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强度理论

四大强度理论
四大强度理论

四大强度理论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

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

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τmax=τ0。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

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发生塑性破坏的条件为:

所以按第四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sqrt(σ1^2+σ2^2+σ3^2-σ1σ2-σ2σ3-σ3σ1)<[σ]

压力容器设计

应力强度(Stress intensity) :某处的应力若系三向或二向应力时,其组合应力基于第三强度理论的当量强度.规定为给定点处最大剪应力的两倍,即给定点处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代数值(拉应力为正值,压应力为负值)之差??

容器的应力分类一次应力P(Primary stress)

一次应力P也称基本应力,是为平衡压力和其他机械载荷所必需的法向应力或剪应力,可由与外载荷的平衡关系求得,由此一次应力必然直接随外载荷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理想塑性材料,载荷达到极限状态时即使载荷不再增加,仍会产生不可限制的塑性流动,直至破坏.

这就是一次应力的"非自限性"特征.

二次应力Q (Secondary stress)

二次应力Q是指由相邻部件的约束或结构的自身约束所引起的法向应力或切应力,基本特征是具有自限性.

筒体与端盖的连接部位存在"相邻部件"的约束,厚壁容器内外壁存在温差时就形成"自身约束".二次应力不是由外载荷直接产生的,不是为平衡外载荷所必需的,而是在受载时在变形协调中产生的.当约束部位发生局部的屈服和小量的塑性流动使变形得到协调,产生这种应力的原因(变形差)便得到满足与缓和.亦即应力和变形也受到结构自身的抑制而不发展,这就是自限性.

峰值应力F (Peak stress

峰值应力F是由局部结构不连续和局部热应力的影响而叠加到一次加二次应力之上的应力增量.峰值应力最主要的特点是高度的局部性,因而不引起任何明显的变形.其有害性仅是可能引起疲劳裂纹或脆性断裂.

局部结构不连续是指几何形状或材料在很小区域内的不连续,只在很小范围内引起应力和应变增大,即应力集中,但对结构总体应力分布和变形没有重大影响.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潘家祯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基本概念(下)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1) 了解外压容器失稳破坏特点,掌握弹性失稳,非弹性失稳,临界压力,圆筒计算长度,临界长度等概念及外压容器稳定性条件.

(2) 掌握典型受载条件下(侧向均布外压,侧向与轴向同时受均布外压,仅轴向受压)圆筒临界压力(或应力)计算公式及其用作设计时相应稳定性系数m的取值.

(3) 理解外压圆筒图算法原理,正确选择设计参数,并熟练运用图算法对外压圆筒和封头进行稳定性设计.

(4) 掌握外压圆筒加强圈设计计算方法,了解加强圈结构和制造要求.

4.1 基本要求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1) 外压容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可能出现的两种失效形式是压缩屈服破坏和失稳破坏(即壳体在压应力下的突然皱折变形),失稳破坏是外压薄壁容器的主要失效形式.容器失稳时器壁中的压应力低于材料比例极限pt,则称为弹性失稳,反之为非弹性失稳,因容器用钢pt与yt相近,故可近似认为Lcr则约束件作用对筒体pcr无影响,称为长圆筒,失稳皱折波数n=2. 如L≤Lcr则约束件作用对筒体pcr有影响,称为短圆筒,失稳皱折波数n>2.

一圆筒上有多个刚性约束件(如封头,法兰,加强圈,夹套封闭件等)即为多段圆筒,其中凸形封头所在圆筒段的计算长度L应包括封头直边段及1/3的封头深度.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4) 外压容器稳定性设计目的是防止发生失稳破坏,条件是设计外压力p不得高于稳定性计算确定的许用外压[p],即满足稳定性条件p≤[p]=pcr/m;

其中,设计外压力p定义与内压时定义相同,具体取值方法可查表.

许用外压[p]由临界压力除以相应稳定性系数m确定;

稳定性系数m是考虑公式准确性和制造所能控制的容器形状偏差等因素后所取的安全系数. 稳定性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计算pcr并确定相应的m,即可计算作用外压[p].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5) 圆筒临界压力pcr(或应力cr)计算( =0.3)

①受侧向均布外压的圆筒:其pcr为

可得圆筒临界长度为:

失稳皱折波数n可近似计算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4-2)

(4-3)

(4-4)

(4-5)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②侧向和轴向同时受均布外压时,因轴向外压对圆筒稳定性影响不大,失稳变形及临界压力与情况①相近,故工程上仍按受侧向均布外压情况计算.

③轴向受压圆筒:因产生均匀轴向压应力的轴向外载可有多种形式,故以轴向临界应力来表征临界载荷.线弹性条件下的经验式为:

④非弹性失稳圆筒临界压力或应力可采用相应弹性失稳公式并以切线模量代替弹性模式量E作近似计算.

(4-6)

(6) 外压圆筒设计(包括侧向均布外压或侧向与轴向同时受均布外压)

①稳定性系数m:目前制造技术水平下GB150规定外压圆筒m=3,相应要求圆筒直径偏差e=Dmax-Dmin不得大于规定值.

②解析法设计:一般p,m,E,L,Di可一次性给定或计算,所以设计过程核心是根据假定的tn计算pcr(或[p]),直到满足稳定性条件p≤[p]=pcr/m 式.但解析法选用公式时要先假设长圆筒或短圆筒,弹性或非弹性失稳,并由结果对假设进行校核,所以应用不方便,尤其不便于解非弹性问题,因此工程设计一般用图算法.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③图算法原理:因为周向临界应力

所以将长,短圆筒Pcr统一写成

长圆筒

短圆筒

于是根据许用外压

可得

(4-7)

解析法求[p]核心是计算上式右边项,而图算法则将该项计算分成两步:

第一步先计算应变cr,因cr与E无关,且仅需D0/te,L/D0两个独立变量,故将其作图以便由

从D0/te,L/D0直接查取cr.该图称为外压圆筒几何参数计算图,图中cr用A表示,长短圆筒,弹性或非弹性失稳均适用.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第二步再由cr计算2/3E cr,将应力一应变曲线纵坐标乘以2/3便可作出cr计算2/3E cr之关系曲线图,称为壁厚计算图.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横坐标:A= cr,纵坐标:

2/3E cr=[P]D0/te用B表示,由A查B即得[p].因塑性范围使用了Et,故对非弹性失稳亦适用.

④图算法设计步骤:确定p,T,L,Di,C及材料→假定tn计算te,D0,D0/te,L/D0 →由L/D0 , D0/te查几何参数计算图得A →(根据材料及温度T)由A查壁厚计算图得B或对弹性失稳B=2/3AE →计算[p]=B/(D0/te) →校核p≤[p]是否满足,若满足且接近则tn合理,反之重设tn 再次计算,直至满足稳定性条件.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7) D0/te10%,可能发生塑性失稳或屈服,应同时考虑稳定性和强度校核.此时许用外压[p]为: 其中,B的计算与上相同,但当D0/te60 按平板设计;α≤60 看成当量圆筒,按外压圆筒方法设计.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11) 外压容器按内压容器进行耐压试验,液压试验压力的确定见下表.

4.2 内容提要

第四章外压容器设计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本章主要研究厚壁圆筒在内外压力和温差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等方面的概念和理论,及其计算方法.目的是解决高压容器的结构和强度设计问题.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1) 理解厚壁圆筒应力,变形的特点.

(2) 了解拉美公式的推导过程,熟悉厚壁圆筒内外压力作用下应力和位移的计算,掌握应力的基本特征.

(3) 掌握厚壁圆筒温差应力的分布规律,正确判断在与压力产生的弹性应力组合时危险点的位置.

(4) 了解组合厚壁圆筒提高筒体承载能力的原理及应力计算的方法.

