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1

历史地理学1
历史地理学1

期中作业

历史地理学

学号:1029

姓名:何云锋

1.宋元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代北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气候总的来看还是处于一个比唐前期寒冷而比南宋温暖湿润的过渡时期。南宋后期是温暖期,元代则是寒冷期。这个以南宋为开始的长达800多年的寒冷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1)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宋代寒冷和异常的气候在蒙古大草原上一直延续到了13世纪,对蒙古民族的南下西进影响极大。宋代辽的地方政权东丹南迁辽东,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原居住地寒冷异常,而辽东地区地热条件优越。其次从宋代开始中国黄河流域已经直接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侵入,北部边防的压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状况,所以宋面临北方辽·金·蒙古等强大游牧民族的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五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核心地区也越来越靠近东部,威胁中国南方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在向东推移。与之相应的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东亚民族的战争舞台整体东移,..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历史人文轨迹!

(2)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成为定局。一方面,南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压力增大,中国北方地区农牧界线南移,北方地区饱受战乱摧残经济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从宋代开始的寒冷气候,对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北方地区农业经济地位开始衰落。相反,寒冷干旱的气候本身对南方地区影响辐度不大,干旱的气候有利于南方沼泽地区的土壤熟化,反而有利于生产;同时生产力条件已经发展到了最适宜稻作经济的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起来,中国的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也随之东移南迁。

这样,宋代在气候变化和北方游牧民族压力的大背景下,北方地区的经济水平总体衰退了,宋代的经济实力从横向来比相对是下降了。财政收支的困难,使军事力量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军事上的积贫积弱。这种贫弱的大趋势并不因元代昙花一现的大趋势而有所变化。

2. 汉唐盛世的气候及对汉唐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强盛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1)长达800年左右的问暖器使大部分作物在黄河流域广泛生存,一些地方可以一年两熟。从春秋战国开始至西汉的温暖期处于我国气候变化的高温期,降水充沛,森林植被以及土壤状态都处于一种良性的自然循环中。同时也是农业技术发展和普及的时期,二者相互促进。在西汉牛耕,马耕技术普及,并且,西北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代田法,通过精耕细作,防旱保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其次,统治者推行行之有效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兴修水利保障农

业生产,使西汉社会经济经过60余年的恢复和发展,至汉武帝初年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2)自东汉开始气候转向寒冷,对汉代的历史影响也得到了印证。气候由暖转寒,与移民的方向由西北向东南大体一致。汉代匈奴内迁与当时气候灾害关系很大,在边民内归导致农耕区的北界向南退缩的同时,东南地区则出现了中原人南下的移民浪潮,推动了汉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东汉迁都洛阳也与当时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有关。

(3)从东汉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一个长达近600年的相对寒冷期,这一时期,洛阳晚春普遍降雪,三国时淮河还结冰;到280—289年的十年间每年阴历四月还有霜。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形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高潮,出现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北方汉民同时也大量南迁。至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了明显的东移南迁的端倪。这便是秦汉气候变化与历史发展的人地轨迹。

(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一个王朝,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上讲都可谓是封建社会巅峰!唐代文明的兴盛,是以当时十分温暖湿润的环境作基础的。气候的温暖时期往往与兴盛的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相对应。

(1)温暖湿润的气候造成农牧业界限北移,农耕区扩大。唐代在气候和人为因素的驱使下,农牧业的北线在向北推移。据研究表明,到了唐代这条农牧业界线变成了农耕区与半农半农业的界线,且有所北移,如东段北移到了燕山山脉下,西端向南延伸,达到陇山之西,东北端也可延伸向辽水下游。而半农半牧与牧区也形成一条界线,即阴山山脉西达居延海,东达燕山山脉。这不仅使唐代的农耕区扩大,而且是农耕区与牧区有一个缓冲地带,使唐代边防有一定的当地给养支持,使唐代经济力量增强,军事放眼更加稳固,社会更加稳定,同时也保障了西北丝绸之路的通畅。

