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电磁探测技术应用调研报告

海洋电磁探测技术应用调研报告
海洋电磁探测技术应用调研报告

海洋电磁探测技术应用调研报告

一、研究海洋电磁法探测海底地层油气的理论方法和数值模

拟分析技术研究

海洋电磁方法可以分为天然场源( Marine MT洋大地电磁法)和人工场源( Marine CSEM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两类,在油气直接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进入勘探阶段的是后者。海洋MT 方法已为业界所熟悉,可采用与陆上相似的方式进行海洋测量,只是需要针对海洋环境设计仪器设备。对于海洋CSEM的研究要早于海洋MT 系统的开发,但由于海洋CSEM 的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与陆上人工源方法差别较大,加之当时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一直没有形成实用装备。

下面单独介绍可控源海洋电磁探测技术(海洋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方法:CSEM:可控源电磁法(CSEM: Controlled Source EM Methods)是采用可以控制的人工场源,测量电磁场,来计算视电阻率,达到探测地下电性分布的目的.其原理是场源(电性源或磁性源)在导电的地球内部感生电流,测量这电流的电磁特征,可以得到地下电导率分布的信息.常用的发一收形式有四种:垂直电偶一偶(VED),水平电偶一偶似ED),垂直磁偶一偶汉MD),和水平磁偶一偶似MD),实际工作中还有其它组合形式(例如电偶发送一磁偶接收),也有作者采用别的代号(如HRHR表共轴水平磁偶一偶).

可控源电磁法的特点在于“可控”二字.场源的强度可以控制,避免了天然场源信号微弱和随机性的缺点;发送的频率或波形可控(例如采用1Hz上、下的频率或采用方波阶跃电流),达到的探测深度可以调整,常用来探测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的深度,弥补了天然EM(MT)法和钻孔以及直流电阻率法之间在探测深度上的空白;场源一接收的形式和距离可以控制,故可针对目标的性质和分布选择适当的工作方式,得到好的效果.

CSEM又分为频域和时域两个分支.频域EM发送不同频率的信号并测量海洋一---大地的频率响应;时域EM则发送方形或三角形阶跃电流系列,测量海洋一----大地的瞬变响应.不论频域还是时域EM,二者的物理实质是相同的,在理论上,一个域中的响应是另一域中的富氏变换(或反变换).但在实用中,由于二者所用技术不同,且所测的时间和频率范围都是有限的,并不能以一个域代替另一个.如何选择要因情况制宜.从现有海洋资料看,频域的工作做得多一些.

时间域与频率域电磁场转化关系:

对于时域电磁法的正演计算及分析,很多是从频率域开始的,所以对十时间域与频率域电磁场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两域电磁场之间以傅里叶变换对相关联着,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换算,即

(1)

(2)

分析单阶跃波激励源的情况,一次磁场可表示为

(3)代入(2)式得:

(4)代入(1)式得:

(5)

式中的积分路径不允许经过ω=0的点。

类似地可以得到瞬变磁场H(t)为

(6)

代换得到:

(7)

又因为:即式中频域电磁场的实偶、虚奇的函数特性,式(7)中第二积分项为零,当取ω>0时得:

(8)

(9)

联立上两式可得:

(10)

(11)由此,可以得到B(t)表达式为:

(12)

(13)

这种推导结果表明,瞬变场B(t)的计算中,只需要知道频域电磁场的虚分量或实分量其中之一的响应就可以获得结果,给计算带来方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瞬变场是地质体实、虚分量的综合响应,只是当频谱中低频成分占优势的情况下,主要是反映实分量的响应,因此,它能够充分利用实分量对地质体分辨能力强的优越性.尽管在理论上频率域和时间域的两域场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由十两种方法在主要噪声源方面的重要区别,时间域电磁法具有更多优点,并目_频率域的优势探测深度是在地下1 Km以下,时间域(TEM)的优势探测深度是地下20m~1Km,所以在浅海底探测中采用了时间域瞬变电磁法。

海水、海底分界面上磁偶源频率域的电场表达式为:

阶跃函数偶极电流源的时域电场表达式:

以麦克斯韦方程为理论基础,从频率域出发,推导了在海水、海底两个高导电半空间模型下垂直磁偶极装置的瞬变电场和垂直磁场,并得到垂直磁偶极装置和中心回线装置的感应电动势表达式,通过仿真研究,和陆地对比分析了海水对海底感应电动势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垂直磁偶极装置不同偶极矩对阶跃响应的影响,为海底瞬变电磁探测的天线装置选择、判断海底瞬变电磁响应的曲线形态、系统设计及数据解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海洋电磁法技术应用概述: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根据施工方法差异又可以分为浅海拖曳施工和深海固

定施工。至于其他分类和地而可控源方法一样:有时间域(TCSEM)和频率域(FCSEM)方法,激发有线源,电偶极源和大回线源,接收有电偶极和磁棒(或回线),根据不同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施工方法。这里重点介绍深海线源激发、多分量采集站固定的施工方法,同时对浅海拖曳施工方法进行简单介绍以作对比。

1. 1浅海拖曳施工方法

这种施工方法发源于俄罗斯,在欧洲也开展过不少类似的工作,主要针对水底或浅层目标,以用于工程勘探。其施工方法一般采用回线方式。近年来,俄罗斯深入研究了该方法,其形式类似于地震拖缆施工,激发场源采用长导线源和铠装电缆,接收电极铠装在拖缆中,拖缆具有一定的浮力被牵引在定深器的后而,电极出露端与海水直接接触,每个电极通过无线电定位与定深器的信号源联系。为了压制海而电磁噪声,该海洋电磁接收系统引入差分输入采集装置,以压制海浪产生的电磁噪声(如图所示)。

图1浅海拖曳方法模拟示意图

1. 2深海固定施工方法

这是日前西方列入油气勘探阶段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施工方法,它的发射偶极由两个沉放于靠近海底位置的电极组成,水平发射偶极由两个独立的电缆分别置于靠近海底的位置(图2),如果是垂直发射偶极则一个置于靠近海底的位置,另一个置于水而。发射极的移动需要拖曳,使之在一定深度匀速移动,激发频率一般在0. 1Hz~ 10 Hz之间,每次激发的时间相对于发射极的移动速度来说很短,可以认为它是固定的,实际工作中拖曳50~200 m激发一次,对于缓慢移动的激发系统来说,每次激发3~ 4个频率可以看作是连续激发。而接收系统则为独立的四分量、五分量甚至六分量采集站,由水泥块固定在海底,连续记录。所有激发完成后,即可结束采集工作。采集站回收时要发射一个声频释放信号,使水泥块与采集站脱开,采集站借助浮体自动浮出水而即可人工回收。

日前海洋可控源电磁采集站大多兼备采集海洋大地电磁信号能力,自采集站沉入水底就开始记录海洋大地电磁信号,在室内处理中要把海洋大地电磁(MMT)和人工可控源电磁信号分离,分别进行处理。最近,Scholl和Edwards提出了井下激发海底接收方式,即在已有探井的套管中充电,将其作为激发电极,同时提出了测量垂直电场的新海洋可控源电磁方法,这一新技术将主要应用于油田勘探开发后期及开发监测。

图2深海固定施工方法模拟示意图

海洋CSEM探测油气藏的原理:

这里以深海固定施工方法为例介绍海洋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方法探测油气储层的原理。发射源靠近海底(一般离海底有几米到几十米的距离),发送低频(十分之几赫兹到几赫兹)电磁信号,同地震勘探一样,海底电磁信号不仅向水中传播而且向海底和海底下方的地层中传播。在接收站可以接收到3条路径的信号,一是直达波,二是来自海底地层的反射和折射信号(图3),二是来自水面的反射和折射信号(在海洋探测中永远不可忽视)在距发射源较近的区域,由于角度问题以及从海底或上方海面经过反射和折射的电磁波信号,要穿行较长一段距离,因此,在发射源附近区域接收到的信号以直达波为主(图4A段)。