(5) 理解厚壁圆筒弹性应力的概念及自增强计算的基本原理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基本要求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1) 工程上通常将外径与内径之比Do/Di>1.2的高压圆筒形容器或管道等统称为"厚壁圆筒".在许多应用场合,圆筒为等壁厚,并承受均匀的内压pi,外压po和沿径向分布不均的温度变化T(从均匀基准温度起计),且T通常仅为径向坐标r之函数.在这样条件下,圆筒的变形对称于圆筒轴.此外,在离开圆筒与端盖连接处足够远时,变形与轴向坐标z亦无关.由于只考虑轴

对称载荷和轴对称约束,因此其位移,应力,应变均仅为r之函数(轴对称).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2)厚壁圆筒与薄壁圆筒的根本差别在于必须考虑径向应力r,且这一应力在其数量上足以与周向应力,轴向应力z相较量;此外,厚壁圆筒没有薄壁圆筒中关于沿全壁厚是常数的基本假定,即厚壁圆筒中的应力是三向的,其分布也非全均匀性,因此也是静不定性的,要从几何,物理和静力等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3)对于具有端盖的厚壁圆筒(下称闭式圆筒),承受内外压作用时的三个主应力分别为

式中: .对于开式圆筒,

下表示出仅受内压或外压作用时厚壁闭式圆筒内外壁面处的应力及开式圆筒之径向位移. (5-1)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4 在稳定温度变化和轴对称条件下,单层厚壁圆筒中的温差应力为:

式中α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t=ti-to;ti内壁面温度,to外壁面温度,C.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筒体外壁面

筒体内壁面

应力

表5-2 单层厚壁圆筒内外壁面处的温差应力

多层圆筒温差应力内外壁面上的近似值为

0t≈ it=2.0△t

在内压内加热情况下,当△t≤1.1p或保温良好,△t极小或高温作业已达到发生蠕变变形可不予考虑温差应力.

(5) 当内压与温差同时存在时,呈线弹性厚壁圆筒中的综合应力可由上述3,4的结果叠加,其内外壁面处的综合应力如下表所示.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厚壁圆筒内压下的应力分布

单层厚壁圆筒的温差应力分布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就周向应力而言,当内压内加热时,最大应力在外壁处,外加热时最大应力在内壁处;当外压内加热时,最大应力在内壁处,外加热时最大应力在外壁外.

厚壁筒内的综合应力

(6) 厚壁圆筒可以靠在最大应力区域产生与工作应力符号相反的残余应力分布——"预应力法"来提高承载能力:

一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开口圆筒靠过盈配合而组成一个组合圆筒,因过盈量在圆筒的接触表面之间产生装配压力,由这种压力在圆筒上产生了残余应力;

另一种是对单个圆筒在一开始承受很高内压使圆筒发生非弹性变形,卸去高压后在圆筒中留下了有利的残余应力分布——"自增强技术".

前者应力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适当的过盈量,以及过盈量与筒体之间套合压力的关系;后者要合理确定自增强压力以及残余应力的计算.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5.1.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5.1 厚壁圆筒的应力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

(1) 理解高压圆筒三种设计准则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最大承载能力.

(2) 掌握单层和多层圆筒壁厚的工程设计方法.

(3) 了解几种高压容器密封结构的原理与特点,学会对金属平垫和双锥垫的密封计算和被联接件的强度核算.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5.2.1 基本要求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1) 高压容器一般处在高压高温和化学性介质条件下工作,作为工程设计的核心问题首先是形成强度必需的厚壁,其次是密封所需的结构,因此高压容器的设计以结构型式的多样性,制造要求的严格性,密封结构的复杂性而有别于中低压容器.

(2) 高压圆筒按其丧失功能的可能方式或形式建立了三种设计准则,即弹性失效,塑性失效和爆破失效设计准则,它们的基本概念及最大承载能力(计算压力)的比较如表5-5所示.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5.2.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5.2.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3) 工程上,当设计压力小于35MPa或K≤1.2时,高压圆筒的计算壁厚仍按照弹性夫效设计准则中的中径公式计算,即

当器壁在操作压力和温差同时作用下,应作如下当量组合应力校核

①内压内加热筒体:

②内压外加热筒体: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5.2.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对于多层组合圆筒,在不计筒体预应力下,除热应力计算以及材料[σ]t取法不同外,其余跟单

层圆筒计算相同.

(4) 高压容器密封按其工作原理分为强制式密封与自紧式密封两大类.强制密封完全依靠紧固件的预紧力压紧密元件使之密封;自紧密封主要依靠工作内压压紧密封元件实现工作密封.前者结构简单,连接件(如主螺栓)尺寸大,压力温度波动时密封性差;后者结构较复杂,但密封可靠.表5-6比较了分别为其代表的金属平垫和双锥环垫密封的结构牲及密封载荷的计算方法.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5.2.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5.2.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5) 高压容器的主要零部件包括筒体端部或端部法兰,端盖或底盖,及连接件(如主螺栓)等.设计计算的任务是分析受载情况建立简化的力学模型,确定初步尺寸和危险截面的应力计算公式,进行应力强度校核,反复对尺寸进行修正,直到满足强度要求为止.学习时应注意力学模型如何从实际中抽象出来,怎样进行简化与假定,以及由此建立的计算公式应用时的条件限制,这也是对任何承压部件解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5.2 高压容器的设计5.2.2 内容提要

第五章高压容器设计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近代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

(1) 了解压力容器的失效模式

(2) 了解压力容器设计准则的发展

(3) 了解压力容器设计规范的主要进展

(4) 了解近代压力设计方法的应用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1 基本要求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1) 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一台受压容器,如果材料塑性韧性正常,设计正确,制造中未留下严重的缺陷,加压直至爆破的全过程一般属于韧性爆破过程.韧性爆破的全过程可以用图示容器液压爆破曲线OABCD来说明,加压的几个阶段如下:

整体屈服压力

爆破压力

(A)弹性变形阶段(OA段) (B)屈服阶段(AB段)

(C)强化阶段(BC段) (D)爆破阶段(CD段)

脆性爆破过程

韧性爆破过程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1) 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①OA段:弹性变形阶段内压与容器变形量成正比,呈现出弹性行为.A点表示内壁应力开始屈服,或表示容器的局部区域出现屈服,容器的整体弹性行为到此终止.

整体屈服压力

爆破压力

(A)弹性变形阶段(OA段) (B)屈服阶段(AB段)

(C)强化阶段(BC段) (D)爆破阶段(CD段)

脆性爆破过程

韧性爆破过程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1) 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②AB段:屈服变形阶段容器从局部屈服到整体屈服的阶段,以内壁屈服到外壁也进入屈服的阶段.B点表示容器已进入整体屈服状态.如果容器的钢材具有屈服平台,这阶段包含塑性变形越过屈服平台的阶段,这是一个包含复杂过程的阶段,不同的容器,不同的材料,这一阶段的形状与长短不同.

整体屈服压力

爆破压力

(A)弹性变形阶段(OA段) (B)屈服阶段(AB段)

(C)强化阶段(BC段) (D)爆破阶段(CD段)

脆性爆破过程

韧性爆破过程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1) 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③BC段:变形强化阶段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强化,容器承载能力提高.但体积膨胀使壁厚减薄,承载能力下降.两者中强化影响大于减薄影响,强化提高承载能力的行为变成主要因素.强化的变化率逐渐降低,到C点时两种影响相等,达到总体"塑性失稳"状态,承载能力达到最大即将爆破.

整体屈服压力

爆破压力

(A)弹性变形阶段(OA段) (B)屈服阶段(AB段)

(C)强化阶段(BC段) (D)爆破阶段(CD段)

脆性爆破过程

韧性爆破过程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1) 容器的韧性爆破过程

④CD段:爆破阶段,减薄的影响大于强化的影响,容器的承载能力随着容器的大量膨胀而明显下降,壁厚迅速减薄,直至D点而爆裂.

整体屈服压力

爆破压力

(A)弹性变形阶段(OA段) (B)屈服阶段(AB段)

(C)强化阶段(BC段) (D)爆破阶段(CD段)

脆性爆破过程

韧性爆破过程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整体屈服压力

爆破压力

(A)弹性变形阶段(OA段) (B)屈服阶段(AB段)

(C)强化阶段(BC段) (D)爆破阶段(CD段)

脆性爆破过程

韧性爆破过程

(2) 容器的脆性爆破过程

容器的脆性爆破过程如图中OA',(或OA")曲线.这种爆破指容器在加压过程中没有发生充分的塑性变形鼓胀,甚至未达到屈服的时候就发生爆破.爆破时容器尚在弹性变形阶段或少量屈服变形阶段.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容器的失效模式

①过度变形容器的总体或局部发生过度变形,包括过量的弹性变形,过量的塑性变形,塑性失稳(增量垮坍),例如总体上大范围鼓胀,或局部鼓胀,应认为容器已失效,不能保障使用安全.过度变形说明容器在总体上或局部区域发生了塑性失效,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例如法兰的设计稍薄,强度上尚可满足要求,但由于刚度不足产生永久变形,导致介质泄漏,这是由于塑性失效的过度变形而导致的失效.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容器的失效模式

②韧性爆破容器发生了塑性大变形的破裂失效,相当于图中曲线BCD阶段情况下的破裂,这属于超载下的爆破,一种可能是超压,另一种可能是本身大面积的壁厚较薄.这是一种经过塑性大变形的塑性失效之后再发展为爆破的失效,亦称为"塑性失稳"(Plastic collapse),爆破后易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容器的失效模式

