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概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文本。其中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生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片神秘土地上蕴育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挖掘。

沈从文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类,一种题材是以湘西生活为中心,一种是以题材都市生活为中心,第一种是展现湘西苗族人原始、自然的生活形态和生命状态,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情感与关爱,歌颂人性美;第二种展现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遗失。作为一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片热土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人,在他的内心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立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是在他人生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人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美

一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初衷

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大都市的北京,沈从文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生活,迎来的却是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生活。于是,一面细致入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一面回过头来把目光投向早年生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言说的温爱”①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唱出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沈从文是一位歌者,虽然他用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山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文字,流淌在心中的是恋歌。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一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同时,他又为自已未能为民族找到一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而痛苦、寂寞,这种心绪又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老船夫“一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无奈,就有了翠翠“这个

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边城》构建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作者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亲情、友情、爱情、手足情,自然而优美,其中体现了一种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任何一种理想都是植根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撞中,作者既充满爱又流露出悲凉。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摹写边城人的生命形成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小说的主题意义即在于此。

依笔者拙见,作者为这部小说取名《边城》,是因为对湘西这个民风淳朴之地的眷恋,希望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能永远保持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⑤生活,远离那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和破坏。“边城”,仅从字面理解,指靠近两个地区交界处的城镇。“边”不应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时间概念,边城是一个大城市的对立面。也是在他多年后回到故土的一种感慨。他发现原来的小村庄已经正在被大城市的市侩之气侵蚀。于是开始写作边城。作者要对人心中纯朴做最后的守护,希望唤回人们对自然,对人性的美的那一部分存在。

二、沈从文构建的精神栖居地——湘西世界

在浩瀚的世界文学中,对于家园的追求一直是文人心中的情结。西方文学中有“伊甸园”的“家园世界”,中国的“辋川”为文人理想山川的卧游地,也成为士大夫精神生活所向往的“神境”。沈从文小说《边城》着力构筑的湘西世界,如今的湘西,更加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如果你问湘西在哪里: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湘西是民族的,湘西也是世界的,逐渐成为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因为它蕴含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和传统,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意义上的地域范畴,从而上升为人类永恒栖居与寻找的家园。生活在“现代化”洪流中矛盾与挣扎的人们,,不仅读到了湘西家园的本土意义,也越来越重视湘西世界的文化内涵,从而把它当作灵魂的安放之所在。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峒更是富有地理的边界特质:形象地说就是如果你站在老船夫的船上,船头在湖南,船尾在四川,影子则投进了贵州。这里,较少受到外来文明的冲撞和侵蚀,加之这里是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杂居,过去受到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苗疆边墙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南方少数

民族,主要是对南方苗族镇压的产物。),客观上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黄丝桥城外的苗族同胞为纪念城外的以为好心老人而命名的),而内部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来说比较淡薄。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这一方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童年,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1923年弃军从文走进六朝古都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在大都市中,他没有找到理想的生活世界,于是他只能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渴望用乡村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格。于是,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在潜意识里酝酿和萌发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正如他所说:“我只想把我生命里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在他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于是他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远离政治,超越时空,苦心经营他的“湘西世界”,宣泄他的湘西情感。他把时代精神的需要与他对湘西世界的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艺术家的执着和忠诚来构筑他的理想家园。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和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湘西人敢爱敢恨,清澈透明,纯朴善良,勤劳忠诚。正是沈从文毕生崇拜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她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三、沈从文对人情美、人性美的人生形式的崇尚、歌颂和追求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在湘西边境茶峒附近住有这样的一户人家:外祖父,少女翠翠和一只善解人意的黄狗。翠翠的爸爸和妈妈曾有过一段私情,后来因不被当地的风俗所容许就先后自尽了。翠翠从小就和外祖父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翠翠渐渐长大,在一年过端午节看湘西人划龙舟比赛,遇见了当地关水码头船总的次子傩送,在少女纯真的心灵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船总还有个大儿子天保,这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先表露爱意的是大老天保,他托人来说媒失败后,照当地习俗兄弟俩要到西边山上唱山歌让翠翠从中选择。天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于是失望之余坐船远行,不料葬身于漩流之中,傩送因为父亲不愿把间接弄死长子的故娘娶进家中为媳也负气出走了。这一连串的事情让外祖父感到惊愕,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带着为翠翠的命运担忧,带着人际间的无奈离开人世。孤零零的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但她还在思念她的那个心上人。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整部小说是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结

