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浅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浅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浅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摘要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两者的关系又是矛盾问题,本文通过对两者矛盾的分析,提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现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矛盾;关系;协调发展

正文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强军之良策。

把国家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始终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历史证明,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旧成不了强国。要真正实现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按照胡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是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解决和落实好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国防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支柱。深刻理解胡总书记的讲话,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现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建设对于国防建设既具有直接的支撑作用,又具有长远的基础性作用。

军队是人和武器的统一体,而人和武器的数量与质量及军队的编成、装备、战略和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保障。经济条件对国防建设、军队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防现代化问题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建设才可能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第一,经济建设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的科技事业在迅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从总量分析,我国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的人员居世界第四,大大高于印度、巴西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一切都为军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贤觅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其中,从事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人员多达5000万人,高科技人才约占50万—60万人。

第二,经济建设可以为国防建设提供财力基础。军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建设经费需求量大。但是,由于军队的特殊性,不可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方法来获得建设资金,而必须依靠政府财正保障。国富才能兵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增长为雄厚基础。

(二)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国防建设是国家为增强国防实力和进行战争准备所进行的各项建设的总和,包括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国防工程、国防交通、人民防空、物资储备、国防教育、以及完善兵役制度、组织动员准备、健全国防体制(机制、法制)等各个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第一,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安全屏障作用。强大的国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现代“非接触式战争”打击的主要目标,已经开始转向经济目标,而不仅仅是军事目标。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战争威胁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恐怖主、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日趋猖獗的背景下,加强国防仅可以有效地制止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而且可以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国防建设的安全屏障作用,就有可能会被战争和重大突

发事件所打断。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无防而不安,经济建设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坚强后盾。

第二,强大的国防是谋求和维护平等的国际经济交往的后盾。由于国家大小不同和经济力量强弱不等等原因,国际之间的经济往来不仅存在着不等价现象,而且还存在着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篈等附加不平等条约和不合理要求,直接危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主权的完整。因此,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为谋取经济交往的平等地位,都必须加强其国防建设,以强大的国防作后盾。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国防建设应该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与经济建设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一)加大国防建设支持力度,适当增加国防投入。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防费逐年有所增加,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以及在世界范围比较来看,目前我国国防费是比较低的。(二)从战略上搞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国防需求,是世界一些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军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必须在提高国防建设效益上下功夫。掌握好军队建设各种资源的投向和投量,防止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铺张浪费,进一步改革军队的预算决算体制、优化军费的分配结构、健全军费使用的监管体制及相关法规,提高军费使用效益,缓解供需矛盾。

