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张小龙

微信之父张小龙
微信之父张小龙

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站在那里,这就是微信的启动画面,许多人对此非常熟悉

“这TM是个奇迹!”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这样评价今日微信的成功。

“比想象中黑瘦、局促,是个标志性人物。”这是一位媒体记者发表的评论。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圈里,得见张小龙似已成为一种殊荣。一是因为他已绝少露面,二是因为微信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过去两年,微信用户从5000万猛增为4亿多,腾讯控股(00700.HK)则因微信的想象空间,市值破千亿美元。张小龙本人亦从小圈子熟知的技术牛人变为众人知晓和媒体追逐的“微信之父”,甚至被“神化”。

但正是在微信成为腾讯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业内开始理性地看待张小龙,正如人们对微信商业化存有的质疑一样,毁誉参半。

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极客精神和乔布斯式创新在中国的体现,但他的成功并不完全源于个人才华,对这匹千里马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他遇到了马化腾这位伯乐以及腾讯这个足够驰骋的平台。

他对文艺和哲学的理解让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到微信上,成就了微信的简洁之美,但他看上去不善交际的性格或许会让外界对微信产生更多误解。

1994年,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散,他便开始写Foxmail程序。据360董事长周鸿回忆,1998年左右张小龙就已是非常厉害的程序员,有意思的是,他还跟周鸿一起研究过盗版碟。

“如果没有微信,张小龙或许不会成为名人,但即便没有微信,他也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程序员之一。”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如此评价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小龙是与求伯君、雷军、王江民等齐名的软件程序员。

但张小龙并未选择创业。2000年初,Foxmail软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人民币买走。当时,张小龙曾对外表示,自己并不看重所谓的话语权,并意识到“与其一个人写程序,不如组织一大堆人写程序”。

张小龙在博大度过了沉寂的五年。2005年,博大又将Foxmail及其知识产权卖给了腾讯,张小龙及其团队成为腾讯员工。腾讯给予张小龙较大的自由空间,任命其为腾讯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该研发中心被允许在腾讯总部深圳之外自成一体。

曾鸣是微信13名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他说当时包括张小龙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样,更何况这些成员中还有一半是毫无经验的实习生。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又快又稳定——这和张小龙当年做Foxmail的思路如出一辙,是一种单纯的做工具的思路。

如果张小龙的产品观只是停留于此,那么他做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一款还不错的聊天工具。

曾鸣说,外人很难想象,微信从来没有面临过外部竞争,一直都是内部竞争.2010年前后,腾讯内部还有另外两个团队也在开发类微信产品,但是他们忌惮会破坏和运营商的利益关系,压力之下这些项目都被暂缓了,张小龙则继续不管不顾地向前推进。

商人或职业经理人往往会选择做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艺术家只愿意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并且不知道妥协。这种坚持让微信赢得了用户,既而在三位王子的储君争夺战中取得了胜利,而赢得腾讯的内部胜利从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已经赢得了移动互联网的胜利。2012年7月,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了8小时20分钟的演讲,178页的PPT,他一直滔滔不绝地讲,根本不给人提问和打断他的机会。里面谈到哲学和艺术,谈到性和暴力,对人性的理解,他说做产品就是要让用户爽,就像上帝一样。次年1月,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

演讲片段在网上被无数人传阅,并成为移动互联网上跟雷军语录一样重量的产品圣经。至此,张小龙或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了自己“产品教父”之路。

在微信内部,员工视其为精神领袖。Kink是微信的设计总监,他告诉记者,自己所有的理念和评价标准都来自于和张小龙共事的过程。虽然张小龙从不说他的标准是什么,但他会告诉你他对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告诉你应该坚持做什么才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他们则需要感受到这个标准,并将标准转头传达给他们的员工。

张小龙用一种没有管理方法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团队。他们是当今中国互联网最骄傲的一群人,他们价值观相同,拥有一整套张小龙式的思维方式——要简单、低调永远只关注事情本身;他们认为自己从来不在方向上犯错误,只在产品细节上争论;他们自称对其它巨头一无所知,对腾讯也是一只半解;而他们所做的事情毋庸置疑,就是在改变世界——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年前百度的鼎盛时期。

所有做产品的人都会说要追求极致,为什么做到的人很少?“因为很多人在极致之前,就妥协了。”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回答。“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张小龙啊。”曾鸣笑。

当微信在2014年7月升级为独立的事业群,从几十人迅速扩充到1000人之后,张小龙和微信高层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打造一个纯血的微信团队。

曾鸣说,张小龙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盯着自己说,“Lake,你应该多读点书啊。”当曾鸣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问他的下属,“你确定你这个流程会让你很爽吗?你不会把自己搞糊涂吗?”

