面是由于房屋刷油漆的缘故,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人们多用织品来进行装饰,后来就形成了图画。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彩绘主要绘于建筑木构件上。例如,梁枋、柱头或者天花,又或栏扦等。但,主要以梁枋为主要部位。中国建筑的彩绘的运用和发明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自隋唐开始大范围运用,到了清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覆盖了精美的彩绘。 二、佛教建筑的三大类型 (1)佛塔 佛塔有很多分级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建筑材料分:砖塔、石塔铁塔等。按形状分: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等。按塔排列位置之样态分:孤立、对立、排立等。也可以按照佛塔的性质意义,以及它的样式和等级,或者是收藏物品进行分类。其中以密檐式佛塔,楼阁式佛塔最为常见。 (2)石窟寺 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是指就着山势,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古代庙宇建筑。如中国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3)佛寺 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的宗教活动具有群众性,因而戏场、集市等相伴出现。建在山林的佛寺则多与风景名胜相结合。中国佛寺虽是宗教建筑,却和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建筑性质。 三、佛教图案宗教建筑中的装饰 (1)建筑外部装饰 分为屋顶,门窗以及柱子上的装饰。顶部装饰是寺庙建筑与其他建筑显著区别的地方之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与审美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

寿。传统中国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1)外观造型不取大木起脊的传统庙宇形制,多为阿拉伯穹顶式建筑,大殿上面一组(1大4小)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形象上相互呼应,尺度上恰成比例,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颇具鲜明的艺术效果。 (2)平面布置不用传统四合院制度,而采用集中式构图,不强调平面的中轴线,而强调整座建筑的垂直轴线,体形完整,轮廓稳定,邦克楼建于寺院前方。 (3)殿堂装饰多求淡雅素洁,雕塑、彩画较少,注意建筑物整体色彩的把握和运用。 (4)使用当代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现代化照明、音响、计时设备,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按其规模大小和不同功能,一般分为5种类型:可作节日会礼的艾提卡尔清真大寺:可作主麻日聚礼的加曼清真大寺、普通的小巷清真寺、麻札清真寺,便于旅途游子途中礼拜的耶提木寺(即孤寺)。其建筑特点主要是: (1)分布密集化,特别在南疆地区,几乎每个村镇、每条街巷都有一座或若干座清真寺,其拥有的清真寺总数远远多于内地任何一个省、市、自治区。 (2)平面布置简单明了,比较随意,注重实用,外面一座门楼,门内不远处即是礼拜大殿,附属建筑不多,不甚注意寺院建筑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有些寺甚至故意打破左右对称的格局。 (3)建筑形制与回族寺不同:门楼高大,两侧或一侧建尖塔与拱状大门相连,砖砌尖塔平面为圆形,底部大,逐渐向上收分,顶建穹窿式圆亭,亭上立一新月,大殿为平顶结构,由棚檐、外殿、内殿3部分组成,面阔大于进深,外殿呈敞廊式,内殿严紧但采光一般较差,殿内木柱较多,以支持硕大的平顶。 (4)维吾尔装饰艺术风格浓郁,其表现手法主要有木雕、砖花、石膏浮雕、彩绘等,装饰纹样则有谢德纹、伊斯力玛纹、、巴旦木纹、石榴纹、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田字纹、回字纹,装饰图案有阿拉伯文字、几何图形、风景、水果、花卉、花瓶及生活日用品等,色彩多浓艳鲜明且相互协调,尤多用蓝、绿、褐、黄、红、白诸色,花团锦簇,体现了维吾尔族强烈的色彩观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国各地的清真寺建筑,无论以何种风格为主,都是中阿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是历代各族穆斯林智慧的结晶。它们既有别于中国佛寺、道观、文庙、基督教堂,又与国外清真寺建筑风格有一定差异,程度不同地体现着中国的建筑风格和气派。它们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产和重要组成部分。

