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退变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在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 显著降低了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 社会危害很大。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以中脑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缺失并伴有Lewy小体生成为主要病理特征。

PD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过度、年龄老化、细胞凋亡、个人生活习惯、精神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 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1 遗传因素上存在个体选择性

自英国医师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PD 以来,遗传因素在PD 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96年有科学家在一个意大利家族中发现了致病基因α2突触核蛋白,继之又有科学家在日本发现另一致病基因Parkin,遗传因素在P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才得到肯定。研究提示,约10%的PD患者有家族史,呈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 其余为散发性PD。Holthoff等[ 1 ]报道了7 对双胞胎中,不仅PD 的所有双胞胎的氟多巴再摄取异常,而且临床正常的所有异性双胞胎再摄取也异常,提示PD 在临床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这一事实提示PD病因和遗传的异质性,即不同个体对PD的易感性可不相同,不同个体接触相同的一种或多种环境毒素后,其结果亦非一致,提示可能存在着一种个体选择性。Dick等[ 2 ]研究提示,谷胱甘肽转移酶M1基因缺陷将增加暴露于溶媒环境时的PD发病风险,提示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PD的发病。目前, 研究已发现PARK 1210等10个染色体定位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 连锁, 其中5 个涉及常染色体显性( autosomal dominant, AD ) 遗传, 4 个以常染色体隐性( autosomal recessive, AR) 遗传方式传递, 1 个可能属于晚发性散发PD。在这些染色体定位中有4 个基因已被克隆: Asynuclein 基因、parkin基因、DJ21基因和UCH2L1基因。对于大多数散发病例来讲,多数学者认为其原因是遗传易感性与一种或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2 环境因素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工业化学品等可能是PD 发病的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导致PD发病学说起源于1983 年。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发现吸毒者误用12甲基242苯基21, 2, 3, 62四氢吡啶(12methyl242phenyl21, 2, 3, 62tetrahydropyridine,MPTP)后产生特殊的临床症状与原发性PD极为相似。随后发现,MPTP制备的动物模型与应用MPTP造成PD 的患者,在某些病理变化、生化改变和药物治疗反应与原发性PD患者的表现十分相似,但在病理上未发现典型Lewy小体,病程少见呈进展性特征[ 3]。Wang等研究表明, 12甲基242苯基吡啶离子(12methyl242phenyl pyridinium,MPP+ )诱导神经毒性的潜在机制为多元通路,包括细胞凋亡、氧化应激、铁结合、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且这种神经毒性与PD 的发病有着共同的分子机制。MPTP本身不具有毒性,而是一种毒素原,需经B型单胺氧化酶催化转变为MPP+ ,MPP+经DA重摄取途径聚积在DA能神经元内,经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选择性抑制线粒体呼吸链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Q还原酶(复合物?)的活性,干扰ATP合成,同时使得自由基生成增加,导致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与MPP+结构相似的百草枯、代森锰、鱼藤酮及其他吡啶类物质,即MPTP样物质,在农村用作除草剂、杀虫剂,均具有与MPTP相似的神经毒性作用。此外,还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与诱发PD 有关的异喹啉类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物、动物体内及人体内,虽然现在还没有它们导致PD产生的直接证据,但这类化合物的体外试验的毒性作用与鱼藤酮非常相似,提示环境因素不但可以通过职业接触引发PD,而且也能通过饮食习惯的方式引发PD。其他与PD有关的环境因素还有兴奋性毒素、锰尘和一氧化氮等。

3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在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线粒体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 是细胞供能的主要细胞器, 其氧化磷酸化体系位于线粒体内膜上, 由五个复合物组成( 复合物?-? ) 。自从发现MPTP 的代谢产物MPP+ 能够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 线粒体功能障碍便一直是P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热点。尸检发现, 散发性PD 患者的黑质致密部存在脂类、蛋白质和DNA 的氧化损伤以及线粒体呼吸链中的复合体?活性下降; 黑质区细胞谷胱甘肽, 还原型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水平的降低, 线粒

体内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的升高。应用MPTP和Rotenone建立的PD 细胞模型的研究发现, 活性氧( reactiveoxygen spec ies, ROS) 水平升高, 脂质过氧化, 进行性谷胱甘肽缺失, 线粒体去极化, 细胞色素C释放增加, 激活caspase23,最终细胞凋亡; 另外, MPTP和Rotenone还可以增加Asynuclein蛋白的含量, 这也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4,5] 。因此有学者认为[6] , PD患者黑质区细胞脂质过氧化、蛋白质以及DNA损伤均是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 氧化应激所致。早期研究发现血小板线粒体功能低下, 现代分子生物学进一步证实PD病人多种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复合体?、ò、ó甚至?都存在功能缺陷。

最近发现的DJ21 和PINK1( 一个假定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这两个家族性致病基因, 再一次强调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在PD发病中的重要性, 尤其是PINK1, 它首次将线粒体的原发性缺陷和PD 的发病机制联系到一起。

4 年龄老化在PD的发病中起协同促进作用

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在40岁前发病十分少见。国内外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世界各地P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提示年龄因素是PD的危险因素之一。 1 9 9 6 年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5岁人群总患病率为1.1%,其中55~64岁、65~74岁、75~84岁及>85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0.3% 、1.2% 、3.5%及3.7%;2001年上海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5~64岁、65~74岁、75~84岁及>85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0.199% 、0.9879% 、2.277%及0.228%[7]。这些资料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 PD 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外的研究也有如此。意大利Baldereschi等[8]对8 个意大利自治区4 3 4 1 人进行为期3 年的随访, 提示PD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然而在老年人群中患病者仅是少数, 因此, 推测衰老可能只是PD 发病的促发因素之一。