一条蜿蜒千里的酉水,一座高耸的白塔,牵系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边城》中展示的“湘西世界”淳厚、质朴的人情,彬彬有礼的古风,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表现出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和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⑥作品是给“爱”作说明的,这种“爱”既包含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也渗透了祖父与孙女的亲情和大老与二老之间的手足情,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单一的付出和接受,更是彼此的一种圆满融通,是对人类生存形态思考而产生的更深远意义的“爱”。正是这样的“爱”,传达出作者理想中的“人生的形式”。

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充满着原始的、自然的、纯情的、内在的“爱”。茶峒里一件平凡事,几个平凡人被人类“爱”字牵连在一处,作者用虔诚的心对他们的哀乐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男女之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

(一)祖孙、父子的亲情

爷爷对翠翠的爱是一种“温和悲悯”的亲情。翠翠自小便没有了父母,爷爷就尽自己的能力来弥补翠翠,他加倍地关心翠翠,作为翠翠唯一的呵护者,他深深地为翠翠的未来担忧。

爷爷对翠翠的关爱更多的体现在他对翠翠婚事的操心上。随着年岁日高,越来越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翠翠找到好的归宿。开始,大老托人来提亲,走车路,他内心满心欢喜,然而当他看到翠翠的神气“不愿意”,便不再提此事;后来错误他以为夜里那动人的歌声是大老唱的,便瞒着翠翠,“借故到城里去送药”,以此试探大老的心思,可谓操心费神;此后当大老挑明了事情的真相,得知夜里的歌是二老唱的,他有意识的“一到了晚间就故意从别样事情上,促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⑦;而当此后却听不到二老的歌声时,他便在月光下,吹起芦管,唱起“那夜里听来的歌”,来排遣翠翠心中的苦闷,带给翠翠心灵的慰藉。

翠翠对爷爷的爱,则是一种失去父母后孙女对爷爷天性的依赖和翠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体贴。翠翠想过离开爷爷,也曾不只一次地幻想过出走后,爷爷找不到她的情形,但她很快就为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害怕:自己走了爷爷怎么办?当她意识到这点时,便又很认真地对爷爷说:“我一定不走”,言语中充满了一个孙女对爷爷的温柔和体

爷爷和翠翠的爱对于他们任何一方而言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老人七十多岁了,对于他而言,他把自己对女儿的全部的爱都寄托在外孙女翠翠身上。对于翠翠而言,她已失去父母,爷爷是他唯一的依靠。这一老一少在相互关爱的生活中,爷爷的渐渐衰老,翠翠的慢慢长大,这种更相为命,彼此关爱的亲情确实令人动容。

另一方面,船总顺顺与儿子天保、傩送的父子之情同样体现了人性中的亲情。顺顺教会他们做人的勇气与义气,待人如父一般和气亲人,相亲相爱,不骄不惰,共同在船上岸上撑起一片天地,与父亲一样受人尊重,因而这种父爱不是溺爱,是一种作为父亲的严格和平等。

无论是爷爷与孙女翠翠之间相依为命得祖孙之情,还是船总顺顺与天保、傩送之间平等真挚父子之情,都闪现人性的美,都是血缘关系下亲情的美好表露,这种人性美在作品中得以自然表达。

(二)邻里互爱之乡情

《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这里没有太多的外在束缚,更无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在这们的社会关系中,所有人和事是那么单纯、质朴,人们虽也存在贫富等级的差别,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在一种古朴淳厚的人关际关系中享有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无不展现着人性美的光辉,边城社会的人情交往关系也体现着善和美。

过渡人看到老船夫辛苦劳累,本不必为过渡出钱,临下船时还总要抓把铜钱留给祖孙俩。老船夫则必依然塞到那人手里。老人有时却拗不过过渡人,便用此钱买回茶叶和烟草,弄茶水供给过渡人解渴,或是把烟草给过客,供爬山乏时提神。老船夫进城买酒,每次遇到熟人,则必被邀至家中喝酒,如果有人想尝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芦给别人直到喝完为止。

