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
南中医-温病复习大纲重点

总论

绪论

1.温病的性质是临床学科。

2.朱肱首先提出对伤寒方进行灵活加减;温病学奠基人——刘河间;王孟英——集温病之大成。

3.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吴又可《瘟疫论》;温病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温热论》。

4.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1.温病的特点:

①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性质属热(有别伤寒),从外感受(有别内伤),各随其气而为诸病;

②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遍快、病情重、证候险恶、伤阴)。

2.温病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

按初起见证分类:新感(风温、秋燥、湿温);伏气(伏暑、春温)。

3.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的关系;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温疫隶属于温病;温毒隶属于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四时温邪主要致病特点:

风热病邪

升散疏泄—先犯上焦肺卫,初起见肺卫表证;善行速变—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暑热病邪

致病力强—径犯阳明或直入心营和厥阴;伤津耗气—病中易见津气两伤;易挟湿邪(暑湿病邪)。

湿热病邪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治病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重偏脾,热重偏胃;粘腻重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氤氲缠绵—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燥热病邪

燥金之气内应于肺,以肺经为病变中心;燥胜则干,易致津液干燥;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

温热病邪

热性显著;致病暴戾,径犯气营或阳明厥阴;易犯胆腑和厥阴;易伤阴液,后期多真阴亏损。

戾气

致病暴戾;具有温热性质,多挟秽浊之气;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选择性定位。

2.温病感邪途径:从口鼻而入(“上受”,主要途径);从皮毛而入。

第三章温病的辩证

1.温病辩证以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和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理论为基础。

2.卫气营血辨证(为辨证要点为病理特点)

●卫分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病理特点:温邪犯肺,肺卫失宣

●气分证(以热盛阳明多见)

病理特点:里热炽盛,津液受损

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伤津;辩证要点为: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湿热证的基本表现为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是判断气分有无湿热内阻的标志。

●营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血分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多部位急性出血)舌质深绛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营血分鉴别:有无出血;血分证易见血瘀互结。

3.三焦辨证

●邪在上焦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临表: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手太阴邪热壅肺,肺气郁滞临表: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脉数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湿热阻肺,清肃失职临表: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热闭心包,清窍不通临表: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手厥阴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临表:身热,神志昏蒙,时清时寐,舌苔垢腻,舌质红/绛

●邪在中焦

足阳明胃经热盛,热炽津伤临表:身体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肠热下利:邪热犯肠,传导失司

手阳明热结腑实:肠道热结,传导失司临表: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苔/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湿热积滞阻结肠道临表:身热,烦躁,汗出不解,呕恶,脘腹胀满疼痛,大便溏垢不爽,如败酱、藕泥,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

湿热中阻:湿热困阻,升降失司临表:身热不扬,胸脘痞闷,犯恶欲吐,苔白腻,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邪在下焦

足少阴肾:肾精耗损,真阴亏损临表: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委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病理:邪热久羁,耗伤肾阴

足厥阴肝:阴液亏损,虚风内动临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

病理:肾精耗损,肝失所养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1辨常见症状

●发热初中期——邪正相争,阳明亢盛;后期——阴液亏损,阴阳失调

发热恶寒——温病初起卫气郁阻;寒热往来——伤寒少阳见证,提示邪在半表半里:壮热——气分热盛见证;日晡潮热——阳明腑实(伴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身热不扬——湿中蕴热,热为湿遏;身热夜甚——热灼营阴;低热——温病后期,邪少虚多,肝肾阴虚,内生虚热;夜热早凉——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汗出异常

无汗——温病初起,卫气郁阻,失开合;温病后期,营阴亏损,无作汗之源。

时有汗出——热蒸湿动,为湿热性温病。

有汗大汗——邪热亢盛:亡阴(大汗淋漓,如珠如油,形瘦疲倦,咽干唇裂,舌红无苔,脉细);亡阳(汗出清稀,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脉微细欲绝)

战汗——患者突然全身颤栗,几经挣扎,继之全身汗出:盛正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抗邪鼓写外出◆战汗的临床症状、概念、病机、处理及其预后

指患者突然全身颤栗,几经挣扎,继之全身汗出。为邪盛正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抗邪鼓写外出。处理:安舒静卧,加强护理,灌溉汤液,鼓邪外出。预后:邪去正安,病情向愈;邪盛正虚,邪气内陷(昏迷、抽搐、出血);邪正相持,多次战汗。

●口渴

口渴引(连续)饮——热盛伤津,气分热盛

口干不欲饮——多见于湿热病气分、温热病营血分:

湿热内阻,津不上承;热灼营阴,饮水无益;瘀热内阻,口干漱水不欲咽。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津液受损

●神志异常

昏谵——闭、实证多:熱陷心包;里热扰心(气分热盛、热灼营阴、血热炽盛);热结腑实。

昏愦——热闭心包,清窍不通。

昏蒙——多见于湿热类病证,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昏狂——为血蓄下焦,瘀热内阻。

●痉(痉挛强直,四肢抽搐或颤动)证

实证虚证

证候四肢抽搐频繁有力,甚则两目上视,手指蠕动,甚则瘛瘲,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伴高热见症脱,伴阴虚见症

病机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

治法清热凉肝熄风滋阴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

●厥证昏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四肢逆冷)

热厥(实)——邪热内阻,气机不通,阳气不达四肢(特点:热深厥深)

寒厥(虚)——阳气衰微,不能温暖四肢

●脱证——正气外脱

亡阴: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舌红无苔,脉细数疾促(大汗淋漓,如珠如油,形瘦疲倦,咽干唇裂)

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微,脉微细欲绝(汗出清稀)

●辨斑、疹

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

.疹: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糠屑。

①斑疹治法禁忌:忌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血动血;忌壅补,以免恋邪;忌斑疹初透之际,过用寒凉,以致邪热遏伏,发生变证。

②斑宜化,疹宜透”——斑:清胃解毒,凉血化斑;疹: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为什么说斑疹宜见不宜多见?

