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4G基站天线艰难发展历程详解

关于4G基站天线艰难发展历程详解

关于4G基站天线艰难发展历程详解

一.前言LTE是基于OFDMA技术、由3GPP组织制定的全球通用标准,包括FDD和TDD两种模式用于成对频谱和非成对频谱。TD-LTE (TImeDivisionLongTermEvoluTIon,时分长期演进),也称LTE-TDD,是由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大唐电信、华为技术、中兴通讯、中国移动等3GPP组织涵盖的各大企业及运营商,所共同开发的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LTE标准中的FDD 和TDD两个模式实质上是相同的,两个模式间只存在较小的差异。TDD即时分双工(TImeDivisionDuplex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FDD品分双工相对应。2010年5月25日,爱立信和瑞典运营商TeliaSonera在斯德哥尔摩启动全球首个LTE 商用站点,标志着在实现移动数字高速公路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2012年12月香港TD-LTE在香港开始商用,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4G时代。随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也相继在国内建站,2013年度通宇通讯向包括华为、Ericsson、NSN、等主流设备厂商共提供了10万面TD-LTE系列基站天线,是业界出货量靠前、开发型号最齐全的基站天线供应商。预计在未来几年,在国内国外将有更大规模商用。

二.TD-LTE及FDDLTE规模组网的基站天线解决方案TD-LTE基站天线延续了3G时代TD-SCDMA的主流设计理念,即8天线技术支持波束赋型。在TD-LTE的未来应用中,F (1880~1920MHz)及D(2500~2690MHz)频段将分别作为广覆盖及城区连续覆盖的选用频段,同时还要考虑TD-SCDMA的兼容,以及未来深度覆盖后基站天线倾角调整的需求。TD-LTE基站天线的整体形态,将体现宽带化、电调化以及独立调整的趋势。通宇通讯作为TD-SCDMA基站天线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应TD-LTE的发展需要,针对六个不同场景推出了一系列的基站天线新型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传统3G制式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作为延续,自然LTEFDD制式的使用会比TD-LTE更加广泛。通宇通讯作为宽频移相器及多端口基站天线开发的领先者,应LTEFDD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推出种类繁多的超宽频多端口基站天线。具体见LTE时代的基站天线解决方案。

北斗一代接收机大数据接口要求

北斗用户机用户接口协议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接口数据传输约定 串口非同步传送,参数定义如下: 传输速率:19200bit/s(默认),可根据用户机具体情况设置其它速率; 1 bit开始位; 8 bit数据位; 1 bit停止位; 无校验。 接口数据传输基本格式如下: “指令”或“内容”传输时以ASCII码表示,每个ASCII码为一个字节; “长度”表示从“指令或内容”起始符“$”开始到“校验和”(含校验和)为止的数据总字节数; “用户地址”为与外设相连的用户机ID号,长度为3字节,其中有效位为低21bit,高3bit填“0”; “校验和”是指从“指令或内容”起始符“$”起到“校验和”前一字节,按字节异或的结果;

“信息内容”用二进制原码表示,各参数项按格式要求的长度填充,不满长度要求时,高位补“0”。信息按整字节传输,多字节信息先传高位字节,后传低位字节; 对于有符号参数,第1位符号位统一规定为“0”表示“+”,“1”表示“-”,其后位数为参数值,用原码表示。 接口数据传输协议 外设至用户机信息传输格式

