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 培养

课堂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 培养

课堂教学应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2-14T14:25:32.53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刘健[导读]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青县一中刘健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这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利用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斜坡辅设水管,从剖面图看到,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A可用测角器测出,水管AB的长度也可直接量得,当水管辅到B处时,设B离水平面的距离为BC,如果你是施工人员,如何测得B处离水平面的高度?有的同学提出从B处向C处钻个洞,测洞深;有的同学反对,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这样做费力;有的同学又反对,因为这不是费力问题,C点无法确定。应该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去解决:BC=AB?sinA(AB、<A均已知)。这实在是一个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主动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四、加强课外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何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个体的怀疑精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一步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在国外,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布鲁纳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他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欲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哪些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知识因素为问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要使个体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为问题意识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知识因素的丰富与提高促使知识范围增大,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个体认知结构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客观上为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积累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提出的问题在较低水平上重复,从而有所创新。 思维因素为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必然条件,问题意识建立于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类型。依据吉尔福特的界定,聚合思维等同于传统智力,它和知识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一样;而发散思维不仅是创造力的基础,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3-01-10T08:55:37.483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程建亚[导读] 随着数学新课改的推进,应用数学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首要目的,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韩庄九年制学校程建亚 初中生因为面临三年后的中考,能否考上重点高中就成为每一个学子的心愿,基于这个出发点和目的,学生以及教师都过多的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而忽略了本应作为重要一环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倾其所有”的向学生讲解公式、定理及其应用,对于例题中本应学生自己思考的地方,教师都越苞代俎的帮学生思考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数学学习兴趣缺失,不知道数学知识的真正用处,也不知道这些数学原理的由来,在中考的压力下,被动的学习、记忆、演算。 随着数学新课改的推进,应用数学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首要目的,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应用意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于应用意识的解释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应用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仅仅会背定理、公式、会解答一定的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才能由“死”知识成为“活”知识,才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新课标》还从三个层面解读了应用意识。(1)使学生明白,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着数学应用的痕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作用于生活实践。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股票、储蓄、市场风险评估、工程测绘、数字化技术等等都蕴含着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领会到这些,才能觉得学有所用,才会有学习数学的乐趣。(2)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只有具备数学眼光和数学知识的人才能发现,并进而积极地用所学知识去找寻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如果缺乏数学的敏锐和应用意识,欧拉也就不会知道,同样长度的篱笆,围成圆比围成矩形,小羊吃到草的面积更大些。(3)学生能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主动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老师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不仅仅能解决老师教的数学应用案例,遇到新的实际应用也能调动自己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从而使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达到一个新的界面。例如在某些地方有的人在玩一种博彩游戏:从1-50中选数字进行下注,开出的数字如果是所压数字,就返还下注金额的40倍,如果没中就通吃。通过学习的概率知识进行分析可知,有 50种可能性,猜中的可能只有11种,中奖概率是50,所以,这种玩法注定下注的人要吃亏。 二、赋予数学知识实际背景,加深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因为数学本身的特点是抽象的、枯燥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就必须建立在感兴趣上,这就需要我们为所讲授的知识描画实际背景,建立学生应用数学的理念,引导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发现事情的本质[1]。 例如:在讲解幂的运算(苏教版七年级下)时,我就从一个经典的故事入手,“在古代的俄国,有一个人花了 156卢布买了一匹马,可是买后又后悔了,觉得买贵了,就要退货。这时候卖主说:既然这样那就按另一种便宜的方法卖给你,你买我马蹄上的钉子吧,马蹄上一共 24颗钉子,第一颗 1戈比(1卢布 =100戈比)第二颗2戈比,第三颗 4戈比,以此类推。买主想几颗钉子花不了多少钱就答应了,结果一算账才知道上当了。聪明的你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兴趣大增,教师顺其自然引入新课,学生也觉得数学知识用处很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构建数学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借助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思维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困扰,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必要,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强化 [2]。例如,2012年高中名校自主招生中考试题(苏教版),就构建了一个让学生设计方案的问题。为修建楚州大道,学校欲移动 300米的西围墙,移动距离为 2米,并修缮相应的附属设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拆迁赔偿.甲、乙两公司招标成功,其施工方案及报价分别为:甲公司:围墙和附属设施一起拆除,其施工单价y1(万元/m)与施工围墙长度 x(m)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1=27.8-0.09x;乙公司:只拆除围墙,在原附属设施上建新围墙,其施工单价y2(万元/m)与施工围墙长度x(m)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2=15.8-0.05x。问题设计为单独施工和共同施工两种,让学生分析。通过这种构建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该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用心的去设计构建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也应该进一步提升,只有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才能游刃有余,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应用的氛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采用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单治峰.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2,(10): 9; [2]卢光荣.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2, (4): 85-86.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的正负数》案例分析 执教者:厦门市演武小学阮慧妮 指导:厦门市演武小学郭艳煌 【教案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背景与主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而数学来源于生活,为此,教师在教案中,要努力将教案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近两年来,我有幸参加了区问题解决课题研究,教案实践中我得出了创设情境、来源于生活---分析问题、提炼为数学---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的新思路,根据这教案思路,我尝试地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教材中的第一课时创设气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第二课时仍是创设气温的情境,让学生建立正负数的概念。两个课时创设的情境有点雷同,由于正负数是一组表示相反意义的数,界定哪个量为负,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正数意义的基础上。正负数是一对兄弟,所以我教材中的2个课时的内容整合为一个课时,是教案内容更加系统,更加丰富。通过实践证实此次的整合是成功的。 一、教案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天气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探究新知: 1)负数的读写以及表示的意义。