斑疹外露,标志邪毒有外达之机,故宜见;多见则示热毒深重,则不宜多见。

③辨斑疹之顺逆

色泽形态分布脉证

顺红活荣润松浮朗润稀疏均匀出后热退,神志清宁,脉象平和

逆红如胭脂,紫赤类鸡冠花紧束有根(如矢贯地)一出即稠密,融合成片出后热不退,躁扰不宁,出而不齐,才出即没,脉急疾

●辨白涪——隆起于皮肤之上,内含浆液,成半透明状的白色尖细疱疹。

成因:湿热内蕴气分,郁蒸于肌肤:湿热失于清化;湿热挟湿误用滋阴。

临床意义:辨别病邪性质(湿热);

判断津气的存亡(浆液饱满,晶莹透亮—津气充盈/色如枯骨,空壳无浆(枯涪)—津气两亡。)

治疗:宣畅气机,化湿透热“涪宜清气,勿宜疏散”

禁忌:忌辛散、滋腻

●辨舌“温病重舌,杂病重脉”察:色泽、形态、润燥

白苔白砂苔:表邪化热入里迅速,苔未及转黄而已津伤——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

舌苔主表主湿碱状苔:胃中宿滞挟秽浊之气——舌苔白厚如碱状

白霉苔:胃气衰败——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生霉状,或生糜点

黄苔老黄起刺:阳明腑实——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

黄腻:湿热内郁——舌苔黄腻或黄浊

红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红中生有红点—热在心营

舌质萎绛纯绛鲜泽—热入心包;镜面舌(胃阴衰亡)—舌绛光亮如镜;枯萎舌(肝肾阴竭)—舌绛不鲜干枯

紫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舌紫起刺,状如杨梅;猪肝舌(肝肾阴竭)—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

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温病兼夹瘀血,固定刺痛

舌态

舌苔反映卫、气;湿、热以及津伤程度;舌质反映营、血分。

●验齿

齿燥(伤阴):牙齿光燥如石——胃阴亏损;牙齿色如枯骨——肾阴亏损

齿缝流血:齿龈红赤肿痛——胃火冲激;牙龈暗红无肿痛——肾火上炎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测机立法;审因论治;三因制宜

2.治疗特色:以急对急;立足驱邪;重视养阴

3.常用治法:(用于温热类)汗、下、清、滋;(用于湿热类)和解、祛湿;(对症治疗)开窍、熄风、固脱

●解表法(汗)——疏泄腠理,逐邪外出——适应于肺卫表热证

风热—疏风泄热法—风热袭表,肺卫失宣—银翘散(卫)、桑菊饮(肺)

暑湿—透表清暑法—暑湿兼寒,困遏肌表——新加香薷饮

湿热—宣表化湿法—湿热外着肌表,内阻气机—藿朴夏苓汤

疏表润燥—燥热袭表—桑杏汤

●清(里)热

清气法(辛寒或苦寒之法清泄气分邪热)—宣展气机,退热存津,除烦止渴—适用于邪热营卫之气未入营动血,亦未里结成实。

轻清宣气—清宣上焦气机,清热除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

辛寒清气—大清气分淫热—阳明热盛—白虎汤

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郁热,泻火解毒—三焦郁热化火—黄芩汤

清营法——清泻营热,养阴透邪

热灼营阴—清营汤

气营同病—气营两清—玉女煎加减

凉血散血——凉解血分热毒,活络散瘀

血分证—犀角地黄汤

气营两燔—大清气血三焦热毒—清分败毒散

●下法(苦寒下夺之品攻逐肠腑实热)—通腑泄热,通便逐邪,通瘀破结—适应于腑实证-

通腑泄热(峻法攻下)—热结腑实证——调味承气汤(不连用,便通即停)

导滞通便(轻法频下)—暑湿积滞阻肠(湿热腑实)—枳实导滞汤(可连续使用,便硬即停)

通腑破结—破散下焦瘀血,借肠道为出路—桃仁承气汤

●滋阴法(甘寒或咸寒之品滋补阴液)—生津养液,填补真阴,润燥制火—适应于后期阴伤证

滋养肺胃(甘寒)—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

增液润肠(甘寒/咸寒)—阴虚便秘(水枯舟停)—增液汤(增水行舟:黄芩、桂枝、生姜、大枣)

填补真阴(咸寒)—肝肾阴虚—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去温阳药加白芍)

●和解法—和解、疏泄、利胆—适应于少阳半表半里证

清解少阳(清解少阳胆经气分邪热兼化痰和胃—邪阻少阳兼痰湿犯胃—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清三焦气分湿热)—邪留三焦证—温胆汤