外设至用户机信息传输格式说明 定位申请($DWSQ) 定位信息类别: “普通”表示用户所在位置的大地高程数据<16300米或天线高<400米,“高空”表示用户所在位置的大地高程数据≥16300米或天线高≥400米; 当“测高方式”为“00”时,“高程数据和天线高”参数单位1米。对于普通用户,该参数高16bit(第1位为符号位)为天线所在点的大地高程数据,低16bit为天线高(填全“0”);对于高空用户,该参数为为天线所在点的大地高程数据,是无符号数; 当“测高方式”为“01”时,对于普通用户,“高程数据和天线高”参数高16bit 填全“0”,低16bit填天线距离地面的高度,单位为0.1米;对于高空用户,该参数填天线距离地面的高度,单位为0.5米; 当“测高方式”为“10”时,对于普通用户,“高程数据和天线高”参数高16bit 填全“0”,低16bit填天线距离地面的高度,单位为0.1米;对于高空用户,该参数填天线距离地面的高度,单位为0.5米;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协议,它允许计算机相互交流,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最初的NCP 协议下的ARPANET上连接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 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但在NCP 协议下,目的地之外的网络和计算机却不分配地址,从而限制了未来增长的机会。但无论如何,ARPANET成为了第一个简单的纯文字系统的Internet。可以说,最早促使互联网最初起源的推动力是冷战时期的军备角力思维。 2、TCP/IP协议的产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

16.32M,北斗卫星专用频率点规格书

深圳市瑞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唐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编号:QR-YF-1 1 重要件指标规格书 产品型号 SSTC1005L 文件标识 TC1005L-Z YJ 产品名称 VC-TCXO 共 2 页 第 2 页 版 本 A 修改状态 所属部件 JZ 重要件型号 DSA535SD 所属编号 TC1 重要件名称 贴片晶振 技术指标项目(Parameter ) 规格(Specification ) 常规指标(GENERAL ): 标称频率(Nominal Frequency ) 10.00MHz 规格代码(Coding ) 电性能(ELECTRICAL PERFORMANCE ): 工作电压(SuPPly Voltage ) 3.3V ±5﹪ 工作温度范围 (Operable temperature range) -40℃~85℃ 频率温度稳定度(Frequency temperature stability) -40℃~85℃≤±0.5PPm -30℃~85℃≤±0.2PPm ;-40℃~-30℃≤±0.4PPm 压控电压频率范围(Frequency Control Corerol Ranoe ) 0~3.3VDC(Vcenter =1.65V) ±8~15ppm 相位噪声(Pnase Noise ) 10Hz -96dBc/Hz 100Hz -115dBc/Hz 1KHz -135dBc/Hz 10K Hz ~100KHz -145dBc/Hz 输出电压(Outpue Leuel ) 0.8VP -P 电源电压变化(Supply Voltage ) ≤±0.2PPm (VCC=+3.3V ±5%)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全球通信天线及基站射频器件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精)

全球通信天线及基站射频器件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一、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1、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在过去30年间获得了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1G、2G、3G的快速发展,目前正加速向3G+、4G推进,移动通信技术将向着高速化、小型化、智能化发展。 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和新增业务的出现促使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投资不断增加,使得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全球移动通信市场规模达到513.7亿美元。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电信运营商放缓3G建设,印度、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步伐减缓,2009年中国发放3G牌照,大力发展3G网络,2009年至2010年,全球电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增长,增幅低于2008年,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50.2亿美元及580.4亿美元。201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运营商对以数据业务为主的3G技术升级投资以及发展中国家以语音为主的2G/2.5G网络覆盖率投资将会重新增加,至2012年,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规模将到710.2亿美元。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产业持续扩大,为本行业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网的数据,2008-2013年全球移动通信设备市场规模具体如下: 2、全球基站设备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核心网设备、网络覆盖设备、联接各系统的传输设备及终端接收设备。网络覆盖设备包括基站系统、室内分布天线、功分耦合器件及直放站等。其中基站系统为核心覆盖设备,基站系统用于无线射频信号的发射、接收和处理,是网络覆盖系统的核心设备。移动通信基站系统主要包括基站控制器、收发信机、基站天线、射频器件以及基站电源、传输线、防雷器件等附

433.92天线规格书(20150127)(2)

规格承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PECIFICATION FOR APPROV AL 客户名称: 品名:手持对讲机天线 规格: 433.92MHz 型号:ATL-V0423 日期:2013-01-08 客户回签: 工程部品质部批准 维力谷无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工程部品质部批准

