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摘要:《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她将“爱”作为自己的唯一的人生寄托和理想,却在追

寻“爱”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在情欲的诱惑和物欲的享受中不可自拔。她不惜背叛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来追

求她理想世界中那个浪漫,美丽,自由的爱情,以至于在她所幻想的理爱情一再破灭后,债台高筑高台的

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爱玛这一典型人物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后更能显示人物自身的

特征性,是一个具有丰满,鲜明而独特性格又包含了普遍性与深刻意蕴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爱玛典型人物反思

(一)《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人物经历

爱玛是一个富农的女儿从小在修道院里接受过贵族式的教育, 在那里她学过刺绣, 钢琴和画画与此同时她也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的小说。她深信自己能够得到了那种浪漫到不可思议的爱情, 因此选择了结婚。嫁给了一个才貌平平的乡村医生夏尔·包法利,夏尔既没有主见,又没有才干,举止毫无风度,谈吐枯燥乏味,在婚后不久, 她便对夏尔感到各种不满。虽然包法利确实深爱着她, 但却不是爱玛所希望的那种爱,爱玛渴望的是那种高贵的享受的生活方式而他表达爱却是实实在在的,缺乏了激情和浪漫。她对包法利带给她平淡的没有激情的人生感到很失望,在遇到了风度翩翩的租客莱昂时她选择了出轨与莱昂相爱,被抛弃。之后她又遇见了罗多尔夫,他是爱耍心机,玩弄女人的人,单纯的向往着浪漫爱情的爱玛很快又坠入爱河但又很快就被罗多尔夫所抛弃。一段时间的伤心难过之后,爱玛又重新遇到了莱昂与他旧情复燃,为了满足她内心对浪漫爱情的定义她不惜借高利贷来实现她的理想爱情。当她那些所谓的浪漫爱情都幻灭时,债主也找上门来,债台高筑的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服毒结束短暂的一生。

(二)爱玛这一典型人物的刻画方式

艺术源于生活,小说是允许虚构的。在这一点上福楼拜的小说创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出他对内容真实性的把握。例如:爱玛形容起夏尔的平庸时爱玛认为夏尔谈起话来,像一条人行道一样平淡无奇;他的想法也和穿着普通衣服的过路人一样,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笑声,更不会使人浮想联翩。他表示的感情成了例行公事;他连吻她也有一定的时间。拥抱不过是一个习惯而已,就像吃了单调的晚餐之后,猜得到的那一道单调的点心一样。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中福楼拜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物来形容夏尔那种几乎无可救药的不解风情。我们能体会到爱玛对夏尔带给她的平淡的生活的强烈不满和愤懑之情。福楼拜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写出爱玛有多么的讨厌夏尔而是选用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她对夏尔的感受。没有加入自己的个人见解也不选择伦理道德上的批判只是低调的叙述着。

(三)爱玛与现实人物的相同之处

文学典型不仅具有丰满鲜明的性格又包含了普遍性与深刻意蕴的人物形象,爱玛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学典型。没有刺激的人生,就像一滩死水。这是我能想到的最能概括爱玛一生的句子。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又何尝不像爱玛一样厌倦平淡追求刺激,又何尝不像她一样幻想浪漫的爱情呢?爱玛受那些美好的浪漫文学的影响总是幻想着充满激情的浪漫的不切实际的爱情。那我们呢?受到各种言情小说,偶像剧的影响我们是否也在幻想着偶像剧中的情节也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幻想着有一个帅气多金又专一的男人愿意等你七年。就像爱玛幻想着她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里,是一位苗条修长的城堡主夫人,整天呆在三叶行的尖顶拱门下,双肘支撑石栏,双手托着下巴,凝望一位白翎骑士,跨着一匹黑马,丛原野深处疾驰而来。这样看来其实我们都一样,只是我们并没有像爱玛那样丧失理性去追求理想爱情的艺术化生活,但在本质上我们并无差别。

(四)我们对爱玛之死的反思

“什么人都不要怪罪”是爱玛遗嘱中唯一呈现给我们的句子。对,就像夏尔说的“错的是命”爱玛错在无法走出她所幻想的理想世界,错在她无法适应这平凡的现实世界,现实远比理想要残忍得多,我们人类也并不是无所不能。人类虽然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看似生活范围广,人际关系复杂,生活在食物链的顶端,极富创造性但是生活的苦闷和灵魂的骚动是人类必须经历的磨难,就像孤独一样,不管怎样改变都会滋生出新的苦闷和骚动,它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是血液里流淌的,是灵魂深处的东西。这是无法消除也排斥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拒绝平庸归于平淡,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参考文献:

[1] (法)福楼拜(Flaubert,Gustave)著,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M].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2

[2] 张爱真.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 蒋林. 一个浪漫女人的悲剧《包法利夫人》评析[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03)

