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与文化意义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与文化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拥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折射着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它丰富古老的审美形式,承载着历史时代文化的变革,具有凝练的表现力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深厚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国韵。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造型特征以热情洋溢的色彩组合、夸张性强的线条造型及微妙完美的造型技巧,给人以极具有可塑性和特殊风格的视觉冲击感受。其造型基本概念主导着其形成基本美术语言,其造型表现和结构分析也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民间美术的线条造型往往是简洁的、抽象的表现,透彻地折射出生活之景,反映了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美术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以及对凝聚民族情怀、传播文化理念和形塑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国民间美术中更多呈现出深厚重深的民族情思,历史、文化、宗教等古老的文化元素不断滋长着高贵的民族文化,鼓舞着人民的精神进步,响亮地宣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底蕴和生动的文化精神。

中国民间美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艺术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文化创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以敏感、活泼、艳丽的线条将不同时代文化的丰富内容加以抒发,以可塑性强的形态将感受和观念传达给人们,诉说着不一样的故事,传递着充满激情的国魂。

民间美术

论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20世纪末的今天,设计师更加注重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在现代设计中所体现出的时代感。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今天也尤为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显示出他的价值。 人们热衷于从传统中提炼出现代味,在这种浪潮中,也难免鱼龙混杂。比如在设计中不求甚解,只是猎奇,即只是搬用一点民间或原始符号,进行肤浅的形式美现代味组装,另一类是仿古,但只是一味的临一摹,不能抓住精神实质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最终也只能提供出新古董。在这种情形下,我认为,研究民间美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我们学设计的更是有必要的,他给 我带来灵感,让我们的设计更具内涵。在漫长的人类文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民间美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造型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改造,逐渐把握了美的造型规律。民间美术造型是以实用目 的为首要条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精神物质形态,民间美术的造型

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实用性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统一。实用,始终是第一性的,占居首位;美,是从属于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 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 者结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 实用性和艺术性。民间美术对于大 多数的劳动民众来说,重要的不是 其审美意义,而是适应于民俗的实 用意义,因此它是民间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中国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尽管民间美术的魅力能让人魂牵魄动,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实用性。它的发生、 发展均与人民大众的 劳动与生活相伴相 随。它既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又 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民间美术是同广 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

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探析

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探析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它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对历史传承的珍视,呈现出 真实、朴实、生动、丰富的特点。 一、根植于生活和民俗 中国民间美术是来源于人民生活和民俗文化的艺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 落社会。其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民间信仰、祭祀礼仪、婚丧嫁娶、戏曲演出等方面,反 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简洁、朴实的表现方式 中国民间美术强调表现的简洁和朴实,追求真实性和直接性。艺术家们通常采用比较 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方式,使作品更加亲近人们的生活。例如,木版年画的色彩大多由 红黑相间组成,线条简单明了,形象生动鲜明。 三、视觉效果突出 在中国民间美术中,表现的重点常常是视觉效果。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搭配,艺术家们 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使作品更加引人注目。例如,太阳河画的鲜明色彩和艺术风格 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收藏家。 四、民族特色鲜明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通常具有民族特色,其色彩、图案、构图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 相关。这种特色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 豪感。例如,糖画的图案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传说和动物形象,而红楼梦绣像则是中 国传统文化和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 五、传承与创新并重 中国民间美术在传承和保护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也不断进行创新。艺术家们融合了西 方艺术的元素和现代的审美趋势,使中国民间美术更加富有创造性、更具活力。例如,民 间脸谱画就是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将传统脸谱元素与新的艺术创新相结合。