SPECIFICATION 电气性能指标(Electrical specifications) 频率范围Resonate Frequency 433.92MHZ 阻抗Resonate Impedance 50 ohm Nominal(Depend on avail ground plane) 方向图Radiation pattern全向(Omni direction) 极化方式Polarization垂直极化(Vertical) 驻波比VSWR/50 Ohms 1.5 or less 绝缘电阻 Insulation resistance 500 M ohm DC 500V 机械特性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天线尺寸 dimension of antenna ¢13(mm)*129(mm) 天线重量 Weight of antenna13g (大约) 天线接头 SMA-M 天线管与接头螺纹之间的夹紧力如下:(The strength of fixing between sleeve and stud shall withstand the following stresses)垂直方向 Vertical Direction 2.0kgs 圆周旋转方向 Rotating Direction 2.0kgs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 (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

波尔威基站天线结构及设计方案详细介绍

波尔威基站天线结构及设计方案详细介绍 1 引言基站天线用于将发射机馈给的射频电能转换为电磁波能,或者把电磁波能转化为射频电能并输送到接收机。天线的工作带宽、转换效率以及满足覆盖要求的方向图性能是设计方案的基本考虑要素。此外,一款优秀的产品还会综合考虑制造工艺、生产成本等因素。 目前市场上有众多基站天线产品,其设计各不相同,但基站天线的主体结构均由外罩、反射板、馈电网络以及振子组成。手动电调天线/遥控电调天线(MET/RET)还包括移相器。 2 基站天线的结构天线外罩是保护天线系统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构物。它应具有良好的电磁辐射透过性能,且在结构上能经受外部恶劣环境(如暴风雨、冰雪、沙尘以及太阳辐射等)的侵袭。使用天线罩可以保证天线系统的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同时减轻天线系统的磨损、腐蚀和老化,延长使用寿命。另外天线外罩可以降低风负荷和风力矩,减小转动天线的驱动功率,减轻机械安装件的重量,减小惯量,提高固有频率。 基站天线使用的外罩材料主要有玻璃钢、PVC和ASA。GRP外罩强度高,重量重,损耗大,通常用于多频或大尺寸天线。PVC和ASA外罩强度不如GRP外罩,通常用于单频或小尺寸天线,损耗小,成本也更低。反射板起着支撑天线各部件的作用,而反射板的形状主要影响天线的前后比特性及水平面辐射方向图。反射板的设计需依据振子及馈电网络的设计方案而定,目前市场上各品牌天线大相径庭,主要区别体现在振子及馈电网络的设计方案上。 馈电网络的作用是将射频电能按照一定关系分配到各个辐射单元,分配的幅度比和相位差决定了辐射方向图和增益。有基于同轴电缆和基于微带线的设计。振子是基站天线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设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天线的辐射性能。虽然辐射单元的结构形状各异,但从辐射原理上可分为微带贴片和对称振子两种方案。 移相器是电调天线的核心部件,通过调节分配到各辐射单元的相位差实现下倾角的变化。改变相位差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改变馈电点位置;二是使用介质移相。 3 波尔威天线设计方案设计独特的天线安装套件不仅可以方便稳固地安装,还可提供精确

