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纪实_瑶族文明放光彩】江华瑶族白治县乡镇圩日

【乡镇工作纪实_瑶族文明放光彩】江华瑶族白治县乡镇圩日
【乡镇工作纪实_瑶族文明放光彩】江华瑶族白治县乡镇圩日

【乡镇工作纪实_瑶族文明放光彩】江华瑶族白治县乡镇圩日

瑶乡文明放光彩吉昌县西南边陲有一个少数民族乡,那里有着凉爽的夏日、淳朴的民风、丰富的资源以及浓厚的民族氛围。当你走进这平均海拔为1200米的三平瑶族乡时,展现在眼前的将是一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政通人和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奔小康的繁荣景象。

民族团结促发展勤劳致富铸辉煌三平瑶族乡距县城49公里,面积143.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共7939人,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瑶、苗、侗、壮、黎、汉7个民族共同耕耘着这块拥有丰富水能、矿产、4万多亩楠竹、20多万亩草山、30多万亩森林资源的土地。各民族的先辈经历了艰苦地逃亡生活最终定居这里繁衍子孙,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6000多亩良田和1000多亩旱地,并流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瑶乡人们共铸了灿烂辉煌的成绩。该乡连续多年被评为县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几年来共获市县授予荣誉45项。改革创新谋发展经济腾飞展风采三平瑶族乡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如何打造物质文明新亮点,让资源变成财富?如何实现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已成为乡党委、政府工作的根本着力点。近些年,以乡党委书记李美英、乡长陈冯坚为核心的党政一班人情系人民,心想发展。通过认真考察与调研,确定了“招商富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依据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带领全乡人民共念“山”字经。

一是大力发展楠竹产业。为改变卖根头的传统习惯,使楠竹资源得到加工增值,发动了群众对楠竹进行初加工。目前全乡90%的农户买起了破蔑机加工竹帘、竹席。发展了4个村办竹筷厂,两个村办造纸厂;

楠竹低改面积1200亩,建成两个面积为500亩的高标准笋、竹两用林基地。基本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闯市场”的格局,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保护环境、产业增值、农民增收的预期效果。

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依据山高坡陡的地理优势及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6000多万元,开发了大龙梯级电站共5级,装机容量18000千瓦。一花引来百花开,乡内群众自筹闲散资金2000多万元修建了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5000多千万.小水电遍地开花赢得了“三平处处夜明珠”的美称。

三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该乡海拔高,气温低,特别是昼夜温差大。乡党委政府通过带领村干部四处考察学习,并引进技术人员采取办点示范的方法带动广大群众自觉种植反季节果蔬,至今已累计改制低产稻田4000多亩,开垦荒地2000多亩,建起反季节西瓜、西红柿、萝卜、四季豆、西兰花基地20多个。反季节果蔬以味美、价廉、无污染三大特点牌畅销**、**、**等地。并涌现了一大批种植能手和经纪人。

四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乡内丰富的草山资源为养殖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每户养肉牛1-3头,养猪1-2头,养羊专业户52户,梅花鹿养殖专业户5户。牧场1个,养鹿400多头,牛200多头,羊250头。

五是扩大药材种植规模。乡党委政府号召广大群众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从荒山上做文章,大面积种植药材,几年来共造厚朴13000多亩,金银花1000多亩。成林后的药材基地将会成为一片绿色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诚心为民办实事瑶乡面貌换新颜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枪抓机遇,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

想群众之所想,及群众之所急,诚心为瑶乡人们办实事,深受群众拥护。一是完成乡道硬化工程20公里,通达工程30公里,通畅工程2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的**目标。二是争取资金500多万元修建了政府办公楼、派出所办公楼、文化楼、卫生院门诊大楼、寄宿制学校,解决了长期以来科、教、文、卫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三是修建了移动基站3个,使山区的移动信号覆盖铝达90%。修建了变电站,完成了全乡的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电。四是致力新农村建设。通过办点示范引导各村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奋进。五是进一步挖掘、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2005年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艺展演活动,大力弘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号召全乡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瑶乡。