5 细胞凋亡是PD发病过程DA能神经元变性的基本步骤

研究表明, PD发病过程存在细胞凋亡,自由基、神经毒素及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Agid[ 9 ]检测PD患者黑质DA能神经元凋亡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发现PD 患者脑内约5%DA能神经元有细胞凋亡特征性病变,存在TNF2α受体和Bcl22原癌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可能是DA能神经元变性的基本步骤。

6 个人生活习惯是PD发病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因素

大量的实验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都发现个人的生活习惯与PD 的发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6. 1 吸烟可能为一保护因素

在PD 动物模型和患者脑内均发现有烟碱受体的丢失, 因此认为烟碱受体与PD 的发病有关。烟碱或烟碱受体激动剂可能既可以改善PD 的症状,又具有长期的神经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为尼古丁可减轻6 2羟基多巴胺( 6 2OHDA , 即儿茶酚胺类神经元特异性神经毒素) 对黑质DA 能神经元的损伤, 对PD 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一些研究表明,香烟的烟雾中含有一种萘醌的衍生物, 是人体内单胺氧化酶的抑制剂, 与预防PD 有关系。Galanaud[10]和Preux等[11]的研究提示吸烟与PD的危险性呈负相关。但是挪威卑尔根Alves 等[12]进行的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吸烟对于已经诊断的PD 患者并无保护作用。

6. 2 饮茶对PD 的影响

研究发现绿茶或其主要成分儿茶素没食酸盐(EGCG) 中含的茶多酚在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中均显示出有神经保护作用。茶多酚的生物学特性还包括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离子鳌合剂、抑制1 2甲基24 2苯基吡啶离子(MPP+ ) 等作用, 拮抗MPP+对胚胎大鼠中脑DA 能神经元的损伤[13]。张振馨等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北京地区居民中饮茶与PD 发病呈显著负相关, 为其成为PD 的保护性因素提供了依据。法国Preux等[11]一项包括1 4 0 例患者及2 8 0 例对照的病例对照分析结果却显示饮茶是一危险因素。

4. 3 喝咖啡对PD 的影响

咖啡因是一种甲基黄嘌呤衍生物的中枢神经刺激物, 可作为腺苷受体(A2A)拮抗剂加强DA 的神经传递, 阻止黑质DA 能神经元变性。已有的生物学证据表明A2A受体拮抗剂能弱化由MPTP制备的PD模型小鼠DA能神经元的损害, 应用咖啡因预处理显示能减少MPTP诱导的纹状体DA和DA转运体的缺失。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 有可能起到防止PD的神经细胞损坏的作用[14,15]。位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的退伍军人管理医学中心的科学家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 不喝咖啡者, 其患PD的危险性要比每天喝5 杯以上咖啡的人高出5 倍。Grandinetti等[16]共对8004例45~68岁男性进行了为期26年的跟踪调查, 发现其中有102例男子患上PD,提示咖啡及咖啡因的摄入可减少PD的发生。然而,陈彪等(1991)

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则显示30岁前习惯喝咖啡者是PD的危险因素。

6 精神因素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

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精神因素作为PD的病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张振馨等研究提示精神过度紧张是PD的危险因素; 丧偶尤其是早年丧偶者患PD 的比率较非丧偶者高4倍。Taylor等[ 17 ]的一项研究提示抑郁症与PD的发病有关。荷兰研究者报道在荷兰南部地区有抑郁症病史者中有1 4%的患者患上PD,而没有抑郁症病史者中仅有3. 8%的患者患上PD。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Weisskopf等进行的一项大样本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焦虑明显增高PD的患病率。

7 展望

阐明P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建立客观和可靠的诊断手段,寻找非常有效而副作用少的治疗药物及方法仍然是21世纪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和调控的生物网络模型;寻求相关药物治疗以尝试一系列的神经保护治疗和新基因靶向治疗方法以延缓病情进展,拯救濒临死亡的神经元;最重要的是针对发病机制进行特异性靶向治疗及早期诊断发现无症状者实行早期干预以达到根本治愈的目的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随着人们对PD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PD致病基因的发现, 研究者们开始怀疑: PD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实体还是一组有相似临床表现但具有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疾病群? 然而, 学者们对PD发病过程中的一条主线越来越明朗。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UPS功能障碍很可能是散发性PD和家族性PD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共同分子致病机制, 针对这一主线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给PD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 1 ]Holthoff VA, Vieregge P, Kessler J, et al. Discordant twin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early signsof impaired cognitive circuits [ J ]. Ann Neurol, 1994, 36 ( 2 ) :1762182. [ 2 ] Dick F,De Palma G, Ahmadi A, et al. Ge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parkinsonism and Parkinson′s disease: the Geoparkinsonstudy[ J ]. Occup EnvironMed, 2007, 64 (10) : 6732680.

[ 3 ] Schober A. Classic toxininduced an imal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 62OHDA andMPTP[ J]. CellT issue Res, 2004, 318( 1) : 215- 224.

[ 4 ] LenazG, BaraccaA, Fato R, et al ,M itochondrial Complex I: structure, function, and implica tions in neurodegeneration[ J]. Ita l J Biochem, 2006, 55( 3 - 4) : 232- 253.

[ 5 ] Sherer TB, Betarbet R, Stout AK, et al, An invitro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linking mitochondrial impairment to altered alphasynucle in metabolism and oxidative damage[ J]. J Neurosc,i 2002, 22( 16) : 7 006- 7 015.

[ 6 ] Schap ira AH.M 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 Cell Death Differ, 2007, 14 ( 7): 1 261 - 1266.

[ 7 ]周玢, 洪震, 黄茂盛,等. 上海城乡帕金森病患病率研究.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9(6):3302332.