他们甚至用“优雅”一词来形容正在做的事情。“要优雅地做产品——不复杂、冗余,不会消耗更多的资源。”Kink说,微信和其他团队不一样,微信是彬彬有礼的、理性的、中立的,功能上和产品特性上是如此,对内对外沟通的态度也是如此。偶尔,他们会希望用另一种隐秘而闷骚的方式赋予整个产品以态度和情绪。

很多人都记得微信 3.0版本中的开机画面——黑色背景下,红色的霓虹灯拼成了迈克·杰克逊的剪影。为什么不用传统的黑白色?因为要表达内心激情和热血的状态。Kink 说,这种感觉他们找了很久。直到一天晚上,张小龙扔给他一把奥迪TT的钥匙,说,“你们去我车里,我已经找到这个感觉了。”当时车库很暗,车发动起来,音乐响起,视野中是整片的黑暗,只有车的信息窗和车灯所照射之处,发出一片红色的光晕。“你不在跑车里听MJ,你不在高速上开120、130迈,你是感受不到那个状态的。”Kink说。

“这就是屌丝设计师第一次开跑车的心情。”曾鸣在一旁补充。

张小龙:微信不是建造自己的宫殿,有八个原则

张小龙:微信不是建造自己的宫殿,有 八个原则 微信官方公开课年度收官之作:微信公开课 Pro 版今日在北京举行,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张小龙在开场的视频连线中,就微信公众平台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他从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微信对于开放平台的理念和方向。 钛媒体注:微信官方公开课年度收官之作,主题为““微信·思维·智慧”的微信公开课 Pro 版今日在北京举行,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张小龙在开场的视频连线中,就微信公众平台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他从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微信对于开放平台的理念和方向: 第一点,希望能够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第二点,希望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 第三点,希望能够消除中介 第四点,希望系统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 第五点,微信希望搭建一个生态系统 第六点,希望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第七点,关于社交流量 第八点,所有的考虑都会基于一个前提,就是用户价值第一 张小龙提到几年以前博客时代,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而做了公众平台以后非常惊讶的看到自媒体、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们重新投入了进来,并且在公众平台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原创文章,作为一个平台来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投入。而且微信我们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里面。 他还表示在当时设想使用场景时,地理曾经是过去的一个商业上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商铺可能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地段那么它才会有价值,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人流其实不太依赖于一些地理位置的限制。 而微信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说要建造一个自己的宫殿出来。张小龙希望整个森林是去培育它的一个环境,所有的一些生物或者动植物能够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去把它建造出来。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全文,经钛媒编辑: 各位参加微信公开课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很遗憾这一次不能来现场跟大家交流,因为一些近期的事情。但是我也非常荣幸地能有这个机会,通过视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微信对于开放平台的一些理念和方向。在微信公众平台里面我们有一个口号:大家在网上可以看到,就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很多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是来自于我们最早的在设计这个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在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最终我们把我们所有的想法提炼出来这样一句话。今天我想通过几点来把我们这样一个口号,作一个比较细致的阐述。 第一点,我们是希望能够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那什么是有价值的服务? 举个例子,譬如说在几年以前博客时代,当时博客曾经非常的红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那我们做了公众平台以后我们非常惊讶的看到自媒体、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们重新投入了进来,并且在公众平台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原创文章,作为一个平台来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非常鼓励,非常优秀的文章能够出现在公众平台里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也卷入到了非常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一些内容进来。那对很多的内容大家也会发现,我们平台会采取一些比较严格的措施来控制它。譬如说,各种诱导类的,诱导用户去分享朋友圈的,又譬如说,可能有一些版权问题或者一些H5的游戏,我们最终都做了一些限制。我们会一直把握一点,哪些内容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一些是没有价值的。这是第一点,我们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里面。

