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重要名词和概念释义

●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祧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

支,是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综合学科。

●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并合理、有效地配置于各种

用途,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供给(需求):一定时期,对应于商品每一可能有价格,生产者愿意并能够

提供的商品的数量。

●机会成本: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获利机会所带来的成本。

●无差异曲线:表示两种商品或他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是

相同的。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

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经济外部性:生者或消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

范围厉害影响。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

●环境效益:人类活动所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经济效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产出)与劳动消耗(投入)

的比较。

●社会效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环境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环境成本:人类使用环境资源时,付出的对资源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及其影响

环境质蛊的代价。

●公共商品:指每一个人可以消费,而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物品。

●最优污染水平:对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污染排放水平。

●环境保护产业:包括末端控制技术、洁净技术、绿色产品或称洁净产品和环

境功能服务。

●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冶、生态保护与恢复、

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居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

●生物多样性:生物和他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

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

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是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和新型经济模式。

●环境经济政策: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

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补偿:指对损害资源与环境行为进行成本收费,加大该行为的成本以激

励损害行为主体减少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对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奖励,以达到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的。

●环境保护投资: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中,

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冶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

●BOT投资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腌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

务的一种方式。

●排污标准:由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强制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

最高限度排污。

●排污收费: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以及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

污染物排放标准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排污收费标准向环管部门设立的收费机关缴纳一定的冶理污染或恢复环境破坏费用。

●污染当量:根据各种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对环境的有害程度、对生物体的

毒性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规定有关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相对数量的一种关系。

●排污权:排污单位在获得行政部门许可后,按照排污许可证指定的范围、时

间、地点、方式和数量等排放污染的权利。

●1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1)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

品”。目前,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2)环境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据世界银行测算,1997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528亿美元。

(3)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通过停止经济发

展解决环境问题,而只能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 2. 简述市场均面的主要内容。答: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点,需求价格等于

供给价格,商品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市场均衡。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称为均衡数量;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 3.什么是生产利润最大化原则。答:根据规模经济分析,当资本不变时,产

品生产收益随生产规模(主要是投入规模)呈上升、平稳和下降三个趋势。

换言之,平稳阶段所产生的收益(或利润)最大。收益:企业出卖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利润:收益(TR)-成本(TC);利润最大化法则,P=TR(X)-TC(X)要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则要求:dP= dTR/dX-dTC/dX=0,dTR/dX=dX/dTC;说明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dTR/dX)等于边际成本(dX/dTC),即MR=MC。

● 4.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无差异曲线代表着消费者偏好相同的各种商品组

合。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对应的两种商品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都相同。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值,并凸向原点。2.在无差异曲线图中,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大,而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小。3.无差异曲线图中任何两条差异曲线不相交。

● 5.什么是帕累托效率?其必要条件是什么?帕累托效率是用20世纪初意大利

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一种完全效率的概念。帕累托效率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一个人的经济状况都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效率。A状态状态B:从A到B,如果满足至少有一个人受益,而无人受害,这种改变是可行的,如果找不到,则状态A达到了帕累托效率必要条件;

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品组合以及消费中的高效率。

●6、如何将经济外部性内部化? ①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外部不经济性的实质

是私人成本社会化了,这显然不公平,必须使私人成本内部化,即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途径:直接管制、损失赔偿、庇古税、科斯手段②外部经济性内部化,将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主要方式是对产生外部经济性的行为人给予一定的补偿。措施:补贴、受益者补偿、免税收及其它优惠政策。

●7、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l.环境是经济的基础:环

境系统向经济系统提供所需的资源和能源,同时环境系统接纳经济系统的废物;2.环境是经济的制约条件;3.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变化起主导作用;4.环境和经济相互促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系统的干预能力大大提高,为了经济系统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系统进行过度掠夺,并且排放过度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环境问题随之产生。

●8、简述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产权就是财产权利。产权包括三层产权含义,

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规则,这种规则依靠法律、习俗、道德来维护;二是产权是一组权利,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和由此派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广义的产权还包括为实现上述权利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权能体系和规则;三是产权是行为权利,产权理论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创立的,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等是产权理论的开山之作。阿尔钦等经济学家为发展产权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9 、什么是“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

