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简介

'99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简介

吴林志

【期刊名称】《力学进展》

【年(卷),期】2000(030)001

【摘要】@@ 1 会议概况rn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承办的`99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99NCSM)于 1999 年1 月 7 日~9 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中科院力学所的王自强研究员和哈工大复合材料研究所的杜善义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

【总页数】3页(P156-158)

【作者】吴林志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研究室,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99全国水力学与水工水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J],

2.首次MIT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与计算固体力学学术会议简介 [J], 姚振汉

3.2006年全国听力学和前庭医学专题学术会议简介 [J], 曾祥丽

4.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新进展──'99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简介 [J], 赫建忠

5.’99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学术会议纪要 [J], 杨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苏大各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学位点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赵鹤鸣 1957.09 教授信号处理 汪一鸣 1956.02 副教授计算机通信 俞一彪 1962.05 副教授数字信号处理 翁桂荣 1963.09 副教授多媒体通信,传感器及电子测量 赵建龙 1941.07 高工计算机通信 王加俊 1969-11 副教授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周旭东 1964-12 副教授信号处理 施国梁 1963-1 副教授自动控制、机器视觉 学位点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崔志明 1961.07 教授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 朱巧明 1963.07 教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徐汀荣 1958.01 副教授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与数据库 杨季文 1963.10 副教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吕强 1965.04 副教授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计算语言学 陆建德 1949. 副教授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协议 朱艳琴 1964.06 副教授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安全技术 孙涌 1958.08 副教授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水电计算机系统 王宜怀 1962.02 副教授单片机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学位点名称:应用化学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屠一峰 1963.09 副教授电分析化学 刘德启 1963.07 副教授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化学 狄俊伟 1964.11 副教授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 学位点名称:纺织工程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徐回祥 1942.03 教授丝绸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研究 丝绸测试仪器的研制及应用 俞加林 1947.09 副教授纤维集合体的纺织加工理论与实践 左葆齐 1957.02 副教授蚕丝蛋白粉综合利用、计算机的纺织应用、纺织工艺理论、质量控制 陈宇岳 1962.03 副教授纤维(真丝)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李明中 1963. 副教授有机高分子膜及其生物医学材料 费万春 1956.11 副教授丝绸测试仪器的研制及应用 胡征宇 1957-1 副教授制丝机械与CAD技术 王国和副教授 学位点名称: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研究方向备注 盛家镛 1939.03 副教授茧丝绸结构和性能研究 丝绸测试仪器的研制及应用不招生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会议于近期在中国某城市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会议旨在促进力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博士生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学术交流的平台。 本次会议的主题涵盖了力学领域的多个重要方向,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与会的博士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他们在各自研究方向上的最新成果。 在固体力学方向上,与会的博士生们报告了他们在材料本构模型、断裂力学、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位博士生通过对某种特殊材料的本构模型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材料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力学响应。另外一位博士生则通过对断裂力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断裂准则,能够更好地预测材料的断裂行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材料的设计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流体力学方向上,博士生们报告了他们在湍流模拟、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位博士生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成功地模拟了某种复杂流动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一位博士生则研究了流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值方法,用于预测流动中结构的响应。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解决复杂流动问题和优化工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材料力学方向上,博士生们报告了他们在材料力学行为、材料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位博士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并对其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一位博士生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材料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专题报告外,本次会议还设置了海报展示环节,博士生们通过展示海报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博士生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还举办了分组讨论和交流环节,为博士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与会者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会议为博士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此次会议,博士生们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能够与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力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博士生们会进一步深化研究,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果,为力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力学家简介

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力学家 钱伟长 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早年提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对欧美的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有过重大的影响。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学技术人才作出重要贡献。社会活动十分活跃,积极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还延续着义庄制度。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和叔父钱宾四(钱穆)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求学的。他们在家乡七房桥办起了第一座新式小学,又到其他小学任教。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60年代在台湾作资政,继续研究国学。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也学到算术、自然、音乐等新课程。由于家贫,还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起先,他就学于家乡的七房桥小学,家乡失火后,又进过荡口镇的三所小学和后宅小学,但受学时断时续,时间都不长。13岁时,他来到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读书。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学习到数理化和西洋史,进一步打开了他求知的大门。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西洋史老师杨人缏、中国史老师吕叔湘、地理老师陆侃舆,都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文学课则由他的叔父钱穆任教。他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里晚自修,在理科方面有了一些进步。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但他为科学救国而弃文学理,自强不息,闯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门。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文学和历史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和上海吴蕴初的清寒奖学金。来到清华大学后,即发生了九一八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惊人事变,出于忧国忧民之心,他要求读物理系,学习近代科学技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答应他试读一年。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