张小龙:微信发展的八大趋势及解读

第一: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那什么是有价值的服务? 举个例子,譬如说在几年以前博客时代,当时博客曾经非常的红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那我们做了公众平台以后我们非常惊讶的看到自媒体、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们重新投入了进来,并且在公众平台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原创文章,作为一个平台来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非常鼓励,非常优秀的文章能够出现在公众平台里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也卷入到了非常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一些内容进来。那对很多的内容大家也会发现,我们平台会采取一些比较严格的措施来控制它。譬如说,各种诱导类的,诱导用户去分享朋友圈的,又譬如说,可能有一些版权问题或者一些H5的游戏,我们最终都做了一些限制。我们会一直把握一点,哪些内容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一些是没有价值的。这是第一点,我们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里面。 解读:用平台吸引用户,用内容留住用户 公众平台的诞生,很大一部分是博客的衰退,让一群“无根”的自媒体人无枝可栖。如果说新浪博客成就了一批意见领袖,那么微信公众平台成就的更多的是草根的自明星。微信公众平台使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到来。 光有平台和用户也不行,关键是要源源不断地创造内容。为了保护内容生产者和用户的利益,微信公众平台出台了各种措施,发现侵权举报、禁止诱导、恶意营销等,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得以流传。 点评:注重原创的公众账号和自媒体将会在微信上铸建自己的平台。 第二点: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 那什么是地理的限制?当我们在构思微信的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想我们希望促进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我们知道,在互联网其实带动人们的交流跨越了一种地理上的一种限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来,所有的人都能够卷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交流里面。地理曾经是过去的一个商业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说,一个商铺可能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地段那么它才会有价值,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人流其实不太依赖于一些地理位置的限制。当时我们曾经设想过一个场景,我们就用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张小龙是Foxmail创始人,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张小龙在广州的经典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 第一,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wj;这句话也是腾讯内部的宗旨。真正把用户价值做到产品里的人不多,很多产品只是以此为口头禅,但微信是真正这么坚持的。 无论内部外部的"资源互换"合作,往往都是把用户价值放在末位。微信现在最难得的不是做多少事情,而是挡掉多少事情。在微信里不会突然有系统信息出现,会尽量保持系统的纯净。早年有些腾讯内部的事,说通过微信官方发一下就可以了,但微信没有同意。有一个故事,腾讯微博已经停止运营,但其公众号还在发信息,而且拥有1 亿粉丝。但这从用户角度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对用户只是骚扰,张小龙发现当天就将其关闭了。也就是说,即使是内部的号,只要妨害用户价值,就会被封掉。 外部也要有公平公正的规则来对待用户。微信不会提供特权,没有可能让好友超过5000人。白名单是系统的瑕疵,比如提高微信红包的限额。白名单从技术上来说其实是举手之劳,本来有这样一个名单,但前不久关闭了,因为这会在用户中会造成攀比现象。如果这个需求真的很强,系统会通过指定规则来满足,而不会以白名单实现。这不是微信产品的方向。

第二,凸显出有价值的内容。 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只要聪明就可以了。曾经在公司内部传过一篇亚马逊CEO 的文章叫《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欺骗用户可能可以带来流量,但对用户不好。 我们对于订阅号里的下发消息非常严格,为什么一天只能发一次,每次还要限定几条,外界难以理解,但微信看过来,用户真的没有时间看你发那么多内容。如果你拥有非常多的粉丝,但不是吸引过来的,而是骗过来的,也违背了用户价值第一的考量。微信鼓励用户去退订对他没有价值的公众号,不去关注骚扰自己的信息。微信绝不允许骚扰用户,很多人会想用各种方法去欺骗用户,获得流量和点击,但最终会把用户赶走。 很少有人想过,什么是公众平台的价值观,从它诞生的第一天,我们就决定让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它的价值。 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更多的是有价值的人和团队! 张小龙希望所有第三方开发者思考,想在微信平台上做什么:是为用户做服务,还是做导流的渠道。微信去年花了很多时间去扶持原创。在BBS、博客年代,写得好的人并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回报。微信把原创作为重要的事来做,好的作者会获得上万的打赏回报。原创更符合微信和用户的价值,下方的广告条分成也会倾向于原创。 第三,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 大家可能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大家做的更多的可能是黏住用户,但是从微信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用户去忙别的事情。一些数据