2)教案两个负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 3)建立正负数的概念。 3、生活中的应用 a)巩固应用,并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b)找生活中的负数: c)学当小小储蓄员 4、总结 5、作业:小调查,调查全国部分地区同一天的气温。 二、讨论: 1、怎样把生活中的实际事件转化为数学问题? 2、在实际的教案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 三、实施(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天气预报吗?为什么?(生略) 师:不错,天气预报可以预知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天气预报。(演示),仔细听,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了南方暖和,北方冷。 师:真棒。你从天气预报中知道地理位置与气温的关系。 生2:我知道了每个城市的气温。 师:除了知道每个城市的气温,你还能知道其他有关数学的信息吗? 生3:我知道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师:那你能以零下8摄氏度为例,教教大家怎样写? 生:零下用负号表示,负号写成-,然后写8。C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浅谈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的作用,除了传统的训练思维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服务,强调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要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发现、多总结,去体会解决问题的甘苦,领略数学应用的乐趣。 新的课程改革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知识的应用。数学的作用,除了传统的训练思维外,更多的是为社会服务,强调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1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国当前数学教育要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数学意识培养 21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教育的目的是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必须对数学教育有个新的认识,把数学教学变成学生“听数学、练数学”为“学生用数学”,以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一目标。 在现阶段,升学成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后就用不着数学知识,而过时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造成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陪读”的根源。而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数学化”,知识的学习和结论的形成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数学结构应用化的培养,培养学生达到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一数学应用的最高境界。 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1 按“实际问题”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课本中每一章开始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举出了联系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具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功能。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应重视数学应用价值的利用,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可接受性为尺度,力求做到事例要“实”,结论要“用”。由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尽量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事例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激活思维,培养兴趣,以达到“问题表象”到“问题特征”的顺利过渡。 2.2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发现问题本质特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达到“问题解决”这一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时,多让学生用事物去摆一摆、拼一拼。特别是教学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时,从教师的讲诉中感觉很抽象,学生听起来觉得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自制一些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来动手比较,学生就会从中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而获得知识。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又学到了知识,进而达到利用实际图形来解决今后生活中田地面积的拼凑计算。

如何培养小学生团体小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团体小组合作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这样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意识呢? 一、教师要营造促进合作学习的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带动新一轮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创新。首先,转变教者的观念,把结论的发现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相信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创新潜能的探求者。合作学习中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者的定位: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者。教学过程中要宽容接纳学生的失败和失误。其次,转变学生的观念。对习惯于生活父母安排,学习靠教师授受的学生要进行学习价值观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帮助其克服依赖性。学生要做到心情愉悦,敢想、敢说、敢问,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学生要懂得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样才能

学好知识;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合作成功的自信。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把微笑、鼓励、幽默、接纳等富有人情味的艺术带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促使其自动与他人交流合作。 二、小组团队的组成要科学明主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义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小组规模:一般情况,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这样前后邻座的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时比较方便,同时讨论起来很热烈。 2.合理分组: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分组时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3.明确分工。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韦庄中心学校崔刘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现列举一二。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疑惑情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出示课件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

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创设轻松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不敢提问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为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呢? 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价值 1. 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如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果要直接认识1、2、3.。。。。这些数字又或是几加几,几减几的算式,那将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然而我们的教材却是让孩子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找数学,在上学路上找数字,理解数学,这样孩子感到很亲切不陌生,又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年级数学“快乐家园”中,让孩子在塘栖家中找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1可以表示1只小狗1间房子等。又如在学习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这块内容的时候,教材安排了孩子们很熟悉的“乘车”场景,根据乘客上车和下车来来进行列式计算。这种情景的安排是

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将生活搬到课堂上来了。孩子很容易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所学得数学是对他们生活有用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之后,孩子会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当针对某一知识来指出它的作用,重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目的便明确了,带着对所学的知识的作用来学习数学,相信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便可以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何群慧 纵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2、分工要明确。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指点要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不论学生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同学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我改变了以往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小熊猫的“小小百货商店”开始营业了,陈列着一些商品及价格:(有实物的用实物,没有实物的用图片,花花绿绿得很漂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圆珠笔每支2元、小鹿玩具每个10元、一双运动鞋200元、《十万个为什么》每套40元、滑板车213元笔记本4元、足球每个12元、学生背包106元、《英语磁带》每盒14元…… 请每位同学到商店里买奖品,要求是购买4件相同的商品,(每小组有四位同学)。每位同学算一算自己需要用多少钱?

