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司内审员都是兼职身分,平常各自工作繁忙,对质量审核工作接触、了解不多,往往也就是在每年一次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才会编制检查表,记录审核情况,因此难免会因不熟悉标准条款要求,现场取证经验不足,在审核技巧或现场把握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公司近几年质量体系内审的审核记录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记录内容与标准条款要求有所偏离,不够准确。如:“内部沟通” 的审核,常见记录内容是“经常沟通,非常有效”。

2、记录内容有判断无事实,即记录中有明确的“符合要求”的结论,但无事实依据。如:“职责、权限的划分”审核,记录内容是“问XXX,回答正确。”答的是什么却无从知晓,根本无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记录过于简单,缺少实际内容,无法作为认证决定的依据。如:“顾客满意”的审核,记录内容是“有采集记录及分析结果,需提交公司领导。”

二、审核记录的作用

根据国标中质量管理相关标准的阐述,审核记录的作用可概括为记录审核证据、记录审核发现、为审核结论和认证决定提供支持依据三个方面。因此,要满足以上要求,审核记录应包括足够的细节,使它能反映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判断认证标准中的各项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记录中应记有每个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的证据和每个不符合的审核发现及其支持的证据,用以支持认证决定的判断。

在审核工作中,按照每一次的审核计划,审核总体时间是一定的,审核记录占用时间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审核活动的时间用量。作为审核员,只有明确了审核记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把握审核记录的详略程度,从而找到审核记录与其它审核活动的时间平衡点,切实提高现场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审核记录的记录原则

从审核记录的作用,我们可知审核记录应表述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但审核证据如何界定?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又该记到什么程度呢?在每一次的审核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许多信息与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有关,但也有的信息与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无关,后者不是审核证据,前者如果未经证实也不是审核证据,凡是不属于审核证据的信息则是不需要记录的。因此,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的记录应坚持以下原则:

1、反映抽样量。审核是通过适当的抽样进行的,比如抽查了多少文件、记录,观察了多少活动、产品实物、工作现场等。适当的抽样,就是审核所获得的样本量对总体应有一定代表性。抽样量太少,则不具备代表性或可信度不高。为表明抽样量对审核结论和认证决定的支持,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时应首先询问抽样对象在审核期内的总量,再根据3%-5%的贯例决定抽样量,并在审核记录中详细记录,以明确反映审核抽样的情况。

2、有可重现、可追溯性。证据的一个重要属性是“真实”性,审核记录所反映的审核证据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可重现性,如果由他人重新审核,完全可再次查到。因此,审核员在现场审核中与员工、其他人面谈时,要记下有关人员的姓名、所属部门;审核文件、记录时,要记下有关文件名称、记录的编号;检查仪器、设备时,要记下有关仪器、设备的编码/编号。

3、要适度简明扼要。实际审核经验告诉我们,现场审核必须严格控制记录的时间,以便能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审核调查。

四、审核记录的一些具体方法

在审核工作中,通常运用“问、查、看”的方式进行审核。对照不同方式,结合以往的审核经历,笔者大致总结、归纳出一些通用的记录方法。

(一)通过询问、交谈方式进行审核的记录方法:

1、记录回答、交谈者的姓名、职务和所属部门(审核证据);

2、记录回答问题的要点、主要内容(审核证据);

3、记录对回答问题、交谈内容的判断结论(审核发现)。

(二)通过查阅方式进行审核的记录方式:

1、记录受审核人员姓名、职务和所属部门(审核证据);

2、记录所抽查书面材料的名称和编号(审核证据);

3、记录所抽查书面材料的数量;

4、记录审核判断结论(审核发现)。

(三)对产品进行审核的记录:

1、记录产品所处地点(审核证据);

2、记录产品特征标记(审核证据);

3、记录审核的判断结论(审核发现)。

例:查05243S XX中医院综合大楼施工图设计修改。

(四)对过程进行审核的记录方法:

1、记录从事/参与此过程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资格(审核证据);

2、记录此过程工作/作业名称(审核证据);

3、记录主要工作/作业内容(审核证据);

4、记录审核的判断结论(审核发现)。

总之,进行现场审核记录时,审核员应根据具体环节和审核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审核记录方法,收集记录有效信息。同时,做好现场审核记录,提高现场审核质量,与审核员自身的语言表达、沟通、文字书写能力也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审

核员是否具有较高的工作责任心,是否重视审核记录。笔者相信,只要每一个审核员都能重视做好审核记录,不怕多写多练,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审核记录水平,就能在审核过程中准确、公正、简洁、清晰地记录下所收集到的各种证据,使记录真实可靠,提供符合要求的、可信的审核报告,圆满完成每一次审核任务。

管理层:

1. 有无建立及保持质量手册?

2. 有无向组织传达满足客户要求及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3. 有无制定质量方针?

4. 质量方针是否包括以下承诺;满足要求,持续改善?

5. 质量方针是否提供目标框架?

6. 质量方针是否进行宣导?

7. 有无在各相关职能与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

8. 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是否一致?

9. 质量目标是否可量化?

10. 有无规定组织职责?

11. 有无指定管理者代表并明确其职责?

12. 有无对质量意识职责,系统有效性等沟通?

13. 沟通过程是否监控?效果是否有效?

14. 沟通无效时是否采取改善对策?

15. 有无监测客户满意度?

16. 有无利用所获信息进行分析与改善?

17. 有无实施内部审核?

18. 审核策划安排是否合理?

19. 审核准则、范围、频次方法是否界定?

20. 是否保持客观、公正、独立性?

21. 审核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改善对策?

22. 有无追踪不合格的改善情况?

23. 有无对审核过程进行监测并进行总结?

24. 未达到预期目的时是否采取适当措施?

25. 有无按要求作管理审查并保留记录?

26. 审查输入是否完整?

27. 有无审查输出是否包括资源需求及改善决议?

28. 持续改善有无策划并实施?

29. 有无提供充分资源?

文件资料的控制:

1. 文件发布前是否经核准?

2. 适当时候有无评审更新文件?

3. 文件更新是否再次经批准?

4. 所有质量管理文件是否登录列管?

5. 文件分发有地控制?

6. 相关人员是否均持有文件?

7. 各部使用文件是否为受控文件目为最新版本?

8. 文件是否清晰可读?

9. 作废文件是否可防止非预期使用?

10. 外来文件有无识别?

11. 外来文件的分发是否进行控制?

12. 文件控制的过程有效性有无监测?

13. 未达预期目的时有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

14. 记录的管理程序是否文件化?

15. 所有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有无规定?

16. 质量记录是否易于识别、检索?

17. 记录的保存过程有效性有无监测?

18. 未达预期目的时有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

人事行政部:

1. 有无确定影响质量的人员所需能力?

2. 该等人员是否能胜任工作?

3. 该等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质量意识?

4. 有无按规定提供培训以提升该等人员的能力?

5. 培训的有效性有无评价?

6. 未达预期目的时有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

7. 该等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历记录是否保留?

8. 是否资源充分?

厂务:

1. 有无确定需列管的基础设施?

2. 有无提供维护该等设施的办法?

3. 有无实施维护?

4. 特殊工种人员有无合法上岗资格证?

5. 设施的保养维修过程有无监测?

6. 未达到预期目的有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

7. 有无拟定各产品质量计划?

8. 质量计划有无确定该产品的质量目标?

9. 过程、文件、资源的要求是否确定?

10. 所需的验证活动及记录有无确定?

11. 采购产品有无按规定实施检验?

12. 检验用器具有无在校正有效期?

13. 符合的证据是否保留?

14. 有无对进料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

15. 记录是否指明有权放行的人员?

16. 紧急放行是否经权责人员的批准?

17. 进料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

18. 进料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被保留?

19. 纠正后的来检是否重检?

20. 有无按规定对进料不合格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

21. 有无对来料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2. 来料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

23. 有无按规定实施制程检验?

24. 检验用器具有无在校正有效期?

25. 符合的证据是否保留?

26. 记录是否指明有权放行的人员?

27. 制程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

28. 制程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保留?

29. 有无对制程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

30. 纠正后的重成品是否重检?

31. 有无按规定对不制程不合格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

32. 有无对制程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 制程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

34. 有无按规定实施最终成品检验?

35. 成品不合格是否被识别以防止误用?

36. 成品不合格性质的记录是否被保留?

37. 有无对成品不合格按规定处理并保留记录?

38. 纠正后的成品是否重检?

39. 有无按规定对成品不合格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40. 有无对成品质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41. 顾客报怨等其他异常有无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42. 检验过程的有效性有无监测?

43. 有无确定所需的测量装置?

44. 有无按规定周期实施校准并记录?

45. 是否可追溯用?

46. 内部校准有无作业指导?

47. 校准状态是否可识别?

48. 有无防止失效的调整?

49. 测量装置的防护是否适当?

50. 失效时有无对其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51. 有无对该失效设备及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措施?

