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驱动力

固态相变驱动力
固态相变驱动力

固态相变的驱动力?两相自由焓之差哪些因素构成相变组里?界面能和畸变能组成

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有何影响?

a晶核在晶体缺陷处形核时,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因此,晶体通过自组织功能在晶体缺陷处优先性核。

b 晶体缺陷对形核的催化作用体现在:1、母相界面有现成的一部分,因而只需部分重建。2、原缺陷能将贡献给形核功,使形核功减小。3、界面处的扩散比晶内快的多。

4、相变引起的应变能可较快的通过晶界流变而松弛。

5、溶质原子易于偏聚在晶界处,有利于提高形核率。

扩散型相变化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特征?扩散型相变:旧相原子单个地、无序地、统

计地跃过相界面进入新相,改变原子邻居关系;无扩散型相变:原子经集体的协同位移进入

新相,保持原子共格关系。

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晶粒长大时的晶界移动方向与晶核长大时的晶界移动方向有何不同?

为什么?晶核长大的驱动力是新旧相自由焓之差(再结晶晶核长大的驱动力:储存能),晶

粒长大的驱动力是界面能减少(再结晶晶粒长大的驱动力:界面能);晶核长大晶界移动方

向背向曲率中心,晶粒长大时的晶界移动方向指向曲率中心;驱动力不同导致界面移动方向

不同:因为相同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界面能最低,最为稳定。

单晶体在滑移时为什么还发生晶体转动?晶体在单纯切应力作用下发生滑移,当滑移面上

同时存在分切应力时,原子面除了做相对位移外,还发生晶体的转动,将外力分解为沿滑移

面法线方向正应力,σ1和σ2及最大切应力方向的切应力τ1和τ2。σ1和σ2将组成力偶促

使滑移面向外力轴方向转动,同时最大切应力方向上的τ1和τ2又可分解为滑移方向上的分

切应力τ’1和τ’2以及垂直于滑移方向τ”1和τ”2。τ”1和τ”2组成力偶使滑移方向

向最大切应力方向方向转动。

说明以下现象原因:1滑移面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滑移方向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方向;2Zn.

α-Fe.Cu的塑性不同;3在冷拔钢丝时,若总变形量很大,则中间需穿插几次退火工艺?1

原子密度最大面上,原子间距最小,原子面和原子列间距最大,面和列间距结合力最小,所

需临界切应力小,原子易滑移;密排面上原子间距小,位错引起的畸变能小,位错能量小,

位错易形成,稳定性大,位错易形成,原子易滑移。2由于三者的原子结构不同,所拥有的

滑移系越多,滑移可进行的空间取向越多,塑性越好;滑移方向比滑移面的影响要大。Cu

为面心立方,含12个滑移系,3个滑移方向,塑性最好。α-Fe含12个滑移系,2个滑移方向,

塑性居中;Zn为密排六方结构,有3个滑移系,塑性最次。3冷拔钢丝时,由于发生塑性变形,

因此会产生加工硬化现象,随进一步加工,变形抗力和残余应力会增加,钢丝也可能发生断

裂,因此需穿插退火工序,消除残余应力。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在多晶体中哪些晶粒最先滑移?a晶粒取向差效应,相邻晶粒位向

不同,阻碍滑移的进行;相邻晶粒要协同变形,各晶粒不能同时进行,各晶粒变形不均匀。

b晶界强化作用c变形不均匀。晶界处的较细小,取向为“软取向”的晶粒先发生滑移。

金属经冷塑变形后,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a显微组织的变化,出现滑移带和孪生带,

晶粒外形发生变化b亚结构发生变化,位错密度升高,位错分布发生变化,(空位,间隙原

子)缺陷明显增多c晶体位向变化,出现形变织构d产生加工硬化现象,性能出现各向异性,

物理状态和性能发生变化,出现残余应力和点阵畸变。

什么是加工硬化,产生的原因,怎么消除?金属材料经冷变形,强度、硬度提高、塑性下

降的现象。产生原因:金属经塑性变形后,位错密度升高,位错间发生交互作用,产生固定

割阶,位错纠缠,邻位错等,使位错运动困难,变形抗力增加。消除方法:再结晶退火。

单项固溶体合金塑性变形的特点?a出现屈服现象和应变时效现象b产生固溶强化现象。

固溶强化的机理?影响因素?机理:弹性交互作用,化学交互作用,静电交互作用,几何交

互作用。影响因素:原子浓度大小,原子尺寸大小,固溶体类型,电子浓度大小。

什么是回复?冷变形金属在加热中发生回复的机制及对性能的影响?回复是使之形变金属加热时,在新晶粒出现之前,某些物理、力学性能及亚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低温回复,点缺陷运动消失,使与点缺陷有关的各项性能回复。中温回复,点缺陷继续运动至消失,原子活性增大,位错通过滑移,交滑移使异号位错对消,位错重新排列及亚晶长大,位错密度减小,高温回复,点缺陷继续运动,位错滑移运动,位错攀移运动,多变化和亚晶合并。