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 摘要:中国古典哲学成就了中国民间传统的美术造型。民间美术造型在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开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我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审美丰盛,艺术格调多样。研究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审美;文化 一、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及审美意蕴 中国民间美术创作基于客观现实,但不完全复原客观,叙述人们感受生活和认识事物的审美理想,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影响,丰盛着内涵,体现真自身独特的艺术规律。民间美术造型显著表现出它的实用性,在物体实用性的根底上制造出可爱、错落、奇特的审美效果。如:民间玩具的圆浑稳实不易破碎;藤编器皿透气性强;门神财神因职业不同面部表情也各有不同;民间美术的人物造型追求完整的手法,在民间剪纸和木板年画中较为常见。示例陕北民间剪纸中侧脸双眼的造型,山东门神年华和天津杨柳青年画中人物,无论是站立还是盘坐或者奔跑都是采用全身表现,很少有半身或部分;侧面的人物五官也是正面的画法。民间艺术家在防止残缺的人物形象,构图丰满,突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喜爱完整、圆满的审美心理。中国自古以含蓄为美,许多民间美术的造型有象征意义。在象征性方面,比方用谐音的方式,将一组画面叙述出桔祥的象征意义:金〔鱼〕玉满堂、早〔枣〕生贵子、福〔蝠〕寿双全、喜上眉〔梅〕梢:用喻意的方式,如百合、核桃喻百年好合,花生、灵芝喻长生不老;用符号的方式,如虎辟邪、鹰镇宅、五毒驱病消灾,抓髻娃娃辟邪招福。民间美术用各种多种物象的组合传达着美好的理想与情感,这种奇特的审美蕴含着强大的艺术魅力。民间美术造型从以概括、抽象性的手法,追求视觉符号的神似,展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质风貌。在概括性方面,夸张、提炼、省略、简化,即扬长避短。夸张的表现如民间的画诀“文人一根钉、武将一张弓、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简化,如陶、泥玩具的造型,绘上花纹才能活气。在抽象性方面,抛开现实的,形象本身的细节和不规那么因素,用及其简单的形式,如点线面来概括现实形象。织锦、刺绣、挑花大局部用用抽象的几何图案表现,如当地人能从“牛角花、螃蟹花、南瓜花〞等织绣品几何图案中直呼出花的名字。民间美术追求情感上的真,求神似不求形似,用朴素、真实的造型手法表现事物的面貌。民间美术形象或其特定组合的寓意和使用场合具有稳定性,是约定俗成被民族群体所公认的,在形象发明过程中,凭借千百年来的经验结晶,民间艺术家常常信手拈来,出神入化。在随意性方面,造型有“熟能生巧〞和“即兴发挥〞之作。文化观念的传承性,形成了共性的艺术表现思维和审美趣味。 二、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与民俗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是一种民俗现象,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和生命的理解。它产生于民俗活动中,并逐渐开展。中华传统的农耕社会的形态结构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以万物有灵、求生避灾的意愿为主线美术造型的审美理想。民间美术造型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哲学体系。民间美术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把宇宙世界拟人化,认为万物有灵,自然是个人神交融的。图腾崇拜是这种观念的表现。世界一切事物归为阴阳、雌雄两性。阴阳对立、但相互依存的规律,对民间美术造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八卦图哲学体系?周易》、?老子》、?庄子》、作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长期影响者民间美术造型。传统节庆活动是民间艺术造型的大展示。民间美术造型与民俗活动相交融,如剪纸、编织、刺绣等艺术

浅谈民间艺术的特点与意义

浅谈民间艺术的特点与意义

浅谈民间艺术的特点与意义 王瑞廷 关键词:民间艺术、特点、意义 摘要:民间工艺美术品实用简洁、因材施艺,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的特点,使她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人们。 谈及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那是由来已久,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们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但是作为民艺来说,我们应该理解为从人的存在开始,民艺就存在,它是跟随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来不断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对它认知的时代,个人,积累等各种原因,于是它也体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着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工艺美术品在人们心目中就越发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人们却多数在追求华丽的、奢侈的工艺品,慢慢淡忘那些用“废品”制作的、有着极高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民间工艺美术品: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民间美术的作者即是劳动群众,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自由想象发挥,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质朴大方。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间美术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情调,造型夸张,色调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味。民间美术由于民俗传统的支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

