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正逐步广化和深化,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增长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各种类型的强强联合或者跨行业跨地域的大型并购每天都在涌现,也产生了很多问题,问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大量学者对并购绩效、并购动机和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案例都认为主并公司绩效较差,也有极少一部分研究结论认为主并公司并购绩效较好。总的来说,在所有的并购案例中,只有37%的并购案例获得了正收益,仅仅21%的并购案例达到了预期目标。

大部分学者经过检验发现主并公司并购的绩效较低,所以我们需要去察看企业的并购动机,从动机中发现可能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关于并购动机,学者们分别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假说、协同效应理论、套利假说等一系列解释。对于并购绩效较低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自大假说和委托代理论。对于其他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也有学者提出了市盈率和交易金额这两个变量。

我国学者也对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张新、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高见、陈歆玮也对主并公司的绩效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和西方学者相同的结论:主并公司的并购绩效较低。对于并购动机的影响,我国的学者们都结合了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观点,如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破产企业出路,忽视了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的问题,没有从市场化的角度实行,其最终结果是没有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朱宝宪认为在证券发行市场没有市场化的背景下,并购重组带来的能带来借壳上市机会,当时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上市地位。在并购以后,企业的主营业务得到加强,因而他认为并购重组对于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和做大做强国有企业都能起到显著的作用。

在非市场化的并购行为中,并购重组案例呈现出一些与市场化并购行为所不同的特点:(1)获取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2)获取优惠政策、例如并购暂时亏损的优质国有企业来合法避税;(3)并购由政府推动、企业处于被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了以后,本文筛选出了6个影响主并公司并购绩效的相关因素并进行了回归分析:以企业的并购类型(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交易规模、企业所有者、交易金额、z-score、市盈率和管理费用除以营业总收入这6个指标对于主并公司的累积异常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横向

并购、并购规模和并购时的PE对于并购绩效的影响显著,其他的变量都不显著。当并购类型为横向并购,即horizontal=1时,对于累积异常收益率有正向的影响,说明横向并购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并购收益。

纵向并购也有利于取得更好收益,但变量的显著性没有横向并购的显著性高,混合并购不利于取得更好的并购收益。并购规模越大,并购的绩效越低;当并购时,PE值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并购收益。这验证了我们前面的理论,市场更偏好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企业进行这两种并购行为有利于累积异常收益率的增加;PE值越高,表明市场对于企业的未来更看好,企业的成长性更好,因而在进行并购的时候,对其评价也更正向。本文也验证了管理者自大假说,并购的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取得显著为正的累积异常收益率。

随后,对于三个经典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成本(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的高低,对于企业的并购绩效CAR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越高,并购对于企业的并购绩效

不一定有多大影响,同样,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较低,企业的并购绩效也可能还不错。这个理论在中国实证后发现并不显著。

2.过度自信假说。更自信的管理层通过大规模并购能够抢占市场份额从而获取垄断租值,比如横向并购能取得规模效应,纵向并购向上可以获取更稳定更便

宜的原材料供应,向下可以获得销售渠道,从而使得公司能获得产业链一体化的

收益,更大规模的并购也确实有助于获取超额收益。而现代市场上并不看好混合并购,因为进行混合并购时,现有的管理层需要超出其日常熟悉的领域之外去投资,犯错误的概率更高,且资源没有产生积聚效应,容易形成散沙一盘的情况。我们在实证中发现规模更大的并购案例显著地降低并购绩效,从而验证了这一理论。

3.协同理论。从实证结果来看,影响是显著的。横向并购对于企业的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并购之后确实能产生规模经济,有助于企业取得超额收益率。纵向并购对于企业的绩效也有正向的影响,获得的销售渠道或者原材料有助于企业议价能力得到增强,对产业链有更好的把控,可以取得更稳

健的经营结果。

而混合并购则对于企业的经营协同没有帮助,规模更大的企业可能会导致管理费用更高,管理者的管理范围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圈,因而没有取得正的累积异

常收益率。本篇论文的不足:(1)只研究了买方为国企或者民企并购成功或失败的情况,没有研究卖方为国企或者民企并购成功或失败的情况,没有验证民企并购民企,民企并购以及国企并购民企或者国企并购国企是否会有显着的收益率上的差异。民企并购国企或者国企并购民企是否会有管理协同效应。如果所有制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并购所能获得的累积异常收益率高于或者低于所有制相同的企业之间进行并购,则可以检验原因,比如国企并购民企获得了更好的累积异常收益率则有可能引入了更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且对于当前的国企改革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如果民企并购国企能够获得更大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有可能是因为获得特殊的实物资源或者无形资产,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研究。(2)验证的时间不够。只检验了2010-2011年的并购的情况,因此在验证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时候也受到了数据量不足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把时间拉长,将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