[4] 池占友. 艾玛,艾玛——读《包法利夫人》有感[J]. 考试周刊. 2014(11)

浅谈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我眼中的刘姥姥 【论点】 《红楼梦》全书共塑造了四百多个女性形象,在全书整体女性形象系列中,刘姥姥无疑只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小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文学巨匠的笔下,也被刻画的活龙活现。其实,刘姥姥是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但对于那些对《红楼梦》半生不熟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新鲜。因为,“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句俗语留给人们的印象——刘姥姥是个“憨愚”的村妇,恐怕在人们脑海里早已铸成铜像了。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土里土气,少见多怪,层出不穷地闹笑话,七十多岁的人,头上插满了鲜花,一喝酒就喝得烂醉,刘姥姥的确让人觉得憨愚。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刘姥姥的“全人”。在土里土气的外表之内,她还有很精明的一面,甚至有些“小市民气”,她也并非一个纯粹的粗人,而是小有一点文化素养。刘姥姥一出场,曹雪芹就介绍说:“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言下之意似在告诉读者:刘姥姥是个饱经世故、有社会经验的人。 【本论】 一.智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顶一的聪明人。人间最大的聪明不是治家治邦,也不是吟诗作画,而是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和趋利避害。因此她相比较“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凤姐、“心比肝干多一窍”的黛玉,以及“心比天高”的晴雯,都略胜一筹。刘姥姥具有在社会底层积累的草根智慧,就如一只在林莽中生存的野生动物一样,它们本能地感觉到哪里有食物,哪里有危险。一

旦将它们圈养在动物园里,无食物安全之虞,它们的这种本领便会急剧退化这也是刘姥姥的生存智慧高于大观园中诸人的根本原因。她——一个村野老妪,能够有如此大的知名度不是偶然的。 先说她一进荣国府的目的吧,她是因为家里断顿了去求施舍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寡妇进了两次荣国府却使家境殷实起来。这不能不另人叹服啊! 她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凤姐是怎么样对她的呢?她还没说来的目的,正巧贾蓉来向凤姐借玻璃屏风,凤姐就指桑骂槐的骂到:偏我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吗?一个久经世事的老人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啊,可她假装不知道。这是她的第一个高明之处。还有,当她二进荣国府,虽说是去送些瓜果蔬菜,可是这次她却见到了贾府的真皇帝——贾母,当然还有王夫人等。她的好运也是从这次开始的。当贾母邀她游大观园的时候,她把她的聪明发挥到了及至。首先,说她在吃饭前的那段开场白吧: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回头;谁人也有自尊,谁人也愿意机灵,可是她却一直都在表现自己的迂腐与俗气。当那些丫头们向她的脑袋上插花的时候,她难道不知道那样自己很难看吗?可是她带了,并且是笑着带上的。在有大观园的过程中她把贾母等哄的抑或是逗的捧腹大笑。她显示自己的粗鄙给那些太太小姐们取笑。可是她也换来了回报。先前的凤姐是瞧不起她的,在她带着她的外孙子板儿第一次去见凤姐的时候,凤姐假装不知道她们去了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可是凤姐后来竟让刘姥姥为她的女儿取名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以至后来刘姥姥做媒把巧姐嫁给了刘姥姥她们当地的一个地主家。并且使她成了金陵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一个。虽然说这是凤姐死了以后的事情,但如果刘姥姥

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 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从家庭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源于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经济基础和丈夫对她的不能理解。

悲惨世界》中芳汀的角色塑造与分析

《悲惨世界》中芳汀的角色塑造与分析The Rol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Fantine in " Les Miserables " 丁松云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雨果作为法国人道主义作家,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的《悲惨世界》更是将笔触深入到巴黎的各个角落,将巴黎街头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革命起义等具体景象进行了细致描写。《悲惨世界》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都是社会底层人民,却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常态。 我们注意到传统的对雨果及其传世作品《悲惨世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照原则的分析上,对人物的分析上则主要集中在主人公冉·阿让的身上,而对出场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的芳汀则无人问津。本文将以小说中的人物芳汀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析:首先,从芳汀在小说中代表的流浪儿、女性、母亲三种社会角色来分析其人物形象;然后,从对照原则和抒情色彩两方面介绍其人物形象的构造方法;最后,结合小说中关于芳汀的描写阐述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悲惨世界》;雨果;芳汀;角色塑造 Abstract: As a French humanitarian writer, Hugo has been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lives of the lower people in society. His "Les Miserables" is a brush strokes into every corner of Paris, the bottom of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streets of Paris and revolutionary uprisings and other specific scene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 Les Miserables " created a lot of lifelike characters, which are the bottom of the community people, but on behalf of the social norm. We noticed that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Hugo and its handed down " Les Miserables "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control, and the analysis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论爱玛的人物形象