再结晶?再结晶温度?影响因素?a经冷变形有很大畸变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产生一些无畸变的小晶粒并不断长大,直到由无畸变晶粒所取代的过程。b理论上:开始发生再结晶的最低温度。实际上: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1小时),能够完成再结晶(转变95%体积百分数)所对应的退火温度。C金属变形程度,原始晶粒大小,杂质和溶质原子,再结晶温度。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为什么预先冷加工量低于某一数值,金属在某一温度下均不发生再结晶,再结晶后晶粒长大驱动力?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是储存能,当预先冷加工量通常低于2%时,金属内部储存能较少,只能发生回复,再回复的过程中,储存能就消耗完了,不足以发生再结晶,再结晶后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是界面能的降低。

二次再结晶?出现条件?它的晶粒长大机制及驱动力是什么?二次再结晶是指再结晶后,出现少数较大晶粒优先快速生长,吞噬周围小晶粒,最后形成粗大的晶粒。条件:塑变量较大,再结晶温度高,正常长大受阻。驱动力:界面能的减小。

指出名词区别:一次再结晶与二次再结晶,热加工与冷加工?a一次再结晶包括行核和核长大两个过程,驱动力为储存能。二次再结晶无形核过程,驱动力为界面能,只有正常长大受阻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二次再结晶。b冷加工是指在结晶温度以下,并且无加热的加工。热加工是指在结晶温度以上的,不发生加工硬化的加工。

临界变形量?实际生产中的意义?是指能够发生再结晶的最小变形量。在工业生产中变形量在2.10%再结晶后晶粒特别粗大,所以应避免在临界变形量附近进行热加工,易发晶粒粗化。

用冷拉钢丝卷制弹簧,卷成之后,要在250-300℃进行去应力退火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消除钢丝残余应力,保证加工硬化的前提下消除第一类内应力。

回复和再结晶阶段空位与位错的变化及对性能的影响?会使空位和位错的密度明显降低,其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可以使金属的内应力减少直至全部消失,强度硬度降低,电阻下降,塑性韧性明显增强。

分析冷轧钢板和热轧钢板在组织和性能方面的特点?冷轧钢板内部组织有大量的亚结构,储存有大量的畸变能,有加工硬化现象,强度硬度较高,塑性韧性较差。而热轧钢板内部有大量无畸变的晶粒组成,塑性韧性较好,强度硬度较低,耐腐蚀性好。

金属铸件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晶粒的原因?由于金属铸件未发生塑性变形,内部无储存能,无再结晶所需的驱动力,所以不能发生再结晶退火。

在纯铁板上冲一个洞,在加热到200℃,400℃,600℃各保温1小时,分析其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铁板洞周围型变量不同,因而其各部分再结晶温度也不同。在200°时靠近洞周围的那部分发生再结晶。400°较远处也发生再结晶,但是靠近洞处晶粒细小,600°时,再结晶区域进一步扩大,并且晶粒随距洞距离的增大。

用冷拔钢丝制作导线,冷拔后应如何处理?冷拔后应进行回复退火,一方面降低点缺陷密度,降低电阻;另一方面消除金属内部残余应力,提高其塑性韧性,增强抗腐蚀能力。

一个楔形板坯经冷轧后得到相同厚度的板材,经过再结晶退火,该板材的晶粒大小是否均匀,为什么?不均匀,由于冷轧后该板材各部分变形量不同,所含的储存能多少不同,因此再结晶驱动力的大小也不同,发生再结晶的温度不同,再结晶后晶粒的大小也就不一样。用一根冷拉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进入热处理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到1000℃保温,当出炉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分析原因?由于冷拔钢丝存在加工硬化现在,强

度硬度较高,内部也有大量的储存能。加热后会发生再结晶现象,强度硬度会降低,因此钢丝绳发生断裂现象。

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为什么铁素体先消失,部分渗碳体未溶解完毕?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奥氏体在其晶界处的行核阶段,奥氏体分别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界面推移。第二阶段为奥氏体行核长大阶段,奥氏体向铁素体界面推移速度要大于向渗碳体界面的推移速度,因此造成铁素体先消失,还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第三阶段为剩余渗碳体的溶解阶段,最后为奥氏体的成分均匀化阶段。

试说明临界点A1、A3、A cm与加热、冷却过程中的临界点之间有何关系?Al为奥氏体共析转变温度; A3为奥氏体开始析出铁素体及铁素体完全溶入奥氏体的温度;Acm奥氏体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析出温度。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转变速度较快,转变发生滞后现象,及转变温度随加热速度的加快而升高。实测临界点用Acl表示冷却临界点用Arl表示。