微信之父张小龙告诉你产品经理必看的书籍

微信之父张小龙告诉你产品经理必看的书籍 2014-05-14 10:26 佚名 TMT观察字号:T | T “微信之父”张小龙会要求他的产品经理人手一本《乔布斯传》,也曾有人说过,如果求职者说自己看完了凯文·凯利的《失控》,面试就可以结束了。不禁让人好奇,张小龙平日里会看哪些书?这些书又如何影响着他对“微信”的构想? AD:WOT2014课程推荐:实战MSA:用开源软件搭建微服务系统 “微信之父”张小龙会要求他的产品经理人手一本《乔布斯传》,也曾有人说过,如果求职者说自己看完了凯文·凯利的《失控》,面试就可以结束了。不禁让人好奇,张小龙平日里会看哪些书?这些书又如何影响着他对“微信”的构想? 本文主体部分根据《壹读》“失控的微信先生”与《商业周刊中文版》“张小龙的盗梦空间”整理。 1.《失控》

凯文·凯利,一位在亚洲游荡了近10年的美国人,东方激发了他对于技术的思考,最终通往哲学的终极命题。在他笔下,失控,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容易使人感到不安,但正是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成就了创新的源泉与进化的动因。 在广研,产品经理们人手一本《失控》,因为张小龙说过:不读《失控》的产品经理,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在腾讯内部的演讲中,张小龙反复提及这本书启发了他的产品观:不与用户产生互动的产品,是失败的产品。产品规则越简单,才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产品上线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会自己与海量用户互动,最后会互动出什么结果,是产品设计者不能控制的。 张小龙:凯文·凯利的《失控》我给很多人推荐。这本书很厚,所以很多人都没有耐心的看完它,我自己也是,可是如果我们面试一个大学生,他告诉我他看完了这本书,我肯定就录用他——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个秘诀。如果做互联网产品的不看一下这本书,我认为知识是不全面的。他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角度描述了一种群体效应,总的来说,结论是群体的智商低于个体智商。这个观点不在那本书里,而是在另外一本书里,我不记得书名。一个人在组织里,组织的平均智商是低于个体智商的,个体的智商更高一些,群体会拉平这个智商。比如说在微博里,微博上多了你的智商会降低,大家认同吗?你没有发现这个变化,因为你每天降低一点。很简单的,你每天在微博上说的话,你会发现跟大众越来越一致,别人在说什么,你也在说什么。 2.《科技想要什么》

张小龙: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二、微信的语音识别系统是自主研发的 微信4.5 版新增了语音识别功能,不少人认为这套识别系统用的是在极客公园系列活动上多次露脸的科大讯飞的技术。但事实上,微信的语音识别技术是自主研发的,甚至没有用到腾讯自身的技术。 微信团队一共200多人,其中研究语音识别的就有30来人 三、为什么不做iPad 版?