要大力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结合,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实现既促进经济建设又增强国防实力。建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国家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现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国防的重要性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家的兴衰与国防密切相关,国防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现代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和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诸多方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最高元首到每个公民,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都与之密切相关。现代国防以军事力量为核心,还包括有关的非军事力量;它重视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的动员效率;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现代军队是知识和科技密集的武装集团,强调质量建军胜过“人海战术”。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战时国防的责任是实战,目标是胜利。 国无防而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发展和安全问题。强大的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是维护全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了解和认识现代国防,牢记历史教训,增强国防观念,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我们也需要国防教育,以适应未来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从国内形势上看出加强国防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经过了百年的战乱和抗争,才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权利和机遇。但是随着相对和平环境时间的延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在享受和平生活、追逐经济物质利益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国防意识,甚至盲目地追求享乐和金钱利益,把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命运抛到脑后。有的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有的人崇洋媚外,在外国人面前不惜丧失国格人格,没有丝毫的民族气节;有的人不愿履行国防义务,轻视从军戍边的职业;有的人完全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对敌国的遏制和敌对势力的虎视眈眈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凡此种种,充分暴露了在我们的国民中,已经有许多人滋生了严重的和平麻痹思想,完全丧失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面对美国等西方列强遏制和分裂中国的图谋,面对敌对的战略包围,面对国内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猖狂,面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许多隐患,面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所面临的更加复杂的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强国防教育,保持高度的警惕。忽视国防教育的任何设想都是自杀行为。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王朝兴衰更迭,长则数百年,短则数年或者数十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探究其中的奥秘,可以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苦繁重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在中国历史上,因沉湎享乐、忘记忧患而招致大祸的,数不胜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如果我们不引以为戒,是很危险的。在这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为当今时代,我们更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那么,在这时期加强国防建设将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台湾问题一直是扎在我国两岸统一大业上的一根刺;西部的西藏和新疆又有反动势力破坏国家安定。而西方国家就恰好利用这一点,不断挑拨引诱他们与中国作对以及摩擦,无非就是希望逼中国放慢建设的脚步,打乱我们的步伐,让我们不能集中精力建设经济和国防。西方超级大国在前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把中国看成是其二十一世纪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可以说,现在我国的国防形式不容乐观,表面上的歌舞升平实际掩藏着波涛汹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战争初期无一例外地遭到重大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摘要:本篇综述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格局现状,对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经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我区区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实现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崛起,其它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塑造“东西互动、内外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我区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充分认识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充分认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一)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明显,蒙中呼包鄂地区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极,而蒙东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以人均GDP 为例,2007 年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市,最低的地区为兴安盟,极差为66324 元。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如包头市的钢铁、鄂尔多斯市的煤炭和羊绒等发展态势都相当良好,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军事理论论文: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军事理论论文 《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摘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它着重进行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动员、兵役制度、国防教育、国防法制等方面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军、警、民密切联防的强大巩固的边海防体系;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经济上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边海防物质基础;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蚕食和侵袭,保卫了边疆的安全。但是应当看到,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人交战,并取得胜利。国防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有国而无防的历史。国防建设在武装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发展、防空体系的建立、动

员体制的建设以及国防外交与国家军事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的国防力量逐步增强。 国防建设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给国防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使国防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的突出矛盾: 1.怎样使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决定和导向下,必然刺激市场主体自发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用较小的投入去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力求获得超出平均利润之上的自身利润,这种内驱力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但市场经济自身也有其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不能自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国防建设领域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军工生产改变了过去统得过死的单纯计划体制,军工企业走向市场,这固然给国防经济带来了活力,但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军品生产所要求的国防利益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军工产品的生产利润偏低,在市场的驱动下,许多军工企业对军品生产缺少积极性,出现重民轻军、本末倒置的现象。又如,一些重大国防科研项目需要集中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力量进行协作攻关。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的是"全国一盘棋",攻关大会战,有设备出设备,有技术出技术,不讲代价,不讲条件。在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防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

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0001)

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所修课程名称: 军事理论 修课程时间: 2014 年 3 月至 2014 年 5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4 年 6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__ _ 工_ _ _学 院_ _ 20 1 3_ _级 __ __ 工程 造价 __ _ _专 业 姓名 __ _ _ 胡林_ _ __ 学 号_ __ 2 13 1 80 6 10 _ _ _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线)………………………………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论当代大学生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们是生长在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建设勇往的一代,我们是祖国国防建设的后备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国际形势,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世界的眼光。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各国对于和平、合作、发展的呼声日益响亮,这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然而,我们国家的周边环境却仍然存在威胁,需要我们为此敲响警钟。 国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亦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中国的国防经历了一个由盛变衰,又又有衰变强的发展过程。几千年的国防发展史经历了一个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今天,研究中国国防及其发展史,对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军事形势的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关系国家昌盛、民族兴衰的大课题。 国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个国家没有国防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没有国防,一个国家将面临着灭亡,一个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强大的国防是要有雄厚的人才做支撑的,更多的是大学生人才战略储备。大学生的素质将影响到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浅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浅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01*级**班**号 摘要:文章开篇主要简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然后从三方面来论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1.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2.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国家的意义最后,再次简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并发出呼吁。 关键字:支柱基础重要保障富强进步增强发展 正文: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关系国家兴亡的两个支柱,处理二者的关系问题,属于国家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依据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与准确判断,大胆地突破了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国防建设为重点的做法,确立了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并在这个大局下行动的新关系。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决策。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不失时机地把革命事业推向新阶段的气魄。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生存的支柱。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安宁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发生矛盾,特别是当国力还不十分强大的时候,国防建设如果占用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然要导致整个国家的发展受到无法估量的重创。相反的,如果一个国家仅注重经济建设而忽略国防的建设,那么这个国家剩下的只有被吞并和覆灭,故而,国家应该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时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江泽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是面向新世纪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的理论指南(一)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也是一个国家想要强大的重要基础。我国从改革开

