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综述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综述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综述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综述

摘要:维生素C(英语:Vitamin 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

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其广泛的食物来源为各类新鲜蔬果。

维生素C(英语:Vitamin C,又称L-抗坏血酸)为酸性己糖衍生物,是稀醇式己糖酸内酯,Vc主要来源新鲜水果和蔬菜,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Vc有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只有L-型的才具有生理功能,还原型和氧化型都有生理活性。

其结构是一种含有6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分子式为C6H8O6,分子量为176.1。

天然存在的抗坏血酸有L型和D型2种,后者无生物活性。维生素C是呈无色无臭的片状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由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较多,故蔬菜储存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流失。但在某些果实中含有的生物类黄酮,能保护其稳定性。

0 前言

维生素C的发酵是指通过发酵作用将原料转化为维生素C,再通过生物分离技术将其从发酵液中分离提纯,获取满足要求的维生素C产品。维生素C的发酵过程中包含菌种的培育、菌种的保藏、种子的制备、发酵动力学、发酵环节的控制和染菌及防治六个方面。概括地说,在发酵的整个过程中要选育出优秀的发酵菌种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予以保藏,保持其优良性状;在实际生产时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满足生产上对发酵菌的数量要求;对于发酵还应全面的考虑发酵的消耗、产率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控制方法提高效率;染菌和污染是发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严格控制,频繁检测确保发酵罐安全,避免或较小损失。

1 发酵机制

目前,维生素C发酵主要有葡萄糖发酵和山梨醇发酵,工业中使用的发酵方法分别为莱氏法和二步发酵法。

1.1葡萄糖发酵

葡萄糖发酵是以葡萄糖为原料生产维生素C的发酵方法。该方法包括莱氏法、新二步发酵法和一步发酵法,但后两种由于技术等原因尚未应用到生产中,这里将简要介绍介绍一下。

氏法是一种化学合成与一步发酵相结合的生产方法,生产工艺路线成熟,生产原料便宜易得,产品

质量好,收率高。因此至今瑞士的Roche、日本的Takeda、德国的E.Merk和BASF等国外生产维生素的主要公司均采用该方法。该方法生产工序多、过程长,难以连续化操作;使用大量有毒、易燃化学药品,造成环境污染等。为此,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致力于简化该生产路线的研究。[1,20,21]其合成路线如图1。

图1. 莱氏合成路线

新二步发酵法(相对于二步发酵法而言,将在后面对二步发酵法进行介绍)也称葡萄糖串联发酵法,是由D-葡萄糖依次经欧文氏菌、棒杆菌发酵生成维生素C。该法工序简单,但在原料和菌体处理等方面均有待改进提高,尚未能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

一步发酵法是在新二步发酵法的基础上,利用生物技术,采用重组DNA技术,构成工程菌,实现从D-葡萄糖到2-KGL的一步发酵。[1]目前,该方法尚处于研究之中。

1.2 山梨醇发酵

山梨醇发酵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的尹光琳等发明了二步发酵法的新工艺,它是目前唯一成功应用于VC工业生产的微生物转化法[1],是通过生物发酵得到2-酮-L-古洛糖酸,这有别于莱氏合成法中的化学合成,其发酵成分较莱氏合成法更多。[20-22]其发酵路线如图2(仅为发酵过程的一部分,其余过程与莱氏法相同)。

图2. 二步发酵法发酵路线

本文将以D-葡萄糖为开端,重点介绍二步发酵生产维生素C的过程,其中包括菌种的培育、菌种的保藏、种子的制备、发酵动力学、发酵环节的控制和染菌及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2 菌种的培育

二步发酵生产维生素C过程中用到的菌系为混合菌系[23],包含的发酵菌种类很多,这里将主要介绍巨大芽孢杆菌菌种的培育。(由于生黑醋杆菌的相关资料查不到,这里就不进行论述了,可以考虑从相关机构或科研院所直接获取现成的生黑醋酸杆菌,这也是获取菌种的一种方法)。

2.1菌种特性

巨大芽孢杆菌:杆状,末端圆;单个或呈短链排列,1.2~1.5×2.0~4.0微米;能运动;芽孢1.0~1.2×1.5~2.0微米,椭圆形,中生或次端生;能够液化明胶慢、胨化牛奶、水解淀粉、不还原硝酸;巨大芽孢杆菌为产孢杆菌,且为革兰氏阳性菌及好氧菌,也为常见的油中腐生菌。

2.2 菌种的分离

从巨大芽孢杆菌的特性分析,可以从腐败的食用油中分离巨大芽孢杆菌。具体方法是取适量腐败食用油,将其放入适合巨大芽孢杆菌生长的培养液中剧烈震荡,使其中的细菌大量进入到培养液中稀释溶液到适当的倍数,在合适的培养基上涂布、培养,长出纯的的单菌落,对单菌落中细菌进行分析,确定巨大芽孢杆菌。分离培养基成分(%):酵母膏 0.3、牛肉膏 0.3、玉米浆 0.3、蛋白胨 1.0、KH2PO4 0.1、MgSO4 0.04、尿素 0.1、CaCO3 0.1、山梨糖 2.0、琼脂 2.3、10ppm FeSO4 0.1mL/L、pH=607~7.0[2]。

2.3 菌种的检验

接下来进行的步骤就是对纯菌落中的细菌进行检验,确定巨大芽孢杆菌。进行该步骤在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是多重PCR技术检测。其基本方法是挑取培养基上单个菌落, 接种于营养肉汤液体,30℃快速振摇培养16h,, 离心取沉淀, 采用硅藻土吸附法快速提取各菌株的基因组DNA, 作为 PCR 的模板[3]。然后对所获取的DNA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扩增,获取足够量的DNA,以便进行测序。测序工作可送到专门服务公司进行,如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若要对菌种的形状加以改良,提高效率或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等,可通过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或人工选择等方法进行,如通过基因工程育种获得了能够生产胰岛素的菌种,利用射线照射、太空失重育种等。由于本文未涉及菌种改良就不详细叙述菌种改良这一方面的内容。

