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

2014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
2014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知识

第一章总论

一般认为:统计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

统计的涵义:1.统计工作、2.统计资料、3.统计学。

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

随着研究的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也会有所不同。

完整统计指标:时间、地点、名称、数值、计量单位。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概念。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工种

数量标志的具体数值是标志值,也称变量值。可以变换的数量标志成为变量,用来描述个体。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1、有许多的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互换关系。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总体的同质性和个体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离散变量的数值只能用整数表示;连续变量的数值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年龄就是连续变量。

统计工作的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前提。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整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统计的认识过程: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第二章统计调查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为2种:

1、对原始资料的搜集

2、对次级资料(又称文案资料)的搜集

以原始资料为主。

原始资料是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次级资料(文案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

统计调查的3个要求:1、准确性,2、及时性;3、全面性。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范围分成:

1、全面调查

2、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分为: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非概率抽样)、典型调查和概率抽样。

按调查登记时间分为:连续调查(时期)和不连续调查(时点)。

连续调查(4种时期):人口出生数、人口死亡数、产品产量、产品销售量。

不连续调查(5种时点):人口数、设备数、库存数、土地面积、城乡居民储蓄金额。

时期的特点:

1、各期数值可以相加。

2、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

时间越长、数值越大。

3、数值通过连续调查所得。

时点的特点:

1、各期数值不可以相加。

2、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无关。

3、数值通过一次性调查所得。

农业普查10年一次,尾年为6;

人口普查10年一次,尾年为0;

经济普查5年一次,尾年为3、8。

统计报表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报告制度。

调查对象是调查总体。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总体中的个体。

报告单位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如果调查单位能提交调查资料,即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一致;但如果查出勤、工资等则不一致。

当调查的资料是时点现象时,调查时间就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点。

调查期限: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或调查登记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的特点:

1、样本的抽取方式按随机原则进行;(原则)

2、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可以计算的;

3、可以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情况。(作用)

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分为4种: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

3、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

4、整群抽样

分层抽样误差最小。

有些现象调查只能采取概率抽样(判断:√)

钢铁企业的钢铁产量是重点调查。

影响误差的3因素:

1、样本单位数目

2、个体标志变动程度

3、抽样方法

产生登记误差的原因:计量错误、计算错误、记录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编码错误。

登记误差可以避免,是不可测的。

抽样调查必然产生误差,但这种误差是已知的,并可以计算控制的。

控制代表性误差的3种方法:1、随机原则

2、调整样本容量

3、改进抽样调查方法

面谈访问:入户访问、街上拦截

统计台账是汇总资料的账册。分为进度台账和历史台账

统计台账的设置(3级):厂部、车间、班组。

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编制统计报表。

统计整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统计整理的内容:

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2、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

3、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统计分组的3原则:科学、完整、互斥

统计分组:相同者合并、不同者分开。

统计分组的关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划分各组界限时,要保证组内同质性和差异性。

简单分组是按一个分组标志进行的分组。

复合分组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层叠起来。

统计分布(又称分配数列)2要素:所分的组和次数(频数/个体单位数)

组距=(同组的)上限-下限

(闭口组)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组距×组数

连续变量只能编制组距数列;离散变量,个数较少时编制单距数列,个数较多时编制组距数列。

考试成绩60分以下也属于等距数列。

闭口组组中值=(上限+下限)/2

缺下限开口组中值=本组上限-邻组组距/2

缺上限开口组中值=本组下限+邻组组距/2

在组距数列种,连续变量相邻两组上、下限重合时,数值记录在相邻的下限(即数值较大的那组)中。离散变量需间断。

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或100%

组数和组距成反比。

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图示法

直方图反映各组的频率。

频率最高的曲线叫正态分布曲线。如学生的成绩、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商品市场价格。

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指数。

总体和分组名称称为主次,指标名称和数值称为宾词。

按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总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分为: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

质量指标指数分为:价格指数、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和标志变异。(前三者为综合指标)总量指标按内容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总体单位总量必须用整数表示,不能用金额表示,人数也不是。

实物单位: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数/计划数×100%

2种强度相对指标:

1:商业网点密度=万人/每家商店(逆指标)或每家商店/万人(正指标)

2:医疗网点密度=万人/每家医院(逆指标)或每家医院/万人(正指标)

平均指标的特点:抽象性、代表性、数值不随总体范围大小影响

简单算术平均数=Σx/n

加权算术平均数=Σxf/Σf

标准差σ=

加权式标准差σ=

标准差系数= ×100%

掌握各组的标志值和各组的标志总量及总体总量的条件下,则用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常用的变异指标: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又称离散系数)。

标准差系数越小,代表性越大。

方差开二次方就是标准差。

第五章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2要素:时间、指标数值。

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的关键和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时期序列:Σa/n

时点序列:Σaf/Σf

首末折半法/简单序时平均数:(时间间隔相等)

加权序时平均数:(时间间隔不相等)

累计增长量=a n-a1

平均增长量=a n-a1/n-1

定基发展速度=a/a1

环比发展速度=a/a n-1(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平均发展速度= (水平法)

平均增长速度= -1

如果环比发展速度有负数或0,才用累计法。

平均发展速度= (累计法)

第六章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按研究对象分为:总指数和个体指数。

统计指数按对比场合分为:静态指数和动态指数。

编制综合指数明确2概念:1、指数化指标;2、同度量因素。

指数化指标是编制综合指数所要测定的因素。

1、销售量综合指数,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

销售量综合指数=Σp0q1/Σp0q0

由于商品销售量变动而影响的销售额:Σp0q1-Σp0q0

2、商品价格综合指数,商品销售量固定在报告期。

销售量综合指数=Σp1q1/Σp0q1

由于商品销售量变动而影响的销售额:Σp1q1-Σp0q1

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形式,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指数体系的作用:

1、可以进行指数间的互相推算;

2、可以测定各种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反映各项事务综合变动的指数体系及绝对增减量(销售额)关系式为:Σp1q1/Σp0q0

Σp1q1-Σp0q0

采购经理价格指数(PMI)是检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

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设在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质量抽查工作。

对那些没有主管部门或有主管部门但没有统计基础的统计调查单位,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

