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下注释【部编版九下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下注释【部编版九下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下注释【部编版九下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下注释【部编版九下第10课】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表示祈使语气。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错意】在意。错,同“措”。

⑧【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⑨【岂直】何况只是。

⑩【怫然】愤怒的样子。

?【公】对人的敬称。

?【伏尸】横尸在地。

①【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②【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③【抢】碰,撞。

④【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⑤【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

⑥【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愧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

韩傀。

⑦【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杀后,逃到卫国,吴王圈间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同“苍”。

⑧【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⑨【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⑩【缟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挺】拔。

?【色挠】神色变得沮丧。挠,屈服。

?【长脆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脆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

?【谕】明白,懂得。

?【徒】只,仅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10《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 3.把握文章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字词。 2.难点:学习通过对话,展现矛盾,突出人物性格,用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国吞并小国,屡见不鲜。有一天,秦国想用方圆500里的土地来换方圆50里地的安陵国,其阴谋那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小小的安陵国如何自保,安陵国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唐雎.(jū)怫.然(fú)跣.(xiǎn) 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上接战国,下至秦并六国,记事前460—前220约240年。《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掉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吞并安陵国,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谈判,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教师指导,或者生生讨论) 注意下面三句话的翻译。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译文及注释 导读: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

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注释 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3.使:派遣,派出。 4.谓...曰:对...说。 5.欲:想。 6.以:用,用作介词。 7.之:的。 8.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 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完整word版)《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和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yuè)。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

10.唐雎不辱使命

10.唐雎不辱使命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 3.把握文章写作手法,理解文章主旨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字词。 2.难点:学习通过对话,展现矛盾,突出人物性格,用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国吞并小国,屡见不鲜。有一天,秦国想用方圆500里的土地来换方圆50里地的安陵国,其阴谋那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小小的安陵国如何自保,安陵国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唐雎.(jū)怫.然(fú)跣.(xiǎn) 抢.地(qiāng) 韩傀.(guī)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色挠.(náo)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上接战国,下至秦并六国,记事前460—前220约240年。《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文章长于说事,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掉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吞并安陵国,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

唐雎不辱使命字词解释

唐雎不辱使命字词解释 1.辱:辱没、辜负。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3.使:派遣。 4.谓:对...说。 5.曰:说。 6.欲:想。 7.欲以五百里之地:以:介词,用。 8.五百里之地:之:的。 9.易:交换.10.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11.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12.许:答应。13.加惠:给予恩惠。14.以大易小:以:用,拿。15.虽然:即使这样。16虽:即使。17然:这样,如此。18.受地于先王:于:从。19.弗:不。20说:通“悦”高兴,愉快。21.因:于是。22使:派。23于:到。24使:出使。25.且:况且。26.亡:使……灭亡。27.秦灭韩亡魏: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28.而君以五十里之地:而:但。表转折的连词。29而君以五十里之地:以:凭借。30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者:……的原因。31.以君为长者:以:把。32为:当作。33.以……为:把……当作。34以君为长者:者:……的人。35。故:所以。36.错:通“措”,放置。37错意:置意。3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注意。39.我以十倍之地:之:的。40.广:扩充。41.请广于君:于:让,使。42.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43.逆:违背。44.轻:轻视,看不起。45.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6.非:不是。47若:像。48是:这样,指秦王说的话。49.非若是也:不是像(您)说的这样。50.而守之:而:表顺承的连词。51守:守护。52.而守之:之:它,代指安陵的国土。53.虽:即使。54.岂:难道,怎么。55直:只,仅仅。56岂直:何况,只是(难道只是)。57.怫(fú)然:盛怒的样子。58怫:盛怒。59然:……的样子。60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61尝:曾经。62怒:发怒。6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这是秦王暗示唐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64伏:使……伏(倒下)。65流:使……流。66.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67徒:光着。68徒跣(xiǎn):光着脚。69抢(qiāng):撞。70耳:罢了。71.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72.庸夫:平庸无能的人。73庸夫:夫:……的人。74.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75夫:发音词。76专诸之刺王僚也: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77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78.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79.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80.仓:通“苍”,苍青色。81仓鹰击于殿上:于:介词,在。82休:吉祥。83祲:不祥。84休祲:吉凶的征兆。85怒:愤怒。86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87.与臣而将(jiāng)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88.若:如果。89.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90挺剑:拔剑出鞘。91.而起: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92.是:这样,代词。93挠:屈服。 94.秦王色挠:秦王(吓得)变了脸色。95谢:道歉。96.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97长跪而谢之:之:代词,代指唐雎98.谕:明白,懂得。99徒:只,只是。100以:因为。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优秀教案教

《xx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把握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美国记者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的钢笔呢?”周总理回答道:“提起这支笔啊,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请同学们想想,美国记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周总理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象周总理这样成功地的外交家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展示唐睢的多媒体图片(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介绍《战国策》。 (xx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生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

(完整word版)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 注释 翻译 分段汇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谓...曰:对...说。欲:想。以:用,用作介词。之:的。守:守护。易:交换。直:只,仅仅。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怫然:盛怒的样子。布衣:指平民。抢,撞。徒,光着。庸夫:平庸无能的人。仓,通“苍”,苍鹰。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从。若:如果。必:将要。是:此,这样。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唐雎不辱使命》鉴赏

《唐雎不辱使命》鉴赏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 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 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知识讲解

《唐雎不辱使命》原 文及翻译

学习—————好资料 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如 精品资料

《唐雎不辱使命》案例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案例分析 我们的教学要想事半功倍,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反思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一旦爱上了学习,想不学好也不可能。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而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激“趣”方法。反思下面的教学片段,或许我们能从中撷取浪花一朵。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然后选择演员表演一下,大家看怎么样?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编号。(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师可随时指导。)(二)整体感知(略) 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 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