中国游戏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推荐下载

中国游戏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电子游戏起源于西方国际游戏行业已经有42年的历史而中国大陆的游戏出版业始于1994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游戏产业蓬勃兴起出现了一些游戏研发发行、渠道全面成长的公司。1983年智冠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台湾成立为全球第一家签订授权中文版产品代理销售合约的公司2000年智冠在台湾股票上市。1988年台湾第一家专业中文电脑游戏研发公司--大宇资讯有限公司成立所发行的DOS版《仙剑奇侠传》上市后深受用户喜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EA的《命令与征服》及中国台湾地区《仙剑奇侠传》进入内地市场刮起了一股电脑游戏旋风。90年代后期中国游戏的研发能力逐渐提高许多工作室如雨后春笋一些本土公司纷纷加入出现了不少佳作如前导的《赤壁》、金山的《剑侠情缘》、奥世的《铁甲风暴》等。可惜因市场不够成熟经营水平限制特别是盗版的冲击多数研发公司都难以为计纷纷作调整国产游戏的研发走入低谷。 1995年目标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在国际著名游戏发行公司EIDOS 的推荐下目标软件制作的《傲世三国》在美国E3大展上正式展出这是中国游戏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号称电子娱乐奥斯卡的盛会上另在2001年《傲世三国》进入美国全球游戏排行榜GLOBAL100这是中国大陆自主研发的游戏首次进入这个权威排行榜。 1996年3月新闻出版署根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授权颁布了《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这对于发展和繁荣我国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游戏出版物出版事业加强对电子游戏出版物管理规范经营和市场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1995年到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按照有关规定有选择、有计划地共审查批准了引进版电子游戏出版物约1000种占这期间出版的电子出版物总量的5。丰富了游戏出版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国游戏出版产业的自主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97到1998年中国游戏业由于受到盗版的冲击加上一些经营场所缺乏规范管理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等原因产业发展陷入低谷。 进入1999年由于一大批优秀单机版游戏的出版中国电子游戏出版物市场逐渐走出低靡当年市场规模达到1.5亿元人民币。 进入新世纪由于大量海外网络游戏产品、人才、资金、技术进入及中国内地经营水平、市场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国游戏出版产业产生了新的生机。从2000年7月华彩在中国内地推出第一款网络游戏《万王之王》直到2001年7月这期间参与运营的网络游戏商和产品都可谓市场先驱。由于当时市场竞争尚不激烈所以这些网络游戏都有不俗的表现代表产品还有《万王之王》、《网络三国》、《千年》、《石器时代》等。 2000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2号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为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有序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法规。在《办法》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出版的概念并明确了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互联网出版单位资格审核、对互联网出版内容和活动进行监管的职责。《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出版包括互联网游戏出版进入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轨道。互联网出版是继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后出现的又一种出版形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内容资源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出版活动将成为互联网上的重要行为之

UM220-III技术规格书

UM220-III N北斗兼容GPS模组 技术规格书 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15年5月

1.简介 (3) 2.技术指标 (4) 2.1.电气性能 (4) 2.2.环境特性 (4) 2.3.物理特性 (4) 3.外观尺寸和电气特征 (5) 3.1.GA833 轮廓:(毫米) (5) 3.2.脚位描述 (6) 3.3.推荐封装设计 (7) 4.参考设计 (7) 5.回流焊曲线 (8) 6.静电放电防护措施 (9) 7.潮湿敏感度等级 (9) 8.坐标系和默认产品规格 (10) 8.1 坐标系 (10) 8.2 默认指令 (10) 8.3 默认产品规格 (10)

1.简介 UM220-III N 高性能、低功耗、小尺寸、方便开发应用的BDS+GPS 双模式定位模块。 主要特征: ■最新的ARM9内核 ■高跟踪灵敏度-160dBm ■平均冷启动时间32秒 ■采用SoC方案 ■通过串口输出NMEA ■尺寸规格: 12.4(宽) x 16.4(高) x 2.7(厚) 毫米 模块内部框图:

2. 技术指标 2.1. 电气性能 2.1.1 定位时间 1. 热启动时间:平均1秒 2. 温启动时间:平均32秒 3. 冷启动时间:平均32秒 2.1.2 灵敏度(空旷环境) 1. 捕获灵敏度: -147dBm 2. 跟踪灵敏度: -160dBm 2.1.3 其他指标 1. 高度: ≤18,288 m 2. 速度:≤515 m/s 3. 加速度:≤4G 2.1.4 功耗指标 1. 电源输入:3.3V DC 主电源和RTC供电 2. 电流大小: 小于80mA (不包含天线供电) 3. RTC电流: 小于30uA 2.1.5 接口 1.全双工串口, TTL接口, 默认9600波特率,其他波特率可以定制 2. NMEA 0183 4.1 版本ASCII 输出兼容老版本 2.2. 环境特性 1. 工作温度-40 ℃ to +85 ℃ 2. 存储温度-45 ℃ to +85 ℃ 2.3. 物理特性 1. 外观尺寸: 1 2.4(宽) x 16.4(高) x 2.7(厚) 毫米

