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

(2016年县级医院版)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K74.100)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和《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2006,25(2)285-294)。

1.肝硬化病史(超声、CT或者腹部MRI明确)。

2.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可伴或不伴HBV DNA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3.排除其他引起肝硬化的原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和《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

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2006,25(2)285-294)。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评估肝硬化为代偿期(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1期:无静脉曲张,无腹水;2期: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3.评估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

4.若HBVDNA阳性,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推荐选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K74.100)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乙肝肝硬化出现炎症活动(ATL 显著升高,伴或不伴胆红素异常)。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胆碱酯酶、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氨;

(3)AFP、CEA、CA199;

(4)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

(5)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6)食管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1)抗HIV、RPR、甲状腺功能。腹部增强CT或MRI;

(2)肝脏瞬时弹性成像;

(3)怀疑肝性脑病者可查血氨等;

(4)发现腹水者,需行腹水诊断性穿刺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

(1)休息,注意血液与体液隔离;

(2)热量供应:30-40kcal/Kg/d,蛋白质0.8-1.2g/kg.d,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针对病因治疗:

存在肝硬化的客观依据时,无论ALT和HBeAg情况,若HBVDNA阳性,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初治治疗推荐选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

酌情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3. 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静脉输注护肝药物、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酌情应用血浆、白蛋白支持治疗等。避免肾损伤药物使用。

4.中医中药。

(八)出院标准。

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经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肝功能严重障碍或进行性恶化,伴失代偿期并发症加重,如不能控制的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出血、肝性脑病等,则退出该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2.经检查发现原发性肝癌,则退出该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K74)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9–10日

26个学科临床路径目录(1010个)

26个学科分册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1 《临床路径释义》主编工作会议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病种的学科分类按国家卫计委1010个病种目录中的出现顺序整理。 ▲标注的病种都是2016年发布的对已有病种的修订版。

目录 1.心血管病分册(共计25个,其中2016年发布10个) (4) 2.呼吸病分册(共计26个,其中2016年发布9个) (5) 3.消化病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27个) (6) 4.血液病分册(共计42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7) 5.肾脏病分册(共计31个,其中2016年发布21个) (8) 6.内分泌病与代谢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9) 7.风湿病与自体免疫病分册(共计19个,其中2016年发布19个) (10) 8.感染性疾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7个) (11) 9.神经内科分册(共计40个,其中2016年发布20个) (12) 10.普通外科分册(共计86个,其中2016年发布39个) (13) 11.神经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15) 12.胸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5个) (16) 13.心血管外科分册(共计20个,其中2016年发布5个) (17) 14.泌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7个) (18) 15.骨外科分册(共计109个,其中2016年发布72个) (19) 16.妇产科分册(共计63个,其中2016年发布48个) (21) 17.小儿内科分册(共计48个,其中2016年发布18个) (22) 18.小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3个) (23) 19.眼科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24)

最新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2016年版)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K74.100)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2006,25(2)285-294)。 1.根据影像学诊断或肝组织病理学诊断,肝脏弹性扫描检查、肝功能生化学、凝血功能以及Child-Turcotte-Pugh评分等检查评估肝脏功能。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证据,或肝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不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2.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可伴或不伴HBV DNA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

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2006,25(2)285-294)。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评估肝硬化为代偿期(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1期:无静脉曲张,无腹水;2期: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3.评估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 4.若HBVDNA阳性,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K74)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乙肝肝硬化出现炎症活动(ATL显著升高伴或不伴胆红素异常)。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胆碱酯酶、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最新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福建省县级公立医院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福建省县级公立医院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按照福建省医改办、卫计委、发改委、财政厅、医保办联合印发的《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医疗卫生改革促进项目福建省实施方案》(闽医改办〔2018〕15号)要求,依据《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国卫医发〔2017〕4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范围 全省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医疗机构类别代码为A100)应按照本方案要求,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其他二级及以上医院可参照执行。 二、目标任务 2018年-2020年,通过在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推行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提高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规范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行为,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到2018、2019、2020年底,全省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出院人数分别占总出院人数比例分别达到15%、35%、50%,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病例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逐年下降。 三、工作内容