(2)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产出多样性更明显。据研究,唐代黄河流域水稻种植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南至秦岭,淮河,东至于海。分布北线前后时期都靠北一些,分布面积也更广阔。并且,在高纬度的黄河流域发展蚕桑养殖和竹业等需要热量较高的作物。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增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直接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作物的高产量多样性一方面丰富了唐代人民的生活,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更好的促进了国内的农产品贸易,成为唐代商业贸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有利于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3)在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也是唐代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水利建设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除了中唐在北方地区水利复兴,将西汉的水利工程完全恢复,还新建了一批新的灌区,十分有利于唐代核心区的经济发展。

(4)由于国力发展,唐代也进一步开发了南方广大地区,生产工具的改进使水田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为南方水稻种植和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南北方农业的发展和稳固,使全国都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最终也使唐朝走向了强盛。

3.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从地中海到印度广大地区由湿润到干燥而来的沙漠化是人们集中到大河之滨从而诞生古代文明的重要原因。世界古代文明最早产生于易于开发的温带河谷平原地区。

我们认为,距今5000至4000的地理环境早就的黄河文明,其包括气候,土壤,地貌条件。黄河流域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时,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

高于现在平均气温,气候的温暖湿润,土壤和植被良好,自然灾害的减少,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农业的稳定耕作奠定了基础。从另一个黄河流域黄壤,壤土,粘着性不强,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朝,最易于耕作。而南方涂泥粘着性强,熟化程度不强,肥力不高,加之气候湿热,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利于耕作。所以中华古文明不能在南方首先发展。

其次,黄土高原地区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间森林分布面积比现在广,水系水量充足。森林茂布,到处都是潺潺溪流,山地,谷地的分布,为早期人们的农耕,渔猎和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使黄河流域人口猛增,早期的城市出现,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并且开始有了冶金,加工制造,建筑,礼仪,伦理等社会生活的文化雏形。最后文字的出现。文明也就由此而生。

有的学者从地理区位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明之所以首先在发源于中原,主要是由于黄河流域所处的核心地位,北克汲取北方和西北方带有游牧色彩的农业文化,东可吸取蕴含海洋气息的农耕文化,南可吸取稻作文化。在吸收和汲取方面都处于主导地位,故能发展之先。我们也可以说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为核心,但是当时长江文化缺乏像黄河流域文化的辐射和吸收能力。但是黄河流域文明出现之时,长江流域也出现了一些文明的曙光。而从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文明讲。黄河流域从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延续之长来说都是中国其他地区文明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文明的分布格局与黄河流域的环境和文明所需的生产力密不可分的。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2014考研参考真题整理

陕师大历史地理学 2013初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十题) 海洋资源冈身二里头文化土地《河山集》丝绸之路《颜氏家训》白登之围承宣布政使司乾嘉考据学 二、简述(共5题) 1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2.简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表现 4.简述唐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三、古文献断句(根据自己的语感,很简单) 四、论述 1.结合古代赋役制度,论述“一条鞭”的意义和影响 2.谈谈你对“全球变暖”的看法 复试真题 1.简述中国季风分界线与农牧交错带的关系。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对区域自然、社会的影响。 3.简述中国行政区划与自然区、经济区的关系。 4.简述明清经济制度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水经注》段落节选,句读并用下划线标出其中所含地名,找出所引用文献并简要介绍这些文献。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 渭水又东北与鄗水合水上承鄗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诗云考卜维王宅是鄗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虢今无可究春秋后传曰使者郑容入柏谷关至平舒置见华山有素车白马问郑容安之答曰之咸阳车上人曰吾华山君使愿托书致鄗池君子之咸阳过鄗池见大梓下有文石取以款列梓当有应者以书与之勿妄发致之得所欲郑容行至鄗池见一梓下果有文石取以款梓应曰诺郑容如睡觉而见宫阙若王者之居焉谒者出受书入有顷闻语声言祖为死神道茫昧理难辨测故无以精其幽致矣 陕师大历史学2013初试真题 名词解释:6道,每个10分 甲骨文: 《史通》: 飞钱: 胡蓝之狱 晚清国粹派 台儿庄大捷

