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单元写作训练学写文学短评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艺术特色。

1.文学短评的写作角度及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2)分析作品的形象。通常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叙述方式、描写方式、抒情方式以及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主要包括: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文章线索(如以人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为线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并列、层进)。

2.写文学短评的注意事项

(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

【实战演练】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或词,就你感触最

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写作指导】

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非常明确,可以评析作品内容,品味其深刻意蕴;也可以谈艺术手法和结构特色,体会匠心独运之处。从本单元的诗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来写,注意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角度切入恰当,语言表达流畅。

【例文】

妙用比喻,巧用典故

——《短歌行》言志技巧探微

曹操流传于后世的《短歌行》是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抒写了韶光易逝的感慨,流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短歌行》言志,很讲究艺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妙用比喻与巧用典故。

诗歌一开篇,便用“譬如朝露”的比喻来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慨,“譬如朝露”抓住了朝露易去与韶华易逝的相似点,传达如此心意:余年渐少而功业无成。

诗入正题,诗人吟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处,诗人信手引用《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名句,表达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对贤能之人的礼遇,流露出“唯才是用”的思想。用典又分为“用事”(又称为“事典”或“稽古”)和“用语”(又称为“语典”或“引经”),这里当是“用语”,通过引用《诗经》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为喻,礼赞贤才,流露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是比喻,有人认为这是诗人用乌鹊无依比喻人民的流亡;甚至还有人说:“窥诗之意,当时定有流移人口,不受他的招抚,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托事,以诗寄慨。”(见傅长君《曹操〈短歌行〉试解》)。我们认为这样理解,诗的主旨不够集中突出,似有割裂诗意之嫌。还是清人沈德潜的话有些道理,他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说得更确切些,这是以乌鹊比喻贤者,大意是说:贤者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

全诗的结尾:“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属于用典中的“用语”,语出《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则是用典中的“用事”。“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曾助其兄武王灭商。他对国家的统一、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卷三载有周公的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中

也有类似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意思是:为了忙于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结尾四句,前两句诗人用“山不厌高”比喻贤士多多益善。后两句则以周公自比,表现礼遇贤才的殷勤态度,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点评]本文标题醒目,论点鲜明。开头部分概括《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引出论点;中间从诗歌开篇到结尾,不厌其详地摘引相关诗句,仔细分析文中比喻和典故的含义,指出它们对表达作者心志的作用。解说清楚,引用翔实,论证有力。结尾联系现实,指出曹操的言志方法的借鉴意义,令人深思。

本单元的学习使我们畅游诗词之中,品味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生命的感悟;解读了诗人烙刻于诗文的精神追求和处世情怀。先人将生命入诗,我们的生命亦可如诗。让我们珍惜如诗的年华,书写诗意的人生。

一、关于“生命”的名言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席慕蓉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普希金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定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我们不能逃避人生。——(美)马克·吐温

二、关于“生命”的事例

1.苏轼

苏轼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贬谪之地,流放之所,本应是苏轼避之不及的伤心地,却被他当成自己的勋章,成为自己一生闪耀的地方。在黄州,衣食不继,朋友送给他一片荒田,他带着家人亲自下地,宛如老农一般耕种,劳累之中,他也能苦中作乐,拿着小棍,在牛角上打着拍子和农人唱歌;面对吃不起羊肉的落魄,他兴致勃勃地买来“贱如泥”的猪肉,摸索出一种特殊的煮肉技巧,发明了中华名吃“东坡肉”;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沉浸在荔枝的欣喜中。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他说,“兹游奇绝冠平生”,为那里美景震撼陶醉。

苏轼总能在逆境甚至绝境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他不愿把生命放在牢骚和郁闷里,用他的乐观豁达,对待生命里的每一次起落。他没有因贬谪伤神,没有因流离而懊恼,从黄州到海南,环境一次比一次恶劣,他的人生却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洒脱。

2.林清玄

林清玄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希望长大以后有一天去环游世界,大人觉得是不可能,因为

当时他连买车票到隔壁村庄的钱都没有。有一天他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他一本世界地图,他对地图着了迷,忘记了烧水,受到父亲的打骂。父亲严厉的告诉他:“我用我的生命给你保证,你这一辈子绝对不可能去到那么远的地方。”林清玄一边烧火一边流眼泪,他对自己说,“我的生命不可以被保证,即使是我的父亲也不行。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去埃及。”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离开台湾,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埃及。

