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白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白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白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白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为有效防治白飞虱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飞虱;发生;防治

随着西华县农业结构调整、花卉苗木的引进和种植、经济作物与特色产业面积的逐年扩大,白飞虱(主要种为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发生和危害也日趋严重,加之温室大棚规模与数量的剧增,又为白飞虱种群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导致近年来西华县白飞虱发生与危害一直居高不下,造成损失达15%左右,严重的可达30%~40%,更甚者可达75%或者绝收。

1白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白飞虱体外覆盖一层蜡质,具备很快的繁殖速度,世代重叠,传病途径广泛,对化学药剂抗性极强,防治难度较大。白飞虱共有3个虫态:卵、若虫、成虫,成虫有翅具飞翔能力,成虫羽化后在中上部成熟叶片上产卵。

白飞虱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的年份发生早、发生严重、持续为害时间长,反之则发生晚、发生轻、持续危害时间短;白飞虱主要为害阔叶作物,尤以茄果、瓜类和麻类最严重;白飞虱在棉株不同空间层次的分布量不同,一致的规律是下部>中部>上部;白飞虱在西华县发生盛期在7—9月,全年危害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在大棚内危害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至6月中旬[1-2]。

白飞虱寄主作物广泛,不同作物表现出的受害症状也不相同:番茄等果菜类受害后,果实成熟不均匀;甘蓝、花椰菜等叶菜类受害,叶片枯萎、黄化、萎缩;萝卜等根菜类受害后根茎白化、无味、重量下降;棉株受害后,叶片黄化、萎蔫、植株矮小或者枯死、蕾铃大量脱落。

白飞虱对农作物另一重大间接危害是传播病毒病,可传播的病毒达70多种,能感染瓜类、豆类、茄果类等作物,损失严重。

2防治措施

根据白飞虱的发生特点,在防治上应遵循治早、治小、治少的原则,协调运用多种有效措施,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保证、物理防治等其他措施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方法。

2.1物理防治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灰飞虱是近年来淮安市楚州区小麦的常见虫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介绍麦田灰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其防治时机、防治药剂及方法,以为当地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灰飞虱;发生;防治 灰飞虱是近年来淮安市楚州区小麦上的常见害虫,已同麦蚜虫一样成为麦田的常规害虫,灰飞虱对小麦的危害表现为3种[1-2]:一是直接刺吸危害,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空秕粒增多,严重时造成“冒穿”倒伏,如2008、2009年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的成摊枯死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二是间接危害,通过灰飞虱传毒引起小麦病毒病,如小麦条纹叶枯病和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一般在冬前或早春开始发病,病株生长停滞,分蘖增多,叶色浓厚,最后逐步死亡,小麦条纹叶枯病症状同水稻条纹叶枯病症状相似,一般在抽穗以后表现症状,心叶发黄,叶脉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抽出的穗子颜色淡黄,无法灌浆;三是通过灰飞虱排泄蜜露造成煤污,俗称“煤黑穗”,小麦穗子发黑,品质下降,如2009年水稻后期灰飞虱大发生,许多麦穗发黑,表面有一层霉层即为飞虱危害形成。 多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兼治麦田灰飞虱,防治药剂和时机大多不恰当,再加上“治虫控病”和“治麦田,保秧田”的策略,防治效果多不理想。近年来,由于气候及播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麦田稻飞虱的发生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直接威胁,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其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1麦田灰飞虱发生特点 灰飞虱在完整的稻桩上越冬,冬季和春季其数量平稳;4月下旬,越冬代灰飞虱羽化,大量繁殖,危害加剧;5月上旬,进入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达到最高虫量;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1代成虫,小麦黄熟前至收获完毕为其迁出期。 由于当地粳稻均为直播且生育期较长等,小麦播期也相对较迟,免耕麦和稻套麦面积较大,这类田块免少耕,越冬代灰飞虱的死亡率较低。据淮安市楚州区植保站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2011年1代灰飞虱的虫口密度分别为371.7、543.6、571.5、984.6、1 116.0、1 051.2头/m2,呈逐年上升趋势,个别灰飞虱发生严重田块虫口密度甚至达3 600~4 500头/m2。 2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时机 越冬若虫往往在稻桩基部和土缝中栖息,位置隐蔽,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的“药肥混喷”时期,越冬代往往已羽化成成虫甚至进入产卵期,不是防治的最佳时机。5月上旬后期至5月中旬前期(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灰飞虱及玉米粗缩病

