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指标和标准123分析

水质指标和标准123分析
水质指标和标准123分析

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悬浮物对水质的影响在阻塞土壤孔隙,形成河底淤泥,还可阻碍机械运转。悬浮物能在1至2小时内沉淀下来的部分称之为可沉固体,此部分可粗略地表示水体中悬浮物之量。生活污水中沉淀下来的物质通常称作污泥;工业废水中沉淀的颗粒物则称作沉渣。

A. 浑浊度与色度:

B. 浑浊度与悬浮物含量:

悬浮物含量是水中可以用滤纸截留的物质重量,是一种直接数量。

浑浊度是一种光学效应,表现出光线透过水层时受到的阻碍的程度,与颗粒的数量、浓度、尺寸、形状和折射指数等有关。

硅单位:以不溶性硅如高龄土、漂白土等在蒸馏水中所产生的光学阻碍现象为基础,规定1毫克/升的SiO2所构成的浑浊度为1度。

标准烛单位:用蜂蜡和鲸脑蜡按一定规格制成标准烛,在直立的玻璃管下点燃,管中注入待测水样,自上方俯视,逐渐增大水柱高度,直到烛焰恰不能再见到时为止,此水柱高度即为标准烛光值。

散射浊度单位(FTU)或甲NTU:用硫酸肼和六次甲基四胺混合液作为标准浑浊液,可成为标准肼单位:即以1.000克硫酸肼加水配成100毫升溶液,10.00克六次甲基四胺也配成100毫升溶液,取两溶液各5.0毫升混合静置24小时,加水定容为100毫升,其浑浊度为400度。

透明度与浑浊度相反,测定有铅字法和十字法。

1FTU=1JTU。浑浊度是一种光学效应,是光线透过水层时受到阻碍的程度表示水层对于光线散射和吸收的能力。它不仅与悬浮物的含量有关,而且还与水中杂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及其表面的反射性能有关。

2.其它物理性指标

(1)总固体(Total Solids):

水样在103-105℃下蒸发干燥后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也称蒸发残余物。

(2)悬浮性固体(Suspended Solids)和溶解固体(dissolved Solids): ;

水样过滤后,滤样截留物蒸干后的残余固体量称为悬浮性固体,滤过液蒸干后的残余固体量。

(3)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和固定性固体(Fixed Solids):在一定温度下(600 ℃)将水样中经蒸发干燥后的固体灼烧而失去的重量。可略表示有机物含量。灼烧后残余物质的重量称为固定性固体。

(4)电导率

水中溶解的盐类均以离子状态存在,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因此电导率可以间接地表示出溶解盐类的含量。

电导率的大小受溶液浓度、离子种类及价态和测量方法的影响。

电导率是指一定体积溶液的电导,即在25℃时面积为1平方厘米,间距为1厘米的两片平板电极间溶液的电导。mS/m或μS/cm。

对天然水而言:TDS=(0.55-0.70)s

(二)化学性水质指标

1.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

(1)pH

重要的水质指标之一。

一般天然水体的pH值在6.0-8.5之间。最测定可用试纸法、比色法、电位法。试纸法虽简单,但误差大;比色法用不同的显色剂进行,比较不方便;电位法用一般酸度计。

总酸度≠氢离子浓度

测定:中和滴定法。

(5)酸根

硫酸根SO42-:水垢的重要阴离子;可转化成H2S恶臭和腐蚀现象。

氯离子Cl-::海水达到18000mg/L;一般淡水数十到数百mg/L;超过500-1000mg/L时有明显的咸味。

硝酸根NO3-: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6)碱金属

Na+、K+:其盐类是溶于水的。它们的特性相近,常常合在一起测定。对水质影响不很显著。反映水中的含盐量。

(7)铁

铁在水中以二价和三价铁的各种化合物形式存在。地表水中,铁以三价铁形式存在,可形成氢氧化铁沉淀或胶体微粒。地下水中,铁以二价铁的形式,可达数十毫克/升。沼泽水中铁可能以有机铁的形式存在。

易生成沉淀或锈斑、水垢组成物。

(8)锰

常与铁伴随,许多表现与铁相似。在引用水水比铁的危害性大。在水中以二价形式存在。

有机锰会使水质变坏,带有异味。

测定:比色法。

(9)硅酸

天然水中含量在6-120mg/L之间;地下水比地表水中多。

存在形态:单分子的正硅酸H4SiO4[Si(OH)4],可电离成SiO(OH)3-、SiO2(OH)22等。在高浓度、低pH时,可聚合为多核络合物、高分子化合物以至胶体微粒。

是水垢的主要离子,且难以去除。

(10)溶解氧

常温下水中氧的饱和量在4-14mg/L。海水中的含氧量为淡水的80%。用碘量法或仪器测定法进行。

(11)硫化氢

浓度达1mg/L时就有明显的臭气。油田地下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硫化氢。对混凝土和金属产生侵蚀破坏作用。用碘量法测定。

2.氧平衡指标

(1)化学需氧量和耗氧量

定义: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K2Cr2O4、KMnO4)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O)的mg/L表示。

按氧化剂的不同,可分为;

A. 重铬酸钾耗氧量(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

在强酸性条件下,加热回流2小时(有时加入催化剂),使有机物质与重铬酸钾充分反应。

可将水中绝大多数有机物质氧化,但对于苯、甲苯等芳香烃类化合物较难氧化。

B. 高锰酸钾耗氧量(耗氧量Oxygen Consumed=OC)

不能代表水中有机物的全部含量,一般水中不含氮的有机物质在测定条件下易被高锰酸钾氧化,而含氮的有机物就难分解。

一般用于测定天然水和含容易被氧化的有机物的一般废水。

(2)生化需氧量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ed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人工控制的一定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在此过程中消耗的溶解氧的mg/L数。BOD愈高,反映有机耗氧物质的含量也愈多。

有机物生化分解耗氧的过程较长(20℃需100天以上),通常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称为碳化阶段,废水中绝大多数有机物被转化为无机的CO2、H2O和NH3;第二阶段称为硝化阶段,主要是氨依次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测定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需在20℃下20天。目前多数国家采用5天(20℃)作为测定的标准时间,所测结果称为5天生化需氧量,以BOD5表示。据试验研究,生活废水的BOD5与第一阶段需氧量BOD的比值约为0.7,而工业废水的水质差异较大,两者之间的比值各不相同。