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产权不明确——过度利用——资源破坏,明确产权是解决公地悲剧的有效途径;反公地悲剧,在公地内,存在着很多权利所有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每个当事人都有权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或设置使用障碍,而没有人拥有有效的使用权,导致资源的闲置和使用不足,造成浪费,于是就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10、简述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现状,经过近30年的发

展,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已形成,产业门类基本齐全,并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体系。其基本特征:环境保护产品生产、清洁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是构成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主体,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单位以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为主,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对策①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指导②加快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③加大投入力度,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④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加快环境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⑤扶持骨干行业发展,培育优势骨干企业队伍;⑥加强监管,切实规范产业市场。

●11、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国际环境问题,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指出,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全球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0.3-0.6℃,100多年来,地球上的冰川大部分后退,海平面上升了14一25cm。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球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化碳类、臭氧、水蒸气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无阻挡地通过,

直达地球表面:而对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能加以吸收。这样,地球一方面接收太阳辐射的热量,一方面自身的热量散发又受到阻隔,于是地球表面的气温便自然地升高了。

●12、谈谈你对绿色壁垒的看法。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主要是发达国家)

以保护本国环境、自然资源和人体键康为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商品进口进行严格限制的手段和措施。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2、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3、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有: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2、绿色技术标准。3、绿色环保标志。4、绿色包装制度。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范围上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1、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2、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

●13、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有哪些步骤:①首先弄清楚环境工程或政策的目标、

分析环境问题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列出解决这一环境问题的各个对策方案、明确各个对策方案跨越的时间范围。②环境功能的分析:弄清被研究环境对象的功能是什么?③确定环境破坏的程度与环境功能损害的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环境破坏的程度与环境功能损害之间的定量关系是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的关键。目前我国关于剂量——反应关系的资料还比较匮乏。④弄清各种对策方案,改善环境的程度⑤计算各种对策方案的环境保护效益⑥计算各种对策方案的费用⑦费用与效益现值的计算⑧费用与效益的比较。

●14、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分为哪几类?各类方法有哪几种常用方

法?费用效益评价技术:直接市场法、意愿调查评估法、替代市场法:1、直接市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2、意愿调查评估法:比较博弈法、投资博弈法、德尔菲法;3、替代市场法:后果阻止法、旅行费用法、资产价值法。

●15、什么叫直接市场法?应用时应具备啦些条件?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对可

以观察和度量的环境质量变动进行测算的一种方法。必须具备的条件:1、环境质量变化直接增加或减少商品或服务的产出,这种商品或服务是市场化的或者有市场化的替代物;2、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明显,能够用实证方法获得;

3、市场运行良好。

●16.什么叫旅行费用法?使用时应具备嘲些条件?旅行费用法是用旅行费用作

为替代物来衡量人们对旅游景点或其他娱乐物品的价值。使用旅行费用法应该具备的条件:1、这些地点是可以到达的,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到达;2、所涉及的场所没有直接的门票及其他费用,或者收费很低;3、人们到达这样的地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者其他开销。

●17、什么是费用效果分祈?它与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有何区别?它是一种通过

费用与其达到效果进行多方案比较中选择理想方案的费用评价方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是指对经济活动方案的得失、优劣进行评价、比较以供合理决策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评价中。费用效果分析还被当做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系统分析,前者强调效果,后者重在经济活动方案自身的好坏。

●18、简述循环经济的"3R"原则。①减量化(Reduce)输入端控制,减少进入

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②再利用(Reuse)过程性控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或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污染③再循环(Recycle)输出端控制,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19、简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1、发

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2、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3、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4、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0、列举校园生活中符合和违背循环经济思想的行为,并加以说明。答:A违

背行为:①洗脸刷牙的水,特别是漂洗衣服的水,大部分同学都直接让水流掉,而不是接起来冲厕所,对这一部分可利用的水没有做到循环利用②很多买回来的衣服鞋子都有相应的购物袋,但很多同学都将之丢入垃圾桶,而不是积累起来当做垃圾袋用③每个学期末很多同学都会打印学习资料,但是一旦期末考试结束后很多资料都直接丢掉或弃之不理,很少有同学将其当做草考本继续利用;B符合行为:①进行绿色采购,购买一些新材料制作的环保型产品②使用环保袋代替一般塑料购物袋③对洗漱的水进行冲厕利用④对垃圾进行分类,对可在此利用的物品进行再利用。