初中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探究

初中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18-10-22T12:10:55.4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2月作者:黄开华[导读]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黄开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金都中学 610000 【摘要】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12-171-01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数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新课标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求学生能体会数学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概念简介 (一)数学应用意识。当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主动尝试着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它是运用了数学的思想、知识以及方法的这样一种大脑思维趋势来探讨现实生活。这种意识包括能够较清楚的认识到前人总结的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最为普遍的应用,这也就意味着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以及能敏锐地直觉洞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 (二)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表象并加工整理和获得解决的能力。它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实际数学问题;其次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二、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现状 (一)学习教材方面。目前相对而言国内的初中数在教材中可以看到八成以上的内容都是聚集在式的变形、数的运算、平面几何等这些部分,涉及的知识面相对过窄,并且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几何的推理过程要求较高,然而事实上在教材中对具体事物、现实生活关注实在甚少,比如在生活中被广泛用到的数据处理概率、统计等都不怎么重视。虽然一些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关应用题的教学,但是范围窄,传统的题目类型也偏少。还有一些在教学中原本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题目常常会被教师分类归纳成了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在然学生记方法套公式不断的进行练习。所以,老师这种一包到底的教学方法,脱离现实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剥夺了学生创造性,降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方面。在一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容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观念滞后,长时间对数学应用不够重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反复的演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注重教师的传授,而对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现实中实际存在问题的能力都不够重视。我们初中的数学教师早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灌注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大都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了很多年,虽然他们也接受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但以前自己的“教学经验”会在生活、工作中解决问题中习惯性的进行应用,这已经形成了自己教学的数学模型,使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培养对策 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具有的应用意识应主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并且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应该是学生主动地使用数学意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 (一)注重数学知识的缘由。追根问底,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生活,为了满足人们实际需要和数学体系内部的需要。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的大量数学知识均来源于具体的生活,毫无疑问这就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识提供了较多的背景材料。比如,生活中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为我们引入方程模型的实际背景;海拔高度、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应用背景。显然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概念,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以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应用数学方法探讨解决策略、应用实践结果验证所得结论的整个过程,而并非老师整个讲解。毫无疑问,从生活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引入新知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魅力以及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用数学思想去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掌握数学学习的实效性。教师要以发展学生能力,增长学生才干为素质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数学的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如风险投资、证券等金融方面的应用。教学还应注重实效性,二进制计数已成为现代信息的最终缩影,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引入现代电子教学设备,打破那种使用计算器会使学生计算能力退化的偏见,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从根本上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应注意课内外结合: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知识的理解、巩固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越深刻、全面、准确,实际应用能力就越强,所以我们在提倡知识应用的同时,也不能削弱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也不行,如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就必须课内外有机结合,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课内知识在课外得到扩展延伸,并进一步深化理解,同时也可以对课内不理解的问题在实践中加以探索,找到答案。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这样有效结合来建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巨大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参考文献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2017

“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报告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品格、能力与立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教学创新研究”就是我校承担实施的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们数学教研组申请“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应用意识”开题研究,该课题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针对我校教学模式亟待调整、完善,教学效率亟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亟待大幅进步的现状,探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实现教学增效减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的有效路径,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一)当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现状 传统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淡薄,亟待提高,成因分析: a、课堂上数学内容脱离实际就是造成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b、让学生多做应用题以为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c、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d、用数学的意识差; e、数学的能力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题型教学,把生动

的数学活动演变成“死记硬背”的过程,然后通过“生搬硬套”来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了机械训练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与四个学习领域相关的10个核心概念,其中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内容在体现核心概念上有所侧重,而应用意识在四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 1、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与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应用,利用数学去解决现实问题。怎样把这一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成为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问题。 2、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与答案都不确定的世界中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把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彰显数学、数学教育的本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时代

小学生要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要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红江小学:郑彬 所谓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人的合作意识是随着整个心理和行为活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的,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合作意识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一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 据考察和研究,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孤僻、自私、不合群,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相处目前学校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部·分小学生从一踏人教室起,便坐在座位上不:起来,即使是下了课,也还是在玩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或者在本子上涂涂画画。有: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方式就是故意激:怒对方,比如,往其他同学的书包里放虫子或者故意给其他同学取难听的绰号,激起对方不满,进而大动干戈。这些现象反映了班级中一部分学生自私、孤僻、不合群,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协作,甚至对于合作性质的活动有抵触情绪,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不乐于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如何分享。 小组合作中。自我意识太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部分同学缺乏参与意识,部分同学即使讨论热烈,也仅仪是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懂得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合作无法顺利完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件摆在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如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墟在充分了解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务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人组成;分组时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为基础,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分布均衡,以便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此外,还应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便于合作学习的充分开展。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明确的学习目标、责任以及合理的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重新定位角色,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真诚地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