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颇有家资,属本地首富,却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常常济人之危,处事公正无私。体恤老船夫生活,送来鸭子、粽粑;不嫌翠翠家境贫寒,请媒人向老船夫攀亲戚;老船夫去世,派人送来一副棺材,亲自来料理后事,还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自己家中去住。在顺顺身上也体现了“边城”人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人物,从祖父到翠翠,从船总顺顺到天保、傩送兄弟,他们都那么善良、正直、热情。他们不讲贫富,不讲地位,均以诚相待,以善相亲。这样的乡邻之情是多么让人向往和憧憬。

(三)真挚纯洁的爱情

翠翠和天保、傩送兄弟俩的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是小说情节的核心。在爱情世界里他们三个人都展现出热烈、深沉、忠贞和崇高正直的品质。傩送的热情、大方、勤快、勇敢;翠翠的聪明、纯朴、善良,以及符合湘西民族审美标准的容貌与形体,造成了他们内心的彼此爱慕和吸引。

翠翠对傩送的爱,从朦胧的爱的初体验发展明确的苦苦等待的过程,但是爱情发展的全部过程中,翠翠始终面临着这种考验,是信守使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还是因为人事的相左而改变初衷? 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情感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在爷爷死去以后,她从杨马兵口里,明白了爷爷猝死、傩送下行的前因后果“哭了一个晚上”,最后孤寂地守着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而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用一种明确而执着的方式追求。为了得到翠翠的爱情,他半夜里跑到高崖上去为她唱一夜夜动听的情歌。当面对抉择时,是要渡船,还是要碾坊?他毅然选择了渡船。由此可见,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热烈的,经得起考验的。只是现实偶然与误会的原因,使这一应完美的爱情发展成了悲剧。但是,结局的悲剧却丝毫不能抹杀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自然的,丝毫没有收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的。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纯洁、含蓄、隽永,是典型的湘西民族式的爱情。年青人彼此心心相映,按照湘西人恋爱的表达方式——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实,而在这平实古朴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圣地上绽放着永久的魅力。作者正是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给我们展示了人性美。

同时,翠翠的父母亲相爱同样令人寻味。虽然是爱情的悲剧,却也演绎出传奇。这种类似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爱情虽然不可取,但那种对待爱情至死不渝的信念又是多么值得我们今人怀念的。

(四)兄弟手足之情

大老对二老的爱。大老心里爱慕着翠翠,于是托人提亲,然而却没有了下文。当他知道弟弟对翠翠也怀有爱慕后,觉得自己走车路先行了一步,便在后来的走马路时,“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弟弟先唱”;大老深知弟弟是唱歌的好手,但是为了成全弟弟,他自愿地退出了这场爱的“角逐”;当老船工“张冠李戴”,他又将事情原委全部告诉老船工,希望老船工能接受弟弟;同时,为了把机会最大程度地留给了二老,他断然驾船远离家乡,虽然其中掺杂了几份苦涩和无奈,但同样也渗透出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二老对大老的爱。大老因为失恋,而忧伤地远离了故土,二老便沉浸在一种难以表达的愧疚中,这种愧疚,既包含了对哥哥天保把机会让给自己的感动,也融入了一种难以表达的自责意味。也正是因为这种愧疚,二老陷入深深的沉默之中,“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沈从文在《边城》中“爱”与“美”的“女神”——翠翠

无疑,《边城》是沈从文因面对忧郁昏暗心灵中的一盏明灯,湘西则是沈从文心中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神庙”,而翠翠便是这座“神庙”中的“女神”。她是“美”的化身,是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身上散发出清新自然的人性美气息。她在湘西这片热土的灵山秀水和淳朴民风呵护下渐渐长大。优美的自然风景和远离尘嚣的湘西人文环境哺育她且教育她,使她成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天真活泼,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同时又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从小失去父母的遭遇,使她对祖父很更为深切的爱与依恋。随着年岁的增加,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的她,开始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翠翠身上的“美”主要是通过她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体现出来的。她对“爱”体验,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优美自然的天性。她对傩送的爱情从最初的朦胧到后来的苦苦等待,大体经过了萌生、觉悟与追求的的发展过程。端午节,看龙船时初遇傩送“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爱情的种子就在少女情窦初开的心里朦胧地萌发。两年后的端午节再次地相遇,她“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既不轻浮又不撒娇,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顺其自然下来是她对爱情深切追求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天保也爱上了她。她对天保的托媒求亲,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这表明她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当傩送按老船工指出的“马路”夜里为翠翠唱歌时,这个少女的心便完全被俘获了:“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穿过悬崖半腰……”⑧。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甜蜜幸福的爱情。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直生活在幸福里的她却迎来了人生的风暴,外祖父撒手人间,心上人负气出走。但她依然坚守渡船,苦盼情人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给翠翠的是苦苦的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个等待也许是值得的,也许是茫然的,但她确实是孤独的,惆怅的,郁闷的。