52. 测测软软有无实施能力确认?

53. 仪器校正的过程有无监测?

销售及售后服务:

1. 顾客要求有无确定?

2. 顾客要求在接受前是否经评审并记录?

3. 对顾客做出满足要求的承诺是否有依据?

4. 是否确实满足顾客要求?

5. 要求变更时是否修改相应文件并通知相关人员?

6. 有无就业务上的问题随时保持与顾客的沟通?

7. 与顾客的沟通的过程的有效性是否进行监测?

8. 是否定期对顾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记录?

9. 有无对顾客的满意进行数据分析?

采购:

1. 采购文件是否说明拟购的产品?

2. 当准备在供应商处验证产品时是否在采购文件中注明如何进行?

3. 采购产品是否符合采购要求?

4. 有无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应商的准则?

5. 是否有能力评价和选择供应商?

6. 供应商绩效有无进行数据分析?

7. 采购过程的有效性有无进行监测?

生产:

1. 质量计划有无包括所有影响质量的制程?

2. 各制程有无提供作业指导书?

3. 作业指导书内容是否完整?

4. 有无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5. 是否使用了适当的生产设备?

6. 各项制程操作是否符合标准、法规、质量计划或程序规定?

7. 有无按规定进行制程监控?

8. 特殊制程有无进行确认?

9. 工作环境是否合适?

10. 生产及交付阶段有否对产品进行标识?

11. 是否符合追溯的要求?

12. 有无标识产品的合格状态并维持?

13. 有无对产品提供适当的维护方法?

14. 有无对所有的不合格物品进行隔离并标识?

15. 有无按规定对设备进行适当维护?

16. 有无明确的维护方法?

仓库:

1. 有无规定收发的管理方法并遵守?

2. 有无使用指定的储存场所以防止产品变质或损坏?

3. 有无规定适当的搬运方法并遵守?

4. 有无对产品进行标识?

5. 储存下的产品有无防护?措施是否适当?

6. 有无建立确保及时交货的生产计划及进度控制系统并执行?

一、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评价不准确

1.环境因素中没有把危险废弃物识别出来。

2.重大环境因素的确定不准确。主要是对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准则理解不够,把握不准,对通过日常管理措施能有效控制但有重要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没有列入重大环境因素中;电气车间未将变压器油中氟氯联苯识别为重大环境因素,未提供氟氯联苯的回收处理证据;某厂原料车间没有把危险固体废弃物离子更换树脂辨识为环境因素,这应是一项重大环境因素;储运单位在做环境因素识别时没有考虑储罐原油泄漏后对环境造成的潜在重大影响;对

废油抹布、酸碱中和池底泥等危险废弃物的影响评价为一般,没有从管理的角度考虑其环境影响;对危险固体废弃物没有辨识为重大环境因素。

3.对本职工作范围内的环境因素识别不够。

如工程、机动部门对设备选型方面的环境因素识别(关注)不足,检、维修风险评价中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识别和处置;对检、维修施工作业中相关方所产生的危害、环境因素也未进行识别;技术部门未识别出“规划与设计过程”的环境因素,大型环保技术措施和隐患治理项目无安全与环境评价;安全环保部门在火灾预案中对灭火以后的废水、废气和废残渣排放处理、废气检测等环境因素没有识别控制;部门岗位职责中缺乏环境方面的职责。

二、环境法律法规识别和评审存在缺陷

主要是法规识别不充分、不准确,其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如某些单位与自身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不相关的国际公约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识别列入法律法规清单中,综合管理部门未识别出绿化过程中,有关农药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废气排放烟囱的单位没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识别、评审与传达;电气车间法律法规目录清单中未收录国家有关氯乙联苯污染物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三、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缺少或不完善

主要反映在应急预案中缺乏事故状态下环保问题现场处理的具体措施,对事故救援处理时的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识别,预案措施不完整,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现场违章排放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

如炼油厂某车间氨油分液罐,切废油操作时,废油切入下水井;某仪表车间的相关方装修现场刷油漆的毛刷放在水中没有处置;污水处理厂化验室的废旧试液直排,没有作为危险废弃物控制。

五、重大环境因素控制和日常环保检查、污染控制措施及整改等相关管理不完整

如某厂烯烃车间对装置连续半月排油含量超标采取的措施为强化检修制度,强化检修环保意识,杜绝用水冲地,组织人员对化污地沟进行清理,但未能提供整改的相应记录;某厂安全环保部门未能提供厂级重大环境因素运行控制检查记录。

六、环境体系目标与现有环保目标管理未有机融合

QHSE目标指标中针对环保问题制定的目标指标内容不全、针对性不强,有些重要的环保管理指标没有考虑进去。

七、环保作业指导书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如某油品储运单位铁路运输车间洗车投用方案中规定隔油池油面厚度达0.5m以上,应进行抽提污油,检查现场操作工未能准确说明操作程序要求,现场也未能提供出洗车投用方案。

八、环境监测数据有超标现象

有的单位对环境监测超标情况没有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某厂化污取样口监测统计表中1—12月份,COD多次超标,所制定的预防纠正措施作为环保技术措施隐患冶理项目上报公司仅等待批复;某车间环境监测日报中的个别化污COD和空气悬浮物超标现象没有相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的记录;某二级单位提供的非甲烷烃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中监测点不具体,没有排放高度和排放速度,也没有本地环保局确认盖章。

1、厂房建设期间环保资料: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报告

2)环境影响报告批复——环保局批复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环保局验收

4)消防验收报告——消防部门验收

2、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

1)环境因素识别不齐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a、未能充分按生产经营过程的范围来识别,比如:生产经营范围包括有销售,但对销售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未识别;

b、未能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顺序进行识别,识别环境因素没有顺序,最易导致缺漏;

c、未考虑到过去发生过的、将来计划的因素,如:公司拟扩建新厂房,对于扩建厂房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因素未加以识别;

d、未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识别,如:产品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用,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处置。

2)环境因素评价不合理,对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存在偏差。

3)环境因素未及时更新,如:

a、产品的生产工艺发生了变化,但未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b、产品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c、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d、厂房迁移到新址,未及时地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

3、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

1)未能对所有的重要环境因素确定其控制方法/程序;

2)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未能形成相应规定,如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或其他方式。

4、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识别、评审

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识别不充分,特别是地方法规、客户的要求未识别到位;

2)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未进行适用性评审,未能识别到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中具体的适用条款;

3)未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分发至相关部门、岗位人员;

4)未及时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更新,对已修订、更新、作废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未能及时重新识别、收集、评审。

5、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1)未能充分考虑到重要环境因素来制定环境目标;

2)对已确定的环境目标未规定其具体的指标,部分指标无法测量;

3)对所有的目标、指标未能予以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的职责不明确、起止日期不清楚、缺乏资金预算;

4)未能根据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修订,如公司已迁址、执行的环境标准发生了变化等情况下未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

6、组织机构、职责、权限、资源:

1)对各岗位职责、权限中缺少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

2)对关键岗位(如:化验员、机修、清洁工、仓管员、作业员等)未规定其任职能力要求;3)环保设施的投入不足,如生产污水每天产生120吨,但污水处理站每天的处理能力仅80吨。

7、能力、培训和意识(人力资源管理):

1)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备不足,或能力未能满足要求,如污水处理站的作业员只会用Ph值试纸进行酸碱度的测试,对其他指标的化验不具备能力;

2)全员环境意识培训不足,或有培训但缺乏培训后的考核、培训效果评价;

3)岗位人员对自己所在的岗位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不清楚,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方法不熟悉。

8、信息交流:

1)对重要环境因素需要的信息交流未予以规定;

2)未建立外部信息交流的渠道,如当外部相关方(社区居民等)对公司有意见需要投诉时,没有对外公开的投诉电话、信箱或其他方式;

3)对外部相关方的投诉、抱怨未形成记录,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处理后未及时对相关方进行回复;

4)缺乏内部相关方的信息交流,如内部宣传、讲座、会议等。

9、文件控制:

1)文件未有分发至具体的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处;

2)文件的适宜性未及时进行评审、更新,如法律法规发生了变化,但未及时对相关文件进行适宜性评审,未及时进行必要的更新;

3)文件的形式不适宜,如MSDS资料为英文版,但现场操作人员对英文的识别能力不足。

10、运行控制:

1)运行控制程序中未明确规定规定的标准,如污水/噪声/废气控制程序中未明确执行的是国家或地方的何标准,何时段,何级别标准;

2)未能将运行控制的要求通报至供方,如化学品供应商、工程分包方等等;