BOD包括不含氮有机物和含氮有机物中碳素部分。BOD不如COD彻底,BOD5只是一部分生化需氧量,所以BOD5比COD要低得多。

(3)总有机碳(Total Orgnic Carbon)

在900-950℃高温下,以铂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有机碳即氧化成CO2,测量所产生的CO2量,在此总量中减去碳酸盐等无机碳元素含量,即可求出水样中的TOC。(注:需去除无机碳的干扰)

因只考虑有机碳,排除了其他元素,仍不能直接反映有机物的真正浓度。已仪器化,用以间接表示水中有机物质含量的综合性指标。

(4)总需氧量(Total Oxygen Demand)

在特殊的燃烧器中,以铂为催化剂,在900℃高温下使一定两的水样气化,其中有机物燃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结果以氧(O)的mg/L表示。

测定时间只需3分钟,可自动控制进行。快捷简便。测定结果比BOD、COD更接近于需氧量,一般认为是真正的有机物完全氧化的总需氧量。

3.其它

(1)灼烧减量

是测定有机物含量的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常用于含有机物量多的废渣。

把样品在105 ℃下烘干去掉水分,称重后用600 ℃灼烧,然后称量得到减量,以此代表有机物。

在此温度下可使含碳及其它有机物燃烧挥发,而无机盐挥发量却可降至最低。

(2)含氮化合物

有机氮是表明各种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含氮有机物总量的水质指标。

有机氮是利用浓硫酸把全部有机物中的氮都分解转化成氨,然后加以测定。有机氮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生物氧化,逐步分解成无机的NH3、NH4+、 NO2-、NO3-等形态,NH3、NH4+称为氨氮, NO2-称为亚硝酸氮,NO3-称为硝酸氮。它们代表有机氮转化成无机氮的各个不同阶段。

二、工业用水要求及水质控制

(一)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

应满足生产用途的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不会产生副作用,造成生产故障,损害技术设备,所以不同的工业用水对水质提出多方面的要求,规定出一定的水质指标。

规定往往不是由国家部门正式颁发的规范,而只是一些参考性质的技术数据,结合具体情况在使用中予以限制。

1. 原料用水

主要指饮料、食品制造工业、电解水、医药、药剂制造工业等。

(1)饮料、食品制造工业的水质要求基本与生活饮用水相同。也有特殊:

酿酒工业:考虑对微生物发酵过程的影响,钙镁作为营养料应有一定量;Cl-促进糖化作用50mg/L左右;NO2-在0.2以下,NO3-在5-25 mg/L

(2)电解水、医药、药剂制造工业要求含盐量低,铁锰尽量低,最好是纯水。

2. 产品工艺用水

轻工业和化学工业:制糖、造纸、纺织、染色、人造纤维、有机合成等。在生产过程中,水本身并不进入最终产物,但其所含成分可能进入产品影响产品质量。

制糖用水要求尽量少含有机物、含氮化合物、细菌等;精制糖常用纯水;造纸用水对不同级别的纸有不同的水质要求。浑浊度、色度、铁锰以致钙镁会影响光洁度和颜色,氯化物和含盐量影响纸的吸湿性;纺织染色工业对硬度和含铁量要求较高,生成的沉积物会减弱纤维的强度,使染料分解变质,色泽鲜明度降低。

3. 生产过程用水

不直接进入产品,只是一般接触或清洗表面,大多对产品质量影响不大。这类用水没有共同的水质要求,视具体用途提出不同标准。

a. 油田注水:无沉积物,不致堵塞油层;

b. 电镀清洗用水:在金属表面没有沉积生成斑点,要求硬度、金属离子、固体盐类含量尽量低。

4. 锅炉动力用水

按锅炉的压力和温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硬度要求较高,易生成水垢;溶解氧会造成设备腐蚀;油脂会产生泡沫和促进沉垢;游离CO2、pH、含盐量、碱度、Cl-、SiO2、等与结垢、腐蚀、泡沫等有关。

工业锅炉:以蒸汽做热源或一般动力,多为中低压锅炉,对水质要求较低;

电站锅炉:以蒸汽驱动汽轮机,多为高压甚至超高压,同时要考虑蒸汽对汽轮机的沉积结垢和腐蚀问题,对水质要求十分严格。

5. 冷却用水

基本要求:水温尽可能低,不随气候剧烈变化;不产生水垢、泥垢等堵塞管路现象;对金属无腐蚀性;不繁殖微生物和生物等。

无统一的标准,一般应考虑藻类、微生物、悬浮物、硬度盐类、溶解气体、有机物、酸、油脂等项目。

6.纯水和超纯水

纯水是指进行一定深度除盐处理的水,一般包括除盐水、纯水和超纯水。

纯水又称去离子水或深度除盐水,含盐量降到1.0mg/L以下,电导率降低到1-0.1μΩ/cm;超纯水或高纯水,是在进一步除盐外,还把水中的气体、胶体、有机物、细菌等各种杂质都去除到最低限度,含盐量降到0.1mg/L以下,电导率降低到0.1μΩ/cm以下。(二)水质控制标准

