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西厢记》中设置的矛盾冲突

试论述《西厢记》中设置的矛盾冲突
试论述《西厢记》中设置的矛盾冲突

试分析《西厢记》中设置的矛盾冲突?

1.矛盾冲突内容

(1)情境的矛盾冲突:

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对诗、幽会甚至合欢都发生在普救寺这个佛门净地,引人发笑。(2)人物的矛盾冲突:

①人物自身矛盾冲突:

A行为和身份不协调:在封建时代,一个出自书香门第的儒士,却不守儒家礼节,对第一次见面的红娘,在别人没有询问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甚至是婚配情况一一道来。让我们看到坠入情网的书生迂腐可爱的一面。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兵困普救寺,张生解围,老夫人赖婚,爱情受阻,矛盾得以展开,形成了全剧的第一个高潮

B思想和行为不协调:封建思想的压制和内心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使莺莺多次出现言行不一的行为,例如约好与张生幽会时,嘴上说着反悔的话,身体上倒并不想离开。

②人物之间矛盾冲突:

A张生、红娘、莺莺之间的冲突

B年轻人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赖婚:老夫人与张生;拷红:老夫人与以红娘为代表的年轻人;送别:老夫人与崔张二人的家庭内部矛盾。

2.矛盾冲突原因

(1)人物之间矛盾(三个年轻人与相国夫人)

①张生:一心向学,才高志远,年轻气盛,为人热情,幽默活跃,诚实有信,心地纯洁,忠厚朴实。

②崔莺莺:不仅外貌完美,诗词歌赋,无不通晓,出身高贵,君子理想中的窈窕淑女。郎才女貌,英雄美女,莺莺与张生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

③红娘:热情、泼辣、爽朗。从小跟着莺莺一起长大, 常听老夫人管教,对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数颇为熟悉。正是有红娘,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才能够得到圆满。

④老夫人:严守家规教条,保持家庭门风,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却又有理智,善于机变,讲理的形象。

(2)人物内心矛盾(莺莺为例)

老夫人许婚,长亭送别时,莺莺既有和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恋恋不舍,也有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满腔怨恨;既希望张生赶考能金榜题名,以此来换取二人之间的幸福结合,又害怕张生因此而移情别恋,让“停妻再娶妻"的悲剧重演;既有对眼前心上人充满深情的反复叮咛,也有对自己日后相思苦的想象描绘,从而把莺莺内心缠绵婉曲的感情表达得淋滴尽致。文章处处细致描写,却又不显繁琐,矛盾冲突激烈,扣人心弦。

(3)社会根源

“张崔”的故事源于唐朝,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已有未婚夫的相国千金和一个父母双亡的穷家书生要追求自由婚姻,自然是当时社会制度、文化礼仪所不允许的,这也是造成他们与老夫人之间冲突的原因——封建礼制的压迫。

3.丰富的情感内涵,细致激烈的内心矛盾描写完成了人物的刻画,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愿望,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之作,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1. 《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3.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董西厢》)。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高度。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4.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崔、张故事进行了带有总结意味的再创造,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予以完美表现,写成了《西厢记》杂剧(又称《王西厢》)。从此以后,流传已久的西厢故事就基本定型了。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1. 《西厢记》的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2. 《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相

2017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答案

?《《西厢记》赏析》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关于崔张故事的各版本中目前保留完整的是()。(1.0分) 1.0 分 ?A、 《刘知远诸宫调》 ? ?B、 《天宝遗事诸宫调》 ? ?C、 《雍熙乐府》 ? ?D、 《西厢记诸宫调》 ? 我的答案:D 2 金本《西厢记》中将莺莺许配给退兵之人的建议是()提出来的。(1.0分) 1.0 分

?A、 张生 ? ?B、 老夫人 ? ?C、 红娘 ? ?D、 莺莺 ? 我的答案:B 3 “罗敷”是古代()作品中的人物。(1.0分)1.0 分 ?A、 杂剧 ? ?B、 传奇 ? ?C、 词赋

? ?D、 乐府 ? 我的答案:D 4 《读莺莺传》是()的作品。(1.0分) 1.0 分 ?A、 王国维 ? ?B、 陈寅恪 ? ?C、 金岳霖 ? ?D、 鲁迅 ? 我的答案:B 5 相较于《莺莺传》,《董西厢》中的“惊人之笔”情节并不包括()。(1.0分) 1.0 分

?A、 乱兵围困普救寺 ? ?B、 赖婚 ? ?C、 崔张私下结合 ? ?D、 崔张一见钟情 ? 我的答案:D 6 王世祯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王西厢》的语言,其中不包括()。(1.0分) 1.0 分 ?A、 骈俪中的景语 ? ?B、 骈俪中的情语 ? ?C、 骈俪中的诨语