3)现场环境运行控制主要存在的缺失:

a、垃圾分类未明确规定,执行不到位,存在可回收、不可回收或危险废物混放的现象;

b、现场由于机械油的泄漏导致的污染未及时清理、纠正;

c、环保设施未能提供维护保养的证据;

d、环保设施的运行不正常,如车间废气抽排系统未运行,或有运行,但排气口处的净化池无水;

e、化学品使用、储存现场未配备MSDS资料;

f、产生粉尘、碎屑的岗位(如砂磨、锯床、刨床、车床等工序)对粉尘、碎屑未进行收集,到处飘洒,也未及时清理;

g、易燃易爆品与其他易燃物混放,危险品未设独立空间存放;

h、污水处理站投药记录不全,未能掌握投药的时间、剂量;

i、废油、废液以及其他危险废物的交接、流转无记录,最终处理无危险废物处理联单(危险废物的处理必须由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处理,处理时开具统一的处理联单)。

11、应急准备与响应:

1)未能针对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对应的应急计划,通常包括消防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爆炸应急预案、环保设施失灵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有制定应急计划/预案,但未展开相应的培训、演练;

3)有进行应急演练,但对演练的效果、应急程序进行评价;

4)应急预案执行后或演练后,未对应急程序进行评审,未及时对应急程序进行修订。

12、监测和测量:

1)对监测和测量的策划不足,未确定应进行监测和测量的项目、采取的方法、监测的频率;2)未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执行状况进行监测和测量;

3)未能提供对日常运行管理过程的监控记录;

4)未定期进行噪声、废气/粉尘、废水的监测,应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监测,一般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或其他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

5)自有监测设备未定期进行校准或检定,如噪声测试仪、污水化验设备等;

6)污水处理站未能提供对污水监测、化验的记录,或有监测但频率不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

13、合规性评价:

1)未形成“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

2)未能提供合规性评价的证据,至少一年一次;

3)有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但对其他要求方面未进行合规性评价;4)合规性评价未能覆盖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1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1)发生环境不符合情况时,未及时进行处理(纠正);

2)未识别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时机;

3)对不符合未进行原因分析,纠正措施执行不到位,未能达到再发防止的目的;

4)对潜在不符合未进行原因分析,预防措施不适宜,未能达到防止发生的目的;

5)未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15、内部审核:

1)未对年度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如在文件中规定,或形成年度内审计划;

2)内审计划中所列审核内容未能覆盖所有的审核范围;

3)内审组成员的安排缺乏公正性,存在审核自己部门的情况;

4)内审计划中有明确要求审核内容,但检查表中存在缺漏条款的现象;

5)内审不符合报告有形成,但原因分析不到位,纠正措施未能针对原因制定,缺乏针对性;6)对内审不符合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实施效果未进行验证、评价;

7)未形成内审报告;

8)有内审报告,但对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价仅体现了不符合、不足之处,对于实现的环境绩效未进行评价。

16、记录控制:

1)记录无法检索,无清单,无目录或其他检索方式;

2)记录的保存期限未规定,未按保存期限的要求予以保存;

3)记录保管不当,发生丢失、破损等现象。

17、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计划中评审内容不全,如缺少环境绩效的评审、上次管理评审后续措施实施结果、与组织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发展变化等等;

2)管理评审输入信息不足,缺乏相关资料/证据;

3)管理评审输出未能包含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4)管理评审报告未能体现对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审结果;

5)管理评审决议事项未明确职责、分工、时限要求;

6)管理评审后续措施的实施情况无记录,无效果验证。

食品安全体系认证(FSSC 22000)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一套全球认可的标准,证明其已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并充分满足顾客及行业法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

本人就职于食品生产企业,长期从事食品安全体系的认证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本文就FSSC 22000体系管理中的关注点、需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与广大读者交流共享。

一、食品安全防御计划

1. 应包含的内容

食品防护小组成员及其职责;

食品防护计划建立实施原则;

安全控制措施: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加工安全控制/仓库安全控制/运输和接受安全控制/水的安全控制/人员安全控制/信息安全控制/供应链安全控制/实验室安全控制/潜规则控制;

食品防护计划实施规定;

食品防护演练。

2. 需注意的地方

建筑物内的潜在敏感区域应予鉴别、图示并设有入口控制;

入口使用电子门禁、锁及其他替代系统,要识别出敏感区域,加强控制,比如化学品库,纯水制备间。

二、生产车间内终端物理性

异物控制

1. 应包含的内容

物理性污染的识别:玻璃、硬质塑料、金属异物、头发、个人物品、原料带来物、密封圈、金属刀具、钢丝球。

2. 防范

应建立文件化的玻璃及硬质塑料控制系统登记及风险评估要求、检查及监控要求、破碎处理要求,并提供相应的登记清单、风险评估记录、检查及监控记录以及破碎处理记录;

应建立文件化的小件金属工具控制系统,包括登记领用要求,检查及监控要求,异常处理要求,并提供相应的登记领用清单,检查及监控记录,异常处理记录。

3. 物理性污染控制措施

可以购买设备,比如X-光机、金探、磁棒,对于一些不能使用X-光机的产品,可以安装金探,金探的安装位置应该在灌装之前,或者采用标准筛验证。

具体要求需要和客户沟通,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国外客户一般都要求具有连续、自动监控设备,比如金探和/或X光机。

三、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计划需体现的内容

HACCP计划中容易发生对工艺流程图的绘制存在缺失或者工艺更改没有及时

更新的情况,工艺流程图要能体现出原料来料到成品出厂整个工艺过程,包括返工点、废弃物排放点、CCP及QCP点的确认等。

还有一些辅助工艺的危害分析,比如说纯水的制备,压缩空气的制备等;工艺流程图绘制完成后,需要完善工艺步骤的描述,详尽描述包括该步骤在工艺中的作用、使用什么设备、工艺参数如何设置,如果可以控制危害,可以控制何种危害等。

四、原料分析

原料,特别是过敏源物料,需要原料采购部门与供应商沟通,了解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过敏源引入风险的情况。

1. 应包含的内容

产品本身自带过敏源,比如大豆粉、大豆肽、蛋黄粉等;

原料生产过程中会引入过敏源,比如SO2,超过10ppm的均为过敏源;可能引入过敏源的,如硫磺的用量,硫磺只限于熏蒸蜜饯、干果、干菜、粉丝和食糖;低亚硫酸钠可用于蜜饯、干果、干菜、粉丝、葡萄糖、食糖、冰糖、饴糖、糖果、液体葡萄糖、竹笋、蘑菇及蘑菇罐头,最大使用量为0.40g/kg;SO2用于葡萄酒、果酒等的最大使用量不应超过0.25g/kg;竹笋、蜜饯、蘑菇及蘑菇罐头、葡萄、葡萄酒和果酒等SO2残留量均不得超过0.05g/kg,饼干、食糖和粉丝残留量不得超过0.1g/kg;如果有以上原料都有可能含SO2,需识别;

针对供应商生产线上是否还生产其他过敏源物料以及转基因控制等问题,可以向供应商发出调查表进行调查。

3. 需注意的事项

应制定过敏源控制程序,包括过敏源的识别、标识、隔离,防止交叉污染。

4. 控制要求

隔离存放、明确标识、独立生产、充分清除和验证,在标签上标识产品含过敏源或本生产线同时生产过敏源物料。

五、设备状态标识与清洁消毒

生产现场的设备要有状态标识卡,特别是闲置的设备更需要标识,清洁完毕后,要进行覆盖防护,防止落灰或者虫害藏匿;待清洗的设备同样需要标识。

1. 应包含的内容

应清楚鉴别清洁剂、消毒剂及化学品,分开贮存;应建立化学品的管控规程,明确化学品存放区域和配置区域,张贴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并且根据MSDS的要求,配备防护用品,比如手套、口罩、洗眼器、护目镜等;化学品的使用要建立台账,除了配置记录还应进行盘点;所有的化学品容器均需要良好的标识;化学品存放区域作为敏感区域,需要加强防护,门上锁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2. 需注意的事项

建立及确认清洁及消毒方案,以确保依照既定时间和程序清洁消毒所有建筑物及设备,包括清洁设备的清洗;需确立清洁消毒方法、频率、责任人、检查的要求及验证的要求。

3. 控制的要求

清洁及消毒方案应依规定频率予以监测,以持续确保其适用性及有效性;要确定采样点、采样方法、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判定。

慎用“重大危险源”一词

在《安全生产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均把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这表明,我国对重大危险源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五条要求对重大危险源应登记建档,进行评估、监控,制定应急预案。因此,用人单位在危险源辨识中辨识出来的不可接受的危险源不能随意叫做重大危险源,只有符合上述定义中条件的情况才能叫做重大危险源。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许多用人单位危险源辨识的结果都形成一份重大危险源清单。重大危险源词汇在认证过程中滥用,导致企业真正的重大危险源和所谓的“重大危险源”分不清。因此,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在认证(咨询)过程中,应向企业解释清楚什么是重大危险源,告知企业应慎用重大危险源一词,用“重要危险源”或干脆称“不可接受的风险”。

风险评价方法的适宜性

国内现在普遍采用LEC法对用人单位辨识出来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而不管用人单位所处行业的特点。笔者认为,LEC法只能是对一般作业条件的危险评价,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特别是分析一些系统的固有风险时,仅仅靠这一方法进行风险评价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采用评价方法,应以充分地辨识出用人单位内存在的危险源并对其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为原则。当一种评价方法不足以评判用人单位所处的危险状况时,用人单位应考虑采用其他评价方法与之相结合来共同评判其风险。

根据从事安全工作的经验,笔者得出了以下对不同行业的风险评价方法。

对于一般行业(如机械行业),可采用安全检查表、LEC。

对于建筑业、电力行业,应采用安全检查表、LEC、FTA、ETA(对一些装置设备进行评价时使用)。

对化学工业,应采用HAZOP(必要时结合FTA)、DOW等指数分析方法,LEC法在化工企业仅适用于对作业人员的危险性分析。

对于压力容器、管道行业,应采用HAZOP、DOW、FTA等。

一定要建立管理方案吗

审核规范第4.3.4条款要求,用人单位应制定并保持旨在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管理方案并予以文件化。关于管理方案,目前在我国OHSMS认证行业争论颇多,主要的问题集中于:

——企业在什么时候应该建管理方案,什么时候可以不建管理方案?