论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论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一、唯我为用 “民间美术作品的特出之处,是在于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技术这一因素跟物品实际用途是有机联系着的。”(注:参见《民间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年版。)中国民间美术是属于生活的艺术,是为百姓切实地提供物质性服务,满足百姓生产生活实用的需求的,所以其造型往往较为显著地表现出“格物致用”的特征。 玩具是儿童手中把玩之物,要求光洁适手、不易破碎、能给人触觉和心理的快感,因此玩具多制作成圆浑可爱的外部造型。如陕北绥德拴娃石狮,造型威勇可爱又富有生气,雕琢圆浑,打磨光洁,为的是既不吓着娃娃又不伤娃娃的细皮嫩肉。 “在一切面积中,圆的面积最大。”“圆形的完美性能特别引起人的注意。”所以,民间用竹片、篾条编制的容积器具多呈圆形。为达到沥水、透光、透气的目的,又使用交叉编制手法留下像剪纸的镂空纹样般的空隙,既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 窗花要求与窗格适合,陕北窑洞的窗格较小,所以剪纸窗花常将窗花剪成四片,用十字分割状贴用,目的是打破小的窗格限制,使窗花与窗格相协调;为适应窗户透光,则强调剪纸的镂空艺术,形成虚实相生、阴阳错落、块面结合的审美效果。 因为民间认为门神、老虎能驱妖降魔,具有勇猛威慑鬼魅的能力,所以民间年画中的门神、各种材料制作的老虎,都眼睛突出,显示

出威严和征服一切的气势。 用于室外建筑的石雕,其作为墙柱基础需要坚实稳重,所以雕琢粗犷大气,经得起风吹雨打;而室内家具木雕,是让人细细欣赏百看不腻的,所以要求镂刻工细。 民间“纸马”是供人祭祀后焚烧的神像,它不存在永久性,故常使用大不盈尺的粗糙纸方,刻工粗略随意,反倒显得稚拙豪迈。 中国民间美术还是一种古老的智慧结构,是科学理性意识经 人文思想、伦理观念反复陶冶出的世界观的反映。在这种工艺原则中,无论对什么材料和使用何种技术方式,都以人文意识为核心,处处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和情感抒发,人文主义色彩极浓。如民间刺绣、挑花装点美化了人们自身;民间剪纸及窗花装饰了民间住宅并增添节日的气氛;儿童玩具(泥、木、糖人等)不仅给儿童带来了生活的欢乐,还给他们最早的智力启蒙;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不仅带有护生避邪的意义,并充实民间庆贺生子习俗的内容;各种刺绣、编织物品,不仅经济使用、美观大方,又体现出制作者的心灵手巧 二、“心眼”的再现写实 人们常常将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概括为夸张变形、概括抽象、打破时空、意象组合等,实际上,民间艺人根本不理解这些高深的概念的具 体含义,在他们眼里,他们的剪纸、绘画、泥塑 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都是最写实的,是事物现实的样子或应该有的样子,他们的创作是最正确地再现了现实。“画出的形象就是他看见的”(注:参见[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223 页。)。当然这种“看见”不光是他们的肉眼目前“看到”的,它还是视觉再现与心灵交流的产物,是用“心眼”看到的。因为人们的视域“简单地说就是一

苗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苗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以黔东南苗族服饰、刺绣和蜡染为例

一、审美视角差异 民间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部分,而艺术又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创造文化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每个具体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的文化之中,不同民族的人在不同民族文化的模塑下创造出了各不相同的民族艺术;因而人类的艺术才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用什么样的审美视角去理解这些异彩纷呈的民族艺术,这里关涉到一个文化理解的方法问题,也即是如何进行准确的跨文化理解。人的审美视角往往都以从小习得的“我族”的艺术。这就好比“我”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他”,得出的镜像肯定是变色的、扭曲的“他”,这就是审美视觉差异产生的错觉。在过去一些介绍苗族民间艺术的书刊和宣传媒体中,曾出现过以“我族”为中心的审美视角去误读“他族”的现象。比如将苗族传统服饰说成是汉族遗留的“唐宋服饰”、“魏晋遗风”、“年年有余”“华夏民族的活化石”这样一些否定苗族智慧地独特创造文化的单线进化论错误说法。有的人类学家甚至将苗族在盛大宗教祭典的鼓藏节中,给祖神献祭的牺牲品——牛,说成是苗族的祖宗图腾,因而有的人把苗族妇女银角头饰解读为戴在头上的图腾。这些跨文化误读通过话语霸权的传播以讹传讹,以至于谬种流传,误导世人。要避免这些误读就需要运用文化人类学“文化相对论”的方法,去尊重“他族”的自我文化解释。只有摈弃惟我独尊的文化中心主义审美视角,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各民族所创造文化艺术的审美价值。

