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菱角的喜剧

10菱角的喜剧
10菱角的喜剧

第10课菱角的喜剧

秦牧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秦牧原名林觉夫,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是广东澄海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度过。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秦牧的父亲是裁缝,母亲是有钱人家的婢女,这样的成长背景使秦牧从小就体会和了解到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因此他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t

抗日战争时期,秦牧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做过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他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秦牧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秦牧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散文代表作有《土地》、《花蜜与蜂刺》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1963年秦牧加入中国共产党。秦牧的散文,结集出版的有十多部,如《星下集》、《贝壳集》、《花城》、《长街灯语》等,其中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他的散文集的代表作。在文艺理论方面,他出版了《艺海拾贝》、《语琳采英》等文艺论集。

《菱角的喜剧》是作者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写的。当时文章的题目叫做《复杂》。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958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又反映出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于是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长河浪花集·序》。)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于1959年写成的,后来收人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作者将文章的名字改为《菱角的喜剧》。

二、字词

菱角líng 缀zhuì生一篓lǒu 漫不经心酣然hān大睡君臣佐使劳什shi子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酣然:尽量,痛快。

君臣佐使:中药方剂学术语。

劳什子:使人讨厌的东西。

三、基本解读;

(一)主题: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菱角的科普文章,而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二)结构及研讨:

文章对事物认识由浅人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描写十分清楚,思路非常清晰。整篇文章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并提出关于如何认识事物的观点。(要学生划分)

作者首先讲述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第1层)。(要学生叙述)孩童时期,作者对菱角的认识是“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后来到了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在重庆的一个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竞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之后作者去翻阅辞书,才认识到“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后来还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之后,作者从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联想到其他的生物如“蝗虫”、“蝴蝶”等(第2层),并总结出“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作者第一次直接提到了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作者从生物界再推而广之,联想开去,提出“一

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第3层)然后以化学中的碳水化合物、同一种元素、医学中的人体体质差异和牙齿数目等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这种方法值得我们仿效)

第二部分:承接上文,讲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

作者首先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第1层)。

(提问:正反两方面各以什么人为代表?)

一种是“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他们“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不会茫然失措”,因为事物“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另一种人是“自己”,“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因此自己的这些认识“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接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第2层)。正面的是“认识事物深刻”的例子,一个农民,不仅仅因为“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就和大家一样认为“要下大雨

了”,而认为“绝对没有雨”,他的理由是“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了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

反面的例子要证明“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会使我们“做事摔筋斗”。作者举了有些地方良种变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养猪失败的例子说明“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

(提问:正反例子得出什么结论?)

表明,胜利还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不能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方法(第3层)。

(提问:方法是什么?)

一方面是要“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四、艺术特点:

这篇散文具有典型的秦牧散文风格:一、将知识性、趣

味性、思想性结合在一起,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精辟的见解;二、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三、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

五、习题解说

▲第一题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把握行文脉络。)

作者从“菱角的喜剧”中得到的启示是“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所运用的材料有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生物方面、化学方面、物理方面、医学方面的例子,一个农民认识天气条件的例子,有的地方良种变劣种的例子,山洞养猪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的例子等。

作者主要通过叙述和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题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不同的题目与文章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

这样改比较好,《菱角的喜剧》题目更有针对性,“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题参考答案:

“君臣佐使”是用来比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互相补充的,例如“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等。

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内容有前面提到的查辞书、查生物学书籍,听取搞化学、物理的人及医生的意见,像那位农民那样在实践中总结下雨的种种条件等。

这句话从思想方法上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从内容上对全文作了全面的总结。

▲第四题参考答案:

第1句:“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可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第2句:“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可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3句:“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

往不在的。”

可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第4句:“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可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改后的表达效果呆板,不生动。

六.相关资料:

秦牧的散文特色

秦牧是一个多才多艺、知识丰富的散文家,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写法多样。他早就痛感于当代散文题材的狭窄,主张它应该是一个“海阔天空”的领域。他认为:“正面讴歌光明和鞭挞丑恶的作品,固然头等重要,而一些能够增进人民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观念,学习或者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也应该有所接触和表现。”也就是说,“除了国际、社会斗争、艺术理论、风土人物志一类散文外,我们应该有知识小品、谈天说造、个人抒情一类的散文。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他的创作是这种主张的一个实践。在他所写的三百多篇文章中,或描绘日月星辰,山川土地;或状写花鸟虫鱼,珍禽异兽;或介绍古迹名胜,风物人情;或漫话史实传说,轶闻趣事……真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人们把他这些五颜六色的文章比为一座“花城”,是有道理的。以写法而论,也是因篇而异,品类不一。尽管他的散文偏重于说理的较多,

但同是说理,色彩也不划一。《菱角的喜剧》,讲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面包和盐》,谈平凡和伟大的辩证法;《花市徜徉录》,由赏花的观感论及文学艺术的创作;《海滩拾贝》,由贝壳的启示说到事物复杂、变化的道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这些文章角度别致,见解透辟,有较浓的“哲理”色彩。还有一类文章则以批判的锋芒取胜,如:《一个黑人战士的豪迈声音》,讲两种幸福观的截然对立;《手莫伸》,谈那些市侩、野心家即“伸手派”的可耻下场;《说狼》,则说的是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这些文章或批评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或讨伐资产阶级的丑恶行径,或鞭笞资本主义的罪恶制度,义正词严,笔锋凌厉,写法近于“杂文”。他的偏于抒情的散文,也是多种多样的。《社稷坛抒情》、《土地》,其抒发感情的方式表现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奇树》、《榕树的美髯》,其抒发感情的方式却求助于连类设譬、借物抒怀;《深情注视壁上人……》、《欧洲的风雪和阴霾》则又不同,前者缅怀往事,忆念生平,情真而意笃,是一篇颇为动情的回忆性散文,后者娓娓叙事,含而不露,但“曲终奏雅”,是典型的抒情散文的写法。他还有一些偏重于叙事的散文,如《壮族与我》,追叙了一段因民族隔阂而造成的小小“误会”,从而阐发了民族之间应团结共处的思想;《摸鱼老手》,描写了一个叫“亿泉”的青年农民,他不仅擅长摸鱼,而且品德高洁,是一曲新人的赞歌。至于说到《天坛幻想录》、

《说龟蛇》等篇,又与上述几类殊异:前一篇探究了“圜丘”的构筑如何都与“九”字有关,解开了“九”字之谜;后一篇考据了龟蛇并提的历史渊源,讲清了“龟蛇对峙”的内涵——很明显,这只能归入“知识小品”一类了。总之,在题材、体裁及写法的多样化开拓上,秦牧是较为用力的。

在重视思想性的前提下,讲究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是秦牧散文的又一重要特色。他的知识储备是十分广泛并有一定深度的。举凡天文、地理、人情、世态、山川、名物、文学、艺术,他都广为涉猎;历史、传说、典故、见闻、奇谈、趣事、异域异论,他都锐意搜求。他堪称是一位“博闻强记”的杂家。他的文章,既讲“知识”,又带“趣味”,形成了一种“寓教于乐”的独特风格。他写文章时,活似和读者在星下漫语,在海滨谈心,天上地下,妙趣横生,而绝不会叫人产生读那些“干、硬、空”文章时所感到的那种苦楚。《社稷坛抒情》一文仿佛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远古,认识了那“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见到了人们对孕育着万物的土地的膜拜感情,给人以有益有趣的知识;《潮汐和船》则似乎又把读者引到了潮水涨落的海滩,面对那扬帆远征的轻舟,了解了从古至今航船发展演变的历史,使人情不自禁地要对那“人类文明的积累”大声赞美,对那种“勇敢、智慧和毅力”深表倾慕。在《珍贵植物与瑰奇传说》中,他讲了有关水稻、麦子、甘蔗、茶叶等植物的美妙传说;在《海

滩拾贝》中,他介绍了诸如“椰子螺”、“蜘蛛螺”、“凤凰贝”、“波斯贝”等贝壳的名贵品类。在《花城》中,他说花;在《奇树》中,他道树;在《说牛》中,他谈牛;在《土地》中,他讲土……秦牧的散文就是这样像万花筒一般五光十色,生动富有。读他的散文,不仅能增长见闻、一新耳目,而且可以获得思想的教益、“愉快和休息”。