3 发酵环节的控制

发酵控制贯穿了整个发酵过程,由于发酵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如:发酵菌体本身的遗传特性、物质运输、能量平衡、工程因素、环境因素等)交叉影响,发酵过程的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想很好的对其进行控制以达到充分发挥菌种生产潜力的目的,就需要全面了解菌种本身的代谢特点(如生长速率、呼吸强度、营养要求(酶系统)、代谢速率)菌代谢与环境的相关性(如温度、pH、渗透压、离子强度、溶氧浓度、剪切力等),对各参数进行调节。[24]

发酵控制的参数分为物理参数、化学参数和生物参数三种。其中物理参数包括温度、搅拌转速、空气压力、空气流量、溶解氧、表观粘度、排气氧(二氧化碳)浓度等;化学参数包括基质浓度(包括糖、氮、磷)、pH、产物浓度、核酸量等;生物参数包括菌丝形态、菌浓度、菌体比生长速率、基质消耗速率、关键酶活力等。在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有温度、溶解氧、菌浓度、发酵液浓度、产物浓度、pH、呼吸强度、基质消耗速率、关键酶活力等。

对这些参数进行控制的前提是测出这些量,针对其实际大小和理论大小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针对工业中发酵生产维生素C主要是采用传感器实时测定并将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中予以分析显示,制导控制。

下面就详细叙述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过程中的一些控制。

3.1 伴生菌的控制

研究发现蜡状芽孢杆菌等伴生菌对氧化葡糖杆菌发酵将2-酮-L-古洛糖酸转变成维生素C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在协助氧化葡糖杆菌克服酸性条件,提高氧化葡糖杆菌发酵能力等方面效果明显),故而在发酵过程中可采取添加优秀的伴生菌并创造是一起生长繁殖的条件可有效提高发酵效率。[7-8,10,12] 3.2 添加成分对发酵的影响

在维生素C的发酵过程中的、添加成分分为两类,即用于发酵的原料成分和对发酵进行调节的非原料成分。前者主要是供发酵利用或供给发酵菌生长繁殖所利用,后者则主要是其调节作用,提高发酵效

率。

针对葡萄糖对二步法发酵生产维生素C的研究发现在发酵24 h添加葡萄糖能有效地延迟大菌裂解,使大菌处于稳定期的时间延长,从而产生更多的促进小菌生长的营养物质,促进2-KGA积累。添加葡萄糖时间过早或过晚都可能会破坏混菌的发酵体系,使小菌生长速度不稳定,从而抑制了2-KGA量持续积累。研究还发现加糖量的不同也会影响古洛酸的产量,在工业生产中就必须对其加以控制,从而获得较高的产率。[9]

外加离子会通过对代谢的调整来影响发酵,通过对离子影响的研究,,合理添加离子可很好地控制代谢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巨大芽孢杆菌主要通过其生长过程中的碱性分泌物和细胞外液中的活性蛋白对产酸菌起到伴生作用,前者促进产酸菌细胞增殖,后者激活并提高产酸菌关键代谢酶的活力,从而最终提高混菌发酵体系的2KGA转化率。离子注入对巨大芽孢杆菌自身的生长及细胞繁殖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离子注入诱导巨大芽孢杆菌的碱性分泌物加速了产酸菌的细胞增殖,同时提供了更有利于产酸菌代谢的pH环境。巨大芽孢杆菌总胞外液提高了产酸菌的糖酸转化能力;从总胞外液中纯化出的山梨糖脱氢酶激活蛋白促进了产酸菌山梨糖脱氢酶的活力,而这种促进能力因离子注入的诱导而得到增强。吕树娟等[13]对N+离子注入前后的巨大芽孢杆菌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发现了出发菌和突变株基因水平上的变异。对于本研究而言,低能离子注入BM80后可能引起其DNA碱基的变异、插入、缺失等基因突变,发生在碱性分泌物和胞外激活蛋白上的基因突变必然影响其生理生化水平上的表达,从而使其对产酸菌的伴生能力得到了提高。[11]

3.3酶的调控

酶作为生化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对代谢的调控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掌握并将其应用在维生素c的发酵中可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如山梨糖脱氢酶通过增加该酶的量可加速反应,同时这也带来了温度调控、pH调控及离子调控等方面的内容。[13-14]

3.4 温度、pH调控

调节适宜的温度和pH是确保发酵生产的必要条件,这其中就需要了解发酵在不同情况下的问题和酸碱度需求情况,在发酵罐中安装相关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它们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的调节。

温度的调控主要是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热会导致温度过高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发酵的正常进行,调控方法就是同冷却水冷却降温。

pH调控主要体现在发酵液的C、N比上,通过合体调发酵液,并实时添加相应成分可维持pH的相对稳定。

由于一些例子会对酶的活性、发酵菌的活性造成影响,通过相应的离子来进行影响以达到相关的目的。

3.5 发酵液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的营养成分随时都在变化,各成分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发酵的进行速率,这就带来了恒化、恒浊两个概念。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方式,一是发酵是通过补料在恒浊的条件下持续进行,同时连续不断的分理处发酵产品,避免反馈抑制作用;二是分批次进行发酵,待一批原料发酵结束后进行分离提取维生素C后再进行下一批次的发酵工作。[16]

发酵的控制还有很多,而且不同的发酵其可控制因子也是有差异的,这里就不做过多的介绍。

4 染菌与防治

染菌是发酵工业中的一件反常让人头疼的事,非常小的疏忽就会在成巨大的损失,怎样预防、必究就想的格外重要。总的来说,染菌与防治是一个具体的发酵控制的一个方面。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维生素C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控制与防治。

消除杂菌污染的关键是在发酵前进行彻底的杀菌,但其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就导致发酵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杂菌,若出现劣势种群或无害种群则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一旦被有害种群或优势种群污染,损失往往是很大的,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发酵液就全部损失掉了。

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随时的监控,当发酵罐中出现异常情况是立即进行相应的补救,如添加发酵菌,改变发酵观众的理化条件抑制杂菌的生长,提前放灌收获一些已经产生的维生素C,将发酵液进行灭菌处理再从新接种发酵菌进行发酵或用这些发酵液来生产其他产品,这都可选用的减少损失的方法。

另外,在二步法发酵生产维生素C工业中简便、快速、准确、灵敏检测维生素C含量,这在发酵的控制和补救中是必不可少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反高效液相色谱法就是两种比较好的检测方法。[17-19] 5 总结

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过程较为简单,但发酵过程中细节问题较多,严格按照科学规律操作来选育菌种,保藏菌种,制备发酵用种子,利用发酵动力学合理建立数学模型制导发酵控制,做好染菌与防治工作。在工业生产中还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提高理论的实用性,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参考文献:

[1] 田亚红,王丽丽,仪宏. 维生素C发酵工艺研究进展[J]. 河北化工. 2005 年第5期14-16.