装饰图案设计方案

装饰图案设计 目录第一章装饰图案的概念 一、艺术的共性与特性 二、图案的实用性与装饰性 三、图案的适应性 四、图案设计的原则 五、图案的装饰种类 第二章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简况 第三章: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一、变化与统一 二、对称与均衡 三、对比与调和 四、节奏与韵律 五、安定与比例 六、动感与静感 七、渐变与突变 八、统觉与错觉 第四章:装饰图案的写生 一、图案写生的步骤及要求 二、写生方法 第五章:图案的变化 一、图案变化的目的与要求 二、图案变化的方法 (1)省略法 (2)夸张法 (3)添加法 (4)变形法 (5)巧合法 (6)寓意法

(7)求全法 (8)拟人法 3、图案题材的变化 (1)植物变化 (2)花卉变化 (3)、动物变化 (4)风景变化 (5)人物变化 (6)文字变化 第六章:装饰图案的组织 一、平面图案的构图 1、图案构图的意义和特点 2、平面图案构图的要点 二、平面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 1、单独纹样 (1)对称式 (2)均衡式 2、适合纹样 (1)形体适合 (2)角隅适合 (3)边缘适合 3、连续纹样 (1)二方连续 (2)四方连续 三、装饰织物图案的表现技法 1、点的表现方法 2、线的表现方法 3、面的表现方法 4、晕染的表现方法 5、退晕的表现方法

6、撇丝的表现方法 7、干笔的表现方法 8、喷绘的表现方法 9、综合表现方法 教案首页 课序:1 (2学时) 课题:第一章装饰图案的概述 目的要求:(1)理解装饰图案的概念和类别; (2)理解装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3)掌握装饰图案设计与工艺制作原理。 教案内容: 装饰图案的概念、类别、特征。装饰图案是艺术特征以描绘对象为媒介,不受光感,透视、对象自身结构的限制。设计者根据创意和对物象的感受,追求表现艺术的形式美,而非自然的再现,采用夸张、变化、象征、寓意等抽象的艺术语言,遵循装饰图案是形式美法则,以适合设计特有的需要,变形换色,概括加强,平面化的表现,追求秩序的美感,理想化的景象,与工艺相结合。 重点难点:重点:装饰图案的概念和类别,装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难点:掌握装饰图案与工艺 教案方法及手段:课堂讲授 复习提问题: 1、装饰图案的特点 2、装饰图案适应的范围 3、装饰图案与绘画的区别 作业题目: 1、临摹传统图案一幅(题材不限),规格20X20cm 预习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清真寺,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之物。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主高峰时期,另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晕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本陕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教育局、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前后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安徽寿县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化邃尊来;建筑物的井然有秩,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借鉴孔子文庙的入口布局,将门楼设置在第一直院东端南北两侧的院墙上,两座门楼均为硬山式筒布瓦屋面,北大让正面门楣上砖雕“清真大寺”四字,别无其他装饰。 河北泊头市清真寺,寺门座西朝东,寺门前有上马石两块、旗杆一根,两侧有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衬墙两边各开一便门供人出入。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五脊六兽,硬山筒布瓦屋面,系仿北京午门样式。 北京东四清真寺,大门原为三间砖砌封火墙式建筑,外面不露木材,门左右两侧辟一房门以备平时人们出入,寺前有槐树四棵,是中国一般的庙门制度。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寺门为大式木结构,三间五檩屋顶歇山造,用绿琉璃、黄剪边,有跑龙脊,富丽堂皇,大有曲阜孔庙之风。门前有建筑物有二:前为木栅栏门,后为清康熙年建石日月坊。寺门悬明代匾额,门前列抱鼓石一对,左右有八字墙,墙上饰有绿色琉璃瓦,与中央白色石坊相衬托,交互辉映,甚为悦目。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6144928.html,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闫国艳 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9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城市住宅建筑不断采用新的建造技术和工艺。虽然民居装饰元素所依附建筑结构发生了改变,归根结底,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和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式住宅建筑设计的源泉,只有结合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进行的住宅设计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具情感的居住环境。 一、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概念 所谓民居,即与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相联系的有针对性的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则指依附于传统民居建筑实体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因地域环境的差异,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反应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水平,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 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内容概述 因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也各具特色。下面将以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民居和徽州民居来进行论述。 1.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北京四合院民居的典型特征是四合院空间模式,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森严,对民居建筑装饰也有严格的要求。北京四合院民居建筑装饰无处不在,疏密得当,主要集中在建筑结构转折处、节点处和结构结束部位。大门、影壁、屋顶、墙身、门窗都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并善于运用石雕、砖雕、木雕的装饰处理技法。 大门的型制各异,装饰也各具特色,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北京四合院里通常设置影壁,也称为照壁,位于大门里面,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也能满足人们的“避祸求福”的心理需求。影壁顶部通常覆筒瓦,采用砖砌框架,中间采用各种吉祥文字或图案的砖雕进行装饰。屋脊的装饰是屋顶装饰的重点,北京四合院屋脊有清水脊、元宝脊、皮条脊、鞍子脊、大脊等,屋脊做法多样,有的用板瓦拼成装饰图案,也有的用雕孔花砖砌筑。墙身装饰较为简单,常用白粉墙或青砖。门窗棂格图案丰富多样,让传统民居变得生动有趣。 2.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概述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一)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一) 一、基本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二、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3、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4、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