秦牧是十分讲究散文的表现技巧的。他认为,“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的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一类的散文外,我们应该有知识小品、谈天说地、个人抒情一类的散支。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他的创作是这种主张的一个实践。在他所写的三百多篇文章中,或描绘日月星辰,山川土地;或状写花鸟虫鱼,珍禽异兽;或介绍古迹名胜,风物人情;或漫话史实传说,轶闻趣事……真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人们把他这些五颜六色的文章比为一座“花城”,是有道理的。以写法而论,也是因篇而异,品类不一。尽管他的散文偏重于说理的较多,但同是说理,色彩也不划一。《菱角的喜剧》,讲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面包和盐》,谈平凡和伟大的辩证法;《花市徜徉录》,由赏花的观感论及文学艺术的创作;《海滩拾贝》,由贝壳的启示说到事物复杂、变化的道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这些文

章角度别致,见解透辟,有较浓的“哲理”色彩。还有一类文章则以批判的锋芒取胜,如:《一个黑人战士的豪迈声音》,讲两种幸福观的截然对立;《手莫伸》,谈那些市侩、野心家即“伸手派”的可耻下场;《说狼》,则说的是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这些文章或批评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或讨伐资产阶级的丑恶行径,或鞭笞资本主义的罪恶制度,义正词严,笔锋凌厉,写法近于“杂文”。他的偏于抒情的散文,也是多种多样的。《社稷坛抒情》、《土地》,其抒发感情的方式表现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奇树》、《榕树的美髯》,其抒发感情的方式却求助于连类设譬、借物抒怀;《深情注视壁上人……》、《欧洲的风雪和阴霾》则又不同,前者缅怀往事,忆念生平,情真而意笃,是一篇颇为动情的回忆性散文,后者娓娓叙事,含而不露,但“曲终奏雅”,是典型的抒情散文的写法。他还有一些偏重于叙事的散文,如《壮族与我》,追叙了一段因民族隔阂而造成的小小“误会”,从而阐发了民族之间应团结共处的思想;《摸鱼老手》,描写了一个叫“亿泉”的青年农民,他不仅擅长摸鱼,而且品德高洁,是一曲新人的赞歌。至于说到《天坛幻想录》、《说龟蛇》等篇,又与上述几类殊异:前一篇探究了“圜丘”的构筑如何都与“九”字有关,解开了“九”字之谜;后一篇考据了龟蛇并提的历史渊源,讲清了“龟蛇对峙”的内涵——很明显,这只能归入“知识小品”一类了。总之,在题材、体裁及写法

的多样化开拓上,秦牧是较为用力的。

他还擅长于关键的地方极为精练而又恰到好处地抒发感情。《古战场春晓》一文,篇短而意长,抒发了他在三元里这一古战场上凭吊怀古的激昂情怀,回顾了中国近代史的伟大“开篇”。全文结束处,作者不禁放怀长吟:“呵,我们美丽的土地,英雄的人民!”他在《土地》这篇文思泉涌的名作中,怀着对土地儿女般亲呢的感情,阐发了一个如何保卫、建设从镣铐中解放了的“大地母亲”的严肃主题。他在谈及抗击侵略、保卫国土时,油然而发感喟:“呵!一寸土,一撮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秦牧在谈到自己写作散文的经验时曾说:“一方面,要紧紧掌握住根本的思想要求;另方面又必须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点出新意。一方面必须对材料有高度的概括;另方面又必须在‘画龙点睛’之处作细腻的加工。一方面要注意自然淳朴;另方面又必须认真修饰剪裁。一方面要多运用新鲜的口语;另方面又必须刻意作语言的加工。”特别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他认为应该格外“强烈和细腻”,在这些地方,他不吝气力,惨淡经营,“往往放慢速度,特别细心地写。有时甚至另纸起稿,以一两个小时来写那刻意求工的三五百字”。另外,他强调散文作家应具有多套笔墨,注意“粗犷和细致互相结合,意笔和工笔交错运用”等等。他写的文章,大体上印证了这些见解。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菱角的喜剧》秦牧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从生活现象中悟出道理,并张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述道理的写作特点。 2 理解作者认识事物要有正确方法的观点。 3 体会口语化表达。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特点 教学手段:提问、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生平:秦牧( 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1919 年 8 月 19 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 13 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 1938 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 1945 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 196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 10 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三、检查预习: 1 生字词 君臣佐使 酣然大睡 漫不经心 2 整体感知:作者从认识菱角的过程中 , 悟到了什么道理? 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四、研读 1 速读课文 1-6 段,作者如何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道理? 认识菱角 - 生活现象 2 朗读课文 7-12 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 7 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 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胡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段广泛砂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菱角的喜剧》阅读答案 《菱角的喜剧》阅读答案 《菱角的喜剧》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6~9题。 自己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就唱过“菱角儿,两头尖”那样的童谣,玩过用菱角的壳做成的玩具,也到菱角塘去捞过菱角,把那三角形的菱叶拖起来,摘着下面缀生着的一只只翘着勾儿的菱角,真是怪有趣的事情。从小到大,我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小的时候,常把熟菱角放在袋子里随街吃,弄得两只手都变成紫色。长大以后,这样的有趣吃法享受得少些了,但仍然经常吃到汤水菱角。“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在重庆的时候,有一天走过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买了一大包菱角回来,一边吃,一边欣赏。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同中有异”,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现出来了。