二、苗族民间美术是对生命存在的体验与歌颂 要想读懂苗族民间美术,首先要了解苗族宗教。苗族有宗教吗?这是从“西方中心论”的一神教观念提出的问题,西方人认为只有一神教才是宗教,多神教不是宗教或称之为巫术,原始宗教,这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有色眼镜”的错误。宗教分为制度化宗教和普化宗教。普化宗教可以解释为大众化的宗教。这种宗教将信仰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交融在一起。苗族传统宗教 属于普化宗教。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要认识宇宙,认识自己,认识生命,人就创造了文化。人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一次性,死亡是万劫不复的。于是人便提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人如何使生命得到永恒?在苦苦的寻求中,人便创造了一个永恒的神圣的彼岸世界,与我们现世的世俗世界相对应。宗教使人的生命终于在神圣的彼岸世界里得到延续,得到永恒。宗教提供了人类对宇宙及人生意义的回答,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宗教还对人关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观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宗教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基督教文化是西方许多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儒教文化是汉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苗族传统宗教是苗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撇开基督教无法解读西方文化。撇开儒教搞不清汉族文化,撇开苗族传统宗教,读不懂苗族文化;因而我们说,宗教是开启文化的钥匙。 怎样才能认识苗族传统宗教,方法很简单,研读《苗族古歌》便能一目了然。《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宗教的“圣经”,是苗族的神话、史诗和百科全书,苗族的宇宙观、生命观都在其中被锁定。苗族的审美观也是从这部神圣的经典中来。《苗族古歌》的创世记说生命从枫树来,蝴蝶妈妈“妹榜妹留”从

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艺术

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艺术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艺术 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艺术【1】 摘要:民间美术具有真实性、继承性和民俗性等基本特征;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色彩感染力。 关键词:民间美术;独特;真实;淳朴;造型艺术 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独具风采。 民间美术的造型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并伴随着其性质和特点而存在。 他的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表现手法朴实而大胆,他所创作的内容题材丰富,不仅反映出大家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出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一、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特征 “真实”。 他所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不懂绘画的人看来,画面的表达是随心情而定的,并且他的造型并不符合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它是一种随心情而进行的随意创造。 劳动者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在一幅画面中可以同时将物体的几个特征进行综合,全面地表现出来。 比如:一只侧面的老牛,他们会在画面上画出两只眼睛,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画,他会十分质朴地回答说:“老牛本来就是两只眼睛呀。”我想他们的回答就是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而这如同儿童般天真的透视心理,却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而在真实的基础上画面又不时地反映出它的继承性。 都知道中国民间美术的宝贵财富就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结晶,因此民间美术造型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继承性。 中国的文化曾经历社会朝野的演变,但是原始文化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像民间所崇尚的圆满,讲求对称,阴阳对比等。 均体现在历代美术作品的造型中,这些民间美术造型广为流传,生生不息。 据记载,至今河南淮阳民间艺人的泥塑中还留有远古时期奇诡怪诞的动物形象。 这些妙趣横生的拟人化动物造型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民众心目中。 而民间美术的民俗性特征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人善长于把民俗事物通过造型手段表现出来,因此,民间美术造型又产生于形形色色的民俗事物中,体现出造型上的民俗特征。 由于古代生产、生活需要的人力劳动很多,因此各家都十分希望人丁旺盛,因此作品的造型大都体现出对生殖、生命的真情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执着追求。 生殖与生命已成为民间美术所要表现的永恒的主题,贯穿于民间美术创造的全过程中。 譬如:“生命树”、“鱼戏莲”、“蛇盘兔”、“凤穿牡丹”等一系列主扬生殖与生命的主题为民间美术造型增添光彩。 另外,驱灾除疫,祈福迎祥,祭祀等民俗活动也有所表现。 如民间版画中的门神“神奈”、“郁垒”、“秦琼敬德”等成为我国历史上留存已久的艺术形象。 还有许多喻意吉祥幸福的艺术造型,如“连生贵子”的造型可以是莲花和娃娃组成,也可以由莲花、笙、桂树枝组成。 “多子多福”常由带着枝蔓的葫芦和小孩子组合在一起。 其他还有“观音送子”、“天降麟儿”、“送子娘娘”等等。 以上均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真挚追求,同时也显示出民间艺术家纯真的审美情趣和高度的艺术造型才能。 二、民间美术的独特造型审美蕴意 民间美术是自由的并且富有生命的一门艺术。 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审美、造型。

