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

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
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

预科的人生感悟

思想品德课程期末考核作业 预 科 学 习 与 人 生 浅 悟

认识自我规划自我 个性化自我介绍: 我是***,我是一个19岁的男孩,为什么叫男孩呢??因为我的心还是很幼小的...我长得不帅也不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说我帅吧,你们捂住嘴就笑了; 我说我长得丑吧,有些人就委屈的哭了! 我的性格就如我的名字一样,生龙活虎,龙起生云,唉...可惜就是个玉的,所以我喜欢称自己为沉默野男孩! 夸夸我自己: 我是一个助人为乐,性格开朗,自信的小男孩,在学习方面,比较刻苦努力,在运动方面,更是热情百倍,我喜欢打篮球,我可以从下午一点打到晚上八九点,我自认为我打的还可以,除了篮球,我还比较喜欢台球、乒乓球、羽毛球,平时也比较喜欢登山、跑步。我的人际关系不错,和每一个同学都能和睦相处,我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勇于挑战自己,从不怕输,有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在为人出世方面,我认为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别人!我也有梦想,我会努力的去实现它,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刻… 挑挑我的小毛病: 我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可是有时候总是把玩笑开大,把别人弄的很尴尬,甚至有的人就会当真,所以我觉得我逛人没有深浅,开玩笑把握不住一个度,以后应该多加注意;我很自信,但有时也没掌握,过于自信,所以很自大,容易骄傲,以后也要改;我很容易生气,生气起来别人的话一句都听不进去,甚至做一些冲动的事,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应该学会稳重! 我充实的预科一日生活剪影: 早晨六点半起床洗漱,七点出早操,七点十五吃早餐,七点半背书,八到十二点上课,中午十二点到两点吃饭午休,下午两点到五点半上课,六点吃晚饭,七点去教室上自习,没课的时候就去打篮球或者图书馆… 回味预科,我的预科生活的得与失: 刚来到预科,我带着满腔的激情与自信,我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我得到了自由,我摆脱了让我喘不过气来的高中,我像一只脱离笼中的小鸟,无拘无束的飞翔在天空…就这样疯了有一个月,我却感到无比的空虚,我不知道我一天该干什么,对玩耍都没了兴趣,对学习更是没有激情,我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的的乱撞着…我开始反省自己,我提醒自己再不能如此的颓废下去,我开始给自己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和活动计划,从这以后,我每天都过的很充实,学习的时候,我收获的很多,玩耍的时候,也很轻松,我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该

少数民族预科班人才培养方案(试用版三)

包头轻工作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

少数民族预科班人才培养方案(试行)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考生。重点招收边远农村、高寒地区、山区、牧区的考生,并适量招收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学习年限:一年(全日制) 二、培养目标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教学着重提高汉语水平以及文化基础知识,重点是汉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等基础学科以及后续专业需要的文理科知识的学习,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理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为下一步完成专业课程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四、民族预科班要求 民族预科班学生取得如下学分方能取得结业: 1、人文素养模块:必修课为48学分,需获得48学分,其中理论48学分。 2、个性化发展模块(必选课):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选2门课程,至少需获得8学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学分是8—12学分。 五、专业培养方案

(二)课程设置计划表1、教学周数表

六、课程简介 (一)必修课 1、语文 立人和立言是语文教育的目的。预科班的语文课旨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补”“预”结合,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完成人格成长。 2、汉语口语训练 汉语口语训练是单项技能训练课程,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一、遵循汉语口头言语交际的规律进行交际;二、在交际中使用汉语的口头交际语言。 通过汉语口语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思维灵活、清晰、开阔,汉语言表达准确、清晰、流畅,掌握一定的汉语发声技巧,掌握朗读、演讲、辩论等基本口语表达方式,能合理使用态势语以加强表达效果,做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合理,清晰地表达思想观点。 3、初等数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计算能力,使学生获得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论与统计初步,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英语 英语课程是民族预科班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英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简单的外语日常用语的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入学教育 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许多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感慨:刚开始时热血沸腾、豪情壮志,可时间一长,就变得安于现状、平淡无为、还有得过且过的想法;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走进课堂的神圣感没了,无奈当老师的感觉却增强了。实际上,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山村小学教师,不断经历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感觉,不断感受到工作热情的减退以及自我评价的降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倦怠现象如今非常的普遍,给社会、学校、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现就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何谓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者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具体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热情衰退,对他人逐渐冷漠,自我成就感降低等等。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成人群,山村中小学教师尤甚。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惑教育界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二、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社会舆论及期望值过高 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使得学校成了“无限公司”,教师也成了“无限责任人”。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2、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小学教师。持续的物价上涨,使生活在城镇的小学教师入不敷出。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心理失衡,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乡镇山村的教师,普遍工资不高,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3、工作强度过大