会议名称

国内主要学术会议预告 会议名称会议时间会议地点铝电解槽新型结构技术研讨会2013-7-1 北京市第13届断裂力学国际会议2013-5-26 北京市第四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2011-11-4 上海市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2011-10-16 北京市第二届洁净钢生产技术国际研讨会2011-8-23 辽宁省第十三届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2011)世界大会2011-6-19 墨西哥第12届世界钛会2011-6-19 北京市第二届Geohunan 国际会议2011-6-6 湖南省2011 IEEE/ICME 复合医工学国际会议2011-5-22 黑龙江省第六届表面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11-5-10 陕西省第八届泛华统计国际学术会议2010-12-19 广东省2010年IEEE信息论与信息安全国际学术会议2010-12-17 北京市2010年IEEE计算与信息科学国际学术会议2010-12-17 四川省中国第九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2010-12-17 陕西省第十三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2010-12-17 孟加拉国 第一届可持续城市化国际会议2010-12-15 香港特别行 政区 第四届遗传及进化计算国际会议2010-12-13 广东省第十五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2010-12-10 广东省首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题研讨会2010-12-10 广东省第8届国际最优化方法及应用大会2010-12-10 上海市

第9届基于web的学习国际会议(ICWL 2010) 2010-12-8 上海市第16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术会议(2010年会)2010-12-4 广东省第七届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2010-12-4 湖北省2009海峡两岸功能材料论坛2010-12-4 江苏省2009年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2010-12-1 上海市首届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2010-12-1 福建省 第七届世界引导式教育会议2010-12-1 香港特别行 政区 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2010-12-1 黑龙江省2010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国际学术会议2010-11-26 山东省第二届信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10-11-26 山东省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2010-11-23 海南省2010年亚太数字内容安全与数字版权管理会议(DCS-DRM 2010)2010-11-20 北京市2010年亚太数字内容安全与数字版权管理会议2010-11-20 北京市2010先进数据挖掘及应用国际会议2010-11-19 重庆市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11-18 北京市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0-11-17 福建省第5届智能系统与知识工程国际会议2010-11-15 浙江省第十届亚太地区塑性工程及应用会议2010-11-15 湖北省第七届亚澳复合材料会议2010-11-15 台湾省第十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2010-11-13 浙江省

三大索引

三大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 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 受国家科技部综合计划司的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每年将全国发表的论文进行年度统计和分析,并于当年年底在京召开信息发布会,公布统计结果。这项工作在科技共同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誉为自然科学界的“奥林匹克”。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根据论文是否被国际著名检索工具收录而将论文分为“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两类进行统计分析。为使我校教学、科研人员更多地了解有关情况,引导大家在发表科研成果时向三大索引进军,进一步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显示度,现提供如下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国际论文 选用举世公认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 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 三大国际著名检索工具作为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统计数据源,被这三个检索系统收录的我国科技人员所发表的论文即为“国际论文”。 (一)SCI收录和引用论文的基本情况 SCI以收录基础学科的论文为主,以期刊的编辑质量、影响因子和专家评审为选刊依据,充分考虑期刊的学术价值,从世界上44个国家(地区)约7万种科技期刊中选出3000多种重要科技期刊( 其中使用英语的期刊超过80%)作为统计源期刊。 经过美国ISI的综合评定,1999年我国有60种期刊进入ISI检索系统(包括外围─SCISEARCH和核心─SCICDE)。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若外围刊物被引用数量较多,将有可能进入核心圈,真正成为“国际论文”的统计源期刊。 1999年进入美国ISI检索系统(外围及核心)的中国期刊目录如下: 1.1.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SCI Expanded(生物化学与生物物 理学报)