(一)建立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 2018年9月底前,各县级公立医院应分别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评价小组和实施小组,按照《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组织实施等工作。建立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包括临床路径运行质量控制、效果评价和绩效考核的具体制度,对各实施小组临床路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保障临床路径工作有序开展。 县级公立医院每年要结合实际,制定医院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工作进度、责任分工等内容。 (二)科学遴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 1. 省卫生计生委在现有125个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的基础上,2018年9月底前,制订75个县级医院临床路径,2019年6月底前,再制订100个左右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确保制定的临床路径病种出院人数覆盖县级医院出院人数的75%以上。 2. 各县级公立医院应根据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医院病例收治情况,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省卫生计生委下发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病种范围内,同步选择确定本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确保2020年底前,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出院人数达到总出院人数的50%以上。 (三)规范细化本土化临床路径

内科临床路径

目录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表单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5)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7)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0) 一、支气管扩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0) 二、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表单 (12)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4) 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4) 二、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表单 (17) 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20) 一、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0) 二、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表单 (23)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26) 第一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ICD-10:I26.001/I26.901) (26) 二、肺血栓栓塞症(低危、中低危)临床路径表单 (28) 三、肺血栓栓塞症(中高危、高危)临床路径表单 (31) 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 (33) 一、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3)

二、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表单 (36)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 (39)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9)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表单 (42) 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 (44) 一、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4) 二、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47) 大肠息肉临床路径 (49) 一、大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9) 二、大肠息肉临床路径表单 (51) 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 (55) 一、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55) 二、轻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表单 (57)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60)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0) 二、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表单 (63) 肝脓肿临床路径 (66) 一、肝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66) 二、临床路径表单 (68) 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 (73) 一、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73) 二、胃恶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 (75)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及表单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K74.100)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2006,25(2)285-294)。 1.根据影像学诊断或肝组织病理学诊断,肝脏弹性扫描检查、肝功能生化学、凝血功能以及Child-Turcotte-Pugh评分等检查评估肝脏功能。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证据,或肝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不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2.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可伴或不伴HBV DNA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二版)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欧洲营养指南》(临床营养2006,25(2)285-294)。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评估肝硬化为代偿期(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按五期分类法评估肝硬化并发症情况,1期:无静脉曲张,无腹水;2期:有静脉曲张,无出血及腹水。 3.评估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 4.若HBVDNA阳性,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硬化(ICD-10:K74)伴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的指征:乙肝肝硬化出现炎症活动(ATL

脂肪肝临床路径标准

脂肪肝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脂肪肝(ICD-10:K79.0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等临床诊疗指南。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小于140g/wk(女性<70g/wk);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征象; 4.可有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脂肪肝疾病编码(K76.0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7-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除详细采集包括近期体质量和腰围变化、饮酒史、药物与肝脏毒性物质接触史以及糖尿病和冠心病家族史外: (1)人体学指标(身高、体质量、腰围)和动脉血压;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3)肝肾功能、血脂(包括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血脂谱); (4)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如果FPG≥5.6mmol/L 且无糖尿病史者则做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5)肝炎病毒标志物筛查:HBsAg(阳性者检测HBV DNA)、抗-HCV(阳性者检测HCV RNA): (6)抗核抗体; (7)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肿瘤标志物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 (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心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EHRA2011年心悸诊疗共识 1.临床表现:主观感觉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由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 2.诊断: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 (1)病史: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心悸的诱因、发作与终止的方式、发作时的频率、伴随症状、既往的疾病史等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如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 (3)实验室检查: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

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4)辅助检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电解质、肌酐、血糖、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 (2)心脏评估:心电图、远程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长程心电图监测; (2)心脏事件记录器 (3)植入式心脏事件检测器; (4)基因检测; (5)电生理检查; (6)结构性心脏病的检查 (7)神经、内分泌检测 (8)负荷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9)冠脉CT或冠脉造影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病因、诱因的处理:处理导致心悸的基础疾病及诱发

消化科疾病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临床路径(6个)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问诊思路——肝硬化失代偿期