简答(6道,每题20分) 1、管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联系 4、《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的区别 5、《新学伪经考》的内容 6、简述贞观之治 论述题3道,每题30分 1、论述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 2、论述隋王朝 3、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 材料题,给材料断句。30分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问题:1、“大同”和“小康”社会各指什么,它们是哪个社会时期的反应(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时期) 2、“大同”和“小康”社会两者之间的区别。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研究生复试中国古代史、专门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二里头遗址、宗法制度、那可儿、周世宗、绍兴和议、《永乐大典》 二、论述 1、论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土地制度的改革及影响; 2、论述唐代租庸调制度的内容; 3、论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4、比较元、清两代的异同;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历史学研究生复试历史文献学真题 1、给下面两段文字标点断句。70分 2、选其中一段写一篇读后感,以500字为宜。80分 史學(40分) 唐穆宗長慶三年二月,諫議大夫殷侑言:“司馬遷、班固、范曄《三史》為書,勸善懲惡,亞于《六經》。比來史學廢絕,至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于是立《三史》科及《三傳》科。《通典·舉人條例》:“其史書,《史記》為一史,《漢書》為一史,《後漢書》并劉昭所注《志》為一史,《三國志》為一史,《晉書》為一史,李延壽

复旦历史地理学考研经验

2015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考研经验分享 今天登陆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报考系统,看到自己已经被拟录取了,算是吃下了定心丸。虽然之前也打过电话确认过,但总感觉不踏实。如今大局已定,那就写写自己的经验,给后辈们一个参考吧。 先说说我自己,我于2011年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本科专业是行政管理。所以考复旦史地所,基本上是跨学校、跨专业、跨届别,算一种另类的三跨生。在决定考研以前,我在NGO 行业工作,算上全职实习的话,工作年限是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整整三年光阴。相信很多人都会奇怪,既然已经工作了,而且历史地理又不是本专业,那为什么会选择考这个,而且还是复旦的史地所。这个待我慢慢道来……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我本科学的不是史地专业,但是从小到大,地理和历史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两门学科。在感兴趣的同时,我这两门课的成绩也很好,尤其是地理这一门(高考选科选的就是它)。好到什么程度?只要是考试,第一名肯定是我,班级第一、全校第一、全区第一。而且并不自夸,高中地理我并没有刻苦学习,只是很平常的用功,更多的功夫放在了语数外三门主课上了。 至于说为什么不选历史,那纯粹是因为选历史拿不了高分。考地理一般我都可以在140分左右,历史要拿这个分数就会比较辛苦了。如此而已。 说这些陈年旧事,本意并不是想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而是想向大家说明在历史和地理学科上,我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和底子在的。这一点对之后的考研复习意义重大。 二、奇烂无比的英语 为啥地理可以拿那么高的分,大学却只考了一个二本(而且还是二本二流)?大家一定有疑惑。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我主课不大好,尤其是英语!英语啊!~~~~我高考英语不!及!格!只考了83分啊亲们。 英语不好是从初二开始的,然后延及整个高中,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任何好转。大学四级我是425分压线过,而且考了三次,六级则只有300多分。所以其实英语是我最大的短板。大三的时候身边许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而我直接放弃,考研这个念头连动都没动过。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块短板。我心里清楚得很,有它在,考研是100%没门的。 三、为什么工作后再选择考研? 哪有为啥工作了以后选择考研呢?这个就和自己的经历有关了。 高考填志愿选专业,现在想想那时候挺幼稚的,想着考公务员,也为了以后找工作方便,就报了行政管理这个专业。大学后参加了很多实践(包括学生会这类),发现自己对公务员体制以及风格比较抵触,自己也并非混官场的人,所以便放弃了考公务员这条路。 所以到了大四毕业,就找了和公务员系统有那么些类似的NGO机构工作,既有利于社会公益,但又不属于体制,可以兼顾服务社会的理想和远离体制的决心。 这是好的,薪水其实也不错。只不过,工作了几年以后,我发现整个NGO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相差比较大。而从自己所在单位而言,几年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进,同事一直在换(3年时间我的上司就换了4个,到最后一年,我是我们团队资历最老的一个,可我才24岁啊),团队目标一直在变,大BOSS对机构的规划也不甚清晰。以至于有时候我们都不清楚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因为说不准下一次战略会议又要改变目标了。 我工作还是很认真的,2011年7月转正,2012年7月就升职成为主管。薪水也还不错,至少在业内而言是高于平均水平很多的。而且因为工作的关系,处理事务,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但是基于行业,机构的情况,再呆下去意义也不大了,而且该学的也学的差不多了。 所以,我便在2013年的11月做了一个了断。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课程作业