五、《边城》里“隐伏的悲痛”⑨

沈从文先生自己在小说发表后说过的一段话: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的清新,照理那作品背后的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

欣赏我的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边城》展现了湘西人性的美,同时,却也流露出的美背后的痛:翠翠苦苦而不确定的等待是一种“悲”,爷爷一生的牵挂无从寄托却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也是一种“悲”;大老满心酸楚无法言说地出走是一种“悲”,二老自责愧疚内心矛盾也是一种“悲”。而正是这“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这种爱的人性美和痛,才是一种更为真实,更为现实,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人性的大美。

沈从文曾在《〈边城〉题记》上留下了这样的一些文字:“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是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性格的被扭曲的痛惜,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字来重塑一种“人生的形式”,这种“人生的形式”就是他自己所诠释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重塑或多或少就有一份寄托和希望的成分。

故事是以一场爱情悲剧而告终的: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导致这种爱情悲剧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在爱情中起决定作用的顺顺及傩送的主观因素同样不可忽略。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是说边城人民人人是十全十美的,正如作者说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湘西人既有优美的一面,同时也有野蛮落后的一面。这种原生态的人性就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落后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种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这种优美的、自然的人性下隐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的弱点——迷信思想。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总是不自觉地制造猜疑、误会、隔膜,使得顺顺和傩送充当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傩送最终也未能向翠翠靠近一步,而是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的希望破灭,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翠翠也只能孤独地等待着不知归期的心上人……

翠翠父母爱情也给小说笼罩了一层悲剧色彩。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的真实成因,即清代绿营军制在苗疆所造成的“军民之分”,以及由于历史的民族矛盾而形成的“汉苗之防”。边城人对翠翠父母爱情的观念态度,为这种爱情悲剧提供了社会成因。翠翠的父母的爱情悲剧似乎冥冥中注定了翠翠命运的悲剧成份。翠翠爱情的悲剧,弥漫着忧伤的气氛,一切还尚未发生就已悄然消失,就象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心中有梦却可望不可及,使我们倍感悲哀的份量,便仰慕她对爱的痴情,敬佩她为爱而忍受等待煎

熬的勇气,作品中忧伤之情呼之欲出。

同时,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等等也给故事带来悲痛的阴影,同样不可忽略。

“爱”与“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边城》是沈从文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世界里不仅仅是“优美”,留给读者思索的是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这种生命中的无奈与感伤,使《边城》获得了一种更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主要参考资料:

1、①②⑤⑥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六卷)花城出版社,1991

2、③④⑦⑧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3、⑨林分份《名作欣赏》名作欣赏出版社2000年第4期

4、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91

5、王继志《沈从文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版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 《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这是主人公翠翠。“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其小说《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风情美、形式美、山水美、意境美,使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的享受。 一、《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把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是沈从文一贯以之的审美理想,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天国。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祖孙之间的亲爱、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一)小说由老船夫对儿孙辈的挚爱展现了人性美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忠于职守。“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之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的。 沈从文为自己造了座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块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就是沈从文作家的所有作品中始终蕴涵的主题。不重在骂谁讽谁,不在模仿谁,不过是一种属于精神方面而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情绪的体操”。他的对农人和士兵的温情,他的对勇敢、天真、爱美等人性美的讴歌,无不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他文字的海洋中汩汩涌出。 (二)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作者所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作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

《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 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 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 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 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 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 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 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 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 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 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 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 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褪 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 活其中的人更是另一种悲凉,无奈。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 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 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 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 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 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 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 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 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 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 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

《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人性美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论文 《边城 》这部小说 讲的故事 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 ,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 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 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而翠翠却钟情于 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 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 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 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 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 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 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 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 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 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 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 另一方面 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 《边城》 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 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 ,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 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 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 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 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 ,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 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 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 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 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 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