论爱玛的人物形象 2013级语文教育郭海清 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即爱玛的形象描绘地栩栩如生,而通过该著作的各条线索,我们更能清晰地掌握艾玛在这一故事中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与此清晰地透过这形象感悟人生哲理。 夏尔,是一位平庸的乡镇医生,然而不甘平庸的爱玛开始的第一段恋情却是与他。她俩的初次见面是在夏尔去为爱玛的父亲治腿,那日,爱玛着蓝绒布衫,裙子上还饰着三道花边,可她的指甲却白得令夏尔吃惊,但就在夏尔为爱玛的父亲医治腿的过程中,包法利和爱玛开始了她们间的爱情。就在日夜的联系或是说鲁俄老爹的帮助下,这对于旁人而言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将爱玛这一形象其实放在读者眼里那评论可谓是比比皆是,或许有人认为她追求富贵、名利的生活,那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儿;但抑或有人感慨她是对爱情没有忠贞之情,渴求贵族的生活......但无论哪种评价似乎都离不开爱玛追求令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 与夏尔一见钟情便谈婚论嫁,婚后的生活时而令自己愉悦,时而又使自己无限无奈。她喜欢看到夏尔出名,至少以此作为人妻的她同样能享受丈夫带给她的荣誉,至少她能在参加舞会或是其他宴会的时候自豪地说她是夏尔的妻子。所谓的好景不长似乎来得稍快了些,在夏尔为跛脚的人治腿恰把这喜讯登上报刊的时候,这一病情竟然恶化了,爱玛也只得更加现实的面对这真实的一切,从而又继续在她无限的幻想中过着奢华的生活。 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满足她心灵需要的,她都认为没有用处;她多愁善感,而不倾心艺术,她寻求的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从这段话的形容来看,我们便知她不是甘于平庸的,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更为深远的期许。她需要的是能满足她的心灵所需。介于该种原因,夏尔仅仅只是为她提供了一段一见钟情,时而带来点点色彩的爱情。 厌烦平庸的现实,渴求贵族的生活,这无疑将夏尔“打入了冷宫”。参加舞会,开始沉溺于幻想,渴望浪漫爱情,爱玛则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向往贵族生活的一名典型。她小心地翻开美丽的缎面精装本,心醉神迷地凝视着陌生作者的署名,作品下面的名字,多半不是伯爵,就是子爵呵,她喜欢看到如此的字眼,这为她通往贵族生活仿佛又靠近了一步,在反复地设想中,她开始憎恶自己的处境,完全沉溺于幻想之中。她向往着另一段令自己满意的生活,使得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精神也出轨了。她自言自语着,“是啊,可爱!可爱!……他是不是在爱着一个人呢?”她问自己,“是哪一个?……不就是我吗!”甚而伸出嘴唇,像要吻他似的。如此而言,她对本该安静的生活有着深深的恶意,对理想爱情的期待却愈发强烈。为了填补内心空虚,她更不厌其烦地自言自语:“我有了一个情人!一个情人!”她自得其乐,仿佛恢复了青春妙龄一样。她到底享有爱情的欢乐,幸福的狂热了,她本以为是无缘消受的呵!她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里只有热情,狂欢,心醉神迷;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蓝天,感情的高峰在她心上光芒四射,而日常生活只在遥远的地面,在山间的暗影中若隐若现。 在参加舞会中,她认识了罗多尔夫,而罗多尔夫是一位精明、讲求实际的花花公子;他喜欢逢场作戏,视女人为玩偶,将假惺惺的一面刻画地惟妙惟肖;他灵魂肮脏、腐化堕落、虚伪。尽管在我们眼中罗多尔夫是如此的形象,但在爱玛眼中,她却极力地想要和他一起生活。一天早晨,夏尔天不亮就出门去了,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的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

