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常识(一)

诗词格律常识(一)
诗词格律常识(一)

诗词格律常识(一)

三叠: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如《兰陵王》、《瑞龙吟》、《西河》等词牌,都属于三叠。三叠的词可以分为双拽头和非双拽头两种。三叠的词作很少,它们都属于慢词。

三仄脚:每一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使用仄声字,如"仄仄仄",这是古体诗较常用的句式。像权德舆《晚渡扬子江》诗:"回首碧云深,佳人不可望。""不可望"三字俱是仄声。

三平调:亦称"三平切脚"、"下三连"。诗学术语。三字尾形式之一。指诗句末尾三字皆为平声。这在今体诗中为一忌,然唐以来人作古诗,为求拙朴,每多用之,以至成为今体诗定型后古诗的一大标志。

三句诗:一首之中共有三句的诗。魏庆之《诗人玉屑》说:"有三句之歌,《大风歌》是也。"此歌是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之后还乡,在沛地与故人饮酒时所唱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世作三句诗的很少,只有《华山畿》诗二十五首,其中每句皆三句,如:"夜相思。风吹窗帘动,言是所欢来。"

三字尾:诗学术语。指唐以后古体诗每句末尾的三字,通常以"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四种与近体律诗平仄规则相悖的形式出现。诗人每用此以示己作不稍涉于律,有朴茂高古的格调,由此使之实际成为唐以后古诗的一种标志。

三言诗:每句三个字的诗。这种诗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也不多。如《天马歌》:"太乙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忘俶傥,精权奇。策浮云,晻上驰,体容与,逝万里。今安匹,龙为友。"汉代乐府《安世房中歌》里有三言诗三篇,《郊庙歌》有七篇。严羽《沧浪诗话》谓"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但其诗不传。南朝宋鲍照间也作三言诗,如《代春日行》。三言诗在五代时转变为词牌之一的《三字令》。

三韵律: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因每篇六句,隔句押韵,共有三个韵,故名。分五言与七言两种,前者如唐韩愈《李员外寄纸笔》,后者如唐李白《送孙林陶将军》。三五七言诗:是一首诗中有规则地杂用三言、五言、七言的诗。如宋寇准的《江南春》:"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这种诗体很少出现,只有一些诗人偶一为之。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窗"对"门"(居室名词相对)、"西"对"东"(方位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很是工整。有的词语的意义虽不同一门类,但词汇意义很接近,应用起来也可算工对。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对"黄"、"山"对"海",这是同类词相对,"依"对"入"、"尽"对"流",这是同词性的词相对,而"日"对"河"虽不同类,但意义较为接近,且同属名词,所以也不失为工对。一首律诗每联中有大多数的词对得工整,便可算工对的诗。

大乐:元人对词的称呼。包括令、引、近、慢等类。

大曲:唐宋时代的一种剧曲体裁。它用几"遍"(几个乐章)或十遍以上来吟咏某一个故事,相当于一个大的联章,是多部合成的乐曲。如董颖的《薄媚》,描述西施的故事,共有十遍。

大词:宋人对词的一种分类。参见后面的"小词"部分。

大拍:

一、宋人称慢词为大拍,参见后面"慢词"条。

二、即指大词。参见后面"小词"条。

大遍:前人把法曲、大曲、曲破合称为"大遍"。

大韵:

一、指韵书中的一个韵部,相对于"小韵"(同音字组)而言。

二、齐梁间诗人沈约等人所提出的"八病"之一。其内宾是指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不然就是犯了"大韵"的毛病。例如:"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韵脚"垆"字同一韵部,这就犯了"大韵"的毛病。

上尾:齐梁间沈约等人提出的"八病"之一。其具体内容是五言诗的第五字(即上句之末一字)与第十句(好下句之末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与"柳"同为上声,这就犯了"上尾"。

上官体: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旧唐书·上官仪传》:"(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其特征为多应制奉和之作,以写宫廷生活为主,辞藻华美富艳,对仗精工匀称,然不脱齐梁余风,内容较空洞。上官仪又归纳六朝以来对仗手法,对唐律诗形成有所贡献。

上去分用:中古时的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在诗歌创作上,将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字,平管平声字,仄辖上、去、入声字。到了元曲,在撰作上对平仄的运用,已经发生了变化。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阴、阳的用法也颇讲究;仄声字中的入声字,则一般"派入"三声,"以广其押韵",原来的仄声就只存下上声和