③脆性爆破这是一种没有经过充分塑性大变形的容器破裂失效.材料的脆性和严重的超标缺陷均会导致这种破裂,或者两种原因兼有.脆性爆破时容器可能裂成碎片飞出,也可能仅沿纵向裂开一条缝;材料愈脆,特别是总体上愈脆则愈易形成碎片.如果仅是焊缝或热影响较脆,则易裂开一条缝.形成碎片的脆性爆破特别容易引起灾难性后果.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容器的失效模式

④疲劳失效交变载荷容易使容器的应力集中部位材料发生疲劳损伤,萌生疲劳裂纹并扩展导致疲劳失效.疲劳失效包括材料的疲劳损伤(形成宏观裂纹)并疲劳扩展和结构的疲劳断裂等情况.容器疲劳断裂的最终失效方式一种是发生泄漏,称为"未爆先漏"(LBB, Leak Before Break),另一种是爆破,可称为"未漏先爆".爆裂的方式取决于结构的厚度,材料的韧性,并与缺陷的大小有关.疲劳裂纹的断口上一般会留下肉眼可见的贝壳状的疲劳条纹.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容器的失效模式

⑤蠕变失效容器长期在高温下运行和受载,金属材料随时间不断发生蠕变损伤,逐步出现明显的鼓胀与减薄,破裂而成事故.即使载荷恒定和应力低于屈服点也会发生蠕变失效,不同材料在高温下的蠕变行为有所不同.

材料高温下的蠕变损伤是晶界的弱化和在应力作用下的沿晶界的滑移,晶界上形成蠕变空洞.时间愈长空洞则愈多愈大,宏观上出现蠕变变形.

当空洞连成片并扩展时即形成蠕变裂纹,最终发生蠕变断裂的事故.

材料经受蠕变损伤后在性能上表现出强度下降和韧性降低,即蠕变脆化.

蠕变失效的宏观表现是过度变形(蠕胀),最终是由蠕变裂纹扩展而断裂(爆破或泄漏).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容器的失效模式

⑥腐蚀失效这是与环境介质有关的失效形式.化工容器接触的腐蚀性介质十分复杂,腐蚀机理属于两大类: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区别在于形成腐蚀化合物过程中是否在原子间有电荷的转移.就腐蚀失效的形态可分为如下几种典型情况:

①全面腐蚀(亦称均匀腐蚀);②局部腐蚀;③集中腐蚀(即点腐蚀);④晶间腐蚀;⑤应力腐蚀;⑥缝隙腐蚀;⑦氢腐蚀;⑧选择性腐蚀.

腐蚀发展到总体强度不足(由全面腐蚀,晶间腐蚀或氢腐蚀引起)或局部强度不足时,可认为已腐蚀失效.腐蚀发展轻者造成泄漏,局部塑性失稳或总体塑性失稳,严重时可导致爆破.由应力腐蚀形成宏观裂纹,扩展后也会导致泄漏或低应力脆断.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容器的失效模式

⑦失稳失效容器在外压(包括真空)的压应力作用下丧失稳定性而发生的皱折变形称为失稳失效.皱折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总体的.高塔在过大的轴向压力(风载,地震载荷)作用下也会皱折而引起倒塌.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容器的失效模式

⑧泄漏失效容器及管道可拆密封部位的密封系统中每一个零部件的失效都会引起泄漏失效.例如法兰的刚性不足导致法兰的过度变形而影响对垫片的压紧,紧固螺栓因设计不当或锈蚀而过度伸长也会导致泄漏,垫片的密封比压不足,垫片老化缺少反弹能力都会引起泄漏失效.系统中每一零部件均会导致泄漏失效,所以密封失效不是一个独立的失效模式,而是综合性的.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交互失效模式

①腐蚀疲劳在交变载荷和腐蚀介质交互作用下形成裂纹并扩展的交互失效.由于腐蚀介质的作用而引起抗疲劳性能的降低,在交变载荷作用下首先在表面有应力集中的地方发生疲劳损伤,在连续的腐蚀环境作用下发展为裂纹,最终发生泄漏或断裂.对应力腐蚀敏感与不敏感的材料都可能发生腐蚀疲劳,交变应力和腐蚀介质均加速了这一损伤过程的进程,使容器寿命大为降低.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交互失效模式

②蠕变疲劳

这是指高温容器既出现了蠕变变形又同时承受交变载荷作用而在应力集中的局部区域出现过度膨胀以至形成裂纹直至破裂.蠕变导致过度变形,载荷的交变导致萌生疲劳裂纹和裂纹扩展.因蠕变和疲劳交互作用失效的容器既有明显宏观变形的特点又有疲劳断口光整的特点.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4) 化工容器的设计准则发展

弹性失效设计准则,塑性失效设计准则,爆破失效设计准则和失稳失效设计准则逐步成熟运用于容器的工程设计.

弹塑性失效设计准则,疲劳失效设计准则,断裂失效设计准则以及蠕变失效设计准则,反映设计理论的进展与突破.

腐蚀失效所对应的设计准则比较复杂,它所涉及的不是一个独立的准则.

各种不同的腐蚀失效形态所对应的设计准则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还没有相应的设计准则.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5) 分析设计规范

大型高参数及高强材料的容器如何设计得更安全而又合理,一方面依靠详细的应力分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正确估计各种应力对容器失效的不同影响.将不同类型的应力分别按不同的强度设计准则进行限制.

对容器的危险点进行详细的应力分析,根据原因和性质对应力进行分类,按各类应力对容器失效的危害性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准则加以限制.即"以应力分析为基础的设计",简称"分析设计"(Design by Analysis).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5) 分析设计规范

ASME规范第Ⅷ卷"压力容器"分为两册,第一册(ASMEⅧ—1)为传统的规则设计(Design by Rules)规范,

第二册(ASMEⅧ—2)即为"分析设计"规范(Design by Analysis) .

中国的容器分析设计规范于1995年以行业标准的形式正式公布,称为"JB 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6) 疲劳设计规范

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容器应力集中区域特别容易发生疲劳失效,压力容器的疲劳属于高应变(即在屈服点以上的)低周次的疲劳失效,亦称"低周疲劳".

根据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安全应力幅(Sa)与许用循环周次(N)的低周疲劳设计曲线,即Sa—N曲线.成了压力容器疲劳设计的基础.由于疲劳设计必须以应力分析和应力分类为基础,疲劳设计是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7) 防脆断设计规范

低应力脆断是压力容器的主要失效形式之一,特别是由高强度材料制成的厚壁焊接容器中容易发生.容器设计中加入了"防脆断设计"这一内容.

ASME规范第Ⅺ卷附录A中引入了核容器在役检验时如何用断裂力学方法对裂纹缺陷进行

安全评定的内容.

我国于1984年制定了CVDA压力容器缺陷评定规范.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8) 高温容器蠕变设计的发展

高温容器常规的设计方法仅在许用应力按高温蠕变强度或持久强度选取,不足以体现高温容器的寿命设计问题.

高温蠕变失效问题的深入研究,将高温下蠕变的变形速率及变形量作为高温容器寿命设计的主要内容,形成了近代高温容器设计的新准则.

由于高温问题的复杂性,这一设计方法目前尚未进入规范.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9) 欧盟EN13445标准的问世

欧洲标准化组织(CEN)制订的EN 13445非直接火压力容器标准已于2002年问世,涵盖了0.05MPa以上压力容器的常规设计方法,应力分类法,分析设计法与疲劳设计法,而且提出了许多设计的新概念及新设计方法.

针对防止密封失效所提出的限定各种泄漏率的密封设计方法是非常有特色的.以致在世界压力容器技术标准方面形成了美国ASME和欧盟13445两大体系的新格局.这些都非常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近代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6.2.1 基本要求

(1) 了解分析设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对压力容器各部分应力进行应力分类的方法.

(3) 了解安定性原理.

(4) 了解对压力容器进行分析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6.2.2 内容提要

(1) 容器的载荷与应力

①由压力载荷引起的应力

由内外介质均布压力载荷在回转壳体中产生的应力.可依靠外载荷与内力的平衡关系求解.在薄壁壳体中这种应力即为沿壁厚均匀分布的薄膜应力,并在容器的总体范围内存在.

厚壁容器中的应力是沿壁厚呈非线性分布状态,可以分解为均布分量和非均布分量.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6.2.2 内容提要

(1) 容器的载荷与应力

②由机械载荷引起的应力

压力以外的其他机械载荷(如重力,支座反力,管道的推力)产生的应力.这种应力虽求解复杂,但也是符合外载荷与内力平衡关系的.