我国的统计单位包括: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

法人应具备:1、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统计单位遵循在地统计原则。

统计报表填报单位为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需在2000万及以上,零售业法人单位为500万及以上。

GDP是总量指标。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其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按月度统计。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

CPI调查对象分为8大类。

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型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

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单位GDP能耗由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计算而得。

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可以从供应和消费两个角度进行。

核算原则: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得重复计算。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

薯类以5:1折算粮食。

第九章统计标准

统计分类标准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

统计分布类标准适用于各类统计调查。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并实施了《组织局构代码管理办法》

由8为本体代码和1为校验码组成。

由技术监督部门制作。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2011年11月1日实施。

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

行业分类标准分为20类。

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乡、镇一级区划代码7-9位,居委会、村委会一级区划代码10-12位。城、乡划分代码由17位组成。

《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适用于法人企业或法人单位。

划分大中小微企业3标准: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资产总额。

小、微企业:营业收入、从业人员。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3大类,18中类。

国有控股:投资双方各占50%;或实收资本虽未大于50%,但根据规定拥有且也实际控制权。

第十章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经济普查年份,采用全面调查。非经济普查年份,采用重点调查。

产业活动单位是本部的,如果没有法定代码,第九位校验码填“B”。

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单位,以领导为主的一方来划分中央属或地方属。

会计标准类别:1.企业会计制度、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3.行政单位会计制度、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5.其他(多选)

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实习生;

3、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在岗职工不包括:

1、劳务派遣人员;

2、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新建企业月平均人数:成立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日历天数

工资总额分为:1.基本工资、2.绩效工资、3.津贴补贴、4.其他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

入股分红不属于绩效工资。

财务统计是链接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桥梁。

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

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的土地,未销售前均属于存货。

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

税金不包括个人所得税。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应交增值税是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税金。

GDP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之和。

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工业总产值原则:工厂法原则。

农、林、牧、渔总产值采用产品法计算。

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价所得的差额就是毛利。

考试所需文具:

计算器

2B铅笔2支

铅笔刀

橡皮

签字笔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是指在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的总称。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可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个体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的过程。

统计资料的整理,属于统计工作的第三阶段。统计整理介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之间,在统计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统计调查阶段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它实现从个体的标志值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

统计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来认识其性质的认识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一量一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点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一般分为两种: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对次级资料的搜集。

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总之,它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这要根据实际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来确定。如,在对全市百货商场进行的调查中,每个百货商场是调查单位也是报告单位。又如,在某单位台式计算机使用状况的调查中,某单位所有的计算机是调查对象,某单位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一个调查单位,而每一台计算机的使用者则是报告单位。

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组,其中每个组称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对抽到的群内的每个单位都进行调查,而对未抽中的群不做调查。

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产生登记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算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编码错误,以及因被调查者虚报、瞒报以及统计调查方案规定不明确而导致的误差等。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登记误差。登记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是不可测的。

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1、控制登记误差;2、控制代表性误差。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指按照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更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其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调查资料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统计整理的步骤:1、设计和编制统计整理方案;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3、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4、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将整理出来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或绘制成统计图,简明扼要地反映现象的数量特征。

统计分组的方法:一、选择分组标志: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2、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3、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二、划分各组界限。

统计分组体系:1、简单分组和平行分组体系;2、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

组距式数列又可以分为等距式分组和不等距式分组,还可以分为开口式分组和闭口式分组。

1、组距与组数。组距=上限-下限。3、组限与组中值。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叫组中值,

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

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下一组,即“上限不在组内”,即包小不包大。

首组开口组的“虚拟”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虚拟”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图示法:1、直方图是用来表示统计分布的一种统计图。

动态相对指标1、比较相对指标如将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与世界各国同类指标对比,可以反映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

中位数是指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照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

方差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数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用西葛码的平方表示。

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大,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小;反之,标准差愈小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大。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是指将同一总量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序列。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各时间达到的绝对水平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总量指标时间序列也可以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由于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我过2001-2010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数列就是一个时期序列。我过2001-2010年期间年末人口数数列就是一个时点序列。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编制综合指数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一是“指数化指标”,二是“同度量因素”。

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它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两种。

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1、用综合指数变形权数编制;2、用固定权数编制;

加权算术平均数也可以用固定权数(W)编制。

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1、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同。综合指数是指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而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平均”。所谓“先对比”是指先通过对比计算个体指数:k q=q1 / q0或k p=p1 / p0;;所谓“后平均”则是将个体指数赋予适当的权数q1 q0或p1 p0,加以平均得到总指数。

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反映、指导和监督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计报告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它可以称之为统计的议论文或说明文。

统计报告的特点:1、科学性;2、实用性;3、专业性;4、时效性;

统计报告的分类:1、按其所分析的部门来分;2、按其所分析的范围来分;3、按其所分析的深度来分;

统计报告按其所分析的深度来分,统计报告可分为综合统计报告、专题统计报告。

搜集资料基层统计人员在撰写统计报告时应主要以其所填报的统计报表为主要资料来源,同时结合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为满足地方需要,对其执行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表式、内容、统计标准、调查范围和调查频率进行补充,形成新的统计调查方案,也属于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视同法人单位: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凡视同法人单位独立报送统计数据的分支机构,其上级法人单位(总部)的统计数据不再包括该分支机构的统计数据。

统计原则: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及重点服务业法人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按照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简称工业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进行修订,2011年第三次修订。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得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码为基础,在12位区划码后面延拓5位代码组成17位代码。

在经济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单位统计的方法未作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

开业(成立)时间改制企业的开业时间按原成立时间填写;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1、基本工资也可称为标准工资,合同工资,谈判工资。

2、绩效工资也可称为效益工资,业绩工资。

3、工资性津贴和补贴指本单位制定的员工相关工资政策中,为补偿在岗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津贴,以及为保证其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的物价补贴。

4、其他工资指上述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三类工资均不能包括的发给在岗职工的工资,如补发上一年度的工资等。

固定资产合计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销售费用指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对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统计一般称为国民经济核算,其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之和。增加值也称追加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