编辑词条 灰飞虱 目录[隐藏] 基本信息 详细特征 病原及发病现状 防治办法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 分布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 寄主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 识别特征属于同翅目飞虱科。 [编辑本段] 详细特征 成虫:长翅型体长(连翅)雄虫3.5毫米,雌虫4.0毫米;短翅型体雄虫2.3毫米,雌虫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雌虫则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前翅近于透明,具翅斑。胸、腹部腹面雄虫为黑褐色,雌虫色黄褐色,足皆淡褐色。 卵:呈长椭圆形,稍弯曲,长1.0毫米,前端较细于后端,初产乳白色,后期淡黄色。 若虫:共5龄。 第1龄若虫体长1.0-1.1毫米,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胸部各节背面沿正中有纵行白色部分。 2龄体长1.1-1.3毫米,黄白色,胸部各节背面为灰色,正中纵行的白色部分较第1龄明显。 3龄体长1.5毫米,灰褐色,胸部各节背面灰色增浓,正中线中央白色部分不明显,前、后翅芽开始呈现。 4龄体长1.9-2.1毫米,灰褐色,前翅翅芽达腹部第1节,后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胸部正中的白色部分消失。

5龄体长2.7-3.0毫米,体色灰褐增浓,中胸翅芽达腹部第3节后缘并覆盖后翅,后胸翅芽达腹部第2节,腹部各节分界明显,腹节间有白色的细环圈。越冬若虫体色较深。 [编辑本段] 病原及发病现状 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第1代若虫于5月中旬至6月大量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中旬羽化,第2代若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孵化,并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第3代于7月至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若虫在8月中旬至11月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羽化,有部分则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状态,第5代若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孵化,并进入越冬期,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8℃左右,冬季低温对其越冬若虫影响不大,在辽宁盘锦地区亦能安全越冬,不会大量死亡,在-3℃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才产生麻痹冻倒现象,但除部分致死外,其余仍能复苏。当气温超过2℃无风天晴时,又能爬至寄主茎叶部取食并继续发育,在田间喜通透性良好的环境,栖息于植物植株的部位较高,并常向田边移动集中,因此,田边虫量多,成虫翅型变化较稳定,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成虫喜在生长嫩绿、高大茂密的地块产卵。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每个卵块的卵粒数,由1-2粒至1 0余粒,大多为5-6粒,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短病及条纹矮缩病等多种病毒病。 防治办法 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2) 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 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对策,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对策。 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及其防治 灰飞虱是一种重要媒介昆虫,能传播多种病毒病,近年来在江苏省已导致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及玉米粗缩病大面积流行,这些病害如控制不好可造成作物毁灭性的损失,对粮食生产威胁极大。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区别

稻田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差异及防治策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均属同翅目飞虱科,均为迁飞性害虫。在稻田中常混合发生,我国对两种飞虱的监测调查方法相同,防治工作中所选择的药剂种类、施药技术大致相当,习惯上统称为稻飞虱。然而,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是两种不同种的昆虫。两者在为害特点、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抗性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分清两种生物的差异性,对防治药剂的适当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为害特点上的差别: 白背飞虱,学名Sogota furcifera Horvath。以成虫和若虫群栖稻株叶鞘下部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穗期受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穗变褐色;秕谷多等为害状。 褐飞虱,学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损失很大。 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为害位臵相对较高。即白背飞虱喜欢在叶鞘下部为害,而褐飞虱在稻株茎基部为害。 二、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发生规律上的差别: 白背飞虱初次虫源由南方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一年发生4~1l代不等。成虫具趋光性,趋嫩性,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为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 褐飞虱在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到北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发生时间要早。白背飞虱在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发生较严重,而褐飞虱在抽穗扬花期发生较严重。 三、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适宜温度上的差别: 白背稻虱相对褐飞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在30℃高温或15℃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