中国力学事业50-年

中国力学事业50年 庄逢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100830) 中国力学学会走过50个春秋,50年的成长与辉煌!50年的拼搏与奉献!是中国力学创业、奋斗和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时值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聚会一堂,共同庆贺。在这里我将对中国力学的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与大家共同回顾中国力学事业的创建过程和近10年的重大成就,共同展望中国力学未来的发展。 1 中国力学事业的创建 力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远非50年所能概括。早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较大发展,对力学知识的需求逐步增加。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太朴翻译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徐骥著的《应用力学》,陆志鸿著的《材料强度学》。在这一时期,一批学者先后留学归国并开设力学课程,如北京大学的夏元瑮、清华大学的周培源、北洋大学的张国藩、唐山铁道学院的罗忠忱等,在国内开始系统地讲授相对论、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并相应开展了一些力学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这些力学活动为中国力学的早期发展是做出贡献的。但是,力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快速蓬勃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建立独立民族工业体系的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急需力学人才和专门机构。1952年,周培源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1953年,钱伟长首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建力学研究室。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国,与钱伟长合作,在1956年1月5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建国初期,为解决专门力学人才匮乏的现状,钱学森等还探索了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我认为有两个较为成功的事例。第一个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开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学员选自工科专业四年级学生和力学教研组助教及生产部门的工程师,做到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机制是可行而有效的,这些学员在后来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个是老五院。为了加速发展中国航天事业,1956年10月党中央决策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院之初就成立了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飞行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研究所,从全国各地引进了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并从各高等院校招收了一大批力学和相关专业的青年学生。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首先要到设计部门工作3~6个月,以深入了解工程实际需求。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型号为中心,为型号服务,在解决型号研制关键技术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力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卓有成效地造就了一批力学理论功底扎实、解决工程实际能力很强的青年力学专家,有力的支持了型号的研制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中国力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力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57年2月5~1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和技术科学部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与会代表200余人。会议最后一天,大会全体通过了中国力学学会章程,选举了35位著名力学家为理事,钱学森为第一任理事长,自此,中国力学学会正式成立,并建立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岩土力学4个专业委员会。今天,中国力学学会拥有会员2万余人,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28个,主办16个学术期刊,已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1957年2月,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学术期刊——《力学学报》创刊。它的第一任主编是钱学森,第二任主编是郭永怀。至今她也走过了50个春秋,为力学科学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是力学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1956年春,在党中央、国务院

空气动力学学报介绍

《空气动力学学报》介绍 (2001年3月) 《空气动力学学报》1980年创刊,198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的国家综合性一级学术刊物,是全国科技期刊三个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和评选出的重要核心期刊,是中宣部、国家科委、国家科协评出的获奖优秀期刊。它主要刊载空气动力学领域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论文、综述性专题论文及研究简报、学术讨论等。刊物每年出版4期,发行4000多册,通过邮局、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清华大学同方电子有限公司等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通过中国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网,面向全世界的读者阅读和检索。 多年来,刊物在学会的领导下,在气动中心的支持下,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遵循“理论上有创新、学术上有新思想、理论与实际结合上有新特色、新方法、应用上有较大价值”的办刊宗旨,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使刊物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代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和发展水平的高科技学术期刊,特别是有材料证明,《空气动力学学报》已成为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的佼佼者。它对反映、宣传、交流、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学报》的编委会、编辑部;稿件的数量多、质量高;收录为国内重要的核心期刊;获奖情况;被国际上著名的数据库收录;进入现代化编辑出版行列六个方面作一些简单介绍: 一、编委会和编辑部 《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年成立了以庄逢甘院士为主编,张涵信院士为副主编的,由来自全国科研高等院校、生产、设计25个单位的6名院士、15名教授、24名研究员、5名高级工程师50人组成的第三届编委会,他们是各单位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负责着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他们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见解。他们领导着学报的出版工作,为学报写稿、组稿、审稿,严格掌握标准,保证学术质量,他们是: 《空气动力学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 主编:庄逢甘院士 副主编:张涵信院士 常务编委: 邓学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乔志德(西北工业大学,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庄礼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学术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作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范洁川(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俞鸿儒(院士、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崔尔杰(院士、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黄明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符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 童秉纲(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金狮(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魏庆鼎(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编委: 马家驩(中科院力学所部副主任、研究员、王政礼(总装备部预研办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力学研究所机构概况