干部管理制度化党建工作有成效近年来,该乡党委非常重视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狠抓干部学习提高。在全乡开展“学习型机关(支部)”创建活动和“读书工程”,制订了严格的学习制度,每月的28—30日组织全体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学习当前国内外形势、各种理论知识及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提高了党员干部各方面的素质,拓宽了党员干部的视野。进一步严格和强化干部的出住勤签到制度、干部去向说明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及会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上岗、在岗和为民办事的行为。在组织建设上,两年来共有100名有志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新发展党员34名,培养后备力量46名,为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储备了后备力量;

在2005年的村级班子调整中,对全乡14个村支部进行了调整,更换了10名村支书、22名支委委员,基层支委年龄进一步合理,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按照中央、省、市、县的统一安排和部属,我乡从2005年7月—2006年4月,组织16个党支部,228名党员,分批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学习型支部”,“改陋习,树新风”、“优秀党员”评选、“优秀支部”评选、“十佳科技致富户”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在群众中进一步树立。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走进了瑶乡千家万户,为构建和谐瑶乡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广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序号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 1 杨似玉男52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广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序号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 1 吴光祖男63岁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音乐 2 覃奶号女62岁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音乐 3 罗景超男64岁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民间音乐 4 秦彩霞女74岁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5 周小兰魁男74岁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 6 陈声强男60岁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

剧7 傅锦华女68岁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8 张琴音女74岁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9 闭克坚男71岁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10 刘正城男72岁壮族歌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俗1 广西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序号姓名性别民族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类别 1 黄达佳男壮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布洛陀民间文学 2 温桂元男壮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多声部民歌传统音乐 3 洪琪女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剧传统戏剧 4 李人帡男汉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陶器烧制技艺传统技艺5 罗周文男京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哈节民俗广西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议名单一、民间文学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

单位 1 谢庆良男仫佬族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二、传统舞蹈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班点义男区田林县瑶族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 2 2盘振松男瑶族瑶族长鼓舞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三、传统戏剧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壮族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1罗桂霞女2覃明德男四、曲艺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汉族广西文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汉族广西文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1何红玉女2陈秀芬女五、民俗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瑶族瑶族盘王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毛南族毛南族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及其文化变迁 [摘要] 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它的历史流变,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瑶族服饰具有文化符号功能和性别符号功能。,而是带有大众化和潮流的特征,其审美变化是一种新的价值体现瑶族服饰文化随着瑶族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当代视觉文化冲击下,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瑶族的审美标准已不是以往的审美模式了。 [关键词]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文化变迁 民族服饰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博大精深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各民族在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贺州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无文字民族,他们的民族服饰接受了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的符号,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精神。贺州瑶族服饰作为瑶族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介,展示了瑶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了瑶族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瑶族历史文化的确证。本文将对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作一探讨,文中有关瑶族服饰的相关资料来自贺州市文化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服饰申报书》。 一、瑶族服饰款式和类型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一)贺州瑶族服饰类型的演变历程。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境内山岭连绵,层峰叠嶂。瑶族主要分布在贺州的山区,由于山区山高谷深,交通极不便利,构成了瑶族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独特地理环境。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贺州市共有瑶族30万余人,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10%。主要支系有过山瑶、土瑶、平地瑶。据史籍记载,从南宋到元代,贺州就是中国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当时贺州瑶族约占总人口的50%~70%。据《瑶族简史》记载:“隋唐时期(6至10世纪),瑶族主要居住地在长沙、武陵、巴陵、桂阳、衡山、

江华瑶族自治县如何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华瑶族自治县xxx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参考范文(下载可编辑)

报告摘要说明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永州市下辖县,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分别与广东、广西各三个县(市、区)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5’-112°10’,北纬24°38’-25°15’,南北长77.92公里,东西宽72.5公里,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辖11个镇、11个乡、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51万,是以瑶族为主、以壮族、汉族、苗族等十余个民族为辅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永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是全国13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被誉为“神州瑶都”。201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地方生产总值(GD)完成65.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2.2%。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18年9月26日,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2019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江华瑶族自治县等13个县市区脱贫摘帽的批复。 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一般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生物性肥料。 xxx科技发展公司由xxx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

资940.0万元,占公司股份53%;B公司出资830.0万元,占公司股份47%。 xxx科技发展公司以xxx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 公司的行业经验,xxx科技发展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 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xxx科技发展公司计划总投资18773.1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 资15931.16万元,占总投资的84.86%;流动资金2841.97万元,占总投资的15.14%。 根据规划,xxx科技发展公司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26924.00万元,总成本费用20355.77万元,税金及附加329.92万元,利润总额6568.23万元,利税总额7804.11万元,税后净利润4926.17万元,纳税总额2877.94万元,投资利润率34.99%,投资利税率 41.57%,投资回报率26.24%,全部投资回收期5.31年,提供就业职位545个。