选择这个数据期间还有个原因是,我国2005年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继而又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因此很难找到一段较为稳定的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时期。只有在以后的研究中再加以完善。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研究A股市场上最新的并购实践活动。从2010-2011年的并购数据中分析并购两年后的经营收益率是否会显著低于并购前两年的收益率,并通过对国外文献和国内文献的综述分析出了6个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并购类型(作为虚拟变量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主并公司的所有制、并购交易规模、主并公司的PE、主并公司的管理费用/经营收益和主并公司的Z值更加具体地分析不同类型的并购收益率的显著不同。

这一点在其他的文献中并没有看到。第二,验证委托代理理论、过度自信理论和协同理论在中国市场上对于并购绩效的影响。发现委托代理理论和过度自信理论在中国市场上对于并购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协同理论在中国市场则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发现主并公司在并购时的PE越高,则越有可能产生超额累计收益率。

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变量、模型与理论

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变量、模型与理论 曹之然 摘要: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了机会识别、契约精神、参考框架、发展阶段及环境特征等影响创业绩效的五大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初步验证了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关系模型,最后揭示了模型的背后是基于契约的创业绩效理论。 关键词:创业绩效;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Entrepreneurship Performance Influences Studying: Variable, Model and Theory Abstract: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five variables influence entrepreneurship performance: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contract spirit, reference frame, development phase and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them, we have constructed and confirmed the relation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performance influences. Finally, we have revealed that contract-based performance theory is behind the model.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performance; Influences; Case study 1引言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创业不仅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且给企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也成就了个人的伟大梦想。因此,社会各个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主体积极投身于创业大潮。2007年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1[显示,我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16.4%,即每100位年龄在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16.4人参与创业活动。这一数据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42个国家中排名第六,说明我国的创业活动比较活跃。但报告同时指出,2007年中国的创业企业关闭率为10.30%,相对于2006年的6.34%有所提高,关闭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可见创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充满了未知与风险,在创业道路上折戟沉沙者不在少数。因此,以提升中国背景下创业成功机率为目的的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就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2文献回顾 2.1相关理论 创业在实践中的回归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创业这一最富激情与活力的科研领域,他们纷纷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发,利用自己所专长的理论工具去解释创业现象,以至于创业成为一个横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来自不同领域的理论有着不同的前提假设、研究范畴和适用范围,它们之间存在着冲突或互补关系。其中与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的主要理论有认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群体生态理论、制度理论、战略适应理论等,它们都在某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于创业内涵的理解。站在创业绩效的组织层面,并根据每一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我们大体上可以将上述理论划分为三个类别:

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docx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2011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请求推动国有本钱和财产会聚的紧张症结范畴,加速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成股份公司,全体国有大型企业已逐渐成为公司的多元化股东结构调整,鼎力推动结构调整而国有企业的上市和全体上市。特别是上市的核心业务资产或资产品质企业的踊跃支撑《看法》,市场不停勉励国有控股公司增资,收买资产等方法,将主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改善,上市国有企业的数量将不会继续增长,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上市公司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一个新的与绩效评价体系的公平适应机制,使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上市进一步修改完善不可避免。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主导市场的今天,其经营业绩的好坏,对国家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能否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否在最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能否为国家监督、公众投资以及内部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取决于能否正确地选择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1.2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已日益凸显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市场信心,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信息期间的提高使信息更快地流传,获得信息的人的疾速反应和适应能力比较强,对上市公司的事迹评估,好处相关者充足留意细节,敏捷做出调剂,以是市场也是绩效评估系统的指导下,以反应和增进市场的康健有序成长。在我国今朝并无构成一个完备的实践系统去对上市公司的事迹停止评估。我国当局只评估国有本钱资金的绩效环境,而由中介机构、学者和消息序言等对上市公司的绩效停止评估则,但是这些官方构造也是在国有本钱金的评估办法的基础上停止评估,有的乃至加倍简化,上市公司的实在绩效不克不及实在地展示。近几年,海内有关部门、研讨机构和专家学者们对企业事迹评估目的导向的蜕变,财政目的与非财政目的好坏的评论辩论,事迹评