装饰纹样

装饰纹样 是把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夸张、变形、概括和修饰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使其造型、构图、色彩等都适合实际运用的要求。 它具有上下、左右、交叉或中心对称的特点,给人以节奏和谐、稳定、整齐和庄重的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具有装饰纹样要素的事物,比如我们自身的五官、植物的叶子、蝴蝶等等都包含了装饰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装饰纹样,初步学习设计简单的装饰纹样,是为了培养他们发现生活美并再创生活美的能力。 教材提供了陶瓷、屏风、服饰及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装饰纹样之美。教科书还选取了毕加索的版画《公牛系列》的局部、形的装饰变化作品、色彩的装饰变化作品和学生作品,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屏幕出示一组关于花纹的装饰纹样图片(学校走廊栏杆上的图案、墙壁瓷砖的图案等) 师:同学们,见过这些图案吗?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图案(用意:让学生体会装饰纹样就在我们身边) 师:真棒,同学们可观察的真仔细,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欣赏生活中的装饰纹样:出示图片:衣服上、餐具上、车子上、墙壁上的图案(用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装饰纹样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师:看了这些图案,同学们谁知道这些图案有什么作用吗? (引导出“装饰”)师:对了,这些图案的运用是为了装饰物体,那么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看看这些图案还有什么作用、出示“泰顺古民居屋顶悬鱼”师: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个是用来干嘛的呢? 悬鱼是位于悬山或者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成

云南伊斯兰教与清真寺的建造

云南伊斯兰教与清真寺的建造 宗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神秘且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后来从国外传教流传过来的,不仅对中国后代子孙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表现。 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又与艺术紧密联系,无论是原始宗教的产生或是艺术的起源,均可证明这一点。比如,由于原始人对自身的生成和繁衍缺乏 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图腾崇拜的产生,原 始人的敬畏意识促使了原始绘画的形 成;对性和生殖的崇拜,诱发了这方面 原始雕像的出现和发展。总之,原始人 的艺术几乎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艺 术的起源虽然遵循以实用的功利到审 美的规律,但却往往是从崇拜走向审 美。同时,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艺术来使 人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 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使人们想象。因 此,文化发展进程存在着一个宗教阶段 即在宗教的影响下控制艺术,或为宗教 服务的艺术。宗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 个必经阶段,也是民族艺术发展的,同 时它本身就构成了民族文化和艺术的 发展。 建筑则是以空间结构为表征的艺 术,作为宗教传播及表现的重要场所和 形式,更是一开始就受到宗教的青睐。 无论有无宗教信仰的人,只要进入建筑 中,通过建筑的装饰与图案,就会融入 宗教庄严神秘的氛围中,⑤这样一来, 建筑与宗教的结合便形成了一种独特 的宗教建筑和宗教建筑艺术。 云南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 堪称中国的“宗教王国”。云南各民族 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宗教建筑及其艺术,但大致上我们可以分为原始宗教、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多种。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据云南地方志书载,云南的清真寺始建于元代,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李元阳《云南通志》卷十三载:“清真寺有二:一在崇正门内,一在崇正门外,俗称礼拜寺,俱元平章赛典赤建。”又《昆明县志》载:“清真寺凡二;一在南门内,一在鱼市街,俱元平章赛典赤·赡思丁建。”崇正门即南门,南门清真寺即今昆明正义路清真寺。鱼市街清真寺即