●21、简述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的必要性。①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②可持续

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③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

●22、什么是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环境经济政策: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以下功能:1、刺激作用2、筹集资金3、协调作用4、可以兼顾公平与效率。

●23、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应具备的外部条件? 1、法律保障2、市场机制有效化3、

政府行为合理化。

●24、谈谈你对生活污水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的认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费是指保障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的费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是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意义: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能够根据环境污染冶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使得环境保护活动在市场的引导下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这是一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举措它的实腌有助于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再生的经济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政府有限的资金与污水处理过程中所需庞大的费用之间的矛盾,同时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有力地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为实施经济可持发展战酪保驾护航

●25、简述环境保护投资的内涵和特点。内涵: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

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冶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特点:①投资主体多样性,政府(中央、地方)、企业(国营、私营)、个人;②投资效益的综合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③投资效益的价值难以用货币进行计算④投资主体与利益获取者往往不一致⑤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不一致性⑥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不一致性。

●26、简述环境保护投资的界定原则。1、目的性系则,凡是以冶理污染、保护

生态环境、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与科技发展能力为直接目的的投入,界定为环境保护投入(节能措施投入不属于);2、效果性原则,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的投入是环境保护投入。例如城市煤气化、集中供热设施;3、约定俗成原则,有些投入按照效果性原则很难界定,需要通过研讨,统一认识后,人为地统一作出规定(如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改革,无废少废工艺的采用)

●27、我们环境保护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l、投资总量不足,比例偏低;2、

环保投资效益低;3、投资结构不合理;4、环保投资渠道单一;5、环保投资管理方式落后

●28、什么是BOT投资模式?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

为“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主要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29、为什么征收排污费? 1、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环

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因此对环境资源必须实行有偿使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实质上是利用了稀缺资源的环境容量资源。环境容量也具有价值,必须有偿使用。2、经济外部性理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会造成污染,还会造成社会损害,即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应该是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因此污染者应该支付因污染而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后果。3、污染者负担原则,PPP原则又称污染者负担原则,即排污者应当承担冶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分为:欠量负担、等量负担、超量负担。

●30、排污费的种类:1、按收费依据分类,浓度收费、总量收费;2、按排污

收费与排放标准的关系分类,超标排污费、排污费;3、按排污收费的功能分,刺激型排污收费、筹集资金型排污收费、混合型收费;4、按受控污染因子分,单因子收费、多因子收费

●31、简述排污收费制度的主要作用。①经济刺激:通过征收排污费,给排污

者施加了一定的经济刺激,这将促使排污单位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积极性。表现:促进老污染源的冶理;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促进了工业“三费”的综合利用②筹集资金:通过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可以筹集到一部分专项资金,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

●32、简述中国排污收费征收程序。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的审核→排

污申报的核定→排污费的计算→排污费征收→排污费的减、免、缓

●33、简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及使用程序。范围1、重点污染源防冶

2、区域性污染防冶

3、污染防冶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

4、国务院

规定的其他污染防冶项目。使用程序l、编制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指南2、提出资金使用申请 3、环境保护部门对申请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项目进行审查 4、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 5、环境保护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下达项目预算 6、环境保护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拨付项目资金

7、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或承担单位进行项目招标投标 8、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

督检查 9、项目竣工后验收和分析

●34、简述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在满足环境质

量目标的前提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做法:①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②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③政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地买卖。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冶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④排污权交易是环境容量资源商品化的表现;⑤排污权交易是排污许可制度的市场化形式;⑥排污权交易是环境总量控制的一种措施。

●35、简述排污权交易的优缺点。优点:高效率、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刺激

污染冶理、公平性与普遍性、灵活性缺点:异地交易导致区域排污总量增加;