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那一天,我随手翻了一本辞书,看一看关于菱角那一条的注释。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后来,才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 6.作者开篇从自己小时候唱过的童谣写起,有什么好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增强文章趣味,吸引读者。(2)为下文作铺垫。 7.“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句中“坚固”该怎样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一认识在自己脑子里根深蒂固。8.“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

《菱角的喜剧》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题。 自己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就唱过“菱角儿,两头尖”那样的童谣,玩过用菱角的壳做成的玩具,也到菱角塘去捞过菱角,把那三角形的菱叶拖起来,摘着下面缀生着的一只只翘着勾儿的菱角,真是怪有趣的事情。从小到大,我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小的.时候,常把熟菱角放在袋子里随街吃,弄得两只手都变成紫色。长大以后,这样的有趣吃法享受得少些了,但仍然经常吃到汤水菱角。“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在重庆的时候,有一天走过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买了一大包菱角回来,一边吃,一边欣赏。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同中有异”,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现出来了。 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那一天,我随手了一本辞书,看一看关于菱角那一条的注释。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后来,才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 1.作者开篇从自己小时候唱过的童谣写起,有什么好处?(5分) 2.“这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句中“坚固”该怎样理解?(5分) 3.“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作者为什么会吃惊?(5分) 4.作者叙述自己对菱角的认识发展过程,有什么作用?(5分)

《菱角的喜剧》教学实录 〔说明:《菱角的喜剧》是粤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哲理散文。该文写于1957年,针对当时国家建设中的简单化、绝对化的错误,用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阐述了“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特殊性,我们不仅要掌握一般性,还要掌握特殊性”的道理。由于该文道理浅显好懂,而写法对于高一学生却极有学习借鉴价值,故教学重点放在“用事例来说理”的学习上。 本课的教学创意是: 1. 用“盲写比较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一周前试写同论点的作文,课文学习时,再与课文比较,自悟、体会,升华认识,获得一举多得的综合学习效益)。 2. 设计多种富有吸引力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 师:上课。今天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智力问答活动:一个小石片,怎样才能让它在湖面漂起来?注意——不能借助木头、绳子等任何依托物体。 生1:可以在石头上打些小洞。(众摇头,兴致勃勃) 生2:将石头中间挖空。 师:也许可能,但可行性不强。 生3:我有办法:用力将它甩出去……就是像打水漂那样。 师:很好,你这个办法很巧妙。我们都知道石头比水重,会沉下去,这是它的一般性。但是,给它足够快的速度时,它却可以漂在水面上。这又是它的特殊性。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特殊性,就会犯错误,连科学家也不例外,不信请看——(一学生读:) 投影《飞机不能飞上天》:上一个世纪,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勒让德,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能量守恒原理发现者之一的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还有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等等,都纷纷出来断言:根本不可能发明什么飞机,且从“科学”上充分地论证出比空气重的机械绝不可能飞起来。然而,默默无闻的美国人莱特兄弟没在意那些伟大人物的“高论”。不断探索新知,终于在1903年把人类第一架飞机成功地送上蓝天。 师:大家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吗?某某同学你来说说对什么感兴趣? 生4:这些科学家都很有名气,没想到他们也会犯错误…… 师:哦,你看到这么多知名科学家都犯了错误,所以你感到特别开心是吧?请坐。(众大笑)师:为什么科学家会犯错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秦牧的哲理散文《菱角的喜剧》,他会讲清这个道理。请大家开课本。 师:我们在昨天早读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再速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在文中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生5:本文通过吃菱角的的事情……(师:请简洁点),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特殊性。 生6:还告诉我们不仅要掌握一般性,还要掌握特殊性。 师:大家都同意吗?很好。将两个同学的综合起来就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的呢?给课文列一个提纲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我们昨天做了这项作业的。请拿出来,再看投影,将上面的“课文内容提纲列表”中的空缺填出来。 (三个学生各自回答了自己所列的提纲,只有最后一部分有争议) 师:我看了大家的作业,大部分同学都将第十一和十二合段成一部分,老师的《教参》上和大家的各种教辅资料上也是这样的。当然,也有小部分同学是将第十二段单独划作一个部分。到底哪一种更有道理呢?