论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在漫长的人类文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物博了灿烂的文明,民间美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物博造型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人类在中博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物改造,逐渐把握了美的造型规律。民间美术造型是以实用目博物的为首要条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精神华博物质形态,民间美术的造型主要有以下特征:物博一、联想象征式不同的事物会引起人中们不同的生理、心理感觉,这些感觉会有某种共通华中性,这种“通感”作用就是艺术的象征手物法得以实现的基础,可以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表现物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物博品味本是品尝器官舌的功能,引申为从艺术作品中细分出差华中别、等级、层次的范畴,而冷暖也不只是皮肤感觉的对博华象,常用来说明色彩有对比关系或一种心理感觉。华博中国人的气质含蓄内敛,尤其在感情的表达上不会中物直白外露,往往会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将人的内在精物华神与外部世界的感触联系起来。《诗经》物华中最原始的诗歌大都是从草木鸟兽的外物而引起的感动博。由“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华逑”,见“习习谷风,以阴其雨”想到“华敏勉同心。不宜有怒”。民间艺术是比、兴手博中法最丰富的宝藏,因而联想象征式是民间美术最重物要的造型特征之一。1、形象、意义象征。华在民间美术中,常用这种手法将一件事

物或一组物体表达出华美好吉祥的意义。如以石榴、葫芦、金瓜、鱼博物、蛙等动植物表示多子,以松、鹤、龟、物博桃祈愿长寿,以双飞燕、并蒂莲喻夫妇恩爱。在黄河流华域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保留了很多隐喻男女的纹样,如物博意云头形象象征男性,菱形孔或莲花象征女性,鱼戏莲、鱼中华钻莲隐喻男女交欢,莲花童子、抓鸡娃娃是抽物中象的“生命繁衍”形象。这类图案纹样的喻意由于地域和文博物化差异而略有差异。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观也对民间美术发物博生一定的影响,如以金木水火土,对应西东北南中五方博物,白青黑赤黄五色。2、谐音。民间俗博物称“口彩”,以谐音的方式,将一组物体中表达出吉祥的喻意。如蝙蝠、寿桃、南瓜、佛华中手表示福禄寿喜,莲花与鱼谓之连年有余,谐音的例子很多物博,有的“谐音”物象与字面有着恰好的内在联系,如马中上封(蜂)侯(猴),喜上眉(梅)梢,这种集体意识的创博华造物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观物博念和寓意。民间美术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图象中博,虽然已经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原型,但通过民博间文化的传承,逐渐具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如虎物中用于辟邪和护生,狮作为祥瑞之兽。用于中博装饰民间建筑或作镇墓、镇宅之物,每逢节庆,南方多以舞物狮来表现祥和吉庆。还有瓜瓞绵绵,龙风中物呈祥,三阳开泰。鹿鹤同春等多种吉祥图博物案纹样早已为人们熟悉和喜爱,在各种民间美术中中物停留下

民间美术的概念

民间美术的概念:。民间美术是相对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的一个概念,是由以农民为主的城乡劳动者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特征:一、原发性特征:特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交织。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 二、集体性特征:劳动者始终是民间美术的创作者、使用者、传播者和欣赏者。劳动者集体的社会生活需要,是民间美术创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造体现着劳动者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三、传承性: 四、实用性区域性会文化传统塑造着区域内居民的文化性格,制约着民众的生活习性,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 五、工艺性特征:工艺性特征主要是材质、制作技艺对于民是美术造型和功能的意趣天成,创作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人文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 民间美术的价值:一、实用价值:民俗文化则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动力。民间美术的创作与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形成了原始的图腾崇拜、深厚的民族心理、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淳朴的民风。民间美术的创作作品往往就地取材、因漏而简,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二、艺术价值:民间美术以艺术的形态服务于社会,形成自己的文化范畴和价值体系。它是原生态的、基础性的,以混沌的思维、朴素的造型、综合的品类为专业美术提供了创作源泉。民间美术的作者大都是农民,文化水品低、经济收入少,其创作完全是自发的,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受情感的驱使,将眼中所见、