——管理方案的数量?

——管理方案和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对每一个目标都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方案?

——对于企业的不可接受风险是否都需要建立管理方案?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第一,用人单位只要能够控制其风险,完全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建管理方案或不建。如果建立管理方案,应明确时间表,需要配备适当的资源,如人力、财力、设备和后勤保障等。第二,管理方案的数量以能达到其职业安全健康目标为适宜。第三,建立管理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但并不是每一个职业安全健康目标都需要通过建立管理方案来实施。如某星级饭店在2003年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是:火灾事故为零,通风系统日换气能力为80%,食物中毒次数为零。针对这三个目标,该饭店仅对第2项通风系统建立了管理方案,并投入资金进行通风系统的改造,而对第一、三项目标没有建立管理方案,其理由是:饭店的防火系统不久前进行过改造,能满足消防部门的要求,并能够达到火灾事故为零的目标。至于食物中毒问题,该饭店一向注重饮食卫生,在前几年中,从来没有发生过中毒事件,完全能够达到食物中毒次数为零的目标。笔者认为,该饭店的做法是符合体系的要求的。第四,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应查阅用人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看用人单位程序中关于对不可接受风险的控制办法的规定,按规定要求做即可,不一定要建立管理方案。

危险源辨识的更新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用人单位应按预定的或管理者确定的时间和周期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评审。特别是当出现新用工制度、新工艺、新操作程序、新组织机构等以及法律法规的修订、机构的兼并和重组、职责的调整的情况时,更应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进行重新评审。

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获证企业在通过初次审核获得认证证书后,往往忽视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危险源进行重新评审,导致下次年度监督评审时,企业提供的危险源清单仍和初审时一样。这种结果,是否可符合标准的要求,审核组需要进一步收集证据并提醒企业不断更新危险源清单。

运行控制是否需要建立文件化的程序

运行控制到底要建立多少个程序?同样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问题。应该说,标准本身对于企业应该建立多少个程序并没有定量的要求,但企业应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程序:

一是缺乏程序可能偏离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的运行情况,二是采购和租赁,三是承包,四是有关的作业场所、过程、机械装置、运行程序和设计活动。

笔者根据多年的审核经验,建议用人单位可以针对自身的特点,从以下程序中选择建立一些类似的程序。一是对相关方的管理程序,二是生产安全管理程序,三是气体充装与气瓶储存管理程序,四是压力容器管理程序,五是消防安全管理程序,六是厂内机动车辆及其装卸安全管理程序,七是动火作业管理程序,八是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程序,九是设备控制程序,十是建设项目安全控制程序。建立一些文件化的程序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其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目标。强化对受审核方各级管理者的OSH管理工作审核

目前,建立、保持OSHMS的受审核方中,绝大多数受审核方重视OSH管理工作.然而也有一些受审核方开展OSHMS认证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认证证书,一些单位的管理者或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OSH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受审核方的最高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受审核方的最高管理者并没有真正承担起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者的责任。如:有的受审核方的最高管理者或部门管理者以各种理由推脱审核工作,或由其他管理者或部门工作人员代替审核。历史的经验证明:工伤事故都是由管理失误造成的。因此,审核过程中,加强对受审核方各级管理者的审核是绝对必要的,其原因是:①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决策者,在决策活动中,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保障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②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具有十分重要的表率作用,只有他们在生产活动中遵章守纪,才能带动其他员工遵章守纪;③各级管理者是生产活动的指挥者,只有他们在管理活动、生产活动中严格遵守有关程序或作业文件,才能够避免生产活动中“三违”现象。④各级管理者承担着管理下属,并对下属负责的重任。

因此,通过审核:①可以使各级管理者明确本职工作中承担的OSH的管理职责,明白对下属员工生命安全健康和企业财产安全肩负重任的职责,做到预防为主;②可以使各级管理者明白OSH管理工作中的程序、制度及规程,防止违章指挥现象的出现;③督促各级管理者强化OSH意识和技能,重视OSH管理工作,做好OSH管理工作。只有各级管理者真正重视OSH管理工作,才能使整个受审核方的OSH管理工作和OSHMS有效开展下去。

同时,受审核方在关闭不符合报告时,不应就事论事,而应从管理的角度上,深挖产生不符合的根源,避免不符合重复出现,从根本上消除不符合产生的原因。另外,使一些管理职责得到真正落实,避免纸上谈兵,形成不符合报告与实际管理工作“两层皮”的现象出现。

6 不断学习,勇于进取

审核员是受人尊敬的工作,之所以受人尊敬不是因为他掌握着受审核方能否获得认证证书的生杀大权;而是因为他头脑中有丰富的知识,通过审核工作可以帮助受审核方提高管理水平。随着社会进步,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摆在审核员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学习、再学习,以适应审核工作的要求。

(1)加强对OSHMS标准的学习

毋庸置颖,IS09001和ISO14001标准的推广,在我国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些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OSHMS的审核工作中来。有些经验并不适用于OSHMS的审核工作,审核员要认真学习、研究IS09001、ISO14001和OSHAS18001三大标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审核中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对OSHMS标准的学习和理解,避免在审核工作中出现审核错误。

(2)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识

OSHMS与ISO9001和ISO14001的一大区别是它的管理对象是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生命对人类具有唯一性,失去了将不复得到,草营人命的行为是一种犯罪的行为。OSH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涉及到机械、电器等自然科学,而且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特别涉及到现代管理科学。因此,要求审核员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而且要学一些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知识。

(3)加强对安全技术知识的学习

OSHMS审核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审核员必须学习好专业安全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管理方法,切忌在审核中有“无知者无畏”的“英雄气概”。

(4)学习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

OSHMS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管理体系,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行业的OSH 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及标准,做为审核员应熟练掌握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并能运用自如。

(5)向工作在一线的师傅学习

在许多单位,生产第一线工作着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掌握一手绝技的工人师傅,它们是我们实现安全生产的宝贵财富,也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或窍门。因此,审核员在审核工作中还要向这些优秀的工人师傅学习。

7 正确认识自我

审核员从事的是一项一手托两家的工作,一手托着受审核方的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和财产安全,一手托着认证机构的信誉和诚信度。因此,在审核工作中,审核员应除注意工作方法和作风外,还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切忌好为人师

许多受审核方非常尊重审核员,经常向审核员请教一些问题,而一些审核员在不了解受审核方实际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技术措施、咨询人员素质的情况下,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有时甚至长篇大论;更有甚至者以讹传讹,将错误信息传达给受审核方,干扰了受审核方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

(2)摆正位置

审核员不管原来是在什么单位,还是身居何位,当你作为认证机构的审核员工作时,应明确:现在是中介服务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应是以服务为主,应注意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尊重他人的劳动,始终将“与供方互利”的思想贯彻审核工作中,这种互利关系不能丧失原则,因为审核工作不是司法或行政执法行为,而是中介服务活动。

8 “三系合一”的认证审核暂时不宜提倡

“三系合一”的认证审核对受审核方来讲比较方便,通过一次准备、一次接待即可完成审核工作,为许多单位所推崇。因此,当前,“三证”在手的审核员很时尚,也让一些审核员引以为荣。但根据一些单位的实践效果,笔者认为“三系合一”的认证审核暂时不宜提倡,其原因有:

(1)任何人的精力、体力、工作经历是有限的,只能对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知识掌握比较熟悉,有些审核员擅长ISO9001,有些审核员擅长ISO14001,有些则擅长OSHMS。有些审核员即使通过了“审核员培训课程”,但因缺少实际工作经历,对有关专业技术知识、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上,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OSHMS标准,而一些审核员却扬短避长,热衷于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大展拳脚,因而影响了审核的深度和广度。