下一篇同学的毕业论文修改<论包法利夫人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 作者:清尊提交日期:2007-5-15 15:43:00 | 访问量:2072 论包法利夫人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意义 [摘要]爱玛是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渴望追求爱情,却因不幸的婚姻家庭,对自我角色的迷糊认识,走向悲剧结局。本文主要从爱玛在婚恋,结局方面等来 探索其形象的悲剧意蕴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等待男人晚间归来自我角色悲剧 [作者简介]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长篇巨著《包法利夫人》不但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蜚声文坛,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之后。至今仍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爱玛的形象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爱玛的悲剧"在于身体的满足与头脑的满足间的悖逆",她对爱情、幸福的追求"陷入了一种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①也有人认为,尽管导致爱玛死亡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还是她对残酷的真实的直面,想象的破灭②;更有人指出,爱玛的悲剧是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方式造成的,即将书本描写的生活和行为当作自己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失败或毁灭③。无疑,这些观点对我们准确理解包法利夫人的命运提供了多维文化视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婚恋、结局等方面来探讨爱玛形象的 悲剧意识。 一、爱玛形象的类型化表现 1.等待男人晚间归来 所谓等待男人晚间归来这个情节的蕴意是男人越来越迟地,变本加厉地让女人等待着。包法利天资愚钝,学医时勉强通过,异常刻苦,永居下游;行医时糊里糊涂凑合,大病治不了,小病自然好,而小镇上因为缺少他这样专业的人才而让他有机会成为比较受欢迎的人。虽然不钻研本行但他绝对不喜欢把空闲的时间用在丰富自己这方面。他大声喝汤,长时间地睡眠,瞪着一双无知的眼睛表现出对平庸生活的满足,他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因此也不知道还有另外的生活方式,他像自古以来的所有教科书要求的那样,养活妻子,生儿育女,担负家用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包法利是安于现状,目光短浅,没有情趣的。在结婚后,他每天回家都是很晚,常常10点钟,有时半夜,一到家就要东西吃,女佣人已经睡下,便由爱玛(包法利夫人未嫁前的闺名)伺候。这样爱玛逐渐变成了等待男人晚间归来的女人。当然这对于她那所富有的幻想,富于激情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在感情方面得不到满足,同时也处于性饥渴中。于是在某天晚上,包法利夫人没去邻居家玩。"夏尔一走,她感到孤单,下午的对比又在心头涌起,那样清晰,几乎就在眼前。……她躺到床上,瞧着壁炉里通亮的火,下午的情景又在眼前晃动起来:莱昂站在那里,一只手折弯细细的手杖,另一只手牵着安静吮着冰块的阿达莉。她觉得莱昂可爱,不想他根本办不到。"①在这一情节里我们知道出于夏尔的麻木,及爱玛生命中的那份强烈的性欲,幻想欲已开始爆发,慢慢地,包法利夫人对夏尔实施了报复。从某一角度上看夏尔并不是一个无赖、没品味的人,可以说他算是一个好男人,他每天不停地忙碌,四处奔波,为了就是维持这个家庭,为的就是爱玛能过上好的日子。在爱玛时时抱怨道斯特不好时,夏尔心想,她的病根也许是环境的某种影响。他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便开始认真考虑搬到别的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包法利夫人形象简析 爱玛是一个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人,这是我读完《包法利夫人》后的结论。如此一个充满了浪漫诗意的美好女子,却在结婚后几次与人偷情,最后被逼债服毒自杀,怎么想都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少女时代的爱玛在修道院的寄宿学校里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她率真果决,“脸颊红嫣嫣的”,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在她的心里,也有着少女的青涩寂寞和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事实上,她的心灵是贫瘠而浅薄的,修道院里的各种小说、画册和浪漫曲氛围助长了她的伤感性格,她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与陶醉,而她对着现实生活讲求热情浪漫,已经注定了她不会是一个循规蹈矩寂寂终老的女人,性格决定她的命运。 如果按照荣格的“情结理论”,爱玛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情结,执意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而无法自拔。有人说《包法利夫人》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派小说的一种清算,我是十分赞同的。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是狭隘封闭、单调沉闷的,爱玛的文化风尚是畸形的,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却把婚外情当成自己成就壮烈爱情的方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如此可爱的一个女子变得可恨和可怜。 爱玛嫁给夏尔?包法利,算是“彩凤随鸦”了。夏尔是一个平凡的乡镇医生,白天骑着马去出诊,晚上回来后吃过晚饭便要睡觉了。爱玛把自己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然而婚后却发现丈夫是一个迟钝平庸的人,可她理想中的应该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夏尔是在让她那么失望。她为他朗诵热情洋溢的诗句,吟咏忧郁缠绵的曲子,可是夏尔毫不感动,爱玛只觉得“百无聊赖像无声无息的蜘蛛,在暗处织网,布满心灵的旮旮旯旯”。

爱玛和丈夫前去侯爵府上参加舞会以后开始向往巴黎,向往高贵繁华的生活,她厌倦了落寞沉闷的田野,愚蠢无聊的小布尔乔亚和平庸乏味的生活。她希望丈夫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然而现实是在令她失望透顶。有一种自私在膨胀,人格开始扭曲,她患了神经官能症。 夏尔无疑是很爱自己的妻子的,他放弃自己原先有的社会资源搬迁到永镇寺小镇,无非是想要给爱玛换一个生活环境使她尽快康复。爱玛到了永镇之后认识了书记员莱昂,两人谈论旅行音乐和阅读,如遇知音。爱玛仿佛看到了希望,莱昂也是如痴如醉地被这位美丽的少妇所吸引,此时爱玛已经背叛自己的婚姻了。她不只一次想要跟莱昂私奔,到远方去尝试新生活,可是很快地,莱昂“厌倦没有结果的爱”,丢下爱玛独自前往巴黎。 在失意之中,爱玛又结识了阅人无数征逐情场多年的地主罗多尔夫,两人在永镇的展评会上互表心迹。有了情人的爱玛欣喜异常,每天清晨穿过草地奔向情人的庄园去幽会,仿佛回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岁。她沉浸在爱的喜悦和报复的快感之中,偶尔地她也会有些自责和伤感,对钟爱自己的可怜的夏尔也会生出些许柔情,可是她对他的反感却是怎样也无法消弭的。 在罗多尔夫看来,爱玛无非是他的一个单纯的情妇,他是“稳操胜券的”,当两人约定好要私奔的前一天,他嘴里答应着,一回家却写了一封信说明他不可以让她后悔,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爱玛受到了严重打击,几近崩溃。这时她求助于宗教,倒也虔诚,能够包容他人,似乎回到最初那个纯情美好的少女时代。 重逢莱昂的时候,爱玛还是忍不住和他继续苟且之事。这一次她的心里有一些怯生生的驯顺,但是她的理智早已被患得患失的偷情的特别欢愉所侵蚀了。当夏尔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时候她正在跟情人“度蜜月”。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甚至去