叶天士:杏仁—宣肺(上)宣气化湿;厚朴——理脾(中)健脾燥湿;茯苓—利尿(下)淡渗利湿

开达膜原—(疏利透达膜原的湿滞之邪)—邪伏膜原证—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祛湿法(以芳香苦燥,淡渗之品祛除湿热)—宣通气机,健脾助利,利尿消肿—湿热类温病

宣气化湿(芳香)—宣通气机,透化湿邪—湿遏卫气—三仁汤

燥湿泄热(苦燥)—辛开湿浊,苦降热邪—湿热困阻中焦证——王氏连朴饮

淡渗分利—利尿祛湿—湿阻下焦—茯苓皮汤

●对症治疗

开窍(昏迷)温开:豁痰开窍—痰蒙心包证—菖蒲郁金汤

凉开:清心开窍—热闭心包证—清营汤送服三宝

熄风(抽搐)凉肝熄风——热极生风——羚角钩藤汤

滋阴熄风——阴虚动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脱证(大汗)益气养阴,敛汗固脱——亡阴——生脉散

回阳救逆固脱——亡阳——参附汤

章虚谷:“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斑以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屠璇“湿热证中每易发生,如X如粟,色白形尖者,谓之白涪。”

叶天士:“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燥胃津,必耗肾液。”

吴鞠通——白虎汤(四禁⊕)“白虎汤本为达热出表,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治燥不同治火,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可以发,燥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各论

风温

【概念】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而见肺卫表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多发于春、冬季节;

2.初起见肺卫表热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头痛,无汗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3.以肺经为病变中心;

4.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

5.易外发红疹;

6.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

【病因病理】

初期→邪热袭肺卫,肺卫失宣

顺传肺→邪热壅肺(兼腑实、发疹)

外因:风热病邪↓↓胃热亢盛(四大症)

风温中期阳明肠热下利

内因:肺卫功能下降热结腑实

↓逆传邪陷心包,机窍堵闭(兼腑实、脱证)

后期阴伤→肺胃阴伤(干咳无痰、咽喉干燥,口舌干燥)

【诊断依据】1.季节:多发于春、冬两季。四季均有。

2.初起见肺卫表热证;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多肺胃阴伤。

3.与春温鉴别:初起一表一里;与秋燥鉴别:干燥程度不同/发病季节不同(仅在秋季);

与风热感冒鉴别:不传变;肺经以“喷嚏、鼻塞”为主。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邪热在肺辨表里;审查脏腑定治法;扶正祛邪辨虚实

二、分型证治

★初起:邪袭肺卫证——风温初起,风热袭表,肺卫失宣

辛凉解表,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

★气分证治邪热在肺邪热壅肺,肺气郁滞——气分热盛,炼津成痰,肺气郁滞

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加味

肺热腑实——肺热炼津成痰,腑有热结

清热宣肺,化痰攻下——宣白承气汤

肺热发疹(属气分证)——邪热郁肺,邪热走窜血络(肌肤红疹)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加减银翘散(+丹玄参大青叶)★热在阳明胃热亢盛——阳明气分热盛;热盛津伤(口渴多饮)

辛寒清气——白虎汤加味(四禁⊕)

肺热移肠(肠热下利)——肺热炽盛,肠热下利

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

热结肠腑——阳明热盛,腑有热结,津液受损

攻下泄热——调味承气汤(津伤者加增液汤)★热入心包——里热亢盛,痰热堵闭,清窍不通

清心开窍(凉开)——清宫汤送服三宝

★后期:肺胃阴伤(干咳、咽喉干燥)——余邪未尽/已尽,肺阴虚,胃阴虚

滋养肺胃津液——沙参麦门冬汤

春温

【概念】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证的一中急性外感热病。

【病因病理】

热闭心包

春季温热病邪胃热亢盛

伏寒化温热极生风(实)

外因春温热郁胆腑

发于气分热郁胸膈←→发于营分(热灼营阴)→血热妄行

内因(发于里)热灼胸膈

阴精先亏

正气不足气营同病气血两燔

热结肠腑伤真阴虚风内动(虚)

【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春季或冬春之交;

2.起病急,病情重;

3.初起里热证:气分证/热郁气分(高热,烦渴有汗不解,尿黄赤);营分证(身热,心烦谵语,斑疹,舌红绛);可兼表证(恶寒,头痛,无汗)

4.病程中多神昏,痉厥,斑疹;后期多真阴亏损乃至虚风内动;

5.鉴别诊断与风温:发病季节相同;初起临床表现一表一里。

与暑温:初起皆发于气分;发病季节一春一夏;初起病理不同(春温热郁气分—胆/暑温热淫气分—胃)。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清泄里热;顾护阴液;透邪外达;积极处理并发症(如昏迷、发痉、斑疹、出血等)

二、分型证治

★初发证治发于气分热郁胆腑——热郁胆腑,津液受损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

热郁胸膈——热郁胸膈气分,胸膈气机不畅

宣畅气机,清热除烦——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便秘因气滞,非热结)气分郁热,灼于胸膈,津液受损

清泄膈热——凉膈散

兼表(恶寒,无汗或少汗)——增损双解液

发于营分——营热炽盛,灼伤营阴,心神被扰

清泻营热,透邪外达——清营汤(银、翘、竹叶非解表,乃透邪外达,“透热转气”)

兼表者,属卫营同病(恶寒无汗头痛)——泄卫透营——加减银翘散

★气分无形热盛(胃热亢盛)——见风温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损(咽干唇裂,形疲神倦,苔焦躁)——滋阴攻下——增液承气汤