玉米灰飞虱防治

中文名称:灰飞虱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 英文名称:small brown rice planthopper 中文别名:蛔虫、蚰虫 拉丁学名:Laodelphasx cstriatellus(Fallen) 分布区域: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自沿海各省、西至新疆,都有分布,尤其以华东、华中、华北发生较多。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成虫体长3.5—4。2毫米,黄褐至黑褐色。头顶略向前突,其长稍大于复眼间的距离,复眼及单眼均黑色,额侧脊略呈弧形,颜面纵沟黑色。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斑。雌虫小盾板中央淡黄白色或淡黄褐色,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黄褐色斑,雄虫小盾板黑色;短翅型体长2.1—2.8毫米,翅仅达腹部2/3,余均同长翅型。卵长茄形,微变曲,长约0.7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卵成块产于口十鞘,叶中肋或茎秆组织中l卵粒成簇成双行排列,卵帽露出产卵痕,如一粒粒鱼子状。若虫近椭圆形,初孵若虫淡黄色,后呈黄褐色至灰褐色,也有呈红褐色,第3~4腹节背面各有一灰白色的“八”字形斑。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取食看麦娘、游草、稗草、双穗雀稗,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 发病特点:一年发生4~8代,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草子田以及田边,沟边等处的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但较褐飞虱弱。成虫寿命在适温范围内随气温升高而缩短,一般短翅型雌虫寿命长,长翅型较短。雌虫:羽化后有一段产卵前期,而其长短取决于温度高低,温度低时长,温度高时短,但温度超过29~C时反而延长,发生代一般为4~8天。卵产于稻株下部叶鞘及叶片基部的中脉组织中,抽穗后多产于茎腔中。每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灰飞虱天敌种类与稻田其它两种飞虱相同。灰飞虱对玉米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玉米一旦染病,几乎无法控制,轻者减产30%以上,严重的绝收,因此玉米粗缩病又称为玉米的癌症。 玉米症状特征:玉米出苗后被灰飞虱危害后即可感病,到5-6叶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中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宽、短、硬、脆,叶背的叶脉隆起。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丛生,成对生状,病株似“君子兰”植株,农民朋友通常称作“万年青”。病株根少而短,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根易分叉,丛生状。 灰飞虱防治技术要点 1、灰飞虱可近距离扩散和远距离随高空气流迁飞,如一个地块喷药,可迅速转移至未施药地块和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中,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很难整体压低虫口密度,必须进行统一防治,至少以村为单位,统一时间,联防联治,使该虫无处可逃。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也要进行喷药,最好在喷施杀虫剂的同时加入百草枯(克芜踪)、草甘磷(农达)等除草剂杀灭杂草,破坏该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量。要发挥专业机防队作用,大面积防治,降低防治周期,提高防治效率。

玉米常见虫害

1、粘虫 粘虫是玉米常见的虫害之一,又名行军虫,属鳞翅目,主要吃食玉米的叶片,发生严重的年份,能把叶片吃光,造成绝收。从外观很好分辨,头红褐色,体色由淡绿至浓黑,体长17-20毫米,如上图所示。防治玉米粘虫很简单(本篇文章只讲化学药剂防治,下面也一样),市面上的药剂也有很多,常用的有50%辛硫磷、40%毒死蜱、甲维盐等,药剂很多也比较便宜。 2、玉米螟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也属于鳞翅目,据统计,每年玉米螟是造成玉米减产危害最大的害虫。 玉米螟的成虫,大约长13-15mm,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如果该年雨水较多,玉米螟的发生就会越多,同理,干燥、气温高的年份,发生就会减少。 玉米螟的防治药剂也有很多,因为同属于鳞翅目类,所以,50%辛硫磷、40%毒死蜱、甲维盐等,都可以有效防治。 3、灰飞虱 说灰飞虱前,相信大家都知道玉米的一种病害,一旦大面积发生就绝产,也被成为玉米的“癌症”,它就是粗缩病,而粗缩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灰飞虱的传播,所以,很多朋友把防治灰飞虱作为头等大事。 灰飞虱一般体长2.5-4mm,前翅近于透明,两侧暗褐色。 防治药剂同样不少,一般建议播种前拌种防治,如果后期有发生,及时喷打药剂治疗,且不可晚喷,主要药剂有:扑虱灵、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都可以。 4、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幼虫,看着和地老虎差不多,往往有人把二点委夜蛾的危害,当作地老虎在作怪,从幼虫上看,不仔细分辨,还真看不出两者的区别。 二点委夜蛾的头部呈褐色,身体是黄黑色到黑褐色。成虫体长10-12mm,前翅黑灰色,后翅银灰色。 药剂防治,还是以播种前包衣为主,如有发生,可选用毒死蜱、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氰菊酯灌根防治。 5、蓟马