[2] 赵军. 维生素C二步发酵伴生菌的筛选及其条件优化[D]. 13-14

[4] 王静,冯文亮,王丽丽,,仪宏. 一株芽孢杆菌在维生素C二步发酵中对小菌的促进作用.

生物加工过程[J]. 2009年1月. 9(1) 24-28.

[5] 魏东芝,袁渭康,尹光琳,袁中一,陈敏恒,维生素C二步发酵过程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 生物工程学报. 1992年. 8(3).

[6] 焦迎晖, 张惟材, 谢莉, 袁红杰, 陈梦霞. 维生素C发酵中伴生菌对氧化葡糖杆菌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2002年. 29(5) 35-38.

[7] 张舟,冯树,江晶,王勇,张忠泽. VC二步发酵伴生菌巨大芽抱杆菌的选育[J]. 微生物学杂志. 1999年6月. 19(2) 8-10.

[8]. 张静. 基于生化策略和组学技术的维生素C生产菌株间生理冠希辨析[D].

说明:因其中一些文献有的是在写作之前总体阅读时使用的,有的是不同文献之间重合较大,而在本文中为给与明确标注。

维生素c片工艺设计规程完整

1.产品概况 1.1产品名称:维生素C片 汉语拼音:weishengsu C pian 英文名:Vitamin C Tablets 1.2 规格:50mg 1.3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 批准文号:晋卫药准字(2015)第076009号 剂型:片剂 1.4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略带淡黄色片。 1.5 溶液的颜色:≤0.07 1.6 崩解时限:≤15分钟 1.7 成品率:≥97.0% 1.8 含量限度:含阿司匹林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 1.9 有效期:二年。 2.处方和依据

2.1 处方:原辅料名称每万片用量(g)原辅料处理 维生素C片 500 过100目筛 糊精 200 过100目筛 淀粉 30 过100目筛 枸檬酸 5 溶于乙醇中使用 55%乙醇 100ml 硬脂酸 20 过40目筛 2.2 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二部 3. 生产工艺流程图 3.1 生产工艺总流程图(另附) 3.2 制粒生产工艺流程图(20万片/料) (见下页)

4. 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4.1 原辅料处理 4.1.1 维生素C粉碎,过100目筛。 4.1.2 糊精、淀粉分别过100目筛。 4.1.3 硬脂酸过100目筛。 4.2 配料 4.2.1 按配料SOP操作。 4.2.2 按本品处方正确计算每料用原辅料量,双人复核,准确配料。 4.2.3 配料结束,及时结算用料、余料,如有出入停止下一步操作,尽快

报告车间,并查找原因。 4.3 制粒 4.3.1 按制粒SOP执行。 4.3.2 将配好的维生素C、糊精、淀粉加入立式市效湿法混合制粒机中,干 混10分钟。 4.3.3 加入55%乙醇8L,混合5分钟。 4.3.4 起动制粒器,搅拌切碎10分钟,使成均匀,细碎颗粒。 4.4 干燥:湿颗粒负压沸腾干燥,至水份达规定围(1~2%)控制进风温度80℃以下,出料温度45℃以下。 4.5 整粒 16目尼龙网整粒 4.6 总混:加入规定量的硬脂酸,总混30分钟,交中间站清验。 4.7 制粒工艺参数及注意事项: 序数项目参数备注

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

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大分子的粘多糖,是一种由-D-N -乙酰氨基葡萄糖和β-D-葡萄糖醛酸为结构单元,β-1,4-糖苷键连接成的一种链状高分子粘多糖。其分子量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又称糖醛酸,透明质酸具有特殊的保水作用,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保湿性最好的物质,被称为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为目前所公认的最佳保湿成分,在化妆品工业、医学研究、临床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透明质酸的提炼的方法有三种:组织提取,微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组织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的成本高,产量低,受原料资源限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具有不受原料资源限制、成本低、产量高、有较高的相对分子量、分离纯化工艺简便、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特点成为透明质酸生产的发展方向,因此开发先进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HA的技术十分必要。目前HA产业前景广阔,发酵法己成为HA生产的主流工艺,而发酵法生产HA的工艺仍需进一步完善。 微生物产HA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1937年,Kendall发现链球菌可以产生HA,后来发现主要是一些A群和C群链球菌,它们具有合成与代谢以HA为主要成分的荚膜的能力。随后很多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某些种属链球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同化吸收葡萄糖或其他碳源,以代谢物形式产生HA。随后经过不断地选育菌种和优化工艺,借助现代深层发酵技术与设备,HA的微生物发酵法被建立和应用起来。目前多选用链球菌、乳酸球菌类等(因此以下均以链球菌举例说明)。日本用发酵法生产了HA制剂.并对该产品做了大量的药效、毒理、药代动力学等非临床实验和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法生产的HA无局部及全身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主要包括两部分:发酵部分和下游提取工艺部分。发酵法生产HA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菌种、培养基和分离提纯工艺的选择。 一.发酵部分: 经过阅读与分析文献,我个人将发酵部分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菌种的筛选 2.菌种的诱变 3.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4.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 首先以链球菌制备HA的过程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基本流程:链球菌复苏培养后,用诱变剂诱变,挑出不溶血、不含HA酶的高产率菌株。进行稳定传代后增菌培养,所得的菌种即可作为生产菌株。放入发酵培养液后,在通风搅拌的情况下发酵40小时,对粘稠的发酵醪进行提纯分离等处理后得到分子量高、粘度大的HA。