因特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因特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真正感觉世界已是触手可及。通过计算机能够找到任何想知道的或是可以想象的信息;能够与在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进行通信联络,召开视频会议;能够登录到资源丰富的计算机,搜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图书馆,或是访问最吸引人的博物馆;可以在线观看电影,听音乐,阅读各种多媒体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地购买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所以这一切的活动都是通过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来实现的。因特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键字:因特网、发展进程、发展特点、现状、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因特网是由于许多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一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因特网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自80年代以来,它的应用已从军事、科研与学术领域进入商业、传播和娱乐等领域,并与90年代成为发展最快的传播媒介。因特网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一个用相同的语言传播信息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它是人类对信息资源共享理想不断追求的结果,因此计算机的起源是很早的。近几十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发展为因特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例如:1957年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将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启了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新时代。到后来微型计算机的出现,预示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成为可能;激光和光纤了利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播由点到面。而近十年多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因特网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3年之前是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很多的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一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是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关村地区教育和科研示范网络

天线发展史

天线发展史 最早的发射天线是H.R.赫兹在1887年为了验证J.C.麦克斯韦根据理论推导所作关于存在电磁波的预言而设计的。它是两个约为30厘米长、位于一直线上的金属杆,其远离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约40厘米2的正方形金属板相连接,靠近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金属球并接到一个感应线圈的两端,利用金属球之间的火花放电来产生振荡。当时,赫兹用的接收天线是单圈金属方形环状天线,根据方环端点之间空隙出现火花来指示收到了信号。G.马可尼是第一个采用大型天线实现远洋通信的,所用的发射天线由30根下垂铜线组成,顶部用水平横线连在一起,横线挂在两个支持塔上。这是人类真正付之实用的第一副天线。自从这副天线产生以后,天线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①线天线时期:在无线电获得应用的最初时期,真空管振荡器尚未发明,人们认为波长越长,传播中衰减越小。因此,为了实现远距离通信,所利用的波长都在1000米以上。在这一波段中,显然水平天线是不合适的,因为大地中的镜像电流和天线电流方向相反,天线辐射很小。此外,它所产生的水平极化波沿地面传播时衰减很大。因此,在这一时期应用的是各种不对称天线,如倒L形、T形、伞形天线等。由于高度受到结构上的限制,这些天线的尺寸比波长小很多,因而是属于电小天线的范畴。后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短波能传播很远的距离,A.E.肯内利和O.亥维赛发现了电离层的存在和它对短波的反射作用,从而开辟了短波波段和中波波段领域。这时,天线尺寸可以与波长相比拟,促进了天线的顺利发展。这一时期除抗衰落的塔式广播天线外,还设计出各种水平天线和各种天线阵,采用的典型天线有:偶极天线(见对称天线)、环形天线、长导线天线、同相水平天线、八木天线(见八木-宇田天线)、菱形天线和鱼骨形天线等。这些天线比初期的长波天线有较高的增益、较强的方向性和较宽的频带,后来一直得到使用并经过不断改进。在这一时期,天线的理论工作也得到了发展。H.C.波克林顿在1897年建立了线天线的积分方程,证明了细线天线上的电流近似正弦分布。由于数学上的困难,他并未解出这一方程。后来E.海伦利用δ函数源来激励对称天线得到积分方程的解。同时,A.A.皮斯托尔哥尔斯提出了计算线天线阻抗的感应电动势法和二重性原理。R.W.P.金继海伦之后又对线天线作了大量理论研究和计算工作。将对称天线作为边值问题并用分离变量法来求解的有S.A.谢昆穆诺夫、H.朱尔特、J.A.斯特拉顿和朱兰成等。 ②面天线时期:虽然早在1888年赫兹就首先使用了抛物柱面天线,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振荡源,一直到30年代才随着微波电子管的出现陆续研制出各种面天线。这时已有类比于声学方法的喇叭天线、类比于光学方法的抛物反射面天线和透镜天线等。这些天线利用波的扩散、干涉、反射、折射和聚焦等原理获得窄波束和高增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雷达,大大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为了迅速捕捉目标,研制出了波束扫描天线,利用金属波导和介质波导研制出波导缝隙天线和介质棒天线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天线阵。在面天线基本理论方面,建立了几何光学法,物理光学法和口径场法等理论。当时,由于战时的迫切需要,天线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天线的实验研究成了研制新型天线的重要手段,建立了测试条件和误差分析等概念,提出了现场测量和模型测量等方法(见天线参量测量)。在面天线有较大发展的同时,线天线理论和技术也有所发展,如阵列天线的综合方法等。 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期:微波中继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射电天文和电视广播等工程技术的天线设备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大型反射面天线。这时出现了分析天线公差的统计理论,发展了天线阵列的综合理论等。1957年美国研制成第一部靶场精密跟踪雷达AN/FPS-16,随后各种单脉冲天线相继出现,同时频率扫描天线也付诸应用。在50年代,宽频带天线的研究有所突破,产生了非频变天线理论,出现了等角螺旋天线、对数周期天线等宽频带或超宽频带天线。 q-d#b KIf ④50年代以后: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导弹研制成功对天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要