并购能力和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

并购能力和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 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很多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然而,活跃的并购行为背后也存在着并购失败率较高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收购方的并购绩效以及影响并购绩效的外部因素进行了长期且深入的探讨,但是,忽略了收购方本身可能存在的并购能力缺失问题。并购能力是影响收购方并购绩效的重要内部因素,而现有文献对并购能力的研究还未深入展开,对并购能力的测度方法也没有统一的定论。因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并购能力的测度方法是什么?并购能力和并购绩效有什么关系?本文以2006-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发生的连续并购案例中的收购方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实证回归,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能力越强,并购绩效越好;(2)当企业并购能力较好时,并购能力越稳定,并购绩效越好;反之,当企业并购能力较差时,并购能力越稳定,企业的并购绩效越差。 因此,企业在并购前,既要考虑企业性质、关联交易、交易规模等外在影响因素,更要客观评价自身的并购能力,切不可盲目进行并购活动。本文的贡献主要有:(1)对并购能力的衡量指标进行扩展性研究,提出并购能力稳定性。本文将并购能力量化为收购方最近一次并购以外的历次并购的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均值,同时,用收购方最近一次并购以外的历次并购的累计超额收益率的方差作为并购能力的稳定性的衡量指标,对并购能力进行扩展性研究,分组讨论并购能力稳定性与并购绩效的关系;(2)选取更恰当的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现有文献更多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评价并购绩效,本文采用EVA绩效评价法作为并购绩效衡量指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的不足;(3)对并购能力和并购绩效的关系展开研究。 本文研究了并购绩效的内部影响因素,完善了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我国并购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许晓磊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361005)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样本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得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基金绩效的评估方法较适合以套利定价理论为基础的三因素模型法。 关键词:基金绩效因子分析套利定价理论三因素模型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effect factors of our country’s closed-end funds through sample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our country’s closed-end funds are affected by three main factors, and it is proper to use 3-factor model to appreciat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country’s closed-end funds. Key words:fund performance factor analysis APT 3-factor model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回顾 1.研究背景

1998年4月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上市交易,成为我国最先 成立的封闭式基金,标志着我国基金业的开始。经过4年多的发展,到2002年5月我国已有封闭式基金51只,开放式基金5只,分别有十几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其资产净值规模达到1500亿元,基金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 随着基金业的迅猛发展,如何客观、公正的对一只基金的绩效进行评估不仅对广大的基金投资者很有意义,对基金管理公司来讲,意义也非常重大。所以对基金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无疑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绩效评估的方法很多,但由于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能将国外的基金绩效评估方法简单地用于国内基金的评估,而应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然后确定最适合我国基金的绩效评估方法。 2.文献回顾 西方学者对于基金绩效评估方法的探讨一直未停止过。Treynor(1965)首先提出了一种考虑风险因素的基金绩效评估指标——Treynor指数。虽然该指数将风险因素引入评估指标中,但却以基金的投资组合可以将基金的非系统风险都消除掉为假设条件,所以存在一定的不足。Sharpe(1966)提出了Sharpe指 数,将Treynor指数中的 β改为iδ(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即基 i 金投资组合所承担的总风险),这样Sharpe指数同时考虑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Jensen(1968)又提出了Jensen指数,采