白粉虱

白粉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菜地、田地、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可以存活。成虫寿命较长,每雌可产卵300余粒,成虫有趋嫩性,在嫩叶上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在叶背面为害,3天内可以活动,当口器刺入叶组织后开始固定为害。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一、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 1.繁殖场所多,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2.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面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 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寄主植物有200余种。蔬菜作物中主要为害瓜类作物;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以及莴苣、菊芋、马铃薯、苋菜等多种作物。 4.具有较特殊的生活习性。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由于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情分布,这就给防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白粉虱的防治对策 1.轮作例茬在白粉虱发生猖獗的地区,应选择芹菜、茼蒿、芜姜、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莱,既免受此虫为害,又可有效地防止向棚室蔓延。 2.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3.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可用敌敌畏乳油加硫黄粉和木屑点燃熏蒸。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4.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5.生物防治当温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2.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6.白粉虱危害初期,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25%扑虱灵2000倍液,或30%啶虫脒喷雾,隔5~7天用上述农药交替喷雾,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包括选用适宜农药种类、浓度、应用时间及方法等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即每株平均有成虫2~3头时进行,尤其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除选用对路药剂外,喷药时间最好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中、下午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

温度对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昆虫学报Acta Entomologica Sinica,June2008,51(6):640-645ISS N045426296温度对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张爱民,刘向东3,翟保平,顾晓莹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南京 210095) 摘要:为了明确温度对灰飞虱种群的影响及其在种群暴发中的作用,本文对不同温度下(18~30℃)灰飞虱种群的生长发育、存活、翅型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18~27℃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0℃明显抑制了若虫的生长发育,其发育历期延长了16d左右,但对卵期无影响。21~27℃下灰飞虱的存活率较高,在81%~88%之间;但30℃下存活率极低,仅为5%左右。 温度影响了灰飞虱种群的性比和翅型,18℃下雄性显著多于雌性,21~30℃下性比接近1:1;18℃和21℃下雄性个体中长翅型和短翅型的比率无显著差异,但24℃和27℃下长翅型极显著多于短翅型。雌性个体以短翅型为主,但24℃和27℃下也有长翅型个体出现。18~27℃下灰飞虱的产卵量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但30℃时成虫寿命极短,没有卵产生。18~27℃下灰飞虱种群增殖能力很强,种群趋势指数在30~46之间,很易暴发成灾。本研究还得到了灰飞虱各龄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这有助于灰飞虱发生期的预测。 关键词:灰飞虱;温度;存活;繁殖;性比;翅型;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中图分类号:Q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426296(2008)0620640206 I 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mall brow n planthopper,Laodelphax striatellus(F allén)(H emiptera:Delphacidae) ZH ANG Ai2Min,LI U X iang2D ong3,ZH AI Bao2Ping,G U X iao2Y ing(Department of Entom olog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survival,wing dim orphism and fecundity of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S BPH)at different tem peratures(18-30℃)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in fluences of tem perature on development and outbreak of the S BPH popul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 duration,longevity of adult,preoviposition and oviposition duratio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 perature from18℃to27℃,whereas the development of nym ph became slow at30℃, and the development duration was delayed about16days.H owever,the high tem perature of30℃did no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gg stage.The survival rate of S BPH was higher(81%-88%)at21-27℃, but it decreased to5%as the tem perature increased to30℃.The effects of tem perature on sex ratio and wing dim orphism of S BPH were als o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x ratio(female∶male)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1∶1at18℃,whereas there was n 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21-30℃.T he numbers of macropterous males and brachypterous males were similar at18℃and21℃,but the macroptery was significantly m ore than the brachy ptery at24℃and27℃.T he brachyptery was dominant in females,but the macropterous females were als o found at24℃and27℃.T he number of eggs per female increased as the tem perature increased from18℃to27℃,but at30℃the longevity of female adults was very short and they did not lay eggs.T he fecundity of S BPH was higher at18-27℃,and the trend index of experimental population was37132,43130,30123and 46161at18℃,21℃,24℃and27℃,respectively.T his im plied that the S BPH population was liable to outbreak under these tem peratures.T he thresh old of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 perature of each instar of nym ph were measured in this study,which are useful for forecasting the occurrence date of S BPH.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农业)(BG2007341) 作者简介:张爱民,男,1981年生,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研究,E2mail:2006102089@https://www.360docs.net/doc/d416614038.html, 3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2mail:liuxd@https://www.360docs.net/doc/d416614038.html, 收稿日期Received:2007212206;接受日期Accepted:2008203227