这类载荷引起的应力往往仅存在于容器的局部,亦可称为局部应力.

风载与地震载荷也是压力载荷以外的其他机械载荷,也满足载荷与内力的平衡关系,但作用

范围不是局部的,而且与时间有关,作为静载荷处理时遍及容器整体,是非均布非轴对称的载荷.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6.2.2 内容提要

容器的载荷与应力

(3) 由不连续效应引起的不连续应力——以下三种情况均会产生不连续应力:

①几何不连续(如曲率半径有突变);

②载荷不连续;

③材质不连续.

例如夹套反应釜的内筒在与夹套相焊接的地方就同时存在几何不连续与载荷不连续(实际上还有轴向温度的不连续).

结构不连续应力不是由压力载荷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结构的变形协调引起的,在壳体上的分布范围较大,可称为总体不连续应力.其沿壁厚的分布有的是线性分布有的也呈均布的.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6.2.2 内容提要

容器的载荷与应力

(4) 由温差产生的热应力:

壳壁温度沿经向(轴向)或径向(厚度方向)存在温差,便引起热膨胀差,通过变形的约束与协调便产生应力,这就是温差应力或称热应力.

引起热应力的"载荷"是温差,温差表明该类载荷的强弱,故称为热载荷,以区别于机械载荷.

热应力在壳体上的分布取决于温差在壳体上的作用范围,有的属于总体范围,有的是局部范围.温差应力沿壁厚方向的分布可能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有些则可能是均布的.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2 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6.2.2 内容提要

容器的载荷与应力

(5) 由应力集中引起的集中应力:

容器上的开孔边缘,接管根部,小圆角过渡处因应力集中而形成的集中应力,其峰值可能比基本应力高出数倍.数值虽大,但分布范围很小.

应力集中问题的求解一般不涉及壳体中性面的总体不连续问题,主要是局部结构不连续问题,并依靠弹性力学方法求解.

实际很难求得理论的弹性解,常用实验方法测定或采用数值解求得.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分析设计法概述

(1) 薄膜应力(Membrane stress) :是沿截面厚度均匀分布的应力成分,其等于沿所考虑截面厚度的应力平均值.

(2) 弯曲应力(Bending stress) :是法向应力沿截面厚度上的变化分量.沿厚度的变化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不是线性的.最大值发生在容器的表面处,设计时取最大值.分析设计的弯曲应力是指线性的.

(3) 法向应力(Normal stress) :垂直于所考虑截面的应力分量,也称正应力.通常法向应力沿部件厚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可将法向应力视为由两种成分组成,一是均匀分布的成分,该截面厚度应力的平均值(即为薄膜应力);另一是沿截面厚度各点而变化的成分,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分析设计法概述

(4) 切应力(Shear stress) :是与所考虑截面相切的应力成分.

(5) 应力强度(Stress intensity) :某处的应力若系三向或二向应力时,其组合应力基于第三强度理论的当量强度.规定为给定点处最大剪应力的两倍,即给定点处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的代数值(拉应力为正值,压应力为负值)之差.

(6) 总体结构不连续(Gross structural discontinuity ) :指几何形状或材料不连续,使结构在较大范围内的应力或应变发生变化,对结构总的应力分布与变形产生显著影响.总体结构不连续的实例如:封头,法兰,接管,支座等与壳体的连接处,不等直径或不等壁厚,或弹性模量不等的壳体的连接处.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分析设计法概述

(7) 局部结构不连续(Local structural discontinuity ) :指几何形状和材料的不连续,仅使结构在很小范围内的应力或应变发生变化,对结构总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无显著影响.例如小的过渡圆角处,壳体与小附件连接处,以及未全熔透的焊缝处.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分析设计法概述各种应力对容器失效的影响

内压产生的应力使容器在总体范围内发生弹性失效或塑性失效,即膜应力可使筒体屈服变形,以致爆破.外压引起总体刚性失稳,即形状失稳.

其他机械载荷产生的局部应力使容器发生局部范围弹性失效或塑性失效.

总体结构不连续应力,由于相邻部位存在相互约束,可能使部分材料屈服进入弹塑性状态,可造成弹塑性失效.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2) 分析设计法概述各种应力对容器失效的影响

总体热应力也会造成容器的弹塑性失效.

应力集中(局部结构不连续)及局部热应力使局部材料屈服,虽然可以造成弹塑性失效,但只涉及范围极小的局部,不会造成容器过度变形.

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这种应力再叠加上压力载荷的应力及不连续应力会使容器出现疲劳裂纹,主要危害是导致疲劳失效.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应力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则是:

①应力产生的原因,是外载荷直接产生的还是在变形协调过程中产生的;

②应力的分布,是总体范围还是局部范围的,沿壁厚的分布是均匀的还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

③对失效的影响,即是否会造成结构过度的变形,及是否导致疲劳,韧性失效.

应力分类法将容器中的应力分为三大类:①一次应力;②二次应力;③峰值应力.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一次应力P(Primary stress)

一次应力P也称基本应力,是为平衡压力和其他机械载荷所必需的法向应力或剪应力,可由与外载荷的平衡关系求得,由此一次应力必然直接随外载荷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理想塑性材料,载荷达到极限状态时即使载荷不再增加,仍会产生不可限制的塑性流动,直至破坏.

这就是一次应力的"非自限性"特征.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一次应力P(Primary stress)

一次总体薄膜应力Pm(General primary membrane stress)

这是指在容器总体范围内存在的一次薄膜应力,在达到极限状态的塑性流动过程中不会发生重新分布.沿壁厚(截面)均匀分布的法向应力即指薄膜应力,或者指沿壁厚截面法向应力的平均值.

一次总体薄膜应力的实例有:圆筒形壳体及任何回转壳体的封头在远离结构不连续部位的由压力引起的薄膜应力,厚壁圆筒由内压产生的轴向应力以及周向应力沿壁厚的平均值.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一次应力P(Primary stress)

一次弯曲应力Pm(Primary bending stress)

由内压或其他机械载荷作用产生的沿壁厚成线性分布的法向应力.如:平板封头远离结构不连续区的中央部位在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应力.

一次弯曲应力与一次总体薄膜应力的不同之处在于沿壁厚的分布是线性的而不是均布的. 对受弯的板,当两个表面的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内部材料仍处于弹性状态,可以继续承载,此时应力沿壁厚的分布将重新调整.因此这种应力不像总体薄膜应力那样容易使壳体失效,允许有较高的许用应力.对一次弯曲应力可以用极限分析方法作强度校核.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一次应力P(Primary stress)

一次局部薄膜应力PL (General local membrane stress)

由内压或其他机械载荷在结构不连续区产生的薄膜应力(一次的)和结构不连续效应产生的薄膜应力(二次的)的统称,从保守考虑将此种应力划为一次局部薄膜应力.

圆筒中压力产生的薄膜应力远离不连续区的地方称一次总体薄膜应力(Pm),在不连续区称为一次局部薄膜应力(PL).

总体不连续效应在壳体的边缘区域产生的周向薄膜应力,虽然具有二次应力的性质,但从方便和稳妥考虑仍保守地视为一次性质应力.

永久性支座或接管给予壳体的局部力与力矩而产生的薄膜应力也是一次局部薄膜应力.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一次应力P(Primary stress)

一次局部薄膜应力PL (General local membrane stress)

"局部"与"总体"是按经线方向的作用区域来划分的,应力强度超过1.1[ ]的区域沿经线方向的延伸距离小于1.0√Rt,或者两个超过1.1[ ]的一次局部薄膜应力区在经线方向的距离不小于2.5√Rt,都是局部的,否则划为总体的.此处R为壳体的第二曲率半径,t为壁厚;若为两个相邻壳体,则R=0.5(R1+R2),t=0.5(t1+t2).

当结构局部发生塑性流动时,这类应力将重新分布.若不加限制,则当载荷从结构的某一部分(高应力区)传递到另一部分(低应力区)时,会引起过度的塑性变形而失效.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二次应力Q (Secondary stress)

二次应力Q是指由相邻部件的约束或结构的自身约束所引起的法向应力或切应力,基本特征是具有自限性.

筒体与端盖的连接部位存在"相邻部件"的约束,厚壁容器内外壁存在温差时就形成"自身约束".二次应力不是由外载荷直接产生的,不是为平衡外载荷所必需的,而是在受载时在变形协调中产生的.当约束部位发生局部的屈服和小量的塑性流动使变形得到协调,产生这种应力的原因(变形差)便得到满足与缓和.亦即应力和变形也受到结构自身的抑制而不发展,这就是自限性.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峰值应力F (Peak stress

峰值应力F是由局部结构不连续和局部热应力的影响而叠加到一次加二次应力之上的应力增量.峰值应力最主要的特点是高度的局部性,因而不引起任何明显的变形.其有害性仅是可能引起疲劳裂纹或脆性断裂.