说明亚共析钢、过共析钢加热时的相变过程?过共析钢在加热温度达到Acl时,将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化过程,在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的界面出现行核,随后相两界面推移,向铁素体的推移速度大于向渗碳体的推移速度,然后是剩余渗碳体的溶解过程,在之后为奥氏体的成分均匀化过程,最后发生铁素体向奥氏体的溶解过程,在Ac3处先析出渗碳体完全溶入奥氏体中。过共析钢同理。

为了获得均匀奥氏体,在相同奥氏体加热温度下,是原始组织为球状珠光体的保温时间短,还是细片状珠光体保温时间短?细片状珠光体保温时间短,由于片状珠光体的碳化物与铁素体的相界面的面积较大,易于形核,也易于溶解。而且片状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受碳在奥氏体的扩散控制,而粒状受碳在铁素体的扩散控制,前者要比后者大得多。

连续加热时形成奥氏体的转变有何特点?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进行,成分不均匀性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奥氏体的起始晶粒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细化。

珠光体的片间距,影响因素?片状珠光体中相邻两片渗碳体中心之间的距离称为珠光体的片间距.影响因素:奥氏体固溶碳含量的多少(亚共析钢中随碳含量的增多,铁素体孕育期增长,共析速度减慢,过共析钢中随碳含量的增多,转变速度变快)奥氏体状态的影响(残留碳化物、奥氏体不均匀化、晶粒细小具有促进珠光体行核,转变速度加快)合金元素含碳量的影响,综合加入系统整合作用。

淬火马氏体产生裂纹的原因?由于马氏体的比容比奥氏体高,因此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体积增大,产生较大的内应力,造成淬火马氏体显微裂纹。

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特定的加热和冷却:(1)首先将钢进行特定的奥氏体化,即:①奥氏体化温度较低,保温时间较短,加热转变没有充分完成;②或在(A+碳化物)两相区加热,在奥氏体中尚存在许多未溶的剩余碳化物,或者奥氏体成分很不均匀,存在许多微小的富碳区。(2)需要特定的冷却条件,等温转变温度高,等温时间要足够长,或者冷却速度极慢2、片状珠光体的低温退火

说明共析钢C曲线各个区,各条线的物理意义,并指出影响C曲线位置的主要因素?Al线为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转变平衡线,Ms为马氏体转变开视线,Mf为马氏体的转变终了线,C曲线左边的线为奥氏体转变开始线,右边的曲线为奥氏体转变的终了线。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影响其C曲线的位置,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都有一条先共析线。

TTT图CCT图主要区别?1、TTT图是指钢的等温转变动力学图,等温转变在整个温度范围内都能发生,只是孕育期有长短,但是CCT连续冷却转变却有所谓不发生转变的温度范围。

2、CCT图比TTT图向右下方移动,说明连续冷却发生在更低的温度和需要更长的时间

3、共析碳素钢和过共析碳素钢在连续冷却转变中不出现贝氏体的转变,只发生马氏体和珠光体的相变。

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a无扩散型的切变位移b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c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d存在大量的亚结构,低碳马氏体主要以高密度位错为主,高碳马氏体主要以大量精细孪晶为主e存在表面浮凸现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转变不完全性;奥氏体的稳定化;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分析马氏体高硬度原因?1相变强化,由于马氏体的切变位移造成了内部存在大量的位错、孪晶、微观界面等缺陷使马氏体强化和硬化。2固溶强化,由于马氏体晶界处固溶了大量的碳原子,造成严重的晶格畸变从而提高了强度和硬度。3时效强化,由于碳原子的偏聚区造成。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由于碳原子的偏聚造成整体趋势是随回火温度升高,硬度