基于二次相对效益模型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二次相对效益模型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发表时间:2010-01-26T14:04:35.25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9期下供稿作者:丁勇,付业(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 410083)[导读] 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状态效益”之后,从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两个角度构建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模 作者简介:丁勇(1985-),男,湖南长沙人,主要从事投融资管理研究;付业(1985-),男,湖南长沙人,主要从事投融资管理研究。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状态效益”之后,从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两个角度构建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模型,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二者权重,进而合成企业绩效评价值。评价结果不但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果,还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观有效努力程度,评价更加客观、合理。 关键词: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企业绩效;绩效评价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085-01 在冯英浚、李成红(1995)提出的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静态的角度构建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分别反映企业的经营者业绩和经营效益,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二者权重,进而合成企业绩效评价值。评价结果不但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还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主观努力程度,评价更加客观、合理。 一、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系统性、客观性、可比性和经济性等四个原则,笔者在结合证星·若山风向标企业财务测评系统的基础上,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结合二次相对评价模型的特点,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性状况、发展能力以及现金能力状况等5个方面选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利息保障倍数、存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营业利润率等13个指标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绩效的指标。 二、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构建及分析 本文将采用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从两个方面来对上市公司绩效进行评价,即基本财务业绩和财务业绩提升效率。基本财务业绩主要是从产出的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绩效,虽然它不能完全诠释传统意义上的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期望目标的程度,但足以反映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生产有效性”。在此,将财务业绩提升效率定义为在消除客观基础条件下,企业因经营管理者的主管努力程度而实现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用于反映上市公司绩效的“管理有效性”。一方面,只有说明企业基本的投入产出关系,即财务业绩水平,才能对绩效评价做出合理评价;另一方面,由于各个企业的客观基础条件不同,等量的投入往往获得不等量的产出,单纯的评价投入产出水平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作用有限。因此,上市公司绩效应该从财务业绩和财务业绩提升效率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以此分别反映上市公司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生产有效性”和“管理有效性”。 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选取的13个绩效评价指标,从winds数据库中导出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参考效益”和“当前效益”,以此分别反映上市公司基期和当期的业绩水平;其次,在确定“参考绩效”和“当前绩效”的基础上,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二次相对效益评价,静态评价值等于“参考绩效”和“当前绩效”的算术平均值,表明企业基本财务业绩。将“参考效益”和“当前效益”作为输入和输出分别代入myDEA软件的BCC模型中,η=y/y×100%反映上市公司财务业绩提升效率;最后,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基本财务业绩和提升效率客观赋权,将基本的财务业绩和基本财务业绩提升效率进行效率合成,实现对上市公司绩效的评价,其评价结果可同时反映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有效性”和“管理有效性”。 三、实证分析 根据上文中提出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Wind 资讯选取了2007~2008年间机械、仪表、设备制造业78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实证。 根据实证结果,宗申动力、中国重汽、哈空调绩效评价值占据前三位。通过进一步分析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78个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关系可知,两个效率值在各公司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其离散系数分别为0.673和0.327,这说明在企业绩效评价中,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各企业经营效益差异较大,经营者经营管理的努力程度差异较小。同时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78个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两组效率值相关系数仅为-0.03,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上同时占有优势。根据其绩效排名差异来看,分别有36个企业在经营效益上占有相对优势、41个企业在经营者业绩上占有相对优势,仅有1个企业不存在相对优势。(按照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降序排名,如果A效率排名相对于B效率排名靠前,则定义A效率具有相对优势。)参考文献: [1] Banker R D,Charnes A,Cooper W W. Som e m odels for estim 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 -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9):1078-1092. (责任编辑:鲁小萌)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3302328.html,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综述 作者:严新亚王忠吉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2期 摘要:在对会计研究方法以及事件研究方法展开具体介绍和实证研究之后发现,在研究企业并购绩效时,应结合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特点来灵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选定研究指标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诉求而定。同时,通过分析还能够了解到,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考虑到这一情况,在进行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时,应考虑建立并应用EVA等新型价值指标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并购;企业绩效;研究方法 在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完善的背景下,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取更多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通常会以并购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以这种方式进军到某一行业。而并购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动情况可以通过股票波动情况而体现出来。这就是事件研究法,具体来说就是讲企业提出并购计划的当日作为“事件日”,以特定时期当中的股份波动情况来反映并购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动情况。会计研究法是以部分财务指标为基准,判断企业并购前后这些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或直接与行业相应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以分析并购行为为企业经营绩效带来的影响。 1 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1.1 事件研究法的基本原则 事件研究法主要是基于股票的反常收益来对并购活动为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行判断,不过,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以有效的证券市场为支撑,若在某一事件日后,收购企业或是被收购企业的股票价格提高,并且明显高于正常浮动区间,则可判定并购活动使企业绩效發生了变化;如企业提出并购计划之后目标企业或收购企业股价维持在之前的水平或在正常区间内波动,则说明并购活动为对企业带来绩效方面的影响。 1.2 会计研究法的基本原则 具体来说,会计研究法是对并购前后企业部分财务指标的波动情况进行判定,由此验证并购活动是否影响到企业绩效,使用该方法时资本市场无需达到半强式有效,但具体指标的选定会受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这些财务指标一般选定的是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流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利润率等,其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通过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来进行体现,而企业现金流动质量与偿债水平是基于流动比率、现金比率来进行体现,而企业营运能力则通过资产周转率体现出来。