局部结构不连续是指几何形状或材料在很小区域内的不连续,只在很小范围内引起应力和应变增大,即应力集中,但对结构总体应力分布和变形没有重大影响.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峰值应力F (Peak stress

结构上的小半径过渡圆角,部分未焊透及咬边,裂纹等缺陷处均有应力集中,均存在附加在一次与二次应力之上的峰值应力.

平板开孔为例,均匀拉伸膜应力为,应力集中系数为Kt,则F= ×(Kt-1)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

(1) 部位A 属远离结构不连续的区域,受内压及径向温差载荷.由内压产生的应力分两种情况:当筒体尚属薄壁容器时其应力为一次总体薄膜应力(Pm);当属厚壁容器时,内外壁应力的平均值为一次总体薄膜应力(Pm),而沿壁厚的应力梯度划为二次应力(Q).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

(1) 部位A

由径向温差引起的温差应力沿壁厚呈非线性分布,近壁面(例如内壁)温差应力的梯度很大,局部区域虽有应力陡增但不会引起壳体发生显著变形.

将非线性分布的温差应力作等效的线性化处理,即按对Or线净弯矩等效的原则作处理可得到等效的线性分布的温差应力,分类为二次应力Q.线性与非线性间的差值分类为峰值应力F,图中标出的F就是这种应力.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

(2) 部位B 包括Bl,B2及B3等3个几何不连续部位.

均存在由内压产生的应力,但因处于不连续区,该应力沿壁厚的平均值应划为一次局部薄膜应力(PL),

应力沿壁厚的梯度为二次应力(Q).

由总体不连续效应产生的弯曲应力也为二次应力(Q),而不连续效应的周向薄膜应力应偏保守地划为一次局部薄膜应力(PL) .

另外由径向温差产生的温差应力已如部位A所述,作线性化处理后分为二次应力和峰值应力(Q+F).因此Bl,B2和B3各部位的应力分类为(PL+Q+F).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3) 容器的应力分类

(3) 部位C

内压在球壳与接管中产生的应力(PL+Q);

球壳与接管总体不连续效应产生的应力(PL+Q);

径向温差产生的温差应力(Q+F);

因小圆角(局部不连续)应力集中产生的峰值应力(F).

总计应为(PL+Q十F).

由于部位C未涉及管端的外加弯矩,管子横截面中的一次弯曲应力Pb便不存在.

又由于部位C为拐角处,内压引起的薄膜应力不应划分总体薄膜应力Pm,应分类为一次局部薄膜应力PL.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4) 分析设计法对各类应力强度的限制

基本许用应力强度:材料的短时拉伸性能除以相应的安全系数.以Sm表示.

一次总体薄膜应力的限制条件:Pm ≤ Sm

一次局部薄膜应力的限制条件:PL ≤1.5 Sm

组合应力强度的限制条件:

Sa应力强度幅值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5) 安定性准则

含二次应力(Q)的组合应力强度若仍采用由极限载荷准则导出的1.5Sm来限制则显得很保守.这是由于二次应力具有自限性,

只要首先满足对一次应力强度的限制条件(Pm≤Sm及PL+Pb≤1.5Sm),则二次应力的高低对结构承载能力并无很显著的影响.

在初始几次加载卸载循环中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在以后的加载卸载循环中即可呈现弹性行为,即结构呈安定状态.

但若载荷过大,在多次循环加载时可能导致结构失去安定.丧失安定后的结构并不立即破坏,而是在反复加载卸载中引起塑性交变变形,材料遭致塑性损伤而引起塑性疲劳.

此时结构在循环应力作用下会产生逐次递增的非弹性变形,称为"棘轮现象"(Ratcheting).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5) 安定性准则

"安定性"(Shakedown)的含义是,结构在初始阶段少数几个载荷循环中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外,继续施加循环载荷作用不再发生新的塑性变形,即不会发生塑性疲劳,此时结构处于安定状态.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5) 安定性准则

(1) y< 12 y 塑性区内的虚拟弹性应力超过两倍屈服强度值后,卸载时从B点沿BC线下降,由于约束而产生反向压缩屈服而达到D点.于是第二次加载卸载循环则沿DEBCD回线变化.如此多次循环则反复出现拉伸屈服和压缩屈服,则可能引起塑性疲劳,结构便处于不安定状态.

(5) 安定性准则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5) 安定性准则

(3) 1=2 y 这是安定与不安定的界限.第一次加载卸载的应力应变回线为OABC,这是不出现反向屈服的最大回线,以后的加载卸载的应力应变循环均沿一条最长的BC线变化,不再出现新的塑性变形,表现出最大的弹性行为,即达到安定状态.与此对应的虚拟应力1正好为2 y,因此1≤2 y 即为出现安定的条件.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5) 安定性准则

第六章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6.1 压力容器设计进展6.1.2 内容提要

压力容器设计复习

本节完

激光主要有四大特性

激光主要有四大特性:激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 激光的高亮度:固体激光器的亮度更可高达1011W/cm2Sr。不仅如此,具有高亮度的激光束经透镜聚焦后,能在焦点附近产生数千度乃至上万度的高温,这就使其可能可加工几乎所有的材料。 激光的高方向性:激光的高方向性使其能在有效地传递较长的距离的同时,还能保证聚焦得到极高的功率密度,这两点都是激光加工的重要条件 激光的高单色性:由于激光的单色性极高,从而保证了光束能精确地聚焦到焦点上,得到很高的功率密度。 激光的高相干性:相干性主要描述光波各个部分的相位关系。正是激光具有如上所述的奇异特性因此在工业加工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目前激光已广泛应用到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打孔(包括斜孔、异孔、膏药打孔、水松纸打孔、钢板打孔、包装印刷打孔等)、激光淬火、激光热处理、激光打标、玻璃内雕、激光微调、激光光刻、激光制膜、激光薄膜加工、激光封装、激光修复电路、激光布线技术、激光清洗等 激光加工的特点 由于激光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的特性,因此就给激光加工带来如下一些其它方法所不具备的可贵特点 ● 由于它是无接触加工,对工件无直接冲击,因此无机械变形; ● 激光加工过程中无"刀具"磨损,无"切削力"作用于工件; ● 激光加工过程中,激光束能量密度高,加工速度快,并且是局部加工,对非激光照射部位没有或影响极小。因此,其热影响的区小工件热变形小后续加工最小; ● 由于激光束易于导向、聚焦、实现方向变换,极易与数控系统配合、对复杂工件进行加工因此它是一种极为灵活的加工方法; ● 生产效率高,加工质量稳定可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激光加工的优势 激光具有的宝贵特性决定了激光在加工领域存在的优势: ①由于它是无接触加工,并且高能量激光束的能量及其移动速度均可调,因此可以实现多种加工的目的。 ②它可以对多种金属、非金属加工,特别是可以加工高硬度、高脆性、及高熔点的材料。 ③激光加工过程中无“刀具”磨损,无“切削力”作用于工件。 ④激光加工过程中,激光束能量密度高,加工速度快,并且是局部加工,对非激光照射部位没有影响或影响极小。因此,其热影响区小,工件热变形小,后续加工量小。 ⑤它可以通过透明介质对密闭容器内的工件进行各种加工。 ⑥由于激光束易于导向、聚集实现作各方向变换,极易与数控系统配合,对复杂工件进行加工,因此是一种极为灵活的加工方法。 ⑦使用激光加工,生产效率高,质量可靠,经济效益好。

四大强度理论

第10章强度理论 10.1 强度理论的概念 构件的强度问题是材料力学所研究的最基本问题之一。通常认为当构件承受的载荷达到一定大小时,其材料就会在应力状态最危险的一点处首先发生破坏。故为了保证构件能正常地工作,必须找出材料进入危险状态的原因,并根据一定的强度条件设计或校核构件的截面尺寸。 各种材料因强度不足而引起的失效现象是不同的。如以普通碳钢为代表的塑性材料,以发生屈服现象、出现塑性变形为失效的标志。对以铸铁为代表的脆性材料,失效现象则是突然断裂。在单向受力情 况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屈服点 σ和发生断裂时的强度极限bσ可由实 s 验测定。 σ和bσ统称为失效应力,以安全系数除失效应力得到许用应s 力[]σ,于是建立强度条件 可见,在单向应力状态下,强度条件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实际构件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往往不是单向的。实现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实验,要比单向拉伸或压缩困难得多。常用的方法是把材料加工成薄壁圆筒(图10-1),在内压p作用下,筒壁为二向应力状态。如再配以轴向拉力F,可使两个主应力之比等于各种预定的数值。这种薄壁筒