北斗参数指标

北斗参数指标 用户端产品 一.北斗手持型用户机——个人〔单兵〕掌控的北斗用户产品 ●功能介绍 ◇全天候的定位、授时和双向报文通信功能,支持基于文本/航迹 图/指南针等多种方式的移动导航; ◇提供移动条件下的优化信号捕获和处理策略,充分利用建筑物遮 挡间隙进行导航和定位信息处理; ◇预留标准RS232串行数据接口,支持多种数据协议,兼通多种 独立外设,如各类外设PDA、掌上电脑、商务通、手提电脑、加 固电脑设备等; ◇超大容量的信息处理和存储能力,可存储和管理定位信息100 条、通信电文100条可全部锁定航线10条、路标数据100个、 地址薄信息100条、常规短语30条; ◇支持全屏手写识别功能;自主研制的数字按键输入法,输入信息 更快捷、更方便,使用环境更广泛; ◇配备基于标准串口的职能数据维护和程序升级软件,确保维护设 备和备份数据更轻松、更安全; ◇配备独创的基于地图的智能导航信息管理软件,实现可视化的导 航信息编辑、维护和同步下载; ◇特殊功能:用户机频偏可调,用户机零值可调; ●技术指标

主要功能介绍 定位功能 接收到定位信息时,根据用户设定给出声音或符号提示,实时显示定位信息。用户机对接收到的CRC校验出错的定位信息不处理,同时给出CRC错误提示。接收到定位信息为多值解时,具有多值解提示功能。具有紧急定位功能。每次定位信息用一屏显示,内容为:L(经度,度分秒)、B(纬度,度分秒)、H(正常高,米)、T(时间,h:m:s:ms),并具有大地高与正常高的显示转换功能。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动态存储100个最新定位点信息。 导航功能