生产方法生产增加值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增加值,即从货物和服务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货物和服务的总成果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而得到的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总产值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期末初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是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在经济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

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方法为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

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增加值,公式生产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第一章总论

一、单选题

1.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

A.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

B.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D.统计分析报告与统计预测模型

2.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A.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解析:总体的基本特征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

3.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解析:总体单位是个体,是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身高

B.工资

C.年龄

D.文化程度

解析: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数量标志能用数值表示。

5.统计工作的基础是()。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解析:统计设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调查是基础,统计整理是介于调查和分析乊间承上启下的左右,统计分析是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活动。

6.统计的认识过程是()。

A.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

B.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

C.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再到定量认识

D.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

A.总体

B.总体单位

C.标志

D.变量

E.指标

2.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A.商品零售额

B.工龄

C.计划完成百分数

D.合同履约率

E.企业经济类型

解析:企业经济类型是品质标志。合同履约率可用数量来区分,是数量标志。

3.下列各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全国总人口

B.年龄

C.平均工资

D.钢铁产值

E.某市三资企业个数

解析:离散变量一般只能取整数,只能用计数的方法取得。

4.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

A.统计设计

B.统计预测与决策

C.统计调查

D.统计整理

E.统计分析

解析:统计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5.总体的基本特征有()。

A.同质性

B.大量性

C.差异性

D.相对性

E.绝对性

解析:总体的基本特征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单选题

1.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所谓原始资料是指()。

A.统计部门掌握的统计资料

B.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C.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取得的预测数据

D.统计年鉴或统计公报上发布的资料

解析:原始资料(初级统计资料),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反映调查单位的统计资料。

2.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原始资料与次级资料的关系是()。

A.次级资料是从原始资料过渡来的

B.二者不相干

C.原始资料就是次级资料

D.次级资料质量上次于原始资料

3.统计调查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之分,它们划分的标志是()。

A.是否进行登记、计量

B.是否按期填写调查表

C.是否制定调查方案

D.是否对所有组成总体的单位进行逐一调查

4.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调查,因此,下述调查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就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B.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C.到某棉花生产地了解棉花收购情况

D.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复查

5.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下述调查中属于连续调查的是()。

A.每隔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B.对2006年大学毕业生分配状况的调查

C.对近年来物价变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D.按旬上报钢铁生产量

二、多选题

1.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种类,下列各项畔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全面统计报表

E.定期调查

解析:定期调查有全面和非全面,一般大型的全面调查都是定期的。

2.制定一个周密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有()。

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对象

C.确定标志性质

D.确定资料的使用范围

E.确定调查项目

3.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

A.全面调查方法

B.报告法调查

C.经常性调查方法

D.一次性调查方法

E.快速调查方法

4.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属于()。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E.非全面调查

5.重点调查是一种()。

A.统计报表制度

B.非全面调查

C.就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D.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的调查方法

E.能够大致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方法

一、单选题

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

B.总体标志

C.一总体与它总体

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

解析: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同一性中存在的特殊性。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A.组中值

B.组距

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解析: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3.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解析:性别分组时按品质标志进行的分组,其他几个都是按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

A.变量值的大小

B.组数

C.组中值

D.组距

解析: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使用什么样的数量作为数量界限。

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品质标志分组

D.平行分组

解析:简单分组是对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分组标志进行的分组。

二、多选题

1.统计分组是将统计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若干部分的统计方法。它()。

A.是统计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B.是在统计总体内部进行的

C.是在统计总体之间进行的

D.对总体而言是分

E.对个体而言是合

解析:统计分组是对一个总体在内部进行的,不是不同总体乊间的。

2.统计分组有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两种,下列人口总体分组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

A.按性别分组

B.按年龄分组

C.按文化程度分组

D.接收入水平分组

E.按居住地区分组

解析: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区都是品质标志。

3.对一些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为80%~100%.第二组为100% ~120%,第三组为120%以上,则会()。

A.若将上述各组组别及次数依次排列,就是变量分布数列

B.该数列的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所以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

C.此类数列只能是等距数列,不可能采取异距数列

D.各组的上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100%应归第一组

E.各组的下限分别为80%、100%、120%,某企业计划完成100%应归第二组

解析:C的错误在于变量数量可以使等距的,也可以是异距的。D的错误在于给出的几个数是下限,不是上限。

4.下列分组中,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

A.企业按所有制分组

B.企业按产值分组

C.企业按工人数分组

D.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E.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

解析:产值、工人数、计划完成程度是数量标志;所有制、隶属关系是品质标志。

5.统计分组是()。

A.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

B.在统计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量分类

C.将同一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组

D.把总体划分为一个个性质无关的、范围更小的总体

E.将不同的总体划分为性质不同的组

解析:统计分布的实质是把总体的全部单位按某标志所分的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列,是根据标志的不同划分的。

6.在次数分配数列中,()。

A.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B.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00

C.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D.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E.频率又称为次数

解析:在次数分配数列中,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正比;各组的频率乊和等于1;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乊和等于1;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频次又称为次数。

一、单选题

1.统计指标反映的是()。

A.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B.总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C.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

D.个体现象的社会特征

解析: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2.总量指标()。

A.能从无限总体中计算出来

B.数值大小与总体的范围无关

C.与数学中的绝对数是一个概念

D.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解析:数量指标(外延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它用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示,幵有计量单位。数量指标的数值随总体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3.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绝对数

B.绝对数和相对数

C.绝对数和平均数

D.相对数和平均数

解析:质量指标(内涵指标),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常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

A.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B.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C.基期指标和报告期指标

D.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解析:按反映总体现象的时间状态不同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5.统计指标体系是由()。

A.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

B.若干个相互矛盾的指标组成的整体

C.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组成的整体

D.若干个相互限制的数量指标组成的整体

解析: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二、多选题

1.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钢材消耗量

C.商业网点密度

D.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E.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解析:CE是相对指标。

2.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

A.生活质量

B.2001年~2005年原煤产量87.4亿吨

C.某家庭年收入5万元

D.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

E.空气污染

解析:统计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具有同质事物的可量性和量的综合性。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BD。