五种古代装饰纹样

1.人面鱼纹(新石器时代) 人面鱼纹,古代汉族陶器装饰纹样之一。纹样为接近图案化的人 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甘 肃马家窑文化陶器上都有这种纹饰。人面鱼纹绘于盆的内壁,人 面呈圆形,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圆大的双眼,嘴上衔一条鱼, 头上顶着锥状物,似帽子,又似发髻。人物五官虽只用简单的墨 线钩勒,但总的形态颇为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魅力。 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和绘画创作的丰富想像。。 2.回纹(商代青铜器) 回纹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为 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 “回”字,所以称做回纹。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 回纹在汉族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根据其纹样的特性,人 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商代是回纹开 始大规模兴盛的时代,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回纹以它简朴凝练的风格使得青铜器祭祀礼器更具庄严、厚重之感。二方连续的回纹可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作间隔或锁边图案。 3.窃曲纹(周代青铜器) 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曲。是一种适应 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 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 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 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 圆中有方的特点。 4.蟠虺纹(春秋战国青铜器) 蟠虺纹,汉族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 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 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 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 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 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 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 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5.卷云纹(汉代瓦当) 卷云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青铜器纹饰之一。起于战国,秦时得 到进一步发展,汉、魏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以“W”、“á”为基本线 形,通过粗细、疏密、黑白和虚实等对比手法,组成各种卷云纹。由卷 曲线条组成对称的图案,大都作为瓦当或金银错器物上的边饰。云纹寓 意高升和如意。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图案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吉祥图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物,也留下了精神粮食,供我们钻研她的精华,感叹祖先的心灵手巧。中国传统的建筑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不仅其结构合理而且更讲究建筑美。有精致的屋外装饰,也有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这些建筑图案装饰了房屋也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建筑装饰形式众多,图案装饰就是其中之一。建筑图案装饰富含文化味道,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表现,它意味深长,寄托了人们生活的美好愿望。对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研究也是现代人了解过去生活的钥匙。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不光在纸帛上出现,也常见于其它的实业之中,如建筑、服装、雕刻、手饰、器皿等,她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有着共同的含义,甚至有着共同的形式;她们是中国传统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符号;因此对她们的研究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民族研究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在建筑上的表现最为明显,还可以把他们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婚姻、寿诞、科第、福祉、丧葬,各大类又可分为小类。还有一种分法是根据他们的表象来分的,可以分为神佛类、动物类、植物类。这两种的分类是从吉祥图案自身的两个特点来划分的。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图1)是很好看的一种 建筑装饰图:“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 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 气。”明李时珍云:“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 项似蛇,腹似唇,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具九九阳数。……口旁 有须髯,颇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本草纲目》) 至于凤,《尔雅·释 鸟》:“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龟 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这就是古人对龙凤的形态的描写,至于性 情则有:龙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 性;凤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龙、凤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题材,帝、后的象征以及宫廷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龙是帝王的象征,称真龙天子,高高而居上者,是权力也。帝王的宫殿之中,无处不见龙的踪影,雕梁画栋,升龙、行龙、降龙,形式多变,栩栩如生。凤居其次,位龙之下,自然也不乏风采。 图1 龙凤呈祥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