能方便地按大地坐标,高斯平面直角坐标或麦卡托平面直角坐标输入,查询和编辑航线,航路 点信息。用户可选择自动和手动两种定位方式获得当前位置信息,自动定位频度为用户机的最高服务频度。在自动定位工作方式下,可正常进行通信服务。坐标采用符合国家军用标准,可根据需要进行坐标转换。 通信功能 能进行电文键入,编辑,发送,接收和显示。用户机一次发射通信电文长度≤120个汉字(或420个代码)接收到通信信息〔含CRC校验出错的通信信息〕时,根据用户设定能给出声音或符号提示,实时显示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CRC出错时给出错误提示。接收通信信息后自动发送通信回执。通信电文输入和显示有汉字和代码(BCD)两种方式,汉字输入为全拼方式,机内汉字库为国标GB2321-80一级汉字(3755个);汉字编码为区位码。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动态存储通信信息,通信信息含通信时间,发信地址和通信电文,接收的通信信息可人为锁定存储、解锁和删除。固定存储能力为30条电文,锁定存储能力为9条电文。具有接收通信信息调阅功能,调阅方式可按通信时间、发信地址两种方式进行。用户可向中心控制系统查询其他用户发给本用户的通信电文和通信回执。具有20条待发送的通信电文的存储能力。 初始化参数,状态设定和整机监测功能 开机自检和整机工作状况巡检,在显示器上给出整机工作状况指示。设有初始化参数(已知高程数据、天线高、坐标及坐标系选择等)默认值和输入提示,可方便更改。实时给出故障告警和功能状态提示(信号失锁、信号被抑制、需换电池、设备故障类型等)。 安全保护功能 过流、过压、欠压或偶然极性反接时自动保护设备。设备断开电源后,具有内部数据掉电保护功能。 信源保密功能 用户机通过保密卡由中心控制系统保密系统配合实现信源保密功能,保密级别为机密级。数据接口功能(RS-232接口) 通过数据接口接收外设输入的定位和通信申请等有关信息。通过数据接口向外设输出接收和发射的有关数据信息。通信协议详见《“北斗一号”用户机数据接口要求(2.1版)》。 * 注:必须使用本产品所配专用串口线。 差分功能 用户机具备北斗与GPS差分定位功能,定位精度小于等于5米。 主要技术参数 定位精度:20米1σ(无标校机区域100米1σ) 信号功率: 动态范围: 接收通道数:首次捕获时间:C≥-157.6dBW(天线口面I支路信号功率) ≤300公里/小时 信息通道1个,时差通道1个 ≤2s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Agency)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最初,网络开通时只有四个站点:斯坦福研究所(SRI)、Santa Barbara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SB)、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和犹他大学。ARPANET不仅能提供各站点的可靠连接,而且在部分物理部件受损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在网络的操作中可以不费力地增删节点。与当时已经投入使用的许多通讯网络相比,这些网络中的许多运行不稳定,并且只能在相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才能可靠地工作,ARPANET则可以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间互相通讯。 ARPANET的两大贡献:第一、分组交换概念的提出;第二、产生了今天的Internet,即产生了Internet最基本的通讯基础---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 1985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为鼓励大学与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计算机与这些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开始的时候,他们想用现成的ARPANET,不过他们发觉与美国军方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叫做TCP/IP的通迅协议自已出资建立名叫NSFNET的广域网,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鼓励和资助,许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已局域网并入NSFNET。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在九十年代以前,Internet是由美国政府资助,主要供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但近年来该网络商业用户数量日益增加,并逐渐从研究教育网络向商业网络过渡。Internet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1)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优势是能够实现一对多人的信息传递。(2)与专家和科研人员的网上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布告板提出问题听取专家学者和用户各方面的建议。(3)了解商业机会和发展趋势:更多的公司通过Internet收集、调研和销售与商贸活动有关的信息。(4)远距离数据检索:查询各种商业性和专业数据库。(5)文件传输(FTP):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配合与联络:如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将设计方案直接传输给生产厂家。(6)检索免费软件:目前在Internet的公共软件里,有许多免费软件,很多公司利用这些软件来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7)研究和出版:出版商利用FTP进行文稿的传递,编辑和发行,以减少出版和时间和费用。 近几年,Internet规模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连接的网络7万多个,主机达500万台,终端用户近1亿,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Internet在中国起步较晚。1986年,中国科学院等一些科研单位,通过国际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信息检索,开始初步接触Internet。1990年,中科院高能所、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石家庄54所等单位先后通过X.25网接入到欧洲一些国家,实现了中国用户与Internet之间的电子邮件通讯。1993年,中科院高能所实现了与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SLAC)的国际数据专用信道的互连。