排污交易目的的偏差,排污权交易的经济性可能导致企业不正常的交易动机,即花钱买排污权,用提高生产效率来填补扩大单位环境容量的代价;排污权交易可能带来地区环境污染的隐形转移。排污权交易程序:1、初始排污权分配 2、申请 3、审核 4、协商 5、发证。排污权交易的类型:1、点源与点源间的排污权交易 2、点源与面源间的排污权交易 3、点源与政府间的排污权交易 4、国际排污权交易。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1.效用价值论:所谓效用是指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效用价值论则是从物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里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2.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它指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也就是说,当某一个体的生产或消费决策无意识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效用或生产可能性,并且产生影响的一方,又不对被影响方进行补偿或收益时,便产生了所谓的外部效果,或简称外部性。) 3.企业环境成本: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降低污染物排放、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与处置、绿色采购、环境管理、支援社会环保活动及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 4.费用--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5.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是指生产或生活方面的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后,为了对环境进行治理和消除污染而投入的资源的总和。 6.人力资本法:就是估算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或者说是通过人体健康评估环境价值。 7.意愿调查评估法:是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象变化的价值估计的评价。 8.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和经济组织形式的优化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 9.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吸收大气中的长波和红外辐射,从而使地球温度变暖的现象。 10.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或环境为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 11.循环经济: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人类物质财富需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 12.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和人工系统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益、多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都高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生态工业: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不能达到社会最佳状态的状态。 2、影子价格:当资源稀缺时,为了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并使其生产效益或社会福利达到最优,对这类资源的价格或国家颁布的流通价格加以纠正,或是在没有市场价格时的补充的价格,这种价格成为影子价格。 3、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有限,选择了这种使用机会就放弃了另一种使用机会,把其他使用方案中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的机会成本。 4、外部性:外部性又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和效用的影响。 5、PPP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 6、效用:物品或劳务满足人类欲望的属性。 7、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增加),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换句话说,就是成本的增长率小于产量的增长率。 8、防护费用法:当环境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治或治理环境污染,用采取上述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估环境危害的方法。 9、贴现:将某一时刻的金额计算成现在的时值的计算。 10、帕累托最优:指社会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使至少某一成员受益的同时,不使其他任何成员受损,也就是说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经济效率达到最高,如果作任何改变使某一成员受损,其他成员必然受损。 二、简答题 1、试简述市场机制是怎样发挥调节作用的。 答: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价格。反过来,价格又可以自动地调节供给和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这种调节功能就称为市场机制。 如图,在p1的价格下,需求量为Qd1,供给量为Qs1,Qd1< Qs1,供大于求,市场上产品有剩余,此时价格会下跌,逐渐靠近均衡价格p0。在p2的价格下,需求量为Qd2,供给量为Qs2,Qd2 >Qs2,供小于需,市场上产品短缺,此时价格就会上涨,也逐渐靠近p0。

环境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通过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将介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指市场交易造成的收益或成本,无法完全由交易双方承担或享受的情况。环境污染是一种消极的外部性,它将造成社会成本的增加,导致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国家可以通过实施环境税收或设立排污许可证等手段,使污染者内部化环境成本,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可替代性与衡量 环境经济学强调资源的可替代性与衡量问题。可替代性指的是一种资源可以用其他资源替代,而不影响经济效益。例如,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减少环境污染。衡量问题是指如何准确地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以便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环境经济学家通过使用费用-效益分析、生态价值评估等方法来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永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永续发展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指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永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需要转向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指在 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通过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等途径,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 调发展。 四、环境政策与市场因素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政策和市场因素密切相关。环境政策是 指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行动。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实施环境 税收等手段,可以引导市场主体改变其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同时, 市场因素也对环境政策产生着影响。例如,碳市场机制通过建立碳交 易市场,激励减排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五、环境经济学的应用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还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政府可以根据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企业可以通过 环境成本评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个 人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节约能源、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等方式,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结语 环境经济学理论作为解决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要工具,为实现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外部性理论、可替代性与衡量、永续发展与 绿色经济、环境政策与市场因素等概念,都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环境问