[ 8 ]Baldereschi M , DiCarlo A , Rocca WA , et al. Parkinson ’s disease and parkinsonism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wo fold higher incidence in men. ILSA working group. Italian longitudinal

study on aging. Neurology, 2000,55(9):135821363.

[ 9 ] Agid Y. Aging, disease and nerve cell death [ J ]. Bull Acad NatlMed, 1995, 179 (6) : 119321203.

[ 10 ]Galanaud JP , Elbaz A , Clavel J ,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Parkinson ’s disease: a case control study in a popul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prevalence of pesticide exposure. Mov Disord , 2005,20(2):1812189.

[ 11 ]Preux PM , Condet A , Anglade C , et al. Parkinson ’s diseas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tched case control study in the Limousin region , France. Neuroep idemiology. 2000;19(6):33327.

[ 12 ]Alves G, Kurz M , Stein A ,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in Parkinson ’s disease: Influence on disease progression. Mov Disord , 2004,19(9):2004.

[ 13 ]Pan T, Jankovic J , Le W. Potential therapeutic p roperties of green tea polyphenols in Parkinson ’s disease. Drugs Aging,2003,20(10):7112721.

[ 14 ]Schwarzschild MA , Chen JF , Ascherio A. Caffeinated clues and the promise of adenosine A ( 2A ) antagonists in PD. Neurology,2002,58(8):115421160.

[ 15 ]Ross GW , Petrovitch H. Current evidence for neurop rotective effects of nicotine and caffeine against Parkinson ’s disease.Drugs Aging,2001,18(11):7972806.

[ 16 ]Grandinetti A , Morens DM , Reed D ,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idiopathic Parkinson ’s disease. Am J Ep idemiol,1994,139(12):112921138.

[ 17 ]Taylor CA , Saint2Hilaire MH , Cupp les LA , et al. Environmental, medical , and family history risk factors for Parkinson ’s disease: a New England 2based case control study. Am J Med Genet,1999,88( 6 ):7422749.

帕金森氏症的病因病理

帕金森氏症的病因病理 一、帕金森氏症的病因 1、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在北方煤气中毒较多见。患者多有中毒的急性病史,以后逐渐出现弥漫性脑损害的征象,包括全身强直和轻度的震颤。 2、感染:脑炎后可出现本综合症,如甲型脑炎,多在痊愈后有数年潜伏期,逐渐出现严重而持久的PD综合症。其它脑炎,一般在急性期出现,但多数症状较轻、短暂。 3、药物: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如酚噻嗪类和丁酰类药物能产生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停药后可完全消失。 4、脑动脉硬化:因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干和基底节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影响到黑质多巴胺纹状体通路时可出现本综合症。但该类患者多伴有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常合并明显痴呆。 二、帕金森氏症的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帕金森氏症的病因:主要是内因,因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脏腑气血亏虚,即肝肾阴亏,精血俱耗,于是肾水不能涵肝木,风阳内动,颤抖震摇,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拘急僵直,均可发为本病。此外,外因也可能致病,如感受秽浊之邪,毒邪等,而在疾病过程中又可产生痰热、瘀血等病理因素,加重病变。

1、肝肾阴虚导致肝肾阴虚因素有两条:一是生理性虚损,即随年龄增长、人体的衰老,出现肝肾阴亏的表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加之劳顿、房事过多等将息失宜,悠思劳神,使阴精更虚,体衰败;二是病理性肝肾虚损耗,年高多病,或久病及肾,使肝肾亏虚。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发为颤证。 2、气血两虚气血亏虚原因也不外两端,一是化生无源,一为耗伤太过。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若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或情志失调,肝气横逆,或思虑内伤,均可伤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久病不复,精血暗耗,气血消耗太过,都可导致气血亏虚。“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虚筋脉失于温煦,血虚筋脉失于濡养,则拘紧僵直,血虚化风,又可加重震颤。诚如高鼓风在《医宗已任编》云:“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 3、痰热动风痰的产生与脾胃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能运化津液,则易聚湿生痰。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木火过甚而克脾土;或外感毒邪,入里化热,伤及脾胃,则热与痰结,阳热化风,可见颤抖等象。 4、血瘀动风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停滞;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即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另肝肾阴亏,阴液不足,经脉失于充盈,“无水

帕金森病模型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帕金森病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邓兴力, 刘如恩, 雷德强, 冯忠堂, DENG Xing-li, LIU Ru-en, LEI De-qiang,FENG Zhong-tang 作者单位:邓兴力,冯忠堂,DENG Xing-li,FENG Zhong-tang(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昆明,650032), 刘如恩,LIU Ru-en(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29), 雷德强,LEI De- qiang(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武汉,430022) 刊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年,卷(期):2008,18(7)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4条) 1.Jackson-Lewis V;Smeyne BJ MPTP and SNpc DA neuronal vulnerability:role of dopamine,superoxide and nitric oxide in neurotoxicity[外文期刊] 2005(03) 2.Fernagut PO;Chesselet MF Alpha-synuclein and transgenic mouse models[外文期刊] 2004(02) 3.Whitworth AJ;Wes PD;Pallanck LJ Drosophila models pioneer a new approach to drug discovery for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6(3-4) 4.Fahn S;Sulzer D Neurodegeneration and neuroprotect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2004(01) 5.Kitamura Y;Kakimura J;Taniguchi T Protective effect of talipexole on MPTP treated planarian,a unique parkinsonian worm model[外文期刊] 1998(01) 6.Watanabe Y;Himeda T;Araki T Mechanisms of MPTP toxic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05(01) https://www.360docs.net/doc/ce18376135.html,ngston JW;Ballard P;Tetrud JW Chronic parkinsonism in humans due to a product of meperidine-analog synthesis[外文期刊] 1983(4587) 8.Litvan I;Halliday G;Hallett M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 diseas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期刊论文]-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07(04) 9.Lester J;Otero-Siliceo 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genetics 2006(05) 10.Logroscino G The role of early life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in Parkinson disease:what is the evidence[外文期刊] 2005(09) 11.Allam MF;Del Castillo AS;Navajas RF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factors:genetic,environmental,or both[外文期刊] 2005(02) 12.Fornai F;Lenzi P;Gesi M Recent knowledge on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Lewy bodies discloses futur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3(03) 13.Saunders-Pullman R Estrogens and Parkinson disease:neuroprotective,symptomatic,neither,or both 2003(01) 14.Jellinger KA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02(62) 15.Burn DJ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what's in a Lewy body 2006(70) 16.Hurley MJ;Jenner P What has been learnt from study of dopamine recepto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06(03) 17.Vernier P;Moret F;Callier S The degeneration of dopamine neur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insights from embry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striatocortical system[外文期刊] 2004(dec)