心中所想直接表达出来,作品以圆满的构图、流利的用色、和谐的色彩、奇幻的想象充分显示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三、文化价值: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民间美术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创作,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学、艺术等上层文化一起共筑了我们辉煌的民族文化。为之提供了场景、道具、服饰和布景。如少数民族节日、春节、端午节、宗教、农耕风俗、人生礼仪等等。 四、历史价值:民间口传文学和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多繁盛于偏僻的乡间村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自身的传承发展中较多地保留了原始的形态,具有活化石的性质 五、经济价值: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时代,与衣食相关的生产和家庭紧密相关,是基本的生产结构形式,构成了民间美术所依存的社会基础。民间美术的主要作者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妇女比例较重,是用来补贴家用或换取生活必需品。随着民间美术进入城市,被视为旅游产品成为商品,价格也不断攀升。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 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艺术样式 剪纸、年画、刺绣、玩具、建筑陈设、民间雕塑、民间陶瓷 剪纸的表现方法 单色剪纸 1.阳刻剪纸: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2.阴刻剪纸: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特征是它的线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对于中国传统美术来讲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广义上指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狭义上可仅指造型性强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与底层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形态。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是一切其他美术(如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各种专门美术)的渊源和基础。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真善美的审美特性 “民间美术通常把现实生活中的生活需求和生命需要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要求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将征服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审美形式。”民间美术中的许多艺术形象和形式正是现代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民间美术包含着精英艺术家创立的评判艺术标准的真、善、美,且达到至高无上的统一。“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也是最成熟的。”《国语·楚语》中石:“大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可知美即是无害,这不仅体现劳动人民美好的心愿,也是民间美术的“美”的另一种含义。民间创作的尽美意识是非常鲜明强烈的。对于‘美’的深层内涵,创作者自身不一定有思维的自觉,因为它是天然自在,不容反省的,这就是美与善在本体意识中未经分裂的原始统一。通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调试,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民间美术之中。民间美术对于至善的追求诞生于人们对生命生存的渴求与对祥和世界的殷切向往之中。这是其力量的源泉。以人为本,以善为价位取向,决定了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牵强附会的描述,没有自以为是的说教,没有无比晦涩的观念。民间社会所有的祝愿,所有的期盼,所有的幸福都寄托在其中。“真”与“善”为民间美术的“美”提供了保证。民间艺人与民间社会“对美的要求并非是刻意的,对于‘美’的深层内涵,创作者自身不一定有思维的自觉,因为它是天然自在,不容反省的,这就是‘美’与‘善,在本体意识中未经分裂的原始统一。”他们通过直觉把握了美的意味。在求善中抵达了真,真与善的统一中浮现了美,而美又启示真,存储了善,真与善统一在富有情味和憧憬的和谐心境之中。 2.清新、质朴的原发性 从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感受,决定了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稚拙、自然质朴是民间美术的一般特征,带有较强的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美术的生产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民间艺人在创作民间美术时,既不炫耀技巧,也不矫揉造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它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情景;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原发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使得不少民间美术被人为淘汰,然而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点仍然存在。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就愈能反映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 3.充满浓郁乡土色彩的地域性 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和生活追求,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产生其特有的艺术文化,这种区域性的艺术文化传统在塑造着区域民族的文化性格的同时,又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生活习尚,构成了民间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河南朱仙镇年画,西藏唐卡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探究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民俗礼仪。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任凭感情的自然流露,用直观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随意性,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乡情、乡音、乡土培养着一方人,又影响着一方人,民间美术是对民间劳动和生活的歌颂。 二、民间美术的价值表达 1.实用价值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统一。实用,始终是第一性的,占居首位;美,是从属于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者结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民间美术对于大多数的劳动民众来说,重要的不是其审美意义,而是适应于民俗的实用意义,因此它是民间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中国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尽管民间美术的魅力能让人魂牵魄动,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实用性。它的发生、发展均与人民大众的劳动与生活相伴相随。它既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民间美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其实用性不远。 民间美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原则。民间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进行美的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