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为例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

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此前提下,我国网络舆情已逐渐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和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很多公共危机事件都会在网络上引起网民

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形成意见的自由市场。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的十分可观,以及其在社会中处于一个相对的特殊位置。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深入探讨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极其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舆情;影响;对策;公共事件

一、网络舆情的概论及发展现状分析

(一)网络舆情概论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

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地球村”这个外部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素质等均为网络舆情提供了基本条件。网络舆情在一系列的过程下

由虚拟走向现实世界。

网络舆情定义为: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

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经研究分析,本文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

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

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

影响、政府公信力巨大。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隐蔽性、随意性和多元

化的特点。

(二)网络舆情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已开始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和一

些事件的发展动向。近年来多起公共危机事件在网络辅助下迅速发展起来,网络舆情起到

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越来越强烈地干预着事件的发展趋势。网民作为网络舆论的主导

者在最近的公共危机事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越来越积极的参与热情。现阶段,我国网络

舆情依旧处于正面舆情与负面舆情并存的现状。而随着网民年龄逐渐降低,我们应时刻重

视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调适和矫正网名的不良社会心态。

二、网络舆情对公众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公众事件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在这个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的当代社会,网络舆论倾向于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多起公共危机事件在网络辅助下迅速发展起来,网络舆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越来越强烈地干预着事件的发展趋势。

网络舆论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催化剂,现实中的许多危机事件往往一转移到网络上,就一发而不可收拾,愈演愈烈,成为大规模的公共危机事件。经过网络环境的催化和发酵,短时间内扩大了事件的知名度,得到众多网民的关心及参与。因此网络舆论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以杭州飙车案为例,本来只是一起普通的恶性交通事故,结果却演变成危及地方政府和城市形象的公共危机事件,且持续数月,网络舆情在其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公共事件处理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政府在公共事件中对大众的公关工作,既要能够控制事态的影响,又要保证大众对事件的知情权。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的信息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旦政府被发现有虚假或者隐瞒的情况,一方面政府的公信力就要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政府本身在主导化解危机的过程中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一言以蔽之,网络传播方式的兴起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布不实信息的风险。网络舆情不是单独存在的,他的意义在于制止群众将不合理的思想转化为行动.因此,为了更好的遏制在网络中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演变成现实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这个主要要从理论研究方面,网络技术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入手,如果网络舆情管理的思路不对,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网络舆情对公众的影响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特别是社交应用平台强大的互动功能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且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制造谣言,混淆视听,这些行为极可能成为关注焦点,进而产生传播加速度,最终形成网络的涨缩效应,使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网络的发声者身份构成具有复杂性,在同一事件中网民的立场与观点有差异,且很多时候不能判断未发声者的真实想法,所以网上民意是否真实、全面、客观,还需具体考量。同时,在群体性事件中理性的丧失很可能产生“网络暴力”,进而引发网络传播的涨缩模式,群体性事件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这点

不容小觑。由此可见,主流价值观,特别是正确的,理性的,积极的主流价值的形成对公众思想的引导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慢慢由量变形成质变,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被网络舆情所影响。

三、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我国18-24年龄间的人数在网络媒体中所占比例最高。由此可见,大

学生群体在网络媒体中所占比例很高。除此,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正趋于独立、完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法多。从而,不难推测出其对网络舆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是超乎名人舆论的主导作用。

(一)、大学生网民群体是网络的先行者和生力军

大学生网民群体是网络的先行者和生力军而且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必将对社会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民群体既影响着网络和社会文化,也必然受着网络的影响。在我国网民中,大学生网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人数庞大,而且思想进步,思维敏捷,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是网络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对新事物和新思想充满无限热情的大学生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网络大军中的主体甚至中坚力量。这当然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有着必然的、不可忽视的联系,而我国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触网、用网提供了便利。大学校园成为我国互联网网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可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十分活跃的网民,大学生网民是整个网民群体中队伍最为庞大,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空间。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甚至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今,我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 后和90 后,他们是生长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基本上普及的时代,是最先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成长的时代,数字科技对这一群体来说就像是家常便饭,绝不会让他们感到陌生。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了若指掌并能熟练地操作与运用,通过网络他们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提升个人素养,从容地应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新挑战;经由网络他们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社会交往空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