张小龙认为,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 确实,正如极客公园之前对微信每一个版本的解读,微信几乎每一个版本都在做最合适的事。 那么,微信为什么不推出iPad 版?因为还不是适合的时机么? “我们确实不重视iPad 版,因为iPad 更多是在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他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做iPad 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四、后悔使用绿色作为微信主色 最初版的微信主色调是蓝色,后来换成了绿色。张小龙说到, “其实我们现在有点后悔用绿色,因为在很多安卓手机上,绿色的偏色很严重,看起来就是黄绿黄绿的。” “刚开始是蓝色的,因为第一个版本是比较匆忙的,当时用的是系统的颜色。后来我们有一个版本就觉得应该调整一下颜色,就换成了绿色了。” 然而,这个时候微信的产品形态已经基本定型了,用户数也非常庞大,这时再去调整品牌颜色是不太可能了。 “其实我们现在很纠结,但现在改起来就对形象有影响了”。 五、商业化可能从公众平台开始 产品最终肯定是要商业化的。那么,微信的商业化最有可能从哪里开始? “商业化和好的用户体验我一直希望能做成不矛盾的,不是商业化了就要损害用户体验。这是有可能的,也是我们将来的目标。” 张小龙的这一番话,与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13上,豆瓣CEO 阿北谈及的“用户价值的外部性”不谋而合。 其实,如果微信要在App 里打一 banner 广告,这样商业化是很容易做到并产生收入的。但你会 发现,微信没有这样做,甚至连腾讯内部的广告也被砍掉了。因为,在微信团队看来,这样的商业化和用户体验是相冲突的。 “为什么我要尝试公众平台,因为这个平台包含了一些潜在的商业潜力,当它行得通的时候,可能它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创业故事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创业故事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创业故事发布时间:2015-07-22 电脑版“张小龙:Foxmail创始人,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 Foxmail,加盟腾讯公司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12中国创新人物”。主要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腾讯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工作。”在微信商业价值爆发的今天,张小龙选择走出孤独。他走到了商业第一线,走上了马化腾走过的那条路。人人都爱张小龙。作为微信的缔造者,他凭这款产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微信最新的估值是640亿美元)丝毫不亚于任何商业领袖,更重要的是,相比后者,张小龙的形象单纯多了。这名皮肤黝黑、爱打高尔夫球,开着一辆奥迪轿车的中年男子,在多数时候扮演着一名艺术家的角色,他将产品视为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张小龙也在这17年间,持续地进行着自我迭代与升级。多年前被以1200万元人民币卖掉的Foxmail与其说是他产品上的成功,不如说是商业上的失败——相比这点金钱,更值得惋惜的是他错过的巨大商业机会。这就是张小龙1.0,关键词是产品和技术。在微信初期,他将工具上升为平台,将服务用户的简单需求变成引导他们

的喜怒哀乐,完成了第二次升级。现在张小龙正处在自己2.0到3.0版本的当口,只有完成商业的第三级跳,他才能真正主宰自己和微信的命运。孤独的艺术家孤独是所有艺术家的天性和宿命,他们只擅长通过作品来与世界和用户沟通。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他看到这名在业界已是小有名气的程序员正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破办公室内,周遭烟雾缭绕。看到周鸿祎之后,张小龙掐灭了手上的烟,面无表情地向他走来。张小龙所开发的Foxmail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而当年周鸿祎还仅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一名副主任。之后他偶尔到广州时会和张小龙一起买盗版碟。周鸿祎告诉记者,他们被小贩引导着走过七拐八拐的街巷,最后到达一个小黑屋里,屋内全是港台电影影碟。当时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张小龙,不会讲粤语也不会砍价,一直被当“水鱼”宰。周鸿祎喜欢看动作片,张小龙什么都看,但他总是会忘记他看过什么买过什么,下一次再买碟时你会发现他买的还和上次一样。当年的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优秀而落魄的技术人员,外在开朗,内心保守。周鸿祎说,当年Foxmail是没有商业模式的,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一次争论,都是张小龙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这样的一个人

微信之父张小龙内部演讲全是干货已转疯!.doc

微信之父张小龙内部演讲全是干货已转疯! 一方面,张小龙重申了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强调了不应该从 KPI 、而是从用户角度来出发来考虑产品和 业务。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全文: 各位 WXG (微信事业群)的同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我 们一年一度的领导力大会。 大家都看到,我们微信团队膨胀还是比较快的,有 1500 多人 了。对此,我昨晚跟 Tony 聊了一会儿,大家都有一个很大的担 心就是,当一个团队规模特别特别大的时候,很多行 为方式一定会进入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方式,要想保持自己 特别好的一些特色就变得特别不容易。 在这里,我跟大家特别推荐一本书,叫《人类简史》。 之所以刚才想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书里面揭开一些事情的 谜底,比如,他说当人类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村落只有 150 人左右,因为当时没有语言这样一个工具,一旦超过 150 人,就没有办法维系起来一个人群。 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语言做工具的话,确实只能存在非常 简单的交流方式。所以他说,我们的记忆里面只适合处理 150 人 以内的人际关系,一旦超过 150 人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社会化 的组织。这个时候对个体来说是不太舒适的,已经超