飞虱有哪些危害

飞虱有哪些危害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形态特征,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呈弧形。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卵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变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末龄若虫体长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白背飞虱耐寒力较褐飞虱强,越冬地区范围稍广,海南岛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为终年繁殖区,越冬北界暖冬年份在北纬26℃左右。 飞虱的越冬虫态和越冬区域因种类而异。褐飞虱在广西和广东南部至福建龙溪以南地区,各虫态皆可越冬。冬暖年份,越冬的北限在北纬23°~26°,凡冬季再生稻和落谷苗能存活的地区皆可安全越冬。在长江以南各省每年发生4~11代,部分地区世代重叠。其田间盛发期均值水稻穗期。白背飞虱在广西至福建德化以南地区以卵在自

生苗和游草上越冬,越冬北限在北纬26°左右。在中国每年发生3~8代,为害单季中、晚稻和双季早稻较重。灰飞虱在华北以若虫在杂草丛、稻桩或落叶下越冬,在浙江以若虫在麦田杂草上越冬,在福建南部各虫态皆可越冬。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中、下游5~6代,福建7~8代。田间为害期虽比白背飞虱迟,但仍以穗期为害最烈。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摘要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灰飞虱在大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大丰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发生,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因此,针对水稻灰飞虱发生的新特点,采取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我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因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麦子收获迟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影响,我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蔓延,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1 为害症状 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灰飞虱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 2 发生特点 2.1 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特大 本市常年稻麦连作,麦子面积在4万公顷左右,灰飞虱寄主十分广泛,而麦子及禾本科杂草为主要适生寄主。因此,本市虫口密度高,如2005年越冬代和一代高峰期虫量分别达67.5万头/hm2、135万头/hm2,夏收后害虫虽大量死亡,但迁居秧田的有效虫量仍高达120万头/hm2、。 2.2 带毒率较过去明显提高 据2005年测定,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一代灰飞虱平均带毒率14.22%,2004年平均带毒率15%,2006年越冬代平均带毒率20.9%,远高于病害大流行指标。灰飞虱的带毒群体量大,大量的带毒灰飞虱促进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 2.3 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一代、二代致病力强