3.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

A.百分数

B.千分数

C.系数或倍数

D.成数

E.复名数

4.时期指标的特点是()。

A.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B.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C.某时期的指标数值与该期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D.某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该期时间长短无关

E.更长时期的指标数值可通过连续相加得到

解析:BD 是时点指标的特点。

5.下列属于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有()。

A.企业数

B.利润总额

C.产品销售收入

D.固定资产原值

E.工资总额

解析:企业数是总体的单位总量。其他几个是总体标志总量。

第五章时间数列

一、单选题

1.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解析:时期数列特点(1)可加性。(2)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所属时期长短有关,时期愈长,指标数值越大,时期愈短,指标数值愈小。(3)指标数值采用连续登记方式。

2.在时间序列中,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的是()。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解析:发展水平可作为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基础。

3.已知各时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A.水平法

B.累计法

C.两种方法都能采用

D.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解析:几何平均法也称水平法,是一定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速度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已知各时期发展水平乊和与最初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只能用累计数做,是累计法。

4.已知最初水平,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

A.水平法

B.累计法

C.两种方法都能采用

D.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解析:已知最初水平,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可用水平法,即最末水平除以最初水平在用时期数开方。

5.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A.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1.

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C.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的平方根

D.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解析: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二、多选题

1.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采用的指标有()。

A.发展水平

B.发展速度

C. 增长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E.平均增长速度

解析: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采用的指标是速度指标,不是水平指标。

2.编制时间序列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B.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C.指标数值的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D.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

3.定期增长速度等于()。

A.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B.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1

D.定基发展速度减1

E.逐期增长量分别除以基期水平

解析:定期增长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1,也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1、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4.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方的数是()。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定期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D.基期发展水平与报告期发展水平之比

E.总速度

解析: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方的数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乊比、也就是总速度。

5.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就可计算()。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定期发展速度

D.逐期增长量

E.累计增长量

解析: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是定基发展速度,再以时期数开方,是平均发展速度。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单选题

1.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数是()。

A.质量指标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

解析: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的变动程度。

2.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称为()。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解析:总指数是综合反映某种事物包括若干个别事物总的变动情况。

A.25%

B.2%

C.75%

D.20%

解析:总指数=数量指数*质量指数,即(1+50%)=(1+25%)*X,得出X=150%/125%=120%,即提高了20%。

4.若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

A.增长

B.降低

C.不变

D.与物价上涨幅度一致

解析:总指数=数量指数*质量指数,销售额持平即总指数为100%,物价上涨,即质量指数大于100%,销量指数则要小于100%,所以销量指数会降低。

5.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解析: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二、多选题

1.综合指数()。

A.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B.可变形为平均指数

C.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

D.是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而得到的指数

E.是对两个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总指数

解析: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可变形为平均指数、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

2.平均指数()。

A.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B.是计算总指数的唯一形式

C.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D.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指数形式

E.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来使用

解析:计算总指数的形式有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3.三种商品的综合价格指数为105%,其绝对影响为68万元,这表明()。

A.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5%

B.由于价格上涨使销售额增长5%

C.由于价格上涨使居民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多支出68万元

D.由于价格上涨使商店在一定销售量条件下多收入68万元

E.报告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绝对差额为68万元

解析:三种商品的综合价栺指数为105%,其绝对影响为68万元,这表明三种商品的价栺平均上涨5%、由于价栺上涨使居民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多支出68万元、由于价栺上涨使商店在一定销售量条件下多收入68万元。

4.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解析:成本指数和物价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

5.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解析:成本指数和物价指数是质量指标指数。

6.编制综合指数首先必须明确的概念有()。

A.指数化指标

B.同度量因素

C.数量化指标

D.权数

E.指标间的数量关系

解析:编制综合指数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即指数化指标和同度量因素。

第七章统计报告

一、单选题

1.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用于对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反映、指导和()。

A.监督

B.掌握

C.调控

D.总结

解析: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用于对社会、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反映、指导和监督。

2.统计报告描述统计分析结果的工具主要是文字和()。

A.表格

B.图形

C.数据

D.案例

解析:统计报告描述统计分析结果的工具主要是文字和数据。

3.统计报告实用性的前提和条件是()。

4.在撰写统计报告时,要有机地结合统计数据和()。

A.统计案例

B.统计方法

C.统计语言

D.统计指标

解析:在撰写统计报告时,要有机地结合统计数据和统计语言。

5.统计报告分为一产、二产、三产,其划分标准是()。

A.所分析的范围

B.所分析的部门

C.所分析的深度

D.所分析的时间

解析:统计报告按所分析的部门分为一产、二产、三产。

二、多选题

1.统计报告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下列属于其自身的一些文体特点是()。

A.科学性

B.全面性

C.实用性

D.专业性

E.时效性

解析:统计报告其自身的一些文体特点是科学性、实用性、专业性、时效性。

2.统计报告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

A.数据的采集方法

B.数据的整理方法

C.数据的分析方法

D.数据的推算方法

E.数据的预测方法

解析:采集方法是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方法,不是分析的方法。

3.统计报告按其所分析的范围来分,可分为宏观统计报告和微观统计报告,下列属于微观统计报告的有()。

A.生产统计报告

B.综合统计报告

C.专题统计报告

D.劳工统计报告

E.销售统计报告

解析:综合统计报告和专题统计报告是按所分析的深度来划分的。

4.撰写统计报告需要每个作者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包括()。

A.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B.了解现行法律、政策和客观环境

C.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D.熟知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E.具备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5.撰写统计报告的具体步骤包括选题定向、收集资料、标明观点和()。

A.谋篇布局

B.遣词造句

C.润色修改

D.规划结构

E.总结归纳

解析:撰写统计报告的具体步骤包括选题定向、收集资料、标明观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润色修改。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一、单选题

1.统计报表制度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权威性

和()。

A.具体性

B.有效性

C.法规约束性

D.统一性

解析:.统计报表制度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法规约束性。

2.统计报表制度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这样分类是按照()。

A.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

B.统计调查单位的不同

C.统计调查性质的不同

D.统计调查地点的不同

解析:按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和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别。

3.周期性普查通常是为了详细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属于()。

A.重点调查

B.全面调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解析: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周期性普查是全面调查。