环境经济学复习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 排污收费: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费; 机会成本: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该产品的资源如果用于其他生产用途所能创造出的最大价值;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帕累托最优: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庇古税: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present value, PV的方式就叫贴现; 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私人物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的哪些商品;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和公共土地;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 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物质平衡原理: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投入的环境物质最终必然以污染物的形势返回环境;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经济学的特点:整体性,平衡性,协调性; 2、理想市场状态应当满足的四个条件:①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③私人化成本比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④生存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3、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成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经济系统。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一)微观经济学1、市场结构与环境资源配置2、环境污染与保护的损益分析3、环境影响评价4、生态创新与环境经营5、环境经济手段 (二)宏观经济学1、环境资源核算2、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3、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4、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效应与国际协调5、环境效益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6、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1、实证经济学,旨在解释市场及相关制度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是如何运作的2、规范经济学,利用经济学工具设计政府政策,对市场活动进行干预 环境资源的三大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存在价值论 承认环境资源有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1.为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合理制定环境资源的价格和健全环境资源市场奠定了基础。3.有利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资源和进行环境保护工作。4.也有利于用经济手段管理环境。 外部性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它是一种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 外部性的基本特征:(1)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即外部性的影响不属于买卖关系范畴,它仅指那些不需要支付货币的收益或损害。(2)外部性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且具有伴随性。它是伴随着生产或消费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而不受本原性或预谋性影响。(3)外部性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当外部性产生时,所产生的影响会通过关联性强制地作用于受影响者,而受影响考一般难以回避。(4)外部性难以完全消除。受信息不完备、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很难将外部性完全消除。(5)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影响(6)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 外部性的类型1.根据外部性影响的结果,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性。2.根据外部性影响的产生者,外部性可以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3根据外部性的时空结构,可分为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外部性4.根据外部性能否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可分为货币上和技术上的外部性。 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科斯定律/定理: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帕累托最优原理——帕累托效率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一个人的经济状况都好到这种程度,以至于任何人都不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帕累托效率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可能意味着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极端的,一个人得到所有的收入,另一个人一无所有,也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总的经济价值分类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1.外部成本: 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者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与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与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 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 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 12.产权的特点? ①产却务必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者排他性 ③务必安全④可实行的 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 ocd受害者开始缺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 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 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 受害者缺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 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 ③E为帕累托最优 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 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熟悉企业 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者税率通常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的时候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靠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者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通常只获得环境效益。

环境经济学总结

填空: 1.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2.宏观调控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对外经济政策. 3.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分类为: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评估法. 4.投资按投资的主体划分,可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和集体投资,个人投资. 5。环境成本包括使用者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6。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7。在中国,一般将环境政策手段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教育手段五大类。8。西方经济学界根据研究方法的性质不同,把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9.绿色壁垒具有相对性、时效性隐蔽性拉动性。 10.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等重要特点。 11.绿色壁垒具有相对性、时效性、隐蔽性拉动性. 12。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3。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贸易影响环境的主要形式产品效应和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 14.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称为三效益 15。环境经济学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 16.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的水平和增长使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 17.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主要从_国民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和对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8。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的主要通过四种手段,分别是直接管制、财产或损失类的直接赔偿、庇固税和科斯手段. 19。替代市场法包括_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 20。.我国的排污收费征收程序: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的审核、排污申报的核定、排污税的计算、排污税征收、和排污税的减.免。缓。 三、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一个人的经济状况都好到这种程度,以至于任何人都不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受到损失。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效率。 2.环境经济循环:环境经济网络中的物质、能量、价值、信息的循环转化就构成了环境经济循环。 3。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它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4。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 5。意愿调查评估法:意愿调查评估法就是在环境状态的变化甚至连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的,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状态变化的支付意愿或赔偿愿望的一种方法 6. 机会成本: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就要以少生产若干单位的另一种产品作为代价。这种放弃若干单位另一种产品生产的代价,就是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7。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 8。经济外部性: 又称外在性、外部效应、外在因素等。庇固在其所著的福利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外部性的存在,是因为当A对B提供劳务时,往往使其他人获得利益或受到损害,可是A并未从受益人那里取得报酬,也不必向受害者支付任何补偿. 9。环境保护投资: 环境保护投资就是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中,拿出一