? ?D、 骈俪中的诗语 ? 我的答案:D 7 《董西厢》中的武戏在情节设置上是为了()。(1.0分)1.0 分 ?A、 丰富情节 ? ?B、 渲染气氛 ? ?C、 烘托人物 ? ?D、 突出崔张的爱情 ? 我的答案:B 8 《寺警》之后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1.0分)1.0 分 ?A、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西厢记西厢全不合传,若王实甫所作犹存其意,至关汉卿续之则本意全失矣。盖崔之自言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而微之自言曰:天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合二语可以蔽斯传也。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录鬼簿》及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都记录在王实甫的剧目里;而且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的引文看来,文字同今本《西厢记》基本相同。有关王实甫生平的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丽春堂》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明初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风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显然他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影响比较大。《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又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西厢记》第五本的情节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就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西厢记》里更明确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第五本没有前四本写得好,主要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没有为剧中提出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当时的现实社会还没有为剧中人物的美满结局提供丰富的素材,而并非由于它们出于不同作家的手笔。在《西厢记》的长期传刻过程中,文字上又经过后人的修改,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个版本里,也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但不能根据这些表面现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实甫的作品的结论。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根本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并明确提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南吕宫

浅谈《西厢记》戏剧冲突

浅谈《西厢记》戏剧冲突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从《西厢记》中分享戏剧的冲突之美。从《西厢记》人物老夫人、莺莺、红娘、张生的人物性格特点与生活背景等各方面讨论冲突在戏剧中的完美展现。其中带出戏剧中各人物的冲突,封建社会制度、道德、礼教的禁锢束缚与追求自由恋爱、打破旧有框架的民主新思想的冲突。用一个从戏剧冲突的角度去再一次细细品味《西厢记》这一历史遗产的艺术大餐。 关键字:《西厢记》、戏剧艺术、戏剧冲突 一、冲突造就永恒《西厢记》。 冲突意为两个或以上对立的、互不相同的力量或性质的相互干扰。冲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感性与理性,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感,震撼人的心灵。其可以反映人内心的挣扎、煎熬,也可以反映社会阶级的巨大反差,更可以是时代变迁的里程碑,描绘出大时代中的各种历史色彩。 冲突在戏剧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戏剧中的各种冲突,强有力的展示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脉搏。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不简单的人物性格冲突,不简单的社会冲突。《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一座普通的寺庙普救寺,围绕几个简单的人物,老夫人,张生,莺莺,红娘,就是一个一见钟情然后收到挑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但就是这样的一切一切,通过戏剧中冲突的编排让所有的观众深深陶醉其中。 人物性格在《西厢记》中有着重要作用。虽然西厢记背景是封建社会,但是其从人物性格带出的从生活萃取的点点滴滴,不仅在封建社会里引起强烈共鸣,更是能够穿越时空震撼着拥有悠远历史的中国现代观众。环境冲突可以因为时代改变从而削弱其感染力,但是从性格出发的感性与理性冲突的感染力是不受时间、地域的外在条件限制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就是冲突诞生了这部永垂不朽的《西厢记》。 二、封建社会与新思想的冲突。 封建社会因为受社会体制与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禁锢最严重的时代。《西厢记》中的背景就是一个封建程度极高的社会,门第观念与封建礼教决定的婚姻制度不容许受到由年青代表自由恋爱婚姻观念所冲击。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人物性格特性的融合更能增加戏剧的张力。 三、封建代表老夫人。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思想、观念、制度根深蒂固的代表。她严苛、虚荣、威严, 在女主人公莺莺的生活中扮演着正统的封建家长制的角色,她用传统的封建的理念教育下一代,并将莺莺重重关禁,使之不得产生非正统的思想和行为。在她认为,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名门女子,莺莺“针指女工, 诗词书算, 无不能者”是最合闺范也最合相国门第的。 就是这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老夫人与张生、莺莺、红娘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因为莺莺长期处在夫人的拘管之下,所谓物极必反,家长的封建教育形成强大的压力,使她的性格十分复杂,思想极为矛盾。一方面要欣然顺从母亲的旨意,接受传统封建正统的教育, 形成了其性格随顺、忍耐的特征。一方面因为长期受控得不到自由,难耐闺中寂寞,希望摆脱封建社会与道德形成的压抑与苦闷,冲破固有的思想寻求真正的自由与欢乐。 老夫人思想中植根着门户的观念,认为自家作为相国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层阶级,地位尊贵显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处理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艺术处理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的环境中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本来,佛寺应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而王实甫竟安排崔张在这里偷期密约供奉菩萨的“庄严妙境”成了培育爱情之花的园圃。按照礼教规定:“父丧未满约,未得成合。”偏偏在父亲棺材还在这里搁着的时候,莺莺却生出了一段风流韵事。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场景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它即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西厢记》在第一本楔子,先由老夫人交代其逐步冷落的家世。一阵伤感之后,她吩咐红娘: 你看佛殿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这两句许,蕴含着她对女儿管束之严、用心之细等多内容。莺莺上场,唱了〔仙吕·赏花时〕一曲: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与自由的潜在诉求,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抗议。从戏的开始,王实甫便写母女各有各的感伤,微妙地揭示她们感情的差异,为戏剧冲突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巧遇,两人一下子坠入了爱的漩涡。而莺莺和张生之间感情的迅速发展,必然要和封建礼教发生冲突,必然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容许。这一点,红娘是十分清楚的。为此,她阻拦莺莺与张生的接触,提醒莺莺“咱家去来,怕老夫人嗔着”。莺莺也担心母亲识破,吩咐红娘“休对夫人说”。可见,《西厢记》在矛盾的开端,尽管没有安排老夫人和崔、张的正面冲突,但却让观众看到,在三个年青人一举一动的后面,处处笼罩着老夫人的阴影;看到年青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在潜行、在酝酿。