实验三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注射剂(水针)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 熟悉注射剂成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方法,了解影响成品质量的因素 3. 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4.了解无菌与灭菌制剂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操作 二、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注射剂系指将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生产车间设施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澄明度合格、使用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稳定性合格,即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注射剂的pH值应接近血液pH值,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含量合格;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接近等渗。 维生素C(Vitamin C或Ascorbic Acid)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预防冠心病等,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但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氧化反应式如下: 抗坏血酸去氢抗坏血酸 2,3-二酮-L-古罗糖酸 + 草酸 L-丁糖酸 溶液的pH值、氧、重金属离子和温度对Vitamin C的氧化均有影响。针对Vitamin C溶液易氧化的特点,在注射液处方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怎样延缓药的氧化分解,通常采取如下措施: (1)除氧,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的接触,在配液和灌封中通入惰性气体,常用高纯度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2)加抗氧剂。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E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E 一.部门人员分配:市场部邢卫强万军训 技术部周焱罗刚 品控部曹卫东 总经理汤隽语二.市场部:①维生素E的结构 维生素E结构式 维生素E定义: 一组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生育酚类、三烯生育酚类。都有抗氧化功能,为动物正常生长和生育所必需。 中文名称:维生素 英文名称:vitamin E 外观:透明粘稠液体 颜色:微黄绿色 分子式:C29H50O2

分子量:430 维生素E的功能与用途:维生素E (Vitamin 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可抑制眼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 维生素E(Vitamin 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溶于脂肪和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不溶于水,对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敏感,对热不敏感,但油炸时维生素E活性明显降低。生育酚能促进性激素分泌,提高生育能力,预防流产,还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症、

烧伤、冻伤、毛细血管出血、更年期综合症、 美容等方面。近来还发现维生素E可抑制眼 睛晶状体内的过氧化脂反应,使末稍血管扩 张,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 三确定维生素E的生产菌种,工艺流程。 生产菌种:外硫代红叶植菌 工艺流程: 外硫代 发酵原料 红叶植菌 活化预处理 扩大培养发酵培养基的配 进一步扩大培灭菌 代谢产物和细胞的分离 大型发酵 细胞的加代谢产物的分离副产品和废物处理 代谢产物的纯化或加工

发酵法生产γ-亚麻酸技术

发酵法生产γ-亚麻酸技术 一、简介 γ-亚麻酸Gamma linolenic Acid;通用名异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维生素F,Octadecatrienoic Acid,GLA),分子式:C18H30O2。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γ-亚麻酸主要来源于月见草。此植物原产于北美,我国东北地区也有野生,近年来国内已进行大面积的人工栽培,仅吉林延边地区1988年的种植面积即达2O00公顷。 本品是组成人体各组织生物膜的结构材料,也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作为人体内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成年人每日需要量约为36mg/kg。如摄入量不足,可导致体内机能的紊乱,引起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 二、γ-亚麻酸的营养保健作用 1、抗心血管疾病作用 血栓素A2(TXA2)是内源性最强烈的血小板聚集剂和血管收缩剂,而前列腺环素(PGI2)为最强烈血管扩张剂。正常机体两者保持平衡,以维持血小板生理作用。一旦TXA2合成增多,PGI2生成减少,则增加血小板聚集作用,引起血栓。γ-亚麻酸抗血栓心血管机理:(1)GLA作为PGE1前体抑制血小板聚集;(2)GLA转化成DHA,γ-亚麻酸抑制血小板TXA2合成酶活性。因此对血栓症方面,γ-亚麻酸具有减轻的效果,可降低引

起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外,它也能抑制动脉粥样状硬化症的形成,保护缺血性心肌,减少坏死区,维持血小板的正常功能。 2、降血脂作用 γ-亚麻酸作为PGE1的前体可降低总胆固醇,γ-亚麻酸能增大胆固醇的 极性和水溶性,使之易被酶解,还可从血液中清除甘油三脂,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减少β-脂蛋白的生成。因此,γ-亚麻酸能降低 血液中总胆固醇含量,起到降血脂的作用。γ-亚麻酸是目前报道的治疗高血脂症疗效较佳、安全性最高的药物。 3、降血糖作用 由γ-亚麻酸组成的磷脂可以增强细胞膜上磷脂的流动性,增强细胞膜受体对激素(包括胰岛素)的敏感。由γ-亚麻酸而来的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质,可以提高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γ-亚麻酸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还可以帮助恢复糖尿病人细胞的脂肪酸去饱和酶的活性。 4、抗癌作用 γ-亚麻酸可作为潜在的抗癌药物。对γ-亚麻酸的研究表明,它具有明显的抗脂质氧化作用,因γ-亚麻酸在体内首先被氧化,从而减轻了细胞脂质过氧化损害。研究表明,γ-亚麻酸可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抑制人结肠癌、胃癌和胰癌细胞DNA的合成,γ-亚麻酸加Fe(II)对治疗乳腺癌效果 显著。