《菱角的喜剧》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菱角的喜剧》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文章对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描写十分清楚,思路非常清晰。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所运用的材料恰到好处,有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有生物方面、化学方面、物理方面、医学方面的例子,一个农民认识天气条件的例子,有地方良种变劣种的例子,山洞养猪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的例子等。这篇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结合在一起,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精辟的见解;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在写作上具有典型的秦牧散文风格。读来使人在跟随作者喻理愉悦、领悟哲理的同时,也欣赏到了哲理性的散文写法的艺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认识事物要有正确方法的观点。学习作者从生活现象中悟出道理,并张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述道理的写作特点。 2 、能力目标: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和哲理,领悟于平凡中见深意、在生活中挖掘新的思想和认识的写作方法,欣赏课文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训练语文表达能力。 3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的认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有探索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体会课文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写作方法。品味语言风格。 二说教法 由于哲理散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平凡中见深意,教学方法采用“研讨阅读”和“质疑思辨”法。教师可在前半节布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教师则要在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答的准备。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既要有正确的引导,又不要急于对一些问题急忙下结论。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与辩驳。对学生提出的富有创见性的观点,要及时予以表扬,激发他们学习与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求对所有有争议的问题下一个所谓的定论,要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讨论与研究。教师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强加于人。总之,要创设一个平等与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说学法 1 培养学生掌握质疑思辨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2 在理清思想结构的基础上,能迅速筛选信息,把握中心句和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材料等,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文拟用一课时授完,教学程序如下: (一)、教学导入:( 1 分钟)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经常看到普遍性的一面,却忽视了特殊性的一面。认识事物时我们经常绝对化、简单化地看问题,其实我们稍微认真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有正确方法。 (二)作者生平:( 2 分钟)秦牧( 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1919 年 8 月 19 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 13 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 1938 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 1945 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 196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 10 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三)欣赏图片(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菱角、蝴蝶、蝗虫、种子,连体婴儿等图片)、然后研读讨论:( 25 分钟) 1 、速读课文 1-6 段,作者如何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道理? (认识菱角 - 生活现象) 2 、朗读课文 7-12 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

《菱角的喜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题的妙处,学会梳理议论性散文的论证思路;体会口语化语言。 2.过程与方法:熟练在快速阅读时提炼主要信息;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养成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菱角的喜剧”这一标题,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及方法。 2.难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言:我记得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行为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人是最疲惫、最倦怠的。那现在是第三节课,我希望大家能够推翻这个谬论,证明给老师看,高一1班第三节课也可以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的。请翻开书本第71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菱角的喜剧》。 2.小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笑话。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参考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北人掩饰无知,其结果是闹出了更大的笑话,令人捧腹。 那生活在南方的你们,认识菱角吗?吃过菱角吗?菱角是几个角的? 很好,你们比青年时代的秦牧先生还要见多识广呀,本文的作者秦牧先生年轻的时候可没有