过了他的舒适区。当超过 150 人,这个时候就要靠一种语言能力、想象力或者一种对规则的想象力来维持这种关系。 我们其实就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当我们人数超过 150 人的时候,我们的组织方式已经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我记得在南通的时候,包括这里很多从南通过来的同事,都 会有很深的印象,觉得有一些反差。在南通的时候大家都在 一层楼里面,每个人都是随便走几步就到另一个人座位上去 了,要讨论问题随便找一个白板就开始讨论了,那个时候大 家感觉有特别高的效率。 但是现在大家觉得要做一个沟通还要先做预约,或者先开一 个视频会议等等,这里带来一个对不光是我们组织、对所有 组织都有很挑战的事情,对于几百上千超过人类自然承受能 力的这个规模来说,大家怎么样能够保持一个很高的沟通效 率、或者一种很紧密的人际关系。关于这个问题仔细探讨的 话,所有组织行为学、各式各样的公司管理的哲学都会讨论 的是这个问题。 我担忧的是,我们作为一个上千人的组织,如果当成10 个 150人团队的话,我认为它会有非常高的创造力,如果当成 整体1500 人,我特别担心它在创造的能力上会不会反而有 一些衰退。我今天就想这么两个主题跟大家做一下我自己的 思考和分享。 做什么取舍是有意义的

张小龙阐述微信公众平台:80%阅读量来自朋友圈

张小龙阐述微信公众平台:80%阅读量 来自朋友圈 搜狐IT消息 12月11日上午,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以远程连线的方式在北京召开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发表演讲,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理念。 他在演讲中表示,推出公众平台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和去中心化。其像订阅号一样符合2/8原理,即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阅读内容,而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聪佶、翰阳) 以下为张小龙的演讲全文: 各位参加微信公开课的朋友们,大家好。 首先很遗憾这一次不能来现场跟大家交流,因为一些近期的事情。 但是我也非常荣幸地能有这个机会,通过视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微信对于开放平台的一些理念和方向。 在微信公众平台里面我们有一个口号:大家在网上可以看到,就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很多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是来自于我们最早的在设计这个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在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想要做一个什

么样的事情,最终我们把我们所有的想法提炼出来这样一句话。 今天我想通过几点来把我们这样一个口号,作一个比较细致的阐述。 第一点,我们是希望能够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那什么是有价值的服务? 举个例子,譬如说在几年以前博客时代,当时博客曾经非常的红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那我们做了公众平台以后我们非常惊讶的看到自媒体、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们重新投入了进来,并且在公众平台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原创文章,作为一个平台来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非常鼓励,非常优秀的文章能够出现在公众平台里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也卷入到了非常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一些内容进来。 那对很多的内容大家也会发现,我们平台会采取一些比较严格的措施来控制它。譬如说,各种诱导类的,诱导用户去分享朋友圈的,又譬如说,可能有一些版权问题或者一些H5的游戏,我们最终都做了一些限制。我们会一直把握一点,哪些内容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一些是没有价值的。 这是第一点,我们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里面。 第二点,我们是希望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 那什么是地理的限制? 当我们在构思微信的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想我们希望促进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我们知道,在互联网其实带动人们的交流跨越了一种地理上的一种限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来,所有的人都能够卷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交流里面。 地理曾经是过去的一个商业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说,一个商铺可能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地段那么它才会有价值,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人流其实不太依赖于一些地理位置的限制。当时我们曾经设想过一个场景,我们就用这个来举例。譬如说一个盲人的按摩师,他可能不需要去租一个铺面,只要他的手艺足够好,那么他就可以在一个不是很好的铺面里去提供他的按摩服务,我们希望能够给那些没有地理优势的商家也能带来一种非常好的顾客访问量。 在移动互联网世道我们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第三点,我们希望能够消除中介 消除中介可能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因为所有的商业可能都依赖于非常非常多中间的环节,但是我们自从做公众平台以后,我们是希望商家能够通过公众平台直接提供一种服务。那这种服务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如果商家也卷入到公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文档

2020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 文档 SPEECH DRAFT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 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魅力演讲可以 让演说者能够更好的抓住核心,把握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演讲的效果,发 挥到极致,充分展现演讲魅力,释放能量,从而产生最大影响力!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 第一,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这句话也是腾讯内部的宗旨。真正把用户价值做到产品里的人不多,很多产品只是以此为口头禅,但微信是真正这么坚持的。 无论内部外部的“资源互换”合作,往往都是把用户价值放在末位。微信现在最难得的不是做多少事情,而是挡掉多少事情。在微信里不会突然有系统信息出现,会尽量保持系统的纯净。早年有些腾讯内部的事,说通过微信官方发一下就可以了,但微信没有同意。有一个故事,腾讯微博已经停止运营,但其公众号还在发信息,而且拥有1亿粉丝。但这从用户角度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对用户只是骚扰,张小龙发现当天就将其关闭了。也就是说,即使是内部的号,只要妨害用户价值,就会被封掉。