兼气阴两虚(兼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脉沉)

益气养液,攻下腑实——新加黄龙汤

兼小肠热盛(小便涓滴不畅,尿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时渴)

清泄火腑,攻下腑实(二肠合治)——导赤承气汤

★营血分证治气营(血)两燔——气分热盛,营热扰神,热盛动血——气营两清或大清气血热毒

——热毒轻者:加减玉女煎大剂量(邪热甚且郁于内)—脉沉细而数

热毒重动血者:清瘟败毒散中剂量(邪热盛不郁闭)—脉沉数

小剂量(邪热不甚)—脉浮大而数

热盛动血——血热炽盛,迫血妄行,心神被扰——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小便自利——与血分证鉴别点)—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攻下泄热,活血逐瘀——桃仁承气汤

★热入心包证治(同风温)

★动风证治热极动风(实)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清热凉肝熄——羚角钩藤汤

虚风内动(虚)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

滋阴熄风——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

★阴虚内动阴虚火炽——肾阴亏于下(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心火亢于上(身热烦渴,苔黄脉细)

育阴清热,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

真阴耗损——真阴亏损(咽干齿黑,形疲神倦,耳聋,脉虚软结代),

虚热内生(低热不退,五心烦热,颧红,舌干绛)

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余邪留伏阴分——阴液亏损(无汗,能食形瘦,脉细),余邪未尽(夜热早凉,舌红脉数)

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

(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独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地,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暑温

【概念】是由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热在阳明而见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有严格季节性(夏至至处暑之间);

2.起病急,传变快,病情重;

3.初起热在阳明,而见气分热盛(症见高热、烦渴、汗多,甚则直入厥阴而见神昏、痉厥)

4.伤津耗气,易致津气两伤。

【病因病理】

外因:暑热病邪径犯→阳明气分热盛→暑伤津气→津气欲脱(本证)

暑温本病

内因:元气亏空直入→心营动风、动血→暑伤心肾

暑温兼证

外因:暑热兼湿暑温类证

【诊断依据】1. 有严格季节性——夏季(夏至至处暑之间);

2.初起发于阳明,重者直入厥阴;

3.起病急,较少卫分过程;

4.津气损伤明显,易致津气欲脱;病中可化火,生痰,生风而致闭窍,动风,动血之变。

5.鉴别诊断与春温:季节不同;病理表现有热郁气分(郁于里)与气分热盛(热营于气)之分

与暑湿:暑湿兼有湿象(头痛,腕痞,舌苔腻)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清暑泄热张凤逵:“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

二、分型证治

暑入阳明(初起)——里热炽盛,伤津耗气——辛寒清气,益气生津——白虎汤(见于风温)

暑伤津气——暑热内郁,津液耗伤,正气亏损——清热涤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

津气欲脱——暑伤津气后,津气耗伤严重——益气养阴,敛汗固脱——生脉散

暑伤心肾——余邪未尽,心火偏亢,肾阴亏损——清心火,滋肾水——连梅汤

暑入心营(暑厥、暑痫——营分热盛,扰及心神,痰热闭窍——清营泄热,开窍醒神—清营汤送服三

暑热动风(证治同春温:热极生风

暑入血分——血分热毒炽盛,伤阴动血,心神被扰甚至清窍堵闭,引动肝风

凉血解毒,开窍熄风——神犀丹加减

暑瘵(暑伤肺络)——暑热毒邪蒸迫于里,壅于肺,肺失宣降,损伤阳络,血上溢

凉血解毒,清络宣肺——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本证为何不用黄连解毒汤?本证以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活络散瘀,以银翘散清热解毒宣肺。本证病位在上焦肺,不宜用黄连解毒汤之苦寒沉降之剂清热解毒,银翘散属辛凉解表之剂,但无助热之蔽,且有清热解毒宣肺之功。)

余邪未尽,痰瘀滞络(后遗证)——余热不清,气阴亏损,包络痰热未清,清窍失灵,痰瘀滞络

化痰祛瘀搜络——三甲散加减

秋燥

【概念】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见津液干燥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发于秋季,有严格季节性;

2.病变中心在肺(燥金之气内应于肺);

3.津液干燥明显,初起邪袭肺卫见表证,同时表现出口、鼻、咽喉、唇、皮肤黏膜的干燥;

4.病情轻,传遍少,易愈。一般无闭窍、动风、动血危重症;大多止于气分而而很少进入营血分。【病因病理】

初起邪袭肺卫证

燥干清窍

外因:燥热病邪秋燥热伤肺

中期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内因:卫外不固燥肺燥肠闭

肺胃阴伤

后期

真阴亏损

【诊断依据】1.有季节性,多发于秋季;

2.典型的临床症状:初起肺卫表证即有津液干燥;

3.病变中心在肺;

4.排除风温和伏暑

风温初起与本病极为相似,但津液干燥不如本病明显,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病情重;

伏暑发于秋季,初起表里同病,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津伤不显者,肺经症状不如本病突出。【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润者燥之(以甘寒濡润之品对抗燥热)“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二、分型证治

初起:邪袭肺卫证(温燥)——燥热袭表,肺津受损——辛甘凉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治燥干清窍证(上火)—清宣上焦气分燥热—翘荷汤(薄/翘/草/栀/梗/豆衣)