帕金森病常见药物

帕金森病常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在提高脑内多巴胺的含量及其作用以及降低乙酰胆碱的活力,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因而得到缓解,但不能阻止病变的自然进展。现多主张当患者的症状已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表示脑内多巴胺活力已处于失代偿期时,才开始投药,早期尽量采取理疗,体疗等方法治疗为宜。 (一)抗胆碱能药:此类药物有抑制乙酰胆碱的活力,相应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效应和调整纹体内的递质平衡。适用于早期轻症患者的治疗和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常用药物有:安坦2~4mg,2~3次/d;苯甲托品(Benzatropine)1~3mg,2~3次/d;开马君2.5~5mg,3/d,有口干、眼花、恶心等付作用,有青光眼忌用。 (二)多巴胺能药:藉此类药物以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不足。外源性多巴胺不能进入脑内,但左旋多巴则可通过脑屏障,入脑后经多巴脱羧酶的脱羧转变成多巴胺,以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的严重不足而发挥效用。复方左旋多巴则系左旋多巴与本身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可减少左旋多巴的脑外脱羧,从而增加左旋多巴进入脑内的含量以减少左旋多巴的日剂量,减轻左旋多巴的周围性付作用。 1.左旋多巴:开始剂量125~250mg,3次/日,每隔3~5天增加250mg,通常日剂量为3g,一般不超过5g,分4~6次于饭后服,日用剂量大小以疗效较明显而付作用较小为度。有效率约80%,对肌强直和运动徐缓较震颤效果为好。一般在用药后的前3~5年内疗效较满意,以后越来越差以致失效。 2.美多巴:又称苄丝肼多巴,是左旋多巴和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的混合剂。美多巴“125”含左旋多巴100mg和苄丝肼25mg,相当于左旋多巴500mg。第一周日服一片,以后每隔一周每日增加一片,一般日剂量8片,分次服用。 3.信尼麦(Sinemet):是左旋多巴和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即卡比多巴的混合剂。两者分别以10:1或4:1的比例,有10/100,25/250,25/100三种片剂,分母为左旋多巴含量,分子为甲基多巴肼含量均以mg计。信尼麦以10/100半片,3次/d开始,以后每2-3天增加1片,一日剂量为6~8片。顽固难治病例可用25/100片剂,日剂量不超过4片。 左旋多巴和复方左旋多巴的副作用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周围性副作用多发生在服药后近期,表现为中枢神经以外各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肤痛、心悸、心律不齐、位置性低血压、尿失禁或尿潴留、血尿素氮增高等,因周围各组织中多巴胺过多引起。复方左旋多巴对周围性副作用相对较轻。中枢性副作用可有失眠、不安、抑郁、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各种不随意运动,如舞蹈、手足徐动样动作以及运动症状波动现象等。后者可有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on)是指突然的不能活动和突然的行动自如,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交替出现。以上的神经症状多在长期治疗中出现,有的患者严重副作用而不得不被迫停药。 应用左旋多巴或复方左旋多巴期间不宜与维生素B6、A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吩噻嗪类、萝芙木类以及利眠宁、安定等药合用。凡有严重肝、肾、心脏功能障碍、精神病患者、青光眼、溃疡病时忌用。 (三)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纹状体上的多巴胺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 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 1.3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DA神经元细胞变性,其中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缺陷、遗传异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Ⅰ活性艿接跋欤 贾律窬 赴 湫浴⑺劳觥R虼? 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鉴别诊断: 肌炎型炎性假瘤: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的低密度脂肪间隙为炎性组织取代而消失。 动静脉瘘(主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常有多条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增粗,增强后增粗的眼上静脉增强尤为明显,一般容易鉴别,如在CT 上鉴别困难,可行DSA 确诊。 转移瘤:眼外肌有时可发生转移瘤,表现为眼外肌呈结节状增粗并可突入眶内脂肪内,如果表现不典型,鉴别困难,可行活检鉴别。 淋巴瘤: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均受累,一般上直肌或提上睑肌较易受累,此肿瘤与炎性假瘤在影像上较难鉴别,活检有助于鉴别。 【影像学】 CT 和MRI 均能较好地显示增粗的眼外肌,但在MRI 上很容易获得理想的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显示上直肌和下直肌优于CT ,而且根据MRI 信号可区分病变是炎性期还是纤维化期,对于选择治疗方法帮助更大。 2 、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 主要为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变性、丢失及细胞破碎、色素颗粒游离;细胞内出现玻璃体样同心样包涵体(Lewy小体)(见图1);包涵体也见于兰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中缝核、交感节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纤维增生。黑质神经元细胞内铁含量增高,也主要在黑质致密部,即神经元变性、坏死的部位。帕金森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见图1 3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 3.1 发病年龄:中老年隐袭性发病, ≥50 岁占总患病人数的90 %。 3.2 首发症状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者易于早期诊断。首发症状依次为:震颤