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传统中国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

漫谈宁夏的清真寺建筑风格

漫谈宁夏的清真寺建筑风格 宁夏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省区,据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全区现有回族190.23万 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3.88%.作为回族穆斯林履行 宗教生活和举办众多社会性活动的中心场所,宁夏 的清真寺分布十分厂泛,据宁夏区民委2001年统计, 全区有大小清真寺3500多座.凡有回族聚居的县乡 村镇都有清真寺,有的还不止一座. 在建筑风格上,宁夏的清真寺除严格遵循伊斯 兰教的各项原则外,还大量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建 筑手法或阿拉伯建筑风格,形成了亦古亦今,亦中亦 阿的多样风格,充分展示了汉文化和阿拉伯一伊斯兰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宁夏清真寺一大民族特色. 宁夏的清真寺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宫殿 式,阿拉伯圆顶尖塔式以及平顶或起脊式结构的清 真寺.本文试从这三种风格来谈谈宁夏清真寺建筑 艺术. (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这类清真寺 一 般采用四合院布局,使用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 通常由前卷棚,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殿顶用勾 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的大殿.古 朴大方,雄伟庄严.如同心清真大寺,永宁纳家户清 真寺和银川中寺.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于同心县旧城(1日称半个 城).这是一座把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木刻砖雕装 饰艺术融为一体的建筑.据研究,该寺是明初在一座 元代喇嘛寺院的基址上改建而成的,是中国现存最 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该寺建在隆起地面7米高的青砖 台面上.寺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9米的仿木青砖照 壁.照壁对面是三孔通向寺院的券门洞,券门的顶上 ? 86? 是轻圆门进入北院,则是礼拜大殿和南北厢房.远眺 该寺,飞檐斗拱,雄伟壮观. 礼拜大殿坐西朝东,中轴线十分明确,并贯穿了 整个院落.大殿由前后两座殿宇和门前的抱厦相互 勾连而成,体态宏大.抱夏进深两间,面阔五间,除梢 间有低矮,透空的栏杆外,全都是空廊形式,柱枋间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窗户的图案

窗的历史是伴随人得居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传统院落坐北朝南,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室和堂之间的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如果说房屋的梁柱支撑了整个建筑的结构,那么门窗则是使用环节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环。从最初仅满足采光通风到后来的审美需求,窗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功能性装饰。 古建筑窗的图案 门窗的色彩,江南水乡由于防腐的需要,在窗户外表多上油漆,多数为上下前后油同一颜色,或者只在表面涂桐油,凸显木材的质感,非常清新淡雅。但宫殿、寺庙等大型殿堂的窗户仍采用多色彩的重彩油漆作为装饰手段。 窗棂是隔扇的主要部位,一般由木条拼接连续的图案,常见的有井字纹、方格纹、万字纹、龟锦纹、菱花纹、团花纹、寿字纹、冰裂纹、夔龙纹、以及云纹等图案。窗户的图案源于其他装饰艺术,如青铜器纹样,古代玉器的图案,还有来自纺织物图案的等。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在整体上的系统性和继承性。画家吴冠中说过苏州园林的窗花式样至少有几百种,直线,折线,曲线及弧线等等的组合,雅致大方,变化莫测,蕴含了很古老又现代的抽象美。 古民居窗户中,讲究一点的,常常在窗户的格心处进行细致的雕刻,隔扇窗上的裙板和游廊下的绦环板安放在人们日常生活起居活动频繁的视野中,因此艺人们对这两处部位的雕刻十分讲究,其中尤以绦环板的雕刻最为精致。