《边城》的人性美

《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作品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他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如同桃花源般的湘西世界。一如《边城》,它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边城世界”有现实的框架结构,但更多的则是他理想化的美学化的产物。 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主要讲述了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大儿天保和二儿傩送纠结的纯爱故事,并以爱情悲剧终结。与同时代的作家不同,他们创作的主题大抵都是反抗封建和批判社会,或者洋溢革命热情,而鲜有如沈从文这般,把目光投向少数民族地区,投向边地,极力表现传统社会的人性之美。 《边城》的美学主要体现在,青年男女的爱情、老船夫对女儿和外孙女翠翠的挚爱,以及乡镇邻里的互爱。在我看来,这些美学特征并非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或者是人物间现实关系的深刻性,而是在于作品情景的理想性,即作者并非描绘现实中的爱是如何,而是告诉人们合理的爱是怎样的,所以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内心不会感到压抑,反而会有些许的恬适和愉悦。 青年男女的爱情以翠翠为中心,她对傩送的爱情经过了萌

生、觉悟和追求的过程。翠翠在划船比赛中邂逅了傩送,又误会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故而骂他,傩送却派人送她回家,这件事“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朦朦胧胧中就种下了爱情的种子;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随爷爷进城看龙舟,见傩送在盯着自己,“便把脸背过去,不声不响,抿着嘴儿,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和自矜;她在睡梦中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在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后“长大成人”,等待傩送归来,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这是对爱情忠贞的表现。 翠翠身上重复着与母亲相似的悲剧,但不同的是,翠翠比母亲更加坚强,她并没有殉情而死,而是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抗争,忍受痛苦留在渡船翘首企盼爱人归来。因此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就展现着柔中带刚的美。 翠翠与傩送深爱彼此,没有《四世同堂》动荡时局的压迫,没有《家》的离经叛道的骇世举动,他们也未曾发过山盟海誓,说过甜言蜜语,有的只是原始乡村朴素自然的感情、无势利的淳厚人性和传统社会的民族美德。他们在远离现代文明都市的偏僻之地相遇相爱,不含杂质,发自内心地选择彼此。 作品展现人性美的地方也在于老船夫对于女儿、对外孙女的挚爱。老船夫的女儿偷偷同驻防官兵相爱,甚至有了孩子,他就当没听说这件事一样,平静地过着日子。后来官兵死于暴病,女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概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文本。其中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生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片神秘土地上蕴育的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挖掘。 沈从文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类,一种题材是以湘西生活为中心,一种是以题材都市生活为中心,第一种是展现湘西苗族人原始、自然的生活形态和生命状态,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情感与关爱,歌颂人性美;第二种展现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遗失。作为一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片热土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人,在他的内心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立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是在他人生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人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美 一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初衷 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大都市的北京,沈从文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生活,迎来的却是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生活。于是,一面细致入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一面回过头来把目光投向早年生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言说的温爱”①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唱出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一支。 沈从文是一位歌者,虽然他用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山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文字,流淌在心中的是恋歌。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一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②。同时,他又为自已未能为民族找到一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而痛苦、寂寞,这种心绪又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老船夫“一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无奈,就有了翠翠“这个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刘西渭曾经说《边城》是千古不磨的珠玉,文中呈现出特殊的空气和厚道而简单的灵魂。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了湘西当地的人事风俗,展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在那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和爱护。沈从文自己在提到《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自然风景优美,故事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读完使人仿佛做了一个白日梦,久久不能忘怀。 老船夫主要的工作是管理渡船,对于这一个职业,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一干就是二十年。有意思的是在过渡的时候,一般来说是不用付钱的,但是有的人还是非要给,这时管理渡船的人又要把钱还给别人。有的时候即使收了钱,也用钱买一些好的茶叶和草烟。茶叶泡水给路人解渴,草烟递给需要的人。他准备了一些常见病所用的药,当过渡人生病的时候,就可以为人治病。人与人之间有了相互的信任与理解,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这样世界才能大同。老船夫尽管生活贫困,但是他还是不肯要过渡人的钱。正是君子有财,取之有道。老船夫不需要别人的施舍,因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尊严。 和老船夫相依为命的女孩子是翠翠,翠翠是一个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人。她从来没有想到比较残忍的事情,因为她的成长环境影响了她。翠翠把羊群、小牛或者新娘子的花桥渡过之后,一个人学小羊、母牛的声音叫着。还把一把野花插在自己的头上打扮成新出嫁的女子,这个细节表现出了翠翠热情、乐观的性格特点。翠翠哼着还愿迎神的歌,这首歌道出了茶峒人的品行是诚实、年青和健康,孩子能吃苦耐劳。翠翠第一次和二老相见,但是却使自己变得沉默了起来。爱情的发生并没有让她辗转反侧和彻夜不眠,她只是在心里不断的体验着。每当老船夫提及她的婚事时,她会害羞和逃避。 顺顺请人为大老说媒,老船夫需要征求翠翠自己的意见。翠翠先是脖颈全红了,然后又不知所措,最后心里想哭,但又无理由哭。一个少女心里的所思所想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在黑夜里,翠翠的心中难免会有一些孤独。天保和傩送两个人都爱上了翠翠,他们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的竞争。他们不仅心地善良,而且又勇于追求爱情。没有想到翠翠居然睡着了,没有回应。老船夫以为唱