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

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 【篇一: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背景和意义 并购一直在金融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并购的关键在于通过购买另 一家公司来增加股东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增加是建立在协同作业之 上的,协同作业不但能增加效率而且能节约开支。但是协同作业是 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概念,它并不会在两家企业合并后自动 出现,只有在两家公司的业务在经济层面上完全融合才会使之有所 提升。但在很多情况下,并购的作用是相反的。不但无法改善企业 的经营状况,反而使其销售减少。 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并购的数量有 了很大的增长。作为公司重组的一种形式,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每天 都要安排并购,将两家不同的公司合并为一家更大的公司。 同时,全球跨国并购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1998年,跨国并购占 全球并购总量量的23%,到2007年已经上升45%。相对于国内并 购来说,跨国并购增加了额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对并购产生 阻碍或促进的作用。例如,文化或地理上的差异会提高两家公司并 购的成本。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对并购是否能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等问题有所探究,并试图 比较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在最终效果上是否有着显著的差距。 二、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一)并购的经济效益 在过去众多对于并购的文献中,作者的意见大相径庭。 《哈佛商业评论》(2006年1月)的统计数据表示,70%的并购案 例是失败的,因为它们无法完成并购的既定目标。agrawal等人在1992年的研究也表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有许多公 司在经历了并购之后五年内,无法向股东支付正常水平的股利。 lev and mandelker 在1972的研究却表明,从长远效益看,经历过并购的企业普遍比未经历过并购的企业好。另外,也有研究表明, 并购能拉高公司股价,从而增加股东的财富(halpern ,1973)。

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 摘要:将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分为节点能力和链能力,在此基础上把供应链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并对其绩效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节点能力和链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提升其绩效的策略和途径,为评价和提升供应链绩效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节点能力;链能力;提升策略 1引言 供应链绩效是衡量供应链实施效果的好坏的关键指标之一,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供应链绩效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然而,由于供应链本身的种类繁多,而供应链绩效及其评价有赖于供应链目标的确定,供应链目标的多样性导致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的复杂性,例如,有的供应链以对变化做出迅速反应为重点,有的则以降低运营成本为目标。因而,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 目前,对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标大多以结果为导向,即仅站在终点上去审视供应链绩效。但是鲜有文献对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从过程的角度去挖掘造成最终结果的影响因素。然而,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因素才是影响或导致供应链绩效结果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分析和探讨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可以从被动地评价供应链绩效的结果转化到对导致这一结果的过程因素上 来,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2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众多。这里为了方便讨论给出一个仅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组成的简化供应链模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整体的功能取决于系统要素的功能以及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如果把供应链看成一个系统,则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因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成员因素,即包括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制造商的制造能力以及销售商的销售能力在内的供应链成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 也就是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制造商的制造能力以及销售商的销售能力是供应链中各个节点效能的反映,这里称之为供应链的节点能力;而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则决定着整个供应链能否取得整合效应,这里将这种能力称为供应链的链能力。链能力是由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程度、IT系统的衔接程度、合作协调机制的有效性等因素决定的。而整个供应链系统则是以链能力为纽带而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供应链。如图1所示: 2.1供应链节点能力的“木桶效应” 对于整个供应链而言,节点能力是基础,链能力则是节点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这是由供应链的全局思想所决定的。在本文的供应链模型中,节点能力包括供应商的供货质量和及时性、制造商的制造能力以及销售商的销售能力。该供应链的最终绩效取决于三者当中的最薄弱环节。例如假设供应商能够及时供应高质量的原材料,制造商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如果销售商的销售能