帕金森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 病名诊断 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相当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1)主症: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兼症;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挺,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 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2.西医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2006年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 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1)肌肉僵直;(2)静止性震颤4一6 Hz;(3)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二)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 1.单侧起病; 2.静止性震颤; 3.逐渐进展; 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 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一100%)

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 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 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三)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 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 2.反复的脑损伤史; 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 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 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6. 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 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 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诊断:首先是症状诊断(运动或非运动),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症(Parkinso nism)及其可能的原因,然后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病及其严重度。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19T17:46:44.46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2期作者:董孝国 [导读]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摘要: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帕金森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病、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等。针对帕金森致病原因,现在医学上提出了很多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减轻痛苦,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多巴胺,突触,中脑黑质。 自从1817年,英国医师JamesParkinson首次描述了一组以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失调伴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该病的研究和探索。1841年Hall将其称之为“震颤麻痹”,他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但随着人们对该疾病的更多认识和了解,逐步认识到“震颤麻痹”的命名并不确切,因为,这类患者除了有肢体的不自主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外,还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一些复杂症状伴随,1892年Charcot建议将这种疾病称为帕金森病(Pakinson’disease,PD)这样可比较全面的描述这一病症,因此。这一观点也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1 原发性帕金森病 1.1原发性帕金森 原发性帕金森是大多数病因不明的,它的诊断比较复杂,在三个基本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附加条件。 基本诊断标准:中年、老年人中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和动作缓慢,持久活动后动作更慢、幅度更小;颈和(或)肢体肌张力增高;4~6Hz的静止性震颤或姿势不稳。 附加条件:(1)偏侧肢体起病。(2)一侧肢体受累后,较长时间才扩散到另一侧肢体,病情呈现明显不对称性。(3)良好的左旋多巴试验反应(评分记分法判断,可好转70%以上)。(4)左旋多巴制剂的良好疗效可持续5年以上。(5)病程中体征呈现十分缓慢地进行性加重,但病程至少9年以上。(6) PET、SPECT检查显示黑质纹状体区多 [1]。 疾病初期,原发性帕金森的主要症状多表现在一侧肢体,随病程进展波及双侧肢体及中线。 疾病后期,常出现神经心理障碍,表现抑郁、焦虑、记忆力下降、意识混乱或痴呆。在照顾这类病人的时候我们要顾及病人的心里变化,给予充分的关爱。 晚期残障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给经济、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2]。 1.2 少年型帕金森病 一般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都是中老年人,青少年也可以发生原发性帕金森病,但非常少见。对缺少家族史的病人,一般较难确定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期难以鉴别,往往需要治疗观察一个时期才能得出结论。 早期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多在10-25岁之间,多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或明显遗传史;病程短,进展快,容易伴有智力障碍;以肌张力高、动作迟缓多见,常伴有锥体束征和其他系统损害,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容易发生动眼危象;青少年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见于病毒性脑炎、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或服用药物所致。帕金森综合征,在脑电图、脑CT或MRI常有阳性所见;原发性帕金森病应用复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期维持时间短,出现“长期左旋多巴治疗综合征”出现较早[3] 。 虽然现在还没有对原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有一个确定的了解,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在部分病人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族性帕金森病,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例如Polymeropoulos等1996年在1个患家族性帕金森病的意大利大家族中将其致病基因定位在第四号染色体的4q21~23区间,不久他们就确定其致病基因是由于α-synuclein基因在第四号外显子上的1个错义点突变(G209A,GenBank IDL08850)所致,它使其编码的53位氨基酸由丙氨酸(Ala)置换为苏氨酸(Thr),并在另外3个希腊的家族性帕金森病人得到证实,而在正常人中则未发现该突变[4]。 2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和原发性帕金森病不同的是,继发性帕金森病往往有明确的病因。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由其他特发性变性疾病、药物或外源性毒素引起基底神经节内多巴胺作用的丧失或受到干扰所致。 常见的致病原因: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多有中毒的急性病史,以后逐渐出现弥漫性脑损害的征象,包括全身强直和轻度的震颤;感染:脑炎后可出现本综合症,如甲型脑炎,多在痊愈后有数年潜伏期,逐渐出现严重而持久的PD综合症;药物: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如酚噻嗪类和丁酰类药物能产生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停药后可完全消失;脑动脉硬化:因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干和基底节发生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影响到黑质多巴胺纹状体通路时可出现本综合症。但该类患者多伴有假性球麻痹、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明显痴呆。 3 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 3.1 Wilson Wils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以脑、肝、肾损害为主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进行性加剧的构音困难、肢体震颤、肌强直、精神症状、角膜色素环、肝硬化以及肾功能损害等。多数患者隐匿起病,渐进发展,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少数病例进展迅速,在发病数天或数周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3.2 Lewy小体病 Lewy小体病是20世纪末才被重视的一种疾病,是非Alzheimer性痴呆,但在临床特征和神经病理改变方面这两种病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临床上症状:认知功能下降,视幻觉、帕金森病的症状和体征、反复跌倒及对安定药敏感等。 根据Lewy小体在脑内的分布状态,可分为脑干型(古典的帕金森病)和皮质型。皮质型的Lewy小体多弥散分布,故称为弥散性Lewy小体病。皮质型 Lewy小体病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如下: 常见于60岁初期;男性多于女性(1.5∶1);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伴有明显的注意能力缺陷和视幻觉。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同时,常伴有发作性精神错乱和神志清醒,以致于出现反复意外跌倒及暂时性意识障碍而误诊为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属于“颤证”、“振掉”等。西医治疗本病虽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但治疗方法单一,且副作用多。祖国传统医学对颤证的认识自古有之,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疗效显著,且可延缓病情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帕金森的治疗近况总结归纳,为中医对帕金森的治疗提供参考。 标签:帕金森病;颤证;中医 帕金森病(PD)又称为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为主要的病理改变。