燥热伤肺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痰中带血)——燥热伤肺,咳剧伤络,肺热移肠

清热止泻,润肺止咳——阿胶黄芩汤

肺燥肠闭——燥热伤肺,肺不布津——五仁橘皮饮

(甜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橘皮)

腑实阴伤(春温腑实兼阴虚)——增液承气汤

肺胃阴伤(见风温)——沙参麦门冬汤

气血两燔——气热未尽,血热炽盛——加减玉女煎(见春温)

燥伤真阴(证治同春温真阴亏损)

1.荷汤原方加味:

耳鸣+羚羊角、苦丁茶;目赤+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牛蒡子、黄芩;另可加蝉衣、桑枝类

2. 肺燥肠热络伤咳血(痰中带血)——属气分,因其出血乃剧烈咳嗽运动,机械性损伤血络。

3.肺燥肠闭证便秘为何不用承气汤?

本证乃肺不布津,不能输布于肠,以致肠液亏虚而大便不利。本证不任承气之苦寒攻下,宜肃肺化痰,润肠通便。五仁富含油脂有润燥滑肠之效:杏仁润肺化痰,宣开肺气,滑肠通便;橘皮化痰行气除胀助运,使诸仁润而不滞。

湿温

【概念】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种外感热病。

【特征】1.多发于长夏,(夏秋季节)四季皆有;

2.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3.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有偏脾偏胃之别:湿重偏脾,热重偏胃;脾喜燥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热邪伤胃,湿邪伤脾;

4.初起热象不显,表现为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腻脉缓。病程中脾胃症状明显:脘痞腹胀,恶心呕吐。

【病因病理】

初→外灼肌肤,内阻气机(卫气同病)

湿重于热(气机不运)

湿渐化热中焦脾胃湿热并重(胃热脾湿)

向↓下热重于湿(胃热亢盛)

向↑上上蒙(神迷)化

外因:湿热病邪湿中弥漫中熏(黄疸)

期三焦下注(小便不利)

外郁(白涪)

内因:脾胃虚弱温入气阳明热盛热水湿内停化燥热结腑实

入营血闭窍、动风

动血→便血→气随血脱

余邪未尽(失血性休克)

后期湿盛阳微

【诊断依据】1.季节:以长夏多见,四季皆有;

2.典型临床表现:初起卫气同病,病中脾胃症状明显;

3.起病慢,传变慢,病势缠绵,病程长,易复发;

4.可蒙上,流下,内熏,外郁弥漫三焦。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清热化湿

二、分型证治

初起:邪遏卫气—湿重热轻,困遏卫阳,气即被阻—宣化表里湿邪—藿朴夏苓汤(表湿重)/三仁汤(里湿重)湿热留连气分证治邪阻膜原—湿热郁伏于半表半里,阳气被遏,气机阻滞——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

中湿困中焦(湿重于热)—湿重于热困阻气机—燥湿泄浊—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焦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证湿热蕴阻中焦(热重于湿)——胃热亢盛,兼太阴脾湿未化

辛寒清气,佐以燥湿——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弥漫三焦证治湿浊上蒸,泌别失职—湿重热轻(尿毒症)(小便不通,口渴多饮)

先芳香开窍,再淡渗分利——苏合香丸、茯苓皮汤

湿阻肠道,传导失职—不解小便,不通大便,神志昏蒙

清化湿浊,宣通气机——宣清导浊汤

湿热蕴毒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湿热蕴蒸气分,酿生痰浊,蒙蔽心包,清窍失灵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湿热化燥入血(便下鲜血)—温热化燥入血分,损伤肠络—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味

后期治疗余邪未尽,胃气未醒—湿热未化燥的后期—轻宣芳化,淡渗余湿—薛氏五叶芦羹汤湿胜阳微(形寒肢冷/口渴胸痞/呕恶泄泻/苔白腻/脉沉细)—阳气虚损/心脾肾三阳虚

温阳利湿——薛氏扶阳逐湿汤(用于阳虚—+湿邪);真武汤(仅脾肾阳虚)

1. 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二方中相同的药:半夏、杏仁、生薏仁、白蔻仁、厚朴

2. 雷氏宣透膜原法主药:厚朴、槟榔、草果仁,共凑辛香燥烈,燥湿泄浊,开通郁闭

3. 薛氏五叶芦羹汤临床用于湿邪困阻气机所致全身乏力,脘痞呕恶,食欲不振;可用于肝炎的治疗

4.湿热并重证中,湿热外郁出现白涪者需加用:淡竹叶、生薏仁、连翘、滑石以轻清淡渗,利湿透疹。另有枯涪(津气两枯),忌用王氏连朴饮,因其损伤津气,宜用生脉散益气生津。

暑湿

【概念】是感受夏季暑热兼湿邪为患,初起以邪遏肺卫或邪干胃肠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多发于夏秋(大暑至秋分);

2.起病急,多因乘凉、饮冷、饮食不洁所致;

3.初起见肺卫表证和吐泻;

4.易兼寒邪外束(外寒里热);

5.既缠绵难愈,又容易化火化燥,易出现出血、黄疸。

【病因病理】

邪遏肺卫

初期

邪干胃肠

内因:暑热兼湿,热重于湿↓

暑中期暑湿困阻中焦→弥漫三焦

湿暑湿伤气

外因: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后期↓

余邪未尽

并发症化燥入血、伤络→各种出血

郁结成毒,伤及肝胆→黄疸

【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在夏秋(农历大暑至秋分);