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国防动员建设作为国家军事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休戚相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同步推进。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的内涵。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单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没有国防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将会是脆弱的,很难经得起风险的考验。江泽民主席明确指出:“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的方针,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国防动员建设是联结平时与战时的纽带,是贯通经济与国防的桥梁,具有国防、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在强调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当今时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加强国防动员建设作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但是,天下并不太平、国家安全和统一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新形势,对加强国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我们现实而且必须的选择。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影响国际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周边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速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国防动员建设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把国防动员建设搞好了,有利于提高平战转换速度,促进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转化,增强国家的整体威慑和实战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不能把国防动员建设搞扎实,直接影响到国防实力能否增强,关系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对国防动员建设实施统筹兼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动员建设,必须实施统筹兼顾,自觉地将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把发挥地方经济科技优势作为提高国防动员建设质量和效益的基本途径,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要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能否对国防动员建设实施统筹兼顾,关键取决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国防动员建设的认识水平。提高认识,重在教育。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国防动员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在国防动员建设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应突出抓好对他们的国防教育。通过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增加国防建设教学内容,定期举行国防教育讲座,召开国防动员委员会会议,履行国防动员职责述职,参加国防动员演练等多种形式,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国防动员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将国防动员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国防动员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搞好对国防动员建设的总体谋划,完善地方性动员法规建设,健全国防动员办事机构,调整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要将国防动员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重点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投入,推动国防动员建设不断发展。要把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的财力将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在国防动员建设上投入很多。因此,必须将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发展路子。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切实把国防动员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战场”与“市场”的双重需要,努力在“结合”、“纳入”上做文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e13827764.html,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作者:郑学进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7期 [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稳步进行,我国正处在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振兴崛起的脚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国情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地区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般,而西部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这种格局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平衡好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只有协调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才能使我国更快地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5日 对于区域经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比较简单的理解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包括空间、地理、文化、社会等一些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各种资源、位置、气候等的差异,导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和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悄然形成。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协调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新概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少有人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过程。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减缓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扩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保持和提高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后盾,同时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各种技术、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形成良性的竞争循环的关系,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协调好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