试验除作用内压和轴力外,有时还在两端作用扭矩,这样还可得到更普遍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实现复杂应力状态的其他实验方法。尽管如此,要完全复现实际中遇到的各种复杂应力状态并不容易。况且复杂应力状态中应力组合的方式和比值又有各种可能。如果象单向拉伸一样,靠实验来确定失效状态,建立强度条件,则必须对各式各样的应力状态一一进行试验,确定失效应力,然后建立强度条件。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工作的繁重,往往是难以实现的。解决这类问题,经常是依据部分实验结果,经过推理,提出一些假说,推测材料失效的原因,从而建立强度条件。 图10-1 经过分析和归纳发现,尽管失效现象比较复杂,强度不足引起的失效现象主要还是屈服和断裂两种类型。同时,衡量受力和变形程度的量又有应力、应变和变形能等。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材料的失效现象和资料,对强度失效提出各种假说。这类假说认为,材料之所以按某种方式(断裂或屈服)失效,是应力、应变或变形能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引起的。按照这类假说,无论是简单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引起失效的因素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造成失效的原因与应力状态无关。这类假说称为强度理论。利用强度理论,便可由简单应力状态的实验结果,建立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条件。至于某种强

团队的五大功能和四大特征

团队的五大功能和四大特征 一、团队组织的五大功能 1.职场功能 社会上绝大部分工作都需要有一个职场环境,职场环境即工作环境,人们在工作的环境内才能制造、产生、感觉出工作气氛,从而进入工作状态,达到工作结果。人的工作情绪、敬业精神、竞争力是需要一个专门的工作环境及工作群体的。因此,每位走进直销的朋友,虽然大家都是自己事业的老板,但一定要懂得团队的职场功能,利用其功能,并让其功能为自己的事业服务。销售员要进入一个系统,即融入一个团队,在团队里学习、工作、合作。当自己成为团队领导人时,要为自己的团队成员制造职场环境,让自己团队的成员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除了借助专营店的职场环境外,每位领导人均可建立自己的固定或临时的职场,店内外相结合,但目的是要懂得职场功能,利用职场,使自己和团队成员在职场环境内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状态,创造最快、最好的销售业绩。 2.学习功能 直销团队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培训,未经培训的销售员是团队最大的负债,一定要把自己的团队打造成为一支学习型的团队。并使团队的各方面工作,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现代化。 3.协作功能 有些人认为:只要产品好,价格合理,凭自己的人际关系就能成功,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传统生意需要借钱(集资贷款),直销事业需要借力,虽然一字之差,但有着本质的不同。直销事业绝不能只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在团队中你可以借到各种力:你的朋友是医生,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做医生的销售员去借力,你的朋友是主妇,你可以找到做主妇的销售员去借力,有人要吃产品,你还可以找到服用产品效果很好的人去借力,有人要创业,你同

样可以找到创业成功的典范去借力。总之,在直销事业中,一定要懂得协作的重要性及其性能,事业中的每个行为都是协作行为,所有希望的结果,都将在协作中达成。 4.竞争功能 竞争是团队发展的动力之一,直销事业特有的竞争机制,是人性化的良性竞争。因为,在直销的机制中,超越他人不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失和伤害。真正看懂直销竞争机制的人,不会害怕和压制自己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超越自己,相反,大家上下相互促进,左右共同发展,形成良性的竞争气氛。 5.联谊功能 在直销事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很多人又是兼职,因此关系比较松散。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和联系,在增进感情的同时,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二、成功团队的四大特征 1.凝聚力 成大业的孙中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将千百万人的心连在一起,这是十分独特的能力。我们跟随一个领导者,就是希望他能创造一个环境,结合众人的力量,营造一个未来!正是这种凝聚力,在创造着人类的历史。试想如果团队成员远离你,甚至因为你的言行让他们失望而放弃对事业的追求,你还会成功吗? 2.合作

智慧城市四大特征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1] 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应用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可持续创新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 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心理咨询的三大基础四大流派

三大基础、四大流派 1、心理咨询的三大理论基础: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一、精神分析 (一)理论基础 1、潜意识理论 (1)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2)潜意识是不被个体意识到、却又存在的东西,并在时时影响个体的心理。 (3)潜意识的两大内容: ①那些不被社会、个体接受的先天的本能,尤以性本能为主; ②那些不被社会、个体接受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和后天的情感,主要以痛苦、耻辱、恐惧等情感为主 它们由于不被社会或自己接受,若存在于意识中,就会发生心理冲突或干扰心理生活,因此,心理防御机制产生作用,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在潜意识中产生影响,形成各种心理症状,可求助者并不清楚真实的原因。 (4)潜意识表现的形式: ①意识松懈:如做梦、自由联想②意识失误:如笔误、口误③意识丧失:如精神崩溃 心理咨询就是要寻找被压抑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 2、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生物本能和原始欲望;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和规范,是理想自我;自我则起协调作用。 本我或超我过于强大,都会引起心理问题,人格健康者三者是协调、完整的 3、梦的理论 梦是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找到潜意识 4、性的理论 (1)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包括了与生命延续和发展有关的广泛内容。个体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其性生活不仅趋向于身体快感的满足,而且在力比多的推动下个体趋向于有利于其生存的其他快感的满足 (2)人的这种性欲望生来就有,只是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其对象也不尽相同 (3)儿时的性心理发展的障碍是导致日后心理疾病的根源,性的压抑是导致心理失常的重要原因 (二)分析治疗的关键点 精神分析治疗着重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与意识相见。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面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现实意义,从而使症状消失。 (三)分析治疗的方法 1、自由联想 2、释梦 3、阻抗 4、移情 5、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借用了心理分析的理论观点,从改变病人的认知入手,按照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性 格特点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办法) 二、行为主义 (一)基础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 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S—R理论) 2、操作性条件反射: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R—S理论) 3、模仿学习理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而学习了某种特 殊的反应方式 (二)行为疗法的关键点 1、关键点:利用通过各种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范型去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 2、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 (1)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的 (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三)行为疗法的主要咨询方法

von-mises屈服准则

3.4.3 米塞斯(Von.Mises)屈服准则 1.米塞斯屈服准则的数学表达式 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当受力物体内一点的应力偏张力的第二不变量J 2 ' 达到某一定值时,该点就开始进入塑性状态。即 用主应力表示为 式中σs ——材料的屈服点K ——材料的剪切屈服强度 与等效应力比较,可得 所以,米塞斯屈服准则也可以表述为: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当受力物体内一点的等效应力达到某一定值时,该点就开始进入塑性状态。 2.米塞斯屈服准则的物理意义 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当材料的单位体积形状改变的弹性位能(又称弹性形变能)达到某一常数时,材料就屈服。 Von Mises 应力是基于剪切应变能的一种等效应力 其值为(((a1-a2)^2+(a2-a3)^2+(a3-a1)^2)/2)^0.5 其中a1,a2,a3分别指第一、二、三主应力, ^2表示平方,^0.5表示开方。 von Mises屈服准则是von Mises于1913年提出了一个屈服准则。 它的内容是:当点应力状态的等效应力达到某一与应力状态无关的定值时,材料就屈服;

或者说材料处于塑性状态时,等效应力始终是一不变的定值。等效σ=(1/2(σ1-σ2)^2+(σ2-σ3)^2+(σ3-σ 1)^2)^(1/2)参看《塑性成型力学》 von mises应力就是一种当量应力,它是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得到的当量应力。 von mises stress是综合的概念,考虑了第一第二第三主应力,可以用来对疲劳,破坏等的评价。 YIELDING criterion(材料屈服标准)有基于 stress analysis也有基于strain analysis的。 von mises stress(VMS)其实是一个 STRESS yielding criterion. 我们认为对于某一材料来说,它都有一个 yielding stress,这个yielding stress对应于相应的屈服点(yielding point). 当材料受到外力刺激,如果其内部某处应力(VMS)大于这个yielding stress,那么我们认为材料在此处有可能发生屈服。 在FEA中,VMS的计算是基于principal stress的。 Von Mises应力与Von MIses屈服准则,用在各向同性材料中较常见,来自于应力张量第一不变量。如果生物力学计算中缺乏