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发展

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过程监控方法浅谈 高淑华,刘 影 (东药集团设计院,沈阳 110026) [内容摘要]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重要一步化学反应是22酮基2L2古龙酸的酯化转化。此过程对VC产品的收率质量至关重要,由于没有准确快速的分析检测终点的手段,使生产中的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对此步的收率计算也很不准确。为实现对此过程的监控以判断酯化转化终点,保证产品质量,需要对酯化终点的酯化液和转化终点的转化液的物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酯化转化的时间进行控制,并且可以对酯化转化的收率进行计算,从而指导生产。本文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了几种快速简单的常规分析方法,p H 测定、水分测定、组分含量测定等,可以实现对整个酯化转化过程的监控,满足生产需要。 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发展 谢占武,周海霞,曹爱国 (东北制药总厂,沈阳 110026) [摘 要] 介绍了维生素C的理化性质及用途,主要探讨了两步发酵法的工艺发展过程,从发酵、提取、转化、酸化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维生素C;两步发酵;提取;转化;酸化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人体以及动植物体内,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从外界摄取。 1 维生素C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维生素C又名L2抗坏血酸,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易变黄,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结构中的烯二醇基不稳定,易氧化为二酮基。维生素C的用途非常广泛,常被用作食品添加剂或抗氧剂,在医药和临床上亦有广泛应用,在治疗坏血病、感冒、心血管缺陷、高胆固醇、糖尿病、精神抑郁症等疾病均有重要的用途。目前国内外生产维生素C的厂家主要有瑞士罗士公司、日本武田公司、德国BASF公司、东北制药总厂、河北维生、江苏江山等药厂,现在年产量已达到几十万吨。 2 维生素C的工艺发展进程及发展趋势 在几十年的工艺发展中,维生素C的工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维生素C主要的生产方法是莱氏法和两步发酵法。 211 莱氏法生产维生素C 莱氏法是最早生产维生素C 的方法,其以葡萄糖为原料,先经黑醋菌发酵生成L2山梨糖,再经丙酮化及NaClO氧化、水解得到22酮2L2古龙酸钠,然后进行化学合成得到维生素C。此法存在着很多缺陷,如生产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恶劣、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人们不断对此工艺进行改进。 212 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 70年代初,我国首先研究出两步发酵法,其先进性得到世界公认,它是以生物氧化过程代替莱氏路线的部分化学合成过程,进而合成维生素C。21211 发酵工艺 两步发酵法是以D2山梨醇为原料,经黑醋菌及假单孢菌得到古龙酸钠发酵液。与莱氏法相比,此法省略了酮化和NaClO氧化过程,简化了工艺,避免使用丙酮、NaClO、发烟硫酸等化学物质,极大地改善了操作环境。采用此法得到的发酵液收率高,目前收率可达到90%以上,除主耗山梨醇消耗较高外,其他辅料消耗较低。且在此法中,多为液体反应,物料输送方便,更有利于生产连续化和操作自动化。但此法仍存在很多缺点,如占地面积大、发酵基质浓度低、在高湿高温条件下染菌机率高、设备利用率低、后续处理能耗高等问题。在未来的工艺优化过程中,除了进行发酵工艺改进外,更应注重优良菌种的选育。(1)发酵液的提取工艺是维生素C生产行业中较为重视的问题。经过两次发酵后,发酵液的含量仅为6%~9%,且残留有菌丝体、蛋白质和悬浮微粒等,分离提纯较为困难。传统的处理方法有加热沉淀法。和化学凝聚法。 (2)加热沉淀法此法是传统工艺,分离手段较为落后。此工艺通用氢型树脂,调p H至蛋白质的等电点后加热除蛋白。采用此工艺既要耗能,又会造成有效成分在高温下降解损失,且发酵液直接通过树脂柱,会使树脂表面污染,降低树脂的交换容量和收率。两次通过树脂柱,带进大量水分,增大浓缩耗能。(3)化学凝聚法。此法采用化学絮凝剂沉淀各种杂质,避免了加热沉淀时有效成分的损失。但经此法处理后的发酵液离心后所得的上清液中仍然存在有一定量的蛋白,如发酵液染菌则处理的效果更不明显,上清液浑浊,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收率。针对以上两种方法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一种新的处理方法———超滤法在维生素生产中得以应用。(4)超滤法。超滤是一种新兴的膜处理技术,此法具有操作方便、节能、不造成新的环境

(完整版)维生素c注射剂工艺流程

第一章前言 1 引言 1.1维生素C注射液介绍 维生素C注射剂(即L-抗坏血酸)为维生素类药,能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帮助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酸排泄,因而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机体抵抗能力。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及治疗坏血病,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二烯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其水溶液与空气接触后,受氧的影响而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形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治疗活性,此化合物再被氧化则成草酸及L-丁糖酸。由于维生素C 注射剂在生产及贮存期间易发生变色等质量问题,是注射剂生产中较难掌握的品种之一。所以在其生产及贮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及考察,以达到有效提高制剂稳定性的目的。 1.1.1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 1. 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 2.. 丰富的胶原蛋白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3、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4、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5、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6、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7、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1.1.2维生素C注射液的药理性质 本品为维生素类药。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 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 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 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1.1.3药代动力学 蛋白结合率低。少量贮藏于血浆和细胞,以腺体组织内的浓度为最高。肝内代谢。 极少数以原形物或代谢物经肾排泄,当血浆浓度大于14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1.1.4适应症 (1)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2) 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维生素C促进去铁胺对铁的螯合,使铁排出加速。(3)特发 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4)下列情况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①病人接受 慢性血液透析、胃肠道疾病(长期腹泻、胃或回肠切除术后)、结核病、癌症、溃

维生素c的发酵流程

目录 1绪论 1.1引言-------------------------------------------------------------------- 1.2维生素c-------------------------------------------------------------- 1.2.1维生素c的性质-------------------------------------------- 1.2.2维生素c的功能与用途----------------------------- 1.2.3维生素c的生产现状------------------------ 1.2.4维生素c的发展状况------------------------- 2.发酵机制 2.1我国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发酵机制------------ 3.发酵工艺及特点-------------------------- 3.1二步发酵法--------------------------- 3.2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工艺流程---------- 3.2.1加热沉淀法-------------------------------- 3.2.2化学凝聚法-------------------------- 3.2.3超滤---------------------------- 3.2.4其他方法--------------------- 4.菌种培养基及种子的扩大培养------------- 4.1第一步发酵----------------------- 4.1.1菌种---------------------------- 4.1.2一级种子扩大培养---------------- 4.1.3第一步发酵培养----------------- 4.2第二步发酵--------------------------- 4.2.1菌种--------------------------------- 4.2.2二级种子扩大培养--------------- 4.2.3第二步发酵培养---------------------- 5.发酵工艺中的部分设备------------- 5.1机械搅拌罐--------------------- 5.2气升式发酵罐---------------------- 6.无菌空气制备系统------- 6.1发酵空气的标准----------- 6.2空气预处理与设备------------------ 6.3空气除菌的工艺流程----------------- 7.部分工艺计算--------------- 7.1物料衡算------------------- 7.2每天发酵液体积---------------- 7.3发酵罐公称体积-------------------- 7.4种子罐容积和台数------------------ 7.5种子罐公称体积------------------- 7.6发酵罐发酵过程中热效应计算------------- 8.三废处理---------------------- 8.1三废生物处理的目的------------- 8.2废水处理方法-------------------------- 8.3生物滤过法净化处理------------