图3高阻储层中电磁波传播的路径

图4有/无高阻油气层时的MVO曲线

这里要提及常用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MVO( Magnitude Value Offset)曲线。在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方法资料解释中,大多用MVO 曲线来显示含油气地层异常。不论是否存在高阻地层,在小偏移距时,所有MVO 曲线都重合在一起。研究表明,如果接收地点离激发场源较远,向下方传播的电磁波,在遇到高阻油气层时,沿着岩层传播并且衰减得较慢,其衰减速率主要取决于入射临界角。沿着岩层传播的电磁(EM)能量折射回海底并被接收器接收的能量值儿乎不衰减,而且能量持续不断地从高阻层而反射到布设在海底的接收排列上。同样,也有向上经海水而传播的反射波和折射波,其中沿空气和海水界而传播的折射波能量也是持续不断地从空气和海水界而反射到海底接收站。由于海底地层的电阻率(一般为1~3Ω?m)比海水电阻率(一般为0. 25~ 0. 35Ω?m)要高,因此,向下经海底地层传播的电磁波比向上经海水面传播的电磁波速度快、能量衰减少。

因此,当激发场源、接收站距离与高阻储层埋深相当或稍大时,由油气高阻层返回海底的电磁波能量将超过直达电磁波的能量,同时也超过经空气界而反射和折射的电磁波能量,占据主导地位。如果海底地层中没有高阻油气层,则经海底油气层反射、折射的电磁波能量就很微弱,甚至没有。因此,存在高阻油气层地层与不存在高阻油气层地层在MVO曲线上明显分离。存在高阻油气层的MVO 曲线,出现强振幅(图4B段黑)。而无高阻层时的(比如地下为均匀地层)MVO曲线,振幅最弱(图4B段红)。但是,当偏移的距离进一步增大时,向下经海底高阻地层传播的电磁波经过长距离较快的衰减,比向上经海水而传播的电磁波要弱得多。因而,向上经海水而传播的电磁波(即空气波)将占据主导地位。因为,空气波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无论海底地层中存在何种类型的高阻层,当偏移距进一步增大时所有的MVO曲线都将合

并在一起,即接收到的电磁波主要来自空气波产生的信号(图4C段)。如果海水深度减小,在较近的区域空气波就将强于油气层反射折射信号,使出现强振幅的范围减小,当海水深度小到某一深度时,该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方法将失效。同样,如果高阻层深度与海水深度相比太大,该方法也无法发现高阻层。因此,采用MVO曲线识别高阻油气层非常直观有效,但对施工要求比较苛刻,要求在既不近也不远的某个区间,海水深度较大时可探测的区域相对较大,效果更好。

海洋电磁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早期的理论研究是基于渐近解的分析开展的:初期的电磁勘探数值模拟研究主要采用一维模型,Kraichman(1970),Bannister(1968),Chave( 1984) , Cox( 1986)和Anderson( 1984)等进行了大量频率域一维模拟研究。Edwards, Chave( 1986)和Cheesman( 1987)等则开展了时间域一维模拟研究。Flosadottir 和Constable( 1996)实现了一维快速OCCAM反演,其后一维反演模拟研究更多走向实用,即使是现在一维反演仍然是实际资料主要的处理手段。Everett和Edwards Unsworth和Oldenburg实现了频率域的二维反演,但不能应用于实际数据。直到2001年MacGregor等改进了前人的算法,才可以快速地进行实际数据的二维反演,2007年其二维反演算法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关于频率域电偶极子的层状介质响应是由Chave和Cox发表的。时间域的一维解最初是由多伦多大学Edward研究组公布的,他利用层状地层模型分析了海底瞬变电磁响应特征,得到了电磁响应对高阻层灵敏的重要认识。他们还设计了物理模型实验,验证了Cheesman等的结论,并发现了电场幅度与相位对地下高阻体与低阻体的灵敏度差异。

1D情况下的模型实验成果图

储集层可控源电磁CSEM响应,1D中的模型实验虽然相对容易但是却可以为你提供大量CSEM技术的本质东西。图3展示了CSEM方法在1D“典型的”模型时的响应;水深1000m,埋藏在海底1km以下的厚的储油层。

Constable利用Flosadottir等的一维计算程序分析了不同偏移距和空气波对地下储层识别精度的影响

近几年来,海洋三维电磁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迅速,2005年Ueda和Zhdanov 展示了采用准近似算法对CSEM数据进行快速模拟计算的结果,对一个场源的应用效果较好,对多场源则由于运行时间太长而不实用。同时Zhdanov和Lee于2005年采用三维积分方程法进行模拟,提出约束已知盐丘反演油气储层的模拟方法;Zhdanov和Yo-shioka还实现了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的三维迭代反演,由于使用了并行算法,因此加快了数值模拟速度。时间域海洋电磁的三维模拟研究比频率域滞后,但是Um等展示了一维和三维模拟研究成果,表明时域电磁法可能比频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另外还有利于在浅水环境中应用。

但是三维正反演模拟的挑战:快速有效的三维电磁正、反演模拟技术还没有达到实用化。目前,实际资料的处理解释还以定性和一维反演为主,二维和三维模拟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因此,尽快推出实用有效的二维和三维电磁正、反演数据处理软件以提高海洋电磁法勘探处理效果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快速有效的三维电磁反演技术的突破必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电磁法勘探(CSEM)技术的发展。

根据Constable和Weiss对一维模型的模拟研究,不论哪种地下电性结构,电场振幅曲线都随炮检距增大而衰减,存在含油层与不存在含油层时曲线变化差异较大。由于低阻层对电磁能量的强衰减作用,在高阻含油气层上将显示比含水层高的电磁场幅度。若海底地层中不存在含油气层,则接收到的反射波和折射波电磁能量要小得多。另外,考虑到电磁场能量随炮检距呈指数衰减特性,为方便显示,通常还计算实测电磁场幅度与半空间介质或层状含水地层的电磁场幅度的比值,根据归一化异常与炮检距的关系曲线,进行储层的含油气性解释。也有学者提出采用以激发和接收成45°交角的电场拟剖面显示,这样在含油气区会呈现低

阻异常包围含油气高阻层的异常特征,从而大致确定异常的相对位置和视深度。

综合反演与偏移成像研究

对海洋CSEM数据的反演,目前主要依赖层状介质型。

1. Mittet等介绍了频域测量数据的一维反演方法,认为该法可以区分含油气地层和水层。

2 . MacGregor等在改进Unsworth等正演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实现了能用于实际数据二维频域数据的反演算法,在该算法中考虑了水深变化,实现了二维频域数据的OCCAM反演。

3. 以尤他大学Zh-danov为代表的电磁研究组,通过已知岩丘或火山岩体几何分布的约束,采用快速偏移成像获得了可靠的油气储层成像结果。

4. Zhdanov等还利用海洋CSEM数据采用广义最小残差法进行了三维迭代反演,实现了能快速逼近实际模型的并行计算。

二、海洋电磁仪器装备及实践技术支持研究

海洋电磁仪器在海洋探测整个过程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基于海洋探测技术的精准性,海洋探测仪器的精度要求也十分高,它的主要仪器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磁信号发射源、高精度的数据接收器、传感器和辅助设备。

1.电磁信号发射源

电磁信号发射源(全称为:深海活动式场源设备),目前,

由 OHM公司研制的电

磁信号发射源已经更

新到第四代(DASI

Ⅳ)了,如图1,此

型号发射源系统对勘

测不同阶段工作的精

确控制、多档位的功

率的输出以及探测地

下电阻率精确成像起

决定性作用的离散发

射频率都进行了标准

的工业化设置,成为

目前海洋探测领域图1 OHM公司研制的DASIⅣ发射源

所使用的主流电磁信

号发射源系统。此种信号发射源系统可以对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现场的分析诊断和精确性控制,以达到对反射子波和现场各项技术参数的及时收集。