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目的:了解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更好的解决公务员为 社会服务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闽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周边机关部分公 务员。 三、调查内容: 1、公务员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2、公务员的压力状况。 3、公务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4、公务员的工作态度。 四、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为了了解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使公务员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人于2012年03月01日-03月26日期间,通过发放问卷,走访闽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周边机关单位,比较客观的掌握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些问题的粗浅看法,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问卷及访谈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90份,收回90份,有效回收率100%。此外,还召开了4次座谈会对公务员职业倦怠进行了调查。 根据我对闽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周边机关单位的调查显示,有57%的人还没有患上职业倦怠症,工作状态不错。有21%的人已经开始出现了职业倦怠症的前期症状。有12%的人很危险,工作状态很不佳,职业倦怠状况严重。这些倦怠者的主要表现为:在别人眼中他们是白领一族,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但其本人却对职场“索然无味”,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烦琐事务。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而言。在情感方面,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上波动很大,会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多种消极因素。在意向方面,疏远工作,无心投入。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没有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行动无常等。但他们原有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社会影响等都有较好的基础。

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管理办法

附件: 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 (以下简称民族预科班)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教民[2005]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学习形式。 第三条我校民族预科教育实行集中学习,统一管理,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进入本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条学生工作处负责民族预科班的招生、学生管理、确定预科升入本科专业。教务处负责民族预科班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管理、成绩管理。民族预科班所在学院(系)负责学生的住宿安排、教材发放和日常管理。 第二章招生录取 第五条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学校根据民族地区的需要,制定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报教育部审核后下达执行。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均为理科招生计划。 第六条民族预科班招生,按照国家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规定适当降分提档、择优录取。具体降分幅度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民族预科班招生时,不确定专业。预科生结业时,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状况,由学校提供专业计划。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和学生个人的志愿确定专业。 第四章学制与教学管理 第八条民族预科班学制为一年。民族预科教育试行学分制。 第九条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开设汉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根据学生可能转入本科专业的学科特点,也可以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或讲座。 第十条民族预科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由教务处和预科班所在学院(系)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共同制定。课程教材由开课学院(系)选定报教务处审批使用。

少数民族预科班总结

少数民族预科班总结 为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教民〔2005〕5号)的精神,推动少数民族预科办学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我院从2013年起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学员。 2013年9月5日至2013年9月6日预科新生报到。我校预招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150人,理科生70人,文科生80人。实际报到人数133人,理科生64人,文科生69人。招生对象是贵州省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民族预科班是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之适应民族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少数民族预科学员学习年限为一年,不注册正式学籍,经过一年预科班的学习,所修课程考核及格者,第二年正式转入本科学习,所修课程经补考后仍有课程不及格者,作退学处理。转入正式本科的学生从转正之日起计算入学时间。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依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预科班的教学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重点教授汉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要基础课的学习,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终身学习理念,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为下一步完成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预科教学在加强核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突出英语与选修课的特色教学。通过加强英语听说学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拓宽知识视野,为专业选择提供雄厚的知识储备与多种发展空间。 少数民族预科学员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必修课:根据生源类别的不同,预科分设文科班和理科班两大类。文科班开设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内容为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中国文化概论、体育等七门必修课程;理科班开设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内容为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九门必修课程。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要基础课。 选修课:为培养学生多种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增加专业选择空间而设置的弹性课程,预科期间要求学生必须选修至少3门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选修课程为7门:汉口语、书法、社交礼仪、音乐赏析、美术赏析、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 文科班46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42学分,选修课4学分);理科班49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45学分,选修课4学分)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工作倦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社会问题。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人对待工作的态度、行为都会发生很大化,对工作会产生极强的破坏力。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称誉与现实的反差、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背离、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的阴影、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巨大压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那样,究竟怎样才能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呢?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原因 刚参加工作时,人们一般工作热情度高、资源充足,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但随后,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便开始袭来,到四年左右达到高峰。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社会压力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尤其如果工作投入越多,实际回报越低,就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管理的困难,家长要求的增多,领导关心的不够等,容易产生愤怒,变得没有耐心。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的工作就失去了最初工作时的意义,工资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工作倦怠就出现了。具体的反应表现为:

1 .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2 .性格解体。性格解体一般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等,这些都是性格解体的标志。 3 .降低成就感。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积极反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了。低成就感,再加上情绪耗竭和性格解体,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使生活和事业方面表现出失败感。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 .职业因素。( 1 )外在期望的重压。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 2 )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但由于教师职业的工作过程复杂、周期长,不易立即显出功效,因此缺乏及时的成就认可。( 3 )职业的低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多是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单调的工作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又名工作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它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或是一种心理枯竭的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及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刻不容缓。为此我采用了访谈交流的调查方式与泸水县老窝中学的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了老窝中学教师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些看法,并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现将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为: 1、对工作失去了兴趣,对缺乏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对学生失去了耐心和责任心,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要么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要么将问题夸大化,对学生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采取了两个极端措施,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悉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疏于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抱着“混饭吃”的心态进行工作,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对未来没有信心。工作过程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教学工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接受同事和领导的建议。永远停留在现状,无法在工作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3、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经常带着情绪上课,动辄对学生乱发脾气,甚至还会将生活中或工作上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 4、在人际交往上逐渐疏远他人,经常与人发生争执。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不是某件事或某些事引发的,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工作过程中讲的是奉献,认为自己有社会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压力逐渐增多,自我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工作得不到认可,逐渐就

护士职业倦怠的产生及自我调节

护士职业倦怠的产生及自我调节 发表时间:2014-06-10T11:21:10.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高滨 [导读] 职业倦怠有其特殊的高发人群,主要是助人工作者、高压力人群以及自我评价底者。 高滨 (中国医大一院附属鞍山医院 114011) 【关键词】职业倦怠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192-01 职业倦怠也可称‘职业枯竭’或‘心理枯竭’。它是一种在工作中的重压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从而使整个人处于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1]。职业倦怠发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工作量超负荷或负荷不足、无法提供个人所需的酬赏,竞争太过激烈、人际关系复杂都会导致职业倦怠。所以,工作环境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职业倦怠有其特殊的高发人群,主要是助人工作者、高压力人群以及自我评价底者,具体的则显示在警察、教师、医务人员、保险代理、高科技人员、新闻工作者等人群中。 1.护士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1.1 工作超负荷,使热情丧失 护士在每天工作中重复穿处置,重复发药,宣教,加上护理人员短缺,医院护士长期超负荷运转,倒班的工作使护士生活无规律,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及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客观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使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对待工作的热情丧失。 1.2 人格特征因素 人格因素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个体对待压力的有不同的反映,情绪不稳的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产生焦虑、紧张,担心差错事故的发生,遇到应激事件,如突发病情变化,患者家属的不理解等原因常常出现不理智的行为,或者情绪激动等。对待工作冷漠,对待患者缺乏同情心,和同事关系相处不和谐,易在工作中产生无力感,个人成就感也低,就易产生工作倦怠[2]。 1.3 工作的高风险因素 医疗纠纷日益增加,工作环境无安全感,处置中存在风险(针刺伤、接触化疗药物、传染病人多等)而相应的保护措施不健全,使护士的工作存在恐惧、担忧,病人的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有很强的应对能力,随时根据变化给予相应的处理,长此下去,护士的心里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工作热情下降。 1.4 护理工作低回报 我们国内的护理工作地位低,每日护士从事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而社会只看到医生的治疗技术,而对护士的工作和贡献认可较少,缺乏应有的回报与尊重。医院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只知道提高护理质量,待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医护收入差别较大,护士自身的价值没有体现,也是产生倦怠的主要原因。 2.自我调节 2.1 合理排班,避免超负荷工作 护士长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人员,体谅工作的繁复性和不规则性,明确各班职责,避免超负荷工作,并且尽量为护士提供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与护士勤沟通,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减轻工作压力。 2.2 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护士,应学会自我调节,能够接受本工作的特殊性质,积极面对压力,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业余爱好,充分的休息,规律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缓解工作压力。与同事友好相处,必要时向同事和周围朋友寻求帮助。 2.3 管理者的支持 管理者要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对待工作的风险给予合理的保护措施,健全应对制度,减少职业损害。对护士的工作和劳动给予认可和积极评价,更多接纳护士对工作流程和护理程序的意见,提升个人成就感。提高护士待遇,注重报酬的合理性,公平性,并且提供进修,晋升机会。 2.4 加强社会理解,寻求社会支持 增加宣传,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与回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缓解压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应消除医尊护卑的观念,尊重护士,理解护士,爱护护士,给予护士积极的支持,从而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消除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 孙红《职业倦怠》2009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2]骆红,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0(1);12-14