2.诱因:受冷,饮冷,食物不洁;

3.临床特征:肺卫表证或吐泻/暑热内蕴,湿邪内困,热重于湿/出血、黄疸;

4.鉴别诊断

与暑温:发病季节相同,均有暑热见证;无湿邪(无胸闷、脘痞、呕恶苔腻)

与湿温:均属湿热类温病;起病慢,初起湿重于热;

与伏暑:发于秋冬季节,初起表里同病(外寒里热),表证明显,而里证不重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清暑化湿

二、分型证治

暑湿在卫:初起(热重于湿)——暑湿袭表,寒邪外束——透表达邪,除湿化暑——卫分宣湿饮

邪干胃肠——暑湿内阻,升降悖逆,吐泻伤津—化气利湿—苓桂甘露饮、六一散+五苓散、石膏、寒水石

暑湿困阻中焦(同湿温热重于湿)

暑湿弥漫三焦——暑热蒸腾,暑湿上蒸,中焦气机阻滞,暑湿下注(暑热内蕴气分,有三焦见症)清暑化湿,宣通三焦——三石汤

暑湿伤气——暑湿内蕴,脾胃气虚——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东垣清暑益气汤

暑湿余邪未尽——余邪未尽,津伤未复,清窍被蒙——清化暑湿热邪——清络饮

1.三石汤分析

①石膏:入肺卫两经(上、中);寒水石:入胃肾两经(中、下);滑石:入膀胱经(下焦);共凑清热利湿之效。

②杏仁宣肺,肺主气,肺气宣畅则气机通畅。杏仁为唯一宣通三焦之药。

伏暑

【概念】是发于秋冬季节临床却具暑湿或暑热内蕴见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特征】1.发于秋冬季节;

2.起病急,病情重,病势缠绵;

3.临床变化多,累及脏器多;

4.必由新感引发(区别于春温新感),初起表里同病;

5.发病轻重与发病时间有关。

【病因病理】

邪阻少阳阻结肠道

内因→气虚暑湿(热)↑

秋凉↓伏暑秋发(轻)发于气分(暑温内蕴)

外因伏邪寒邪束表化燥伤阴

冬寒冬月伏暑(重)发于营分(热灼营阴)

营血(动血、闭窍、动风)

【诊断依据】1.发病季节在在深秋或冬月(农历寒露前后至大寒前后);

2.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气分热盛或营分热盛证,均可兼卫分表证;

3.表里同病,病程中可见邪阻少阳证,邪阻肠腑证,严重者即可出现阴伤尿闭或尿多失固的危重证候。

4.鉴别诊断

与秋燥:病情轻,传遍少,易愈,初起邪在肺卫,有津液干燥,见口鼻/咽喉/唇/皮肤/黏膜干燥;

与湿温:多发于长夏,初起见卫气同病,湿重热轻,暑热内蕴气机,湿热困遏见胸闷腹痛,四肢困倦头重;

与暑湿:多发于秋季,初起暑湿在卫,邪干肺胃,表证重,里证轻;

与感冒:主要表现为卫表证,很少传变;

与疟疾:有规则的寒热往来,恶寒,发热,汗出,热退则诸疟若失;伏暑则胸腹灼热始终不除。

【辨证施治】

分型证治

(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

初发证治发于气分→暑湿内蕴气分→解表清↑暑化湿→(化湿药)杏仁、滑石、薏仁、通草+

寒邪外束→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银翘散

发于营分→热灼营阴→解表凉↓营养阴→(养阴药)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心烦不寐,口干不渴,舌赤少苔脉细数)

邪阻少阳(口渴、心烦、脘痞,苔腻)——暑湿郁蒸气分,少阳枢机不利→可发展为暑湿积滞阻结肠道

和解少阳,清暑化湿——蒿芩清胆汤

暑湿挟邪阻滞肠道——暑温内蕴气分与积滞胶结,阻于肠道,传导失职

导滞通下(轻法频下)——枳实导滞汤

邪在营血热在心营,下移小肠——营热炽盛,扰及心神,下移小肠

清心凉营,清泄小肠——导赤散加味

热闭心包,血络淤滞(血络淤滞,神昏+瘀血)——营热闭窍,瘀血阻络

清营凉血,通瘀开窍——犀地清络饮

后期肾气亏损,固摄失职——邪气退,肾虚(小便不利,频数量多,舌淡脉沉弱,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温阳化气,益肾缩尿——右归丸合缩泉丸

大头瘟

【概念】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部焮赤肿痛为特征的一种温毒疾患。

【病因病理】

初:毒侵肺卫

外:风热时毒上攻头面→焮红肿痛肺胃毒盛(气分)

脾胃毒盛中

内:卫外不固搏结咽喉→肿痛兼腑实

后:胃阴亏损

【诊断依据】1.季节:多发于冬春季节;

2.起病急,变化快;

3.典型的临床表现:头面焮红肿痛,咽喉痛;

4.鉴别诊断

与痄腮:多发于儿童,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耳前、耳后、耳下肿痛,无皮损,不发红发烫,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卵巢炎。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三、分型证治