基于数据挖掘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3年第2期 JISUANJI YU XIANDAIHUA 总第210期 文章编号:1006- 2475(2013)02-0177-04收稿日期:2012-10-24作者简介:范瑜(1978-),男,辽宁大连人,广东培正学院讲师,数字媒体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商业数据挖掘,图像处 理,互动多媒体;宋宇翔(1971-),男,广东湛江人,讲师,主任,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基于数据挖掘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范 瑜,宋宇翔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摘要:以2006-2011年我国A 股10331个观察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运营能力4个方面反映企业绩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发展现状分析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呈现了N 型的趋势。本研究丰富了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拓展了上市公司绩效研究的外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现状,希望能对后续研究有所启示。关键词:数据挖掘;绩效;评价模型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2475.2013.02.044 Study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Based on Data Mining FAN Yu ,SONG Yu-xiang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830,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studies with 10331observed samples in A-shares during 2006-2011,from the profit ability ,the debt paying ability ,the growth ability and the operation ability which reflect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This paper uses data mining tech-nique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listing corporation performance.After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listing corporation performance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China listing corporation performance appears N trend.The article enri-ches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listing corporation performance ,expands the performance study of listing corporation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listing corporation in China.The author hopes that can help on the follow studying.Key words :data min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s 0引言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始终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较 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传统的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财务指标来评价绩效, 未能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绩效的真实情况。随着数据挖掘(Data Mining )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已有大量文献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 市场分析、 公司财务、金融等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我国2006-2011年的上市公司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本研究丰富了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方法, 拓展了上市公司绩效的外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现状, 希望对理论界和实务界有所启示。1数据挖掘简介 数据挖掘可定义为:通过某种特定的算法,运用 神经网络、规则归纳等技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 模糊不清的和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其中隐含着的重要信息, 是一个发掘潜在有价值信息和知识的过程。现阶段,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领域, 可具体分为客户集中型、作业集中型和研究集中型3大方面, 内容见表1。数据挖掘技术主要汇集了以下5大领域技术:(1)数据库(Database Systems )、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s )、联机分析处理(OLAP );(2)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3)统计和数据分析方法(Statistical and Data Analysis Methods );(4)可视化技术(Visual-

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现状述评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绩效述评论文摘要:中外学者对并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并购是否创造了价值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对中外并购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价。并购是企业获得外部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企业并购的历史。我国并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企业并购的数量、交易量和规模都快速增长。并购的绩效如何?并购是否创造了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探索。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1研究方法述评国外并购绩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是事件研究法与会计研究法。事件研究法首先计算每家企业在事件期内每一天的预期没有发生特定事件的正常收益。第二步:计算每一企业每天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正常收益之差,即每天的超过常收益。第三步:计算事件期内各企业每一天平均超常收益。最后是计算累积平均超常收益。会计研究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资料,以营业净收入、流动比率和经营绩效等指标为评判标准,对比考察并购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来衡量公司并购绩效。事件研究法主要缺陷在于:不同的研究者选择分析累计超常收益率的公告期长短不同,而研究结果对此的选择又非常敏感;股票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公司并购双方股东对市场的预期,该预期易受股票市场本身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并购绩效的准确性。会计研究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忽略了公司并购前后的风险变化,选取哪些经营绩效指标没有客观基准,且难以剔除其它因素对绩效的影响。1.2研究结论述评1.2.1并购方公司获益Mandelker(t974)发现,相同风险水平下,并购公司可以像其他投资活动一样从并购中获得正常的收益。Jensen、Ruback(1983)梳理了13篇关于并购绩效的文献,发现收购公司获得的超额收益率为4%。Cosh、Hughes和Singh(1980)调查1967~1970年的225桩并购案例后发现,兼并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兼并事件发生后有显著提高1.2.2并购方公司受到损失Firth(1980)1969—1975年英国发生的486起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发现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一6.396%。Limmack(1991)对1977—1986年发生在英国的462例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表明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一0.2%。Meeks(1977)以1964~1971年发生的164例兼并事件为研究样本,以公司利润为核心指标,发现在兼并事件发生后,兼并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Kumar(1985)对1967—1970年的241例兼并事件进行研究,结果与Meeks相同。Healy、Palepu和Ruback(1992)采用经营现金流量报酬的概念,对1979年1月至1984年6月之间发生在美国的金额最大的50件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后,并购公司现金流量报酬率呈递减趋势。1.2.3目标公司获益Jensen、Ruback(1983)对13篇关于并购绩效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成功的兼并给目标公司带来约20%的超额收益,成功的要约收购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30%的收益。Franks、Harris(1989)以1955—1985年发生在英国的1145例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发现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22%。Limmack(1991)对1977—1986年发生在英国的462例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为31%。Schwert(1996)对1975~1991年间的1814个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达35%。J.FredWeston(2000)对1968年至1984年兼并企业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目标企业累积超常收益达35%。Bruner(2002)对1971~2001年间130篇经典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成熟市场上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股东收益要远高于收购企业股东收益。[!--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1.2.4并购行业的相关程度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研究Maquieire、Megginson和Nail(1998)对1963~1996年发生的260件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发生横向或纵向并购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财务协同效应,而混合并购企业使股东财富减少。Nail等(1998)对兼并的行业相关性进行检验,发现行业相关性兼并比混合兼并更能获得协同效应。Megginson、Moregan(2000)对t977—1996年间发生的204起战略并购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前后企业集中度变化的大小与长期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在国外研究中,目标公司在并购中获得正的收益,相关性并购绩效好于非相关性并购,而收购公司是否获益,尚未得出一致性研究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评价与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评价与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并购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并购活动发生后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否有所改善的话题,国外学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得出的结论莫衷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呈现出规范化和市场化的特征,但并购行为绩效如何,并购行为究竟能否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并通过选择采用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并购绩效研究方法建立了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体系。 然后文章以2006年沪深两市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效果总体来看并不理想,多数并购活动并未能给并购企业带来经营绩效的增加,反而使其经营业绩下滑。从与被并购方所处的行业关系看,混合并购的效果相对较好,并购发生后第二年并购方上市公司的绩效较并购发生前略有改善;而纵向并购在并购当年以及并购后一年绩效的大幅下降后在第三年开始出现反弹的迹象;相比较之下,横向并购的绩效则最差,并购当年的绩效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第二年虽然有所好转,但这种好转并未延续到下一年中。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并购市场存在的影响并购绩效的多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并购活动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公司并购整合的绩效分析