目前我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就业状况分析及相应措施_金丽华

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我校历来非常重视民族预科生 的就业问题,尤其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实行了蒙古族预科生转入整建制班学习的新政策,2012年第一届整建制民族预科生已经完成了就业工作,结合我院2012届整建制民族班预科生就业过程可以看出,民族预科生就业存在一系列的突出问题。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语言存在障碍。少数民族预科生由于一直接受的蒙语授课,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们也习惯使用蒙语交流,对于就业所使用的普通话相对使用较少,更有甚者有少部分民族预科生汉语使用能力有限,这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语言障碍而被拒之门外。 2.就业结构不平衡。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生毕业后都愿意留在本地区工作,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繁荣而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就业岗位也相对比发达地区要少,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又不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这样就使得预科生就业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所需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影响了预科生就业。 3.到区外就业所面临的困难。①预科生自身方面的问题:我校的民族预科生大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生活贫困,接触的新鲜事物少。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成绩比较差,这样使他们无形中产生了自卑和封闭心理,不敢到外面找工作,更不敢与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交流。因此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②在用人单位方面: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意要民族预科生,尽管大多数民族预科生有着朴实、憨厚,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但是他们还是比较死板,不灵活,沟通能力比较差 所以工作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用人单位讲,他们公 司也不是孤立的,公司要生存发展也要和其他部门联系沟通,民族生这方面能力差,所以说用人单位也就理所当然的不愿意要民族预科生。 4.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由于很多民族预科生均来自边远的农村、牧区,对现今社会没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用人单位更没有任何认识,害怕就业在应聘过程中存在畏惧心理,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我们调查研究感觉到从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有一半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太大,有的是觉得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大多数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中很少有人参加过人才招聘会,从他们的思想认识上就不是很重视,即使参加招聘会也只是新鲜好奇,不是很认真的对待。 二、解决少数民族预科生就业问题的方法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历年少数民族预科生就业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畅通就业 信息渠道、 帮助民族预科生合理定位,积极就业,最终顺利完成就业工作。总结历年整建制民族预科生就业工作的经验,校、院两级领导应对整建制民族预科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对如何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 究;以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重点工作,“提前部署、周密安排”,就业指导教师及相关人员帮助民族预科生合理自我认知,树立就业观念,科学规划就业生涯,努力实现及时就业、顺利就业。 1.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引导教育学生转变观念、 目前我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就业状况分析及相应措施 金丽华,范会明,佟姝婕 (内蒙古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目,尤其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科学普及类、生活实践类的活动,以学生熟悉的、能够真正愉悦身心的活动来“解放孩子”,满足青少年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和成长需要是家园建设的责任。青少年活动场所也只有为青少年共同感兴趣的服务项目所充满时,才能成为发展和培育青少年归属和认同意识的“公共领域”。 注释: ①北京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R].北京教育年鉴,2003.参考文献:[1]金小红,王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政策性思考与方案 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6,(12).[2]“社区青少年日常活动场所发展之路探究”课题组.社区青少年日常活动场所发展之路探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4).[3]陈正华,康丽颖,杨彩霞.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与互补机制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作者简介:崔丽华(1977-),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德育;曾宇宏(1969-),男,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培训部副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人才培养。 !!!!!!!!!!!!!!!!!!!!!!!!!!!!!!!!!!!!!!!!!!!!!!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尤其是2009年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渐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新的教育体系相对应的“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也已初步形成,与此相对应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就业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从分析少数民族预科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力求找到一条符合我校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社会需求的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法,进一步促进整建制民族预科生的就业成果。 关键词: 整建制民族预科生;就业指导;方法研究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4-9324(2013)17-0247-02【学校与社会】