下降;强度和韧性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在特定温度时会出现韧性显著降低。

贝氏体相变与珠光体共分析分解有哪些区别?珠光体晶核是两相的而贝氏体晶核是单相的;珠光体的行核地点是在奥氏体晶界处而贝氏体可以是晶界也可以是晶内

简述钢中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典型形貌和亚结构。

天津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 答案

天津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合金固态相变》B卷答案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 回火马氏体:淬火钢在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2. 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升高,一般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升高,但冲击韧性不一定总是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有些钢在某些温度回火时,韧性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3. 二次硬化现象:当M中K形成元素含量足够多时,500°C以上回火会析出合金碳化物,细小的弥散分布的合金K将使已经因回火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硬度重新升高,故称二次硬化。 4. 晶粒度:设n为放大100倍时每645mm2(lin2)面积内的晶粒数,则下式中的N被用来表示晶粒大小的级别,被称为晶粒度。N=2N-1 5. 形状记忆效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到某一特定温度以上时,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效应。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Bain模型,K-S模型,G-T模型。 2.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A形核,A长大,渗碳体溶解,A均匀化。 3.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其中非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过热度,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5.奥氏体是碳溶于γ-铁固溶体,碳原子位于八面体中心位置,钢中马氏体是 碳在α铁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点阵 6.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碳含量,Ms随碳含量升高而降低。 7.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炉冷,正火的冷却方式为空冷,正火后强度略高于于退火后的强度,组织更细小。 8.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M中碳原子的偏聚和聚集,M的分解,残余A分解,碳化物类型变化,a相回复与再结晶。 9.时效硬化机制有内应变强化,切过颗粒强化,绕过析出相(Orowan机制)。 10.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工业中也称为派登处理。11.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110}α’|| {111}γ(晶面关系),﹤111﹥α’|| ﹤110﹥γ(晶向关系)。 12.常用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伴随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水,水溶液(油)等;没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熔盐,碱(熔融金属)等。 三、选择(20分,每题1分) 1.亚共析钢在AC3下加热后的转变产物为__c_。 (a) F (b) A (c) F+A (d) P+F 2. 由于形成F与Fe3C的二相平衡时,体系自由能最低,所以A只要在A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__c__的二相混合物P。 (a)A+P (b)A+Fe3C (c)F+Fe3C (d)A+F 3.合金时效时随时间的延长硬度发生下降是发生了_b__。 (a) 冷时效(b) 过时效(c) 温时效(d) 自然时效 4.选出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时的相变阻力__b,c_ (a)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b)两相间的表面能(c)弹性应变能(d)塑性应变能 5.亚共析钢的先共析铁素体是在__d__以上向奥氏体转变的。 (a) AC1 (b) T0 (c) A1 (d) AC3

最新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答案资料

固态相变原理考试试题 一、(20分) 1、试对固态相变的相变阻力进行分析 固态相变阻力包括界面能和应变能,这是由于发生相变时形成新界面,比容不同都需要消耗能量。 界面能:是指形成单位面积的界面时,系统的赫姆霍茨自由能的变化值。与大小和化学键的数目、强度有关。为表面张力, 为偏摩尔自由能,为由于界面面积改变而引起的晶粒内部自由能变化 (1)共格界面的化学键数目、强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σ最小;半共格界面产生错配位错,化学键发生变化,σ次之;非共格界面化学键破坏最厉害,σ最大。 (2)应变能 ①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共格应变能):共格界面由错配度引起的应变能最大,半共格界面次之,非共格界面最小。 ②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体积应变能):和新相的形状有关,,球状由于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最大,针状次之,片状最小。 2、分析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中新相形核的作用 固相中存在各种晶体缺陷,如空位、位错、层错、晶界等,如果在晶体缺陷处形核,随着核的形成,缺陷将消失,缺陷的能量将给出一供形核需要,使临界形核功下降,故缺陷促进形核。 (1)空位:过饱和空位聚集,崩塌形成位错,能量释放而促进形核,空位有利于扩散,有利于形核。 (2)位错: ①形成新相,位错线消失,会释放能量,促进形核 ②位错线不消失,依附在界面上,变成半共格界面,减少应变能。 ③位错线附近溶质原子易偏聚,形成浓度起伏,利于形核。 ④位错是快速扩散的通道。 ⑤位错分解为不全位错和层错,有利于形核。 Aaromon总结: 刃型位错比螺型位错更利于形核;较大柏氏矢量的位错更容易形核;位错可缠绕,割阶处形核;单独位错比亚晶界上位错易于形核;位错影响形核,易在某些惯习面上形成。 (3)晶界:晶界上易形核,减小晶界面积,降低形核界面能 二、(20分) 已知调幅分解浓度波动方程为: ,其中: 1、试分析发生调幅分解的条件 只有当R(λ)>0,振幅才能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即发生调幅分解,要使R(λ)>0,得G”<0且| G”|>2η2Y+8π2k/λ2 令R(λ)=0得λc—临界波长,则λ<λc时,偏聚团间距小,梯度项8π2k/λ2很大,R(λ)>0,不能发生;λ>λc时,随着波长增加,8π2k/λ2下降,易满足| G”|>2η2Y+8π2k/λ2,可忽略梯度项,调幅分解能发生。 2、说明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和共格拐点,并画出化学拐点、共格拐点和平衡成分点在温度——成分坐标中的变化轨迹 化学拐点:当G”=0时。即为调幅分解的化学拐点; 共格拐点:当G”+2η2Y=0时为共格拐点,与化学拐点相比共格拐点的浓度范围变窄了,温度范围也降低了。 3、请说明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型相变的区别

45钢固态相变实验报告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报告材料基礎科学実験レポート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 班级:0707班 姓名:赵宇 学号:200766502