环境经济学 (一) 名词解释66个带答案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 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GNP: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居民创造的价值,包括他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同类报酬。 3.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 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 经济学说。 5.效率和公平: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6.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 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为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7.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收 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8.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时有缺陷,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地配置。 9.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 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10.通货膨胀/紧缩: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 涨现象。它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指的是社会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增高等现象。 11.市场:市场在经济学中定义为一个买卖双方聚集在一起的场所。价格机制使得买卖双方集中在一起,而且进行 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 12.产品市场:厂商向消费者出售商品和服务的的市场称为产品市场。 13.劳动市场:市场中劳动力要素的交换场所 14.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买卖中长期信用工具、实现较长时期资金融通的场所。 15.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16.需求:指消费者在特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17.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数目众多、产品无差别度、没有对价格控制, 进出行业非常容易的市场称为完全竞争市场。 18.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或少数几个的厂商的市场组织,这些企业可以控制市场上该类产 品的供应量和价格。 19.寡头市场:也称寡头垄断,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少数几家大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 20.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这种市场中,既存在着激烈 的竞争,又具有垄断的因素。 21.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 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22.供给曲线: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市场上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商品数量。供给曲线是显示价格与供给量关 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商品数量。 23.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当实现了市场供求均衡时,该商品的需求价 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 24.需求弹性: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 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5.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 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26.总收益:总收益指厂商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 积,记为TR=P×Q。 27.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8.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29.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它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

(环境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环境经济学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经济:社会物资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环境经济:主要通过考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建立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经济学原理:1,决策者所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简称“双赢原理”。2,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进去市场态或公共态,简称“状态转换原理”3,市场的环境外部性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内在化原理”4,环境也是生产力,简称“环境生产力原理” 经济学原理: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态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环境学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规则与规律原理 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投入量较少,就可说生产者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需要与供给的概念。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实证型:观察-提出理论-进一步观察-运用假设-设模型-微观与宏观的观察 规范型: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最大差别在于如何判断正确性,实证表述可以证明规范表述。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 个人市场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买者数量 个人供给的绝对因素: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期。 以上——价格按需求曲线变动。其他按需求曲线移动。 均衡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点称为均衡,这点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特点---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卖着愿意且能出售的价格。 供给大于需求—超额供给 需求大于供给—超额需求 分析均衡点变化的三个步骤: 1,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 2,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3,用供求图来考察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 必需品:倾向缺乏弹性 奢侈品:倾向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若是曲线看中点) 需求曲线变化特点:弹性大于一,富含弹性。反之亦然、弹性等于1,求曲线各单位弹性。曲线某一点越平坦,弹性越大。 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当需求价格缺乏弹性时,价格上升总收益上升,价格下降总收益下降 当需求价格富有弹性时,价格上升总收益下降,价格下降总收益上升 弹性等于1时,不影响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的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特点同上 生产者剩余:市场中生产者所得到的福利(卖者得到的量—生产成本) 消费者剩余:市场中消费者所得到的福利(买者支付愿意—实际支付量) 支付意愿: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

环境经济学要点总结

1. 比较优势原理:P31 绝对优势原理:指一国、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花成本与另一国,另一企业或者另一人相比时,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2. 社会成本 3. 状态转化原理p17: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进入市场态或公共态,简称“状 态转换原理 4. 内部化原理P17: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 内在化原理”。 5.需求原理P37 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注:“愿意--- 购买欲望”“能够--- 支付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需求。 需求曲线: 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P ↑,Q ↓;P ↓,Q ↑ 影响需求的因素: a) 商品本身的价格 价格P Q

b) 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商品,替代商品) c) 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 d) 消费者嗜好 g)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量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价格其他 Q需求量的变动变化(收入)不变 同一条曲线上点的移动 D需求的变动不变(收入)变化 整条曲线的位移 向左------减少 向右------增加 6.供给原理:P43 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注:“愿意--- 供给欲望”“能够--- 供给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供给 供给曲线