3.摩西奶奶

摩西在美国家喻户晓,1860年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做了15年的女佣,她的大半生像所有家庭妇女一样,忙碌于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之中。闲暇之余,她喜欢上了刺绣。76岁那年,因关节炎复发,摩西不得不放弃刺绣,改为绘画,80岁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一夜成名,成为了美国画坛的重量级人物。101岁去世,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她用101岁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做想做的事,现在也不晚。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诗意盎然。

生命,是一树花开

余秋雨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

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

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

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便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时,不再那么迷惘。

红尘三千丈,念在山水间。

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爱,所以放手;因为放手,所以沉默;因为一份懂得,所以安心着一个回眸。

也许,有风有雨的日子,才承载了生命的厚重;风轻云淡的日子,更适于静静领悟。

深深懂得: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

风的故事;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

生命的旅途中,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面含微笑,温暖如初。其实,不是不深情,是曾经情太深;不是不懂爱,是爱过知酒浓。

生活的阡陌中,没有人改变得了纵横交错的曾经,只是,在渐行渐远的回望里,那些痛过的、哭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那些不忍遗忘的、念念不忘的,都风干成了风景。

站在岁月之巅放牧心灵,山一程,水一程,红尘、沧桑、流年、清欢,一个人的夜晚,我们终于学会了:于一怀淡泊中,笑望两个人的白月光。

盈一抹领悟,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不是吗?

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云淡风轻。

有一种经年叫历尽沧桑,有一种远眺叫含泪微笑,有一种追求叫浅行静思,有一种美丽叫淡到极致。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吧,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吧,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

【赏析】这篇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将生命比喻为树,运用对比、比喻手法阐释出人生的幸福,生命的真谛。读之,受益匪浅!赏之,无酒也醉!生命百转千回,悲欢交错,生命亦需微笑。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所谓“内美”,

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2日1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

B.马里扬对其研究有非常自觉的反省,《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出版为宋词研究另辟蹊径。

C.虽说研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作者自谓《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并不直接探索它。

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除了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外,也是一种批评。

[解析]D项,“也是一种批评”不正确。原文为“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选项变或然为必然。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篇书评,本文揭示了《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出版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

B.文章通过深入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以此阐明“镶边”的内涵。

C.文章以农民耕种为喻,说明了马里扬整理文献的耐心细致,显得尤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从考证功力和揭示、阐明文学本质问题两个维度,对马里扬的学术探索作了高度评价。

[解析]B项,“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不正确。文章只是比较了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关注以往无人关注的领域,而且表现在少数研究者作出了新的尝试。

B.外部研究与外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且其研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C.说马里扬“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因为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考据工作占据《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主体,最能体现其研究功力。

D.研究宋词,做到“词外求词”,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解析]A项,“无人关注”表述错误。B项,“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应该为“外缘研究”的意图。D项,充分条件不成立。

[答案]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

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相关链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解析]D项,“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错。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解析]A项,“以至于无暇……”错误;B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答案]C

6.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第一问,答没有“陶醉”“忘却”或暂时“陶醉”“忘却”都可。选择没有“陶醉”“忘却”作答,一要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以报国无门的悲慨为内容。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可从开创新乐府运动、反映民间疾苦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写实诗人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答案]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言之成理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永远的李白

刘雪枫

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一千三百岁。

一千三百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

一千三百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

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将近一百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今年,同时是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和马勒去世九十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

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逸出传统程式的异数。一千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便不仅是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本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横跨一千三百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弹琴》等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音乐素材上采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他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

诗歌剧场《天地一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会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感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围绕李白那些最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台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先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广泛影响,最后叙述了我们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的种种活动形式,表现了人们对诗人的怀念之情。

B.“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一千三百岁”,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也选择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形式来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

C.诗歌剧场《天地一太白》的成功在于它一反传统诗歌朗诵会的形式,通过对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从不同角度展示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D.现代舞剧《梦白》让人们感受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李白形象,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

[解析]A项,“先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事迹”错,文中没有介绍李白的生平。C项,“它一反传统诗歌朗诵会的形式”不当,原文只是说“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D 项,“现代舞剧《梦白》让人们感受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李白形象”不当,原文是说“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答案] B

8.为什么说“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开头部分,所以需要结合全文来思考。“李白是中国的”是说李白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这一点比较好概括;“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是说李白在世界的影响,从全文看,文中不仅写到了李白的诗歌被译作多种语言,还写到了世界各地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的活动,把这些信息筛选出来加以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到答案。

[答案]李白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被多种语言翻译,并且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以纪念东方的这位文化名人。

9.从全文看,“李白是永远的”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白是永远的”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段,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永远的”意味着李白不会过时,他的精神、思想会一直影响着现在的人,并会影响以后的人,因此需要梳理出李白从哪些方面影响了现代人,然后归纳出答案。倒数第二段,作者说对李白的纪念“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最后一段作者说“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由这些信息就很容易筛选出答案了。