《边城》中的艺术的人性美赏析

赏析<边城>中艺术与人性的回归美 一、艺术语言的回归美 “《边城》的好处如世上的水无边无际。”——《边城》的语境回归到中国传统 文化,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源头,似乎是淡朴自然的老庄思想的折射,但又不是无为的。俏皮与自适在陶潜那里可以找到不少相似处,却又有一些揉合那么多人生的忧伤,最后,以东坡相比,生命的通融无滞则十分相似。正如东坡年老总结一生文字所说的“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 不止”,挪用到《边城》上,再贴切不过了。 所以,在《边城》之旅中,使人常常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回归于民间,回归于宇宙,上下通融,与一切万物相融合,对一切人与物都那样爱着,最后以最简单朴素的文字写出,这才形成了《边城》这样的极品。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专家们以这句话为《边城》这数十年来的沉浮作 注脚真是很对。 表现在语言上,沈从文返璞归真,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 辞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沈从文的文学语言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美的美文效果。他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了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他的小说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在朴素质朴、自然蕴藉的叙述中,注入诗的节奏,实现物我浑一的形象流动。如开头部分“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到茶峒小山城时,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很像一首小诗,非常具有节奏感和美感,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休闲,听着像一首小夜曲。而后边写到“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听爷爷讲 述她父亲母亲的故事,到在梦中听傩送为她唱小夜曲,写得非常浪漫,又较为华丽、夸张。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别具个性的日益引人注目的小说大师,他终生为之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散发出浑厚自然的审美价值。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描写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却因风格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而编织出一幅“乡村中国”的美的图画。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 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 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 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 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 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 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两 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 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二.通过老船夫与女儿、孙女之间相互关爱表现人性美 三.通过两兄弟间的手足情深表现人性美 《边城》中,最能体现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和人情美的, 应该是沈从文对邻里之睦的生动、细致的描绘,也集中体现了他对质朴、 自然的人性美的热烈追求。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 代表。他“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

和平又不爱财”。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 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 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这种自然的人性足可令城市 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 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湘西茶峒秀丽的自然风光沐浴着一群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人民。这里人人勤劳、淳朴、热情、诚实,人们有着君子的风度,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船总顺顺是这一类人的代表,虽然在前清的营伍里混过,但他并没有沾染 恶习,回到家乡后,成了茶峒一个慷慨济人,公正无私的名人。在他身上 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佞小 人的阴险狡诈;有的是一腔宽阔豪爽的胸怀,有的是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人 之心,有的是一种光明磊落大方洒脱的品德。这份浓浓的乡情,这份厚厚 的美德,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就是茶峒人的善良所在,这就是自然的人 性之美。 《边城》,一个美好而温馨的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每 个人物都焕发着人性美的光辉,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虽然故事 的结果是悲剧,但并不是人为破坏所致。《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 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 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 一直是抽不出时间来写读书笔记,也算得是忙里偷闲,这种闲适其实 正好是印证了今天要介绍的一本书----《边城》。

论范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范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平南县官成镇官南小学:胡泳 内容摘要: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 人性。而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建造着自己的人性的“希腊神庙”,构筑了一个理想化了的“湘西世界”:人们宁静自足的生活,有着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描写出了作者心之向往的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在《边城》中,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老船夫;翠翠;人性;人性美;爱;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沈从文热爱他的湘西故土,对蛮荒质朴的湘西,有一种难舍的眷眷深情,许多作品都是以湘西社会为背景展开的,除了对湘西社会风俗人情的描绘外,他也关注个体的生命,民族的命运,并从人性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在表现人性美方面,沈从文竭力推崇的是人性应该善良,人应该充满爱心,人性美应体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上。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他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读