总之,他们已经将自己融入了网络世界,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自己视为网络社会的永久居民。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许行 指导教师:陈金华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SNS 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 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兴趣。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然而,由于受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生的黄山事件的影响,使得后期数据被迫删除而样本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接受调查学生的组成片面性,调查样本具有参考价值而不具备严格的代表意义。但是,依然可以从调查中收集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 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 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十分危险的。” 一位旅游管理系的受访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认为“网民有以道德讨伐的名义执行法律职责的倾向。” 然而,有不少受访者有另外的看法。一位新闻系的受访者说:“‘网络暴力’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网络环境不成熟的表现,现实压力、突发性事件、其他观点表达渠道缺失,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条件,而这本身并非是网络舆论的错。事实上,网络舆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被忽视者的关注,和对真理的追求。” 甚至有受访者认为,网络舆论只是一种舆论,网络只是一种渠道,而只是因为网络的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篇一: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正如一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一边是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一边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

网络舆情中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中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对网民和生活中的社会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态度。网络舆情通常涉及社会的热点事件,因而经常在网络中快速传播,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因而,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网络数据,通过聚类的方法发掘网络舆情中的热点问题。实验证明该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热点挖掘能力和及时的能力。 标签: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统计方法 一、舆情信息的获取 舆情分析的第一步是要对网页中的信息进行抓取,第二步是对抓取的网页的信息进行预处理。 对网页信息抓取主要采用网络爬虫,爬虫的主要作用是将互联网上的网页下载到本地形成一个互联网内容的镜像备份。它既可以爬取网页链接,又可以爬取网页的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它通过关键字的搜索将对应的统一资源定位为相关的网页页面进行抓取,通過对其进行文本和图像的解析,提取对应网页的文本和图像信息并进行保存。本文中主要提取的是网页的文本信息。 而中文分词是把中文中的汉字系列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中文词汇。由于中文词汇与词汇之间的界限远不如英文单词那样清晰,因此,中文分词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当前中文分词主要是从主要包括字符串匹配分词方法和机器学习的统计分词方法。字符串匹配分词方法是事先通过一定的方法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字典,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待分词的词汇与数据库字典中的词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分词的方法。机器学习的统计分词方法是通过词汇出现的频率和在文中的含义等信息对汉字的这些特征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分词。字符串匹配分词方法比较准确,但缺乏灵活性,机器学习的统计分词方法能对词的语意进行识别,但由于算法的不完善,准确率不高,因此,在实际中通常是将这两种结合来实现分词。 中文分词的词性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形容词和副词常表示事物的状态和特征,因而经常能表明作者对事件的喜怒哀乐之情;动词一般就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它是对事物采取的动作的直接体现。这些词在舆情分析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档特征的提取 一个网页的文本通过分词后会有成百上千个中文词汇,如果直接对其分类会影响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在分类前要去除一些无关的词语,留下最能代表文档特征的一些分词作为文档的特征。文档特征提取最主要的方法是把文档的内容和词频进行结合。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及学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一)网络舆情的学科属性 网络舆情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门包含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信息学的边缘学科。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政治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的发展以及与公共政策的联系,还有网络民意与选举的关系和直接民主的可行性;社会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分层、过程、变迁、趋势和原因,网络舆情对人格的影响,公共情绪的控制,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法律制定和法院裁决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舆情预测社会运动等;传播学主要研究网

络舆论导向的策略和传播途径。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第二种说法,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如何定义,网络舆情总是离不开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关键词,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而网络舆情是可测可控的,其四大可测要素包括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 (三)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国内从事公开网络舆情研究和监测的各类机构很多,已初步实现各领域覆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一.选题意义 身为90后,我们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比以往的70后、80后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互联网,网络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也更加大。网络是我们了解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近几年,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我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工具,尤其是新浪微博成为我们了解时事热点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社交工具使我们参与网络讨论更加方便,也使我们接触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观点,接收到良莠不齐的信息。每当一个事件发生,网络上会出现受人追捧的几个主要观点,网络舆论由此而来。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这把剑的背后人物的真实目的如何,有些时候许多人无法正确辨别,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他们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研活动。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本次问卷共有100份,分网络问卷30份和纸质问卷70份,回收率100%。网络问卷的调查对象含本校和外校大学生,纸质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生命科学院学生。其中第 6,8,10,11题有一两个同学未选择选项,具体题目中有注明。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37人所占比例为37%,女生63人所占比例为63%。由此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比男生多了26%,比例较为失衡。 2.您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 大三 D大四