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望知道事情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出现了。王实甫把它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胶着的气氛陡然变化。但是,当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赖婚”以后,王实甫让戏剧冲突转移了。 莺莺、张生不甘心任由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非法”的行为追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与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在莺莺,她既要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她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在不知道红娘已经转为同情她的情况下,既要利用红娘,又觉和“小梅香拘系得紧”,还要表现出小姐身份的尊严与矜持。她挖空心思,生出许多“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对张生,她固然越爱越深,但要迈出“非法”接近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许多尴尬。举动言语,常常要真真假假。在红娘,她已决心帮助小姐,却又不能明言;她既埋怨小姐对她耍滑头,也害怕“消息儿踏着泛”,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在张生,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他愈是束手无策,愈显得六神无主、痴痴迷迷。在“赖简”一折,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性格冲突,也使剧本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固然,这三个年青人发生的纠葛,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有关,同时也明显地受到剧中的主要矛盾的制约。换句话说,笼罩在他们心头上的老夫人的阴影,是导致他们在彼此试探、不断龃龉误会的动因。王实甫在“赖婚”以后,让戏剧冲突转移到年青一代的内部,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封建礼教和反抗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故事描绘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 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 厢记》。它的曲词优美华丽,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 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 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 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 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 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关键词: 艺术特色戏剧语言杰出戏作人物形象崔莺莺张生红娘 通过选修《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课程,我接触到了许久没有接触的古 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此,这也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魅力之大。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三国》、《水浒》、《西游记》以外,当属这部《西厢记》。不仅因为在高中时期曾在语文课本上 学习过留下了印象,在《红楼梦》中提到过这部戏剧,也因为老师的讲述绘声 绘色以及作品本身不论是剧情还是语言上都很吸引我。 《西厢记》的剧情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 对她一见倾心,苦于无法接近。此时恰有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率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允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故人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但 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 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后来莺莺听 说张生病倒,让红娘去书房探望。张生相思难解,央求红娘替他从中传递消息。莺莺怜惜张生,终于鼓起勇气,也写诗回赠,后在红娘帮助下,二人瞒过崔老 夫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老夫人知情后怒责红娘,但已无可挽回,便催张 生进京应考。张生与莺莺依依而别,半年后得中状元。崔老夫人的侄儿郑恒本 与莺莺有婚约,便趁张生还未返回之时谎报张生已被卫尚书招赘为婿,老夫人 一气之下要将莺莺嫁给郑恒,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 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是元代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降临问世时,便以它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赞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时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传世作品。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共319曲,这五本的结构恰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相逢,因“路途有阻”莺莺母女孤孀困居普救寺。除老夫人、莺莺在楔子中各唱一曲外,全部由张生主唱,老夫人在楔子中伤叹“子母孤孀路途穷”而“盼不到博陵旧冢”。莺莺则因只有寡母弱弟,而世途多险,岁月流逝,终身大事未有着落,所以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叹,这个楔子,一开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后面的喜剧,正是在这种窘困深沉的浓重气氛中逐渐展开的。两个人物都有一种急切感,老夫人急切地要求完成崔莺莺的婚事,以便终身有靠,这是“路途穷”所迫。莺莺则因“路途有阻”而难免不生美人迟暮之想,想得到一个意中人。张生在主唱曲子中唱出了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幽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及游寺见到莺莺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第一折[油葫芦]、[天下乐]唱出山川的雄奇险峻,暗寓胸中丘壑,怀抱以及仕途多风波,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因而当张生见到莺莺之后便陡然生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转而追求美人莺莺。才子的落魄与佳人的“闺怨”有共通之处,都是前途未卜,青春虚度的闲愁万种。一个为功名所误,一个为“穷途”所限,这种共通性,明确了本剧的一个基本矛盾——佳人欲婚姻而不能,才子欲功名而不就,而佳人才子都以功名为轻,婚姻为重,从而相互沟通,共同结合,这种共通性是建立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上的,这个意义就高于婚姻问题本身,全剧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这一本从整个结构意义上说它只是全剧的序幕,因为这只是两个青年人一个因功名未遂,一个为穷途所限,而产生的异性相吸。不过,这是一个极其精彩而又完美的序幕,它为以后戏居冲突的产生、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本《雀莺莺夜听琴》包括寺警、下书、请宴,变卦,听琴五折。寺警这一突发性事件给主人公的结合带来了现实的希望。一开始,莺莺就自伤无由再会张生,是莺莺第一次直接的内心流露,表明她对张的深切好感。紧接着兵围普救,面对孙飞虎重兵威胁,自家濒临绝境的退兵之策,此时她再也无心去思念张生了。她哭诉道:“可著俺那偶尔里意偎新,孤霜子母无投奔”。她怒斥:“这厮每于家为国无忠信,恣情的掳掠人民,”这些话实质上是“乱世”的写照。补充了第一本“路途有阻”的内容。提出退兵三策,第三策:“…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此计一出才得从实际上与张生订终身。然而这对于二人都是意外之想,意外之事。莺莺定此计时,根本就不想到过是这位曾墙角联诗过的“文章士”、“旖旎人”,来解普救之危,而能与过去有好感的张生“成秦晋”。如果没有普救之危,张崔的结合那只是幻想的海市蜃楼而已。由此看来,寺警是全剧的大转关,是戏剧冲突的开始,是西厢五剧的正式开端。本来,“郎才女貌合相纺”只是为“路途有阻”才“融花阴