过他的湘西小说后,我们发现: 在创作中,他一直在寻找着对生命力的发露,对人性,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评判,对大自然的崇尚、契合与交流。正是在对这三者的描绘中,表现了他理想中的“人生形式”,表达了他张扬人性之美和重建民族精神与美德的愿望。在表现人性美,表现淳朴民风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当然是他1934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 《边城》,这是一个简单、优美而又充满忧伤的故事。由四川到湖南一条官路上一个叫“茶峒”的地方,生活着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及其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和一条黄狗。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边城》中作者写了亲情、乡情、爱情三种人情关系,并把这三种人情美与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浑然一体,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写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 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虽然也有贫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体现

浅谈《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边城》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的小说,它所描写的故事是现实的,更是理想的,是现实与“梦”的结合。沈从文是想通过田园牧歌的情调,表现人们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完美。 [关键词]人性美民情亲情爱情手足情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它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响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和当时动荡社会相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纯朴无私的民情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的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所以,边城的人们在端午节必吃鱼吃肉,妇女孩子穿上新衣,到沙街看龙舟竞渡,每当两船竞赛到热烈时,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到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么时也是水战擂鼓。可见这是十分热闹的场景。好事的军人,在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五百响的鞭炮,祝贺胜利。翠翠的爷爷,一个老船夫,年近七十,住在离山城“茶峒”不远的小溪边的白塔下。他风雨无阻,摆渡50年,哪怕是一个人喊他渡河,他也及时满足这个人。他从不接受过渡者赠给的一文钱,只满足于自己应得的“三斗米,七百钱”。如果实在推托不了,就用这钱买成烟草和茶叶,来报答过路的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船夫是个重义轻利重友情远钱财的人,他宽容、善良、慈爱,体现了边城人的淳厚品德,也可以说,是《边城》人性美的初步体现。《边城》中的顺顺,沈从文说他是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发起来”。顺顺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凡是闻名而来求他的,都尽力帮助。可以看出,他是个重义轻利的侠义性格,在父亲的教育下,两个孩子结实如虎,和气亲人。与城里那些地主、资本家相比,《边城》中的富人,不存在“为富不仁”的说法。这再次体现了边城人的质朴,淳厚的人性美。边城里的人们之间没有矛盾之争,充满着友爱和真情,充满着人性美的动人画面,人们都仗义疏财,扶弱济贫。边城人凡事以他人为中心,以关心他人为乐趣。

论边城的人性美

论《边城》的人性美 内容提要: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七十多年来,它的魅力丝毫未减。每当我们走过一个特别的年代,每当处于嘈杂、污秽的境地之中,总自然想起“边城”中那纯净的人性世界。所以《边城》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去探讨。《边城》以一个普通少女的普通故事为线索,写了一群普通人身上那种不普通的“人性”,热情讴歌了古朴的人性美。在人性美的抒写上,翠翠和老船夫的美善形象尤其突出。翠翠是全文的核心人物,小说以其爱情的悲欢离合为主旨,强化了边城中的人性美;老船夫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是善与爱的化身。全文语言平铺直叙,叙述如行云流水,充满着诗的韵味和牧歌的情调;在结构方面,采取主辅明暗几条线索交织的办法,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的结合起来。在这一力作中,沈从文致力于表现湘西自然、祥和、独特的风土人情,用轻盈优美、饱含深情的笔触张扬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忠实于作者的创作初衷和读者自身的感悟,毫不夸张地得出结论:《边城》是沈从文先生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杰作。 关键词: 边城人性美 《边城》是由“人性美”、这块基石来构建自己的理想人性王国的。《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