金秀瑶族自治县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申报参考)

金秀瑶族自治县xx投资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 金秀瑶族自治县xx投资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该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依托xx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xx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5000.00万元。 二、项目承办单位 xxx投资公司 三、报告咨询机构 泓域咨询机构 四、项目建设背景 摄像头产业一般涵盖镜头、图像传感器、音圈马达、模组封装等,其中图像传感器以CMOS为主流,因此也称作CMOS摄像头模组(CMOSCameraModules,CCM)。从整个产业链来看,CMOS是盈利最多的细分子行业,龙头毛利率在45-50%,而光学镜头盈利能力最强,龙头大立光

毛利率接近70%。模组(封测)端位于产业链中下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国内企业多从事摄像头模组业务,毛利率也最低,约为10%。 金秀瑶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部偏东、来宾市东北大瑶山主体山脉上,地跨北纬23°41'20''~ 24°27'58''、东经109°48'47''~110°27'20''之间。东与蒙山县相连,南与平南县、桂平市、武宣县毗邻,西与象州县接壤,北与鹿寨县、荔浦 县交界。自治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2.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3公里,面积 面积2468.7901平方公里;辖3个镇、7个乡;总人口15.46万人(2014年)。2015年,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7亿元。金秀瑶族自治县主要旅游景点有莲花山、圣堂山、罗汉山、板显峡谷、花王山庄、原 始森林度假村和银杉公园。金秀瑶族自治县有“广西最大水源林区”、 “国家级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源头示范县”,“大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称号。2011年、2013年,金秀瑶族自治县 分别获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18年9月26日,金秀瑶族自治县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2019年 1月9日,凭借黄泥鼓舞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名单;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金秀瑶族自治县脱贫摘帽。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三批“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0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聘城管人员试题及答案

2020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聘城管人员试题及答案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农村学生营养午餐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某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份午餐包括馒头、素炒黄瓜、苹果。这份午餐搭配中缺少的营养元素是()。 A、油脂 B、蛋白质 C、维生素 D、糖类 【答案】B 【解析】生活常识。人体最主要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水、矿物质、维生素、糖类等七大营养素。蛋白质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肉、蛋、奶、豆类含丰富优质蛋白质,是每日必须提供的。因此,本题中缺少蛋白质。B项当选。 2、XX市XX区公安局向其辖区内的XX驻XX省办事处发送关于安全相关事项使用的文种是 ()。 A、请示 B、报告 C、函 D、决定 【答案】C 【解析】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余杭区公安局与上海驻浙江办事处为不相隶属机关。故选C。 3、向上级机关行文,不得抄送给()。 A、其他上级机关 B、平级机关 C、下级机关 D、ABC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文的行文规则,上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故本题选择C项。 4、以下不属于公文的发文办理的环节是()。 A、审核 B、用印 C、拟办 D、签发 【答案】C 【解析】拟办是公文收文办理的环节。 5、下列属于批复的特点的是()。 A、下行性 B、针对性 C、结论性 D、及时性 【答案】ABCD 【解析】批复的特点: 1,下行性。批复仅能用于下行文。 2,针对性。批复是专为请示而设臵的文种,其主送机关是呈送请示的下级机关。 3,结论性。批复是针对请示问题的答复,只用作出结论即可,不必展开论述,内容较为简练。 4,及时性。上级机关批复下级机关的请示要迅速,以免耽误下级机关的工作进展。 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是()。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答案】B 【解析】A项中“淑女”古今意思都是“贤良美好的女子”。B项中“丈夫”指成年男子,在现代汉语中则指已婚女子的配偶,与“妻子”相对。C项中“徘徊”古今意思都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D项中“分裂”古今意思都是将整个事物分开。 7、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所体现的哲理是()。 A、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B、本质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金秀瑶族自治县如何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金秀瑶族自治县xxx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参考模板