初起:风热毒邪犯卫——疏风透表,宣肺利咽——加减葱豉桔梗汤

气分证治毒壅肺卫——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普济消毒饮

毒壅肺胃,热结肠腑——清透热毒,攻下泄热——通圣消毒散

后期:胃阴耗伤——滋养胃阴——七鲜育阴汤

烂喉痧

【概念】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沙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喉肿:轻度红肿,高度肿大时可阻塞气道,有溃烂,流脓,覆盖性假膜。

丹沙:丹者,红也;沙者,细小红疹。在皮肤发红的基础上出现红色疹子。

【病因病理】

初:毒侵肺卫

外:温热时毒上攻咽喉→肿痛糜烂毒壅上焦(肺胃)

脾胃毒盛极

内:素体阴虚外窜肌肤→丹沙毒燔气营

后:余毒伤阴

【诊断依据】1.季节:冬春季节;

2.接触史;

3.典型症状: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沙;

4.鉴别:

与白喉:咽喉灰白色假膜,不易抹去,强行刮则易出血,无皮疹;

与麻疹:有沙无丹,咽喉痛而不烂,有口腔粘膜斑

1. 舌红赤有珠状突起——杨梅舌——热毒上壅、气血上壅。

2. 皮肤皱着处为多——线条疹——称之锦纹。

【辨证施治】

治则:清泄邪毒

初期:毒侵肺卫证——疏表宣肺,解毒利咽——(外)玉钥匙;(内)清咽栀豉汤

极期毒壅上焦——清气解毒,凉膈逐瘀——(内)余氏清心凉膈散;(外)锡类散毒燔气营——清气凉营,解毒救阴——(内)凉营清气汤;(外)珠黄散/锡类散后期:余毒伤阴——生津养阴,清肃余毒——清咽养营汤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 伤 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 火 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 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30.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传变的快慢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9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专科《老老年护理学》辅导AB 邓翠莲

成人高等教育 《老年护理学》辅导题(A) (适用范围:护理专业业余专科) 教学点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 1. 老化是日复一日逐渐积累的过程,表明了老化过程的哪项特点( ) A、累积性 B、普遍性 C、渐进性 D、内生性 E、危害性 2. 关于老年人生理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 A、由于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细支气管分泌物增多且易发生潴留,故老年人易患呼 吸道感染。 B、老年人尿浓缩、稀释功能降低 -1-

C、老年人胃酸分泌增多,使消化性溃疡发生几率增高 D、老年人糖代谢功能下降 E、老年人甲状腺素生成降低 3. 关于老年人短记忆明显衰退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与感觉器官功能衰退有关 B、由于大部分记忆都衰退,故早期的经历也不易记起 C、脑功能衰退是导致短记忆明显衰退的原因之一 D、主要表现为健忘,电话、地址常遗忘 E、由于注意力减弱,故短记忆差 4.需要层次论的首创者() A.卡明 B.马斯洛 C.亨利 D.罗斯 E.敕利 5.王英,女,78岁。体检时调节室内温度为() A.18-200C B. 18-220C C. 20-220C D. 22-260C E. 24-280C 6.老年人皮肤温度比成人低() A.0.1-0.20C B. 0.1-0.30C C. 0.2-0.40C D. 0.5-1.00C E. 2-30C 7.下例哪项不是文化的核心要素() A.价值观 B. 信念 C. 信仰 D. 文化程度 E. 习俗 8.多少岁为高龄老人() A.70岁 B. 72岁 C. 75岁 D. 80岁以上 E. 75岁以上 9.下例哪项不是老年人患病的特点() A.病情复杂 B.症状典型 C. 病情长 D. 并发症多 E. 康复慢 10. 衰老变化的基础是( ) A.细胞数量减少 B.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C.细胞功能减退 D.脏器储备能力下降 E.应激能力减弱 11.老年丧偶者在配偶去世后头6个月的死亡率比平均死亡率高() A.5% B.20% C.10% D.30% E.40% 12. 老年期易发生贫血和营养不良其根本原因是( ) A.老年人摄入动物肝、肾、瘦肉太少 B.食物煮沸时间过长,叶酸遭到破坏 C.小肠平滑肌层变薄收缩无力,使吸收不良 D.老人易偏食 E.消化不良 13. 大便失禁患者的饮食要求是() A.摄入高蛋白质饮食 B.增加粗纤维食物 C.摄入高脂肪饮食 D.低盐流质饮食 E.清淡少油饮食 14. 老年人运动的时间以每天1-2次,每次() A.15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50分钟 E.60分钟 15.局部皮肤瘙痒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饮酒 B. 皮肤干燥 C. 吸烟 D. 食虾蟹 E.吃辛辣食物 16.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为() A. 瑞典 B. 中国 C. 荷兰 D. 英国 E. 法国 17.老年人易发生便秘的根本原因是() A. 进食量不足 B.体力活动减少 C. 胃肠蠕动减慢 D. 排便习惯不良 E. 未作腹部按摩 18.“国际老人节”定为每年的() -2-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2、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 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一一《温疫论》 4、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塘(吴鞠通),王土雄 (王孟英) 5、 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 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 《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温热经纬》 (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6、 薛生白蓍 统论述。 7、 吴鞠通蓍 8、 王孟英着 9、 清代喻昌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2 、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 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③伏暑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 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 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 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 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国医通17-18中医必修(温病学)题库最全最新