浅议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 摘要:历时地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其学科的归属问题及其相关理论建设的滞后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它与历史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但已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科;它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也不能称之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是一门以历史学和地理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关键字:历时地理学学科属性交叉学科 历史学和地理学,一个是时间维度的学科,一个是空间维度的学科。历史学贯通古今中外,需要从区域的时间的角度来考察历史文化现象;而地理学兼有区域性和综合性,在探究某一地理现象时往往也需要从历史的维度来考察。历史学和地理学可以相互交融,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学和地理学各自的研究,两者结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用,这就产生了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直接脱胎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在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当中,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备的沿革地理体系。此后沿革地理在中国地理学当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延续发展直到20世纪中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在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地理学的观念、研究方法与

范围等内容而在半个世纪期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古代沿革地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当今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确实已大大超越沿革地理的旧有框架,呈现出全新的学科面貌。这种历史的联系和现实的差异,首先直接影响到对于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许多研究者着力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在整个学术体系当中的归属问题,并引起了学科内部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很多,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把历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时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四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与说法,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三种说法。 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产生发展来看,历史地理学仍然是一门依托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时空变化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一般认为是肇始于《汉书·地理志》,即所谓沿革地理。沿革地理长期以来是被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更易,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定位。中国古代沿革地理学一直与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人类社会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地理景观以及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地理变化,正是历史地理学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古代历史学和地理学在长期的交融中逐渐产生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历时地理学产生至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地理选修课答案

1-1历史地理学科简介 [判断题]历史上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考察、观测获得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来重构和重复。 标准答案:? 1.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 B.历史自然地理 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D.以上都对 标准答案:D 2. 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 A.2700年 B.3700年 C.4700年 D.5700年 标准答案:B 3. [单选题] 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 A.2000年 B.3000年 C.4000年 D.5000年 标准答案:D 1-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单选题]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标准答案:C 1. [单选题]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而来 B.从西方传入近代地理学初步形成体系 C.边疆危机、经济建设等现实需要推动了其发展和转化 D.以上都对 标准答案:D 2. [单选题] 秦始皇时期实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标准答案:B 3. [判断题] 沿革地理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延续和撤销是中央集权的治理基础。() 标准答案:√ 4. [判断题] 黄河的中上游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 标准答案:? 4. [单选题]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 A.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 B.历史区域地理 C.历史地图(集) D.以上都对 标准答案:D 5. [判断题] 本课程是关于“历史地理”的,所谓的“历史地理”是指:历史时期的地理。() 标准答案:√ 1-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 1. [单选题] 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 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 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 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我的答案:C 2. [判断题] 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标准答案:? 3. [判断题] 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 标准答案:? 1-4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 [判断题]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然而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却大多没有延续到今天。 标准答案:? 1. [单选题] 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 B.扬州 C.商丘 D.西安 标准答案:C 2. [判断题]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标准答案:对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 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幺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及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历史地理学名校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名师 学校实力: 复旦大学:是毫无争议的NO.1,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实力的话建议报考之; 北京大学:有人认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很牛,但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只有一位导师,还是史念海的学生,而难度却是最大的,复试按1:2的比例划线。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考北大实力的话建议你报考复旦,因为北大的历史地理学实力和复旦不在一个级别。 武汉大学:有徐少华,值得一读。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有3位导师,以华林甫为代表(人大历史地理学唯一的博导)。华林甫是大陆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建议报考之。 陕西师范大学:很多人说这所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但其历史地理学实力仍排第二,原因如下:有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以上2 个荣耀只有复旦大学能与其分享)、中国古都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有7 位博导、全国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所以尽管史念海、朱士光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的底子还在。放眼全国历史地理学导师很多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北大历史地理学的导师毕业于陕师大、川大历史地理学导师毕业于陕师大、暨大5位博导中的3位是陕师大的校友…… 西南大学:继承了西南师范大学的衣钵,有蓝勇,值得一读。但今年起实行奖学金制,具体待遇未定。 暨南大学:它的历史地理学作为后起之秀,实力处于上升期,有5位博导。如果你认为自己实力中上的话建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之间选择暨大,原因如下:二者同为中央下属院校,尽管暨大历史地理学实力不如陕师大,但暨大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丰厚的奖学金待遇,而且其发展处于上升期;陕师大由于区位条件,不可避免地处于下滑期,而且受制于资金问题,其没有公费,平时评选奖学金很重要的是依据你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功底欠火候的话在陕师大拿奖学金比较难。 总结: 历史地理学实力排名:第一梯队: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第二梯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梯队:暨南大学、武汉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综合学校发展及奖学金待遇:第一梯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第二梯队:暨南大学;第三梯队:陕西师范大学;第四梯队:西南大学。由于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发展还不完善,继谭其骧、邹逸麟、侯仁之、史念海的时代之后,代表性的学者并不算多(大佬级的人物都在复旦),所以不推荐报考其它学校。 报考难度排行: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5、陕西师范大学;6、暨南大学;7、西南大学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 一、名词解释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作者徐霞客。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禹贡学会: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它不仅包括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还包括边区少数民族政权所辖的地区,体现了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是“五四”以来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以后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 潘季驯治河:潘季驯是明代著名水利专家,在治河中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使黄河下游被固定为单一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潘季驯治河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使得水灾减少,有利于漕运,并保障了农业生产 皇木采办: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建立,开始推行郡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路制合称道路制行省制度: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行省除腹地直属中央中书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刺史制度: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 方镇:也称“藩镇”,唐朝后期设立的军镇。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初期只掌管地区的军政,后权力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并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国力日趋衰落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唐初沿袭北朝以来制度,在军事重地置总管,后改为都督,管辖几个州的军事。高宗时,为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其权力,称节度使 江右: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也可指江北 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2018级高一学考第二次模拟考地理试卷