由上图我们可以得知此次的调查对象中大二学生占73%,人数最多;其次为大三学生占24%;大一、大四分别只占2%、1%。各个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不太均衡。 3.您经常上网吗? A经常 B有时上 C不太 D从不 从上面柱状图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100人中有83人经常上网,占83%;15人有时上网,占15%;2人不太上网,占总人数的2%;从不上网的人数为零。由此可以推知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4.您对从网络上所得到的信息作何看法? A完全可信 B具有参考价值 C怀疑态度 D完全不可信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的研究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不仅需要各级党政干部密切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与国外相比,我国网络舆情还存在以下特殊情况: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容易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二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容易使一些人出现情绪化冲动,以致不能明辨是非。三是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于回避或堵塞。因此,网络这把锋利的“双刃剑”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社会管理者应当了然于心。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舆论,社会管理者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 这样的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首先是舆情分析引擎。这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1、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2、倾向性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

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廊坊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课调查报告 姓名韩智杰 学号 化材学院本科(本、专)2011 级应用化学专业1班题目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成绩 日期2013.12.03

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一、前言 互联网被称做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倾流行,越来越多得介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网络存在着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浏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大学生们是怎样认识这个第四媒体的呢?为了探明目前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我们以某高校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性别和所处年纪有关,也和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家里和宿舍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性,目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既爱又恨。 二、调研概述 1、调查目的 (1)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年龄、时间、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的体验进行调查。

(2)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戏、网恋、娱乐等。(3)最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廊坊师范学院为主体,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体,以大一的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学生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问卷由17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学生关于上网基本情形、偏好、上网影响及其他方面的具体情况。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图-1:问卷有效回收率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分析

学校如何应对舆情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悄然崛起,网络传媒独有的互动性和流动性使其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彰显。我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步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负面、消极、虚假的信息对校园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伴随着网络舆情的频繁爆发,一件件突发事件更是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如何对校园舆情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控,如何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对学校网络舆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舆,是指公众。舆情就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学校网络舆情则是特指与学校有关系的网络评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性、多元性、复杂性、集中性、持续性、诱因性等多重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决策部署、校园师生权益、校园形象声誉等几个话题领域。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我们的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操作,都走在了探索的前列。在学校领域,由于认识落后等原因,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不能精确知道网络舆情发布的时间,容易延误应急处理的程序;二、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缺乏研究,致使应对措施无的放矢;三、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健全,反应不及时,应对策略捉襟见肘。 针对学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一支由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为主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管理人员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主动撰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没个家庭都会有网络方面的接触,因而网络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的迅速快捷等优势,再加上网上的匿名制和无规则性,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愈发强大。中国网民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而以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传播方式,更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网络的发展使民众的舆论监督更直接、更有效。“华南虎”的造假案,“天价香烟”的腐败案,孙春龙网络上书案,以及“奥运火炬遭劫”全球华人网友的互动,网络无不以其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多元性,强化了舆论监督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促进了民众参与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但是凡事有利必定有弊,那么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的利弊在什么方面呢?两者之间需要怎样的协商以致可以达到平衡呢。 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它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现今网络成为人们群众反映心声的一个良好平台,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对某一焦点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而当今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两会召开期间,许多民众都是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呼声,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当然做了不小的贡献。例如农民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事件,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应,赢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有利于政府注意保护农民工的利益。网络舆论就相当于面对面,它可以解民疑,使政令更加畅通,可以减少腐败,加强民主,杜绝暗箱操作,使见不得阳光的行为无处藏身。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群策群力,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二网络舆论具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利于汇集各种优秀的思想舆论,推动社会的发展,由于网络的无限制性,因此,在网络上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也更为真实,并且网络的宽容性很高,可以对万千思想进行筛选组合,形成新的想法,可以极大的扩充人们的视野,达到思想的碰撞。网上议政带来的舆论监督已经形成,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网络建立更加便捷通畅的沟通渠道,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舆论的发展壮大除了利以外呢,还存在的几大弊端:首先,由于它是匿名制,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没有追究责任的具体措施,因为很多人在网络上会无所顾忌的发表反共反人民的言论,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有少数人提供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混淆视听、经查纯属子虚乌有。这种缺乏自律意识,无视社会责任的轻率行为既浪费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又伤害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的声誉。有的与网友讨论不讲道理,乱扣帽子,用强势的言辞压人,甚至危言耸听,动辄对别人进行无理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些都给网络的风气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网络和谐环境的建立,对于舆论的监督也没有起到推进作用。其次,缺乏网络监管易导致“网络暴力”侵犯公民权利,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人肉搜索,由于人肉搜索的不规范性,它已经把舆论跟司法混为了一谈,很多人肉搜索都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安全损失,特别是乱发虚假新闻进行打击报复的人给被害者带来了不小的创伤,,“人肉搜索引擎”导致的权利滥用、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而由此引发的网络混战和道德滑坡反而刺激了更多网民参与进来,当网络群体聚集一起,人肉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迅速叠加膨胀,随时暗含着社会的隐患。这正是网络舆论不规范化的体现,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庞杂而缺乏客观性。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形成的群体心理机制因缺乏有效地监管。最后网络“泛媒体”特性易造成新闻失真,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特征为网络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网络舆论监督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看成多人对多人的信息交流融合。网络媒介传播的多维性、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等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摘要:随着 3G、4G 时代的到来,网络和便携式设备的普及,各类信息向大学生席卷而来。作为网络中活跃的群体,大学生世界观和心理还未真正成熟,为了研究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的心理特征,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态度与上网时间有关;(2)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所产生的行为与他们对网络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认识有关( 3)面对网络舆论,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并肯定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必要 性。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舆论;心理特征 一、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年轻力量,具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随着信息网络覆盖大学校园,大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获得信息,网络舆论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与其他媒介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具有不同的特点:多元性的意识形态;包含了互联网中大量的灰色化信息以及庸俗化信息;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相互冲突等 [1][2] 。因此,大学生群体面