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学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日语强化)班级:0707班 姓名:赵宇学号: 200766502 组: ___ 实验时间:2010-10-9——2010-12-18实验室:材料馆111,123,117,113实验台: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报告 材料基礎科学実験レポート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目標と要求): (一)实验目的(目標): 1.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2.了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针对其应用特点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 并进行热处理操作。分析碳钢在热处理时,温度、冷却速度对其组 织与硬度的影响。 3.掌握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材料的金相组织,掌握不同的热处 理工艺中组织结构的转变。 4.了解各种硬度计的特点、原理、使用范围以及测定方法。 5.掌握定量金相的原理和测定方法。 6.了解几种常用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机械性能之间关系 的一般规律。 7.了解光学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要求(要求): 完成该设计性开放实验课程,要求同学独立的进行查阅资料、制定并实施实验方案、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等各个实践环节,在实验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以基本实验方法为主题,贯穿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实践中学习金属学等相关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主要仪器设备(機械と設備) 砂轮机、轮盘、砂纸(200#、400#、600#、800#、1000#)、抛光机、抛光布、抛光液、腐蚀液(4%硝酸酒精)、棉球、吹风机、光学金相显微镜、数码相机、布氏硬度计HB-300、洛氏硬度计HR-150、箱式电阻炉、读数显微镜JC-10 三、实验原理及步骤(原理と段取り) (一)原材料处理(元の材料の処理): 1.切样(切り) 2.倒角(丸め) 防止在打磨过程中由于试样边缘锋利划伤手指或划破砂纸。 3.打磨平面(平滑化) 4.制样(サンプルを作り) 5.粗磨(粗研削) 先用200#砂纸打磨,注意保持试样垂直,保证磨出水平面。到磨痕方向一致时,换400#砂纸,垂直于之前的磨痕进行打磨。注意及时用清水将

固态相变B(09)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选填大还是小)。可利用这一 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选填减少还是增大)淬火工件体积变化的目的。 2、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是——分解————、、———吸收———、————扩散————。 2、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临界淬火冷却速度———,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3、贝氏体主要有_上贝氏体__和__下贝氏体__两种,其中 _下_贝氏体强韧性好。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将答案填入下表) A.氧化 B.脱碳 C.过热 D.过烧 2、防止或减小高温回火脆性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A.回火后缓冷 B.回火后空冷 C.回火后水冷或油冷 D.回火后保温 3、下列对珠光体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珠光体团就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 B.珠光体团就是由一层(片)铁素体和一层(片)渗碳体所组成的区域 C.一个奥氏体晶粒所占区域转变成珠光体后。就称为珠光体团 D.珠光体中由层(片)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团 4、某钢的A C3为780℃,如在820℃保温并随炉冷却。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 A.完全退火B.再结晶退火 C.扩散退火D.球化退火 5、对奥氏体实际晶粒度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 B.奥氏体实际晶粒度比起始晶粒度大 C.加热温度越高实际晶粒度也越大 D.奥氏体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粒度无关 6、在A1温度以下发生的P转变,奥氏体与铁素体界面上的碳浓度___奥氏体与渗碳体界面上碳浓度,引起奥氏体中的碳的扩散。 A.低于 B.高于 C.等于 D.小于等于 7、在A1下,_____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8、贝氏体转变时,由于温度较高,会存在____的扩散。

固态相变理论部分答案

《固态相变理论》作业3 1.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答:1)孕育期的预相变:在贝氏体孕育期内,母相发生成分的预分配和结构的预转变。预相变期发生了原子的偏聚,形成贫碳区即为贝氏体相变的 形核位置。相变机制存在扩散和切变学派的争论。 2)贝氏体相变形核:贝氏体相变是非均匀形核,上贝氏体一般在奥氏体晶界处形核,而下贝氏体一般在奥氏体的晶内形核。 3)贝氏体的长大机制:存在三种观点1.马氏体型的贝氏体切变长大机制,这种学派认为,贝氏体长大与马氏体相似,以切变方式进行,但贝氏体 长大的速度比马氏体慢的多。判断依据是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效应现象。 切变包括滑移切变和孪生切变。2.扩散台阶长大机制,台阶机制可以为 扩散长大所利用,也可以为切变长大利用。3.扩散-切变复合长大模型, 这种模型首要条件是界面位错必须是刃型位错或刃型分量为主导的。因 为只有刃型位错才能攀移,而螺位错是不能攀移的。 2.试述影响贝氏体性能的基本因素。 C。形态为答:1)上贝氏体的形成中温转变,在350~550℃,组织为BF+Fe 3 羽毛状上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制。 2)下贝氏体的形成低温转变,小于350℃。BF大多在奥氏体晶粒内通过共格切变方式形成,形态为透镜片状。由于温度低,BF中的碳的过饱和 度很大。同时,碳原子已不能越过BF/A相界扩散到奥氏体中去,所以就 在BF内部析出细小的碳化物。同样,下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铁素体 中的扩散所控制。 3)碳含量及合金元素的影响奥氏体中的碳含量的增加,转变时需要扩散的原子数量增加,转变速度下降。除了铝和钴外,合金元素都或多或少 地降低贝氏体转变速度,同时也使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下降,从而使珠 光体与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分开。 4)奥氏体晶粒度大小的影响奥氏体晶粒度越大,晶界面积越少,形核部位越少,孕育越长,贝氏体转变速度下降。 5)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拉应力加快贝氏体转变。在较高温度的形变使 贝氏体转变速度减慢;而在较低温度的形变使得转变速度加快。 6)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影响