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1:在不同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协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和平时期,统筹的侧重点是安全下的发展,二者协调的基本标志是本国经济在既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同时国家又处在基本没有或很少受到威胁的状态;而战时统筹的侧重点是保证国家安全需要,二者协调的基本标志是资源配置和体制转换能够满足战争要求,同时又能使战争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运行和本国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最小化。而且,在和平时期,由于各国面临着不同的安全与发展环境,因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也具有不同的指向。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基础性协调: 其一,战略目标的协调。在这种协调下,国家能够在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两大目标建立一个平衡点,通过该平衡点,由此准确反映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在国家总战略中的轻重缓急的关系。如果两大目标中的任何一方成为主要矛盾方面,国家总目标的侧重点都应及时调整和改变。战略目标的确定,通行的是“安全先行”原则,即首先根据国家在一个时期内面临的国防安全形势,确定安全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基础形成安全与发展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中的合理权重。由于军事与民用两大经济部门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资源分配上此多彼少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种种消极影响(国防开支对其他公共开支和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等),一旦决策者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定位发生重大失误,或者国家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或者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如何准确确定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中安全与发展的权重关系,就成为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核心问题。在这方面,有的国家采用50名专家(军事专家、外交专家、经济学家等)把构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因素分成几大类按权重打分,最后加总平均除以50,计算出国家面临的实际威胁的指数。人们试图用这种办法,最大限度地消弭主观所研判的安全与发展关系与客观实际之间的误差。 其二,资源配置的协调。在这种协调下,国家能够在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两大领域之间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比例,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地利用国防财政资源,在达成既定的国防安全战略目标的前提下使国防资源消耗量最小化。一般而言,战略目标权重关系的确立,要求与之相配套的资源配置比重关系,即国防安全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的比例关系。但战略目标的协调,并不是资源配置协调的必要而充分条件,或者说二者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时序上继起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已经为历史事实所证明。因此,建立与战略目标协调的资源配置联动机制,是资源配置协调的核心问题。 其三,运行机制的协调。在这种协调状态下,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技术成果、人才、资金、商品、信息等要素,能够形成双向扩散、交流和融合的态势,由此可以充分发挥两大经济体系资源整合的优势。一方面,国防建设植根于国民经济母体之中,实现“寓军于民”,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经济的强大支撑力;另一方面,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国防经济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达到了这种协调发展的境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因争夺资源而显现出来的竞争性关系就会大大弱化,“共生共长”的互惠互利就会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产生了一种正合博弈关系,国防建设的机会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进而实现国防经济对民用经济拉动效应的最大化和民用经济对国防经济支撑效应的最大化。

浅谈当前加强国防教育建设与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加强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姓名:赵晓丽 单位:博野县西许村小学

学校加强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博野县城东中心小学西许村小学赵晓丽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全面体现。战斗精神是国防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战斗精神是军队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气质特征,是军人素质和觉悟的集中展示.战斗精神对全民国防意识具有极强的导向功能。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松懈麻痹思想,淡化国防意识。在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大国防”观念,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断增强关心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社会参与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培育战斗精神提供有力的支撑。军队战斗精神的培育,则应重点围绕爱国奉献、坚定信念、敢打必胜等核心内容,锻造高技术条件下军人过硬的战斗气质,使全社会学有榜样,推动全民国防意识的提高。 世界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对我国而言,安全和主权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也是面临的安全威胁多元化的国家。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发展,强化大国防观念与全民国防教育就尤其重要,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民族冲突不断,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之前,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在新的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不断深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加大,部分西方大国不愿看到

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扰中国的前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校,必然要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的准备,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从小树立青少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保卫祖国的强大后备军,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人。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在小学阶段适时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项英明决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必须在完成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一.强化信息时代的大国防观 信息时代的全民大国防观念,是信息时代的军事斗争和国家的防卫任务、防卫意义、防卫方式以及相应的防卫特点在人们脑海中的综合能动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防观念的精神作用,在有些特定的时候、场合,比国防建设中的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等物质的因素显得更为重要,没有牢固的大国防观,就没有经济潜力、科技潜力的有效转化,国防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谈。因此,把大国防观看成是团结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吴优 专业:经济学 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 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 能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浅谈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谈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为该地区研究生培养、人才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政府各级部门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都十分的重视,不论在政策上、财政上都会加大对高校或科研部门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和扶持,雄厚的财政基础和支持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因此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都较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的增高,促使该地区的职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职业需要高层次、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更加专业化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增加,也成为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还为研究生提供教育、培训、实习的机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发展前景。 3.研究生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效应中,最显著的就是培养高层级人

才的研究生教育。一个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的聚集不仅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创新的氛围也会促进知识的快速扩散和溢出,这种知识共享的溢出效应,使得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和规模必然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区域内知识的创新和积累有着很大的联系,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是运用知识的主体,势必成为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主力军。多年前,中国各区域的发展是比较独立的,缺少环保的观念,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政府难以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和不断的深化,绿色经济、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的出现,近年来逐步得到了社会各个层次群体和机构的广泛认可。转变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关键的方式就是绿色转型,特别是区域的发展要将环境评价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即应该意识到环境管理制度必将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制度。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生教育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