标准病人问诊——肝硬化失代偿并上消化道出血 撰写人:黄瑾 1. 介绍自己,寒暄进入沟通的第一步。 您好,我是消化科临床药师,我姓×,请问您贵姓?今年多大年纪了?(注解:要亲切,随和,不能生硬,要让患者一接触就感受到温暖和不抵触。) -姓蔡,今年63岁。 我来了解一下您这次发病的情况,帮助您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几个问题问一下,好吗?(注解:说明来意,争取配合。) -好的。 2. 了解现病史 您这次是怎么不舒服入院的?什么原因来医院看的?(注解:从病人的主要疾苦入手,了解现病史,体现同情心) -呕吐暗红色血液伴胃内容物3次约100ml,解黑便数次。 这个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解患病的时长,最好获得准确的时间。) -08年5月,食欲不振,乏力,呕血。 08年5月,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半时间了,是吧?(注解:重复时间,确认病程)-是的,差不多。 您能不能告诉我每次的呕血量大概是多少?每次呕出物的颜色?是吃得东西还是水样的东西?(注解:对主要病症,要尽量了解细节,作出诊断。) -量约1000ml, 当时还有其他什么不适?(有没有疼痛?心慌?出虚汗?头晕?) -伴乏力、头晕, 后来有没有再发过? -09年8月再次出现呕鲜血,量约500ml。09年10月自觉腹胀且进行性加重,双下肢水肿,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 3. 了解既往史,为综合评估病情,制定给药计划做准备 以前有没有得过其他什么疾病?(注解:一方面为了了解既往病史,一方面开始鉴别诊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肝硬化

高血压有吗?心脏病?糖尿病?(注解:病人没有主动提,这是可以封闭式提问,缩小范围,获得病人的确认。) -没有。 那您的胃病和肝病是怎么发现的?(做了哪些检查?当时诊断的结果是什么?)-09年5月查胃镜提示: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胃底静脉曲张,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腹部B超:肝硬化并腹水,脾大,胆石症,右侧胸腔积液。 这次入院做了哪些检查?(血液?影像?其他?) -11月5日B超:胰腺周围实性结节,考虑肿大淋巴结,肝硬化,脾大,腹腔积液,胆囊继发改变,胆囊结石。 脚有没有肿?皮肤有没有黄?有没有疼痛的情况? -有肿。(顺势检查腿脚肿涨情况。) 生病以来,胃口还好吧?大小便正常吗?体重有什么变化吗?(而不应该问体重有下降吗?) -瘦了2-3斤 4. 了解既往用药史,掌握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上次发现肝硬化时,用了什么药?(没必要问在哪家医院治疗的?但可以问多长时间缓解的?) -09年8月查血色素低至3g以下,予以输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凝血酶粉,速尿,螺内酯,养血饮,心得安,优思弗,天晴甘平(注解:尽量让病人回忆一下主要药物的名字,最好能复述使用的方法,用以判断患者的依从性。有些病人高血压药物使用时用时停,擅自加量都是造成效果不佳的原因。如果患者不能清楚的记得药物名称,可以请他提供病历本等,不得逼问患者,易造成患者反感。) 医生说你有胃溃疡,给你吃什么药治疗了吗?(病比较多,拆解开来,尽量考察病人是否知道每种药用于什么病的治疗。) -吃了洛赛克。 以前有没有对什么药物过敏?有对什么食物过敏的吗? -都没有。 您用过青霉素吗?头孢菌素有没有用过?(注解:患者可能会遗漏,明确指出药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温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湿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 T<2倍正常值、TBI 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HBVM,HBV DNA (3)腹部超声 (4)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病毒变异株、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 (八)治疗方法

64 脾胃科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 鼓胀,因腹部胀大如鼓而命名。临床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部青筋怒张、四肢不肿或微肿为特征。多因黄疽、积聚失治,或感染血吸虫、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病位在肝、脾、肾,属虚实夹杂之证。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12年美国肝病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 1.肝硬化诊断:包括慢性肝脏疾病病史及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证据。 2.腹水(2~3级)的定义:2级腹水指可见明显对称性腹部膨隆的中量腹水;3级腹水指可见显著腹部膨隆的大量或严重腹水。 (三)证候诊断 1.气滞水停证:腹大坚满,叩之如鼓,两胁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 2.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3.肝脾血瘀证:脘腹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4.气虚血瘀证:腹大胀满,撑胀不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小便不利。舌质暗淡,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

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2008杭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3.有肝性脑病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或虽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两项异常,有引起肝