环境经济学重要名词和概念释义

●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祧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 支,是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综合学科。 ●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并合理、有效地配置于各种 用途,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供给(需求):一定时期,对应于商品每一可能有价格,生产者愿意并能够 提供的商品的数量。 ●机会成本: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获利机会所带来的成本。 ●无差异曲线:表示两种商品或他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是 相同的。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 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经济外部性:生者或消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 范围厉害影响。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 ●环境效益:人类活动所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经济效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产出)与劳动消耗(投入) 的比较。 ●社会效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环境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环境成本:人类使用环境资源时,付出的对资源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及其影响 环境质蛊的代价。 ●公共商品:指每一个人可以消费,而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物品。 ●最优污染水平:对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污染排放水平。 ●环境保护产业:包括末端控制技术、洁净技术、绿色产品或称洁净产品和环 境功能服务。 ●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冶、生态保护与恢复、 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居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 ●生物多样性:生物和他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 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 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是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和新型经济模式。 ●环境经济政策: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 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补偿:指对损害资源与环境行为进行成本收费,加大该行为的成本以激 励损害行为主体减少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对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奖励,以达到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的。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全)含经济学原理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环境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环境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些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0.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1.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2. 市场力量:单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3.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14.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5.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16.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产生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18.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 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 规范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观点 21.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22.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23. 进口: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 出口: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28.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0.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 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 32.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3.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4.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35.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36.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37.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8.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9. 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40.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41.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生态经济学考点整理

《生态经济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4*5=20分) 1.熵:某一系统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2.生态系统:由活的有机体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以及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 3.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4.可持续发展:既能够满足现在的需要又不损坏经济环境系统,满足未来需要和欲望的能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5.市场:市场是促进交换和分工的潜在利益得以实现的社会组织 6.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认为环境污染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先增后减的倒U 型曲线关系 7.预防性原则:当一项经济活动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产生有害威胁,即使科学上未对其因果关系完全搞清,我们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性措施。 8.最大可持续收获量:此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指得是如何将全部资源的一部分合理地加以收获,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收获的数量,从而使资源不受破坏。 二.选择题(1*15=15分) 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统称为自然地理环境 2.考察温室效应 3.生态体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生态效应中的短板效应 5.垄断行为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应当限制 6.名义上的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 7.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例子 8.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 9.生物圈支持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很多,其中水最为重要 10.弹性等于需求或供给的变化率,与导致需求或供给变化的因素(如价格或收入的变化率的比率)考察弹性大小,单位弹性:价格上升(),收入上升() 11.外部性:一个人采取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意外的影响(这里的人是代理人) 之所以产生外部性问题原因在于不完全私人产权,由于缺失这种产权,则不存在市场的交易和其他议价行为,所以解决的办法是立法,创建缺失的私人产权 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包括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 三.填空题(5*1=5分) 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为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熵律 2.宇宙是唯一的孤立系统 3.《增长的极限》于1972年发表 4.公共物品的两个特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 5.公平有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种 6.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7.指令性工具包括不可交易的排放区、最低技术要求、规定污染活动的发生地点 8.公地悲剧是对公共资源无规划地利用 9.技术的进步,投入增加,产出就会增加,生产曲线外移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

环境经济学重点-终极版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境况以及其中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2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3社会环境:4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 4环境污染:7是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环境破坏:7主要指生态破坏,是指人类的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6可持续发展理论:2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环境经济系统:28在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方流通和相互作用,两者耦合为一个整体,即环境经济系统。 8效用:42是指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获得的满足程度。 9总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者服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10边际效用:43是指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数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所变动的满足程度。 11消费者剩余:44消费者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将产品推向市场时的期望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12帕累托最优状态:46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新组合,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利,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13帕累托准则:46{也称为帕累托许可变化}如果一项变革或一个变化,可使一些人的福利增加又不会使其他人受损,那么这项变革或变化就增加了社会福利;。 14外部性:48经济主体对其他人产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 15环境费用:51环境费用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后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二是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失而应采取的防护治理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所需的资金。 16环保投资:55环保投资是为了治理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而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或取得环境效益的行为和过程。 17环保投资运行成本:58用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和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是环保投资项目和设施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8环境效益:68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影响的效果。 19环保投资效益:71环保投资效益是指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带来的效益。 20效益费用分析79:简称效费分析(BC分析)。他是一项活动所投入的资金,或所需要的费用,与其所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5 题,每题4 分,共20 分) 1.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 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 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 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 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 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 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 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 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 进化型产业。 4.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 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 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 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 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 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 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 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 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 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