4.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的部门是()。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

C.政府综合统计机构

D.地方各级政府

解析: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5.地方普查机构要聘用或抽调具有相关专业和统计业务素质的人员担任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负责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

普查指导员证或()。

A.调查员证

B.统计从业资格证

C.统计师证

D.普查员证

解析:方普查机构要聘用或抽调具有相关专业和统计业务素质的人员担仸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考核合栺后,颁发普查指导员证或普查员

二、多选题

1.统计报表制度关于统计制度方法要素作出了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主要包括统计指标、统计表式、统计对象和()。

A.统计范围

B.调查时间

C.调查地点

D.调查方法

E.调查频率

解析:统计报表制度主要包括统计指标、统计表式、统计对象、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

2.2003年,我国对国家普查项目及其周期安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

A.农业普查

B.人口普查

C.经济普查

D.工业普查

E.基本单位普查

解析:我国2003年调整后的普查项目包括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

3.企业一套表在组织实施上实行的方式是()。

A.统一布置

B.统一上报

C.集中采集

D.集中处理

E.集中管理

解析:企业一套表在组织实施上实行的方式是统一布置和集中采集,直接采集同步共享。

4.企业统计指标元数据标准规定和定义了统计指标的()。

A.定义属性

B.基本属性

C.单位属性

D.管理属性

E.数据属性

解析:企业统计指标元数据标准规定和定义了统计指标的基本属性、管理属性、数据属性三方面。

第九章统计标准

一、单选题

1.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一般发布形式是国家标准或()。

A.统计标准

B.地方标准

C.国际标准

D.信息标准

解析: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

2.统计分类标准是由专家起草,经有关部门反复协商一致后,由主管部门发布实施的,依据的基础是科学理论和()。

A.专家经验

B.政府规定

C.常用习惯

D.社会实践

解析:统计分类标准是以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由专家起草,经有关部门反复协商一致后,由主管部门发布实施的,因此它体现了科学性。

3.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由本体代码和校验码组成,其中本体代码有八位,校验码有()。

A.一位

B.二位

C.三位

D.四位

解析: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由八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本体代码和一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校验码组成。

4.单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该

证书的制订部门是()。

A.统计部门

B.质监部门

C.质检部门

D.技术监督部门

解析: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发布幵于2009年实施了《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

5.统计用区划代码的位数为()。

A.10

B.12

C.16

D.18

解析: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6位代码组成。县以下区划代码由7—12位代码组成。

6.为了全面完整地反映我国区划情况,以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国家统计局规定了村级区域的编码规则,用统计用区划代码的10 ~12

位表示()。

A.省(自治区、直辖市)

B.县(区、市、旗)

C.乡、镇(街道办事处)

D.居委会、村委会

解析:国家统计局规定了村级区域的编码规则,用3位代码表示居委会、村委会,即统计用区划代码的10 ~12位代码。

二、多选题(共4题,共8.00分)

1.随着统计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统计信息的

()。

A.质量

B.类型

C.传递方式

D.加工深度

E.速度

2.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和()。

统计法基础知识第四章 统计从业资格证 章节习题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统计法基础知识:第四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第二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 A.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B.保守国家秘密统计资料 C.为领导决策服务 D.进行统计调查时出示工作证件 【答案】A 2.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的职权,不受侵犯。 A.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 B.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报告 C.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监督 D.统计调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 【答案】A 3.统计人员有权()。 A.对违反统计法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罚款 B.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改正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c.公布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任何资料 D.对不真实的统计资料自行修改 【答案】B 4.下列各项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人员只要自己不弄虚作假,对下级报来的统计资料原原本本进行汇总,并将汇总统计资料报送上级,就可以不对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B.统计人员对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不能拒绝、抵制,但应当向上级统计部门报告 C.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D.统计人员在入户调查时必须出示工作证件,在其他统计调查中可以不出示工作证件 【答案】C 5.下列各项属于统计专业职务的是()。 A.总统计师 B.统计局长 C.统计调研员 D.统计员 【答案】D 6.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实施机关是()。 A.国家统计局 B.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C.地市级统计局 D.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答案】B 7.关于部门统计工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不设统计机构而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 C.政府有关部门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设统计机构而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的,应当指定统计负责人 【答案】A 8.统计调查对象中,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是 ()。 A.法定代表人 B.统计负责人 C.会计人员 D.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 【答案】D

2018年初级统计基础知识章节试题及答案之第一章总论含答案

2018年初级统计基础知识章节试题及答案之第一章总论含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涵义是指( C )。 A.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 B.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D.统计分析报告与统计预测模型 2.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D )。 A.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3.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B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D )。 A.身高 B.工资 C.年龄

D.文化程度 5.统计工作的基础是( B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6.统计的认识过程是( D )。 A.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 B.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 C.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再到定量认识 D.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7.一个总体( D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可以有多个标志 C.只能有一个指标 D.可以有多个指标 8.某职工月工资为1800 元,“工资”是( 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变量值 D.指标 9.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 A )。

A.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 B.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 C.内容与本质 D.时间先后 10.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人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 D )。 A.每个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C.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 ABCDE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一.doc

1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20道题将其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 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 A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工业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3通过调查鞍钢、宝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拟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 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4下列资料属于原始记录的是( )。 A统计台账 2 B个人生产记录 c汇总表 D整理表 5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6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 132560亿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 次为( )。 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7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 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 A11 B10 C7.1 D 7 8在商品销售额指数体系中若物价指数上涨销售额指数持平则销售量 3指数( )。 A.上升 B.下降 c.持平 D.无法判断

2018初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自测习题(二)