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① 正因为沈先生如此的创作理想,所以负载人性的人在《边城》之中处于核心地位。沈先生花费大量的心血来塑造心目中理想主人公的形象,“以倾泻多年来故乡的感情的积压”(沈从文语),以建造自己的‘人性’神庙。《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翠翠’ 和‘老船夫’二人人性形象的成功塑造。 1、美与爱的化身-翠翠 翠翠形象的刻画是‘边城’的成就之一,在现代文学宝库中,翠翠是一个颇具魅力的形象,凡读过‘边城’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地印象,都不能不被她身上所体现的纯净之美深深吸引。她的诱人之处便是其身上散发出的古朴社会中那种原始的古朴美。这一形 象不同于鲁迅笔下目光呆滞,被社会折磨的麻木了的祥林嫂,也不同于曹禺话剧中性格复杂,爱恨交织的繁漪。她没有复杂的性格和思想,没有复杂的语言,但却是边城世界中人性美的代言人。 翠翠是沈从文乡愁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绒绒铺的女孩’ ‘一个乡村女子’和‘一个贵妇人’(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的合成的。 沈从文把翠翠的语言,神态与心理的描写结合起来,使一个活生生,皮肤黑黝黝,眸子如清明如水晶,俨如一只可爱小兽物矜持而顽皮的少女站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还怯生生地眨着眼睛,审视着眼前陌生人的一举一动。对于翠翠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则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显现出来的。翠翠的爱单纯、自然、纯真。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少女对自己未来的渴望企盼及春心萌动娇羞的神态。对于其爱的悲欢离合作者是通过三个阶段来抒写的。 第一阶段是对爱的懵懂阶段 由“……是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一直到“你这个悖时砍脑壳”是翠翠爱的体会由 ‘外’向‘内心’转变的阶段,是她爱的种子萌发的阶段。“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 一句话就把少女内心朦胧的爱火点燃。傩送不但不恼,而且派人打火把把她送回家,单这一件事就让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这使少女那种情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边城》是我国近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在我国近代文学发展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沈从文先生用充满美感的笔触展现了湘西茶峒柔美清新的自然风光,而在自然之中人性之美传递出了沈从文先生对美学理想的渴望与描绘。基于此,从《边城》的故事内容出发,结合主要人物分析作品中展现出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翠翠;人性美 引言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湘西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在作品中用饱满、自然的语言缓缓展开一幅温柔、清新画卷,画卷中用充满灵气的山水孕育出纯真质朴的人——活泼天真的翠翠、淳朴善良的老船工、多情倔强的傩送等等,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跳动着人性的光辉。 一、翠翠身上的人性美 翠翠是《边城》中绝对的主角,也是作者倾注心血塑造的“女神”,因此翠翠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美最美好的想象与刻画。 翠翠是一个爱情悲剧结出的令人伤痛的果实。翠翠的母亲,也就是老船工的女儿,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因唱歌而结下缘分,二人私定终身,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走在一起,因为男人不愿意违背军人的责任,女人也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翠翠的父亲因为情与忠不能两全所以服毒自尽,翠翠的母亲

在生她之后在河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翠翠以近乎奇迹的活下来,并长大成人。 翠翠的名字鲜亮、动人,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个别人眼里的孤女,似乎受到了自然的眷顾,在和煦的风中,在温暖的阳光下,健康而美的地成长着。“翠翠在风日里徜徉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样的翠翠宛如同自然融为一体,天真、自然,全无心机,更没有心事。 翠翠的个性也是淳朴自然的,虽然有着小女孩的娇怯,但是一切行为都是发乎于心的。例如翠翠对爷爷的依恋,她同爷爷形影不离,撒着娇让爷爷陪着去一里路远的茶垌城看热闹,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与爷爷共同“对付”硬要给钱的摆渡客,甚至拉着人家的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1]。随着年龄的渐渐长大,看着渡船上的新嫁娘,她也开始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吹婚嫁的曲子,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扮新娘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的心理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她对新嫁娘的兴趣上,表现在她对歌声的迷恋上。在睡梦中,翠翠常常被一种美妙的歌声吸引,跟着歌声起飞、漂浮,上白塔,下菜园,乘渡船,又来到悬崖半腰,最后摘下一把虎耳草。如同所有的情窦初开的女孩一样,翠翠面对爱情的时候,也是羞怯的,所以当傩送来送老船大的酒葫芦时,翠翠在二老的目光下借故走开了。翠翠的成长是以爱上傩送为界限的,这里有少女的羞怯,但却包含着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对爱情的“近乡情怯”的起伏,也造就了一个美丽又忧伤的故事。 在湘西茶峒山清水秀的环境中,翠翠的心灵是纯净澄澈的。自然赋予了翠翠最为纯良的人性,而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的绝妙契合,让故事最初就呈现出了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