白飞虱防治技术

白飞虱防治技术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白粉虱成灾,咋办有效彻底消灭白粉虱的特效药看这里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在保护地、露地均易发生此害虫。 温室中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各地多种作物也均发生较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烟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难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施药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发生规律 全年有两个关键的时期: (1)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 危害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它还会传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1.药剂用的太频繁等,其抗性增强。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18℃时需天一代;24℃时需天;27℃时需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每雌虫的产卵数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 3.繁殖寄居场所多 温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爆发原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爆发原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引言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建种于1926年,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 ide,飞虱亚科Delphacinae,属偏北方种类。广泛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国内几乎遍及所有的稻区,主要以长江流域和华北稻区发生较多[35,37]。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原苏联、蒙古、保加利亚、匈牙利、英国、德国、土耳其、太平洋岛屿等。在热带国家如菲律宾、北苏门答腊和印度支那的高原水稻上也发现了灰飞虱[41]。灰飞虱除以成、若虫直接刺吸为害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外[5,21],更为严重的是还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小麦条纹病、玉米粗缩病等多种农作物病毒病[30,32, 25,40,24,29,27,34]。2004年江苏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高达157.13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9%,田间绝收面积近1.33万hm2。据一些专家的保守估计,仅这一项就给江苏地区的经济造成了近100亿元的损失[7]。 1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1.1灰飞虱越冬虫态和场所 灰飞虱能以休眠或滞育状态进行越冬,越冬虫态为2-5龄若虫,以4龄若虫为主,成虫不能正常越冬[8,20]。但在我国南部气候较温暖稻区如广东则无越冬现象,且能继续取食发育,冬季仍能继续为害小麦[36]。Bae等亦报道韩国庆尚南道省东部密阳县的灰飞虱越冬若虫的体重在12-4月间仍不断增加,且无休眠或滞育越冬习性[23]。灰飞虱若虫能在麦、看麦娘、紫云英、蚕豆、胡萝卜、野茭白和芫荽等植物上越冬。其越冬场所也较为多样,若虫能在田埂、荒地、沟渠边及路旁杂草丛中以休眠或滞育方式进行越冬[9]。魏勇良和王幼辉等报道越冬若虫还可潜入枯枝落叶下或土块下越冬[39]。但李济宸等认为当寄主植物越冬干枯死亡时,在其上面越冬的灰飞虱也随之死亡,在土缝中越冬的可能性不大[13]。 1.2灰飞虱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昆虫种群的扩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害虫,寄主植物的种类与特性对其生长繁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钦俊德,1987)。灰飞虱食性比较广泛,不仅取食水稻,还为害高粱、麦类、稗草、早熟禾、狗尾草、大画眉草、游草、高扬茅、牛筋草、三棱草等多种作物和杂草,并随着季节变化而转换寄主植物[15,42,43,44]。早在60年代,就有关于不同饲料植物对灰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的报道。以水稻(拔节,孕穗期)和稗草为饲料的,若虫发育快;其次为三棱草;而以稻秧、芦苇为饲料的,若虫发育缓慢[2]。近年来,亦有一些关于寄主植物

白飞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成灾,咋办?有效彻底消灭白粉虱的特效药看这里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在保护地、露地均易发生此害虫。 温室中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各地多种作物也均发生较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烟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难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施药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发生规律 全年有两个关键的时期: (1)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危害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它还会传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1.药剂用的太频繁等,其抗性增强。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每雌虫的产卵数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繁殖寄居场所多 温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4.它的四个虫态同时分布 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且体表布蜡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 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 植株上虫态较杂,不好防治。一般药只能杀死成虫,很难杀死卵和幼虫,用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导致比较难治。 5.人们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蔬菜定植后,嫩叶梢是粉虱类害虫取食的最佳食物,有些菜农朋友对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还有定植后,蔬菜开始生长,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6.药剂选择问题 有些药剂只杀成虫不杀虫卵,导致虫卵孵化后成虫不断;也有些药剂只杀虫卵而不杀成虫,导致成虫不断产卵,卵孵化后成虫不断。 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药剂,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蚜酮、噻虫嗪等,这些药剂都是治成虫的,打完药之后会死一大片成虫,但对于其它三个虫态卵、若虫和蛹来说,没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过段时间还会有成虫危害。 防治对策 1.轮作倒茬 在白粉虱发生猖撅的地区,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种类应选芹菜、筒篙、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菜,既免受危害又可防止向棚室蔓延。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稻田常见的飞虱有几种?什么样?稻田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雌成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形成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惩时变成黑褐色,致辞使被害株枯死、倒伏;抽穗后被害,影响谷粒的饱满度,造成减产,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1)褐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毫米,雌虫体色暗褐色或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片为褐色至黑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膨大,鞭节细长,在复眼下方向两侧横出;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头部正面看有3条纵脊连续;翅与体色相同,翅脉黄褐色,前翅有翅斑;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2/3左右,后翅仅显翅芽,翅尖较圆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雄虫相同。此外,还有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型。②卵。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胖。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卵块中的卵粒排列紧密,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相平。③若虫。初龄淡黄白色,后变褐色。5龄若虫腹部背面第3~4节上各有1个“山”字形白色纹,翅芽达腹部第四节。若虫落水后,后足均向两边平伸成“一”字形。(2)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约4毫米;头部正面看有两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绿色,有黑褐色斑,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复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②卵。细长,略弯,长约0.97毫米。初产时乳白