2.高精度的数据接收器

高精度的数据接收器的作用是采集电磁信号发射源所发射的电磁信号,是海底探测器系统最关键部分之一,因为信号源(DASIⅣ发射源)会在海下拖缆的控制下,会在一定深度的海底发射固定频段的波,这些波遇到不同的介质或反射物(储层)将进行不同程度的衰减和反射,而此时数据接收器就将收集这些反射回来的波并通过传感器传递给海面上的分析仪器和分析人员。因此,对接收器的精确性要求十分的高才能确保收集到准确无误的数据以便交给分析仪器和人员处理。

图2接收器收集反射波示意图

3.传感器和辅助设备

海底探测器系统需要使用多种传感器,包括:电传感器、磁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方向传感器等。他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电传感器和磁传感器的作用是接受和传导电磁信号,把接收器采集的波传回发射源进行分析;振动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作用是海底不稳定的水环境进行检测,实时记录外界的干扰,把勘测误差降到最低;方向传感器的作用是便于海上工作人员对数据接收器方向和角度的控制,以使其接收反射波的效果达到最佳。至于海底探测器系统的一些辅助设备主要指一些适合海上作业的仪器和设备,主要有水下电缆、水面漂浮球、声学释放器以及一些承压设施,其中声学释放器对仪器的安全回收最为重要。

4.采集技术

海洋电磁法的采集技术主要有两种:即海洋CSEM技术和海洋MT技术 ,此二者虽有场源上的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接收信号原理基本相似,所以两者的接收系统可以兼容使用。

海洋CSEM技术的发射偶极是由两个电极组成,它们的水平发射偶极由置于海底彼此相距50-500m的两根独立电缆组成,它们的垂直发射偶极有一根置于水底和一根置于水面的两根电缆组成,电极则放置在被深水器后端牵引的拖缆上,下端与海水直接接触。被拖拽在深水器后端的电极通过无线电与号源进行联

图3水平发射偶极

系,定身器此时对电极

上的信号进行即时检

测。电磁信号发射源发

射一系列频率在0.

01Hz- 50 Hz之间的波

信号,发河源的位置距

海面10 m -50 m,电

流峰值为100A

-1000A 。至于发射源

的深度则由船上的辅

助设备完成。声学回收

设备负责随时监测接

收信号。

2.海洋MT技术

每个海底电磁采集接收系统一般有4- 6个道,接收电磁场4- 6

个分量,即

,每个采集站可以由船上自由下沉到海底。通过

声波超短基线通讯装置可以精确确定接收器位置。在海底用锚将每个采集站放在固定位置,采集站可以任意方向沉入海底,通过最优化处理实现TE和TM极化模式的旋转。当记录完成后,船上的声波信号激发释放机制,使采集站离开锚,浮到海面,重新加载重块后可以搬迁至下一个采集区。

三、海洋电磁探测技术未来运用前景研究

可以看出,我国在海洋电磁探测这个领域发展前景很大,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总面积等于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大陆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公里,开图4垂直发射偶极

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对发展我国经济,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从而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电磁测深方法早已经在我国陆上油气勘探中运用, 但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仍然在尝试阶段。这必然引起一个新领域拓展,而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电磁测深是应用是最有前景的电磁测深方法。

一,其实和陆上石油勘探一样,都是利用天然电磁场,而且磁接收器的使用上大同小异,只是通常将磁信号接收器磁探头和电信号接收器电极布设在海,不过在海底布设电极有些困难,但是海底的电干扰较陆上要弱,目前采用为斩波式盐水电桥的装置就可以满足要求。我国在海洋勘探上大多在浅海大陆,海水浅,目标深,因此可以有限地避免海水对电磁波的吸收,故对探测结果的影响较小。

二,海洋电磁探测可以弥补地震方法在勘探领域的不足,经研究表明,在我国沉积厚度十余公里至几十公里左右的第三系盆地的探测中,发现用地震方法难以确定基底埋深, 而用电磁测深方法却能够较好地反映基底埋深与起伏, 并能适当区分。研究表明,在存在岩盐、火山岩石、碳酸盐岩的地层中,地震法会受到屏蔽作用的影响,使得地震资料较差,然而用电磁探测能够弥补。

三,目前我国在海洋电磁探测中,常研究两种方法:大地电磁测探法和人工源电磁测探法。可见海洋电磁探测在发展,方法多样化,更有利于探测的准确。

四,海底特别的环境优势为海洋电磁探测提高了经济效益,海水具高电导率, 它能够对高频电磁信号产生严重衰减的效果,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低通滤波器,从而在这个意义上,海底电磁研究有利于微弱信号的处理,另一个优点是海平面上便于各种拖曳系统进行连续采集测量,接受发送,而且速度很快,从而明显提高了效益。

五,海洋电磁探测方法多样,灵活性高。比如,近年来,不少国际石油公司、服务公司以及科研院校关注的了这么一个热点:在二维或三维地震落实构造之后、即钻井之前,再次进行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这是一种逆常规的勘探,很特别的勘探流程。

世界各国研究海洋电磁探测这个领域20多年了,海底资源丰富,海水也不再说电磁测量的天然“屏障”,它的发展正在走向广泛的、多方法、多学科。近几年已经迈向了国际合作的特点,海洋电磁探测必然是当前和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时间域的、频率域的、磁电阻率的、激发极化的等各种人工电磁方法正在进行着海洋试验,海洋研究的目的除了自然科学上的意义之外, 更多的在于海洋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的海洋电磁研究近几年开始迅速开展, 大量的资源尚

未开发利用。

海洋电磁油气勘探技术发展得到的启示:

基于目前世界各国在海洋电磁方面的关注程度,我国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海底能源的争夺。迄今为止, 美国、英国、挪威、巴西等国正开始对深水和超深水海域的油气资源竞相开发。世界诸强对海洋的开发、争夺的重头戏就是向深海进军。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 8 ×104 km ,居世界第四。目前,我国的海洋油气勘探主要是在浅水区,我国早就开始出现后备石油资源明显不足。在中国300 多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中,约有360 ×108 t 石油资源量,而大部分蕴藏在中深水海域。我国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 ×108 ~300 ×108 t ,有全球“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中国近海的石油、天然气的潜在资源量分别占全国资源量的26 %和27 %。目前为止,深海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都相对落后,勘探和开采深水域油气仍处于初级阶段。

深水作业成本昂贵(约为陆上的3~5 倍) ,主要欠缺在技术和设备上,由此可见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械、现代环保和防腐蚀技术等的发展制约着海洋资源的勘探与开采,深海油气开发装备是否先进,直接决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水平的高低。尽管我国在一些油气工程装备方面已实现国产化,但好多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国手里,国内厂商基本停留在钻采平台的制造上,相关配套技术相对滞后,装备落后。

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集中在200 m 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 m 深水作业的能力,深海油气的规模开发仍处于空白状态。深海油气开发是一项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工程,国外石油公司大多采用国际合作、联合经营来分散风险。近年来,我国开始在珠江口、琼东南等盆地向200 m 以内的水域探索,并与中国台湾的石油公司合作勘探以深水为主体的台西南盆地。不过对于南海,只是进行了路线概查和局部地区的地球物理普查。尽管近年中国石油工业国际开拓的进程在努力加快,但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国的海洋油气开发将以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为主体,采取与国外公司联合开发的形式。目前中国共与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 多家公司签订了近百个石油合同和协议。海上已有多个合作开发的油气田投入生产,部分油气田正在进行开发建设,或者正在进行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

至此,为促进我国海洋电磁更好更快的发展和不断创新。要加强基础研究,在当前面临海洋电磁探测发展机遇的同时,存在许多挑战.海洋电磁探测的发展成为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为保持学科的健康发展,必当加强学科的基础研究.其次鼓励