报告摘要说明 金秀瑶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部偏东、来宾市东北大瑶山主体山脉上,地跨北纬23°41'20''~ 24°27'58''、东经109°48'47''~110°27'20''之间。东与蒙山县相连,南与平南县、桂平市、武宣县毗邻,西与象州县接壤,北与鹿寨县、荔浦 县交界。自治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2.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3公里,面积 面积2468.7901平方公里;辖3个镇、7个乡;总人口15.46万人(2014年)。2015年,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7亿元。金秀瑶族自治县主要旅游景点有莲花山、圣堂山、罗汉山、板显峡谷、花王山庄、原 始森林度假村和银杉公园。金秀瑶族自治县有“广西最大水源林区”、 “国家级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源头示范县”,“大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称号。2011年、2013年,金秀瑶族自治县 分别获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18年9月26日,金秀瑶族自治县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2019年 1月9日,凭借黄泥鼓舞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名单;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金秀瑶族自治县脱贫摘帽。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三批“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一般分为有 机肥料、无机肥料、生物性肥料。 xxx实业发展公司由xxx集团(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投资 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980.0 万元,占公司股份75%;B公司出资330.0万元,占公司股份25%。 xxx实业发展公司以xxx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 公司的行业经验,xxx实业发展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 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xxx实业发展公司计划总投资14560.0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 资10662.82万元,占总投资的73.23%;流动资金3897.26万元,占总投资的26.77%。 根据规划,xxx实业发展公司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31001.00万元,总成本费用23466.71万元,税金及附加284.49万元,利润总额7534.29万元,利税总额8857.99万元,税后净利润5650.72万元,纳税总额3207.27万元,投资利润率51.75%,投资利税率 60.84%,投资回报率38.81%,全部投资回收期4.08年,提供就业职位595个。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次水利普查实施方案(修改)

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次水利普查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国有林场,县直有关单位: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次水利普查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次水利普查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了解水利发展状况,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一次全省水利普查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10?19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开展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全县河流基本情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摸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状况,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支撑保障。搞好水利普查,有利于谋划水利长远发展思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对象和内容 我县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河流、水利工程、水利机构以及重点社会经济取用水户均为第一次水利普查对象。各项普查内容如下: 一是河流基本情况普查:查清我县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河流数量、分布情况与基本特征,重点查清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的水文水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是水利工程设施普查:全面查清独立发挥作用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数量及其分布等基础信息。 三是河流开发治理和保护情况普查:查清我县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情况。 四是经济社会用水调查:了解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国民经济行业用水情况。 五是水土保持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土壤侵蚀状况和水土保持治理情况。 六是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查清我县各类水利单位的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状况及信息化建设等情况。 七是灌区专项普查:查清我县灌溉面积及其分布,灌区的数量、分布、灌溉面积、灌排工程等情况。 八是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查清我县地下水取水井的数量、分布及取水量等情况,查清地下水水源地情况。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传承瑶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巍巍猫儿山脚下,悠悠漓江源头畔,坐落着一所充满着时代气息的农村寄宿制完小———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学校始建于1931年,前身为华江乡千祥小学,位于华江乡千祥村委民族大街,发展至今,校园占地面积1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765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67人,住宿学生302人,教职工3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点,弘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了“当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校训,“自强、自立、自信、自理”的校风,“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教风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风。 我校以打造“民族特色学校,推动民族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挖掘、保护、发展、创新为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把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让教师参与学习,拓宽教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打造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品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民族文化教育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体师生、社会的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把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做好