《西厢记》的悲剧效果

论《西厢记》的悲剧效果 王季思先生在《戏剧艺术》中说:“一个剧本之为悲剧、喜剧或者悲喜剧,同它的结局关系最大。《西厢记》如果结束于长亭分手,就会是一部以生离结局的悲剧。”但他后来又补充说:“而《西厢记》则是比较典型的喜剧。”那么, 《西厢记》是怎样展现它的喜剧艺术 的呢? 一、选取悲剧的题材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中的名篇元稹的《会真记》,但《西厢记》的情景与《会真记》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结局分析:“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论之。崔氏宛无难辞;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意思是说莺莺知道张生对她的爱情并不忠贞专一,张生去意已决,即将前去长安,莺莺没有挽留张生,因为她内心清楚的知道,即使阻止,也不可能起任何作用,但在她心里却是愁怨的。《会真记》中老夫人并未逼迫张生前去进京赶考,而是张生自己求取功名心切,执意要去赶考,把与莺莺的感情置之不顾,持无所谓的态度。张生再游于蒲时,虽然一再想和莺莺见面,但是莺莺的态度十分冷淡,在张生“又当西去”那天,莺莺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事,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憾于此行!”表面上,莺莺姿态很高,其实“不敢恨”实则是“恨之甚矣”,心中充满了对张生的怨愤和埋怨。在《会真记》的最后,张生和崔莺莺都各自婚嫁了。《会真记》所写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从情节安排、人物性格到最终结局都是比较典型的悲剧。有情人最终未成眷属。 由此可见王实甫的《西厢记》选取的是悲剧题材。 二、多角度的喜剧化效果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框架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是老夫人在张生出场之前将莺莺许配给了郑恒,但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之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以莺莺的婚事为条件寻求救援。这里就埋下了戏剧冲突的种子,形成了戏剧人物之间的矛盾。在张生得知营救她们母女二人就可以迎娶莺莺,于是立马请白马将军解围。由于老夫人深受门第观念以及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于是她随即反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而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后来她得知莺莺已与张生同居于西厢之事在《堂前巧辩》时被侍女红娘说得无言以对,同时默认了此事是自己的疏忽,她前后态度的改变