宇宙四大基本特征

宇宙四大基本特征 《解析天文学》应用图解/周坚/2018年1月1日《解析天文学》创立于2009年3月8日,理论基础是发现于2008年6月29日的周坚定律,发现依据是1998年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高红移Ia超新星哈勃图。该图解以应用为主线,通过图形表达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一个用数学来探究宇宙的演练场,让我们体会用纸和笔来研究天文的乐趣。

我们知道,1998年帕尔马特等科学家,依据高红移Ia超新星哈勃图,按照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进行研究,拟合出一条与高红移Ia超新星最佳分布的理论曲线,由此判定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我们还知道,10年后的2008年,有一位周坚先生,同样依据高红移Ia超新星哈勃图,按照距离模数定义式进行研究,也拟合出一条理论曲线,它与帕尔马特等科学家拟合出的那条高红移Ia超新星最佳分布理论曲线完全一致,而依据它对应的新距离模型定义式,由此发现了一个仅仅与光传播距离有关的红移,它是光传播本征属性,与多普勒效应没有任何关系,而宇宙空间膨胀拉伸光谱的红移理论显然遭受重大质疑。 由于我们非常熟悉引力红移和多普勒红移,因此这位周坚先生发现的这个仅仅与光传播距离有关的红移,我们能认可吗?要知道,这个发现与大爆炸宇宙学这个主流理论格格不入,并且在实验室中也没有观测证据,我们不可能认可这样的发现。但是,发现就是发现,是否认可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应用中拿出过硬的与观测事实相吻合的证据。 现在是2018年新年了,又是一个10年,弹指一挥间,周坚定律竟然已经发现了10年,在周坚定律发现10周年之际,无论如何,我们也要依据这个仅仅与光传播距离有关的红移发现展开探索,从另一个角度来反证我们的宇宙观,毕竟正确的宇宙观是引领我们人类走向光明的灯塔,就让我们尝试将这个仅仅与光传播距离有关的红移用发现者的名字进行命名吧,就定义它为周坚红移,并用小写的“z”加脚注“z”的形式“z z”表示,于是就有光传播距离r与周坚红移z z的变化规律,即光传播距离r与周坚红移z z成正比,与周坚红移z z加1的和成反比,其中的比例常数就定义为周坚常数,并用大写的“Z”加脚注“0”的形式“Z0”表示,即Z0=138.2亿光年,而光传播距离的单位是亿光年,这就是广西柳州市市民周坚发现的周坚定律。 10年了,经过我们进一步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让我们今天还知道,依据周坚定律进行研究,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个反映宇宙一切天体光传播现象的数学模型,就命名为宇宙光传播数学模型吧,这个模型对我们太有用了,怎么说呢?它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用解析理论来研究宇宙的方法,而就是这样一个崭新方法,宇宙的颜容就这样毫无保留地以数学形式完整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种学习理论简介

四种学习理论简介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复杂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深刻地影响到当时美国及世界其它国家地教学改革运动.简单地说,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它把一门课程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现在,有许多人都认为行为主义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理论,认为受行为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就一定是不好的.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行为主义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时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记忆英语单词,做操等等,只能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思维过程,基于这种假设,他们认为,行为的变化是可观察的,同时通过行为的变化也可以推断出学习者内心的活动.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我们将为老师们介绍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学习理论.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四大强度理论基本内容介绍

四大强度理论基本内容介绍: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四大强度理论适用的范围 各种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第一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材料无裂纹脆性断裂失效形势(脆性材料二向或三向受拉状态;最大压应力值不超过最大拉应力值或超过不多)。 2、局限 没考虑σ2、σ3对材料的破坏影响,对无拉应力的应力状态无法应用。 第二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脆性材料的二向应力状态且压应力很大的情况。 2、局限 与极少数的脆性材料在某些受力形势下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志愿者需具备五大条件、四大特征、五种境界

志愿者需具备五大条件/ 四大特征 / 五种境界 什么人做什么事才算真正的志愿者?捐款捐物能算志愿者吗?儿童能不 能做志愿者? 已经有了能够完整诠释的概念。 “志愿者”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崔波介绍说,“志愿者”的概念可以从5 个方面界定: 1、是自愿。即主观自觉选择,没有强制性。 2、是不图物质报酬。即动机上不追求物质报酬,但不否定开展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3、是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即服务的内容应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困难群体的利益,不是 社 会非困难群体的小团体利益;同时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能够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换获得的 服务 (困难群体除外),一般不能作为志愿者服务的内容。 4、是奉献自己的力所能及。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智力、经验的人是志愿者外,出于自愿 的 献血、捐献骨髓、捐款捐物的人,也是志愿者。 5、是非本职职责范围内。比如自来水公司修理水管的职工,如果他正在值班、正在岗位上, 为 用户提供了优质的修理水管服务,那是本职工作,不是志愿服务;如果他不在值班、 不在岗位上,是利用业余时间自愿且不取报酬地为他人提供了修理水管的服务,那 他就是志愿者了。 崔波解释说,从上述五个方面界定志愿者,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很多思路。 比如针对“自愿”来说, 少年儿童就不能做志愿者,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自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再 比如志愿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也应按此理进一步理清,以使青年志愿 者行动更加健康。 “志愿者”(英语 Volunteers ),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西方发达国 家中,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 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才能及 精神,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 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 则将“义工”(“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 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 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 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 予;认为志愿工作只是为了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 ”;认为只有那 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作。 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 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

四大强度理论对比

四大强度理论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 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 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τmax=τ0。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

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 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发生塑性破坏的条件为: 所以按第四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 2、sqrt(σ1^2+σ2^2+σ3^2-σ1σ2-σ2σ3-σ3σ1)<[σ] 四个强度理论的比较

闽越人的四大特征

闽越位处浙江福建一带,水网纵横,多山多水靠海。据史记考证,大部分由南部迁居至此,他们的头发都有明显的特点──棕红色,长年在深山老林狩猎,在江上捕鱼,使得眼睛特别深邃灵敏,身体矮小、面短、须发少、鼻形广,又受地理环境(多水潮湿、气候温和)等因素影响,确定了他们生活的习性: 断发文身 “断发文身”,意思是剪短头发及在身上刺上龙、蛇一类图案花纹,这是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反映。闽越人为甚么喜欢“文身”呢?古代越族的“文身”,是一种以龙蛇一类水族为图腾的遗俗。上古时代,各图腾部落所属的人在成年时会举行一种保证永远不失信于图腾的荣誉仪式,而文身就是这个仪式的一个程序。最初,闽越人文身,使自己与蛟龙相似,以求避免蛟龙的侵害。渐渐地,由于尽量将自己装成像蛟龙的样子,他们逐渐相信蛟龙就是自己的保护神和祖先,产生了图腾观念,承认蛟龙是自己的图腾。从此,文身带上了神秘的意味,人们沿袭这种习俗已不再是为了蒙蔽蛟龙,而主要是藉着这种图腾威灵的保佑庇护。直到最后,图腾的意义渐渐变得淡薄,但文身的习俗却保留下来。至于断发,则是闽越人对不断生长的头发采取的剪裁处理行为,本来是平常事,却在中原汉人的眼里视为奇风异俗。中原人认为身体发肤等受之于父母,不能伤毁,否则就是不孝,所以只能蓄发而不敢剪断。这是在儒家思想确立地位以后中原人才有的习俗,闽越国人显然没有受到这个影响。 凿齿 凿齿又称“拔齿”,即拔掉左右门牙或者侧齿,以为成年或婚姻标志。拔齿是闽越人的另一种独特习俗。在缺少麻醉条件的古代,强行将牙齿拔掉,无疑要忍受剧烈的痛楚。所以,发展到后来,闽越人就以“饰齿”代替拔齿。 衣着 环境的影响还使闽越人的衣着奇特。闽越国人喜欢“短绻不挎”和“短袂攘卷”。据《淮南子?原道训》记载:“九嶷之南……短绻不挎,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挎”就是裤子,“不挎”就是没有裤档和裤腿,“短绻不挎”就是指用布简单地包扎下身。“袂”就

工程力学中四种强度理论

为了探讨导致材料破坏的规律,对材料破坏或失效进行了假设即为强度理论,简述工程力学中四大强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四大强度理论基本内容介绍: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 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 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 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