对网络舆论时,其产生的心理影响以及相对独立的思 维方式和性格特征是什么?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为此,本研究以“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为重点,选择了江苏某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采用了 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四百多位大学生的数据,试图 从数据中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二)大学生 的上网时间和专业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三)当 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程度与面对网络舆论的心理态度有 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四)大学生能够清醒的辨别 网络舆论吗?对网络监督有什么看法?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由统计数据分析得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专业有 一定的关系,文科类的学生上网时间呈下降趋势,上 网时间小于 2 小时的学生明显比理工科类的学生多, 理工科类有超过 内, 科类的多,而上网时间在 8 小时以上的学 生数量文科 类和理工类相当, 文科类的略多。 由于学科性质不同, 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学科差异和性别差异。文科类女生 居多,并且课业负担相对轻松,然而上网时间却在 两 小以内的学生居多,说明文科类的学生不是很依赖网 半的学生上网时间在 2-4 小时以 网时间在 4-8 小时之间的理工科类的学生比文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摘要:现如今,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而网络舆论也越来越重要,在人们生活中影响越来越来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大大加深,在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应冷静思考,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和正确处理相关网络舆论事件。 关键字:大学生网络舆论正确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变得很普遍,甚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网络,他们经过网络可以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学习自己不懂得知识和了解时事,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它扩大了人们的视眼,让人们不再只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小区域里面。而网络生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影响力也在逐渐的加强,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的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面对网络舆论的现状,逐步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 当代学生应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如果我们没有正确使用网络,或者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那将造成我们对社会的误解及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 网络舆论就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而简单的说,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网络的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事情。通过网络,就可能变成一件众人所知的大事,引起众人的关注,成为每个人口中的话题。而网民的语言和舆论也将引起对当事人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当事人要么变成大家的偶像,那么就变成大家的“敌人”。 不久之前,在网上发表的《DHA借势口碑传播》,这份策划方案是意在抹黑伊利集团的儿童奶产品QQ星,目的即是制造民意,打击QQ星的市场份额,操纵利用非主流媒体,攻击深海鱼油,引发社会公众对深海鱼油产生关注,进而产生恐慌。这份策划案的执行堪称到位,一周时间内,问答类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地密集出现了关于深海鱼油的帖子,然后再引出伊利QQ星。《抵制伊利集结号用我们的行动救救孩子》一帖甚至获得了超过20万的点击量。而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利用网络引起大众舆论,对整个行业形象和信誉造成的伤害,误导了人们,使网民们妄加猜测,进而舆论越演越烈,使得人们活在恐慌之中。然而后来经过警方证实调查,并无此事,是蒙牛集团液态奶事业部的一个产品经理为了自己私人利益而胡乱编测的。 由此可知,有些人借用网络舆论来进行炒作,来谋取自己利益或进行商业竞争。而他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弱点:一个人说有老虎,人们不会相信;三个人说有老虎,人们就会相信。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而妄加推断。要了解事情原由及通过多方证实后,我们才能下结论。 然而网络舆论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它起到了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例如,有一个人做了好事,被其他人发现了。就把这件事传在网上,而得到网民们的赞扬。最主要的是提高了网民的意识,使人们像这位好心人学习,使世界到处充满爱。 曾经一个贪官,他每天做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发在网上。里面是记录他每天和哪些人吃饭、喝酒及怎样贪污受贿的事情。而这时有关于这个的网络舆论一片哗然,让人们知道了这个贪官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让这个贪官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同时也捍卫了我们的法律,保护了人们的财产。由此可知,网络舆论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通过网络舆论,我们可以揭露他们的丑行,批评他们的错事及给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进行改正。 以上说明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及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使民意表达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成为人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时也能够加强我国人民的团结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舆论又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