各科为发展新技术海洋电磁探测而努力创新,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支持.必然有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或方法出来,有关部门和一代一代科学家的关怀,从学科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鼓励创新。最后,发扬协作和合作精神,今天海洋电磁探测的发展局面凝聚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应用部门广大科技人员共同的心血. 要使它继续向前发展,使我国在在深海探测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团结合作,不断前进。

海洋电磁探测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私家车的保有量持续增高,对燃油的需求量也有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的消费受到整个世界的关注。如何开采能源、消费能源;如何处理好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如何面临短缺的石油资源?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只有依靠新的技术方法,勘探新的领域,才能解决目前资源紧张的严竣形势。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发展潜力巨大,因为它解决了许多陆地勘探所暴露的问题,同时,节省了大量的物质资源。

海洋电磁勘探出现以前,最早的方法是把陆地炸药作为震源引入到大海中,这种方法虽然既经济又简单但很快也暴露出它的问题:就是一、人对他的控制性差,二、对环境的污

染太大,尤其是对鱼类的影

响。一包四公斤的炸药对鱼

类的影响是以炸药包为中

心,300米为半径的圆。此

范围内的鱼大部分被炸死。

后来,而人们发明了气枪震

源代替炸药震源,强震源也

一直占领着市场至今,气枪

震源最大的优点是对环境

的污染小,但同时也有一个

缺点就是气枪震源的子波

与频宽很难兼顾,所以人

们一直试图需找一种更好图5 SLEEVE型气枪震源的工作原理

的代替品,来解决环境污染低与勘测准确的双重要求。

海洋电磁探测技术的诞生给人们海洋资源的渴望带来了曙光,海洋电磁探测技术的引入也为解决我国短缺的石油资源提供了希望,众所周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宝库,在海洋中找寻石油是满足我国人民对石油需求的必然途径。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近海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为近55亿立方米,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4万亿立方米.其中.探明石油储量为30亿立方米.探明天然气储量为5600亿立方米。石油的技术可采处量约为7.73亿立方米,经济可采储量约7.2亿立方米;天然气技术可采储量约3300亿立方米,经济可采储量为2600亿立方米左右。如此丰富的储量如何开采仍将是个巨大的挑战,要想打赢这场艰巨的“石油大会战”,先进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作为我国一门新兴的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这也是我们科技创新小组做此次调研的关键目的所在,以我们晓旭成员的眼光看,我们认为海洋电磁探测技术前景广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沈金松,陈小宏. 海洋油气勘探中可控源电磁探测法(CSEM)的发展与启示[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01) .

[2]沈金松,孙文博. 二维海底地层可控源海洋电磁响应的数值模拟[J]. 石油物探, 2009,(02) .

[3]付长民,底青云,王妙月.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03) .

[4]李慧,林君,王艳,周国华,周逢道,刘长胜,嵇艳鞠. 海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的装置参数研究及实验[J]. 电波科学学报, 2006,(05) .

[5] MacGregor L M et al . Cont rolled2source elect romagnetic imaging on the Nugget s21 reservoir. The Leading Edge , 2006 ,25 ,984~992

[6] Constable S and Srnka L J . An induction to marinecont rolledsource elect romagentic method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 2007 ,72 (2) :3~12.

[7]Cox C S, Constable S C, Chave A D, et al.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of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Nature. 1986, 320 :52~54 .

[8]Cheesman S J, Edwards R N and Chave A D. On the theory of sea floor conductivity mapping using transient EM systems .Geophysics. 1987,

52 :204~217 .

[9]Lucy MacGregor and Martin Sinha<. Use of marine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for sub-basalt exploratio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00, 48 (6) :1091-1106 .

[10]Scholl C,Edwards R N. Marine downhole to seafloor dipole-dipole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and the resolu-tion of resistive

target[J] .Geophysics, 2007, 72 (2) :WA39~WA49 .

[11]He Zhanxiang,Wang Zhigang,Yu Gang,et al. Mod-eling of3D MCSEMand sensitivity analysis[J] .PIERS Online, 2007, 3 (5) :641~645 .

[12] 孙卫斌,李德春. 海洋油气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简介.物探装备, 2006 ,16 (1) :16~18

[13] 何展翔, 孙卫斌, 孔繁恕, 王晓帆. 海洋电磁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 ,41 (4) :451~457

[14] 何继善, 鲍力知. 海洋电磁法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9 , 14 (1) :7~39

[15] 赵国泽,陈小斌,汤吉. 中国地球电磁法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 (4) :1171~1180

[16] 魏文博,邓明,谭捍东,金胜. 我国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研究的进展. 地震地质, 2001 ,23 (2) :131~137

[17] 王一新,于鹏,王永涛. 海洋电磁测深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7,(02)

[18]于彩霞.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数据处理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

[19]郭俊峰,胡祥云. 海洋层状介质CSEM电磁波波场分离及正演模拟[A].

第九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9 .

[20]刘长胜,林君,周逢道,王艳,周国华,李慧. 水下瞬变电磁探测研究[A]. 第二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 2006 .

[21]李慧. 海洋瞬变响应理论计算及浅海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研究[D]. 吉

林大学, 2007 .

[22]张自力. 海洋电磁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

[23]刘长胜. 海底可控源电磁探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

[24]周逢道. 海洋瞬变电磁探测发射技术研究[D]. 吉林大学, 2010.

附录:

团队协作与队员感想

我们5名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不同专业的同学走到一起,共同度过这一年的科技创新。我们从中也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从知识层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合理的团队协作模式。我们认为:一支优秀团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当队员们接到一项看似在他们能力之外的任务时,他们会在探索解决路径的时候互相增强信心。团体的创新力量远远超过任何个人的能力,因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认为在团队中,集体力量是很重要的。利用并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必须要鼓励合作。这是集体创造的灵魂。紧张的任务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也给队员们一种紧迫感——当队员们集中精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时,官僚作风也会悄然离去。一支卓越的团队将以它的出色成绩,为整个团队增添光彩

当团队的目标任务确定后,团队成员就要明确自己应完成的相关环节。然后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及时沟通。避免出现某环节要素过于自信而跨越其自身职责的问题,同时也充分放弃在团队中的无效元素,让团队各个元素真正履行其职责。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环节条件下,协助其他环节工作。当项目出现问题时,首先从自己的环节入手分析原因,并承担相应责任。团队合作中只有每个环节的人,都尽职才能有效的实施每个阶段、环节所制定的计划和方案。一个有效的团队合作,应该充分认识到各个环节的责任重心。只有每个环节得以完全实现,整体才能实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独当一面。最终避免低效率运作,提高整体效率实现目标。

牢记每一位队员都会对你的团队有所帮助。谨慎地确立本团队的工作目标,并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个目标。一个成功的团队最终要的不是人数,而是团队的工作方式——各队员在完成任务时如何各就各位。以下是三种基本的工作模式:

(1)重复性的任务和熟悉的工作要求队员们各有其确定的位置,独立完成工作,如同一条流水线;

(2)略带创造性的任务,要求队员们有固定的角色和工作程序,但同时还需要他们相互协调;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994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来源:国家海洋局更新时间:1994-11-26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一)风暴潮灾害 (二)海浪灾害 (三)海冰灾害 (四)海岸侵蚀 (五)赤潮灾害 (六)溢油灾害 二、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特点 三、一九九五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一九九四年海洋灾害概况 1994年是我国沿海风暴潮频发之年,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与近岸海浪相结合的灾害。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省和福建省沿岸,其次是广东西部沿海,其中5次超过了当地警戒水位,1次还出现了6个测站破历史记录的高潮位。渤海的温带风暴潮过程接近常年。中国海及邻近洋区4米以上灾害性巨浪出现天数虽然比常年偏少,但由巨大海浪造成的灾害损失比常年重,恶性海难事故时有发生。 1993年11月至1994年3月渤、黄海的冰情较常年偏轻。我国沿海发现赤潮12起;溢油2起;海岸侵蚀仍较严重。 (一)风暴潮灾害 1.台风风暴潮灾害 本年度6月至10月我国沿海先后发生11次风暴潮过程,是1949年以来影响次数最多的—年。7月11日发生在福建省的风暴潮和8月21日发生在浙江省瑞安市梅头镇的风暴潮造成的灾害比较严重。尤其后者造成浙江省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 (1)浙江省沿海发生特大风暴潮灾害