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稍大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1]。其病情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称本病为“颤证”、“颤震”、“振掉”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描述,古代医家对治疗本疾患有着独到的经验,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多与肺、肝、脾、肾相关[2]。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近年来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延缓病情发展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本文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肝肾阴虚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阐明了风邪侵及人体为标,肝肾亏虚是本。孙一奎《赤水玄珠》言:“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阐明气血亏虚,筋失濡养而发病。陈建宗,黄晨[3]等认为本病常见于中老年,进入中老年后肾精逐渐亏虚,加上调养不当,久病耗气,使更加匮乏,肝肾同源,终致肝肾俱亏的病机关键。胡玉英[4]认为该病多因摄养失调,肾精暗耗,而致肝肾俱亏,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经脉肢体失主而发本病。 1.2 气血两虚 韩景献[5]认为本病责之年老体弱,久病耗气,气虚则血无以生,故血虚,血虚则生风,而致震颤。徐金辉,伦九红[6]等认为本病在老年时期发病率高,责之其年老病多,久病内竭气血,气血虚少筋脉失养,终则虚风内动而得之。陈梦云,刘毅[7]提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故中年以后气血衰半,气主温煦,血主濡润,气血两虚,四末不荣,经脉失养发为本病。赵冠英[8]认为本病常见老年,年老则气血虚,一则脏腑气血阴液不足,筋脉失养,一则阴虚不能敛阳,阳亢而化风,故发本病。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应羞笠螳垒盎痘数量堑国内窆E盈窒迸基筮!塑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卢芳刘树民杨婷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帕金森病 [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09)09?1171.,0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退变为主要特 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 胺(DA)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小体形成, 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及尾状核、壳核中DA含量减少。该 病典型临床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 受损。PD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严重限制病人的活动能力及影 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病人生存期 明显缩短,晚期因长期卧床而死于肺炎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有研究表明与遗传、环境因 素、感染、衰老、氧化应激、过多的自由基形成及神经生长因子 缺乏等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PD至今仍无有 效的治疗措施。 1PD的发病机制 1.1DA、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失衡学说DA为纹状 体内的抑制性递质,ACh为兴奋性递质,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 平衡状态。患PD时,黑质的DA神经元变性、脱落及黑质-纹状 体系统神经通路的神经纤维变性,导致DA显著减少,而ACh 含量却无明显变化,DA的抑制作用降低,ACh的兴奋作用相对 增强,两者动态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出现PD的症状B’。 1.2线粒体功能障碍PD患者普遍存在着线粒体复合物I 活性下降,活性氧(ROS)生成增加。线粒体上的质子泵功能下 降,膜电压降低和渗透性通道开放,从而触发凋亡过程。线粒 体复合物I缺失可导致氧化应激和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毒性 死亡的易感性po。 1.3氧化应激与脑内其他部位相比,黑质致密部暴露于较 高水平的氧化应激状态,原冈有:①DA的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 的自由基;②DA自身氧化形成的神经黑色索中含大量的铁离 子,这种还原型铁离子可与DA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反应生 成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黑质神经元凋 亡。正常情况下,DA毒性产生的过氧化氧被还原璎谷胱甘肽 清除,故不会造成危害。但在PD病人残存的DA神经元中,可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6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JC200705);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 研资助项目(1153h18) 通讯作者:刘树民(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 临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第一作者:卢芳(1979一),女,博士,主要从事中药临床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117l? 能因代偿作用,使得DA的毒性加速,或单胺氧化酶(MAO)一B (降解DA生成H:02)活性增高,或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导致 H:0:不能有效清除,并与还原型铁离子通过Fenton反应,生成 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氧化应 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损伤线粒体复合物I。另一方面,线粒 体复合物I的抑制导致更多自由基的生成。这构成了目前PD 发病机制中最为多数学者认同的学说。 1.4谷氨酸的毒性作用在PD中,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机制如下:①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N?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 (NMDA)型受体受谷氨酸激活后,导致大量的细胞外ca+内 流,胞内Ca+大量增加,激活Ca+依赖性蛋白酶,导致神经元坏 死和/或凋亡。②谷氨酸可激发线粒体自由基的生成,引起线 粒体功能障碍,这种毒性作用与NMDA受体无关。谷氨酸的神 经毒性作用与PD发生之间的关系渐被重视。目前应用NMDA 受体拮抗剂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治疗PD也是PD研究的热点 之一[”。 1.5免疫炎性机制已有多项研究认为免疫炎性机制可能参 与了PD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临床发现PD患者血液和脑脊 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其脑脊液可引起体外培养的DA能神 经元的死亡,同时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复合物、细鲺因子和C一 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发生改变。因此,目前免疫炎症机制已成 为PD发病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 1.6细胞凋亡学说神经递质、自由基、化学毒物、营养缺乏、 物理性损害等都能诱发细胞凋亡。导致PD患者黑质细胞凋亡 的可能原因:①线粒体功能缺陷与氧化应激;②细胞色素C:细 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的启动中作为凋亡起始因子,起着重要作 用;③凋亡诱导因子:它是一种57kD的双功能黄索蛋白,除具 有电子供体/受体功能外,还可独立作用于核染色质,具有促凋 亡作用。④金属离子:研究显示中脑黑质含色素的神经元具有 蓄积金属元素的特性,此部位多种金属元素的蓄积已被证实有 促黑质细胞凋亡的作用,有锰离子、ca“、铁离子、镁离子等。 (DCaspase:它是一种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已经证 实Caspase的激活都发生在细胞凋亡之前,属于凋亡起始因子。 被活化的Caspase蛋白酶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激活下游的 Caspase效应分子,最后水解一系列底物,造成DNA降解,进入 细胞凋亡的最终通路。⑥受细胞内多种基因调节物影响.主要 是bcl-2家族(C—mye,C—los,C-jun,ICE,p53,Fas等)t5,6]。 1.7转运体失调学说转运体失调学说能解释DA能神经元 选择性缺失的机制。对DA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能产生万方数据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第一位:Nature报道α-synuclein可能是引起PD中T细胞免疫异常的关键抗原,提示PD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Sulzer et al. 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disease recognizeα-synuclein peptides.Nature. 2017 Jun29;546(7660):656-661. AbstractGenetic studies have shown the 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disease with alleles of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Here we show that a defined set ofpeptid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α-synuclein, a protein aggregated in Parkinson'sdisease, act as antigenic epitopes displayed by these alleles and drivehelper and cytotoxic T cell responses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hese responses may explain the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specifi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lleles. 第二位:Lancet临床试验证实糖尿病治疗药物Exenatide(GLP-1激动剂)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Athauda et al. Exenatide once weekly versus placebo in Parkinson'sdiseas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7 Oct7;390(10103):1664-1675. AbstractBACKGROUND:Exenatide, a glucagon-like peptide-1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毕业论文