2018初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自 测习题(二) 2018初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自测习题(二) 1.我国近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帐户上出现较大的顺差,这主要是由于()顺差造成的。 A.货物贸易 B.服务贸易 C.资本往来 D.金融往来答案:A 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总差额”等于() A.储备资产增减额的相反数 B.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帐户差额 C.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 D.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合计数减借方合计数 答案:A 3. 某城镇从业人员11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3万人,则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A. 2.5% B.大于2.5% C.小于2.5%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释:失业率=失业人口数/经济活动人口数=3/(117+3)×100%=2.5%,故选A 4. 张生户口登记地为安徽W县,今年春节后到北京市打工半年以上,后又转到上海市继续打工,到年末进行人口登记时,张生应统计为( )。 A.安徽W县的常住人口 B.北京市常住人口 C.上海市常住人口 D.上海市暂住人口 答案:C 解释:常住人口是指以该地区为经常居留的人口,或者说是长期(通常是半年以上)居留于该地区的人口。 5.标准化处理是将变量值转化为数学期望为O,方差为1的标准化数值,其变量服从的分布是()。 A.正态分布 B.二项分布 C.指数分布 D.任何分布 答案:A 解释:只有在正态分布下,才能进行标准化处理。 6.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A.取得系统完善的有关资料 B.掌握统计年鉴和各种普查资料

C.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D.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答案:A 7.对企业产品质量下降问题的分析,运用的是()。 A.宏观经济分析 B.专题分析 C.综合分析 D.微观经济分析答案:B 解释:专题分析是指对某一个专门问题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使某项重大问题、关键性或紧迫性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8.在下列叙述中,采用推断统计方法的是( )。 A.用饼图描述某公司员工的年龄构成 B.某日从某化肥厂随机抽取了100袋化肥,用这100袋化肥的平均重量估计这天生产的所有袋装化肥的平均重量 C.一个城市在1月份的平均工资 D.反映大学生统计学成绩的条形图 【答案】B 【解析】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ACD属于描述统计。9下面变量中属于顺序变量的是( )。 A.性别 B.天气温度

统计基础知识第四章综合指标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综合指标 一、单项选择题 1.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 B )(2012年1月) A.时间指标和时点指标 B.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C.时期指标和时间指标 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2.计算相对数的平均数时,如果掌握了分子资料而没有掌握分母资料,则应采用( C )(2012年1月)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调和平均数 D.算术平均和调和平均都可以 3.某企业今年计划劳动生产率比去年提高10%,而实际却提高了5%,则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D )(2011年10月) A.5% B.50% C.-5% D.95.45% 4.某企业计划2008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但实际产值完成了5500万元,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 D ) (2011年1月) A.10% B.90.9% C.100% D.110% 5.强度相对指标表现出的两种形式是指( B ) (2011年1月) A.复名数和无名数 B.有名数和无名数 C.复名数和单名数 D.重名数和单名数 6.第一批产品不合格率为1.5%,第二批不合格率为2%,第三批不合格率为4%,第一批产品占总数的40%,第二批占20%,则这三批产品的平均不合格率为( B ) (2011年1月)A.1.5% B.2.6% C.4.5% D.5.1% 7.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是( C ) (2010年10) A.意义有本质的不同 B.适用条件不同 C.对离差的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D.反映了变异程度的不同 8.某企业计划2008年产值达到5500万元,但实际产值完成了5000万元,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 B )(2010年1) A.10% B.90.9% C.100% D.110% 9.第一批产品不合格率为1%,第二批不合格率为1.5%,第三批不合格率为2%,第一批产品占总数的35%,第二批占40%,则这三批产品的平均不合格率为( B )(2010年1) A.1.5% B.1.45% C.4.5% D.5.1% 10.如果所有标志值的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5,而标志值仍然不变,那么算术平均数( A ) (2010年1) A.不变 B.扩大到5倍

2018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章节预习试题: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含答案

2018年初级统计师基础知识章节预习试题:第三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律规定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配备(),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A.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B.乡、镇统计站 C.独立的统计机构 D.乡镇统计网络 【答案】A 【解析】最新修订的《统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2.各业务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统计工作,只能由()来承担。 A.国家统计机构 B.部门统计机构 C.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 D.民间调查机构 【答案】B 【解析】各业务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所必需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统计工作,只能由部门统计机构来承担,及时为部门决策和管理提供服务,同时完成好国家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 3.《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

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人员。 A.行政领导 B.行政管理 C.统计责任 D.专业技术 【答案】B 【解析】统计负责人,是指代表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履行《统计法》规定职责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设统计机构的部门或单位,一般应由具备统计专业职务条件的人担任统计负责人。统计负责人要由所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指定,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机构备案。 4.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是企业事业组织统计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根据多年统计实践经验,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基础建设有两个重点: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一章知识小结

附加知识: 排列组合知识小结: 一、计数原理 1.加法原理:分类计数。 2.乘法原理:分步计数。 二、排列组合 1.排列数(与顺序有关): )(),1()2)(1(n m m n n n n A m n ≤+---=Λ !n A n n =,n A A n n ==10,1 如:25203456757=????=A ,12012345!5=????= 2.组合数(与顺序无关): !m A C m n m n =,m n n m n C C -= 如:3512344567!447 4 7 =??????==A C ,211 2672757757=??===-C C C 3.例题:(1)从1,2,3,4,5这五个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组成一个没有重复的3位数,共有___6034535=??=A ____种取法。 (2)从0,1,2,3,4这五个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组成一个没 有重复的3位数,共有___483442 414 =??=A A ____种取法。 (3)有5名同学照毕业照,共有__1201234555=????=A _种排法。 (4)有5名同学照毕业照,其中有两人要排在一起,那么共有 _48)1234()12(4422=?????=A A ___种排法。 (5)袋子里有8个球,从中任意取出3个,共有___38C ____种取法。 (6)袋子里有8个球,5个白球,3个红球。从中任意取出3个, 取到2个白球1个红球的方法有___1 325C C ____种。