论《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形象

邯郸学院成人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形象 学生宋翔 指导教师刘聪颖副教授 年级2009级专升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部中文系 邯郸学院中文系 2011年10月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刘聪颖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多克·雨果19世纪60年代所写成的作品,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芳汀在作品中是一个为了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的伟大母亲形象。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对《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形象进行分析。一是充分彰显其性格的坚强但又缺乏一定的抗争精神;二是解析芳汀所具备的积极因素和母亲形象,以及通过芳汀与现代女性爱情婚姻观的对照,凸显芳汀自身积极向上的个体因素,进一步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全面诠释芳汀的形象特色。 关键词芳汀形象爱情婚姻精神品质

On the "Les Miserables" in Fontaine image Song Xiang Directed by Associate Prof. Liu Congying Abstract The tragic world is written by France writer Vidocq ·Hugo 1860 of the 19th century,the book describing the tragic of fugitives ran ·Agen Fong Ting --a street women, as well as her daughter Ke Saite three Center.Fong Ting is a great mother works for the children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own.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tragic world of Fong Ting by two aspects.It fully demonstrate iher strong character but lacks a certain amount of fighting spirit;Fong Ting is resolved the positive elements and the second mother image, as well as through Fong Ting and comparison with modern women's Outlook on love and marriage, highlighting the Fong Ting itself upward individual factors, further characters inherent spiritual quality, comprehensive paraphrase of Fong Ting of image features. Key words Fong Ting image Love and marriage Mental quality

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1.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 要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必须要从崔莺莺所处的历史环境说起。王实甫给故事设定的年代是唐贞元年间,但的实际上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崔莺莺丞相之女的身份,也说明其生长环境的典型性。封建纲常和封建礼教宣扬的是妇女要遵从夫权、政权、神权的意识统治,守好“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行为约束。正如剧中借红娘之口对所说的“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得辄入中堂”莺莺的生活环境跃然纸上,严格苛刻的家规,严酷冰冷的礼教信条下,崔莺莺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那就是受父母之命,遵媒妁之言嫁给门当户对的尚书之子---郑恒。封建礼教的封锁和教化压抑了莺莺的性格,但却没有泯灭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最终成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2.外在形象描绘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外在形象之美的描绘是通过张生的一系列反应来间接引入的,先给观众丰富地想象空间,然后步步推进,逐层雕琢,这正是王实甫独具匠心之处。 《惊艳》一折中,张生在普救寺第一次见到莺莺,立即“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种夸张的惊艳之感,让观众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绝世美貌、风姿绰约的东方美女的形象出现。而莺莺这个久居深闺的大家闺秀遇到了儒雅风流的书生张生后的反应也是耐人寻味的:两人四目相对,崔莺莺在察觉陌生男子的偷窥之后,并没有立即回避,而是回头觑视,这一细节的渲染,无疑为后来莺莺公然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埋下了伏笔。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中,这一细微的动作也是不被允许的。 对崔莺莺外在形象的进一步渲染是见到张生的莺莺心绪不宁,由红娘陪着在佛殿前细语漫步,被张生远远看见。只见莺莺白皙的面庞上宫中流行的新月般的弯眉“斜侵入鬓云边”,更叫张生心生爱慕。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初