色,以后渐变为黄色。卵块中卵粒成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③若虫。初龄若虫灰褐色。3龄翅芽显现。腹背灰黑色,第三、第四节各有1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5龄若虫翅芽明;显,前翅芽尖超过后翅芽的尖端;腹背灰黑色,斑纹很清楚。若虫落水,其后足向两侧伸成“一”字形。(3)灰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雌虫体长3.5~4.2毫米,雄成虫体长3.5毫米。短翅型雌成虫体长2.1~2.8毫米,雄成虫体长2.1毫米。体淡黄褐色到灰褐色,雄虫体色变化大且偏深。头部颜面2条纵沟,黑色。雌虫小盾片中央淡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黄褐色斑纹。雄虫小盾片一般黑色。翅淡黄色,有褐色翅斑。②卵。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8毫米。初产卵为乳白色,斗透明,孵化前在较细一端出现2个红色眼点。每一卵块通常有卵4~6粒,多者10~20粒,卵粒成簇或双行排列,卵帽微露于卵痕之外。③若虫。成长若虫体灰黄色至黄褐色,腹部两侧色深,中央色浅,第三、第四节各有l对浅色“八”字形斑纹。若虫落水后,后足向后伸成“八”字形。(记者佚名)

细胞色素P450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中的作用

细胞色素P450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中的作用稻飞虱是水稻重要害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化学防治。 然而,化学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使其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及新烟碱类等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同时也加快了昆虫对新型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速度。害虫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靶标敏感性降低和解毒代谢作用增强两个方面。 其中,靶标通过突变或者量变导致其与杀虫剂结合能力发生变化,使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另一方面,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等解毒代谢酶通过基因扩增、表达量增加及酶活性增强来提高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能力,产生代谢抗性。 细胞色素P450是超基因家族,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昆虫P450不仅参与合成和代谢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多种内源化合物,还能够代谢植物毒素、杀虫剂等外源化合物。 P450作为一种多功能氧化酶,能够代谢几乎所有种类的杀虫剂,在害虫抗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在实验室筛选的褐飞虱品系中发现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或者量变能够导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但该机制在田间抗性种群中并不普遍。 在田间抗性种群中,P450.在褐飞虱对吡虫啉抗药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稻飞虱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利用杀虫剂对敏感品系稻飞虱进行连续筛选获得抗性品系,并寻找抗性品系中过量表达的P450基因;另一方面通过药剂诱导敏感品系稻飞虱,寻找被诱导后表达量发生变化的P450基因。

结合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通过RNAi和体外表达代谢实验共同分析P450在稻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杀虫剂交互抗性的关系。一、吡虫啉对褐飞虱P450基因的诱导表达分析褐飞虱基因组中共发现54个P450基因,而目前报道与吡虫啉抗药性相关的P450基因只有两个(CYP6ER1和CYP6AY1),可能有更多的P450基因与吡虫啉抗性有关。 田间检测发现,8个田间种群对吡虫啉都存在不同水平的抗性,尤其是湖州种群和无锡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分别达到了 71.83倍和82.26倍。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PBO对8个田间种群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P450在褐飞虱抗吡虫啉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湖州种群中PBO的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通过比较吡虫啉处理前后敏感品系褐飞虱P450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发现18个P450基因诱导后出现表达量上调,其中8个属于CYP3Clade,8个属于 CYP4Clade,2个属于CYP2Clade,MitoClade中没有基因被诱导表达量上调。在这些被诱导上调的 P450 基因中有 8 个基因(CYP4CE1、CYP417A1、CYP425B1、CYP6AX1、CYP6AY1、CYP6CS1、CYP6CW1和CYP6ER1)上调比率超过2倍,并且都属于CYP3 和 CYP4Clade;CYP6CS1、CYP6CW1 和 CYP6ER1 这 3 个基因上调比率超过4倍,并且均属于CYP3Clade中的CYP3家族。 在湖州种群中,除CYP6AX1外,以上检测8个P450基因(吡虫啉处理后敏感品系中表达量上调2倍以上)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其中差异最大的3个基因分别是CYP6CS6(9.8倍)、CYP6ER61(7.7倍)和C)和CYP6AY1(5.1倍)。吡虫啉处理湖州种群48h后,除了 CYP425B1外,其余7个P450基因表达量上调的比率都低于敏感品系。 结果表明,在敏感和抗性水平较低的种群中,与抗药性相关的P450基因容易