1.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

现代的饮用水水质要求卫生和美感两个要求。水质不仅要求要有意或无损于人的健康,还要在饮用时感到晶莹可口。

2.水体污染控制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将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两类,并按建设年限规定了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放水量和第一、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物理性水质标准 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臭味浑浊度透明度等 其他物理性水质指标:总固体悬浮行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等 ●化学性水质指标 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 碱度硬度各种阳离子各种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等 ●有毒化学性水质指标: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 ●氧平衡指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需氧量等 1 浑浊度 指水中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一般来说,水中的不溶解物质越多,浑浊度越高,但两者并没有固定的定量关系。气大小与不溶解物质的数量与浓度有关系,而且,还与这些不容颗粒物的颗粒尺寸,性状和折射指数有关。 浊度单位即在蒸馏水中含有1mg/L的SiO2称为一个浑浊度单位或1度。 散射浊度单位(NUT) 一种由一定浓度的硫酸肼[(NH2)SO4·H2SO4]和六甲基四胺[(CH2)6N4]混合而成的化合物,配制的浑浊液作为测定散射光强度的标准参考浑浊液。 2 色度 水的色度有真色和假色之分,真色是由于水中所含溶解性物质和胶体物质所致,即除去水中悬浮物质后所呈现的颜色;表色指包括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共同引起的颜色。测定方法是铂钴标准比色法。先用氯铂酸钾(K2PtCl2)和氯化钴(CoCL.6H2O)配成与天然黄色色调相同的标准比色系列,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铂时所产生的颜色规定为1 度,已成为1 个真色单位。 3 固体(solids) 水中固体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剩余的固体总量,也叫蒸发残渣。常用的蒸发温度为103-105°C,在此温度下烘干的残渣保留结晶水和部分吸着水,重碳酸盐转变为碳酸盐,而有机物挥发较少,这样所得的残渣总量为总固体,单位mg/L计。 水中固体按溶解性可分为溶解固体和悬浮固体。如对水样进行过滤操作,则滤液(包括溶解物质和部分胶体物质)在103-105°C下烘干后的残渣就是溶解固体残量也称“总可虑残渣”。过滤方法有石棉古氏坩埚法和孔径0.45μm的滤膜,两种方法的结果会有出入。 挥发行固体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常为600度)将水中经蒸发干燥后的固体灼烧而失去的质量,故也称“灼烧减重”。 4 电导 水中溶解盐类都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的,它们都有一定的导电能力。水的导电能力大小可用电导来衡量。水中的溶解盐类越多,水中的离子数目也越多,水的电导也越高。比电导也称为电导率。它是指25摄氏度时长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水中的电导值。单位是mS/m或μS/cm 电导是电阻的倒数,电阻率越大说明水中的溶解盐类越少。电阻率的单位是Ωcm 对于天然水,溶解固体浓度与电导有以下经验公式: TDS=(0.55-0.70)γ 式中TDS-水中溶解固体的量,mg/L γ-25°C时的电导率,μS/cm 5 总含盐量与离子平衡 水中所含各种溶解性矿物盐类的总量称为水的总含盐量,也称总矿化度.

(完整版)水质检测九项指标简介

水质检测九项指标简介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水,生活饮用水水质的优劣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也相应地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水资源及其水质现状等多种因素有关,不仅各国之间,而且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都存在着差异。 在这我介绍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九项检测,让大家对水质有着进一步的了解: 1、色度:饮用水的色度如大于15度时多数人即可察觉,大于30度时人感到厌恶。标准中规定饮用水的色度不应超过15度。 2、浑浊度:为水样光学性质的一种表达语,用以表示水的清澈和浑浊的程度,是衡量水质良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考核水处理设备净化效率和评价水处理技术状态的重要依据。浑浊度的降低就意味着水体中的有机物、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含量减少,这不仅可提高消毒杀菌效果,又利于降低卤化有机物的生成量。 3、臭和味:水臭的产生主要是有机物的存在,可能是生物活性增加的表现或工业污染所致。公共供水正常臭味的改变可能是原水水质改变或水处理不充分的信号。 4、余氯:余氯是指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余留在水中的氯量。在水中具有持续的杀菌能力可防止供水管道的自身污染,保证供水水质。 5、化学需氧量:是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氧量。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排放、动植物腐烂分解后流入水体产生的。 6、细菌总数:水中含有的细菌,来源于空气、土壤、污水、垃圾和动植物的尸体,水中细菌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包括病原菌。 7、总大肠菌群:是一个粪便污染的指标菌,从中检出的情况可以表示水中有否粪便污染及其污染程度。在水的净化过程中,通过消毒处理后,总大肠菌群指数如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要求,说明其他病原体原菌也基本被杀灭。标准是在检测中不超过3个/L。 8、耐热大肠菌群:它比大肠菌群更贴切地反应食品受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也是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9、大肠埃希氏菌: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病致病大肠杆菌。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杆菌,多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埃希菌属(Escherichia)是其中一类,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大肠埃希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K供机体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入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引起感染发病。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简而言之,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水质检测PH标准

水质检测P H标准 水质检测标准的制定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水资源及 其水质现状等多种因素有关,不仅各国之间,而且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对饮用水水质 的要求都存在着差异。水质检测标准及水质要求的完整制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1.基本概述 pH值与溶液中的氢离子活度有关,在稀溶液中氢离子活度与氢离子浓度相等。pH值反应了溶液中各种溶解性化合物达到的酸碱平衡状态,主要是二氧化碳、碳酸氢盐、碳酸盐的平衡。温度对该平衡的影响较大,在纯水中温度提高25℃,pH值下降约0.45。 在水处理过程中,氢离子浓度会有变化(氯化作用减低pH值,软化水质提高pH值)。输水过程中,水pH值与水中其他物质(气体、胶质、带电或不带电物质等)联合作用侵蚀管网内壁, 而碳酸钙沉积在管网中可阻止水中氧气直接接触管壁而防止侵蚀发生,因而通过改变pH调节碳酸盐做酸氢盐平衡可防止管网腐蚀。 微生物对于pH值的适应生长范围是比较广的。管网内壁微生物生长形成黏质,同样也有防 止氧气接触管壁的作用。但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造成局部pH值降低,引起局部腐蚀性增强。pH值为5.5~8.2时最适合铁细菌的生长,铁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形成“红水”。 pH值也会影响其他水质指标。pH值低于7时,被硫污染的水因生成硫化氢而散发臭鸡蛋味,氯化作用因趋向三氯化氮的生成而产生令人厌恶的刺激性味道。pH值提高,水会产生苦味, 色度会增加。pH值还影响水的混凝、沉淀、过滤,从而影响水中的杂质含量。 2.在饮用水中限值的确定 人体健康与pH值的直接关系是不明确的,但pH值可通过影响其他水质指标及水处理效果 而影响健康。pH值在6.5~9.5范围内并不影响饮用及健康,但pH值过低会腐蚀水管,过高会使溶解盐析出、降低氯化消毒作用。据调查,我国绝大多数天然水中pH值范围在6.5~8.5之间,故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规定:pH值范围在6.5~8.5之间。