[答案]①李白传递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②对李白的纪念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③有利于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

10.文章说李白已经“横跨一千三百年”,却又是“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这是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信息在第五段,“横跨一千三百年”,指的是李白虽生于唐朝,可他的人格、创作一直影响着唐朝以后的人们,没有中断;“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指的是李白对现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真切存在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就是“一千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

[答案] ①他不朽的诗篇为人传诵,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仍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②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正激活着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

,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缚素忌愈直,既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伊,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

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浞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B.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C.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D.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愈以诏自解”,应理解为“韩愈用诏书来为自己辩解”,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项;“宰相以台府不协”,应理解为“宰相以台府不和谐为由”,其后断开,可以排C和D项。

[答案]B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亲去世。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

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

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错误,这里的“六艺”指的也是六经。

[答案]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这一性格让他不仅得罪了权贵,连皇帝也曾被他得罪了。因此他仕途坎坷,起起落落。

B.韩愈经过华阴县,认为柳涧一案是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上疏请求处理。御史复查后,查出柳涧有贪赃罪,第二次贬其官为封溪尉。

C.时宰相李逢吉憎恨李绅,想要驱逐他,于是任命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可以不用台参,从而除掉李绅中丞的官职,制造了一场台参之争。

D.韩愈聪明敏锐,不诡诈善变;跟人交往,始终如一,提携的后进之士,也往往知名。和他交往的孟郊、张籍也都闻名于当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错在“除掉李绅中丞的官职”,“除绅中丞”中的“除”意思是“授予官职”。

[答案]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浞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关键词“讦牾”“罪”“然非”“安能”“假”,第二句关键词“显”“稍”“谢遣”“效”。

[答案](1)韩愈出言不逊,治罪确实是应该的。然而若不是心怀最大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圣上稍微宽容他。

(2)韩愈官位显达后,逐渐辞谢遣散(来向他求学的弟子)。他的门徒李翱、李汉、皇甫浞跟从他效法他,却远远不及他。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跟随着他的大哥韩会到岭南。韩会去世,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知道读书开始,每天能记诵千百字,等到长大,全部通晓《六经》和百家之学。进士及第。适逢董晋做了宣武的节度使,上表任命韩愈为观察推官。董晋死后,韩愈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征召他为府推官。韩愈操行正直,直言无所顾忌。调任四门博士,升官监察御史。韩愈上疏竭力讨论宫市问题。德宗震怒,韩愈贬官为阳

山令。元和初年,韩愈暂时任国子博士,后来升任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任刺史上奏弹劾他,朝廷没有答复而刺史离职。柳涧指使百姓拦路索要军队停驻时差役的工钱,后任刺史厌恶他,审查这个案子,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路过华州,认为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上疏请求处理。御史复查后,查出柳涧有贪赃罪,第二次贬为封溪尉。韩愈因此受牵连重任国子博士。改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升任刑部侍郎。

凤翔法门寺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宪宗派遣使者迎接佛骨到宫中,过了三天,才送回佛寺。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韩愈听说后很厌恶,于是上表。奏表递上去后,皇帝大怒,拿着它给宰相看,准备处以死刑。裴度、崔群说:“韩愈出言不逊,治罪确实是应该的。然而若不是心怀最大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圣上稍微宽容他。”皇帝说:“韩愈身为人臣,竟敢这样狂妄,决不能赦免!”这时候朝里朝外的人们惊骇恐惧,就是外戚权贵也为韩愈说情,于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后,上表悲哀地谢罪。皇帝接到奏表,十分感动追悔,打算重新任用他,说:“韩愈以前议论的事是出于对朕的爱护,但是不应该说天子事奉佛就会寿命短促。”皇甫缚向来忌恨韩愈直率,就上奏说:“韩愈毕竟太狂妄,可以暂且酌情内移。”于是改任袁州刺史。袁州人为了借钱将儿女抵押给人作奴隶,过期无力赎回,就归债主所有。韩愈到任,计算出全部费用赎回已经归债主所有的人,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召入朝廷拜授国子祭酒,改任兵部侍郎。

当时的宰相李逢吉憎恨李绅,想除去他,于是就任用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下诏可以不用台参,同时授予李绅中丞的官职。李绅果然弹劾韩愈,韩愈用诏书来为自己辩解。这之后批评的文书很多,宰相以台府不和谐为由,罢免韩愈任兵部侍郎,贬李绅为江西观察使。李绅面见皇上,得以留任京城,韩愈又做了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去世,五十七岁,赠官礼部尚书,谥号为文。