去声字了。元曲对上、去声字的运用也颇为严格,不像诗一样,统以平与仄对举来使用。曲中也不是处处严格辨别上、去声字,只是在某些地方则必须严分上、去,特别句末之处。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的说法,一些曲子必须十分讲究末句中上、去声字的运用。他说:"末句,诗头曲尾是也。如得好句,其句意尽,可为末句。前辈已有‘某调末句是平煞,某调末句是上煞,某调末句是去煞’。照依后项用之。夫平仄者,平者平声,仄者上、去声也。后云‘上’者,必要上;‘去’者,必要去;‘上去’者,必要上去;‘去上’者,必要去上;‘仄仄’者,上去、去上皆可--上上、去去,若得回避尤妙;若是造句且熟,亦无害。"他在评论《醉中天》"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这首曲时说:"体咏最难,音律调畅。‘捧砚’、‘点破’,俱是上、去声,妙。"可见要使曲文精妙,上、去声字的使用必须讲究。

上官八对:指上官仪所提倡的八种对仗。这八种对仗是:正名对、异类对、双声对、迭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

口占:诗学术语。旧时作诗方法之一。指诗人作诗,不拟草稿,略加思索便随口吟成。

口号:诗学术语。古诗题名的一种。指作者未拟草稿随口吟成之作,其表情达意,务在通晓,并不假雕琢。王昌会《诗话类编》卷一谓:"曰口号者,或四句,或八句,草成连就,达意宣情而已也。"宋代,皇帝每当春秋节日或生日举行宴会,乐工致辞献诗,亦称"口号"(见《宋史·乐志一七》)。

山歌:多指于田野吟唱的民歌。也指一种民间小调。它往往是由四句七言构成的"单调"。有时字数可以增减,加上衬字。

么篇:简称为"么"。北曲中联用同一个曲牌的第二首曲,即重复小令一次,相当于南曲的"前腔"。么篇须押同一个韵部的字。有人认为北曲中的么篇来源于词的后片,"么"字是"后"字节的简写,即是与前曲格律相同的后篇。不过,词的后片是固定的,么篇则可有可无。么篇可以换头,称为"么篇换头",字数有时可以增减。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么篇换头:北曲中改变了第一句或者其后数句格式的么篇,称为"么篇换头"。

小令:

一、词体的一种。明嘉靖顺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始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据此称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此分类虽不科学,但因沿用已久,至今仍袭用。

二、散曲的一种形式,由一只独立的曲子构成的曲,也称为"小令"。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曲中的"小令"与词的"小令"含义不同,后者是相对于中调和长调而言,而前者是相对于"套数"而言。小令是一种不成套的曲。小令的篇幅较为短小,相当于词的一片。小令除由单个曲牌构成之外,还有重头、带过曲、换头、集曲等特殊形式。曲中的小令不论长短,只要是单独一曲,不合成套数,即使是超过60字,也称为小令。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便是小令。

小词:宋人对词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小词,相当于后来所称的令、引、近;一类称为大词,相当于慢。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云:"按宋代所谓大词,包括慢曲及序子、三台等。所谓小词,包括令及引、近等。自明以后,则称大词曰长调,小词曰小令,而引、近等词,则曰中调。"宋人所说的小词,即包括明人所说的小令和中调。大词即相当于长调。

小唱:宋人对篇幅较大曲、法曲为小的令、引、近、慢等词的称呼。

小韵:

一、韵书中一个韵部之内,调类、韵类、声类都相同的一个同音字组。一个小韵用一个切语注明其读音,并注明该小韵所管的字数。如《广韵》鱼韵"居"字之下注明"九鱼切,十四",这就表明鱼韵"居"小韵的读音是九鱼切,本小韵共收居、裾、琚、车等十四个同音的字。这个小韵以"居"字为首,一般称为"小韵着字"。

二、齐梁间诗人沈约等人所提出的诗作"八病"之一。其内容是五言诗两句之内各字

之间不能用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同韵,"连"与"泉"同韵,这就犯了"小韵"的毛病。

小律诗:诗体名。唐代已有此称。白居易《江上吟元八绝句》即有"大江深处月时时,一夜吟君小律诗"之句,可见所指即今体绝句。唯因其由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构成,为近体诗中体制最小者,故名(见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四)。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一,音韵学概述 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 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1 反切的缺点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4)清浊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 (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 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劳也。从皮声。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古音都为并母歌部) 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 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 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