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下面是学生编写的课本剧: 第一场[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译文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译文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便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注释完整版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注释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作者: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1.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谓:对...说。 许:答应。虽然:即使这样。曰:说。终:始终。守:守护。欲:想以:用之:的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1] 许:可要,必须。易:交换。加惠:给予恩惠。加,给予。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弗:不。以:用。且:况且。而:但。 以:凭借。秦灭韩亡魏:秦国灭了韩国和魏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故,所以。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逆:违背。轻:轻视。与(yú):通“欤”,疑问语气助词。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直:只,仅仅。谓:对…说。怫(fú)然:盛怒的样子。怫:盛怒;然:……的样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唐雎不辱使命剧本

人物:秦王、秦侍卫两人、安陵君、安陵国大臣两人、唐雎 (话外音: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吞并了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作为魏的附属小国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第一幕 (在安陵的宫中,气氛沉闷,安陵君不停地在地上踱来踱去,不时低头若有所思) 安陵国两大臣(之一):大王,有什么话您说吧。 安陵君:(稍作思考后,缓慢地)今天,把两位请来,主要是……(停顿一下)昨天,你们也看到了,秦国的使者转达了秦王的意思:说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方跟咱们交换。看那口气挺强硬啊,我虽然也很委婉地以先王为借口,可聪明人一听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我在考虑,秦使回国后,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今天,把两位请来,主要是想听听两位的意见。 安陵国两大臣(之一):大王,恕我直言,秦国这几年不比以前,我们这样的小国跟他硬拼怕是不行,我这两天也在想,我看…… 安陵君:说说看。 安陵国两大臣(之一):我想要不我们暂时答应他年年给他上贡。等我们积蓄了一定力量后,再跟他争。 安陵国两大臣(另一人):大王,秦王想用五百里的地方跟咱们交换,分明就是一个圈套,我们如果现在就屈服,将来更是没有翻身的日子。秦国虽然强大,我们也不必怕他。他总不能说打谁就打谁。如果我们能派人去跟他好好说明原因,他也不好意思不答应,只要他答应咱们,咱们就躲过这一劫了。至于以后,我们再从长计议。 安陵君:说得有道理。可谁能担此重任呢?(很犯愁) 安陵国两大臣(之一):大王,依我看,可以派唐雎出使秦国。

安陵国两大臣(另一人):大王,唐雎口若悬河,智慧过人,且对大王忠心耿耿,出使重任,确实非他莫属。 安陵君:好吧,就派唐雎出使秦国吧。 第二幕 (安陵的宫门外,安陵君手挽唐雎,充满留恋,期待) 唐雎:大王,您请回吧。我会根据情况行事的。 安陵君:唐爱卿,此去秦国,非同寻常,一路珍重啊。 唐雎:大王,您放心,如果我真的回不来了,您也不必难过,我们安陵还会有很多人效忠于您的。安陵君:唐爱卿,这杯酒我敬你。安陵的安危全靠你了。 (唐雎接过酒,一饮而尽,慷慨而去,安陵君伫立良久,直到看不见唐雎的背影) 第三幕 秦侍卫:(高声)奉秦王意旨,宣安陵使者觐见。 (唐雎缓步入宫) 秦王:(席地而坐,一副傲气,稍仰着头)你是安陵君派来的? 唐雎:是,大王。 秦王:你叫唐雎? 唐雎:是,大王。

《唐雎不辱使命》课下注释(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下注释(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 说明:整理的这些资料,严格对照部编版新教材,自己使用,也方便大家使用。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表示祈使语气。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错意】在意。错,同“措”。 ⑧【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⑨【岂直】何况只是。 ⑩【怫然】愤怒的样子。 ?【公】对人的敬称。 ?【伏尸】横尸在地。 ①【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②【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③【抢】碰,撞。 ④【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⑤【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

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 ⑥【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愧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 ⑦【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杀后,逃到卫国,吴王圈间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同“苍”。 ⑧【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⑨【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⑩【缟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挺】拔。 ?【色挠】神色变得沮丧。挠,屈服。 ?【长脆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脆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 ?【谕】明白,懂得。 ?【徒】只,仅仅。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剌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剌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稷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块土地,那很好:即使这样,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这块土地,希望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是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我不放在心上。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并守住这块土地,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脱掉鞋子,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志士发怒啊。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上天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眼前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直起身子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呢!我明白了:韩魏灭亡,可是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只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点击课件,显示课题) 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的出处,谁来把大屏幕上的内容给大家读一下。 (点击课件,显示如下内容: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pèi)(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生:(起来读) 师:读的声音很宏亮,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向他学习。 【课前检测】 师: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做“问题导入”第二题的注音题。 (点击课件,出示注音的题目: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逆()傀()徒跣()抢地() 缟素()庸夫()色挠() 指名学生回答,并随手点击出示正确答案,加以订正)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不错。 师:再请一位同学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给大家读一下。 (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分析历史人物,学习唐雎的说话技巧。) 【合作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要求是能口头准确翻译课文,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完成,然后做学案第5题和第6题,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大家交流解决,时间5分钟。 生:(开始自学,老师巡视) 师:好!时间到,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解释字词、通假字、“以”的用法、翻译等内容: 1.解释以下重点词语 〖易〗〖其〗〖加惠〗〖弗〗〖因〗〖错意〗〖广〗〖逆〗〖轻〗〖与〗〖岂直〗〖怫然〗〖公〗〖布衣〗〖免冠〗〖徒跣〗〖抢〗〖庸夫〗〖士〗〖休祲〗〖缟素〗 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⑵仓鹰击于殿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 ⑴以大易小。() ⑵徒以有先生也。() ⑶以君为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