水质基本指标

水质基本指标 1.浊度: 是反映天然水及饮用水的物理性状的一项指标,天然水的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泥沙、粘土、有机物、微生物等微粒悬浮物所致。国标要求≤3度,特殊情况不超过5度。 2.细菌总数: 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所生长的细菌菌落的总数。国标要求≤100个/mL。所测定的细菌总数增多,说明水被生活废弃物污染,但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因此必须结合总大肠菌群来判断水污染的来源和安全程度。 3.总大肠菌群: 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检测中,普遍采用正常的肠道细菌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而不是直接测定肠道致病菌。总大肠菌群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总大肠菌群含量是指每升水样所含有的总大肠菌群的数目。水样中总大肠菌群的含量,表明水被粪便污染的程度,而且间接表明有肠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性。国标值≤3个/L。 4.余氯: 指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余留在水中的氯。 国标要求:在与水接触30分钟后,余氯应不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应不低于0.05mg/L。 5.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氧气量,是一种以微生物学原理为基础的测定方法。所有影响微生物降解的因素,如温度、时间等将影响BOD的测定。最终的BOD是指全部的有机物质经生化降解至简单的最终产物所需的氧量。一般采用20℃和培养5天的时间作为标准。以BOD表示,通常用毫克/升或ppm作为BOD的量度单位。 6.什么是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条件,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还原性物质包括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和硫化物等,但水样受有机物污染是极为普遍的,因此化学需氧量可做有机物相对含量的指标之一。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根据所用氧化剂的不同,分为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法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状况,常被用于污染程度较轻的水样,重铬酸钾法对有机物氧化比较完全,适用于各种水样。

水质量检测标准

水质评价指标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把以下几项作为水的评价指标 (1)pH值 在水中pH值的允许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就天然水域而言,其pH值的变化范围是比较小的。一般认为鱼能正常生存的酸碱度就是pH值的允许范围。当降雨时,鲑鱼在pH为5.5的条件下,就全部死亡。显然,pH值为5.5时就不是允许范围了。测量方法有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 (2)浊度和透明度 所谓浊度,就是用来表示水质混浊程度的单位。当1L水中含有1mg直径为62~74μm的白陶土时,被称为浊度1度(1°)。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泥沙,粘土,有机物,无机物,生物,微生物的悬浮体造成的。GB13200—91规定了测定水浊度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分光光度法,此法应用于饮用水,天然水及高浊度水,最低检测限是3度,使用浊度计的方法通常是把水的吸光度与标准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定,第二种是目视比浊法,它适用于饮用水和水源水等低浊度的水,最低检测浊度为1度。所谓透明度是指水样的澄清程度,在日本是用5号活字印刷成文字,置于被测液的底部,然后通过液层垂直看底部的文字,以刚刚能辨认出文字的水层高度的厘米数来表示。进行了废水浊度和透明度的测定,水的污浊程度就基本上知道了。 (3)悬浮物(SS) 多数废水含有不溶解性的悬浮物。所谓悬浮物,也有人称之为“浮游物”,是指直径在0.4μm以下的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微生物等的污染物。当溶液混浊时,除含有悬浮物外,也含有微量的溶解物。不过这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4)溶解氧(DO) 当废水中含有还原性有机物质时,这些还原性物质就和水中的溶解氧起反应,往往引起水中溶解氧不足。所以,当水中有机物多时,溶解氧就少。因此,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就能知道水的污染程度。但是作为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方法,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付诸于实践。系表示污染物质数量的个指标,它是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氧的数量,而氧的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 (5)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 COD是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KMnO4(CODMn)或K2Cr2O7(CODcr)氧化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的当量,以O2的mg/L表示这个氧的当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

水质检测标准

水质检测标准 概况: 水质是指水与水中杂质共同表现的综合特征。评价水质优劣受污染程度的 参数,称为水质指标。水质指标通常可分为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和生物性 指标三类。常见的水质指标见下表。 2、水质检测中常用的水质分析方法有哪些? (1)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我国已编制60多项包括采样在内的标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比较经典、准确度较高,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也是 用于评价其他分析方法的基本方法。 (2)统一分析方法:有些项目的检测方法尚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国家标准,但经过研究可以作为统一方法予以推广,在使用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为上 升为国家标准方法创造条件。

(3)等效方法:与前两类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具有可比性的分析方法。等效方法必须经过方法验证和对比实验,证明其与标准方法或统一方法是等效 时才能使用。 按照检测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水质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法、电化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 S)法等。其中,化学法包括重量法、容量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目前在国内外水质常规检测中被普遍采用。 3、怎样选择水质检测分析方法? 正确选择检测分析方法,是获得准确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分析方法 应遵循的原则是: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易于 普及;抗干扰能力好。 非饮用水检测标准 1.污水检测 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废弃水。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 营养物,有毒污染物等.主要检测标准的依据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 996。该标准中已经部分被本标准部分内容被GB 20425-2006 皂素工业水污 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代替。 2.地下水检测 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 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主要依据:GB/T14848—2017.旧版是GB/T14848—1993

余氯的测定-国标法(水质检测)

1 余氯 余氯是指水经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余留的有效氯。其作用是保证持续杀菌,以防止水受到再污染。余氯有三种形式: 1.总余氯:包括HOCl、OCl-和NHCl2等。 2.化合性余氯:包括NH2Cl、NHCl2及其它氯胺类化合物。 3.游离性余氯:括HOCl及OCl-等。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集中式给水出厂水的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不得低于0.05 mg/L。 余氯的测定常采用下述两种方法,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和3,3,,5,5,-四甲基联苯胺比色法,前者可测定游离余氯和各种形态的化合余氯,后者可分别测定总余氯及游离余氯。 1.2 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 1.2.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测生活饮用水及水源水的游离余氯。 本法适用于经氯化消毒后的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游离余氯和各种形态的化合性余氯的测定。 本法最低检测质量为0.1 μg,若取10mL水样测定,则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1mg/L。 高浓度的一氯胺对游离余氯的测定有干扰,可用亚砷酸盐或硫代乙酰胺控制反应以除去干扰。氧化锰的干扰可通过做水样空白扣除。铬酸盐的干扰可用硫代乙酰胺排除。 1.2.2 原理 DPD与水中游离余氯迅速反应而产生红色。在碘化物催化下,一氯胺也能与DPD反应显色。在加入DPD试剂前加入碘化物时,一部分三氯胺与游离余氯一起显色,通过变换试剂的加入顺序可测得三氯胺的浓度。本法可用高锰酸钾溶液配制永久性标准液。 1.2.3试剂 1.2.3.1 碘化钾晶体。 1.2.3.2 碘化钾溶液(5 g/L):称取0.50g碘化钾(KI),溶于新煮沸放冷的纯水中,并稀释至100mL,储存于棕色瓶中,在冰箱中保存,溶液变黄应弃去重配。 1.2.3.3 磷酸盐缓冲溶液(pH=6.5):称取24 g无水磷酸氢二钠(Na2HPO4),46g无水磷酸二氢钾(KH2PO4),0.8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和0.02 g氯化汞(HgCl2)。依次溶解于纯水中稀释至1000mL。 注:HgCl2可防止霉菌生长,并可消除试剂中微量碘化物对游离余氯测定造成的干扰。HgCl2剧毒使用时切勿入口或接触皮肤和手指。 1.2.3.4 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溶液(1 g/L):称取1.0g盐酸N,N-二乙基对苯二胺[H2N.C6H4.N(C2H5)2.2HCl],或 1.5 g硫酸N,N-二乙基对苯二胺[H2N.C6H4.N(C2H5)2.H2SO4·5H2O],溶解于含8 mL硫酸溶液(1+3)和0.2 g Na2EDTA的无氯纯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储存于棕色瓶中,在冷暗处保存。