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的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的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 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二者的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 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 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 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 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10、小儿暑痫的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 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的指征是B大便硬 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 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的治法是C甘寒法 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 22、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 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D桑菊饮 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的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 30、白虎加苍术汤证的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 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 32、叶天士列举的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的代表药物是C气营 33、三才汤的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34、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 E藿朴夏苓汤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是指B宣畅气机,分销走泄而利小便

护理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护理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分享到:10 就业形势最新招聘就业方向专业介绍就业排名就业趋势图 就业前景分析(按护理学专业相关职位统计) 据统计,护理学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北京该专业需求地区排行Top 10 1.1北京2947个职位需求量是: 2.2上海2210个职位需求量是: 3.3广州1873个职位需求量是: 4.4武汉1074个职位需求量是: 5.5成都1012个职位需求量是: 6.6深圳946个职位需求量是: 7.7天津789个职位需求量是: 8.8济南760个职位需求量是: 9.9杭州681个职位需求量是: 10.10长沙610个职位需求量是: 该专业相关职位薪酬地区排行Top 10 1.1北京¥3699需求量是: 2.2郑州¥3384需求量是: 3.3上海¥3339需求量是: 4.4南京¥3000需求量是: 5.5青岛¥2999需求量是: 6.6苏州¥2959需求量是: 7.7成都¥2913需求量是: 8.8广州¥2888需求量是: 9.9济南¥2374需求量是: 10.10揭阳¥2250需求量是: 该专业薪酬待遇、招聘要求分析 工资情况

?面议占了100%100% 经验要求 ?不限经验占了100%100% 学历要求 ?本科占了100%100% 数据说明 说明:护理学就业形势分析:招聘待遇,工资面议占比最多,达100%。经验要求,不限经验工作经验要求的占比最多,达100%;学历要求,本科学历要求的占比最多,达100%。该数据仅供参考 薪酬概况 (按护理学相关的职位薪酬进行统计) ¥3940该数据为平均值,取自37925份样本 截至 2013-06-29 查看分析报告? 0-2年:2864元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0-2年8-10年 0k5k10k15k 数据来源 说明:护理学专业工资按工作经验统计,其中0-2年工资¥2864,应届毕业生工资¥2999,8-10年工资¥10000,该数据仅供参考。 分享给朋友:更多10 护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 以下是相关招聘职位 ?护士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是 ()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7.三陷证是指 ()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 () 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 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 () 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 () 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1 厉气”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2、晋代《温疫论》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王土雄(王孟英):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4、清代温病四大家辨斑疹白”“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培,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薛生白蓍《湿热病篇》6 辨证论治体系。“三焦”,形成以“卫气营血”和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8、王孟英著详论瘟疫以破大惑》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9、温病的概念第一章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2021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今天我来分享一下复习经验,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 英语 这个首先要感谢今年英语确实简单,否则我可以去死一死了。考前做的15年的题只能到50分。我开始复习晚而且背不下去单词,那个《一本单词》其实很好的,可惜我没有翻完,9月份报过辅导班,主要原因是我需要一个强力来沉浸进去,如果你们自己学的进去,学习状态能出来,辅导班作用不大。 阅读当成翻译做,逐句翻译,这个方法背单词很有效,但是实在太慢了;翻译倒是每天都写一句,作文背了两三篇,自己整了个半成品模板,就考试了。你们现在时间还充足,一定要背单词,真题好好做,尤其是阅读,建议逐句翻译。毕竟英语已经连着简单两年了。 主要复习资料:《一本单词》、《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 另外,向大家推荐两个公众号: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有很多专题练习,可以花些时间去练练。 政治没及格的我来说,去年确实下功夫看了看政治,其实发现政治不像网上说的那样,说考前突击背一下就可以的,不用花多久复习的,但对于我们理工科生来说,政治上了高中基本没学过,对于马原、毛中特这种课更是没什么概念,所以就需要我们认真准备,不然被政治绊倒,就真的很无语了。还有就是政治和其他科目不同之处在于,你一定要跟住习题的上市进度,跟住李凡《政治新时器》系列,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步,需要把《政治新时器》的知识点精讲精练过一遍,那本书是真的厚呀,我一般是看一章做一章的配套习题,认认真真看一遍,你会对政治的全部知识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哪里不懂记得记一下,方便以后复习。 第二步,开始做真题,这样你可以对真题的题型分布有了了解,不仅知道有选择题,还知道会有5道大题,虽然不需要再背以前出过的大题,但是需要你去看看解题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考考自己能答出哪些知识点,保持一天一套的进度就好了,或者一天半套,一定要把每道题涉及的知识点都看一遍,虽然很费时间,如果这些知识点在你面前眼熟了,背起来也就会方便很多的。记得在做真题的时候,把之前做的习题错题拿出来看看,每天看几页这样就好,还有就是跟着李凡老师就行了,不用再额外买其他老师的辅导书,太多了看不过来。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中医温病学试题与答案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 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汇总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笔记)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一一《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一一《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一一《湿热病篇》 5.吴鞠通一一《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一一《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一一《伤寒温疫条辨》;余霖一一《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 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3■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 第三节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一、温病的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目录 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十六章温疫-----------------------------------------------------------------(193)第十七章疫疹-----------------------------------------------------------------(199)第十八章疟疾-----------------------------------------------------------------(205)第十九章霍乱-----------------------------------------------------------------(211)第二十章《温热论》--------------------------------------------------------(218)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233)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245)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终审稿)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 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