公司并购整合的绩效分析 一、企业并购行为的原因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克服了通过自身积累实现渐进式发展的局限,为企业实现跳跃式甚至是几何式数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使产业资本从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由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行业,从而实现产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西方主流理论一般认为并购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在实际的实证分析中历来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更多的实证分析也指出了大部分的并购其实是不成功的,并购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行为相比,我国企业的并购还有其特殊的背景:我国企业并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时间短,内部交易、关联交易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且当前企业正处于旧体制未完全解体、新体制刚开始发生作用的特殊转轨时期,企业作为名义上的并购主体,在实施并购战略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出现了大量的非理性行为。 首先,企业的并购动机。分析并购绩效,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企业并购的动机,将并购动机和实际结果相比较,才能看出并购绩效的优劣。而且作为并购行为的出发点,并购动机是影响并购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发现并购动机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就可以为用它们探索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的途径提供思路。概括为以下动机:追求利润的动机。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清楚,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是一个追逐利润的过程。这是其生产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如此。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西方企业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企业兼并作为1种商品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它最初产生的动力就源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由于通过企业兼并可以提高经济规模,增加产品产量,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企业家总是想方设法地利用企业兼并的途径获得更大的利益。投资银行家受高额佣金的诱使,也在极力促使企业兼并的成功。因此,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动机刺激了企业兼并的不断产生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动机。企业兼并的另一动力来源于竞争的巨大压力。有市场就会存在竞争,这几乎是市场经济中1条铁的法则。尽管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从最根本上讲,竞争还是单位成本的竞争。哪一厂商产品的单位成本低,就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利润,从而在市场上站住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打败对手。当然,竞争的前提是其产品适销对路。以上两点仅仅是西方企业兼并的原始动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兼并的原始动力又是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仅仅由于某种原因进行兼并,实际的兼并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 二、企业并购整合的因素分析 西方学者认为,主要有5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西方企业兼并活动:(1)经营协同效应;(2)财务协同效应;(3)企业发展动机;(4)市场份额效应;(5)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一)管理能力协同程度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应当追求更高的管理效率。由于并购双方在整合前管理能力存在差异,具有剩余管理能力的企业如果能将剩余管理能力应用于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管理水平不足的企业,那么就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及其影响(精)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及其影响研究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及其影响研究,这个论文我能帮你完成,QQ 四零二八一零七零四(402810704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c913302328.html, 【摘要】本文以中粮集团的一系列并购活动为案例分析的对象,采取事件研究的方法,通过计算企业并购前后的超额累计收益率来检验中粮集团并购事件对其长期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粮集团的一系列的并购行为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基本上提高了企业的长期绩效。 【关键词】并购;超额累计收益率;长期绩效 一、并购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 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靠企业内部资本的积累,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通过企业并购,迅速扩展资本规模,实现迅速扩张。企业通过战略重组以适应环境变化或者满足其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用并购活动来进行战略调整的速度要远远快于自身内部发展的调整速度,可以使企业在恰当的时机获得迅速成长的机会。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企业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绩效的增加。 国外许多学者采取了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规模的样本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多数的实证研究都用超额收益分析法来检验并购发生的动因。Mandelker(1974发现,在相同的风险水平下,并购公司的股东可以像从事其他投资活动一样从公司中获得正常的收益。国外许多经济学家以不同方法对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在这些研究中,尽管样本和测量的区间不一致,具体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即被购并方股东总是并购活动的赢家,不同的仅是收益的多少而已。Jenson和Ruback(1983指出,成功的兼并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约20%的超额收益率,而成功的收购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的超额收益率则达到30%。Schwert (1996发现,事件窗口内目标公司股东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CAR为35%。Jenson和Ruback(1983指出,在成功的并购活动中,收购公司股东约有4%的超额收益率,被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率则为0。Agrawal等人(1992发现,并购活动在总体上是