奥斯丁笔下爱玛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爱玛的中上流阶层的傲慢与偏见,使得她主要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来衡量所有的人。 在海伯里的乡村,爱玛的家庭——伍德豪斯家族在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上等级均居首位。作为这样显赫家庭的女儿,她深受家族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任何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由他的财富决定的,而下等阶层在很多方面都是卑劣的。因此,爱玛总是瞧不起下层的那些人。在去里士满的途中,爱玛遇见了贝茨夫人——海伯里前教区牧师的遗孀,和她惟一的女儿艰难度日,而且激起大家对一位无为的老太太所能产生的全部敬意。爱玛知道贝茨夫人比她贫穷很多,因此她无礼傲慢地对待贝茨夫人,并且以讽刺的言语来侮辱她。爱玛如此傲慢势利甚至残酷的这段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是她的傲慢和偏见使她无意识地超越了行为准则。这种傲慢和偏见进一步表现在她做媒中。爱玛热衷于做媒。她两次给哈丽特·史密斯做媒,但是均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她对哈丽特的偏见以及对罗伯特·马丁的反感。这里举个例子,当爱玛第一次遇见哈丽特时,想:“那对柔和的蓝眼睛和全部的天然丽质,不应当埋没在海伯里及其周围的下等阶层中。她已结交的熟人全都配不上她。她刚刚离开的学友尽管都是些很好的人,但是肯定对她有害。”[2 ] 事实上,哈丽特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弃儿,但是她体贴、迷人、温顺却又毫无主见。在哈丽特的眼中,爱玛是哈特费尔德如此显赫的名流,以至于哈丽特惟一的愿望便是接受某个高高在上者的指引。她希望和中等阶层建立联系,特别是能嫁给富有的男士,从而可以改变她的生活方式。但最后,她发现她的血统是实现她梦想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读者注意到,第一次见面时,哈丽特的容貌是让爱玛喜欢她的原因之一。然后,爱玛猜想哈丽特的父亲一定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绅士,尽管事实上没人知道哈丽特的父亲是谁。在这种偏见下,爱玛断言:“马丁家的人准是些粗俗不雅的人,根本不适合跟一位知识和风度几近完美的姑娘进行紧密交往。”[2 ]在爱玛眼里,仅仅凭马丁家从奈特利先生家租种了农田这一点,就断定罗伯特·马丁仅仅是一个粗俗的农夫,而他的妻子也应该只是个没受过教育的农夫的女儿。由于她对社会地位的偏见的强烈意识,就认为哈丽特和马丁在出身上是属于不同阶层的。为了让哈丽特从“坏”圈子脱离出来并引导她进入上流社会,爱玛试尽所有方法想让哈丽特爱上埃尔顿先生。她认为,埃尔顿先生要比马丁高贵,他很有幽默感、愉快、有礼貌,并且是文雅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属于上层社会,并且没有任何底层关系,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牧师。实际上,马丁先生聪明、正直、勤奋而且富有同情心。他对农业感兴趣并且不在意肤浅的优雅和谦恭。爱玛为哈丽特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没有考虑哈丽特对马丁的真实感情。 幸运的是,每次当爱玛的傲慢和自我欺骗就要沉到最低点时,明智的奈特利先生总是会出现。他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看到爱玛错误的人,而且是惟一曾经告诉过她他们的想法的人,但这点对爱玛而言并不是特别愉快的。奈特利先生是由奥斯汀作为中上流社会的道德楷模而创造出来的,被塑造成没有傲慢和偏见的完美的人,由他来影响和帮助爱玛。显而易见,奥斯汀试图将她的女主人公——爱玛塑造成忠实于生活并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同时,奥斯汀希望爱玛顺从历史趋势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完美。但在事实上,奥斯汀不可能成功,因为她是现实的而且她把角色放入社会现实中,而爱玛却远离现实,不会轻易放弃她认为理所当然的傲慢和偏见。 二、随着海伯里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英国社会阶层所发生的改变,爱玛对人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但是还是坚持维护着她的中上流阶层的傲慢和偏见。 在19 世纪早期,曾属于下层的商人阶层,随着财富的增加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在小说中,科尔家的变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科尔家在海伯里已经生活了多年,他们是很好的人,友善、慷慨且谦逊。但是因为他们从事商业,而且出身卑微,爱玛作为上流阶层的代表,看不起他们。从她的傲慢和偏见出发,爱玛没有把科尔先生看作是和她父亲以及奈特利先生一样的绅士。当她得知埃尔顿先生和夫人有时和科尔家的人一起吃饭,就表示出对他们的厌恶。然而,当科尔家变得越来越富有,搬进了一幢大房子并且上升为哈特费尔德第二富有家庭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爱玛不得不屈尊接受他们的宴会邀请。也就是说,作为哈特费尔德最受尊敬的家族,