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与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成全后辈,常常帮助他们成名。凡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韩愈官位显达后,逐渐辞谢遣散(来向他求学的弟子)。他的门徒李翱、李汉、皇甫浞追随并效法他,却远远不及他。跟韩愈交往的,如孟郊、张籍,也都有成就闻名于当时。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解析]B项,“连绵不断的蝉声”有误,只是薄暮时分有三两声而已。

[答案]B

16.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诗前四句写蝉鸣,后八句都是由蝉鸣引发的感慨。根据“一催衰鬓色”体会诗人年事渐高的感伤;根据“故园春”品味作者的思乡之情;根据“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体会作者对往昔京城生活的眷恋,对被贬离京的愁闷。

[答案]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国著名医学家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曹操在《短歌行》也化用了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实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吏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铿锵成韵。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泾渭分明发扬蹈厉轻重缓急

B.大相径庭厉兵秣马抑扬顿挫

C.泾渭分明厉兵秣马轻重缓急

D.大相径庭发扬蹈厉抑扬顿挫

[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所用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句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最后选出正确答案。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抑扬顿挫:声音和谐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本题中第一处的语境,并没有“是非、好坏”之分,只是说五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有所不同,所以选“大相径庭”;第二处根据“音促”,可知选“发扬蹈厉”合适;第三空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所以本题选D。

[答案]D

19.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

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

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

[解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部分内容分析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所以本题选C。

[答案]C

20.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金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金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8年4月10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牵涉”指牵连拉扯,通知中要说明的是包括哪些传统节日,使用不当,应改为包括;“应邀”指受人邀请,应改为“邀请”;“抛砖引玉”为谦辞,用于自己,表述不得体;“拜托”为敬辞,是托人帮忙,表述不得体;“莅临”指来到,来临,亲自到临,为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表述不得体。

[答案](1)“牵涉”改为“包括”(2)“应邀”改为“邀请”

(3)删掉“抛砖引玉”(4)“拜托”改为“希望”(5)“莅临”改为“到达”

21.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其中有以短视频介绍传统文化的活动,假设你的作品入选,请你拟写一段文字放在短视频开头做推介语。(6分)

要求:①短视频以“戏曲、中国结、饺子、书法”中任选一个为素材;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9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推荐语的写作应注意的问题:①抓住特点,言之有物。写推荐语最重要的在于阐述推荐理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拟写时要对推荐的对象及其特点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抓住最重要的特点来写,否则,泛泛而谈,没有实在的内容,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②简明扼要,注意文采。推荐语只需要把受众最有兴趣、最渴望了解的地方、需要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地方写出来就可以了。因此,文字要简明扼要,适可而止,不要唠叨个没完。同时,要做到有文采,能激起受众的向往之情。③用语得体,自然连贯。不夸饰,不溢美,既做到实事求是,又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整个推荐要有鼓动性和吸引力,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好感。本题要给自己创作的短视频作推介语,可以以“戏曲、中国结、饺子、书法”中任意一个为素材进行拟写,注意三方面:一是符合推介语特点;二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三是字数90左右。

[答案]戏曲:一个台,一场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那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荟萃成一场视听盛宴。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经过戏曲的诠释,情韵都变得更加浓郁醇厚。

中国结:一根红绳,从中华文化的深处走来,带来祖先的记忆和祝福,在人们手指间缠绕出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这精美的中国结挂在廊下窗前,赠与亲朋好友,将美好的祝福传播到四方。

饺子:一盆白面、一块鲜肉、一把青葱,经过人们巧手调制,变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饺子。这是年节时人们厨房里发生的情景。一盘饺子,象征的是团圆;一盘饺子,代表的是思念;一盘饺子,蕴含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化。

书法:一张白纸、一方砚台、一根毛笔,就能够提供一个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地。饱蘸浓墨,提笔悬腕,纸上便会诞生一个个艺术精灵。书法从古传到今,早已不是简单的书写,更承载着浓厚的中国文化。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路走来一路诗,道尽人生千万事。有人说诗人把诗作为一种灵魂的工具或手段,借以经营人生,提炼人生;有人说诗言志词达情。

请以人生如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写作此文,应该先将材料两句话的共同点把握准。第一句的含义是诗歌伴随人的一生,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第二句话列举了两类人的观点。第一类人认为诗歌是诗人表达思想的工具,诗歌蕴含着诗人的人生;第二类人则认为诗歌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构思时应根据这两句话的内涵和方向去关注人生,将文章提高到能体现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的高度,在确定文章体裁后,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