瑶族伞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伞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初的《瑶族伞舞》只是瑶师的个人独舞,其舞蹈内容就是高擎五彩凉伞,恭请盘王下界,护佑瑶王后裔吉祥平安。后来,这种舞蹈有了更多的形式,其中有双人舞、长鼓伞舞、伞龙舞。在中国舞蹈史上,伞几乎成了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道具,它几乎就是中国舞台艺术的一种附丽意象。然而,同样是伞,同样是舞,同样是由伞这种最普遍的舞蹈语言来叙述和抒发其艺术表证的《瑶族伞舞》,却并不是在舞台上舒展的,而是在恶浪滔天的大海上完成了它的第一个酸楚苦难的造型。这就牵出了一个跟瑶族“奏铛”如出一辙的传说。这个传说,说的还是瑶族同胞因为无法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的欺压而被迫举族迁徙的经历。在“漂洋过海”时,瑶胞们突然遭遇一场大风大浪,无法靠岸的船只眼看就要被海浪打翻。无奈中,船上的瑶王子孙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先祖,于是全部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在叩拜中,海面上渐渐风平浪止,瑶胞们终于平安靠岸,并立即还愿感恩盘王。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胞们将伞看作是盘王施予他们的护身符,于是便跳起了“瑶师”伞舞,以此来感恩盘王。从《奏铛》和《瑶族伞舞》这两个基本类似的传说中,我们不难颖悟到瑶族曾经历过的一场举族大迁徙的历史事实。由一段苦难的命运,演绎和派生出《瑶族伞舞》这么一个绝妙的舞蹈艺术,这也是瑶族大迁徙留给我们的一种遥远而又真实的文化影像。其实,最初的《瑶族伞舞》只是瑶师的个人独舞,其舞蹈内容就是高擎五彩凉伞,恭请盘王下界,护佑瑶王后裔吉祥平安。后来,这种舞蹈有了更多的形式,其中有双人舞、长鼓伞舞、伞龙舞。内容也由原来反映民族大迁徙中瑶人持先祖盘王恩赐的宝伞与风雨狂浪搏击的情景,逐步演绎成反映太平盛世,国富民强,文明和谐,瑶族人民愉悦、欢乐的乐神舞。这样的舞蹈语言,更彰显和接近了当代舞蹈艺术的清新语义。

江华瑶族自治县概况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正南端,南岭北麓,潇水源头,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金三角。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519 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总人口51万,其中瑶族人口34万,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是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平安畅通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 自“十二五”规划开局以来,江华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民营活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全力打造“神州瑶都、生态山水名县、旅游度假休闲胜地、新兴工业县、绿色农业基地”,为把江华建设成全国民族地区经济强县作出了巨大努力,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有“六个居全市第一名”(GDP完成64.3亿元,增长12.2%;财政总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增长33.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3亿元,增长38.7%;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0亿元,增长24%;实际内联引资44.2亿元,增长177%;实际到位外资6668万美元,增长112.4%)、“二个居全市第二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8亿元,增长15.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6274元,增长14.6%)、“一个居全市第六名”(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225元,增长18.8%)。 江华最适宜人居和创业。江华森林覆盖率达78.7%,有近5万亩的原始次森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多处每立方厘米达6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华南之肺”。作为湘江和珠江源头的江华,大家饮用的天然水源都呈弱碱性,利于人体健康,是长寿之乡,也被外界称作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同时,这几年全县实施的“诚信江华”、“平安江华”、“文明江华”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率先成为全市第一个金融安全区,是全省的金融生态建设先进县,现正在申报省级金融安全区;2011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并连续七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连续七年保持省“平安县”称号;2011年12月20日,中央文明委正式确定县城沱江为“全国文明县城”,在江华这个少数民族地区,为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翻开了一篇无上光荣的崭新篇章。 江华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明显。江华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与“两广”的六个市县相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县城距南宁430公里、距长沙460公里、距广州370公里。洛湛铁路穿越县城,G207线贯通南北,S326线横穿东西,永贺高速、厦蓉高速、二广高速、贵广高铁即将通车,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江华资源非常丰富,天上有风能、山上有森林、山下有水能、地下有矿产,全县有林地面积2555.84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1527.87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1300多万立方米。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6.5万千瓦,风能资源蕴藏量4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钨、锡、铜、铁、稀土等43种,其中以稀土储量最为丰富,这些资源都是江华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江华政策优势明显,不仅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聚居最集中、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县和比照享受西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 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江华瑶族自治县特色农产品名录

江华瑶族自治县特色农产品 名录 一、瑶山雪梨 (1) 二、江华苦茶——系列产品 (2) 三、同丰大米——系列产品 (4) 四、江华十八酿 (4) 五、金钱柳茶 (5) 六、野生山茶油 (6) 七、玫瑰香柑 (7) 八、沃柑橘 (7) 九、瑶族工艺品 (7) 十、腐乳——系列产品 (9) 十一、瑶族织锦——系列产品 (9) 十二、竹筒酒 (10) 十三、吕氏蜂蜜 (10) 十四、红薯(紫薯)粉 (12) 十五、子姜 (13) 十六、艾粑粑 (13)