循环水水质控制指标及注释

序号项目控制指标注释 1 PH 7.0-9.2 在25℃时pH=7.0的水为中性,故pH=7.0-9.2的水大体上属于中性或微碱性的范围;冷却水的腐蚀性随pH 值的上升而下降;循环水的pH值低于这一范围时,水的腐蚀性将增加,造成设备的腐蚀;循环水的pH值高 于这一范围时,则水的结垢倾向增大,容易引起换热器的结垢。 2 悬浮物≤10mg/L 悬浮物会吸附水中的锌离子,降低锌离子在水中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循环冷却水的悬浮物浓度或浊度不应大 于20mg/L,当使用板式、翅片管式或螺旋板式换热器时,悬浮物浓度或浊度不宜大于10mg/L。 3 含盐量≤2500mg/L 含盐量也可通过电导率来间接表示,天然淡水的电导率通常在50-500μS/cm;电导率与含盐量大致成正比关 系,其比值1μS/cm的电导率相当于0.55-0.90mg/L的 含盐量;在含盐量高的水中,Cl-和SO42-的含量往往较高,因而水的腐蚀性较强;含盐量高的水中,如果Ca2+、 Mg2+和HCO3-的含量较高,则水的结垢倾向较大;投加缓蚀剂、阻垢剂时,循环冷却水的含盐量一般不宜大

于2500mg/L。 4 Ca2+离 子30≤X≤200mg/L 从腐蚀的角度看,软水虽不易结垢,但其腐蚀性较强,因此循环水中钙离子浓度不宜小于30mg/L;从结垢的角度看,钙离子是循环水中最主要的成垢阳离子,因此循环水中钙离子浓度也不宜过高;在投加阻垢分散剂的 情况下,钙离子浓度的高限不宜大于200mg/L。 5 Mg2+离 子镁离子也是冷却水中一种主要的成垢阳离子,循环水中镁离子浓度不宜大于60mg/L或2.5mmol/L(以Mg2+计);由于镁离子易与循环水中的硅酸根生成类似于蛇纹石组成的不易用酸除去的硅酸镁垢,故要求循环水中镁离子浓度遵从以下关 系:[Mg2+](mg/L)*[SiO2](mg/L)<15000式中[Mg2+ ]以CaCO3计,[SiO2]以SiO2计 6 铜离子浓 度 0.1mg/L 循环水中的铜离子会引起钢和铝的局部腐蚀,因此循环水中的铜离子浓度不宜大于0.1mg/L。 7 铝离子浓≤0.5mg/L 天然水中铝离子的含量较低,循环水中的铝离子往往是由于补充水在澄清过程中添加铝盐作混凝剂而带入的;

水质常用检测指标

微生物指标: 1总大肠菌群: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监测中,普遍采用正常的肠道细菌作为粪便污染指 标,而不是直接测定肠道致病菌。 2耐热大肠菌群:作为一种卫生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粪源微生物,因此耐热 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 可能存在大肠杆菌。 但是,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 并不代表对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3大肠埃希式杆菌:即大肠杆菌,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 炎症。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 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 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 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国家 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应超过 3个) 4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 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 PH 值、需氧性等)所取1ml ( g )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 主要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对食品被污染程序的标 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繁殖的动态, 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 供依据。 毒理指标: 1砷:砷化合物有剧毒,容易在人体内积累 ,造成慢性砷中毒。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水体 中砷的最高饮用标准值为 0.0lmg/L ,我国的最高饮用标准值为 0.05mg/L 。饮水除砷是防治 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措施。 2镉:毒性是潜在性的。即使饮用水中镉浓度低至 0.1mg/L ,也能在人体(特别是妇女)组织 中积聚,潜伏期可长达十至三十年, 且早期不易觉察。所以国家对镉的限制非常严格, 饮用 水控制在0.005mg/L 以下。 3铬(六价):六价铬是一种常见的致癌物质,对人体和农作物均有毒害作用。它能降低生 化过程的需氧量,从而发生内窒息,铬盐对肠胃均有剌激作用。铬的化合物在工业上应用较 多,如电镀、化工、印染等行业都含有三价铬或六价铬的废水排出, 使局部地区受到铬的污 染。废水或者雨水等的冲刷,使铬侵入饮用水中,国家规定饮用水中含铬(六价)量不得超 过 0.05mg/L 。 4铅:很多工业废水、粉尘、废渣中都含有铅及其化合物,进入饮用水可造成污染。铅可与 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酶、氨基酸的官能团相结合,干扰机体许多方面的生化和生理活动。 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人体每人每周耐受量为 0.3mg ,研究表明,饮用水中铅含 量为0.1mg/L 时,可能引起血铅浓度超过 30卩g/100ml ,这对儿童是过高的,成人每日摄入 铅量大于230卩g ,则超过人体耐受量。我国规定饮用水中铅含量不得超过 5汞:人的中毒剂量为 0.1?0.2g ,致死量为0.3g 。有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大。 要是无机汞,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汞,并可通过食物链在水生生物 (如鱿、 内富集,人食用后,可引起慢性中毒,损害神经和肾脏,如日本所称的“水俣病” 毒理性和蓄积作用,标准限值为 0.001mg/L 。 6硒:水中硒除地质因素外,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硒是人体必备元素,对人体中辅酶 生物合成很重要,而辅酶 Q 存在于心肌,可防止血压的上升。硒的化合物对人和动物均有 毒,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破坏一系列的生物酶系统,对肝、肾、骨骼 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破坏作用。根据硒的生理作用及毒性,标准限值为 0.01mg/L 。 7氰化物: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对人的致死剂量为 1mg/kg ,污染来源于电镀、炼金、热处 0.01mg/L 。 饮水中的汞主 贝类等)体 。基于其