2018级高一第二次学考模拟考 (地理试题卷) 姓名:准考证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18年6月14日,中国发射了人类第一颗连接地月的通信卫星“鹊桥”,为年底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提供通信,这将有利于揭开月球背面的秘密。“嫦娥四号”将要探测的月球属于 A.卫星 B.行星C.小行星D.矮行星 “粮改饲”是指在原种粮区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的产业活动。完成2、3题。 2.影响黑龙江、河南等地推进“粮改饲”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B.气候C.市场D.交通 3.这种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A.乳畜业B.混合型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5题。 4.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 是 A.①-地壳B.②-岩石圈 C.③-地幔D.④-软流层 5.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 的是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下图为1977年、2017年浙江省人口统计图。完成6、7题。 6.与1977年相比,2017年浙江省人口 A.总量小幅度下降 B.出生率显著下降 C.死亡率略有上升 D.自然增长率上升 7.目前,浙江省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 C.过渡型D.现代型

历史地理学概述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历史地理学发展简史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数量上,都难以与中国相比拟。1848年出版的麦考利《英国史》第一卷第三章关于1685年英国历史地理的描述,虽然有人认为它是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但该章及其以后出版的一些以“历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实际上仍以记述疆域或政区变迁为主。 被称为俄国历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纪地理学家塔季谢夫对历史地理任务的解说,也只限于历史时期疆域、位置、地名、边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机构的描述,与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内容基本一致。总之,19世纪及其以前“历史地理”一词在西方虽已广为应用,但实质内容仍属于沿革地理的范围。 近代地理学始于西方,德国地理学家康德于18世纪中,在科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自然地理课程,洪堡德与李特尔又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直接影响到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是李特尔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以后是德国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 美国女地理学家森普尔在她去世之前写成的《地中海地区的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是代表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法国维达尔·白兰士针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可能论,其著作《人文地理学原理》对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地理学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但其内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范围。1917~1919年张相文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学课程,且在课程内容上已不限于疆域与政区的演变。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赫特纳1927年出版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有专节论述历史地理学,指出历史地理学不同于地理学发展史,它是对“过去时代进行的地理考察”。 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专著的出现,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5年出版的英国伊斯特《欧洲历史地理》叙述了欧洲罗马帝国至19世纪铁路兴起时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历史演变,内容上已完全不同于过去以研究疆域政区为主的同一名称的专著。 1936年一部更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专著问世,即英国达比主编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兰历史地理》。达比在本书序文中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历史地理学的性质、特点和方法,对于后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948年,美国布朗的《美国历史地理》出版,该书描述了从15世纪末北美大陆被发现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国土由东向西逐渐开发过程中的地理变迁。上述三部著作,标志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