少数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预科班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班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院先后开设了一些民族预科班,在其他的一些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也相继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预科班。1996 年全国举办民族预科的高等院校达140 余所,在校生11622 名。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已成为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 1984 年3 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和管理问题做了明确规定,规定预科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预科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一年,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习时间为二年。预科班学生入高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其学制与该校本、专科学制相同。民族班招生,在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下,从参加当年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中录取,可适当降分。但是,要按照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从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降分幅度要适当。民族预科班学生学习期满,政治表现好,经所在学校考试成绩合格的,直接进入有关院校本、专科学习。民族班本、专科学生的专业分配,根据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德、智、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志愿,在预科班学习期满时、由学校同有关省、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协商确定;也可以在招生时根据上述条件,由学校同有关省、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具体工作由学校掌握。专业确定后,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变动。 预科虽然重点补习高中文化课程,但教学目的与一般高考补习班不同,教学内容与将来的专业学习有联系也有区别。近年来,有关部门根据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统一组织编写预科教材。并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对民族预科学生的管理。要求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和考试。规定预科生结业考试中民考汉学生凡汉语文、数学、外语有一门不及格者,不得进入内地高校学习;民考民学生汉语文、数学有一门不及格者,不得进入内地高校学习。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入选条件: 前提条件:考生必须是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招生中的预科生,就是指国家指定的普通高校或民族院校,从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考的符合特定要求的考生中,低于一定分数,按志愿择优录取。该考生在民族院校或普通院校学习一年后,经考试合格直接入高校的本科或专科学习。高校自己组织预科毕业考试进行专业分配。普通高校 或民族院校举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招生科类主要有文科和理科,录取标准不得低于有关高校在录取省同批次统招最低分数线下80 分。招生对象有2 种:民考民学制2 年,民考汉学制1 年。大概情况是这些,还需要问什么啊?很多大学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谈教师职业倦怠及组织应对