注水水质标准

大庆油田油藏水驱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 Q/SY DQ0605-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庆油田油藏注水水质的基本要求、水质指标、分析方法及水质监测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庆油田油藏不同渗透层对注水水质的要求和油藏注入水的水质分析。含聚合物注水和三元驱注水暂时参照执行该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3916 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 SY/T 5329-1994 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 SY/T 5523-2000 油气田水分析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3.1 悬浮固体suspended solid 悬浮固体通常是指在水中不溶解而又存在于水中不能通过过滤器的物质。在测定其含量时,由于所用的过滤器的孔径不同,对测定的结果影响很大。本标准规定的悬浮固体是指采用平均孔径为0.45um的纤维素脂微孔膜过滤,经汽油或石油醚溶剂洗去原油后,膜上不溶于油水的物质。 3.2 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mean value of diameter of suspended particles 颗粒直径中值是指水中颗粒的累积体积占颗粒总体积50%时的颗粒直径。 3.3 含油oil-bearing 含油是指在酸性条件下,水中可以被汽油或石油醚萃取出的石油类物质,称为水中含油。 3.4 铁细菌ferrobacteria 能从氧化二价铁中得到能量的一群细菌,形成的氢氧化铁可在细菌膜鞘的内部或外部储存。 3.5 腐生菌(TGB)saprophytic bacteria 腐生菌是指“异养”型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从有机物中得到能量,产生粘性物质,与某些代谢产物累积沉淀可造成堵塞。 3.6 硫酸盐还原菌(SRB)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硫酸盐还原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将硫酸根离子还原成二价硫离子,进而形成副产物硫化氢,对金属釉很大腐蚀作用的一类细菌,腐蚀反应中产生硫化铁沉淀可造成堵塞。 4 油藏水驱注水水质 4.1 水质基本要求 a)水质稳定,与油层水相混不产生沉淀;

水质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所谓水质指标是用以评价一般淡水水域、海水水域特性的重要参数。可以根据这些参数对水质的类型进行分类,对水体质量进行判断和综合评价。水质指标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 许多水质指标是表示水中某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含量,常直接用其浓度表示,有些水质指标则是利用某一类物质的共同特性来间接反映其含量。例如水中有机物质具有易被氧化的共同特性,可用其耗氧量作为有机物含量的综合性指标;还有一些水质指标是同测定方法直接联系的,例如混浊度,色度等用人为规定的并配制某种人工标准溶液作为衡量的尺度。水质指标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物理的,生物的和化学的指标。关于生物指标,根据水生生物的组成(种类与数量)以及它们的生态学特征而提出的各项指标已在有关课程中介绍。本节概要讨论一下几项常用的水质物理指标的含义。对于化学指标的含义将在本书的其他有关部门章节中作有关深入的讨论,这里按测定所使用的不同方法作粗略的分类。 (一)水质的物理指标 水体环境的物理指标项目颇多,包括水温、渗透压、混浊度(透明度)、色度、悬浮固体、蒸发残渣以及其它感官指标如味觉、嗅觉属性等等。 1、温度温度是最常用的物理指标之一。由于水的许多物理特性、水中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都同温度有关,所以它经常是必须加以测定的。天然水的温度因水源的不同而异,地表水的温度与季节气候条件有关,其变化范围大约在0.1--30℃;地下水的温度则比较稳定,一般变化于8--12℃左右,而海水的温度变化范围为-2--30℃。 2、嗅与味被污染的水体往往具有不正常的气味,用鼻闻到的称为嗅,口尝到的称为味。有时嗅与味不能截然分开。常常根据水的气味,可以推测水中所含杂质和有害成分。水中的嗅与味的来源可能有:水生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溶解气体H2S等;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工业废水中的各种杂质,如石油、酚等;饮用水消毒过程的余氯等。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气味,例如湖沼水因藻类繁生或有机物产生的鱼腥及霉烂气味;浑浊河水常含有泥土的涩味;温泉水常有硫酸味;有些地下水的H2S气味;含溶

余氯的测定-国标法(水质检测)

余氯的测定-国标法(水质检测)

1 余氯 余氯是指水经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余留的有效氯。其作用是保证持续杀菌,以防止水受到再污染。余氯有三种形式: 1.总余氯:包括HOCl、OCl-和NHCl2等。 2.化合性余氯:包括NH2Cl、NHCl2及其它氯胺类化合物。 3.游离性余氯:括HOCl及OCl-等。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集中式给水出厂水的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不得低于0.05 mg/L。 余氯的测定常采用下述两种方法,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和3,3,,5,5,-四甲基联苯胺比色法,前者可测定游离余氯和各种形态的化合余氯,后者可分别测定总余氯及游离余氯。 1.2 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 1.2.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N,N-二乙基对苯二胺(DPD)分光光度法测生活饮用水及水源水的游离余氯。 本法适用于经氯化消毒后的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游离余氯和各种形态的化合性余氯的测定。 本法最低检测质量为0.1 μg,若取10mL水样测定,则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1mg/L。 高浓度的一氯胺对游离余氯的测定有干扰,可用亚砷酸盐或硫代乙酰胺控制反应以除去干扰。氧化锰的干扰可通过做水样空白扣除。铬酸盐的干扰可用硫代乙酰胺排除。 1.2.2 原理 DPD与水中游离余氯迅速反应而产生红色。在碘化物催化下,一氯胺也能与DPD反应显色。在加入DPD试剂前加入碘化物时,一部分三氯胺与游离余氯一起显色,通过变换试剂的加入顺序可测得三氯胺的浓度。本法可用高锰酸钾溶液配制永久性标准液。 1.2.3试剂 1.2.3.1 碘化钾晶体。 1.2.3.2 碘化钾溶液(5 g/L):称取0.50g碘化钾(KI),溶于新煮沸放冷的纯水中,并稀释至100mL,储存于棕色瓶中,在冰箱中保存,溶液变黄应弃去重配。 1.2.3.3 磷酸盐缓冲溶液(pH=6.5):称取24 g无水磷酸氢二钠 (Na2HPO4),46g无水磷酸二氢钾(KH2PO4),0.8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和0.02 g氯化汞(HgCl2)。依次溶解于纯水中稀释至1000mL。 可防止霉菌生长,并可消除试剂中微量碘化物对游离余氯测定造注:HgCl 2 剧毒使用时切勿入口或接触皮肤和手指。 成的干扰。HgCl 2