(2)而一些实习审核员在跨入审核界时,无缘得到优秀审核员的提携,加之信息传递具有衰减性,有时自身学习不够,使这些审核员的审核水平难以得到迅速提高,但并不影响其顺利晋级。

(3)一些受审核方建立保持的OSHMS,受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技术装备、咨询人员素质等因素所限,使OSHMS运行水平不高,加之审核深度和广度不够,极易造成

受审核方OSHMS在低水平重复运转,这是对受审核方资源的一种浪费,也达不到OSHMS 具有控制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安全的目的

现场审核是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足以证明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证据的过程。审核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取证任务,把握好审核的有效性和审核的效率。

然而,我们见到一些审核员,特别是实习审核员,在摆正位置、有效取证、客观评价、和增值审核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常常审核时间不够,审核资料不齐全,影响了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如何改进审核方法,笔者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1、审核员不是企业的救世主。有些审核员中认为自己的水平很高,企业问题太多,审核员是去帮助企业、提高企业、解救企业的。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企业认证有多种原因,多种需求,多种基础,多种困境,审核员不一定清楚,不一定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审核说到底就是一种风险把握。质量体系把握产品的质量风险,环境体系把握环境因素控制的风险,安全体系把握危险源控制的风险。你要做出的是建立的体系是否对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不要超越职责,不要无限拔高。企业认证不是万能的,不要夸大认证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审核员应当摆正位置,不要站在领导的角度说话,善于指导工作、评价工作,喜好“谆谆教导”。应该从把握风险的实际出发,找出企业需要整改或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审核员提出的不一定正确,企业不一定非要整改,要善于让企业自己去评价存在问题的危害和整改的必要性。

2、审核的过程增值体现在诊断的准确性上。我们说审核要实现过程增值,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现在审核要求关注体系的有效性,实际上目前企业的现状,迫使认证机构首先关注的是企业的符合性。审核过程如同医生给求医者(不一定是病人)的诊断过程。如果诊断有效果,体现在诊断的准确性上。病因找出了,药方开对了,治病就有希望了。因此,我们审核的过程增值应当体现审核中发现问题的准确性上。有些人认为审核是审核员在审核企业,实际上是企业在审核审核员,评价审核员。当你真正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的产生原因,说到企业的“点子”上,企业就会从心底里敬佩你,才能体现出审核机构的水平,企业就会欢迎你下次再去审核,因为企业从中受益,审核实现了过程的增值。

3、审核中少讲标准,不要去考标准的条款。有些审核员喜欢用自己掌握的标准去要求企业领导,企业的主管人员也应该知道。其实没有必要,我们审核的对象不是审核员。标准条款他不知道,但是知道意思就可以了。记不住条款,能明白条款的要求就不错了。特别是对主要领导,不要用标准的语言去考问领导,不要让他由于对标准不熟悉,因此对审核产生回避政策。如果领导总是回避,害怕回答问题,那样审核的最终目的-----让领导真正从心底里重视认证工作就无法实现。当遇到受审核部门对标准条款理解不透彻时,审核员不要用很多时间去现场讲标准,体现自己的对标准的熟知。要会在取证中告知企业,标准中有哪些要求及其内涵。

质量管理题(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试)

第八章质量管理 一、填空题 1.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标准、标准和标准。 答案:污染物排放(或控制) 环境监测方法(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环境标准样品 2.我国化学试剂分为四级,优级纯试剂用G.R表示,标签颜色为色,分析纯试剂用A.R表示,标签颜色为色,化学纯试剂用C.P表示,标签颜色为色。 答案:绿红蓝 3.生物样品采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和样品的。 答案:沾污代表性 4.气体标准的传递是指将国家一级标准气体的传递到上的过程。标准传递的逆过程称为标准的溯源,当进行系统误差分析时,可逆向逐级检查各步骤对误差的贡献,追踪原因,从而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答案:准确时值例行工作所用的标准气体 5.在空气和废气监测中,如果现场污染物浓度不清楚,采气量或采样时间应根据和来确定。 答案:标准规定的浓度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 6.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实验室分析中,对有些斜率较为稳定的校准曲线,在实验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使用以前的校准曲线时,必须测定个标准点,测定结果与原曲线相应点的相对偏差均应小于%,否则应重新制各曲线。 答案:两 5 7.在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中,运行维护人员每月应对每个站点所有自动分析仪至少进行1次质控样试验,采用国家认可的两种浓度的质控样进行试验,质控样品浓度一种应接近浓度,另一种应超过相应排放标准浓度,每种样品至少测定次,质控样测定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标准值的±%。 答案:废水实际 2 10 二、判断题 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 答案:正确 2.进行水样分析时,应按向批测试的样品数,至少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 ) 答案:正确 3.对拟修约的数字,在确定修约位数后必须连续修约到所确定的位数。( )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对拟修约的数字,在确定修约位数后应该一次修约获得结果,而不得多次连续修约。 4.仪器校准、空白试验、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和回收率测定,都是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 答案:正确 5.实验室内使用的化学试剂应有专人保管,定期检查使用及保管情况,但是少量酸碱试剂

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填写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填写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填写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记录中应描述从4.1到8.5.3的全部条款,当组织对某一条款删减时,在现场审核记录中应标出条款删减的编号并说明原因,不能漏审条款。现场审核记录所填写的内容包括:现场审核到的符合和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客观事实,能够为认证机构评价组织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证据,具体要求如下: 4.1质量体系总要求 简要介绍组织按标准要求建立了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体系中所确定的过程及内审、管理评审、持续改进实施的符合性。该条款也可以在各条款审完之后综合描述。 4.2.1文件要求总则 质量体系文件层次,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数量,作业文件数量,质量记录数量。 4.2.2质量手册 简要介绍质量手册中对有关条款的删减及其符合性,过程描述的符合性,是否引用程序文件。 4.2.3文件控制 审核到的“文件控制程序”及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抽查质量体系文件是否经审批,是否有受控标识(抽数量不

少于3个);需要文件的部门和场所是否得到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外来文件是否有识别标识并受到控制,是否发放到需要的部门和场所;文件更改控制的符合性;作废文件控制的符合性。 4.2.4记录的控制 审核到的“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及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抽查到的质量记录名称、保存期限,以及质量记录控制符合与不符合质量体系要求的客观证据。 5.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如何作出管理承诺,包括:顾客要求,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国家、行业标准,方针、目标、管理评审、资源保障。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如何了解到顾客的要求,如何确保满足顾客的要求。 5.3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内容是否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制订的指导思想;如何贯彻实施;是否对适宜性进行定期评审。 5.4.1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否分解,是否包括产品要求的内容,并可测量。