性脑病的诱因,排除其他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 4.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 若患者为肝硬化腹水转肝硬化腹水路径; 若患者为肝硬化肝性脑病转肝硬化肝性脑病路径; 若患者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转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路径。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 一、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ICD-10:K72.903伴K74.1-K74.6/K70.301/K71.701/K76.102/P78.8/A52.7↑K77.0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十二版)。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一、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 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卫生部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 年版)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 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 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 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 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 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 K74+ 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观察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10-29T14:18:42.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宁珠1 殷芳1 杨晋辉2 唐映梅2 郑盛1 [导读] 全球约有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宁珠1 殷芳1 杨晋辉2 唐映梅2 郑盛1(通讯作者) (1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11) (2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病中心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队列研究方法,将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三组,恩替卡韦(ETV)组32例,拉米夫定(LAM)组42例,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凝血酶原时间(PT)、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变化情况。结果 ETV组患者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HBV DNA转阴率优于LAM组和对照组,12周、24周、48周时依次为(59.4%、31.0%、0.0%;84.4%、66.7%、0.0%;87.5%、69.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和48周ETV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47.6%,23.8%;52.4%,38.1%)与对照组(0.0%、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 明显下降,肝纤维化指标改善,Child-Pugh计分下降,在24和48周,ETV组和LAM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Child-Pugh计分等。【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恩替卡韦拉米夫定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128-03 目前,全球约有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在我国,又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与乙型肝炎有关的肝脏疾病。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影响全身的慢性疾病,研究表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序的HBV复制,抑制病毒复制是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1]。恩替卡韦(ETV)是高效抗病毒口服核苷类似物,其对HBV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2]。本研究应用ETV和拉米夫定(LAM)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了抗病毒治疗的对比观察,并以同期保肝治疗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感染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8例,男65例,女33例,年龄35-72岁,平均47.8±10.2岁,临床诊断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修订版)》的标准[3],所有患者HBV DNA≥104拷贝/ml,采用队列研究,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和意愿分为三组:ETV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36-60岁,平均49.9±11.3岁,其中HBeAg阳性21例,抗-HBe阳性11例;Child-Pugh分级A级5例,B级20例,C级7例。LAM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39-72岁,平均45.7±8.5岁,其中HBeAg阳性25例,抗-HBe阳性17例;Child-Pugh分级A级9例,B级24例,C级9例。对照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38-66岁,平均46.9±12.6岁,其中HBeAg阳性18例,抗-HBe阳性6例;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15例,C级3例。排除标准:患者均无肝肾综合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肝细胞癌(HCC),6个月内未接受免疫调节或抗病毒治疗。治疗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治疗方法对照组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休息、合理饮食、保肝退黄、血浆、蛋白支持、利尿、抗感染等内科综合治疗。ETV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片(博路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5mg,1次/d,口服。LAM组:加用拉米夫定片(贺普丁,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100mg,1次/d,口服。ETV组和LAM组治疗48周。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观察项目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HBV DNA水平(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血清PCⅢ、CⅣ、LN、HA等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胆脾B超和Child-Pugh计分、药物不良反应等。肝肾功能检测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罗氏公司Light Cyle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仪,试剂盒购自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下限为500拷贝/ml。HBV血清标志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购自深圳华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购自上海海研医学生物技术中心。 四、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数进行描述,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一、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ETV组和LAM组治疗后肝功能及Child-Pugh计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ETV组ALT、AST水平在12周和48周明显下降并低于LAM 组,两组比较P<0.05(表1)。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HBVM阴转率变化情况(表2) 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 ETV组、LAM组和对照组治疗前HBV DNA水平分别为:(6.6±1.0)、(6.5±1.0)和(6.6±1.2)log10拷贝/m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三组HBV DNA水平分别为:(3.1±1.2)、(2.8±1.1)和(2.8±1.0)log10拷贝/ml;(4.2±1.3)、(3.6±1.1)和(3.5±1.0)log10拷贝/ml;(6.5±1.2)、(6.4±1.3)和(6.3±1.6)log10拷贝/ml。ETV组在各时间点低于L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1;t=2.28、2.44,P<0.05),ETV组、LAM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6、8.78、7.87;5.76、6.99、6.28,P<0.01)。 四、三组患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指标变化(表3)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Child-Pugh计分比较(X±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