基站天线 (2)

合肥学院 课程综述 题目:我国基站天线的现状和发展前景___________ 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郑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 年 4 月 5 日

前言 天线,是用来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一种金属装置。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手持台天线、基地台天线、车载天线三大类。基站使用的天线属于基地台天线,主要作用是对电磁波进行分集接收和发送,是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接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站天线的概念 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天线是通信设备电路信号与空间辐射电磁波的转换器,是空间无线通信的桥头堡。基站天线就是用来和终端(手机等)收发数据的天线,一般都在楼顶上。 因此基站天线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直接影响整个无线网络的整体性能。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全向天线、定向单极化天线、定向双极化天线、电调单极化天线、电调双极化天线、双频电调双极化到多频双极化天线,以及MIMO天线、有源天线等过程。 二.基站天线的技术参数 1.电性能参数 1、工作频段(Frequency Range) 2、输入阻抗 3、驻波比(VSWR) 4、极化方式(Polarization) 5、增益(Gain) 6、水平、垂直波瓣3dB宽度(H/V-Plane Half Power Beam Width) 7、下倾角(Down Tilt) 8、前后比(Front-to-Back Ratio) 9、旁瓣抑制与零点填充(Elevation Upper Side lobes & Null Fill) 10、三阶互调(Third Order Inter modulation) 2.机械性能参数 1、尺寸/重量 2、天线罩材料(Radome Material) 3、外观颜色(Colour) 4、工作温度(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5、存储温度(Storage Temperature Range ) 6、风载(Wind Load) 7、迎风面积(Flat Plate Area)

基站美化天线技术规范标准

美化天线技术规

总体概况 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站数量不断增多,天线星罗密布,对周围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难以满足对环境美观的要求;同时群众对天线辐射的普遍抗拒心理也导致基站选址建设相当困难,这就要求对天线的安装方案进行特别设计,使之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美化天线是在尽量不增加传播损耗的情况下,通过一些美学、工艺技术的手段对天线进行伪装,来达到隐蔽的目的。通过采用美化天线,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也避免了居民对无线辐射恐惧和抵触,保证通信的覆盖和质量。 经过几年的积累,在美化天线的规、分类、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制定了完善的标准化美化天线体系和定价模式。本手册对美化天线的技术标准、安装验收规、采购模式等容进行了梳理,供各分公司参考。 1 建设总体要求 美化天线在满足通信基站工程建设规要求的基础上,同时需要满足以下原则: (1)技术性原则:在进行天线隐蔽时,首先必须满足无线覆盖的要求,无线信号衰减尽量低,衰减增加不超过1dB。 由于天线需要±30°的方位角,15°俯仰角(电调+机械角度)可调整,美化天线的材料和结构对天线调整后的发射性能应没有影响,在天线安装位置的垂直面的正前方不能有金属阻挡。 (2)经济性原则:在进行天线隐蔽时,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尽量选用通用型强、结构简单的隐蔽方案,以节省隐蔽费用。 (3)维护性原则:天线有时需要调整下倾角和方位角以及维护等,天馈线隐蔽方案需要考虑天馈线的维护和扩容的方便。 (4)安全性原则:美化天线要求结构牢固,满足各地风压设计要求。产品应适应全天侯使用,在雨、雪天气及-40℃~70℃温度均可保持良好物理特性;天线罩材料阻燃性好,达到GB8624-1997难燃Ⅰ级。 (5)耐用性原则:要求隐蔽材料经久耐用,耐高温和耐腐蚀,使用寿命不少于1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