38876 56321 C ??= =?? 第一章、基础知识小结 一、随机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1.事件的包含 设A ,B 为两个事件,若A 发生必然导致B 发生,则称事件B 包含于A ,记作B A ?。 2.和事件 事件“A,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为事件A 与B 的和事件,记作B A Y 或B A +。 性质:(1)B A B B A A Y Y ?? , ; (2)若B A ?,则B B A =Y 3.积事件:事件A,B 同时发生,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积事件,记作B A I 或AB 。 性质:(1),AB A AB B ??; (2)若B A ?,则A AB = 4.差事件:事件A 发生而B 不发生为事件A 与B 事件的差事件,记作()A B AB -。 性质:(1)A B A ?-; (2)若B A ?,则φ=-B A 5.互不相容事件:若事件A 与事件B 不能同时发生,即AB Φ=,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是互不相容的两个事件,简称A 与B 互不相容(或互斥)。 6.对立事件:称事件A 不发生为事件A 的对立事件,记作A 。 性质:(1)A A =; (2)Ω==Ωφφ,; (3)AB A B A B A -==- 设事件A,B ,若AB=Φ,A+B=?,则称A 与B 相互对立.记作 。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涵义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例如:各级统计部门对其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及贸易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就是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例如:国家统计局每隔一定时期向社会公布的有关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每年编印的《中国统计年鉴》等,这些公报资料及年鉴就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为: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是人类长期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活动的目的是取得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取得必须依靠统计工作来进行。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一方面,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另一方面,统计学又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统计工作就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而统计学的出现只是近代的事情。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中常用到的基本概念有:总体与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这些概念很重要,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从而有利于本书以后各章的学习。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 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例如:某一地区的所有工业企业是一个总体,它是由各个个别的工业企业组成,每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同一性质),即都是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基层单位。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称“同质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某一项具体统计工作的研究范围,也是统计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总体单位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上例中的各个工业企业都是总体单位。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则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在社会经济现象中,统计总体大多是有限的。在统计调查中,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的一小部分单位,据以推断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前面所举的工业企业这个统计总体的例子里,每个工业企业都是一个总体单位。但是,当要研究一个典型企业的内部问题,如职工的有关情况时,则该企业的所有职工就成为统计总体,各个职工是总体单位。

(笔记整理)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笔记整理)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

第四章生产活动统计 第一节概述 一、生产活动统计对生产活动全过程(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各个方面的测量和计算 (判)生产活动统计既要反映价值 ..形态。 ..形态,也要反映实物 二、生产活动统计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及(其他服务业)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 生产活动统计 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生产活动统计单位: p147 对象:从事生产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法人。 第二节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一、增加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增加值是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价值量指标) 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计算。 (一)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增加值。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总产出(总产值):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生产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它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包括转移价值和新增价值之和。总产出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总产出=∑(货物×单价(含税))+∑(服务×单价) ●中间投入(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 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投入的货物×单价(含税))+∑(投入的服务×单价) 中间投入的计算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范围一致的原则。2、实际消耗掉和外单位提供的原则 ●中间投入一般是外单位的劳动成果 (二)收入法(分配法)增加值是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固定资产而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价值。 ●劳动者报酬: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生产税净额:是各生产单位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生产单位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营业盈余: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经营总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 二、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农林牧副渔总产出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产量(生产活动的总成果) ---用(产品法)计算。总产出=产量×单价 ●工业总产出指工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包括:成品生产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初末差额价值 --用(工厂法)计算,总产出=产量×单价+工业劳务收入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工业总产出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现行价格指报告期内销售产品的实际出厂价格,不包括应交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 ●建筑业总产出-------包括三部分:建筑工程产出+安装工程产出+其他产出 :指设备安装工程价值。不包括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 其他产出:建筑业总产出中除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以外的产出。包括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出、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出、总包企业建筑业总产出计算方法:按(结算价格)计算。按照一定时期实际完成的(实务工程量×单价)+间接费率+一定比率的计划利润率和税率●运输业总产出------运输业总产出=营运收入+服务收入

统计基础知识第三章统计整理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B )(2012年1月) 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相同的若干部分 2.统计表中的主词是指( A )(2011年10月) A.所要说明的对象 B.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 C.横行标题 D.纵列标题 3.某课题需要搜集资料,课题组成员从《统计年鉴》摘取有关资料,这种资料是( D ) (2011年1月) A.原始资料 B.第一手资料 C.初级资料 D.次级资料 4.按照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按品质标志分组和( A ) (2011年1月) A.按数量标志分组 B.平行分组 C.交叉分组 D.复杂分组 5.对于不等距数列,在制作直方图时,应计算出( B ) (2010年10) A.次数分布 B.次数密度 C.各组次数 D.各组组距 6.U型分布的特征是( B )(2010年1) A.两头小,中间大 B.中间小,两头大 C.左边大,右边小 D.左边小,右边大 7.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D )(2010年1) A.各组的次数之比 B.各组的次数之差 C.各组的次数之和 D.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8.对企业职工按技术等级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C ) (2009年10)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按品质标志分组 D.并列分组 9.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C )(2009年1月)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10.某连续变量数列,其第一组为开口组,上限为500,已知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4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D )(2008年10月) A.480 B.420 C.450 D.460 11.反J型分布的特征是( D ) (2011年1月) A.两头小,中间大 B.中间大,两头小

第一章 概率统计基础知识(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二节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二节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随机变量 表示随机现象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等表示,它们的取值用相应的小写字母x, y, z 等表示。 假如一个随机变量仅取数轴上有限个点或可列的个数点 (见图1.2-1) ,则称此随机变量为离散随机变量,或离散型随机变量。 假如一个随机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充满数轴上一个区间 (a,b)( 见图1.2-2) ,则称此随机变量为连续随机变量,或连续型随机变量,其中a可以是,b 可以是+ 。 [例1.2-1] [例1.2-1] 产品的质量特性是表征产品性能的指标,产品的性能一般都具有随机性,所以每个质量特性就是一个随机变量。例如: (1) 设x是一只铸件上的瑕疵数,则x是一个离散随机变量,它可以取 0,1,2,…等值。 为了方便,人们常用随机变量x的取值来表示事件,如“x=0”表示事件“铸件上无瑕疵”;“x=2”表示事件“铸件上有两个瑕疵”;"x>2"表示事件“铸件上的瑕疵超过两个"等等。这些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为x取0,1,2 …等值是随机的。类似地,一平方米玻璃上的气泡数、一匹布上的疵点数、一台车床在一天内发生的故障数都是取非负整数 {0,1,2,3,…}的离散随机变量。 (2) 一台电视机的寿命x(单位:小时)是在[0,∞)上取值的连续随机变量。"x=0" 表示事件"一台电视机在开箱时就发生故障";"x 10000" 表示事件:"电视机寿命不超过10000 小时";"x>40000" 表示事件"电视机寿命超过40000小时"。 (3) 检验一个产品,结果可能是合格品,也可能是不合格品。设x表示检验一个产品的不合格品数,则x是只能取0或1两个值的随机变量。"x=0"表示产品是合格品,"x=1" 表示产品是不合格品。类似地,若检验10个产品,其中不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 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948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年发电量达到3.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