诗词格律知识

目录 (一)概述 ………………………………… (二)平仄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我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基本知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 一、概述 1、什麼是音韻學 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 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 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 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 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詞法上的屈折變化) 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 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解釋2:猶是犬名,每聞人聲,即豫上樹,久之複下,故曰猶豫。 雙聲連綿詞,“猶豫:猶與、猶預、由豫、猶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貪婪”,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漢書·董仲舒傳》)。解釋1:狼性皆貪,故謂貪為貪狼也(顏師古注)。解釋2:“貪狼”是“貪狠”的錯誤寫法(晨風、劉永平編《韓詩外轉選譯》)。“貪狼”一詞在漢代典籍中常見:《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漢書·賈山傳》:“秦王貪狼暴虐,殘賊天下。”《漢書·西域記》:“民剛惡,貪狼無行,多寇盜,最為強國。” 疊韻連綿詞,“貪婪:貪狼、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勞也。從皮聲。罷,遣有罪也,從網,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 《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韓非子·存韓》:“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漢書·高帝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古音都為並母歌部) D、知聲訓。 聲訓: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方法,推求字義的來源,說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漢·劉熙《釋名》:“土,吐也,吐生萬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讀音之特殊意義 a、或來自他民族,如:單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來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讲座二七绝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 二、七绝创作 1、浅说七绝创作 写律诗从七绝开始,是个比较好的途径。五绝二十个字,容量小,很难发挥,极难把握,一般比较成熟的诗人也不是常写五绝的。无论唐代,还是宋明清,所留下的诗,数量上七绝绝对占大多数。历代耳熟能详的,脱口能背的诗,也大多数是七绝。七绝之所以深为人心广为流传,主要是:一、七绝易读好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促使更多的诗人写七绝。二、体量适中,二十八个字说一景,道一理,抒一情都可以。三、用韵比较少,二个到三个韵,一般能写的几乎不用查韵书就能用。四、七绝不要求对仗,初学者对仗把握不是娴熟时,也是个优势。五、结构简单。所以理论上来讲,七绝比较容易上手。 也许就是因为七绝貌似好写,许多稍有点写诗的基础的人往往很随意写七绝,结果是七绝也成为律诗的重灾区。不少人律诗不敢写,古风不会写,词又嫌词牌麻烦,又想露一手,就借七绝来显摆,结果很多所谓的七绝实际为打油诗,不少合律的七绝也易失之于圆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故所以诗词中间,不堪卒读最多的也是七绝。 写七绝律诗易上手,但写好七绝绝非易事。晚唐司空图也说:“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意思是绝句是造诣很高的人才能写的。毛谷风老师说过:七绝之要旨,不外精简神妙四字。精则神存,简则妙見。后世作者,每刻意以求工,起承轉合,句斟字酌,殊不知愈求工則愈板,愈刻意則愈俗,去天然神妙之道,迥乎远矣。二十八字绝佳者,每不可得,何也?盖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釆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 学写律诗方法我主张先揣摩唐诗要义,甚至模仿,故以下讲诗词创作,均以唐宋诗词为范例作讲解,然此讲解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师其技为我用。 以下就如何写好七绝,与大家分享点体验: 2、七绝的立意 动笔写诗词,哪怕是写文章,立意非常重要。你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诉求什么,必须要有个旨意。《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一定是有感而发,古代还讲究个诗言志,再说唐宋诗词不就是因为反映社会生活,写出了真实感情才流芳百世的。所以我是很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一味追求诗词的工整,用词典雅,忘记了所写的目的,岂不流于文字游戏? 但这么说并不反对特别是新手,练习时玩文字游戏,提高写诗能力很有帮助,即使老手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也是很有趣味的,但在创作时千万不能流于文字游戏,不要开始就学坏了。无论创作散文、诗词、楹联,必须要明确立意,有感而发,而且在玩练习的文字游戏时,心中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达到知其理,又能出其理。 范例: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作者很明显是在托物言志。也许是看见石灰了,想到用石灰来比喻自己情操,也许是要想发挥志气节操,借石灰来抒发。总之先立意是非常明显的。有了立意,诗中每一个字都围绕立意中心在写,字字不落空,层层发展,意味彰显。