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二、四大强度理论适用的范围 1、各种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第一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材料无裂纹脆性断裂失效形势(脆性材料二向或三向受拉状态;最大压应力值不超过最大拉应力值或超过不多)。 2、局限 没考虑σ2、σ3对材料的破坏影响,对无拉应力的应力状态无法应用。 第二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脆性材料的二向应力状态且压应力很大的情况。 2、局限 与极少数的脆性材料在某些受力形势下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第三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材料的屈服失效形势。 2、局限 没考虑σ2对材料的破坏影响,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第四理论的应用和局限 1、应用 材料的屈服失效形势。 2、局限 与第三强度理论相比更符合实际,但公式过于复杂。 2、总结来讲: 第一和第二强度理论适用于:铸铁、石料、混凝土、玻璃等,通常以断裂形式失效的脆性材料。 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适用于:碳钢、铜、铝等,通常以屈服形式失效的塑性材料。 以上是通常的说法,在实际中,有复杂受力条件下,哪怕同种材料的失效形

四大学习理论之比较

四大学习理论之比较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学习形成某种行为上的变化。 学习是S-R联结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上强调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学习的实质是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上的变化。 学习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上注重材料的组织和教学控制,追求共同学习目标。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周遭事物认知结构的过程。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学习者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的。在教学上注重教学情境的构建及学生的不同知识经验和学习需要。 学习的实质是促进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成长。 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个人自主发起的活动。 在教学上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学习过程的控制因素 外部环境对学习过程起控制作用。 强调客观因素。 外部环境及学习者个人原有认知结构一起影响学习过程,但更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 偏重于强调客观因素。 外部环境及学习者个人原有认知结构一起影响学习过程,但更强调个体原有认知结构及经验的影响。 偏重于强调主观因素。 个体的自身需要及情感、个性等决定学习过程。 强调主观因素。 教学应用 策略 程序教学法 "先行组织者"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自由学习 教师角色 教学的控制者 教学的组织者,知识传授者、灌输者。 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学习的服务者 学生角色

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知识的接受者(主动或被动) 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学习的主导者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观点是与受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深刻影响分不开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经验主义为其哲学背景,实证主义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方法论指导。实证主义中的"实证"意为"确实的",而确实的事实即经验事实。它们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构成的,这实际上只承认主观经验,认为人类的学习只是对经验事实或经验现象的描写和记录,不反映任何客观规律,也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认为事物的配制超乎感觉经验之外,是不可能认识的。实证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证主义,如经验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等。受它的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分二种倾向:一为激进的行为主义,包括华生的古黄行为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二者受经验实证主义的影响较大;另一种倾向是以赫尔和托尔曼为代表的温和的行为主义,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较大。 二、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看,它首先吸收了完形主义心理学一些哲学思想,完形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是以理性主义为其哲学背景,强调理性是知识的最初源泉,知识、信息以及行为唯一可靠的根据是理性。否认人们观念是感觉材料的机械摹写,强调知觉经验的组织和关系。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沿袭了格式干革命吣量学的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们内部的认知过程。同时,接受机能主义的观点,认为认知的信息加工是适应外界的面能,但也不放弃对认知的结构的研究,此外,还接受了行为主义特别是新行为主义从输入(刺激)输出(反应)这两端来推测内部活动的方法。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学习。计算机科学为探索心理的内部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描述和表达。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研究采取了积极吸收其长的态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折衷主义的倾向,汇集了学习理论的多种流派的思想,其哲学背景是多元的。从方法论上看,信息论和系统论是其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影响逐渐增大。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正成为其主流倾向。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的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体性的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去提示人的学习心理发展的某些内在机制和具体过程。分析把握人的认知行为,提示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理解和说明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成为现代认知主义的主要思路。在这方面,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论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认识即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的,――它们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预先存在

服务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服务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服务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无形性。同有形产品不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和抽象的。 2、差异性。差异性是指服务不像有形产品样有固定的质量标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不可分离性。该特征是指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顾客只有加入到服务的生产过程才能最终消费到服务。 4、可贮存性。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不可分离性,使得服务不可能象有形产品一样贮存起来,以备未来销售。 什么是企业竞争环境 企业的竞争环境,是指企业所在行业及其竞争者的参与、竞争程度,它代表了企业市场成本及进入壁垒的高低。 竞争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产生威胁,也不断产生机会。对企业来说,如何检测竞争环境的变化,规避威胁,抓住机会就成为休戚相关的重大问题。目前,在中国加快融入国际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行业结构、竞争格局、消费者需求、技术发展等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确定性增强。任何企业都必须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才能趋利避害。任何对环境变化的迟钝与疏忽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打击。这是催生企业对营销信息管理需求的外部原因。 在任何市场上销售产品,企业都面临着竞争。 市场上从事同类商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其竞争者包括现实的竞争者和潜在的竞争者; 同一市场,同类企业数量的多少,构成了竞争强度的不同。 企业调查竞争环境,目的是认识市场状况和市场竞争强度,根据本企业的优势,制订正确的竞争策略。通过竞争环境调查。 了解竞争对手优势,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与竞争者在目标市场选择,产品档次,价格,服务策略上有所差别,与竞争对手形成良好的互补经营结构。 竞争环境调查,重在认识本企业的市场地位,制订扬长避短的有效策略,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竞争环境分析 在制定竞争战略,评估外部环境时,需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企业在选择竞争市场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本文力图提供解答这一根本问题的途径。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能会提出某些其他的有关问题。首先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是什么市场:为了给市场定位,企业必须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使他们明白企业的竞争对象是谁。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目战百胜。 企业参与竞争的是什么市场? 也许没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一旦出错,将会导致战略上的失误。所以,检查一下企业对市场是否真正了解还是很有价值的。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一家出售珠宝的小小连锁店为例来分析一下。这家商号从事珠宝零售业,因此,它的竞争对手是其他的珠宝零售商,通常它的市场在商业区的珠宝行。然而,如果我们继续对影响珠宝市场的宏观的大环境的趋势进行评估,就会发现竞争来

四大强度理论基本内容介绍建立的强度条件公式以及适用的范围

四种强度理论的破坏标志、基本假设内容、建立的强度条件 公式以及适用的范围。 一、四大强度理论基本内容介绍: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σ1=σb。σb/s=[σ]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ε1=[σ1-u(σ2+σ3)]/E所以σ1-u(σ2+σ3)=σb。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二、四大强度理论适用的范围 1、各种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应用第一理论的应用和局限1、应用材料无裂纹脆性断裂失效形势(脆性材料二向或三向受拉状态;最大压应力值不超过最大拉应力值或超过不多)。 2、局限没考虑σ2、σ3对材料的破坏影响,对无拉应力的应力状态无法应用。 第二理论的应用和局限1、应用脆性材料的二向应力状态且压应力很大的情况。 2、局限与极少数的脆性材料在某些受力形势下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第三理论的应用和局限1、应用材料的屈服失效形势。2、局限没考虑σ2对材料的破坏影响,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第四理论的应用和局限1、应用材料的屈服失效形势。2、局限与第三强度理论相比更符合实际,但公式过于复杂。

四种强度理论

1、最大拉应力理论: 这一理论又称为第一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破坏主因是最大拉应力。不论复杂、简单的应力状态,只要第一主应力达到单向拉伸时的强度极限,即断裂。 破坏形式:断裂。 破坏条件:σ1 =σb 强度条件:σ1≤[σ] 实验证明,该强度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石料、铸铁等脆性材料沿最大拉应力所在截面发生断裂的现象;而对于单向受压或三向受压等没有拉应力的情况则不适合。 缺点:未考虑其他两主应力。 使用范围:适用脆性材料受拉。如铸铁拉伸,扭转。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 这一理论又称为第二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破坏主因是最大伸长线应变。不论复杂、简单的应力状态,只要第一主应变达到单向拉伸时的极限值,即断裂。破坏假设:最大伸长应变达到简单拉伸的极限(假定直到发生断裂仍可用胡克定律计算)。 破坏形式:断裂。

脆断破坏条件:ε1= εu=σb/E ε1=1/E[σ1?μ (σ2+σ3)] 破坏条件:σ1?μ(σ2+σ3) = σb 强度条件:σ1?μ(σ2+σ3)≤[σ] 实验证明,该强度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石料、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受轴向拉伸时,沿横截面发生断裂的现象。但是,其实验结果只与很少的材料吻合,因此已经很少使用。 缺点:不能广泛解释脆断破坏一般规律。 使用范围:适于石料、混凝土轴向受压的情况。 3、最大切应力理论: 这一理论又称为第三强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破坏主因是最大切应力 maxτ。不论复杂、简单的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达到单向拉伸时的极限切应力值,即屈服。破坏假设:复杂应力状态危险标志最大切应力达到该材料简单拉、压时切应力极限。 破坏形式:屈服。 破坏因素:最大切应力。 τmax=τu=σs/2 屈服破坏条件:τmax=1/2(σ1?σ3 ) 破坏条件:σ1?σ3= σs 强度条件:σ1?σ3≤[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