一、瑶山雪梨 瑶山雪梨属于南方早熟梨,为目前国内早熟梨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该品种果型为圆形,整齐一致,平均果重250g,果皮薄,黄色、白色或者绿色,外观美感度好。果肉白色,肉质多水,脆而细腻,富含微量元素硒,含糖量可达13%—15%。在6月中旬左右成熟,同比江浙一带同类产品上市早10—15天,比北方梨早熟2个月左右。瑶山雪梨具有清香爽口、核小皮薄、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特色和功效,是国内南方不可多得的梨中珍品,该产品2006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12年通过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

二、江华苦茶——系列产品 1.江华苦茶。产于以瑶族聚居为主的南岭山脉,在2100年前《尔雅.释木》已记栽并作为宫廷祭祀贡礼;据《本草木部》记载:“苦茶,味甘苦。主下气消食、痔疮,利小便,去痰。”其历史源远流长。江华苦茶是湖南省一个古老的珍贵茶树品种,生长在绵延不绝、云雾缭绕的大瑶山之中。早在七十年代末,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专门成立江华苦茶研究组,对江华苦茶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培育了新型优质苦茶品种。江华苦茶品质独特,滋味浓郁、香气高长、耐冲泡,饮后回味甘甜等特点,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江华瑶族自治县牛牯岭苦茶基地被认定为湖南省无公害苦茶生产基地。 2.江华毛尖。产于江华瑶族自治县苍峰入云、林荫如盖的五岭山脉之一的萌堵岭境内。系湖南省一个珍贵的高山雨雾茶树品种。江华毛尖系谷雨期间采摘于海拔较高山区中江华独有的甜茶树初露嫩茶,经特种工艺精制而成,品质别具风格,是茶中上品。江华毛尖,有降脂减肥、镇静、防癌等保健作用。江华瑶族

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 姓名: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 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 答: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 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二、人口居住在高海拔地理位置对其居住房屋建筑具有很的影响: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村与村的距离也较远,近者二三里,远者三五十里。 三、瑶族人口的与数量分布使其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141.9万。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瑶族人口213,4013人。 二者相差72万,从1982---1990,8年增长72万,增长最快。 瑶族人口不多不少,正好适中,是研究的好对象。 我国共有12个瑶族自治县,此外,还在各瑶族小块聚居区建立200多个瑶族(或各族)自治乡。 广西:148万,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62%。湖南:70万,占总人口的26%。云南,18万,占6.8%。广东,15万,占5.7%。贵州3万,占5.3%。即可知:广西是中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是瑶族文化的研究中心。瑶族不仅是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更是国际民族。 总的来说: 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对瑶族的正面影响:形成民族多特点,多样性和复杂性。吸引世界的注意力。负面影响:造成瑶族太分散,无法形成整体性,力量分散,不易形成政治中心。这是瑶族历史上多次起义却无法建立自己政权的重要原因。

贵州从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 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 高华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距县城60公里,是一个瑶族村寨,村寨四周林海涛涛,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6%。 瑶族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相传瑶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一直缺医少药,加上瑶族一般居住在高坡上,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大,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为了生存,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物,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生活理念,他们独创和保持的一整套洗药浴习俗——瑶族药浴,被视为与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蒸汽浴相媲美的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 瑶族药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水深入五脏六腑。洗浴后,可消除疲劳、舒筋活血,祛骨节风寒、杀菌止痒、祛风除湿,消炎镇痛和防治感冒等。同时可使皮肤得到疏通,富于弹性,达到美容效果。洗瑶族药浴对治疗妇科病症有特殊疗效,瑶族妇女产后必洗药浴,三天后可下地劳作。据初步统计,瑶族药浴药方有188种,主要由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主治47类疾病。2008年,从江县瑶族药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华瑶寨人居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风民俗纯朴浓厚。寨中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栽种着竹林、茶林等各种树木,使用竹筒将山泉引进家中,都有杉树加工而成的浴桶。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除盛行瑶族药浴外,还保存有与药浴并称为“瑶族三大文化宝典”的传统造纸、瑶族长鼓舞等传统技艺、舞蹈。 瑶族传统造纸工艺在高华瑶寨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其纸主要有2种,一种是写经书或绣花,用构皮作原料,一种是祭祀用钱纸,其原料是禾把草。两种纸张制作工艺流程一致。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一种祭祀舞蹈,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发展条例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发展条例 (2020年5月20日金秀瑶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21年1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 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服务与管理 第三章保护与发展 第四章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第五章传承与交流第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瑶医药,保障和促进瑶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自治县行政区域内从事瑶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瑶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与合作,瑶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或炮制以及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瑶医药是指瑶族医药的统称,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瑶族人民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以及技术方法的医药体系。主要包括:

(一)瑶医药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 (二)瑶药熏浴、熨类疗法、刮推疗法、针刺疗法、针灸疗法等瑶医药技能、技法及其用具; (三)瑶医单方、验方、秘方、文献等; (四)瑶药材自然资源,瑶药材种植繁殖技术,瑶药材采集、加工、炮制等技术、技艺。 第三条发展瑶医药应当遵循瑶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瑶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瑶医药理论、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第四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瑶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瑶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瑶医药服务资源,统筹推进瑶医药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 第五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瑶医药管理工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瑶医药发展相关工作。 第六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开展瑶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将瑶医药常识、瑶医药文化纳入健康教育、科普教育进行普及。 每年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为自治县瑶医药文化宣传日。 第七条自治县人民政府支持瑶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等单位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依法与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自治县人民政府支持每两年举办一次瑶医药学术研讨会和瑶医药产品交易会,推进瑶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地区交流。 第二章服务与管理 第八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瑶医医疗服务体系。政府举办的瑶医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瑶医科室,有条件的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1

瑶族文化风俗调查报告 因为本人是瑶族的。回家后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调查瑶族的文化风俗。于是我走访了我们县里的一个瑶族自治乡——小垣,也是我的老家。以下是我从居民的口中,县志和一些史书资料上整理的一些关于瑶族的文化风俗。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接下来我从语言、习俗、节日、婚俗、食俗、和信仰的方面来说明。 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习俗: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苗族第一批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湖南文化信息网》报道,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共74个。其中,苗族只有9个半。现抄录于下: 一、“民间文学”类,两个(也是此类的唯一两个): 1、苗族古老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2、苗族歌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二、“音乐”类,一个: 湘西苗族民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三、“戏剧”类,一个: 苗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四、“‘手工技艺”类,一个: 湘西苗族服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五、“杂技与竞技”类,一个: 苗族武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六、“民俗”类,四个: 1、苗族椎牛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苗族赶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3、苗族“四·八”姑娘节(邵阳市绥宁县) 4、苗侗芦笙节(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 看来,湖南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的尚不多。不是没有,而是尚未很好地挖掘与推荐。根据了解,尚有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深深地埋没于湖南的大山深处,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推荐。…………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推荐名单(共88名)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所在地区或单位 项目名称 项目 编码 01-001 彭武庚 男 1942.6 龙山县靛房镇百型村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Ⅰ-1 01-002 彭祖秀 女 1938.6 古丈县断龙山乡报吾列村 土家族哭嫁歌 Ⅰ-2 01-003 彭万姣 女 1933.11 龙山县靛房镇永明村1组 Ⅰ-3 01-004 杨光万 男 1937.12 保靖县涂乍乡马路村三组 土家族山歌 Ⅰ-4 01-005 向云淼 男 1929.9 永顺县芙蓉镇发树村 土家族梯玛神 歌 Ⅰ-5 01-006 彭继龙 男 1949.11 龙山县内溪乡双坪村一组 Ⅰ-6 01-007 张 艳 女 1968.7 花坦县麻栗场镇登高村4组 民族歌谣 Ⅰ-7 01-008 石喜富 男 1947.9 通道侗族自治县陇城镇陇城村四组 侗族芦笙 Ⅱ-1 01-009 杨枝光 男 1954.4 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坪寨村四组 Ⅱ-2 01-010 杨天福 男 1942.1 宁乡县玉潭镇玉兰步行街73号 麻山锣鼓 Ⅱ-3 01-011 莫柏槐 男 1964.6 湘潭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青山唢呐 Ⅱ-4 01-012 刘运凡 男 1953.1 沅陵县凉水井镇洞溪村 沅陵山歌 Ⅱ-5 01-013 黄休香 女 1964.8 沅陵县龙兴居委会西二中巷402号 Ⅱ-6 01-014 向佐绒 女 1958.6 张家界市群众艺术馆 桑植民歌 Ⅱ-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