经典戏剧《西厢记》赏析

经典戏剧《西厢记》赏析 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厢记》了。 《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周德清称赞《西厢记》“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它在中国 文学史上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高峰之一。 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它以五本的宏大规模来敷 演一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不仅题材引人喜爱,而且人物能刻画得更丰 满细致,情节能够表现得更曲折动人,再配以与浪漫的内容相称的秀丽优雅而又活泼的语言,自然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 《西厢记》主要讲的是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在古刹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小姐 相遇。因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夜间莺莺花园烧香,强生隔 墙吟诗,莺莺亦酬诗一首;张生继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国时,追荐自己的父母,在法会上与与 莺莺再度相见。其间贼将孙飞虎为抢夺崔莺莺,兵围寺院,崔母求助于寺众,许诺能退贼兵 者以莺莺相配;张生应下此诺并修书一封请惠明送至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处。杜确率兵打败孙 飞虎,普救寺兵围虽解但崔母却违约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 遂教张生夜间在花园外弹琴,对莺莺诉说心曲。红娘为莺莺、张生传书递简,莺莺瞒过红娘 而“待月西厢下”,是夜张生依约到来,但莺莺毕竟囿于礼教,又被红娘看见,竟翻脸不认。 张生为此抑郁成疾,莺莺不禁内疚,以药方为名托红娘送去,当晚便由红娘送莺莺到张生房中。月馀后,两人情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红娘,红据理以争,认为崔老夫人不应悔婚,若不允婚只怕还有玷辱家门和治家不严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 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张生行至草桥,见莺莺追赶而来,醒后才知是梦境。张生 得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通过剧中 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 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回顾--觑末--下请注意这一舞台提示,它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 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 莺莺遇见张生以后,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 便去酬和联吟;张生故意撞出来瞧她,她“陪着笑脸儿相迎”,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 而她的态度,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 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悖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长亭送别, 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 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 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 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

论《伪君子》的戏剧冲突

论《伪君子》的戏剧冲突 《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1664——1669)是法国戏剧家莫里哀(1622——1673)的巅峰之作,也是17世纪古典主义代表作品之一。对于这部戏剧,一般的理解是通过刻画答尔丢夫的伪君子典型形象,戏剧化地揭露了反教会的主题。因为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法国专制政体日趋反动,教会伪善普及到整个上层社会。这是从社会大背景出发解读,《伪君子》作为经典之作,它还包含有深刻的人性,或说人本内涵。本文将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三个矛盾冲突作一简要分析。 矛盾是戏剧的要害,戏剧本身就是矛盾的集中,每一部戏剧作品都是矛盾的不断展开和深化,最后达到某种收场,或表现人物性格,亦或解释某种现象本质。莫里哀的戏剧《伪君子》以喜剧化的手法展现了悲剧性的内容,从这个层面上讲,《伪君子》同时是一部悲剧。黑格尔认为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他指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正常情况下是和谐、静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莫里哀在谈到他的基本创作纲领时曾指出:“喜剧的责任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端,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在娱乐中”、“令人发笑的描绘”,在莫里哀这里,一是通过讽刺手段,另一个就是通过戏剧矛盾冲突展现的。 纵观莫里哀的《伪君子》这部戏剧,主要包含了三种矛盾冲突。 首先,全局生动地展现了人的真正理性和虚伪、罪恶本质之间的矛盾冲突,即真与假、善于恶、美与丑之间的人性较量。这一矛盾揭示了人性上的二元对立,从这一点看,《伪君子》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教诲和道德启迪作用的作品。全剧以人性矛盾为焦点,围绕着答尔丢夫和奥尔贡一家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但具体到奥尔贡一家各个人物上又有不同反映,所以这种人性矛盾又具体表现在不同方面。第一种是以大密斯为代表的勇敢无畏的抗争力量和答尔丢夫之间的直接交锋。大密斯急躁,但刚正,是个敢作敢为的热血青年,当他知道答尔丢夫的虚伪欺骗后,便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和愤怒,公然戳破答尔丢夫的伪善面纱。第二种是以桃丽娜、克莱昂特旁人观点与答尔丢夫之间的冲突。他们的意见都是施加于奥尔贡的家人,因此与答尔丢夫的冲突是非正面的交锋。第三种是以艾耳密尔为代表的女性智慧与答尔丢夫之间的正面交锋。艾耳密尔是个温和、宽厚的女人,她一直对答尔丢夫这个伪君子抱有宽恕、忍让的态度,直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她才以自己的智慧,巧设计谋,用引蛇出洞的办法揭开了答尔丢夫伪君子的真面目,为剧情饿戏剧化转化上演了转折性的一幕。第四种是以奥尔贡为代表的觉醒力量和答尔丢夫的矛盾。戏剧前半部分,奥尔贡一直听信答尔丢夫,自然站在答尔丢夫利益一边,但一步步水落石出的事实促使他觉醒,成为了反对答尔丢夫的力量,这时候答尔丢夫已经理屈词穷了,在道义上、人性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因而,原型毕露,剧情的矛盾冲突便达到了高潮。 以上不同表现的力量与答尔丢夫的冲突体现了正义力量和邪恶之间的较量,究其根本,是人性善恶斗争中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戏剧的真正魅力也就是体现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人性斗争的戏剧化刻画与描述上。 面对正义力量的“抗争”,答尔丢夫也做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抵抗”。为了博得主人奥尔贡的欢心和慷慨恩赐,他使出浑身解数,假装伪饰、巧言令色赢得主人对他的信任,并逐步获得他梦寐以求的实际利益;然而,当大密斯英勇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矛盾冲突、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矛盾冲突、艺术成就和影响九 2、《西厢记》的人物塑造、矛盾冲突、艺术成就和影响《西厢记》杂剧对崔莺莺在爱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感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正是这种难以捉摸、无可名状的“闲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对张君瑞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时,崔莺莺大胆地对张君瑞吐露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于是她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每日价情思睡昏昏”。正在这时,变生意外,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索要崔莺莺做压寨夫人。张君瑞在危难之机,仗义修书,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前来解围。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让张君瑞与莺莺以兄妹相称。这一事件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机遇,它既赋予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更赋予崔、张的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老夫人的许婚,不正符合传统的“父母之命”吗?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崔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 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要艰难,于是就有了崔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在“闹简”和“赖简”中,莺莺表现出对张生的“假意儿”,这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君瑞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披露出崔莺莺要冲破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在认可了爱情的合理性之后,莺莺还不能不积蓄相当的心理准备,以便承受这种爱情。最后,她终于跨越了“雷池”,大胆地与张君瑞私下结合了。 崔莺莺和张君瑞自由结合的事情暴露后,老夫人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君瑞上京应考求官。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危机。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君瑞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君瑞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她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深深感到:离愁别恨,“虽离了我眼前,却在心上有;不甫能离了心上,又早眉头。忘了时依然还又,恶思量无了无休。”甚至收到张君瑞高中状元后报喜的书信,也未给她带来欢乐:“早是我只因他去减了风流,不争你寄得书来又与我添些儿证候。”崔莺莺和张君瑞最后的团圆,实在是得之不易的。 《西厢记》杂剧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 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冲破外部压抑、传统禁锢和心理樊笼的全过程。这样的恋爱心理及其展开过程,是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的。