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当前的宏观调控下,得到完善和发展。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走向了制度标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我们要创新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完善相应的体系,培养管理人员能够很好的监测环境质量。 标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提出,我国的环境监测力度越来越大,环境的保护事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环境监测上监测的手段不断的增加和更新,环境的污染情况能够及时的得到掌握。当前的质量监测和管理工作上有很多的滞后的情况与环境监测不适应。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1.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没有共同的发展。城市在高速的发展中产生许多废弃物,而没有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的措施,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在废弃物的污染下,造成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上的污染。在乡镇上的污染更为严重,一些乡镇企业的生产只考虑利益问题,没有考虑环境保护,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技术设备上的落后,给环境带来了很严重的破坏。而乡镇企业越来越多,我们要建成环境保护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提出,这些是我们当今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中小型城市的设施不齐全,乡镇中没有很好的管理能力,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自己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设经济的同时,不能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1.2 我们要建立和经济发展同步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在环境监测方面城市的监测人员专业水平不同,数据的一些可靠性不强和技术上的差异较为的突出。我们要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保证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高,监测的仪器准确、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质量的控制,要做到采样和样品、数据的一致性原则,保证正确性与规范性。在管理上有关的部门和人员不够重视,没有做到领导能力,致使小型城市和乡镇企业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没有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在发展中资金不足,导致没有能力去监测环境质量。在环境质量监测上我国处于初级的阶段,一些监测的内容,目的等没有清楚的认识。我国的监督监测力度弱,不规范导致群众对于环境的污染,没有检测的诉求心理。但是社会上的反响很强烈,这涉及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主动的监测和治理,确保环境质量的优化。我国环境监测没有相对独立的管理部门,在监测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环境监测要和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将监测工作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让群众得到更明确的环境监测的知情权。 1.3 在环境监测中,所有的机构应该由环境监测管理机构认证资格,监测的人员应该有很好的专业技能与水平,持证上岗。有些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环境监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发表时间:2016-08-19T14:17:58.403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7期作者:陈旭佳赵晓燕 [导读]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也是实施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将这一工作深入地贯彻和落实. 屏山县环境监测站 【摘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也是实施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将这一工作深入地贯彻和落实,对于环境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此需要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水平。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引言 目前,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监测的作用日益突出,提高监测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下,大力发展和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将是环境管理走向公开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必然趋势。 1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意义 环境监测指的是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科学的监测技术对环境进行监视测定,以了解环境的真实状况,进而选择相应的方法,并制定管理方案,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就是检验环境质量如何,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做到能够及时保护环境。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而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则是关乎环境监测站的核心,也是贯穿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可以说,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不仅局限在使监测结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也为环保事业增添了多重保障。随着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提高、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发展并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体系文件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才能不断的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环境监测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有作用,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环境保护具体举措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监测质量控制首先需要建立监测质量体系,各级监测站都必须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建立起符合自身要求的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精准性和完整性,必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科学、完整地对监测工作的各环节加以规范。制定监测方案、采集样品以及做原始记录并对其开展分析检测时,都应按照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工作,科学、规范。还要积极开展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 2.2建立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 (1)完善监测技术体系,首先是要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并对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及时跟踪。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被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中,同时随着新的监测领域和监测因子的不断延伸,旧有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已不能满足现有的环境监测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前沿科技的研究,对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及时跟踪,对环境监测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对仪器准入制度进行实时监测,这是监测依据可靠的有力保障。实时监测仪器准入制度,主要是因为在当前市场上,部分新仪器在刚刚投入的时候,存在监测方法和相关规程缺乏以及其他不完善的问题。基于此,应及时参照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管理模式等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将准入和技术审定制度明确建立起来。 2.3建立监控指标管理体系 现阶段下,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还在初步阶段,严重影响了质量监测和控制活动的开展。我们应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探讨,加快脚步建立针对不同监测范围、监测技术、监测内容、质量等级等的有效控制途径,并有效利用上述途径,同时完善质量控制审核体系。 2.4环境监测人才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于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如果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不够,水平有限,那么无论怎么加强这方面的发展都是于事无补的。所以,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检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不断的掌握新的技术,使得环境监测中实际的需要能够运用更好的技术来解决。要建立相关的培训基地,让技术人员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学习。此外,还要加强培训的考核,对于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的考核要严格把关,不合格者令其重新培训;若再不合格,应考虑该环境监测人员的留用问题。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3.1树立质量控制目标意识 应树立质量控制目标和环境监测控制指标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意识,确立合适的有效的环境质量控制措施和环境质量控制指标,并针对不同监测范围、监测技术、监测内容和工作条件下的环境监测活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进行监控。 3.2强化监测过程的质控 应在监测方法的开设与建立和巩固中,重点强调质量控制措施的严格标准化要求,建立一条非经验主义的,不过分依赖样品而进行监测的新思路,强化关键控制点和对终了结果控制的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技术的体系和团队。同时,应不断深入研发和探索新的监测控制技术和手段。 3.3注重质量活动策划 针对当前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质控在策划性方面相对薄弱的现象分析,应强调大力推广质量控制和监测的活动工作,并建立具体细致的质量监测控制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建立按照项目或任务实施管理的模式,改变责任不明的管理状况,明确质量控制中对各个数据类别

内部质量管制体系审核记录1.doc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1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 MC/QW03-2001 受审部门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共页,第1页 注:符合√不符合×审核员日期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 MC/QW03-2001 受审部门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共页,第2页 注:符合√不符合×审核员日期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 MC/QW03-2001 受审部门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共页,第 3 页注:符合√不符合×审核员日期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 MC/QW03-2001 受审部门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共页,第 4 页注:符合√不符合×审核员日期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 MC/QW03-2001 受审部门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共页,第5页 注:符合√不符合×审核员日期 内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1 内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 为建立有效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机制,以便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产品过程和体系的信息,通过分析、评价,以识别存在问题,加以解决,从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提供顾客满意所要求的产品。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品和对供应商的质量监督。 2.内部质量监督的依据 2.1质量手册; 2.2程序文件;

2.3公司批准的第三层次文件; 2.4监视和测量计划; 2.5过程管理计划; 2.6年度质量工作计划; 2.7涉及质量活动,公司批准的其他文件。 3.内部质量监督的基本要求 3.1 从事质量监督的部门和人员应认真履行质量监督的职权,确保监督结果的公正性和客 观性。 3.2 各被监督部门应积极配合公司开展的各项质量监督活动,确保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同 时监督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做到整改到位。 3.3 各质量监督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监督任务,并每月向品管部作出书面报告。 3.4 品管部应收集公司上月的质量监督报告,进行汇总、整理与分析,写出书面报告向总 经理作出报告。 3.5 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5质量监督的结果应与公司质量考核挂钩,实施质量分配权。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持证上岗制度

关于印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我局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2.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 二○○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主题词:环保监测质量管理规定通知 抄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保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北方、四川、上海、广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辐射环境监督(测)管理站(所) 附件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和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统称环境监测机构)。

第三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 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 第四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监测工 作的全过程。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和管理职责。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对本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负责。应主动接受上级 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并积极参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究、监测资质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比评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工作,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第七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有质量管理机构或质量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 并具备必要的专用实验条件。 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监督管理本环境监测机构各类监测活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二)组织和开展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比对、方法验证、质量监督、量值溯源及量值传递等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 (三)负责本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申报与日常管理,国家级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组织和实施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持证上岗考核工作; (四)建立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质量管理工作的动态信息库; (五)组织和实施环境监测技术及质量管理的技术培训和交流; (六)组织开展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质量管理的监督与检查;

2017年中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2017年中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审核原因:企业变更了企业负责人, 审核目的:为确保公司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经公司研究决定,于二○一七年七月十五日对公司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审核,现将审核情况报告如下: 一、检查与考核目的: 通过内部审核,评价本公司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并对本公司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做评价,找出不符合项,提出改进措施和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预防措施,不断完善质量管理。 二、审核范围: 全公司所有部门及岗位 三、审核依据: 1、《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2、《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3、《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4、《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目录的通知》和相关法规、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 5、公司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五、审核组成员 六、内审时间安排 2017年7月15日一天 上午:对需现场检查的项目进行检查,包括岗位人员的实际操作,现场提

问等。 下午:对医疗器械的文件、制度、人员培训、购销存等记录进行检查。七、审核结论 在公司领导的重视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使我们能在预定的1天时间内,对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总的运行情况和现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内部审核工作。通过查阅资料,检查相关记录及表格、现场观察、抽查提问等方式,逐项查对,得出如下结论: (一)对公司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内部审核。我们的审核是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公司有关制度等逐项进行抽样检查,得出以下结论:共56项经检查结果出现1项不合格。经审核组讨论并一致认为:公司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正常,是适宜有效的,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标准,具体如下: 1、管理职责: (1)公司严格按许可证核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从事产品经营活动,无发现超范围经营的情况。 (2)公司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合理,各岗位人员职责清晰,责任明确,按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和公司实施管理需要,建立了以总经理为首、质量负责人为辅的组织机构,下设质量管理部、储运部等,质量管理部能实施公司的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管人员行使职权,对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及职责权限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从运行的效果来看,所有的岗位职责都得到了有效地落实,使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适宜,充分并有效,与国家有关产品管理法律法规相适应。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对全体员进行文件的学习培训和操作指导,从运行的情况及这次内审的结果显示,文件全部得到贯彻落实并有效执行。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管理程序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管理 程序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1.目的通过实施内部体系审核,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安排标准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活动。 3.职责 3.1由管理者代表任命一名审核员任内部体系审核组组长具体负责。 3.2公司内部体系审核组负责审核全部与质量管理有关的部门和活动。3.3各有关部门负责配合做好审核工作,向审核组报告相关工作,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4技术质量部负责内部体系审核资料的发放、保存。 4.相关文件 管理评审管理程序 PX/QS2-05-2004 记录的管理程序 PX/QS2-02-2004 5.工作描述 审核员的管理 本公司的内部体系审核员应经过培训有“内部审核员证书”,有一定质量管理和质量技术方面的经验,有策划、组织、交流和领导能力,具备如政治、诚实、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容易接受新知识等的个人素质,并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 (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部门) 。 编制年度内部体系审核计划