绩效评估的影响因素

影响绩效考评的10个因素 在进行绩效管理制度设计和推行时,要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的作用。即便是企业设计的考核制度完美无缺,考核标准明确,考核程序规范,考核方法先进,但到头来,考核制度还是迟迟难以落实。也就是说必须意识和考虑到组织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企业文化及企业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对绩效管理的影响,可称之为绩效管理的评估基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是否具备基本的合理性,并且是否阐述得很清楚。 良好的评估基础将使企业实施以组织业绩提升为目的的业绩评估模式成为可能,并且使企业能够在追求关键业绩指标的科学性和业绩薪酬挂钩的有效性时拥有更多的施展空间。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 一般来说,影响绩效考核的实施的因素设计综合考虑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阶段等诸多方面。 据调查,有30%~50%的员工认为,企业的绩效考核是无效的。追根溯源,往往是由于企业在设计、实施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时出现了各种问题所致。 1.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核 考核目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企业考核方和被考核方都未能充分清楚地了解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本身并非是管理的目的。同时,绩效考核体系的非科学性还表现为考核原则的混乱和自相矛盾,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随意性突出,常常仅仅体现长官意志和个人好恶,且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任意更改,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 2.考核缺乏标准 目前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过于模糊,表现为标准欠缺、标准走样、难以准确量化等形式。以欠缺的标准或不相关的标准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评,极易引致不全面、非客观公正的判断,模糊的绩效考核标准很难使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感到信服。 3.考核方式单一 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实践中,往往是上级对下属进行审查式考核,考核者作为员工的直接上司,其和员工的私人友情或冲突、个人的偏见或喜好等非客观因素将很大程度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考核者的一家之言有时候由于相关信息的欠缺而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考核意见,甚至会引发上下级关系的紧张。要想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位员工,往往需要以多视角来观察和判断,考核者一般应该包括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属、被考核者本人以及客户等,实施360°的综合考核,从而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精确的考核意见,单一的考核人员往往由于考核者缺乏足够长的时间和足够多的机会了解员工的工作行为,同时考核者本身也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做出细致的评价,必要的考核人员的缺位往往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 4.职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缺乏理解 有的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一套新的绩效体系时,不重视和员工进行及时、细致、有效的沟通,员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常常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并对所实施的绩效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平性表现出强烈的质疑,对体系的认识产生心理上和操作上的扭曲。 5 .考核过程形式化 很多企业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完备的绩效考核工作,但是每位员工内心都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出现所谓“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消极判断,没有人真正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地分析,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 6.考核结果无反馈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以我国沪深两市的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2015年的年报数据,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方面,选取了13项财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结合SPSS210和EXCEL软件,对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标签: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信息技术行业;绩效评价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c913302328.html,ki.16723198.2016.10.036 1 引言 信息技术行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对其财务状况进行评价,有助于经营者清晰的了解企业现状,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有利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选取了13项财务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力求客观反映其财务现状,期望能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降低维度来处理数据的,在利用原变量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将多个变量化为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综合变量,这些变量既能反映出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同时可以使问题简单化。本文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信息技术行业的2015年年报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在样本选取时参考了以下标准:(1)选取仅发行A股的公司;(2)为了防止极端值对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剔除ST 公司;(3)剔除年报数据不完全的公司;(4)剔除个别指标值异常的公司。截止3月1日,仍有多家公司未公布其年报数据,故仅选取了58家信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s://www.360docs.net/doc/c913302328.html,)、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s://www.360docs.net/doc/c913302328.html,)和国泰君安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913302328.html,)。 2.1 指标体系建立 绩效的评价可以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方面来完成,由于非财务指标很难量化,所以本文仅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标准。根据现代财务理论,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主要体现在盈利、偿债、营运和发展这四个方面,基于此,本文选取了13项财务指标来反映公司的绩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