8月21日,正值农历七月十五日天文大潮期,大潮、巨浪、狂风并发,形成浙江省沿海百年不遇的罕见特大风暴潮灾害。特大海潮伴随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突袭温州一带沿海,给浙江沿海带来了惨重灾难。 据温州市调查,由于潮高浪大,冲毁海塘、海堤,海水倒灌,温州市区沿瓯江一带平地潮水深达 1.5至 2.5米;龙湾区的省扶贫开发区进水深达2至3米;温州机场候机厅潮水深达1.5米,因进水停航半月余;温州电厂机房进水停产。瑞安、永嘉、乐清县(市)的沿海一带进潮水深达 1.5至 3.0米。位于瓯江口的七都岛、江心屿、灵昆岛均被潮水淹没,岛上水深2至3米。海水淹没最严重的岸段是瑞安至乐清沿海一带,淹没范围一般为沿海1.0公里的地带,淹没范围最大的瑞安飞云江北岸进水达7.0公里。 温州市、台州地区共损坏海塘46l公里,其中温州326公里,台州135公里;温州市标准海塘全长122.6公里,全毁27.23公里,严重损坏23.71公里,一般损坏8.59公里;一般海塘全长334.98公里,全毁139公里,严重损坏70.49公里,一般损坏57.42公里。台州地区标准海塘74.47公里,全毁 3.3l公里, 严重损坏10.53公里,一般损坏25.65公里;一般海塘全长139.1公里,全毁13.5公里,严重毁坏11.01公里,一般损坏70.61公里。宁波和舟山的一些海塘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宁波总长62公里,舟山7.7公里。 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有10个地(市)、48个市(县、区)、735个乡镇、14281个村庄、1150万人口遭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有189个城镇进水,有228万人被海潮、洪水围困;全省由于海塘决口潮水倒灌面积74.77万亩,冲毁淹没对虾塘7.1万亩,倒塌房屋10万余间,损坏86万余间;损坏海塘520.7公里,堤塘决口3421处,长243公里;损坏小型水库9座,小水电站10l座;损坏船只1757艘;停产企业66547家,公路中断298 条(次),供电中断828条(次);损坏输电线路468l公里,通讯线路2397公里;损失粮食8.7万吨,减产粮食67.4万吨;据统计,全省死亡121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4亿元。 (2)福建省沿海遭受六次风暴潮袭击

海洋调查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海流观测 海水运动=乱流(湍流)+波动+潮流+常流 海水运动:如何加以区分? 进行海流观测时,要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测一昼夜或多昼夜,所得到的结果是常流和潮流运动的合成。对一昼夜或多昼夜获得的资料,经过计算,可将这两部分分离开来。水平方向周期性的流动称为潮流,其剩余部分称为常流、余流或通称为海流。 7.1 海流观测的意义 1、直接为国防、生产、海运、交通、渔业、建港等服务 2、海流影响区域海洋学和全球的气候 >海流决定营养盐分布(上升流) >海流对气候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7.2 海流计简介 海流观测用到的仪器有: 机械旋浆式海流计、电磁海流计、声学多普勒海流计、光学式海流计、电阻式海流计、遮阻涡流海流计 1、机械旋浆式海流计 据旋浆叶片受水流推动的转数来确定流速,用磁盘确定流向。根据这类仪器记录部分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厄克曼型、印刷型、照相型、磁带记录型、遥测型、直读型、电传型等旋浆海流计 (1)厄克曼海流计 无水深限制,不能测弱流,不能连续观测 (2)印刷型海流计 能够记录一段时间内平均流速和瞬时流向 (3)照相型海流计 测量值记录在耐压壳内的胶上。胶卷一般用宽16mm,长15m,可记录6000幅图片,该仪器的测量深度为150m,自记工作时间达30天 (4)磁录式海流计 将测量数据以二进制编码方式记录在磁带上,磁盘,存储器,记录量大,观测时间长 (5)遥测海流计 双频道的无线电遥测装置,包括装在浮标上的传感器和装在船上或岸上的接收装置。流速与流向根据自记仪纸带上记录脉冲频率和相对位置而进行测定,适合短期现场实时观测 (6)直读式海流计 流速流向测量的电信号均经电缆传递到显示器。测量数据直观、材料整理方便、观测速度快、适合短期现场多层次观测,费用低 2、电磁海流计 包括: (1)电磁场电磁海流计(表层,深层) 优点:可以走航自记。水下部件结构简易,可靠性高。 缺点:由于它与地球垂直磁直强度有关,不能再赤道附近使用,只适用于地磁垂直强度大于0.1奥斯特的海区 (2)人造磁场电磁海流计 S4型的电磁海流计,其外形是球形,很好地解决了仪器倾斜对测流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精度高,测量值可靠,体积小,操作简便,无灵活部件,,对流场无影响 3、声学多普勒海流计

海洋技术概论题库

?绪论 ?什么是海与洋? 海与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海底地形可分为哪几个主要部分? ?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生命的源泉? ?什么是海洋技术?海洋技术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为什么海洋开发中需要发展海洋高技术?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章 ?概括现代立体化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的主要技术设备??说明“挑战者”号海洋科学者察船所取得的重大意义? ?阐述海洋调查船的主要特点? ?阐述海洋调查船的类型及用途? ?简述与调查船有关的技术及发展动向 ?海洋浮标的分类? ?海洋浮标的技术组成? ?海洋遥感技术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又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特点? ?遥感信息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有哪些? ?第二章 ?高压潜水和常压潜水各有什么优缺点? ?什么是常规潜水?什么是饱和潜水?

?什么是重潜水?什么是轻潜水? ?什么是载人潜水器?什么是无人潜水器? ?简述水下机器人及其作用? ?简述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无人无缆潜水器各有什么特点??简述潜水员的减压病? ?什么是水声技术?它包括哪些技术? ?什么是声纳系统?它包括哪些内容? ?简述主动声纳、被动声纳工作原理? ?简述水声通讯技术?目前广泛应用的水下通讯设备有哪些? ?简述海洋声层技术? ?海洋仪器有哪几种分类方式?按照这些分类方式各分为哪几种? ?简述海洋仪器的发展特点? ?简述颠倒温度计工作原理? ?第3~4章 ?简述油气形成的主要阶段? ?海底矿产资源勘探方法中的间接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海洋石油的储藏装置有哪些? ?海底矿产资源勘探方法中的直接方法主要有哪些?取样的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干酪根?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地质概论 课程学期12-13第1学期 课程教师广雪徐继尚马妍妍 学生专业20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生文波 学生学号 1 2012年12月02日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文波1摘要:人类用科学方法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而大规模、系统地对世界海洋进行考察则仅有30年左右。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科领域的最高技术成果,它包括了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遥感技术等几大类。一艘先进的海洋地质考察船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海底探测系统。本文主要总结现代海底探测技术以及其分类,国外海底探测技术的对比,并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字:调查平台科学考察船海上定位海底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遥感技术 0引言 探索海底对人类而言是如此神秘而又诱人,只有发展了海底探测技术,这种渴望才能变成现实。人类对海底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必然得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回声探测技术的应用导致对海底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用于反潜作战的磁力仪改装成的海洋磁力仪之后,发展了海洋磁测技术,终于识别出洋中脊两侧互为镜像的线性地磁异常带,为海地扩找到了证据,吹响了地质学革命的号角;集现代石油钻探之大成及海洋定位与船舶稳定性于一体的深海钻探技术,全面证实了板块学说,保证了地学革命的成功;采用深海钻探技术和长柱状岩芯新技术,揭示了海洋沉积物中包含的丰富古海洋环境信息,导致了新兴的交叉学科----古海洋学的形成,成为世纪之交地球科学中最有活力的领域,是“全球变化研究”