固态相变

1. 固态相变与液固相变在形核、长大规律和组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答:固态相变形核要求有一个临界过冷度△Tc,只有当过冷度△T>△Tc时才满足相变热力学条件。这是固态相变形核与液-固相变的根本区别。相同:形核和长大规律相同,驱动力相同都存在相变阻力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异处:不同点:(1)液-固相变驱动力为自由焓之差△G 相变,阻力为新相的表面能△G表,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表,而固态相变多了一项畸变能△G畸,基本能连关系为:△G = △G 相变+△G界面+△G畸(2)固态相变比液-固相变困难,需要较大的过冷度。固态相变阻力增加了应变能等,即固态相变中形核困难. 3.固态相变时为什么常常首先形成亚稳过渡相。佳美试卷P31P33 (1)能量方面,所需要驱动力,平衡相大于过渡相,过渡相的界面能和应变能要低,形成有利于降低相变阻力。(2)成分和结构方面。过渡相在成分和结构更接近母相,两相易于形成共格或半共格界面,减少界面能,降低形核功,形核容易进行。 4.如何理解脱溶颗粒在粗化过程中的“小粒子溶解”和“大粒子长大”现象。 (1)粗化过程驱动力是界面能的降低当沉淀相越小,其中每个原子分到的界面能越多,化学势越高,与它处于平母相中的溶质原子浓度越高即c(r2)>c(r1)。由此可见,在大粒子r1和小粒子r2之间体中存在浓度梯度,因此必然有一个扩散流,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大粒子通过吸收基体中的溶质而不断长大,小粒子要不断溶解收缩,放出溶质原子来维持这个扩散流。所以出现了大粒子长大、小粒子溶解的现象 (2) 粗化过程中,小粒子溶解,大粒子长大,粒子总数减小,r增加。小粒子溶解更快。温度T升高,扩散系数D增大,使dr/dt增大。所以当温度升高,大粒子长大更快,小粒子溶解更快。 5.如何理解调幅分解在热力学上无能垒,但在实际转变过程中有阻力。 (1)应变能,溶质溶剂原子尺寸不同 (2)梯度能,原子化学键结合 (3)相间点阵畸变 6.调幅分解与形核长大型脱溶转变的主要区别。见佳美试卷P14 P34 7.如何从热力学角度理解马氏体相变的无扩散性。

固态相变考试题

一、名称解释(10分,每题2分) 1.回火马氏体 答:淬火钢在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2.回火脆性 答:随回火温度升高,一般是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升高,但冲击韧性不一定总是随回火温度升高而升高,有些钢在某些温度回火时,韧性反而显著下降的现象。 3.组织遗传 答:合金钢构件在热处理时,常出现由于锻压、轧制、铸造、焊接等工艺而形成的原始有序粗晶组织。这些非平衡的粗晶有序组织(马氏体、贝氏体、魏氏组织等)在一定加热条件下所形成的奥氏体晶粒继承或恢复原始粗大晶粒的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4.时效 答:过饱和的固溶体在室温放置或加热到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得溶质原子在固溶体点阵中的一定区域内析出、聚集、形成新相,引起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称为时效。5.形状记忆效应 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到某一特定温度以上时,能自动回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效应。 6. 二次硬化现象 当M中K形成元素含量足够多时,500°C以上回火会析出合金碳化物,细小的弥散分布的合金K将使已经因回火温度升高而下降的硬度重新升高,故称二次硬化。 7. 晶粒度 设n为放大100倍时每645mm2(lin2)面积内的晶粒数,则下式中的N被用来表示晶粒大小的级别,被称为晶粒度。N=2N-1 二、填空:(20分,每空0.5分) 1. 马氏体转变时K-S关系是指{110}α’ || {111}γ(晶面关系),﹤111﹥α’|| ﹤110﹥γ(晶向关系)。 2. 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固溶体,碳原子位于八面体中心位置,钢中马氏体是碳溶于a -Fe过饱和固溶体,具有体心正方点阵点阵。 3. 固相界面根据其共格性有共格,半共格,非共格,其中非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小。 4. M回火加热时,回火转变过程依次为 M中碳原子的偏聚和聚集,M的分解,残余A分解,碳化物类型变化,a相回复与再结晶。 5. 由淬火时造成的三类内应力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三类应力消失或减小的顺序和原因为:第三类应力,原因是 M分解,造成碳原子析出;第二类应力,原因是碳化物的析出;第一类应力,原因是 a相再结晶。 6. 时效硬化机制有内应变强化,切过颗粒强化,绕过析出相(Orowan机制)。 7.A转变时,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称为过热度,它随加热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8. 奥氏体转变的四个阶段是 A形核,A长大,渗碳体溶解,A均匀化。 9. 影响钢的Ms点的最主要因素是含碳量,Ms随含碳量升高而降低。 10. 高碳钢为了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工业中也称为调质处理。 11. 一般退火采取的冷却方式为炉冷,正火的冷却方式为空冷,正火后强度略高于退火后的强度。 12. 分析物相组成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请举出其中的两种:中子衍射, X射线衍射。 13. M转变的切变模型有Bain模型,K-S模型,G-T模型。 14. 常用的淬火介质中,淬火时伴随有物态变化的介质有:水,水溶液(油)等;