水质监测指标与意义

水质监测指标及其意义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1色度 【描述性定义】水的色度是对天然水或处理后的各种水进行颜色定量测定时的指标。 【来源】天然水经常显示出浅黄、浅褐或黄绿等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分为真色与表色。真色是溶于水的腐殖质、有机或无机物质所造成。当水体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表色是没有除去水中悬浮物时产生的颜色 【监测意义】是评价感官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讲,水中有些带色物质本身没有明显的健康危害,色度在卫生上意义不是很大。主要是考虑不应引起感官上的不快。 【标准限值】不大于15度(小型集中式供水20度) 1.2浑浊度 【描述性定义】由于水中含有悬浮及胶体状态的颗粒,水产生浑浊现象。 【来源】天然水的浑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泥沙、粘土、细微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可溶性带色有机物以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生物等细微的悬浮物所造成。 【标准限值】 1NTU-散射浊度单位(小型3),3(水源与净水条件受限为5) 【超标危害】当浑浊度为10度时,会感到水质混浊,水中的悬浮物能吸附细菌、病毒。 【监测意义】它是反映天然水和饮用水的物理性状的一项指标,用以表示水的清澈或浑浊程度,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降低浑浊度有利于水的消毒,对确保给水安全是必要的。出厂水的浑浊度低,利于加氯消毒后的水减少臭和味;有助于防止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重新繁殖。在整个配水系统中保持低的浑浊度,利于适量余氯的存在。 1.3臭和味 【描述性定义】被污染的水体往往具有不正常的气味,用鼻闻到的称为臭,口尝到的称为味。 【来源】水生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溶解气体H2S等;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工业废水中的各种杂质;饮用水消毒过程的余氯等。 【监测意义】臭和味会给人一种嫌恶的感觉。可以推测水中所含杂质和有害成分。 【标准限值】无异臭、异味

全球饮用水水质标准

全球饮用水水质标准 人类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 饮用水的安全性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微量分析和生物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流行病学数据的统计积累,人们对水中微生物的致病风险和致癌有机物、无机物对健康的危害,认识不断深化,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相关机构纷纷修改原有的或制订新的水质标准。了解和把握国际水质的现状与趋势,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修订已沿用多年的现行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满足新形势下我国城乡居民对饮水水质新的需求,加强对人体健康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饮用水水质标准的现状 目前,全世界具有国际权威性、代表性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有三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欧盟(EC)的《饮用水水质指令》以及美国环保局(USEPA)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其它国家或地区的饮用水标准大都以这三种标准为基础或重要参考,来制订本国国家标准。如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香港,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还有南非、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都是采用WHO的饮用水标准;欧洲的法国、德国、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等欧盟成员国和澳门则均以EC指令为指导;而其它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同时参考WHO、EC、USEPA标准;我国和我国的台湾省则有自行的饮用水标准。 三部重要的水质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作为世界性的权威水质标准,是各国制订水质标准的重要参考,并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类对健康的日益重视而不断发展。考虑到全球多个国家地方社会习俗、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因而水质指标较完整,但指标值并非是严格的限定标准,各国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1993年到1997年期间,WHO分三卷出版了《饮用水水质准则》第二版,其中包括:第一卷,建议书(1993);第二卷,健康标准及其它相关信息(1996);第三卷,公共供水的监控(1997)。最近WHO在《准则》中增加了"微囊藻毒素"指

水质指标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 (第一版) 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持有人:

1. 分析方法:玻璃电极法 2. 标准依据:GB/T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3.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玻璃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pH值。 本方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地面水pH值的测定。 用本法pH值可准确至0.01。 水的颜色、浊度、游离氯、胶体物质、氧化剂、还原剂、较高含盐量均不干扰测定;但在pH值小于1的强度溶液中,会有所谓酸误差。可按酸度测定;在pH大于10的碱性溶液中,因有大量钠离子存在,产生误差,使读数偏低,通常称钠差。消除钠差的方法,除了用特别的低钠差电极外,还可以选用与被测溶液的pH值相近似的标准缓冲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 温度影响电极的电位和水的电极平衡。必须注意仪器的补偿装置与溶液的温度一致;并使被测样品与校正仪器用标准缓冲溶液温度误差在±1℃之内。检测下限,干扰及消除 4. 原理: pH值由测量电池的电动势而得。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入溶液中组成原电池。在25℃,溶液中每变化1个pH值单位,电位差改变59.16 mV据此在仪器上直接以pH的读数表示。温度差异在仪器上有补偿装置。 5.仪器: 5.1精密酸度计:常规检验使用的仪器,至少应当精确到0.1 pH单位,pH测量范围为1~14。如有特殊要求应使用精度更高的仪器。 5.2复合玻璃甘汞电极 6.试剂 6.1标准缓冲的配制方法