由技术质量部负责制定公司年度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并报总经理审批后发放相关部门。年度审核计划应包括:审核目的、范围和审核预定的日期、审核频次、依据的文件。 正常情况下每年不少于1次,间隔12个月。遇下列情况必须适当增加审核: (1)总经理根据工作需要认为有必要进行时; (2)出现其它必须安排审核的情况时; (3)顾客提出要求时; (4)内部/外部不符合时。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准备 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制定“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审核工作计划应包括: a.审核的目的和范围、审核时间; b.依据的文件; c.审核部门的主要项目及时间安排; d.审核员分工; “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后,准备审核文件:编制审核检查表。 审核组长提前通知受审核部门,下发“内部审核工作计划”。 受审核部门依据“内部审核工作计划”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若对审核时间安排或审核项目有异议,提前2天通知审核组,经协商后可以另行安排。 审核的实施 管理者代表讲明审核的主要意义,提出对被审核部门的要求。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 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一、审核时间: 二零一七年三月一日至二零一七年三月三日 二、审核目的: 1、验证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适宜性; 2、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 三、审核依据: 1、GB/T19001-2016idtISO9001:2015标准 2、质量手册 3、程序文件 4、适用的法律法规 5、本企业的管理性文件 6、顾客要求 四、本次审核的体系过程和覆盖范围 1、本次审核的体系范围包括GB/T19001-2016标准全部过程。 2、本次审核覆盖产品:XXX的制造、五金冲压件和切削加工。 3、本次审核涉及公司管理层(包括管理者代表)人事部、技术部、生产 部(含车间/仓库)、业务部、品质部、采购部、设备管理部。 五、本次审核组的组成 审核组成员由XXXX二人组成,由XXXX单人本次审核组组长,两位内审 员均参加了GB/T19001-2016标准和内审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经考核合 格,具备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能力,为体现标准对“内审员不能审 核自己的工作”的规定,采取二人对自己所在部门互查的方式进行。 六、审核过程 1、本次审核实施计划于2017年2月24日编制,经总经理批转,并下发 各相关部门和人员。 2、内审检查表由内审组于2月28日编制完成。

3、3月1日上午按计划召开首次会议,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 加,审核组长XXX同志按程序宣布本次内审的目的和依据,宣读了内 审实施计划和时间安排(详见签到表和记录)。 4、3月1日上午准时按计划对各部门进行内审,审核员按内审检查表对 检查情况做记录。3月3日下午全部审核过程结束(详见内审检查 表)。 七、不合格项统计与分析 此次内审、由于安排准备时间长,计划下发后又组织各部门自查自纠,许多不足之处已在内审前由各部门自行消化了,因此,此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共发现不合格项1个: 1、生产部1项,编号SL-0069~SL-0081,共计13台设备,未按要求填写 《点检保养记录卡》,2017年1月3~4日未有保养记录。不符合 GB/T19001-2016标准7.5.3条款“基础设施”。 2、由于审核是采取抽样方式进行的,未查出问题的部门不代表自己的部 门没有问题,也许其他部门查出的问题在你那个部门也有,所以未开 不符合项的部门也应该根据其他部门出现的问题对自己部门进行自 查,确保能够按照要求操作。希望各部门加强自己部门所有人员的学 习,做到有效的上传下达,确保员工能够按照要求工作。希望各部门 尽快采取措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评价 通过此次内审,证实了我们的文件化体系是符合标准要求的,是可以同我公司现有的管理体系有机地融合,是切合实际的。 九、不合格项的整改和验证 本次审核的不合格项均由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必须于2017年3月15日前由审核员全部验证完毕。 内审组长:XXX 二零一七年三月三日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程序

1 目的 制定并保持本程序,旨在审查质量管理体系中各要求事项之实施状况是否达到要求, 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 2 适用范围 公司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规定事项与实施部门皆为审核范围。 3 职责和权限 3.1管理者代表:组织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及审核结果之最终承认。 3.2审核组:依【内审实施计划】执行审核及并对不符合的纠正和预防实施之有效性、 适宜性进行跟踪验证。 3.3各相关部门:审核后不符合事项的纠正和预防处理。 4 工作程序 4.1管理者代表每年组织编制1份【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报总经理审批,对质量体系全部 过程进行审核,且每年至少进行1次。特殊情况下,经总经理批准,可以增加审核次数。 审核方式一般采用集中式审核,需要时也可采用部门滚动式审核。 4.2审核人员 根据内审计划,可由管理者代表指定具体范围/项目的内审组长。审核组成员由本公司 内审员担任,内审组长及成员必须与所审核的活动无直接工作关系,且具备下述资 格: (1)必须经专业机构培训,取得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员合格证书。 (2)对本公司产品有一定了解。 4.3审核实施 4.3.1在【年度内部审核计划】中规定审核实施前一周内,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公司内部审核 人员成立该次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小组,并选出组长。 4.3.2组长负责制定该次【内审实施计划】,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书面通知受审 核部门的负责人。 4.3.3审核实施前,内审员须编制【内审检查表】交审核组长确认,作为审核内容的样本。 4.3.4内审组长应召集内审员与被审核单位负责人举行首次会议,说明本次审核之范围、时

程及注意事项。审核组长负责审核小组与被审核单位之间的沟通工作。 4.3.5进行现场审核,寻找客观证据。 a)被审核单位负责人应亲自或指派有关人员陪同进行审核。 b)审核小组成员应参阅【内审检查表】作为审核指引, 不允许被审核单位人员参与审 核,但被审核单位有义务提供各项目之资料以利审核作业的顺利进行。 c)审核小组成员应于规定之审核期限内完成审核任务,如有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审核 项目时,需经审核组长确认后,审核员可与被审核部门协商确定继续审核的时间。4.4审核信息反馈 4.4.1审核后审核组应就审核所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确定不符合项,填写 【内审不符合报告】,并由被审核单位负责人确认,报审核组长批准,以确保该单位了解问题及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4.4.2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长应召开审核组会议,根据【内审不符合报告】作出内审结论, 然后召集审核组成员与被审核单位负责人举行末次会议,宣布审核结果。 4.5不符合反馈及改善措施 4.5.1被审核单位针对审核发现的各个不符合项,于规定期限内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以改善 问题,并填写【内审不符合报告】后交回审核小组。 4.5.2纠正措施一般须在半个月内完成,特殊情况者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交审核 组长,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方可延期。 4.6审核的追踪 4.6.1审核小组应要求被审核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在收到被审核单位 反馈之纠正和预防措施后应追踪是否落实执行;是否已完全解决问题;审核追踪直到 该单位完全改善为止。 4.6.2审核小组应将追踪结果填入【内审不符合报告】。 4.7 每次审核活动由审核组长在审核结束两个星期内,将内部质量体系之审核结果及内容 汇整后编写【内部审核总结报告】。审核报告应讲述所审核范围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并作出总的结论。 4.8 审核报告应交管理者代表审批,然后分发给受审核部门负责人。

环境监测站年度管理评审报告

XXX环境监测站2009年管理评审报告 自2009年4月1日管理体系文件发布实施并进入试运行阶段以来,我站严格按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有关要求,现就“方针(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情况”、“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等八个方面对我站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予以总结,作为管理评审的有效输入,对我站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正式而系统的全面检查和评价,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使管理体系能持续满足要求《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现将我站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方针(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一))、质量方针 (一 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工作高效、服务规范。 (二))、质量目标 (二 1、管理体系目标 近期目标:通过全站努力,确保2009年底前通过首次计量认证评审。 长期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使本站各项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持续地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各项要求和不断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2、监测质量目标 质量管理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并有足够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不断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公正立场、提供准确、可靠监测数据和清晰、明确、客观的监测报告。以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接受社会考验,以此作为本站的质量管理目标,具体要达到的目标: (1)、检测数据的准确率大于93%。 (2)、客户满意度大于95%。 (3)、监测报告合格率大于93%。 (4)、监测报告的及时率大于95%。 (5)、仪器设备完好率大于98%,周检率达到100%。 (三))、管理体系的建立基本情况 (三 自2008年以来,我站将建立管理体系工作纳入我站2008年和2009年重点工作,认真分析、精心部署,落实管理体系文件编写人员,遵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的有关要求和我站实际,至2009年2月28日,完成了管理体系文件初稿的编制工作。在颁布实施前,站多次组织各科室负责人进行讨论、修改,确保了体系文件的各项规定与管理体系运行实际情况的符合性,因此在试运行管理体系内审中未发现文件性不符合。本站目前体系文件的组成框架为四层:第一层是《质量手册》;第二层是程序文件,共28个;第三层是作业指导书,共20份;第四层是记录表格,共138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doc 61页)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 7.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 7.1.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分为: (1)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也称第一方审核,是组织的自我审核。 (2) 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包括第二方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是顾客对组织的审核,第三方审核是第三方性质的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组织的审核。 7.1.2 各类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区别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外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从审核的目的、审核方组成、审核依据、审核人员以及审核后的处理不同。表7-1列出了它们的区别。 第二方审核,以ISO9001标准为依据,但标准中所列的条款可以剪裁,这些都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第三方审核,标准中所列条款一个也不能少,除非申请认证的组织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可以剪裁某些条款。 7.2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7.2.1 内审员的条件 内审员的注册不是强制性的,企业可以自己任命内审员,内审员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 (1) 教育程度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2) 培训 需接受有内审员培训资格的机构的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3) 工作经历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至少有一年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经验。 (4) 个人素质