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1 调查平台 包括科学考察船、HOV、AUV、ROV等,这里主要介绍科考船。 海洋科学调查船担负着调查海洋、研究海洋的责任,是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先锋。它调查的主 要容有海面与高空气象、 海洋水深与地貌、地球 磁场、海流与潮汐、海水 物理性质与海底矿物资源(石油、天然气、矿藏等)、海 水的化学成分、生 物资源(水产品 等)、海底地震等。其中极地考察和大洋调查等活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瞩目。大型海洋调查船可对全球海洋进行综合调查,它的稳性和适航性能好,能够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袭击。船上的机电设 备、导航设备、通讯 系统等十分先进,燃料 及各种生活用品的装载量大,能够长时间坚持在海上进行调 查研究。同时,这类船 还具有优良的操纵性 能和定位性能,以适应 各种海洋调查作业的

深圳市海洋灾害应急处置预案

深圳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切实加强我市预防和应对海洋灾害的能力,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国家主席令第六十九号)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 (3)《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5号,2012年3月1日) (4)《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5)《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国务院 (6)《关于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海发[2005]11号),国家海洋局

(7)《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国家海洋局 (8)《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人民政府 (9)《深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深圳市人民政府 (10)《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广东省人民政府 1.3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最大限度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落实应急反应程序和措施,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确保应急工作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提高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防御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预警先导,部门联动。根据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按海洋灾害影响程度和范围,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类别,有关部门按照其职责和预案,自行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公开透明,协调有序。及时、主动地发布海洋灾害信息,加强各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到资源共享,使海洋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三节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风暴潮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海洋探测

海洋探测 人类用科学方法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而大规模、系统地对世界海洋进行考察则仅有30年左右。现代海洋探测着重于海洋资源的应用和开发,探测石油资源的储量、分布和利用前景,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在海洋探测技术中,包括 (1)在海洋表面进行调查的科学考察船、月动浮标站; (2)在水下进行探测的各种潜水器; (3)在空中进行监测的飞机、卫星等。 科学考察船 海洋科学调查船担负着调杳海洋、研究海汁的责任,是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先锋。它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海面与高空气象、海洋水深与地貌、地球磁场、海流与潮汐、海水物理性质与海底矿物资源(石油、天然气、开藏等)、海水的化学成分、生物资源(水产品等)、海底地震等。其中极地考察和大洋调查等活动,为匹界各国科学家所瞩目。大型海洋调查船可对全球海洋进行综合调查,它的稳性和适航性能好,能够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袭击。船上的机电设备、导航设备、通讯系统等十分先进,燃料及各种生活用品的装载量大,能够长时间坚持在海上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这类船还具有优良的操纵性能和定位性能,以适应各种,海洋调查作业的需要。 海洋卫星 卫星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海洋卫星在几百千米高空能对海洋里许多现象进行观测。这是因为它有些特殊的本领。比如测量海水的温度,用的就是遥感技术。当太阳发出的电磁波到达海面时,能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利用遥感技术就可以帮助我们测量海面的温度及其特征。数据经电脑分析后,就可得到海面混度的情况,最后打印成一张海面温度分布图。由于几乎是同步观测后得到的数据,所以观测结果很真实 潜水器 潜水器既是深海探测的土具,又是进行水下工程的重要设备。潜水器可分为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

海洋信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1 海洋信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目录 1.获取海洋信息的意义 (2) 2.历史上世界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 (2) 2.1对海岸线的了解 (2) 2.2对于海洋的战略信息的了解 (3) 3.当今的海洋信息 (3) 3.1当今海洋信息的获取 (3) 3.1.1海底观测网络 (3) 3.1.2海洋信息获取装备 (4) 3.2海洋信息的处理 (4) 3.2.1海洋信息的处理的技术 (4) 3.2.2我国对于海洋信息的处理 (5) 4.我国海洋信息获取所面对的困难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6) 参考文献 (7)

1.获取海洋信息的意义 在19世纪时,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建立了海权论,他指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且进一步指出欲发展海洋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以控制海洋,基于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保护才能对利用海洋发展商业贸易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等一系列经济行为,以使国家强大。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经济行为,脱离了对海域的了解,对海洋水文信息,海底地质构造的了解,都是难以开展的,只有当我们对海洋的各项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时,我们才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否则就如同失去双眼与他人交战,或者如盲人摸象般在海洋中搜取资源,都没有获得成功的可能。由此可见,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是一个国家拥有制海权的基础,更进一步而言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必要条件,获取海洋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历史上世界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 2.1对海岸线的了解 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获取海洋信息,大概要数对海岸线的了解。我国早在15世纪明朝之时,便组织过由郑和率领的舰队七次出海远行的行动,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海图集,最远抵达了非洲东部,极大地扩充了当时明朝对海岸线信息的了解。而海岸线信息的影响在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有着更深的体现。 16世纪时葡萄牙迫于西班牙在陆地上的贸易封锁,在亨利王子的带领下,葡萄牙开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通过海上的航行他们了解了葡萄牙周围的海岸地貌,从而绘制出了葡萄牙与印度一带以及葡萄牙与非洲之间的海上航线,从海上打开了市场。通过从东方交易而回的香料、象牙和黄金以及从非洲交易而回的黑奴等资源,葡萄牙的经济迅速崛起发展成一代世界强国。而麦哲伦舰队的环球航行所带来的世界海洋地理消息同样使得西班牙在海洋活动中收益良多成为一代海上霸主。继葡萄牙与西班牙之后出现的海上霸主乃是仅仅身处于弹丸之地的荷兰,但是陆地面积的狭小并没有成为荷兰成为世界强国的阻碍,因为他们拥有着强大的海洋力量。在一开始荷兰仅是因为其海上运货能力高超,以“海上马车夫”而闻名,真正使得荷兰走向海洋强国乃至世界霸主的转折点是在荷兰绕过好望角发现了马六甲海峡之后。通过控制这一海峡并成立东印度公司运转东方的商业,荷兰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本,最终成为了一代霸主。 在其之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更是凭借着对全球海域的了解而成为了一代海上霸主。对海岸线信息的了解是人类对于海洋信息最初步的获取,可即便只是最基础的对海岸线的信息的了解,也会对人类的历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海洋信息的重要性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华德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理论图表资料分析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亚台风路径和孟加拉地区、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理论图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海洋自然灾害的图片资料,对学生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与教育教学重点: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 风暴潮、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自学辅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课件制作 3、收集有关海洋灾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单元 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风暴潮和海啸 3.巨浪:形成 ; 、 以及开敞的海岸 三.防灾与减灾 (一)要点1 海洋自然灾害的类型 (一)要点2风暴潮和海啸

探究活动1结合东亚台风路径和观察图3-1-7和3-1-9、3-1-10,分析风暴潮海洋自然灾害 64页活动题学生收集资料讲述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过程、造成的损失以及吸取的教训。 (一)要点3防灾与减灾