第21卷第1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No.1 Vol.21  2005年3月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College Mar.2005 * 收稿日期:2004-09-13  作者简介:武晓艳(1973— ),女,河北省石家庄人,大连大学教务处讲师,教育学硕士。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谈教师职业倦怠及组织应对 武晓艳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 要:职业倦怠因其消极影响已引起各领域的高度重视。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且因职业特殊性其 消极影响更为突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入手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组织应对策略很有必要。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倦怠;组织应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62(2005)01-0090-02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最早是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目前,职业倦怠因其消极影响而成为职业紧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其间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在这个历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挫折、产生倦怠,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应被视为一个自然现象。但由于其职业特殊性——培养正在发展中的人,较之其他职业人群,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大,不仅影响自身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职业倦怠的不同特点,并从组织角度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目前,学者们是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认识职业倦怠的。动态角度:Cherniss认为,作为对疲劳的反应,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应激过程、疲劳过程、个体防御性应对。Etzi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毫无警报,在个体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发展,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突然感觉到耗竭,并且不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静态角度:Pines和Aronson认为,职业倦怠是“对情感要求的情境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Maslach和Jackson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指个体的情感资 源过度耗竭、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可以看出,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和静态定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静态定义所描述的正是动态定义的最后阶段。在众多研究文献中,Maslach和Jackson的定义被引用得最为广泛。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涵义及其影响 根据职业倦怠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国外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会给个体、家庭、组织带来消极影响,其影响大致表现为: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具体症状为失眠、头痛、胃肠功能紊乱等身体问题及自尊水平下降、抑郁、焦虑、无助等心理问题;与工作对象、朋友、家人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工作态度和绩效差,如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承诺低、组织承诺低、离职愿望高、缺勤率高、工作绩效差。除以上影响外,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还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最终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阶段性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通常与教师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学习等交叉使用。一方面,它强调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并且教师须经长期培训,有特定的行为规则和高度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它强调个体的发展过程即教师提高职业素养的过程,认为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浅析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浅析 标签: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公务员职业倦怠是指公务员个体长期工作在压力较大的情境下,逐渐形成的情绪衰竭、非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的一组综合症状群,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1]。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曾经联合国内众多知名媒体通过分析近4000份问卷后发表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指出职业倦怠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有70%的职业人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职业倦怠”已成为职业人士的“通病”。在被调查的15种行业中,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职人士工作倦怠情况最为严重,倦怠程度为46.4%,其中公务员工作倦怠程度最高,达到了54.88%[2]。这表明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已不容乐观。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倦怠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政府的形象,严重阻碍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对普通群众的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探究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和解决之道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基层公务员职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1.传统文化因素 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学而优则仕”,凡是优秀人才都以进入仕途为第一正途。十年寒窗苦读,古人都期盼中科举,将才干卖与帝王家。这种思想延续到现在,在普通老百姓眼中,依然很有市场。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热持续升温,外加经济环境不理想,就业形势严峻,公务员这个职业被许多人当成“金饭碗”,原因在于公职人员的职业稳定性强、待遇福利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当下社会地位较高,尤其是三线以下城市,人情往来时存在感比较强,这些都导致公务员考录竞争激烈,往往出现千人争夺一个岗位的现象,每年国家公务员热门岗位备受媒体关注。但是,党和政府在招录公务员时多偏向基层岗位,在政府职能转变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基层岗位事务烦琐,权责不一。同时,好多考生不顾兴趣、专业,随大流进入公职人员队伍,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坐不住冷板凳,在烦琐的工作环境中,消耗了激情,职业倦怠感也就悄然而生。 2.社會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发展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改革进入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这为基层公务员展示才华、获取信息、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很多机会,但是,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方式提出很大挑战。 而在政府管理条块分割的当下,许多基层公务员官小事多、权小责大,外加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发展前景外在影响因素过多,自身无法左右晋升空间,许多基层公职人员心理调适能力低,自我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发展方向缺乏及时调整,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懈怠情绪蔓延,

预科生是什么意思

预科生是指国家指定的普通高校或民族院校,从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考的符合特定要求的考生中,低于一定分数,按志愿择优录取。该考生在民族院校或普通院校学习一年后,经考试合格直接入高校的本科或专科学习,高校自己组织预科毕业考试进行专业分配。 预科生必须是少数民族,且录取标准不得低于有关高校在录取省同批次统招最低分数线下80分。 前提条件 必须是少数民族 招生对象 民考民学制2年,民考汉学制1年 前提条件 必须是少数民族 普通高校或民族院校举办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招生科类主要有文科和理科,录取标准不得低于有关高校在录取省同批次统招最低分数线下80分。 招生对象 民考民学制2年,民考汉学制1年。 民族预科班招生对象的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报考条件,热爱家乡,立志为建设家乡作贡献的边疆县、执行边疆政策的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贫困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及行署、州人民政府确定的贫困乡的农村户口的少数民族考生或汉族考生。父(或母)在上述地区乡一级(含乡级)以下的单位工作的城镇户口的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均可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 志愿填写 志愿和普通高校志愿同时填报,预科班志愿填写在相应录取批次的普通高等学校预科志愿栏内。报考第一批本科录取院校本科预科的考生,填写在“第一批本科录取院校预科志愿”栏内;报考第二批本科院校本科预科的考生,填写在“第二批本科预科志愿”栏内;报考第三批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专科预科的考生,填写在“专科院校及第三批本科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组织、职业、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作为教师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查处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教师应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 关键字、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一、引言 职业倦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状态 和工作效果。因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管理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师管理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最早把倦怠引入临床心的研究领域,用以描述生理和心理枯竭的助人者,后来有关职业倦怠的涵义扩展到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行业。将倦怠定义为一种心理的综合