外部也要有公平公正的规则来对待用户。微信不会提供特权,没有可能让好友超过5000人。白名单是系统的瑕疵,比如提高微信红包的限额。白名单从技术上来说其实是举手之劳,本来有这样一个名单,但前不久关闭了,因为这会在用户中会造成攀比现象。如果这个需求真的很强,系统会通过指定规则来满足,而不会以白名单实现。这不是微信产品的方向。 第二,凸显出有价值的内容。 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只要聪明就可以了。曾经在公司内部传过一篇亚马逊CEO的文章叫《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欺骗用户可能可以带来流量,但对用户不好。 我们对于订阅号里的下发消息非常严格,为什么一天只能发一次,每次还要限定几条,外界难以理解,但微信看过来,用户真的没有时间看你发那么多内容。如果你拥有非常多的粉丝,但不是吸引过来的,而是骗过来的,也违背了用户价值第一的考量。微信鼓励用户去退订对他没有价值的公众号,不去关注骚扰自己的信息。微信绝不允许骚扰用户,很多人会想用各种方法去欺骗用户,获得流量和点击,但最终会把用户赶走。 很少有人想过,什么是公众平台的价值观,从它诞生的第一天,我们就决定让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它的价值。 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更多的是有价值的人和团队! 张小龙希望所有第三方开发者思考,想在微信平台上做什么:是为用户做服务,还是做导流的渠道。微信去年花了很多时间去扶持原创。在BBS、博客年代,写得好的人并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回

微信之父张小龙

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站在那里,这就是微信的启动画面,许多人对此非常熟悉 “这TM是个奇迹!”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这样评价今日微信的成功。 “比想象中黑瘦、局促,是个标志性人物。”这是一位媒体记者发表的评论。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圈里,得见张小龙似已成为一种殊荣。一是因为他已绝少露面,二是因为微信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过去两年,微信用户从5000万猛增为4亿多,腾讯控股(00700.HK)则因微信的想象空间,市值破千亿美元。张小龙本人亦从小圈子熟知的技术牛人变为众人知晓和媒体追逐的“微信之父”,甚至被“神化”。 但正是在微信成为腾讯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业内开始理性地看待张小龙,正如人们对微信商业化存有的质疑一样,毁誉参半。 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极客精神和乔布斯式创新在中国的体现,但他的成功并不完全源于个人才华,对这匹千里马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他遇到了马化腾这位伯乐以及腾讯这个足够驰骋的平台。

他对文艺和哲学的理解让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到微信上,成就了微信的简洁之美,但他看上去不善交际的性格或许会让外界对微信产生更多误解。 1994年,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散,他便开始写Foxmail程序。据360董事长周鸿回忆,1998年左右张小龙就已是非常厉害的程序员,有意思的是,他还跟周鸿一起研究过盗版碟。 “如果没有微信,张小龙或许不会成为名人,但即便没有微信,他也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程序员之一。”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如此评价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小龙是与求伯君、雷军、王江民等齐名的软件程序员。 但张小龙并未选择创业。2000年初,Foxmail软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人民币买走。当时,张小龙曾对外表示,自己并不看重所谓的话语权,并意识到“与其一个人写程序,不如组织一大堆人写程序”。 张小龙在博大度过了沉寂的五年。2005年,博大又将Foxmail及其知识产权卖给了腾讯,张小龙及其团队成为腾讯员工。腾讯给予张小龙较大的自由空间,任命其为腾讯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该研发中心被允许在腾讯总部深圳之外自成一体。 曾鸣是微信13名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他说当时包括张小龙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样,更何况这些成员中还有一半是毫无经验的实习生。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又快又稳定——这和张小龙当年做Foxmail的思路如出一辙,是一种单纯的做工具的思路。 如果张小龙的产品观只是停留于此,那么他做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一款还不错的聊天工具。 曾鸣说,外人很难想象,微信从来没有面临过外部竞争,一直都是内部竞争.2010年前后,腾讯内部还有另外两个团队也在开发类微信产品,但是他们忌惮会破坏和运营商的利益关系,压力之下这些项目都被暂缓了,张小龙则继续不管不顾地向前推进。 商人或职业经理人往往会选择做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艺术家只愿意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并且不知道妥协。这种坚持让微信赢得了用户,既而在三位王子的储君争夺战中取得了胜利,而赢得腾讯的内部胜利从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已经赢得了移动互联网的胜利。2012年7月,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了8小时20分钟的演讲,178页的PPT,他一直滔滔不绝地讲,根本不给人提问和打断他的机会。里面谈到哲学和艺术,谈到性和暴力,对人性的理解,他说做产品就是要让用户爽,就像上帝一样。次年1月,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 演讲片段在网上被无数人传阅,并成为移动互联网上跟雷军语录一样重量的产品圣经。至此,张小龙或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了自己“产品教父”之路。 在微信内部,员工视其为精神领袖。Kink是微信的设计总监,他告诉记者,自己所有的理念和评价标准都来自于和张小龙共事的过程。虽然张小龙从不说他的标准是什么,但他会告诉你他对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告诉你应该坚持做什么才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他们则需要感受到这个标准,并将标准转头传达给他们的员工。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产品设计思想和哲学【非常值得深思】