固态相变试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固态相变 习题学习资料

固态相变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 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

*本答案基本根据录音整理所得,课本有的标了页码* 金色固态相变原理 简答题 1.简述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化的过程。(P42) 答:(1)奥氏体形核奥斯体的形核是通过形核和长大完成的。奥氏体的晶核是依靠系统的能量起伏、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形成的;(2 )奥氏体晶核长大奥氏体的长大过程是两个新旧界面向原来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移的过程,驱动力为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3)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铁素体的溶解速度大了渗碳体的溶解速度,使渗碳体过剩而逐渐溶入奥氏体中;(4)奥氏体的均匀化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碳原子的扩散使碳原子的分布趋于均匀。 2.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76) 答:(1)切变共格和表面浮突现象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原子基集体有规则的向新相中迁移,形成切变共格界面,表面产生浮突效应;(2)无扩散性仅由面心立方点阵通过切边改组为体心立方点阵,而无成分的变化;(3)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4)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相变温度在Ms-Mf完成,但是转变不能完全进行,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5)可逆性 3.什么是第一类回火脆性,避免其发生的方法有哪些?(P143) 答:在250-400°C之间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低温回火脆性,也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避免方法:(a)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b)用Al脱氧或加入Nb、V、Ti等合金元素以细化奥氏体晶粒;(c)加入Mo、W等能减轻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合金元素;(d)加入Cr、Si以调整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使之避开所需的回火温度;(e)采用等温淬火工艺代替淬火加回火工艺。 4.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那种会出现显微裂纹,为什么?(根据录音所得) 答:片状马氏体。显微裂纹是片状马氏体形成是产生的,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分成两个部分,而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大小受到限制,所以马氏体的大小是不同的。后形成的马氏体片不断的撞击先形成的马氏体。由于马氏体的形成速度非常快,所以相互撞击,同时还与奥氏体晶界撞击,产生较大的应力场,另外片状马氏体的含碳量比较高,不能通过滑移和孪晶等变形方式消除应力,所以片状马氏体容易出现显微裂纹。 板条马氏体之间的夹角比较小,基本上是平行的,相互撞击的几率较小,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可以缓解应力,所以板条马氏体没有出现显微裂纹。 5.什么是材料的热处理?其目的是什么?常见的热处理工艺有哪些?(根据录音所得)答:材料的热处理是通过特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来获得工程上所需的组织的一种工艺过程的总称。目的:改变金属及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使其满足服役条件所提出的性能要求。常见的热处理工艺有淬火、正火、退火和回火。 6.如何区别高碳钢中的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根据录音所得) 答:(1)高碳钢回火马氏体表面浮突呈锥字型,它的相变是通过共格切变机制完成的。而下贝氏体的表面浮突是不平行的相交成V字形,而且它的铁素体不是通过切变共格完成的;(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和孪晶,而下贝氏体中的铁素体中只有位错盘结没有孪晶结构存在,其韧性较好。(3)下贝氏体中碳沿着与贝氏体长轴呈50-60°倾斜的直线规则排列与相间析出相似。回火马氏体中碳在铁素体中是均匀分布的。 7.奥氏体的晶核最容易在什么地方形成?为什么?(P40)

固态相变 习题

第一章自测题试卷 1、固态相变是固态金属(包括金属与合金)在()和()改变时,()的变化。 2、相的定义为()。 3、新相与母相界面原子排列方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其中()界面能最低,()应变能最低。 4、固态相变的阻力为()及()。 5、平衡相变分为()、()、()、()、()。 6、非平衡相变分为()、()、()、()、()。 7、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原子迁动方式不同分类:()、();按生长方式分类()、()。 8、在体积相同时,新相呈()体积应变能最小。 A.碟状(盘片状)B.针状 C.球状 9、简述固态相变的非均匀形核。 10、简述固态相变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自测题试卷 1、分析物相类型的手段有()、()、()。 2、组织观测手段有()、()、()。 3、相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4、阿贝成像原理为()。 5、物相分析的共同原理为()。 6、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 7、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衬度像分为()、()、()。 第三章自测题试卷 1. 根据扩散观点,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必须依靠系统内的(): A.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B. 相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C.能量起伏、价键起伏、相起伏 D. 浓度起伏、价键起伏、结构起伏 2. 奥氏体所具有的性能包括:() A.高强度、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B.高塑性、顺磁性、密度高、导热性差; C.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顺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D.较好热强性、高塑性、铁磁性、线膨胀系数大。 3. 影响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4.控制奥氏体晶粒大小的措施有:(),(),(),()。 5.奥氏体是Fe-C合金中的一种重要的相,一般是指(),碳原子位于()。 6. 绘图说明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7. 奥氏体易于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成核的原因是什么? 8. 简述连续加热时奥氏体转变的特点。 9. 说明组织遗传的定义和控制方法。 10. 从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出发说明珠光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征。 第四章自测题试卷 1、填空题 1) 根据片层间距的大小,可以将珠光体分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途径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珠光体的长大方式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固态相变整理