维生素C合成工艺

第一节维生素类生产工艺 维生素是一类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既不是细胞的组成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一般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直接参与代谢的调节作用,而水溶性维生素是通过转变成辅酶对代谢起调节作用。不同的维生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时,可使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从而使机体不能正常生长,以至发生不同的“维生素缺乏症”。例如,缺乏V Bl可引起脚气病,缺乏V 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V C会引起坏血病等,总之,维生素在维持机体的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维生素C ( Vitamin C,V 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呈白色粉末,无臭,味酸,熔点190~192℃,易溶于水和甲醇,略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受光、热、氧等破坏,在碱液中或有微量金属离子存在时,分解更快,但干燥结晶后较稳定。V C 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领域。 维生素C的合成常通过化学或微生物方法获得,下面介绍主要的维生素C合成法。 1. 莱氏法 1933年瑞士化学家莱齐特因等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维生素C取得成功,也称莱氏法。该法是最早生产维生素C的方法,也是国外采用的方法。工艺路线如图8-1所示。 图8-1 莱氏法合成维生素C的工艺路线 工艺流程如下: (1)菌种的获得以D-葡萄糖为原料,加氢催化生成D-山梨醇,再加入醋酸菌如A cetobacter suboxyclans、A.raucons、A.aceti、A.Xylinoides等将山梨醇氧化成山梨糖,常使用的是A.suboxyclan和A.melangenum,这是该工艺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2)第一步发酵 a. 在进行发酵时采用的条件是温度为26~30℃,最适pH值为4.4~6.8。 b.培养基的成分: 0.5%酵母浸膏为主要营养源,山梨醇浓度为19.8%,通气量比1:1.8,30℃培养30~40h,收率可达97.6%。可采用流加山梨醇的方式发酵;有机氮提供氮源。 发酵结束后经低温灭菌,得到无菌的发酵液用于第二步发酵。 (3)第二步发酵 将氧化葡萄杆菌或假单胞杆菌经过二级种子扩大培养转移至含有上述发酵液的培养基中,于发酵罐28~34℃培养60~72h,发酵液转化,精制,获得维生素C。 注意在发酵过程需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将山梨醇中的金属离子去掉,因为Ni2+,Cu2+阻止菌的发育,Fe抑制发酵。 该法生产的维生素C产品质量好、收率高,达60%,而且生产原料易获得,中间产物化学性质稳定,一直是国外生产维生素C的重要方法。此法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如生产工序繁多、劳动强度大、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易造成环境污染等。 188

两步发酵法制维c

维生素C的制备 --浅析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技术㈠维生素C简介 中文名称:维生素C 英文名称:vitamin C 其他名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定义: 显示抗坏血酸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通称,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在氧化还原代谢反应中起调节作用,缺乏它可引起坏血病。结构式: 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晶体 熔点:190 - 192℃ 沸点:(无) 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 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nm,荧光波长-无nm 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 比旋度:+20.5°至+21.5° 化学性质 分子式:C6H8O6 分子量:176.13 IUPAC名: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 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1] ㈡两步发酵法制备维生素C: 历史:我国从1969年开始在微生物发酵-化学合成法的基础上进行维生素C二步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在1974年取得很大成功,是目前唯一成功应用于维生素C工业生产的微生物转化法。 意义: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实质上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代替莱氏法中的化学合成阶段,避免了丙酮,酸,碱或苯等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其工艺是D-葡萄糖以为原料,经催化氧化得D-山梨醇,然后经两步发酵(微生物氧化)得2-酮基-古龙酸,再经转化得葡萄糖。目前在我国已应用于生产,因其简化和缩短

了莱氏法,加快了维生素C 的生产速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2] 制备流程: (1)D-山梨醇的制备 原理:D-山梨醇是己六醇化合物,含有4个手性碳原子,具有D-葡萄糖的构型,故将D-葡萄糖C-1上的醛基还原成醇基而制得[3] [4] 工艺过程: 将水加热至70-75℃,在不断搅拌下,逐渐加入葡萄糖至全溶,制成50%葡萄糖水溶液,再加入活性炭75,搅拌10min,滤去碳渣,然后用石灰乳液调节PH 至 8.4。料液压到氢化釜!,加入骨架镍催化剂(葡萄糖量的20%),通入氢气,于 3.43MPa ,140反应至不吸收氢气为反应终点,料液先静置沉降,除去催化剂,再经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处理后,减压浓缩至浓度60%-70%的无色或淡黄色透明的黏稠液体。收率为97%左右。 (2)2-酮基-L-古龙酸的制备(两步发酵法) 原理:以D-山梨醇为原料,先经黑醋酸菌氧化得L-山梨醇,再以氧化葡萄糖杆菌和假单胞杆菌或芽孢菌组成的混合菌种氧化得2-酮-L-古龙酸 工艺流程 第一步发酵:黑醋酸杆菌(从D-山梨醇到L-山梨糖) [4] CH 2OH C C C C CHO HO HO H HO H H H OH H 2CH 2OH C C C C CH 2OH HO HO H HO H H H OH O 2CH 2OH C C C C CH 2OH HO H HO H O H OH COOH C C C C CH 2OH HO H HO H O H OH 内烯D-葡萄糖D-山梨醇L-山梨醇2-酮基-L-古龙酸氢化Acetobacter Pseudomonas CH 2OH C C C C CHO HO HO H HO H H H OH H 2CH 2OH C C C C CH 2OH HO HO H HO H H H OH O 2CH 2OH C C C C CH 2OH HO H HO H O H OH COOH C C C C CH 2OH HO H HO H O H OH 内酯化烯醇化D-葡萄糖D-山梨醇L-山梨醇2-酮基-L-古龙酸氢化Acetobacter Pseudomonas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综述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的综述 摘要:维生素C(英语:Vitamin 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 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其广泛的食物来源为各类新鲜蔬果。 维生素C(英语:Vitamin C,又称L-抗坏血酸)为酸性己糖衍生物,是稀醇式己糖酸内酯,Vc主要来源新鲜水果和蔬菜,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Vc有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只有L-型的才具有生理功能,还原型和氧化型都有生理活性。 其结构是一种含有6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分子式为C6H8O6,分子量为176.1。 天然存在的抗坏血酸有L型和D型2种,后者无生物活性。维生素C是呈无色无臭的片状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由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较多,故蔬菜储存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流失。但在某些果实中含有的生物类黄酮,能保护其稳定性。 0 前言 维生素C的发酵是指通过发酵作用将原料转化为维生素C,再通过生物分离技术将其从发酵液中分离提纯,获取满足要求的维生素C产品。维生素C的发酵过程中包含菌种的培育、菌种的保藏、种子的制备、发酵动力学、发酵环节的控制和染菌及防治六个方面。概括地说,在发酵的整个过程中要选育出优秀的发酵菌种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予以保藏,保持其优良性状;在实际生产时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满足生产上对发酵菌的数量要求;对于发酵还应全面的考虑发酵的消耗、产率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控制方法提高效率;染菌和污染是发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严格控制,频繁检测确保发酵罐安全,避免或较小损失。 1 发酵机制 目前,维生素C发酵主要有葡萄糖发酵和山梨醇发酵,工业中使用的发酵方法分别为莱氏法和二步发酵法。 1.1葡萄糖发酵 葡萄糖发酵是以葡萄糖为原料生产维生素C的发酵方法。该方法包括莱氏法、新二步发酵法和一步发酵法,但后两种由于技术等原因尚未应用到生产中,这里将简要介绍介绍一下。 氏法是一种化学合成与一步发酵相结合的生产方法,生产工艺路线成熟,生产原料便宜易得,产品