几种药剂防治灰飞虱的效果

几种药剂防治灰飞虱试验小结 宝应县植保植检站 2004年灰飞虱为特大发生年份,为摸清几种常用药剂对其防效,我站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二代灰飞虱若虫试验,现将有关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选择在望直港镇水稻进行,上茬小麦,供试水稻品种为武育粳5号,用药时田间飞虱以2、3龄若虫为主。 1.2供试药剂:25%粉虱净(噻·异)可湿粉,江苏东宝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30%抑虱净(混灭·噻)EC,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生产;10%利鼎峰可湿粉,昆山市鼎峰农药有限公司生产;30%乙酰甲胺磷EC,浙江嘉化实业服份有限公司生产;40%乐果EC,江苏腾龙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1.3处理与方法: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粉虱净40g/亩、抑虱净50ml/亩、利鼎峰30 g/亩,乙酰甲胺磷150 ml/亩、乐果150 ml/亩及清水对照。不设重复,小区面积50m2。用药时间为6月25日,用药方法为喷雾法,用药器械为手动喷雾器,对水量为每亩50kg,用药时田间上浅水层并保水。 1.4调查内容与方法:药前调查灰飞虱虫口基数,药后3天、5天分别调查各处理区虫量,以百穴虫量计,计算防治效果。 2试验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药剂对灰飞虱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3天、5天调查,粉虱净40g/亩、抑虱净50ml/亩防效相当,药后3天的防效分别为82.14%、83.97%,药后5天的防效略有下降,防效分别为76.19%、77.56%。利鼎峰30 g/亩的防效略低于以上两药剂,药

后3天、5天的防效分别为79.17%、72.22%。乙酰甲胺磷150 ml/亩、乐果150 ml/亩防效远远不及以上三种药剂,药后3天、5天的防效仅在50%左右。 表1:不同药剂防治灰飞虱的效果 3小结 从本试验结果看,25%粉虱净(噻·异)可湿粉、30%抑虱净(混灭·噻)EC、10%利鼎峰可湿粉对灰飞虱防效较好,达80%左右,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而30%乙酰甲胺磷EC、40%乐果EC防效较差,仅为50%左右,不宜作为灰飞虱的防治药剂加以应用。 2004年7月

白飞虱防治技术修订稿

白飞虱防治技术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白粉虱成灾,咋办?有效彻底消灭白粉虱的特效药看这里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在保护地、露地均易发生此害虫。 温室中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各地多种作物也均发生较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烟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难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施药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发生规律 全年有两个关键的时期: (1)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 危害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它还会传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1.药剂用的太频繁等,其抗性增强。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18℃时需天一代;24℃时需天;27℃时需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每雌虫的产卵数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 3.繁殖寄居场所多 温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 4.它的四个虫态同时分布 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且体表布蜡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 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 植株上虫态较杂,不好防治。一般药只能杀死成虫,很难杀死卵和幼虫,用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导致比较难治。 ? 5.人们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蔬菜定植后,嫩叶梢是粉虱类害虫取食的最佳食物,有些菜农朋友对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还有定植后,蔬菜开始生长,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 6.药剂选择问题 有些药剂只杀成虫不杀虫卵,导致虫卵孵化后成虫不断;也有些药剂只杀虫卵而不杀成虫,导致成虫不断产卵,卵孵化后成虫不断。 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药剂,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蚜酮、噻虫嗪等,这些药剂都是治成虫的,打完药之后会死一大片成虫,但对于其它三个虫态卵、若虫和蛹来说,没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过段时间还会有成虫危害。 ? 防治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