症状,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降低的自我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自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工作意义的肯定。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中小学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国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情绪衰竭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2)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渺茫,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日感焦虑与烦恼,有无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 (3)这些表现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倦怠的感受正在打击着无数有爱心、有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们——教师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他们的专业工作。” (4)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未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角度出发,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压力,提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及应对策略

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蔡 丽,何 芳,邹 筠 摘要:从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社会因素、护士的人格特征方面分析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对策,包括减轻工作负荷、培养护士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及健康的心理人格、管理者及社会的支持等。 关键词:职业倦怠;社会地位;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2.055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B-3051-02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耗竭、职业枯竭,是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1]。职业倦怠是个体由于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综合症状,包含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丧失3个维度[2]。随着护理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加,使人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病人维权意识的提高使护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护士无疑是职业倦怠的易感、高发人群。有研究表明,部分地区护士职业倦怠检出率已达64.4%[3]。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护患关系,加大了护理人才未来需求与现实短缺的冲突,影响当前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是日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隐忧。为此,现将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总结如下。 1 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 1.1 护理工作的高负荷和高责任 近年来,全国各大医院床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增,但与此同时护理人力资源却处于十分紧缺的状态。目前全国约有130万护士,与发达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数比较,国内护士明显紧缺[4]。医院为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减少人员开支,最先考虑的是尽可能少用护士。但同时整体护理开展,新仪器、新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导致护理工作量急剧上升,医院护士的严重缺编使大多数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护理工作的轮班、随机加班抢救等工作使护士的生物钟被打乱,给他们的家庭生活造成影响。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愈发注重自己的健康和权益保护,护士工作常常因为要应对各种医疗纠纷,首当其冲地要承受更多的精神压力。压抑自身的感受、作出精神妥协,他们的身心始终长期处于应激与疲惫状态。刘兆娥等[5]的调查显示,济南地区护士中有高度工作情绪疲惫感的人达到49.5%。 1.2 护理工作的社会因素 朱乐凤等[6]调查显示,工作目的出于热爱护理专业的仅占21.51%,说明护士的职业认同较低,缺乏积极的职业态度。护士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住往存在冲突,社会对护理工作支持不够导致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医院政策维护护士利益少,而一味要求提高护理质量。护士继续深造机会和晋升机会少,成就感低。因此,护士容易产生消极的工作取向,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1.3 护士的人格特征 护士职业倦怠与个人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外向性格的护士个人成就感较高,能应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敢于面对挑战;内向型性格的护士在工作中多表现为焦虑、低自尊、倔强,遇到重大事件常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倔强的护士比较偏执,缺乏同情心,具有攻击性,去个性化程度高[7];低自尊水平的护士人际关系欠佳,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处理不好客观外界环境因素与主观内在因素,致使其面对工作压力时不能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久而久之可引发职业倦怠。 2 对策 2.1 减轻工作负荷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解决管理中的不合理现象。目前因护士严重缺编而导致的工作倦怠感已引起了护理学会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对护士缺编问题已开始立法,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及法规来保护护士的权益。我国在2008年5月12日颁布和执行的《护士条例》中明确指出,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护士的数量不得低于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尚未达到护士配备标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实施步骤,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3年内达到护士配备标准。 2.2 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护理工作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