木雕的内容有吉祥图案,如福(蝙蝠)、禄(梅花鹿)、寿(麒麟)、喜(喜鹊)、牡丹、兰花,动物图案,山水风景,人物神仙,博古杂宝,图案通常以瓶、壶、炉、鼎、琴、棋、书、画为主要内容,其中炉有兴旺,瓶有太平及平安的的意思,生活场景以及伦理故事等。 窗户是建筑的眼睛,正是这咫尺方寸间,在日后的岁月里演变出各种各样的花样来。这些兼具采光、通风、装饰美化作用的窗户,为古人缓慢行驶的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

中国早期清真寺特点

中国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特点浅析 郭珩 一、伊斯兰传入中国 据史书记载,伊斯兰传入我国是在公元651年,时逢唐永徽二年,当时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向中国正式派来第一个使节团。他们谒见了唐皇帝并介绍了他们国家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情况。多数史学家将这次使节团的来华作为伊斯兰正式传入我国的标志,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距此更早以前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之间就互有往来。最早是在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时,中国著名探险家甘英就曾奉命西使,游历过波斯等西域各国。以后还有不少的中国和阿拉伯的船只和商人西往东来。到了盛唐时期,中阿关系更加发展,相互来往更加频繁。当时来中国的大食人(“大食”一词是阿拉伯语塔吉尔的音译即商人之意)与日俱增。他们先是由海路,即从波斯湾经印度绕马来半岛到达广州、泉州等沿海一带城市。后来又由陆路即经波斯、中亚、天山南北到达长安(今西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传为佳话的海陆“丝绸之路”’。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阿拉伯人应唐肃宗李亨的邀请,派军队前来帮助平定安禄山之乱。后来这些人留居在中国,成了中国穆斯林来源的一部分。 到了南宋末期,由于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相继又有大批被征服的穆斯林来到中国。这些被征服者中有一个较大的民族叫做花刺子模,这些人后来成了回族的主要来源。1271年蒙古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后曾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此时已有回、维等十个民族先后信仰了伊斯兰。各地也随之,建立了一些清真寺。如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亦称光塔寺)、西安的化觉寺、扬州的仙鹤寺、建于宋代的泉州清净寺和北京的牛街礼拜寺等。 二、中国早期清真寺的特点 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时期,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建筑的移植时期。这一时期遗存的清真寺为数不多,且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归纳起来,这时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邦克楼或望月台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如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甬道后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我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建于宋末的江苏扬州仙鹤寺,平面布置也非左右对称式,而是屈卷为仙鹤状,用小天井而非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该寺虽功经兵燹毁损,后人的屡次重修,已非始建时旧貌,但其总体平面布置仍保存了原有旧制,独具特色,亦属难得。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建筑的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在中国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现象之初,仅仅是履行礼拜职能的场所。其格局大体为一个方正的庭院,三面有回廊环绕,另一面则布设柱列。如前所述,随着两大体系清真寺的分化,内地一系的传统清真寺在平面布局上逐渐形成了传统四合院式的形制。但非常特殊的是,由于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信徒礼拜的方向必须朝向圣地麦加的克尔白(即天房)。因此,在位于麦加东部的我国,所有的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从而使得整个清真寺建筑群的主轴线多为东西走向。寺院的空间序列沿轴线依次纵向展开:牌楼、大门、二门、礼拜大殿等,均位于轴线上,邦克楼通常也布置在此轴线上(亦有置于寺院一角的常例),两侧的厢房则用做讲堂或办公用房,由此围合成一进进内向的大小院落。水房、阿訇宿舍等辅助性用房多设在大殿背后或侧旁的庭院内。有的寺院还布置有碑亭、水池等建筑小品,种植着花草树木,体现出传统园林的一些布局特色。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者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半拱。大殿一股前卷棚、大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层顶,上面用勾连塔的形式连成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脊或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我们只需举出一例,便可窥其一斑。 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花样如何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 从主要建筑设置上看,中国清真寺一般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的内部有圣龛(米合拉布)及其右侧(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尔)。 从方向上看,无论寺址位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其礼拜大殿一律建在座西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