试论述《西厢记》中设置的矛盾冲突

试分析《西厢记》中设置的矛盾冲突? 1.矛盾冲突内容 (1)情境的矛盾冲突: 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对诗、幽会甚至合欢都发生在普救寺这个佛门净地,引人发笑。(2)人物的矛盾冲突: ①人物自身矛盾冲突: A行为和身份不协调:在封建时代,一个出自书香门第的儒士,却不守儒家礼节,对第一次见面的红娘,在别人没有询问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甚至是婚配情况一一道来。让我们看到坠入情网的书生迂腐可爱的一面。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兵困普救寺,张生解围,老夫人赖婚,爱情受阻,矛盾得以展开,形成了全剧的第一个高潮 B思想和行为不协调:封建思想的压制和内心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使莺莺多次出现言行不一的行为,例如约好与张生幽会时,嘴上说着反悔的话,身体上倒并不想离开。 ②人物之间矛盾冲突: A张生、红娘、莺莺之间的冲突 B年轻人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赖婚:老夫人与张生;拷红:老夫人与以红娘为代表的年轻人;送别:老夫人与崔张二人的家庭内部矛盾。 2.矛盾冲突原因 (1)人物之间矛盾(三个年轻人与相国夫人) ①张生:一心向学,才高志远,年轻气盛,为人热情,幽默活跃,诚实有信,心地纯洁,忠厚朴实。 ②崔莺莺:不仅外貌完美,诗词歌赋,无不通晓,出身高贵,君子理想中的窈窕淑女。郎才女貌,英雄美女,莺莺与张生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 ③红娘:热情、泼辣、爽朗。从小跟着莺莺一起长大, 常听老夫人管教,对四书五经和封建礼数颇为熟悉。正是有红娘,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才能够得到圆满。 ④老夫人:严守家规教条,保持家庭门风,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却又有理智,善于机变,讲理的形象。 (2)人物内心矛盾(莺莺为例) 老夫人许婚,长亭送别时,莺莺既有和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恋恋不舍,也有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满腔怨恨;既希望张生赶考能金榜题名,以此来换取二人之间的幸福结合,又害怕张生因此而移情别恋,让“停妻再娶妻"的悲剧重演;既有对眼前心上人充满深情的反复叮咛,也有对自己日后相思苦的想象描绘,从而把莺莺内心缠绵婉曲的感情表达得淋滴尽致。文章处处细致描写,却又不显繁琐,矛盾冲突激烈,扣人心弦。 (3)社会根源 “张崔”的故事源于唐朝,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已有未婚夫的相国千金和一个父母双亡的穷家书生要追求自由婚姻,自然是当时社会制度、文化礼仪所不允许的,这也是造成他们与老夫人之间冲突的原因——封建礼制的压迫。 3.丰富的情感内涵,细致激烈的内心矛盾描写完成了人物的刻画,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愿望,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第三章 西厢记