最新刘姥姥人物形象

红楼梦笔下的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探 摘要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在红楼梦的作者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的文字也多次入选为高中国文教材,作者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对此 历来各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以为作者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是为了塑造一个世 故圆通的老妇,有的则以为作者对这么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表示鄙弃。以下就书中所见数据及各家说法作一比较分析。 一、前言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虽算是王家在京中的一门连宗之族,但知者甚少,早已疏远。但在《红楼梦》的作者妙笔下, 刘姥姥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成了日常常用的俗语,而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的文字也多次入选为高中国文教材。作者在前八十回中著作中,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三十九到四十二数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用了相当多篇幅,在一小人物身上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突出他的 人物特色,到底刘姥姥这个村气十足的人物魅力何在?而在作者笔下,刘姥姥是一个世故圆通的老妇,还是一个摇尾取怜的小丑?向来各家有不同的说法,以下就书中所见数据及各家说法作一比较分析: 二、红楼梦笔下的刘姥姥人物形象浅探 刘姥姥在今通行本《红楼梦》中,共有七次进荣国府,正好安排在贾家不同的状况时,成为一条隐藏的伏线,见证贾家的兴衰:刘姥姥第一次造访在第六回, 全书才完成布局,许多人物还不曾登场,故事还未展开,此时是为序幕阶段,说明了刘姥姥与贾府新关系如何建立,以为尔后情节发展的张本;第二次造访是在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之间,这时贾府最鼎盛得意,这几个章回充满了欢笑与快乐;第三次造访书中并未加以描写,可以加以略过;第四次造访,是贾府家破人亡最倒霉的时候;五、六次是见义勇为救了巧姐,更反衬出贾家亲戚落井下石的可鄙面貌;第七次则不但巧姐事件风波平息,而且宁荣两府也复了官,赏还抄的家产,宝玉、贾兰双中进士,宝钗有孕,贾政也答应巧姐嫁给周家,除宝玉出家 的憾事之外,贾府笼罩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下,刘姥姥见了王夫人等便说些将来「怎么升官,怎样起家,怎样子孙昌盛」,暗示着贾家将在有一番繁荣再起的远景。所以刘姥姥几进荣国府,正是一条伏线,见证贾府不同的荣衰。刘姥姥七进荣国府中的言语行动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刘姥姥的形象如下: (一)朴素实在的老农妇 这是刘姥姥最基本的形象,根据第六回中对刘姥姥的描写是: 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刘姥姥本来只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的「老寡妇」,被女婿接来奉养,「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这「一心一计」正点出了刘姥姥的勤恳实在

《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

《西厢记》中崔莺莺艺术形象浅析 赵浩平 (清水县秦亭中学甘肃清水741413)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恋爱性格 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追求幸福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在崔莺莺身上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战胜传统的禁锢的全过程。其恋爱发展约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从《惊艳》到《闹斋》,写莺莺与张生邂逅相遇,对张生心怀好感,进入初恋阶段。这一部分侧重写了莺莺的才貌双全,举止矜持文雅。 莺莺与张生的动人故事,是从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开始,再发展到透过“泪眼”细意“偷瞧”,感情慢慢投入,爱意渐渐产生。 第一本第一折《惊艳》,佛殿奇逢,莺莺的美貌及临别时的回眸一顾,令张生“意马心猿”、“风魔起来”,他立刻取消了上京赴考的打算,把功名富贵抛诸脑后。可见莺莺的美艳动人,气质超凡。在“月下联吟”这场戏,当她听到张生吟出“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的诗句时,不禁怦然心动,产生共鸣,惊喜之余她马上应韵而和,倾吐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临别时特意回望张生一眼。莺莺所和的诗,流露出她对仅见过一面的张生颇有好感,二人从此心心相应。从整个举止说来,矜持文雅,不失大家风范。 第一本第四折《闹斋》一场,更为细腻地描写了莺莺对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为亡父做佛事的当晚,莺莺一会儿“看时节泪眼偷瞧”,一会儿又对红娘说“那生忙了一夜”,并赞张生“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说明她整夜都在注意张生的举动,连张生也感觉到“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表明了莺莺对张生的感情加深,发展到倾心爱慕阶段。 二、从《寺警》到《赖婚》,是莺莺恋情初受波折的阶段。这一部分侧重表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夫人(爱玛) 如果我们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会立即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许多共同点。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 或自我放纵。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今天来分析“爱玛”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妨就从这些差异入手。首先,安娜的死具有浓烈的哲学意味,正如我们在上一课中所讲的,安娜的自杀多少带有那么一点“灵机一动”的味道。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称为外省风俗不是没有道理)。 有的同学提出,假如公证人、鲁道尔弗或随便什么人能够借给爱玛三千法郎,她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合理,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象亦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我认为,她的死与“浪漫的梦幻”突然甦醒有关。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包括勒乐、公证人),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所以我觉得,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的残酷,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安娜与爱玛都怀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所不同的是安娜是从一开始即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而爱玛的爱恋对象则带有虚幻的、朦胧的性质。我们知道,鲁道尔弗与莱昂尽管在事实上都与爱玛发展了充分的“私情”,但他们两个人实际上都不是爱玛理想中的爱欲对象。如果一定要在小说的人物中挑选一位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在作品中只出现过两次的子爵。他们第一次认识是在一次舞会上,子爵请她跳舞。第二次是在小说的结尾,失魂落魄的爱玛在绝境中差一点撞上他的马车。奇怪的是,子爵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并无正面的描述,他像一个影子一样出场,又像影子一样倏然而灭,却在爱玛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子爵的形象犹如爱玛那些虚无缥缈的想像(加上爱情小说的催化)在现实中的一个投影。充其量,他只是某种氛围、某种音乐的曲调,一种杂有“美女樱与烟草”的味道,一个她渴望厕身其间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舞厅,一句话,子爵的形象实际上是爱玛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象征物。因此,在爱玛对爱情的憧憬中,暗含着强烈的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吁求,而她原先渴求的具体的爱情对象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她从未记住子爵的脸)。如果说,子爵仅仅是这种生活的一个影子,那么鲁道尔弗和莱昂就是影子的影子。正如渥伦斯基的恋情使卡列宁、谢辽莎以及富足安宁的生活在安娜的眼中一下子失去了分量一样,子爵这个具体可感的“投影”一旦出现,爱玛的婚姻生活就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了。 在我们讨论爱玛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她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个问题涉及到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动机以及人物在作品中的意义所指,我想着重谈一谈。爱玛的确是读浪漫主义爱情小说长大的,尤其是外省的地缘位置,这种浪漫主义与她天性中