三峡大学 全日制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姓名: 专业层次: 交稿时间: 联系电话: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治疗 班级:14级护理6班姓名:邹巧雅指导教师:李嘉【摘要】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帕金森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病、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等。针对帕金森致病原因,现在医学上提出了很多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减轻痛苦,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帕金森病,震颤,多巴胺,突触,中脑黑质 自从1817年,英国医师JamesParkinson首次描述了一组以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失调伴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该病的研究和探索。1841年Hall将其称之为“震颤麻痹”,他对该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但随着人们对该疾病的更多认识和了解,逐步认识到“震颤麻痹”的命名并不确切,因为,这类患者除了有肢体的不自主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外,还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一些复杂症状伴随,1892年Charcot建议将这种疾病称为帕金森病(Pakinson’disease,PD)这样可比较全面的描述这一病症,因此。这一观点也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 1.原发性帕金森病 1.1原发性帕金森 原发性帕金森是大多数病因不明的,它的诊断比较复杂,在三个基本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附加条件。 基本诊断标准:中年、老年人中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和动作缓慢,持久活动后动作更慢、幅度更小;颈和(或)肢体肌张力增高;4~6Hz的静止性震颤或姿势不稳。 附加条件:(1)偏侧肢体起病。(2)一侧肢体受累后,较长时间才扩散到另一侧肢体,病情呈现明显不对称性。(3)良好的左旋多巴试验反应(评分记分法判断,可好转70%以上)。(4)左旋多巴制剂的良好疗效可持续5年以上。(5)病程中体征呈现十分缓慢地进行性加重,但病程至少9年以上。(6) PET、SPECT检查显示黑质纹状体区多[1]。

2017年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的药物治疗

2017年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的药物治疗导读:近日,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最新的成人帕金森病指南,内容涵盖了18岁以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该指南是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更新,增加了关于帕金森病症状治疗、脑深部电刺激、冲动控制障碍的监测和控制以及姑息治疗方面的新建议。本文(2017年)首先为大家带来帕金森病运动症状药物治疗的推荐要点。 ?在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如患者的症状、合并症和联合用药的风险; ?患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偏好、需求和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的潜在获益与风险。 ?抗帕金森药物不可突然撤药,或由于吸收不良(如胃肠炎、腹部手术)而突然减量,以避免发生急性运动障碍或恶性综合征。

?由于恶性综合征的风险,不应使用停止抗帕金森药物(即“休药期”)的方法来减少运动并发症。 ?鉴于突然更换抗帕金森药物的风险,所有住院治疗或在家接受护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均应做到: ?在恰当的时候给药,一些情况下这意味着需要自己用药; ?通过帕金森病专家调整用药,或仅在与帕金森病专家讨论过后方可调整用药。 一线治疗 ?当早期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时,给予左旋多巴治疗。 ?对于早期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当运动症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时,考虑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或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不要给予患者麦角衍生类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线治疗。 信息与支持 ?帕金森病患者开始接受治疗时,请将以下风险信息以口头和书面信息的形式告知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并记录讨论情况:

?所有多巴胺能治疗都可引起冲动控制障碍,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所有帕金森病治疗都可引起精神症状(幻觉和妄想),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运动症状的辅助治疗 ?如果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异动症和/或运动症状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则在对治疗进行调整之前,应先咨询帕金森病专家。 ?尽管已经提供了最佳左旋多巴治疗,但患者仍然发展为异动症或运动症状波动,则提供多巴胺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的辅助治疗。在此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如患者的症状、合并症和联合用药的风险; ?患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偏好、需求和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的潜在获益与风险。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选择非麦角衍生的多巴胺激动剂,因为麦角衍生的多巴胺激动剂需要进行监测。 ?仅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麦角衍生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治疗的辅助: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最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转载) 发表者:谢安木1015人已访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正式发布,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六期,指南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执笔。 学组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 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5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组对中国帕金森病 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的理念,同时强调了“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陈生弟教授呼吁:“广大神经科医生须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新指南,以控制帕金森 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使患者获得改善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 【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 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 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 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 发生率。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