注意,此类励志诗,切忌抽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平声、仄声 始学近体诗,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我们知道汉语拼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对应的字如“妈”、“麻”、“马”、“骂”。古人把“妈”(阴平)、“麻”(阳平)列为平声,把“马”(上声)、“骂”(去声)列为仄声。古代还有一种叫入声,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其实从元时起,入声已渐渐在口语中消亡。因为元人作为北方政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说话含混不清,读不出入声字。所以,渐渐的演变成今日的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都已分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对应的字如“迹”(拼入阴平)、“急”(拼入阳平)、“脊“(拼入上声)、“鲫”(拼入去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在词和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律句 近体诗是由律句构成的,而律句又是由平声和仄声构成的。平声和仄声是孪生的姐妹和兄弟,它们岀时同岀、下时同下。) 律句多为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两种。律句中有平起平落、平起仄落、仄起仄落、仄起平落四种。如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五言律句是七言律句截取后五字而成的,如: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落)仄仄平平仄(仄起仄落)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落)平平仄仄平(平起平落) 律句虽是由平仄所固定,但古人并不拘泥于此,有两句口诀说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用()号表示可平可仄的字。如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细心的人会发现平起平落的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平可仄,第五个字却固定是仄声,那是避免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三平调又叫连三平,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不在我们涉及的范围了。但仄起仄落的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五个字却可平可仄,当用仄声字时就会出现仄仄仄的三仄尾了,三仄尾也叫三仄角。在近体诗中三仄尾是允许的,原因是近体诗有两种拗,一拗孤平,二拗三平调(三平尾);此两拗是最不允许的,是为大拗。这两拗中只有拗孤平能救,允许拗,三平调没得救,不许拗。另外还有拗三仄尾,最好改正,实在不好改,也可从宽。于此类推,五言律句亦然。 押韵 一首近体诗,光有平仄声和律句还不行,重要的还要押韵。古代人写的诗是可以“吟”的,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和回环美的重要手段,押韵能使诗“吟”的更流畅、更优美。童谣、民谣都有韵,何况诗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说白了就是同音字或近似同音的字。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中外皆然。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格律诗词曲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曲基础知识 诗词联曲,可以陶冶心性、培养情操。诗风词韵最怡情。它可以净心、出尘、养气、静神。使人生变得充实而雅致。 本文旨在介绍格律诗词曲的基本知识,格律诗词联曲的魅力在于语言美(意象)、声韵美(格律)和意境美(形象),进而折射出诗人的心灵美(情怀或志向)。 基本概念 古典诗词---一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类别。包括汉唐以前的诗词。最早要追溯到诗经、楚辞。 格律文学---是以声韵(平仄)为基本要求的文学体裁。包括诗词联曲骈文。骈文推荐大家熟读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许多名句偶句和赋比兴手法,令人叹为观止。本文重点讲述格律诗词曲。关于联,详见讲联,此不赘述。 韵---是决定声韵美的平仄格律。它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诗词曲中每个字的平仄调节,二是用于押韵。 目前韵谱通用四个:中华新韵(今韵)、平水韵(古韵)词韵或者词林正韵(填词专用)。合并了许多相似的韵部,比如一冬二东,又:枝和微,都合并在一个韵部。大大便利了填词选韵。 曲韵,填曲专用。主要区别是曲韵在仄声里还要区别上声(汉语第三声)和去声(汉语第四声)。 上述四韵谱,韵部字多的,称宽韵。字少的,称窄韵。为了押韵的便

利,一般选韵时尽量选宽韵,这样选韵余地就大了。 总之,格律用韵,对于诗联,古今韵可以通用,但在一篇作品里不能混用。对于词曲,有特殊要求。因为“词询旧例”,所以填词必须律依古韵,韵押词韵。而曲,因为仄声的两种要求,所以填曲必须格依曲谱,律依、韵押曲韵。 一、格律诗(近体诗、唐诗) 唐以前的诗,称为“齐梁体”,也称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列为古体。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主要是:格律要求;押韵要求;律诗还有对偶要求。当然意境是共同的要求。 近体诗的种类---包括绝诗和律诗。 绝诗---包括五绝和七绝。五绝就是五言四句,七绝就是七言四句。绝诗的格律---格律以第一句第二字来定诗式,以第一或第二句的尾字来定韵脚(定韵字)。每句的格律类似联的马蹄韵,两两交替。注意两点:在单数字上有的可平可仄,主要是防止“三平尾”和“孤平”;在尾字押韵前格律提前一字换律。例如: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因为押韵,所以把第七字的格律换律提前到第五字。 律诗---包括七律、五律和排律。律诗一般是八句,格律就是绝诗的再一番。排律是多于八句的律诗,但不常用。律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 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