6.1.1pH缓冲溶液甲:称取10.21g在105℃烘干2h的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溶于纯水中,并稀释至1000mL,此溶液的pH值在20℃时为4.00。 6.1.2 pH缓冲溶液乙:称取3.40g在105℃烘干2h的磷酸二氢钾(KH2PO4)和3.55g磷酸氢二钠(Na2HPO4),溶于纯水中,并稀释至1000mL,此溶液的值在20℃时为6.88。 6.1.3pH缓冲溶液丙:称取3.81g在105℃烘干2h的硼酸钠(Na2B4O7·10H2O),溶于纯水中,并稀释至1000mL,此溶液的pH值在20℃时为9.22。 7.步骤 7.1仪器校准: 7.1.1按仪器说明书操作,先将水样与标准溶液调到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并将仪器温度补偿旋钮调到该温度上。 7.1.2 用标准溶液校正仪器,该标准溶液与水样pH相差不超过2个pH单位。从标准溶液中取出电极,彻底冲洗并用滤纸吸干。再浸入第二个标准溶液中,其pH之大约与第一个标准溶液相差3个pH单位。如果仪器响应的示值与第二个标准溶液的pH(S)值之差大于0.1pH单位,就要检查仪器,电极或标准溶液是否存在问题。当三者均正常时,方可用于测定样品。 7.2样品测定 测定样品时,先用蒸馏水认真冲洗电极,再用水样冲洗6~8次,然后在插入样品中,小心摇动或进行搅拌使其均匀,静置,待读数稳定后记下pH值。8.精密度和准确度 经68个实验室用本法测定pH值为8.6和7.7的合成水样,其他成分的浓度(mg/L)为钙,40和5.3;镁。8.4和1.8;钠,46.6和8.2;钾,9.8和2.1;硫酸盐,93.6和7.1;氯化物,87.9和18.4;氟化物,1.30和0.43;总硬度,

水质检测指标国标法综合版

水质各种项目检测国标方法综合版 关键字:水质监测,国标法,汇总 1 【pH值】水质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T6920-1986 2 【溶解氧】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 GB/T11913-1989 碘量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3 【臭和味】文字描述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4 【侵蚀性二氧化碳】甲基橙指示剂滴定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5 【酸度】酸度指示剂滴定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6 【碱度(总碱度、重碳酸盐和碳酸盐)】酸碱指示剂滴定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7 【色度】水质色度的测定GB/T11903-1989 8 【浊度】水质浊度的测定GB/T13200-1991 9 【悬浮物(SS)】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1901-1989 10【总可滤残渣】重量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11【总残渣】重量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12【全盐量(溶解性固体)】水质全盐量的测定重量法 HJ/T51-1999 13【总硬度(钙和镁总量)】水质钙和镁总量的测定 EDTA滴定法 GB/T7477-1987 14【高锰酸盐指数】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GB/T11892-1989 15【化学需氧量(COD)】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GB/T11914—1989 16【生物需氧量】水质生物需氧量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 GB/T7488—1987 17【氨氮】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GB/T7479-1987 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

景观水水质检测项目和其标准值的确定

景观水水质检测项目及其标准值的确定 一、景观水适用的水质标准 我国现行的地表水水质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此标准是对《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3)的第三次修订,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为第二次修订。本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实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同时废止。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表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序号项目分类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水温(℃)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 周平均最大温升≤1 周平均最大温降≤2 2 pH值(无量纲)6~9 3 溶解氧≥饱和率 90%(或7.5) 6 5 3 2

4 高锰酸盐指数≤ 2 4 6 10 15 5 化学需氧量(COD)≤15 15 20 30 40 6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 3 3 4 6 10 7 氨氮(NH3-N)≤0.15 0.5 1.0 1.5 2.0 8 总磷(以P计)≤0.02(湖、库 0.01)0.1(湖、库 0.025) 0.2(湖、库 0.05) 0.3(湖、库 0.1) 0.4(湖、库 0.2) 9 总氮(湖、库,以 N计) ≤0.2 0.5 1.0 1.5 2.0 10 铜≤0.01 1.0 1.0 1.0 1.0 11 锌≤0.05 1.0 1.0 2.0 2.0 12 氟化物(以F-计)≤ 1.0 1.0 1.0 1.5 1.5 13 硒≤0.01 0.01 0.01 0.02 0.02 14 砷≤0.05 0.05 0.05 0.1 0.1 15 汞≤0.00005 0.00005 0.0001 0.001 0.001 16 镉≤0.001 0.005 0.005 0.005 0.01 17 铬(六价)≤0.01 0.05 0.05 0.05 0.1 18 铅≤0.01 0.01 0.05 0.05 0.1 19 氰化物≤0.005 0.05 0.2 0.2 0.2 20 挥发酚≤0.002 0.002 0.005 0.01 0.1 21 石油类≤0.05 0.05 0.05 0.5 1.0 22 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 ≤0.2 0.2 0.2 0.3 0.3 23 硫化物≤0.05 0.1 0.2 0.5 1.0 24 粪大肠菌群(个 /L) ≤200 2000 10000 20000 40000 国家曾出台《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后被《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代替。这一标准是针对景观水体的,虽然已经废止,但对于景观水水质主要检测项目及其标准值的确定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标准按照水体的不同功能,将其分为三大类: A类:主要适用于天然浴场或其他和人体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 B类:主要适用于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区及那些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 C类:主要适用于一般景观用水水体。 表2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水质指标监测指导手册范本

水质指标监测指导手册 2007-4-30 水质指标监测指导手册 化学需氧量(COD)的重铬酸钾法测定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量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COD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所以COD测定又可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一、重铬酸钾法测定(COD Cr)的原理 在强酸性溶液中,准确加入过量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热回流,将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氧化,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根据所消耗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量计算水样化学需氧量。 二、仪器 1、500ml全玻璃回流装置。 2、加热装置(电炉)。 3、25ml或50ml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容量瓶等。 三、试剂 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1/6K2Cr2O7);称取预先在120℃烘干2h的基准或优质纯重铬酸钾12.258g溶于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稀释至标准线,摇匀。 2、试亚铁灵指示液:称取1.485g邻菲啰啉(C12H8N2?H2O)、0.695g硫酸亚铁(FeSO4?7H2O)溶于水中,稀释至100ml,储于棕色瓶。 3、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C(NH4)2 Fe(SO4)2?6H2O):称取39.5g硫酸亚铁铵溶于水中,边搅拌边缓慢加入20ml浓硫酸,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临用前,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标定。 标定方法:准确吸取10.00m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于500ml锥形瓶中,加水稀释至110ml左右,缓慢加入3 0ml浓硫酸,混匀。冷却后,加入3滴试亚铁灵指示液(约0.15ml),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溶液的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至红褐色即为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