思路开阔,成熟,很强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看问题客观公正,坚持原则等。 (5) 基本能力 了解审核程序,方法和技巧;熟悉组织情况、管理体系文件;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等。 (6) 专业能力 对质量管理的原则和技术熟练,了解作业过程、产品和服务。 7.2.2 内审员的个人素质 (1) 开放式思维。愿意考虑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2) 善于交往。与人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3) 觉察能力。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的应用。 (4) 反应能力。对外界的直觉反应能力。 (5) 执着。坚持不懈,不受外界干扰及追求目标的能力。 (6) 决定能力。基于逻辑推理和分析技能作出决定的能力。 (7) 自信。在与其他人开展有效交往时,坚持自身独立性的能力。 (8) 正直。真实、真诚、诚实、慎重。 (9) 合作的能力。 (10) 行政管理能力。保存记录、报告、策划、预算、人事管理等。 (11) 良好的心态,细心坦诚。 (12) 稳定的情绪。感情稳定、冷静、顽强、坚韧、工作为重。 (13) 良好品德。忠实可靠、积极、乐于助人。 (14) 良好的外在形象。 7.2.3 内审员的作用 (1) ISO9000标准的宣传员。 (2) 质量工作的推动者。 (3) 质量管理体系的诊断师。 7.2.4 内审员应知应会要求 (1) 应知: a. 企业产品形成的全过程。 b.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文件、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和相互关系、企业的基本业务过程和有关术语。 c. ISO9000标准 ISO9000标准起着确定理论基础、统一术语和明确指导思想的作用,其中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d. ISO9000标准 2000版ISO9001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既适用于组织的质量管理,也适用于对外质量保证,是证明企业能力和外部对其评价的依据。 e. ISO19011《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阐述了审核过程、审核员的审核管理要求。 f. 相关的其他ISO9000族国际标准。 g. 必要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比如:产品设计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2) 应会: a. 审核方案策划,审核实施计划的编制。 b. 组成审核组。 c. 编制审核检查表。 d. 审核的方法、技巧。 e. 不合格项的确定与不合格报告的编写。 f. 审核结果的汇总分析。 g. 审核报告的编写。 h. 纠正措施的验证。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规范环境监测技术、方法、设备等各个环节,制定本制度。 一、质量控制内容 1、监督实验室对各项有关质量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2、各种分析仪器、监测仪器的维护及定期检查、核准; 3、制定质量保证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 4、核准上报的监测数据; 5、组织监测人员开展技术业务培训。 二、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1、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 2、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3、仪器管理使用管理制度; 4、化学试剂使用管理制度; 5、原始数据、记录、资料管理制度。 三、实验室仪器养护 1、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安全的操作环境并指定专人负责,所用仪器定期检修和核准,使用方法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仪器出现故障时应及时报告,进行维修和保养。 2、仪器使用人员必须在仪器使用记录本上记录好仪器

使用前后的情况,由专管人员签字。 四、监测分析 1、监测采样点的布设、监测频次、时间和方法,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 2、监测人员应经培训,熟练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采样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监测规程及要求进行采样; 4、分析人员应严格按照指定的技术规范进行项目分析,分析方法应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和最新版本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五、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 1、样品分析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工作,迅速进行三级审核程序,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按照国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3、上报分析数据,应由负责该分析项目的监测人员仔细检查无误后,报分析室主任复核,确认分析结果有效并签字,报送公司环保部门。 4、分析报告应包括完整原始数据、所用的分析方法、采样日期、分析日期、报告日期,以及采样人员、分析人员签字。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 客观、准确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是评价、考核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依据。针对当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发展现状 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共建成1436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颗粒物(PM10、PM2.5)、臭氧(O3)和常规气态污染物(SO2、NO2、CO)三类6项指标。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传输,实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此外,大部分省(区、市)也建成了方空气自动监测站,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环境空气监测方法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保证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 随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快速发展,其运行管理逐渐暴露出质量控制技术欠缺、质量管理手段不足等问题。一是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体系和质控体系不健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臭氧自动监测的量值溯源和 传递体系以及颗粒物比对监测体系;国控站点不同来源标准样品质量良莠不齐,个别站点的SO2、NO2、CO等气体标准样品的量值偏差过高。二是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体系尚不完善。仪器适用性检测的法律地位不清;缺少配套的适用性检测管理办法,检测技术规范不完善;缺乏不同区域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比对测试;颗粒物切割效率测试能力不全。三是缺乏有效的对运维机构的监管手段。部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社会运维机构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尚待健全;运维人员流动快,业务水平不高,上岗资质欠缺;对社会运维机构的监管办法和处罚手段缺失。四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国家网的运维机制发生了变化,原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监测点位管理办法、监测质量管理办法等需要更新,质量管理工作依据需要完善。 二、总体思路 紧密围绕“十三五”环境管理的新要求,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内部质量控制,加强外部质量监督,构建国家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控能力,以技术手段促进质控水平提升。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远程在线质控系统,实现重要参数的实时直传和运维管理的全程监控。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技术方法标准体系和三级质控体系,国家网和地方网均遵循统一的技

质量体系文件评审记录表.doc

质量体系文件评审记录表 受审核方名称 评审依据:ISO 9001 合同号评审日期 评审内容符合性评审说明 是否制定了文件化的质量方针 质 质量方针是否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量 方 质量方针是否承诺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针 质量方针是否提供了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是否制定了文件化的质量目标 质 所有相关的职能和层次是否都制定质量目标 量 质量目标是否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目 标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 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是否编制了文件化的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否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质 质量手册是否阐述了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 量 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了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手 册 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了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表述 质量手册是否包含了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编制的 支持性文件的清单 记录 是否包含了需编制ISO 9001 标准所要求的记录 是否编制了文件化的文件控制程序 是否规定了文件发布前应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否充分 文 是否规定何种情况下需对文件进行评审、更新并再次批准 件 控是否规定了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的控制方法 制 是否规定了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有关版本的适用文件的控制方法 程 序是否规定了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的控制方法 是否规定了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的控制方法 是否规定了防止作废文件非预期使用的控制方法

是否规定了对所保留作废文件的标识方法 是否编制了文件化的记录控制程序 是否规定了记录标识的控制方法 记 录 是否规定了记录储存的控制方法 控 制是否规定了记录保护的控制方法 程 是否规定了记录检索的控制方法 序 是否规定了记录保存期限的控制方法 是否规定记录的处置的控制方法 是否编制了文件化的内部审核程序 是否规定了内部审核的职责 是否规定了内部审核的时间间隔 是否规定了策划内部审核方案应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与重 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内 是否规定了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部 审是否规定了在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审核过程的 核 客观性和公正性 程 是否规定了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序 是否规定应保持内部审核的记录 是否规定如何报告审核结果 是否规定了被审核区域的管理者应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 及其发生的原因 是否规定了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报告验证结果 是否编制了文件化的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不是否规定了不合格品处置的职责和权限 合 是否规定了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予以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格 品或交付 控是否规定了处置不合格品的方法 制 程是否规定了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包括所批 序准的让步)的记录 是否规定了应对纠正后的产品进行再次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产品认证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和检查表

20××年度产品认证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方案 QR 8.2.2-01 1、审核目的:评价公司 ×××、×××产品实施产品认证的一致性和可行性。 2、审核的准则 a ×××设备认证实施规则 b.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规程、检验规程汇编和相关作业指导书等。 c. 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 3、审核的范围:公司产品认证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有关的质量活动。 4、有关背景情况:公司于2013年2月21~22日进行内部审核,对2012年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活动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查。2013年4月接受了泰尔认证中心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的的符合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了审核,通过审核认为公司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符合GB/T19001-2008标准要求,体系有效。产品认证符合配线设备认证实施规则一致性要求,维持原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证书。审核发现的轻微不符合项,经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和制订、实施纠正措施后已闭环。公司2013年初研究决定,公司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应扩大产品经营范围,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为此增加通信系统用户外机柜、光缆分纤箱和双壁波纹管的生产经营,为此在参与市场招投标前先实施产品认证工作,对上述产品是否满足相关设备认证实施规则的一致性要求进行一次补充内部审核,以确认上述产品是否具备申报产品认证条件。本次审核以《自愿性产品认证质量体系通用要求》为依据,着重关注上述产品在产品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符合性要求。关注产品认证产品所需的检

测资源等。 5、本次安排内审时,应按“配线设备认证实施规则”和“电缆光缆设备认证实施规则”及相关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公司认证产品所涉的质量活动进行全面检查。 6、各部门涉及的主要过程:按公司质量手册(A/0版)中“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职责分配表”的规定执行。 7、审核方法:采取抽样检查 8、审核区域、频次、时间安排和重关注内容见下表:审核区域审核频次时间安排重点关注内容高层 1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实施情况和一致性情况公司体系文件的控制、年度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特殊过程/岗综合部 1 位员工能力考核。生技部 1 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过程的变更的控制情况。 2013年6月市场部 1 对客户投诉的处理和满意度的调查品质部 1 对认证产品生产过程中检测资源的控制、产品过程质量的控制采购部 1 对认证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