菱角的喜剧阅读答案 菱角的喜剧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题。 自己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就唱过“菱角儿,两头尖”那样的童谣,玩过用菱角的壳做成的玩具,也到菱角塘去捞过菱角,把那三角形的菱叶拖起来,摘着下面缀生着的一只只翘着勾儿的菱角,真是怪有趣的事情。从小到大,我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小的时候,常把熟菱角放在袋子里随街吃,弄得两只手都变成紫色。长大以后,这样的有趣吃法享受得少些了,但仍然经常吃到汤水菱角。“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在重庆的时候,有一天走过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买了一大包菱角回来,一边吃,一边欣赏。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同中有异”,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现出来了。 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那一天,我随手翻了一本辞书,看一看关于菱角那一条的注释。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后来,才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

第10课菱角的喜剧 秦牧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秦牧原名林觉夫,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是广东澄海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度过。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秦牧的父亲是裁缝,母亲是有钱人家的婢女,这样的成长背景使秦牧从小就体会和了解到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因此他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t 抗日战争时期,秦牧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做过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他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秦牧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秦牧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散文代表作有《土地》、《花蜜与蜂刺》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1963年秦牧加入中国共产党。秦牧的散文,结集出版的有十多部,如《星下集》、《贝壳集》、《花城》、《长街灯语》等,其中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他的散文集的代表作。在文艺理论方面,他出版了《艺海拾贝》、《语琳采英》等文艺论集。

《菱角的喜剧》是作者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写的。当时文章的题目叫做《复杂》。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1958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又反映出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于是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长河浪花集·序》。)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于1959年写成的,后来收人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作者将文章的名字改为《菱角的喜剧》。 二、字词 菱角líng 缀zhuì生一篓lǒu 漫不经心酣然hān大睡君臣佐使劳什shi子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酣然:尽量,痛快。 君臣佐使:中药方剂学术语。 劳什子:使人讨厌的东西。 三、基本解读; (一)主题:这篇文章并不是介绍菱角的科普文章,而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散文。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菱角的喜剧-课文赏析 一、欣赏要点 1.本文是著名作家秦牧的散文,文章写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从日常事物——吃菱角写起,慢慢引出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有复杂多样性,我们要广泛学习前人的经验,深入实践,掌握事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我们才能胜利。在循循善诱中,我们接受了他的思想。作者不惜花五个自然段来写他从小吃菱角,后来在重庆、广西吃菱角,从认为菱角只有两个角到看到菱角有三个、四个角,不厌其烦,这都是为后面要表达的主题服务的。这种写法我们也常常运用,比如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然后引出一个道理,但引出的道理非常牵强附会,或者十分突兀,没有人家用得好,我们要仔细体会。 2.本文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开始,因为本文的层次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的过程,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大致可分四个部分,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请大家划分出来,并总结大意。 3.本文选材很有特点,为了说明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还列举了很多日常的、大家易见常见的材料,但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把文中所列举的材料列出来,结合课后第一题做出答案,这也反映了秦牧散文的特点。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秦牧散文的特点:一、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二、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是,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三、秦牧散文的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本文之所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除了作者选用常见的材料外,行文的切入角度小,也容易让人接受。还有一点,就是运用口语,因为口语简洁易懂,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结合课后第四题做出答案,体会口语表达的好处。 二、赏析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自己从做小娃娃的时候起,就唱过“菱角儿,两头尖”那样的童谣,玩过用菱角的壳做成的玩具,也到菱角塘去捞过菱角,把那三角形的菱叶拖起来,摘着下面缀生着的一只只翘着勾儿的菱角,真是怪有趣的事情。从小到大,我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几百次。小的时候,常把熟菱角放在袋子里随街吃,弄得两只手都变成紫色。长大以后,这样的有趣吃法享受得少些了,但仍然经常吃到汤水菱角。“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在重庆的时候,有一天走过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买了一大包菱角回来,一边吃,一边欣赏。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同中有异”,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现出来了。 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那一天,我随手翻了一本辞书,看一看关于菱角那一条的注释。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后来,才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