力学研究所机构概况 力学研究所是一所致力于力学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 几十年的发展,力学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之一。本文将从机 构历史沿革、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对力学研究所进行详细介绍。 一、机构历史沿革 力学研究所的前身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力学研究室,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和应用力学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 断进步和学科研究的深化,力学研究室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科研机构,最终成为独立的力学研究所。经过近70年的发展,力学研究所已经建立了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成果。 二、学科建设 力学研究所目前拥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方向的研 究团队。在固体力学领域,力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结构力学、振动与波动、断裂 与损伤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流体力学领域,主要涉及湍流、边界层理论、流动控制 等方面的研究;在材料力学领域,主要包括材料本构方程、材料损伤与断裂、多尺度模拟 等研究内容;在生物力学领域,力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主要关注生物组织力学、生物流体 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学研究所还不断开拓新的学科领域,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如力 学与材料科学、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等。 三、科研成果 力学研究所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的高水平论 文和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情况来衡量,力学研究所的科研水平一直位居国内外同类研究机 构前列。力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材料损伤与断裂、湍流控制、生物力学建模等领域都有 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 多项科研项目资助。力学研究所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合 作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力学研究所一直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邀请国际著名力学专家来所访问、合 作研究,并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力学研究所还定期举办力学前沿 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促使科研人员深化对研究领域的理解,拓展研究思路,提高创新 能力。力学研究所注重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招聘高层次科研人员、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 培养等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全国学会分支机构的定义及类型

全国学会分支机构的定义及类型 韩晋芳;王忠 【摘要】分支机构是全国学会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规范发展与有效管理分支机构是学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调研部分全国学会分支机构的基础上,梳理了全国 学会分支机构的类型和内部结构,讨论了其特征,从而给出全国学会分支机构的定义,指出全国学会的分支机构包括分会、专业委员会和学科委员会. 【期刊名称】《学会》 【年(卷),期】2015(000)008 【总页数】5页(P29-33) 【关键词】全国学会;分支机构;类型;定义 【作者】韩晋芳;王忠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999078【正文语种】中文 分支是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个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结果,是指从一个系统、主体、学科或家族等总体中分出的部分。分支机构是社会团体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团体功能的发挥。近年来,为规范社会团体发展,民政部门加强了对社团及其分支机构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已有的管理制度中,仅有对分支机构类型的划分,没有针对分支机构以及不同类型分支机构的明确定义,也未见对分支机构内部结构的梳理,这就容易造成人们对分支机构的认识不清、地位不明,也容易造成对分支机构管理上的混乱。本文特别就分支机构的类型进行了

梳理,并讨论了不同类型分支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其在学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给出分支机构的定义,以期为分支机构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现有学会管理制度中明确学会的分支机构包括分会、专业委员会、学科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由于基金管理委员会数量较少,而学科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虽然成立基点不同,但都是知识专门化的组织,在学会管理中也没有差别,因此将专业委员会和学科委员会归为一类,统称为专业委员会。此文主要讨论分会、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这三类机构。 (一)分会 从国外学会发展的经验来看,学会的分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学科而成立的学科分会;另一种是基于活动地域而成立的地域性的分会。如美国物理学会中既有应会员学术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专业性、子学科的学科分部,也有按照地域分布将会员划分为不同地区的地区分部。但根据我国的社团管理条例,学会等社会团体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全国学会与地方学会分层设置,彼此之间是业务指导关系,而非隶属关系,所以地方学会不能算作全国学会的分会,而是独立于全国学会的一种存在。全国学会的分会多指学科分会,是基于学科分化而在全国学会内部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二)专业委员会(学科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学科委员会)是按学科(专业)成立的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会中将之统称为学科委员会,有的学会则称之为专业委员会,没有加以区分。但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专业委员会划分的依据是“专业”。顾名思义,专业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高 等教育中特有的一个名词,来源于前苏联。专业其实就是一种专门职业或一种专长,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根据国家建设需要确定专业的设置,并以专业为基础作有计划的招生,每种专业各有一套具体的教学计划,按照这种经过慎重选择的教

李炳威简介 力学

李炳威简介力学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在力学中,李炳威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对力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炳威(Li Bingwei),现任某大学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事力学研究多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等。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固体力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李炳威在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材料的力学行为。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材料模型,用于描述材料的非线性行为。这一模型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流体力学是力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流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李炳威在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流体的力学行为和流体的动力学特性。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流体模型,用于描述流体的湍流现象。这一模型在解决空气动力学问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结构力学是力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结构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的受力情况。李炳威在结构力学领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结构的力学行为和结构的稳定性。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结构的稳定性。这一方法在解决大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具有重

要的应用价值。 除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李炳威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他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了重要的学术报告。他还与国内外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李炳威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赏。他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不乏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重要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对力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相关学科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力学学者,李炳威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还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导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 李炳威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他以严谨的学风和求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泛赞誉。他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成为力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李炳威是一位在力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对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术界和工程实践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力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会取得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