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胡锦澜: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2012年03月27日新华网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悄然崛起,网络传媒独有的互动性和流动性使其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彰显。我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步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负面、消极、虚假的信息对校园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伴随着网络舆情的频繁爆发,一件件突发事件更是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如何对校园舆情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控,如何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对学校网络舆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舆,是指公众。舆情就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学校网络舆情则是特指与学校有关系的网络评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性、多元性、复杂性、集中性、持续性、诱因性等多重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决策部署、校园师生权益、校园形象声誉等几个话题领域。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我们的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操作,都走在了探索的前列。在学校领域,由于认识落后等原因,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不能精确知道网络舆情发布的时间,容易延误应急处理的程序;二、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缺乏研究,致使应对措施无的放矢;三、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健全,反应不及时,应对策略捉襟见肘。 针对学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1、调查背景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益流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网络存在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阅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全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为了探明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我们以某高校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性别、年级、有关,也与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宿舍和家里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奴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又爱又恨。 2、调查目的 (1)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时间,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

的体验进行调查。 (2)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戏,网恋,娱乐等。 (3)最受大学生喜欢的软件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3、调查对象及地点 本次调查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主体,分别在社科楼,寝室,小篮球场,体育楼,人行路上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体,以大四的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同学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4、调查经过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200名大学生关于上网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级、花费时间、从事活动、对网络舆论的了解、获取信息手段、关心的话题、对网络舆论的评价、对此的态度等等。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5、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于2016年9月28,9月29日完成。 6、调查人员组成 此次调查以寝室为单位,由寝室全体人员组成。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

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复和办理网民留言,把网民诉求留在本地网站,防止舆情事件扩大化,推进网络规范运行。四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健全由新闻发言人、网评网宣员共同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认识现状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认识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同学: 您好!本次调查问卷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认识的现状,我们在高校展开这项调查。本调查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大约将占用您2分钟的时间,我们将对调查资料严格保密。请您认真填写,感谢您百忙之中的填答和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支持与配合!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所学专业是? ________________ 4.您经常上网吗? A经常 B有时上 C不太 D从不 5.您平均每天使用多长时间上网? ______________ 6.您上网常做的是哪些事情?(可多选) A随便浏览B查看新闻、资讯 C收发邮件D乱逛论坛 E搜索资料 F聊天交友 G玩网络游戏 H听歌、看电影7.您认为您使用网络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A获得国内外最新实事资讯 B能够参与实事评论 C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络D方便学习,扩充知识 E娱乐F其它 8.您通常是通过何途径来了解网络信息的?(可多选) A门户网站B搜索引擎C大型论坛 D博客 E邮件 F其他专题网站 9.您上网主要关注那些事件?(可多选) A时政B公共安全C法治事件 D腐败现象 E社会生活F明星、娱乐G其他 10.您对从网络上所得到的信息作何看法?(可多选) A完全可信B参考价值C怀疑态度D完全不可信 11.目前,您的新闻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 A当地报纸B口头传播 C网上新闻 D校园 12.您对网上的新闻帖子的可信度的评价?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90% F大于90% 13.您是否在网上发布新闻? A经常B偶尔C从不发帖子 14.您认为网络行为中是否已经存在道德约束? A不太清楚B否,基本看不到有约束存在 C是,但是仍需要加强D是,已存在比较强约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