张小龙的产品设计哲学 15 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 的程序员。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 的头三个版本。Foxmail 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 直至今日,Foxmail 被收购,QQmail 推出,Foxmail 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从Foxmail 到Foxmail 被腾讯收购,再到QQmail 以及现在极为火爆的微信,张小龙做为互联网圈一位极其低调的产品经理,渐渐被揭开面纱,甚至开始被罩上光环为圈内人推崇。尤其是最近和菜头在知乎上一篇文章: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是让张小龙近乎成为一个传说… 以下是一篇张小龙关于产品方面的经验分享,程苓峰更是把它概括为张的产品心法:说这是张小龙的产品心法。 张说的“产品经理的心态”,其实我觉得也是记者的心态:求知,而非任务;辩驳,不为自尊心而战。 张说的“产品的人性”,其实也是新闻采写的人性: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的是对的。 张以“我说的都是错的”开头,这也是和菜头和Keso 的自我标签。职业有不同,境界无不同。 以下转自互联网:一个笑话:为什么苹果的手机只有一个按钮?一个笑话:为什么苹果的手机只有一个按钮?-Martin:一个按钮容易坏——你懂得- 小龙:白底+按钮,就是马桶→iPhone 的主设计师原来设计厨卫产品-IOS 的哲学思想值得思考: 1.为什么简单是美? - 比如夏天女孩子穿得少(就是美),而windows 的多任务切换alt+tab 就很不人

性。 - 任何一个好功能,不需要任何文字来解释【我们有很多细节可以反思,比如】- 如果做到最简化,就可以让别人无法超越(和米聊等的竞争为例)微信摇一摇的设计 - 代号撸一撸- 来福枪的声音(最早对女生是丁玲声之类,后来发现这个更好)- 过程动画由“维纳斯”变为“小花”(大家对维纳斯这种艺术有挑战,so 花,即菊花)- 摇的过程可以“插”(即换背景图,很多女生都发现了) - 这里的体验是最原始的(性),体验要让你很爽 - 在研发一个“摇动能量采集器”的特性,采集后会捐赠做公益 2.PM 是站在上帝身旁的人 为什么女生愿意用微信——女性会比收到多少个“打招呼”,她们不怕骚扰-推荐书目:《女人的起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b6789132.html,/subject/2222424/ - 上帝建立简单规则,让世界演化- (让他们)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满足他们的贪嗔痴(即贪婪嫉妒欲望) - 对人性的洞察,胜过对管理,对产品的洞察 - 一个字来形容产品体验:爽。两个字:好玩。 - 用户看到的重点和你看到的不一样【对于女生为什么用微信,让小龙很震撼】- 360“口信”省钱的方向是无法和微信竞争的 - 找到用户心理诉求的本质。微博:炫耀,害怕孤独,害怕利群,有罪感。。。如何化解? -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会写微博的 https://www.360docs.net/doc/db6789132.html,/s/blog_4701280b0102dxmp.html(韩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