浅谈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学生姓名_闻桂芳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三年级 学习中心黑龙江电大 学号 指导教师 通讯地址林口县青山中学 2009年 12 月 10 日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我眼中的刘姥姥 【论点】 《红楼梦》全书共塑造了四百多个女性形象,在全书整体女性形象系列中,刘姥姥无疑只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小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文学巨匠的笔下,也被刻画的活龙活现。其实,刘姥姥是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但对于那些对《红楼梦》半生不熟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新鲜。因为,“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句俗语留给人们的印象——刘姥姥是个“憨愚”的村妇,恐怕在人们脑海里早已铸成铜像了。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土里土气,少见多怪,层出不穷地闹笑话,七十多岁的人,头上插满了鲜花,一喝酒就喝得烂醉,刘姥姥的确让人觉得憨愚。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刘姥姥的“全人”。在土里土气的外表之内,她还有很精明的一面,甚至有些“小市民气”,她也并非一个纯粹的粗人,而是小有一点文化素养。刘姥姥一出场,曹雪芹就介绍说:“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言下之意似在告诉读者:刘姥姥是个饱经世故、有社会经验的人。 【本论】 一.智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顶一的聪明人。人间最大的聪明不是治家治邦,也不是吟诗作画,而是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和趋利避害。因此她相比较“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凤姐、“心比肝干多一窍”的黛玉,以及“心比天高”的晴雯,都略胜一筹。刘姥姥具有在社会底层积累的草根智慧,就如一只在林

莽中生存的野生动物一样,它们本能地感觉到哪里有食物,哪里有危险。一旦将它们圈养在动物园里,无食物安全之虞,它们的这种本领便会急剧退化这也是刘姥姥的生存智慧高于大观园中诸人的根本原因。她——一个村野老妪,能够有如此大的知名度不是偶然的。 先说她一进荣国府的目的吧,她是因为家里断顿了去求施舍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寡妇进了两次荣国府却使家境殷实起来。这不能不另人叹服啊! 她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凤姐是怎么样对她的呢?她还没说来的目的,正巧贾蓉来向凤姐借玻璃屏风,凤姐就指桑骂槐的骂到:偏我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吗?一个久经世事的老人怎么可能听不出来啊,可她假装不知道。这是她的第一个高明之处。还有,当她二进荣国府,虽说是去送些瓜果蔬菜,可是这次她却见到了贾府的真皇帝——贾母,当然还有王夫人等。她的好运也是从这次开始的。当贾母邀她游大观园的时候,她把她的聪明发挥到了及至。首先,说她在吃饭前的那段开场白吧: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回头;谁人也有自尊,谁人也愿意机灵,可是她却一直都在表现自己的迂腐与俗气。当那些丫头们向她的脑袋上插花的时候,她难道不知道那样自己很难看吗?可是她带了,并且是笑着带上的。在有大观园的过程中她把贾母等哄的抑或是逗的捧腹大笑。她显示自己的粗鄙给那些太太小姐们取笑。可是她也换来了回报。先前的凤姐是瞧不起她的,在她带着她的外孙子板儿第一次去见凤姐的时候,凤姐假装不知道她们去了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可是凤姐后来竟让刘姥姥为她的女儿取名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以至后来刘姥姥做媒把巧姐嫁给了刘姥姥她们当地的一个地主家。并且使她成了金陵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 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对爱情、婚姻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构筑了自己关于爱情、婚姻、情人、家庭生活完美的理想,即使在爱玛结婚以后,还是喜欢读那些浪漫主义作品,由此可以发现,她对爱的理解是通过书本来实现的她对激情欢愉和陶醉的理解,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到答案。这一完美理想就像镣铐一样伴随着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