帕金森病的特点及诊断标准——杨治权

帕金森病的特点及诊断标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治权 一、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 1.由一侧肢体开始逐渐扩展至四肢的静止性震颤,震颤的幅度中等以上,持续存在可有间断; 2.肌肉僵硬,表现于肢体、躯干、颈部等肌肉,手的轮替运动缓慢笨拙,走小步; 3.运动迟缓,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精细动作障碍(如写字,扣衣扣、系鞋带困难),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穿衣、洗漱时间长或难于完成。 这是最基本的三大症状,其它尚有面部表情呆板、张口、流涎、语言不清等。 二、早期帕金森病的表现 1.至少有一个上肢存在轻度的静止性震颤; 2.至少有一个肢体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直,双手轮替运动减慢; 3.运动迟缓。日常生活能力降低。 以上三项主要症状中至少有两项症状或体征比较明显,可考虑为原发性帕金森病。 三、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主要有哪些? 1、损伤。损伤是帕金森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僵直、协调功能障碍,会逐渐累及运动功能,路上的障碍物,冬天结冰及雨天湿滑的路面,厕所及浴室潮湿光滑的瓷砖地板,容易跌跤,轻则软组织损伤,重则骨折甚至重要器官损伤。 2、心理障碍和智力减退,多见于晚期病人。帕金森病表现的肢体震颤、僵直、动作笨拙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兼之说话含混不清,语调单一,音量降低,流口水等,使病人感到有失大雅,心理上常有自卑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去公共场所,疏于人际交往。在治疗中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见到失眠、焦虑、抑郁、痴呆等。 3、消化系统并发症,主要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表现为:①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主要是咽部肌肉协调障碍导致吞咽困难、饮食及饮水减少有关。②食管扩张,假憩室形成,食管括约肌功能不良,胸骨后有烧灼感。③胃排空延迟,有人统计约占55%,表现为餐后饱胀、恶心、呕吐。④小肠运动功能不良,由此产生腹胀感。⑤结肠功能不良,主要表现为便秘,其高发生率(50%~67%)和顽固性给病人带来痛苦。 4、尿频也常成为帕金森病人求医的原因,尤其夜间尿频给病人带来不少麻烦。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可导致排尿困难。女性病人因护理不周,尿便浸渍等,可造成泌尿系统反复感染直至肾功能损害。 5、感染感染是帕金森病晚期危及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本病症状加重。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冒经常发生,并经常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晚期卧床的病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起坐,甚则不能自行翻身,兼之营养不良,皮肤受压,常致褥疮。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心功能衰竭是晚期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可以导致死亡。感染、败血症是导致本病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6、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僵硬等主要见于本病的晚期。故对早、中期病人应鼓励其多运动,为晚期病人多做被动活动,以延缓肢体并发症。 有资料统计,帕金森病晚期死亡的病人中,死于褥疮、败血症者占50%,心力衰竭者28%,肺炎者14%,泌尿系感染者8%。 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要点 1.由一侧肢体开始逐渐扩展至四肢的静止性震颤,震颤的幅度中等以上,持续存在可有

2020年护士资格考试练习题及答案第八节 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2020年第八节帕金森病病人的护理 一、A1 1、诊断震颤麻痹最重要的依据是 A、确切的病史及体征 B、脑脊液检查 C、血常规检查 D、头部MRI E、脑电图 2、可以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是 A、苯巴比妥钠 B、卡马西平 C、利血平 D、他巴唑 E、苯妥英钠 3、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是 A、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受损 B、脑桥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受损 C、低位脑干5-羟色胺能系统受损 D、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系统受损 E、纹状体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统受损 4、帕金森首发症状为 A、肌强直 B、动作不灵活和震颤 C、运动减少 D、面具脸 E、继发性关节僵硬 5、帕金森病的特征性症状是 A、运动缓慢 B、静止性震颤 C、写字过小征 D、吞咽困难 E、姿势步态异常 二、A2 1、患者女,78岁,患帕金森病7年。随诊中患者表示现在多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并对此感到害怕。患者进行行走训练时,护士应提醒患者避免 A、足跟先着地 B、尽量跨大步 C、脚步尽量抬高 D、双臂尽量摆动 E、将注意力集中于地面

2、患者,男,68岁。热爱书法经常练字,但近期情绪常激动,有时心情抑郁,出现不能独立洗澡、刷牙、上厕所等,练字时字越写越小。请问此症状是 A、阿尔茨海默 B、抑郁症 C、帕金森 D、痴呆症 E、癔症 3、患者男,65岁。双手静止性震颤伴动作缓慢8年,诊断为帕金森病,需服用多巴丝肼治疗。患者双手静止性震颤,面部表情呆板,呈面具脸,可进食,慌张步态。患者不宜进食高蛋白饮食的原因是 A、不易消化 B、可能加重震颤 C、可能出现肌强直 D、可降低多巴丝肼疗效 E、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4、患者男,72岁。2年来无诱因逐渐出现行动缓慢,行走时上肢无摆动,前倾屈曲体态。双手有阵颤,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无智能和感觉障碍,无锥体束损害征,最可能的诊断是 A、帕金森病 B、扭转痉挛 C、肝豆状核变性 D、阿尔茨海默病 E、脑动脉硬化 5、患者男,70岁,患帕金森病,躯体呈前倾前屈姿势,行走时上肢摆动动作消失或减少,起动和终止均有困难,步距缩小,这种特殊步态称为 A、醉酒步态 B、跨阈步态 C、剪刀步态 D、鸭步 E、慌张步态 6、患者,75岁,男。近期确诊患有帕金森病,请问给予患者的饮食为 A、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脂、适量优质蛋白 B、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适量优质蛋白 C、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高蛋白 D、低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适量优质蛋白 E、高热量、低维生素、低脂、适量优质蛋白 7、患者,男性,60岁。近期一侧上肢被动运动关节时表现出“铅管样强直”,并且上肢震颤严重。此症状日益加重,请问患者此时的治疗方案是 A、抗胆碱药 B、多巴胺替代药物 C、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D、手术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