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而世界平均只有28%,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一、总论 统计就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得数据得搜集、整理、计算与分析等得活动。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统计工作就是指利用科学得方法搜集、整理、分析与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得工作得总称。统计资料就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得、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得数据资料得总称。统计学就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得理论与方法得科学。三者得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就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得关系。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就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得关系。3、统计工作就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得。 (一)统计学中得基本概念P4 1、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凡就是客观存在得,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得许多个别事物得整体就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得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得单位数如果就是有限得,称为有限总体;如果就是无限得,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得一部分单位。总体就是由总体单位构成得,但就是总体与总体单位得概念不就是固定不变得,随着研究目得得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 指标就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得概念。指标还可以就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得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得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指标与标志得区别:1、指标就是说明总体特征得;而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得。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得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得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就是用数值表示得,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得指标。联系:1、有许多指标得数值就是从总体单位得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得。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 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得差别就称变异。可分不变标志与变异标志。不变标志就是指对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就是具体表现得标志;变异标志就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得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得表现形式就是具体得数值,称为变量值。变异标志有品质便标志与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4、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得表现形式就是具体得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得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知识汇总)

- 1 -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1、 统一统计原则 6、公共统计原则 2、 独立统计原则 7、诚信统计原则 3、 科学统计原则 8、国家统计优先原则 4、 规范统计原则 9、统计违法必惩原则 5、 如实统计原则 第一节 统一统计原则 ①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 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等等 第二节 独立统计原则 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第三节 科学统计原则 ①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②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③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统计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第四节 规范统计原则 ①统计法将规范性作为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统计调查应当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织方式、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作出了规定。 统计法的9个基本原则

③严格按照统计法律规定制定统计调查制度并按照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确保了统计调查过程和行为的规范性,为提高统计调查的可靠性、可信性建立了扎实的法制保障。 第五节如实统计原则 ①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首先是基础资料要真实准确。 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 ③统计机关、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④统计法律制度对不如实提供、搜集、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惩戒措施。 第六节公共统计原则 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公开,供社会公众查询。 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公布。 第七节诚信统计原则 ①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②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八节国际统计优先原则 ①统计法律制度制定中始终坚持国家统计优先原则。 ②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相互衔接,不得重复, ③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 2 -

统计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概述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l、统计学是一门( ) A、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B、方法论的自然科学 C、实质性科学 D、方法论的工具性科学 2、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 A、2000名学生 B、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3、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国有的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国有的每一个工业企业c、该市国有的某一台设备 D、该市国有制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 4、变量是( ) A、可变的质量指标 B、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 C、可变的品质标志 D、可变的数量标志 5、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A、标志 B、总体单位 c、指标 D、总体 6、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B、数量性、大量性、差异性、 C、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D、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7、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等级 8、标志是说明( ) A、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B、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 C、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名称 D、总体特征的名称 9、在职工生活状况的研究中,“职工的收入”是(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随机变量值 D、连续变量值lO、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中等学校数 B、国营企业数 C、国民生产总值 D、学生人数 ll、下列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水塘中所养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工业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 12、某人月工资500元,则“工资”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 13、某单位有500名工人,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 A、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c、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14、要了解全国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 ) A、每个省的人口 B、每一户 C、每个人 D、全国总人口 15、已知某种商品每件的价格是25元,这里的“商品价格”是( ) A、指标 B、变量 c、品质标志 D、数量标志 16、某地区四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分别为20万元、50万元、65万元和100万元,这里的“工 业总产值”是( ) A、变量 B、变量值 C、数量标志 D、品质标志 17、有四名工人的月工资额分别为125元、140元、165元、200元,这四个数字是( ) A、数量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品质标志 18、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 A、标志 B、变量 c、指标 D、标志值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值有两大类: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 B、品质标志才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有标志值 20、对某地区某日的气温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使用的计量方式是( ) , A、测量值数据 B、计数值数据 c、排序数据 D、分类数据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l、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可分为( ) A、确定性变量 B、随机变量 C、连续变量 D、离散变量 2、某企业是总体单位,则数量标志有( ) A、所有制 B、职工人数 C、月平均工资 D、产品合格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B、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C、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D、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 A、工人人数 B、性别 C、文化程度 D、企业经济类型 5、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 A、人数 B、身高 C、工厂数 D、机器台数 6、要调查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职业”是数量标志 7、设某地区五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5万元、22万元、40万元、33万元 和65万元,则( ) A、“所有制”是企业的品质标志 B、“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数量标志 C、“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统计指标 D、25、22、40、33、65是变量值 8、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相互关系表现为( ) A、没有总体单位也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因此离不开总体而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数量标志 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是只能用数值表现的 9、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 A、民族 B、职业 C、职称 D、文化程度 E、工作年限 10、要调查1000户养鸡专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选用的数量标志有( ) A、养鸡专业户的户数 B、每一养鸡户的养鸡数 C、1000户养鸡户的养鸡数 D、每一养鸡户的收入 E、1000户养鸡户的总收入 三、判断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l、统计在研究客观事物现象时,是以客观事物现象的定量认识为基础的( ) 2、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3、统计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 4、工资是离散变量( ) 5、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现象,着眼于个别的数量特征而不是总体的数量特征( ) 6、某生产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60件、6l件、62件、63件、64件,因此说有5个变量( ) 7、用文字表示的指标叫质量指标,用数字表示的指标叫数量指标( ) 8、品质数据用文字回答,但有时也用数值回答( ) 9、标志和指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的联系( ) lO、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者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 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计9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 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 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 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 年的143 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 年的948 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 年发电量达到3.7 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 ,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

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 ,而世界平均只有28% ,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 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 ,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 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 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 ,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 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能源统计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6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能源统计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统计部门的光荣使命。2005 以来,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