维生素C的制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22) [摘要]:目的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方法维生素C在潮湿状态或者溶液中下容易被氧化,而使药效降低,因此可以加入抗氧化剂;有些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维生素C被氧化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因此可以加入配合剂将金属离子配合,防止金属离子起到催化作用;溶液的pH也会影响到维生素C的氧化,在pH为5.0 ~ 7.0时,维生素C最稳定,所以可以加入碳酸氢钠调节pH。为了尽量避免微生物污染,对灌封等关键的操作步骤,生产上多采用层流洁净空气技术,局部灌封处达100级。结果维生素C注射液本为无色透明液体,但由于实验药品被严重氧化,制得的维生素C为橙黄色。本品为维生素类药,参与机 体的新陈代谢,增加机体的抵抗力,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愈合,预防冠 心病。结论维生素C经过经过抗氧化处理和无菌处理后能制得保质期较长的维生素C 注射液。本文就该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及改进方法作出了系统的报告如下。 [关键词]:维生素C注射液药物氧化分解处方设计 Preparation of vitamin C injections (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2 ) [ Abstract ] : The purpose of master injections ( small needle ) production process and operation points ; master the basic method of slow oxidative decomposition of the drug . Methods Of Vitamin C in the wet state, or the solution is easily oxidized , leaving the reduced efficacy , an antioxidant can be added ; some metal ions in solution serve as a catalyst during the oxidation of vitamin C , the complexing agent can be added the metal ions to prevent the metal ions catalyze ; pH of the solution will affect the oxidation of vitamin C, at a pH of 5.0 to 7.0, most stable vitamin C , sodium bicarbonate can be added to adjust pH. In order to avoid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for potting and other key steps , the use of laminar flow clean air technology on production, up to 100 at a local potting . The results of the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 (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08药学,200831***,南宁,530200) 摘要:目的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方法维生素C在潮湿状态或者溶液中下容易被氧化,而使药效降低,因此可以加入抗氧化剂;有些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维生素C被氧化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因此可以加入配合剂将金属离子配合,防止金属离子起到催化作用;溶液的pH也会影响到维生素C的氧化,在pH为5.0 ~ 7.0时,维生素C最稳定,所以可以加入碳酸氢钠调节pH。为了尽量避免微生物污染,对灌封等关键的操作步骤,生产上多采用层流洁净空气技术,局部灌封处达100级。结果维生素C注射液本为无色透明液体,但由于实验药品被严重氧化,制得的维生素C为橙黄色。本品为维生素类药,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机体的抵抗力,用于防治坏血病,促进创伤及骨折愈合,预防冠心病。结论维生素C经过经过抗氧化处理和无菌处理后能制得保质期较长的维生素C注射液。 本文就该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及改进方法作出了系统的报告如下。 关键词维生素C注射液;药物氧化分解;处方设计 Preparation of Vitamin C Injection Liu Wen-bo (Facult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530200) Abstract:Purpose: Control injection (small pi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operation points:Slow to grasp the basic method of drug oxidation and decomposition。methods: Vitamin C in humid conditions or under the easily oxidized in solution, leaving the lower efficacy, the antioxidant can be added;Some of the metal ions in solution is oxidized vitamin C play a catalytic role in the process,Therefore, agents can be added with the metal ions to prevent the metal ions play a catalytic role;Solution pH also affects the oxidation of vitamin C in pH 5.0 ~ 7.0, the most stable vitamin C, so you can adjust the pH by adding sodium bicarbonate.In order to avoid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the operation of the key steps in casting, production and use more laminar flow clean air technology, at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洪琅俞观文 维生素是人类和动物维持正常代谢与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证明,大多数维生素必需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体内合成或由肠道内细菌产生。维生素在人的机体内需要量虽微,但不可缺少;人体中若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某种维生素缺乏的疾病,例如: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就会引起佝偻病等等,可见维生素在机体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维生素按其理化性质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维生素有60多种,但迄今被世界公认的维生素仅14种,即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烟酸、维生素B6、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2、胆碱、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等。 维生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决定了它们的生产方法的多样性。在工业生产上,大多数维生素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得到;近年来,在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产量高、成本低、质量好,而且污染少,易处理,是代表着今后的发展方向。

用化学法合成的维生素主要有烟酸、烟酰胺、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等;采用人工培养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维生素目前有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生物素等。 几十年来,国际市场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一直在稳定的增加,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维生素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使维生素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推动了维生素生产和销售的快速增长,现在,维生素已成为国际医药、保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市场上一类主要的大宗产品。其中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是维生素产业中,生产和销售最突出的产品,仅这三个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20亿美元,维生素E的销售额最高,维生素C的产量最大。 现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几个主要产品分别简述如下: 1.维生素C 1.1概况 维生素C(Vitamin C)又称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饮料及饲料工业,是维生素类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随着维生素C新用途的不断开拓,全世界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是目前全世界产销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维生素产品,2003年全球市场年销售额达6亿美元左右,年产量约10万吨。 1.2产业概况 1.2.1国外产业概况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 D-氨基葡萄糖(D-glucosamine,GlcN)盐酸盐,又称盐酸氨基葡萄糖,是生物细胞内许多重要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合成双歧因子的重要前体,在生物体内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主要用于临床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癌细胞或纤维细胞的过度生长,对癌症和恶性肿瘤起到抑制和治疗作用;对于各种炎症,也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最新研究证明,氨基葡萄糖硫酸盐的效果更优于盐酸盐。另外,由于氨基葡萄糖可防止人体胆固醇的蓄积,长期使用可达到抗衰老的保健目的。 目前,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硫酸盐是壳多糖保健食品系列中最新的第三代保健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婴幼儿食品添加剂、糖尿病患者低热量甜味剂,也可作为抗癌、防癌、降血脂、降血压的食品添加剂;同时也应用于医药行业,如作为生化试剂用于药物合成以及用作抗细菌感染及免疫佐剂,是人体抗流感病毒的活化剂。 1生产工艺