探究活动3学生自己互相讨论后回答:减轻各种海洋自然灾害的对策 三课堂小结 为本节课设计知识体系 [应用提升] 1 下列有关风暴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暴潮表现为海水水位急剧的升降并伴有狂风巨浪 B. 热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C. 北海、波罗的海均属内海,其沿岸国家不易遭受风暴潮灾害 D. 墨西哥湾、几内亚湾等沿海地区热带风暴潮发生频率最高 2. 下列有关海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啸都是由海底浅源大地震引起的 B.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越洋海啸两类 C. 海啸的表现形式就是先涨后退,反复多次 D.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 .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3~4题: 3.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3中的() A.①B.②C.③D.④ 4.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5.下列地区不易发生风暴潮的是 A孟加拉湾 B墨西哥湾 C太平洋西岸 D秘鲁沿岸 6.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是 A. 连续向岸吹的强风B. 天文大潮中的高潮 C. 海底火山的喷发D. 地震 7.不属于海啸的形成条件是 A. 海底地震震源较浅B. 海底大面积的垂直运动 C. 要有一定的水深D.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8.如图: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6°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5分)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陈学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4]李杰,别义勋,张智善,海洋开发技术——人类生存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郑贵斌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l.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金庆焕,海底矿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美]D.G.格罗夫斯,L.M亨特.海洋世界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8]王颖.中国海洋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9]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0]冯士笮、李风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唐逸民.海洋学(第二版)[Ml.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2]范时清.海洋地质科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13]侍茂荣、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14]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5]樊栓狮.天煞气水合物储存与运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6]槠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7]刘昭蜀,赵焕庭,范时清,等.南海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8]孙湘平,中国近海区域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9]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Floating Offshore Installa-tion at a Fixed Location[M]. London,1999. [20]杨殿荣.海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1]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数字地球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2]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吕炳全,孙志国,海洋环境与地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4]杨树锋.地球科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5]赵其庚.海洋环流及海气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6]严恺,海港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27]邓舜扬,海洋防污与防腐蚀[M].扎京:海洋出版社,1987. [28]C E.贾斯克,等.海洋工程中的金属腐蚀疲劳[M].吴荫顺、杨德钧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29]夏兰廷,黄桂桥,张三平,等.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30]A.W.皮博迪,R.L.比安切蒂.管线腐蚀控制(原著第二版)[M].吴建华、许立坤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1]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32]胡中为,萧耐园.天文学教程(上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3]松岛岩,低合金耐蚀钢——开发、发展及研究[M].靳裕康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34]徐启阳,杨坤涛,王新兵,等,蓝绿激光雷达海洋探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35]N.G.杰尔洛夫.海洋光学[M].赵俊生、吴曙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6]藤野正隆,多部田茂,北浑大辅,曾非.超大型浮体海洋物理瑕境飞影警;明寸梭封[J].日

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69121070 课程中文名称:海洋探测与调查 课程英文名称:Ocean Exploration and Survey 学分:3.0 周学时:2.5-1.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海洋技术导论、海洋实验技术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在海洋探测与调查中常用仪器及方法。课程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传感与测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多种传感器的原理、信号转换及应用,(3)海洋调查的主要原理方法、仪器设备,(4)海洋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英文简介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troduce knowledge on target detection and survey in ocean. The curriculum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concepts on sensors and measurement, (2) working principles of different sensors, signal convers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3) main principles, apparatus, equipment for ocean hydrographic survey, (4) marine survey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海洋探测与调查技术是海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感与检测技术、海洋调查方法两大方面内容。 传感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运用这些传感器测量诸如压力、温度、位移、物位、转速和振动等参数的方法。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了解工程检测中常用传感器的结构、

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研究现状及意义 ——海洋灾害及其防治近年来,全球灾害频发,我国是一个位于中低纬度地区的大国,且我国边缘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也不能避免许多灾害的发生。比如前些年的南方雪灾,南方高温,四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频发,我国沿海地区也不断遭到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倒灌等等海洋灾害。现在国家对海洋灾害相当重视,因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绝大部分在沿海地区,国内外对海洋的各项灾害研究也不断深入,中国海大学海洋灾害防治研究所的成立,以及各所高校对海洋灾害的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我国的海洋灾害及其防治》等等。 我国海洋灾害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的有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岸侵蚀、海雾、海冰、海底地质灾害、海水入侵、沿海地面下沉、河口及海湾淤积、外来物种入侵、海上溢油等等。 1.风暴潮 指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如1895年4月28、29日,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2004年,我国沿海共发生了10次台风风暴潮,8次温带风暴潮,3次罕见天文大潮,受灾人口1614.2万,死亡失踪人口49人,直接经济损失52.15亿。其中“云娜”、“艾利”、“蒲公英”、“海马”的台风风暴潮在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赤潮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高磷高氮的水体条件下突发性繁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颜色改变的生态异常现象。 2006年我国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 起止时间地点 面积(平方公里) 5月3~8日浙江舟山外至六横岛东南海域1000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1.概况 2007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死亡(含失踪)161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为87.15亿元;海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143人,直接经济损失为1.16亿元;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0.06亿元;海冰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未发生海啸灾害。 灾 种 发生次数 死亡(失踪) 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 失 (亿元) 风暴潮 (含近岸台风 浪) 30 18 87.15 海 浪 50 143 1.16 海 冰 1 无 - 赤 潮 82 无 0.06 海 啸 0 无 无 合 计 163 161 88.37 1和图2。 图1 1989~2007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亿元)

图2 1989~2007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 2.风暴潮灾害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3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7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广东省和海南省沿海(见表2)。 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台风风暴潮过程多,灾害发生次数多,灾害造成的损失小。 2007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7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2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山东省沿海(见表2)。 表2 2007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桃芝”(Toraji)、“帕布”(Pabuk)、“圣帕”(Sepat)、“韦帕”(Vipa)、

“范斯高(Francisco)”、“利奇马”(Lekima)、“罗莎”(Krosa)等7次台风风暴潮过程给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沿海造成较重损失。 ●“桃芝”风暴潮 热带风暴“桃芝”(0703)于7月5日16时50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兴镇一带沿海登陆。受“桃芝”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59亿元。 沿海最大增水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验潮站,为91厘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受灾人口10.98万,堤防损毁5.72公里,船只损毁16艘,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0.55亿元。北海市损坏海堤12处3.20公里、损坏小艇10艘,沉没4艘。钦州市损坏海堤28处0.60公里、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公顷,产品数量7 吨。防城港市损坏海堤12处1.80公里,缺口2处0.12公里、倒塌房屋20间,损坏船只2艘。 海南省受灾人口0.24万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0.04亿元。 图3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渔港码头受损船只和堤岸 ●“帕布”风暴潮 强热带风暴“帕布”(0707)于8月10日16时前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屯门沿海地区登陆后,又折向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8时30分在广东省中山市沿海地区再次登陆。受“帕布”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2.98亿元。 广东省受灾人口112.17万人,4人死亡,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4.59千公顷,潮水淹没农田40.58公顷,堤防损坏31处,堤防决口0.90公里。 ●“圣帕”风暴潮

海洋资源与技术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什么就是海与洋?二者的根本区别就是什么? 海与洋就是地球上广大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 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称为洋,边缘附属部分称为海,海与洋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海就是各大洋的边缘区域,附属于各大洋。 海底地形可分为哪几个主要部分? 按照海洋的深浅与海底起伏形态,海底地形大体上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与大洋中脊。水下特殊环境有何主要特点? 水下特殊环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水中含氧量少 2、高压区域 3、黑暗世界 4、低温场所 5、动荡境地 6、水下通信困难 7、海洋仪器腐蚀或失效 什么就是海洋技术?海洋技术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海洋技术就是一门主要研究为海洋科学调查与海洋开发提供一切手段与装备的新兴学科,就是当代最重大的新技术领域之一,几乎涉及当代所有的科学技术, 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海洋调查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与环境保护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工具、仪器设备与方法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历程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回顾历史,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岸边原始开发阶段 对海洋资源进行广泛调查阶段 近代对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阶段。 现代海洋调查与探测技术包括哪些内容,有何特点。 海面:调查船、浮标站 海下:水声技术、潜水技术、水下实验室 空间:飞机与卫星遥感 构筑了一个立体化的调查探测网络 现代海洋调查与探测正在向海面、水下、空中与空间发展,出现立体化的调查趋势。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底采矿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化学、药物资源开发技术。(来自百度百科) 什么叫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船按调查任务来分有哪些类型?海洋调查船有哪些主要特点? 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最基本的运载工具,就是专门从事海洋科学调查的船只。它就是运载海洋科学工作者亲临现场,应用专门仪器设备直接观察海洋,采集样品与研究海洋的工具。 按照调查任务: 1、综合调查船 2、专业调查船 3、特种海洋调查船 海洋调查船的主要特点:

海底探测技术重点

1、平均海平面:一段时间里水位高度观测结果平均值的平静的理想海面,为水深0米的基面。 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水面相合的特殊重力等位面。可被想象成延伸至陆地且在任何地方皆与重力线方向垂直。 深度基准面:又称为高程基准面。是地面点高程或海底点水深的统一起算面,通常以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般根据一个验潮站的潮汐资料所求得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国家高程基准面。我国是使用青岛验潮站多年潮汐资料推求的平均海水面,作为中国高程基准面。优点是:陆地——近岸,测绘基面统一,测绘图中。地形相对高差与真实地形一致。缺点是:实际水深受潮汐、风浪等因素的影响,图示水深仅能作为航船参考使用。 理论深度基准面:为适应航海的需要,用于海图的深度基准面,是当地的理论最低潮面,短周期平均海平面。比国家高程基准低约2.4米。缺点:不能真实地反映地形高差;无法与陆地地形衔接 85国家高程基准:根据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28年)间19年的潮汐资料推求的平均海水面,作为新的中国高程基准面。水准原点高程:72.260米 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地貌、海洋沉积和海底构造调查的统称 海洋调查技术分类: 海上定位、表层取样和柱状取样、海底钻探, 水下电视和摄影、深潜装置观测, 测深、旁侧声纳扫描、浅地层剖面测量, 海洋重磁测量、海洋地震电缆测量和海底地热流测量等 海洋调查平台的种类:调查船、AUV、ROV、浮标、潜标 地质调查(geological survey) 泛指一切以地质现象(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地貌等)为对象,以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为指导,以观察研究为基础的调查工作。 海底地质调查 底质取样技术:海底表层取样、海底浅表取样、海底钻探取样 原位测试技术:从获取的方式来看,包括重力测量、地热测量、放射性测量 海底监测技术 海底探测技术:重力测量、磁力测量、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海底声学探测)、地热测量、放射性测量 地震勘探技术:利用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性质的变化(速度、方向、强度)探知介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声波勘探技术:利用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性质的变化(速度、方向、强度)探知介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反射系数:反射波振幅与入射波振幅的比值, R>0 ---介质2的声阻抗>介质1的声阻抗 入射波与反射波的相位相同R<0 ---介质2的声阻抗<介质1的声阻抗 入射波与反射波的相位相反声波的扩散反射: 2211 2211 Ar RAi V V R V V ρρ ρρ = - = +

海洋知识竞赛选择题

1.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在哪一年发生?(A) A.1967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 2.530世界首次超级油轮溢油事件是哪个国家的?(B) A中国 B.美国C法国D伊拉克 3.全球有多少岛屿?(A) A 5万个以上 B.6万个以上C.7万个以上D.8万个以上 4.世界上最大群岛在哪里?(C) A.东太平洋海域 B.大西洋海域C西太平洋海域D北冰洋海域 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哪个?(C)A 托克劳群岛 B 太平洋群岛C马来群岛

6.世界上最小的群岛在哪里?(B)A 东太平洋海域B南太平洋C大西洋海域D西太平洋海域 7.有“半岛的大陆”之称的洲是哪个洲?(A) A欧洲B 南美洲C北美洲D大洋洲 8.世界上哪个海最古老?(D)A 南海B北海C东海D地中海 9.世界最长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 马六甲海峡B莫桑比克海峡 C 台湾海峡D德雷克海峡 10.头戴两项“世界之最”桂冠的海峡是指哪个海峡?(A) A德雷克海峡B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1.被称作“东方十字路口”的海峡是哪个海峡?(B) A德雷克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 台湾海峡 12.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是哪个海峡?(A)英吉利海峡 B B 马六甲海峡 C 莫桑比克海峡D台湾海峡 13.世界上超差最大的海湾是哪个海湾?(B)A阿拉伯湾B北美洲的芬迪湾C 孟加拉湾D 墨西哥湾14.有“石油湖”之称的海湾是指哪个海湾?(D)A墨西哥湾B孟加拉湾C北美洲的芬迪湾D阿拉伯湾15.海域使用金的最低征收标准是多

少?(A) A每年每亩不得低于100元B每年每亩不得低于200元C每年每亩不得低于300元D每年每亩不得低于400元 16.我国一类、二类海洋倾倒区的组织选划主体是谁?(C)A国家海洋教育局B国家海洋研究局C国家海洋局 17.溢油事故按其溢油量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型溢油事故的溢油量标准是多少?(D)A 大于1000吨B大于10吨C大于1吨D 大于100吨 18.我国《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从何时开始施行?(C) A2003年3月

海洋资源与技术复习思考题及答案资料

海洋资源与技术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什么是海与洋?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海和洋是地球上广大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 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称为洋,边缘附属部分称为海,海与洋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海是各大洋的边缘区域,附属于各大洋。 海底地形可分为哪几个主要部分? 按照海洋的深浅和海底起伏形态,海底地形大体上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水下特殊环境有何主要特点? 水下特殊环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水中含氧量少 2.高压区域 3.黑暗世界 4.低温场所 5.动荡境地 6.水下通信困难 7.海洋仪器腐蚀或失效 什么是海洋技术?海洋技术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海洋技术是一门主要研究为海洋科学调查和海洋开发提供一切手段与装备的新兴学科,是当代最重大的新技术领域之一,几乎涉及当代所有的科学技术,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海洋调查技术

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和环境保护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工具、仪器设备和方法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历程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回顾历史,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岸边原始开发阶段 对海洋资源进行广泛调查阶段 近代对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阶段。 现代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包括哪些内容,有何特点。 海面:调查船、浮标站 海下:水声技术、潜水技术、水下实验室 空间:飞机和卫星遥感 构筑了一个立体化的调查探测网络 现代海洋调查和探测正在向海面、水下、空中和空间发展,出现立体化的调查趋势。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底采矿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化学、药物资源开发技术。(来自百度百科) 什么叫海洋调查船?海洋调查船按调查任务来分有哪些类型?海洋调查船有哪些主要特点?

海洋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海洋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一、概括现代立体化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的主要技术设备? 1、在海面进行调查和探测的技术装备有调查船、浮标站; 2、从空中和空间进行调查和探测的技术装备有飞机、卫星; 3、在水下进行调查和探测的有潜水器、水下试验室和水声技术。 二、说明“挑战者”号海洋科学者察船所取得的重大意义? 它第一次使用颠倒温度计测量了海洋深层的水温;在362个点上进行了生物标本的采集;测量了海底地形、地质;测量了环流、海水透明度、海洋动植物,分析了海水盐度;在大西洋中发现了锰结核。这次调查证明了人类对海洋知之甚少,它对近代海洋学的创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近代海洋科学的“奠基性调查”。 三、阐述海洋调查船的主要特点? (1)装备有执行考察任务所需要的专用仪器装置、起吊设备、工作甲板、研究实验室和能满足全船人员长期工作和生活需要的设施,有与任务相适应的续航力和自持能力。 (2)船体坚固,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浪性。 (3)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和稳定的慢推进性能.海洋调查船只经济航速一般为12—15节,但常需使用主机额定低速以下的慢速进行测量和拖网。 (4)有准确可靠的导航定位系统.现代海洋调查船多装有以卫星定位为中心的组合导航定位系统。系统使用计算机控制,随时可以提供船位的经纬度,精确度一般为o.1海里,最佳可达o.4m。 (5)具有充足完备的供电能力。船上的电站要能满足工作、生活的电气化设备、精密仪器、计算机等所需要的电力和不同规格的稳压电源。 四、阐述海洋调查船的类型及用途? 1、近海调查船:船体小、吃水浅、航区小、续航力低,只装备浅水调查用的仪器设备; 2、远洋调查船:船体大、吃水深、航区广、续航力长,装备着深水调查用的仪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