第三章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 王实甫:杰出的元杂剧作家,仕途失意,有才华,熟悉当时勾栏生活,擅长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流传演变: 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主题“始乱之,终弃之” 宋代:秦观、毛滂的歌舞曲《调笑转踏》 赵令畤的鼓子词《商调·蝶恋花》张生“弃掷前欢” 南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 金:院本《红娘子》 南戏:《张珙西厢记》 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莺莺、张生共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主题:反封建 《王西厢》: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更鲜明的反封建主题。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展开以维护封建礼教的老妇人为一方,和以封建礼教叛逆者张生、莺莺以及红娘为一方的尖锐的矛盾冲突,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第三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1、《西厢记》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典型人物形象 莺莺:矛盾于自由与礼教之间贵族女子。对感情热烈真挚,但思想顾虑较多;在矛盾中走向坚定、勇敢。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封建礼教叛逆者

红娘:出身卑微,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伶牙俐齿,妙语联翩,心直口快,活泼爽朗,聪明机智而又勇敢泼辣。 老夫人:封建势力的代表,专制、自私、机诈而又愚蠢----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冷酷。 2、巧妙的结构和生动的戏剧情节使《西厢记》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舞台效果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两条线索: 主线是张生、莺莺、红娘与崔老夫人之间的冲突:冲突点在于门阀观念、封建礼教和自由恋爱的婚姻之间的矛盾 副线是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崔张爱情进程中的顾忌、猜疑及莺莺的矜持所造成 3、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场次富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4、善于把古典诗词含蓄凝练的语言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优美典雅、生动活泼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5、《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西厢记与王实甫

第三节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西厢记》地位:被誉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a、失意文人 b、熟悉青楼生活 c、才华横溢(诗化的特点浓厚) 3、作品杂剧共14种,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残本《贩茶船》《芙蓉亭》 4、成为“西厢故事”的精品 A、情节提炼。删去了一些有损主题、人物的情节 B、语言提炼。既保留了董西厢语言的自然质朴,又进一步融入了许多诗词佳句入曲,使语言显得典雅清丽。 三、主要情节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惊艳》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听琴》《赖婚》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赖简》《跳墙》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逼考》《拷红》《送别》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四、第四本第三折《送别》 离别前:氛围、离别苦味、别后孤寂 正离别:离别愁绪、夫妻话别 离别后:崔莺莺的愁绪 五、《西厢记》的艺术风格 1、紧张的戏剧冲突 两组矛盾: 主线:老夫人与张生、崔莺莺、红娘的矛盾,即封建势力与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辅线:张生、崔莺莺、红娘之间的矛盾,如崔莺莺对张生的呵斥对红娘的防备 还有内心矛盾刻画,如崔莺莺既想张生,张生来了又呵斥张生,表现了其既渴望爱情又收到礼教限制的内心矛盾 2、成功的人物塑造 崔莺莺: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重要的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形象叛逆性:(1)主动追求爱情:张生是一个家道中落的书生,和崔莺莺的相国小姐身份显然不相配,正是张生的才华和痴情赢得了她的爱慕。从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联吟(互诉衷肠)——跳墙幽会(私定终身),崔莺莺始终是比较主动的。首先传简给张生,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茶饭少进 (2)反对礼教。反对母亲,如母亲的严束,赖婚,反对母亲逼张生进京赶考,心中担心,从而怨恨母亲;寺中、守孝期间,发生恋情;在已与表兄郑恒订婚的情况下,追求张生 (3)轻视功名。非常看重感情,见《送别》的嘱托 贵族性:(1)崔莺莺感情深沉,而性格是内向的,这源于其所受到的教育及母亲的管束。她深深爱着张生,但因为礼教观念,她不敢直白表露自己的感情,必须瞒着母亲,防着红娘,内心十分痛苦和压抑 (2)矜持性。作为贵族小姐而固有的性格。《赖简》中,明明自己写诗约会张生,结果反而训斥了张生一顿。 张生:富有才华、执着爱情而又书生气的文人形象 张生的才华,在其一上场唱的一出【油葫芦】描述黄河景色即展示了其才华。“志诚种”与“傻角”。张生执着、真诚的追求爱情,既热烈又矢志不渝,从佛殿一见钟情时起,为了崔莺莺,放弃功名,又为了崔莺莺去夺取功名,无论其失意还是得意,均表现了对崔莺莺的执着的爱情。正式这种执着,使张生显得迂而可笑,红娘戏称之为“傻角”。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 一个精彩的故事需要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来演绎,同样形象鲜明的人物也需要情节丰满的故事来提供展示的舞台,只有这两者达到一个统一,才能成就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西厢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可以说是阐述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作品。《西厢记》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批判了由家长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表现了“佳人配才子”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思想和感情。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塑造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对男主人公张生的塑造,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张生个性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张生的对崔莺莺的痴情和风魔可以从他对崔莺莺的态度上看出来,他把对崔莺莺的感情放在第一位,置于功名之上,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忠于自己的爱情,我想在功名利禄重于一切的古代,尤其是对于一个男生,为了爱情放下功名,已经难能可贵了。考取状元与他鄙薄世俗功名并不矛盾,对于张生而言,考取状元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莺莺的爱的坚定,是为了名正言顺的与莺莺在一起,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但是,个人觉得剧中的张生也有傻角儿的一面,当他与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外界的阻挠时,他表现出了软弱的一面,行为冒失。张生这个角色个性鲜明,是一个反抗封建礼教,鄙薄世俗功名的青年叛逆者的形象。 剧中的女主角崔莺莺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叛逆封