目前,国内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传统生产方法有生物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两种,其中生物提取法为主要生产方法。生物提取法是指先从虾蟹壳中提取甲壳素或壳聚糖,再经盐酸水解而成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该生产方法的缺陷主要包括: 第一、来自水产品壳提取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对许多有水产品过敏反应的患者不适用; 第二、纯化工艺复杂,产品有鱼腥味,不稳定; 第三、受环境污染影响,从虾蟹壳中提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不可避免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相比较而言,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是一条更好的工艺路线。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产品无鱼腥味,生产资源不受限制;利用代谢工程进行菌种改良,可得到产量极高的工程菌,具有工业化大生产的潜力。 江苏海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美国最新的专利技术和高效转基因E. coli菌株,以葡萄糖等为原料,经发酵、提取、纯化、浓缩、结晶干燥等工艺生产氨基葡萄糖系列产品(盐酸盐、硫酸盐),具有转化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产品全部指标符合WS1-XG-028-2001国家药品标准要求,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维生素C制作过程及流程

维生素 维生素类生产工艺 维生素是一类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既不是细胞的组成物质,也不是能量物质。一般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直接参与代谢的调节作用,而水溶性维生素是通过转变成辅酶对代谢起调节作用。不同的维生素对物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时,可使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从而使机体不能正常生长,以至发生不同的“维生素缺乏症”。例如,缺乏V Bl可引起脚气病,缺乏V 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V C会引起坏血病等,总之,维生素在维持机体的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维生素C ( Vitamin C,V 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呈白色粉末,无臭,味酸,熔点190~192℃,易溶于水和甲醇,略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受光、热、氧等破坏,在碱液中或有微量金属离子存在时,分解更快,但干燥结晶后较稳定。V C 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领域。 维生素C的合成常通过化学或微生物方法获得,下面介绍主要的维生素C合成法。 1. 莱氏法 1933年瑞士化学家莱齐特因等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维生素C取得成功,也称莱氏法。该法是最早生产维生素C的方法,也是国外采用的方法。工艺路线如图8-1所示。 图8-1 莱氏法合成维生素C的工艺路线 工艺流程如下: (1)菌种的获得以D-葡萄糖为原料,加氢催化生成D-山梨醇,再加入醋酸菌如 188

A cetobacter suboxyclans、A.raucons、A.aceti、A.Xylinoides等将山梨醇氧化成山梨糖,常使用的是A.suboxyclan和A.melangenum,这是该工艺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2)第一步发酵 a. 在进行发酵时采用的条件是温度为26~30℃,最适pH值为4.4~6.8。 b.培养基的成分: 0.5%酵母浸膏为主要营养源,山梨醇浓度为19.8%,通气量比1:1.8,30℃培养30~40h,收率可达97.6%。可采用流加山梨醇的方式发酵;有机氮提供氮源。 发酵结束后经低温灭菌,得到无菌的发酵液用于第二步发酵。 (3)第二步发酵 将氧化葡萄杆菌或假单胞杆菌经过二级种子扩大培养转移至含有上述发酵液的培养基中,于发酵罐28~34℃培养60~72h,发酵液转化,精制,获得维生素C。 注意在发酵过程需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将山梨醇中的金属离子去掉,因为Ni2+,Cu2+阻止菌的发育,Fe抑制发酵。 该法生产的维生素C产品质量好、收率高,达60%,而且生产原料易获得,中间产物化学性质稳定,一直是国外生产维生素C的重要方法。此法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如生产工序繁多、劳动强度大、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易造成环境污染等。 2. 二步发酵法 二步发酵工艺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制药厂于1975年合作发明的,此法进一步发展了维生素C的生产,是目前唯一成功应用于维生素C工业生产的微生物转化法。工艺路线如图8-2所示。 第一步: 第二步: 图8-2 二步发酵法合成维生素C的工艺路线 生产过程如下: (1)第一步发酵以D-葡萄糖为原料,加氢催化生成D-山梨醇,再加入假单孢杆菌氧化获得L-山梨糖。 (2)第二步发酵 L-山梨糖通过小菌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大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伴生菌混合发酵得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 (3)提取采用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从发酵液中直接提取2-酮基-L-古龙酸,用甲醇-硫酸溶液洗脱,将洗脱液直接内酯化、烯醇化为维生素C。 (4)精制将上述维生素C通过活性炭脱色,于结晶罐内加入晶种结晶,冷乙醇洗涤,低温干燥,即可获得精品维生素C。 在生产中,第一步要严格控制反应过程的pH为8.0~8.5,避免葡萄糖的C-2位差向异构物被还原成甘露醇。整个发菌期间,要保持葡萄糖酸杆菌数量的一定,小菌将L-山梨糖转化为2-KLG,而大菌本身不产酸,是搭配菌,其作用仅是通过刺激小菌的生长而促进小菌产酸。2-酮基-L-古龙酸首先在甲酯中用浓硫酸催化酯化成2-酮基-L-古龙酸甲酯,再加入碳酸氢钠转化成维生素C盐,经离子交换树脂酸化,在50~55℃下减压烘干即得粗品。 目前我国采用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 3. 新二步发酵法 该法在工艺程序,原料方面都有所简化,收率高,应用前途广,但存在中间产物不稳定,生产效率较低、成本高等问题。实现工业化生产还需进一步完善。工艺路线如图8-3。 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