简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简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摘要:所谓戏剧,一种是西方人所说的drama,在中国被称为“话剧”,它以语言艺术为载体,主要通过演员的对话、形体动作,辅以道具、布景等,当众创造真实的视觉效果;另一种是中国传统的、载歌载舞的“戏曲”。戏剧艺术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它的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1]好的戏剧作品是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舞台性。戏剧的文学性在戏剧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剧本来获得文学艺术上的审美感受,本文就从文学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关键词:戏剧《西厢记》戏剧性 戏剧性,就像一个魔力无边的“精灵”,不仅使戏剧作品具有摄人心魄之力,而且也使非戏剧的作品(如史诗、小说)更加吸引人。所谓戏剧性就是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剧情,刻画人物,由此吸引观众。因此戏剧性就称为戏剧艺术的首要特征,也是戏剧作品获得生命的主要因素,戏剧故事就是以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为结构线索的。[2]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西厢记》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戏剧性。在这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又具体表现为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剧情一开始,是崔莺莺的父亲去世,要回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前进,来到河中府,让灵柩寄在普救寺内。时值暮春天气,好生困人,老夫人生慈爱之心,看前边庭院无人,让丫环红娘陪莺莺去散散心。恰巧张珙本进京赶考,路经河中府。也是巧得很,他有一个八拜之交的同学作了征西大元帅,就镇守河中府附近的蒲关。张生就在此地停留几日,准备看望一下同学再走。听说此地普救寺很有名,便前去瞻仰游玩一番。不料在院中惊见绝色美人崔莺莺,心生爱慕,于是想尽办法搬到寺中来住。接着,郑夫人请寺中和尚为老相公摆道场超度,并布施行善。在摆道场中,莺莺见着张生,也一见钟情。两人都彼此相悦,剧情将会向前发展。契机是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便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在这紧急关头,张生出主意计退孙飞虎,赢得时间下书去请大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许婚。两人都觉得无限幸福,然而没想到老夫人嫌张生是一介穷书生,在解围之后赖婚。这对年轻人在红娘的帮助下作出反抗,使得剧情继续向前发展。两人私接连理之后,张生进京赶考并科举探花,老夫人看张生中了探花,又改了主意。而此时郑恒又进谗言,企图离间二人,老夫人中了他的计,一怒之下要将莺莺重许给郑恒,莺莺将嫁与谁?在此郑、张争娶莺莺之时,剧情达到了高潮。张生和杜确及时赶到,戳穿郑恒的阴谋,莺莺张生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全剧结束。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时间的跨度不是很大,因此显得集中;剧中时时刻刻充满了紧张感,无论是孙飞虎事件,还是老夫人赖婚事件,都让读者出于一种担忧、紧张之中;一波三折才有戏,莺莺和张生争取在一起的过程是非常艰辛、曲折的。但是在这三个特征中,《西厢记》多在戏剧剧情的曲折性上找“戏”。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我国戏剧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具《录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