11、在1127℃某碳氢气体被通入到一低碳钢管(管长1m ,管内径8 mm ,外径12 mm )。管外保持为纯氢气氛,有可能使管外表面的碳活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假设在碳氢气体中的碳活度是很高的,以致于在气氛中有固体颗粒碳。已知:在1127℃时,碳的扩散系数为D = 6×10- 6 cm 2/s 。试计算通碳氢气体100小时后,会有多少碳扩散到管的外面来 ? (2) 12、有一容器,其外层是低碳钢,里层为不锈钢。里层的厚度是外层的1/100。现容器内充有氢气。已知:在试验温度下,低碳钢为α相,不锈钢为γ相;在这温度下氢气在α、γ两相界面处的重量百分浓度分别为C α=0.00028%,C γ=0.00045% ;并假设在试验温度下,D α=100 D γ。试问哪一层对阻止氢气的向外扩散起了决定性作 用 ?(2) 13、某低合金过共析钢(含0.9%C )被加热到800℃,形成了奥氏体组织,然后被快速冷却到A 1温度以下保温,直到完全转变成珠光体组织。因为是过共析钢,所以在珠光体转变前有自由渗碳体析出,会沿着晶界析出一层厚的渗碳体,损害钢的性能。已知:在550℃、650℃珠光体转变完成时间分别为10秒和10分钟。试计算在550℃转变的危害性大,还是650℃时转变的危害性大 ?(3) 14、一种没有合金化的具有粗大片状石墨的灰口铸铁,以相当缓慢的冷却速率通过A 1温度。发现其组织特点为:金属基体相主要是珠光体,但是每一片石墨都被一层先共析铁素体包围。假设通过试验已经知道,需要作为珠光体形核核心的渗碳体,直到710℃还不可能形成,另一方面,铁素体却很容易形核,如果冷却速率为1K / min 。取C 的扩散系数为 D α =0.02exp(–Q / RT), Q=83600 J / mol 。计算一下会形成多厚的铁素体层。作为近似计算,可认为是在中间温度区间的一个等温反应过程。如果是球状石墨周围形成了所谓的牛眼状铁素体(如题14图),在放大500倍条件下,经测量铁素体平均厚度为6.5mm ,在以上条件下,试估算其冷却速率。(3) 15、为避免镍和钽直接反应,在镍和钽片中间插入一层厚0.05cm 的MgO ,如题15图所示。在1400℃时,Ni 离子将通过MgO 层向钽片扩散,试计算Ni 离子每秒的扩散量。 已知Ni 离子在MgO 中的扩散系数为9×10-12 cm 2 / s ,在1400℃时,Ni 的点阵常数是3.6×10-8 cm 。(4) 16、直径3cm 、长10cm 管子,一端装有浓度为0.5×1020atoms/cm 3的氮(N )和0.5×1020atoms/cm 3的氢(H ),另一端装有1.0×1018atoms/cm 3的氮和1.0×1018atoms/cm 3的氢,中间用一体心立方结构的铁膜片隔开,如题16图所示。气体不断地引入这管子以保证氮和氢的浓度为常数。整个系统都是在700℃下进行。系统设计要求每小时扩散通过该膜片的氮不超过1%,而允许90%的氢通过该膜片。试设计该膜片的厚度。已知:在700℃的体心立方晶体铁中,N 原子的扩散系数D=3.64×10-7 cm 2/s ,氢原子的扩散系数D=1.86×10-4 cm 2/s 。(5) 17、设计一厚度为2cm 储存氢气的球罐。要求每年由于扩散损失的氢气小于50kg ,球罐的温度保持在500℃。球罐可用镍、铝、铜、铁金属来制造,氢气在这些金属中的扩散参数和用镍、铝、铜、铁金属来制造球罐的成本如表所示(6) 18、一共析碳素钢在A 1温度于湿氢中进行脱碳处理,在钢的表面会形成一铁素体层。该铁素体层将以一定速率增厚,增厚的速度由通过表面铁素体层的碳扩散速率来控制的。取扩散系数D α = 3.6×10- 7 cm 2/s 。试分别用稳态近似法和Wagner 方法计算,表面铁素体层长到1mm 厚需要多长时间?(8) 19、含有0.3%C 和1%Al 的钢,淬火后进行回火,然后在550℃氮化处理25小时。如果氮在α-Fe 中的溶解度为T N /1580009.1)ln(%--=。问氮化层有多厚 ?(8) 20、在缓慢冷却过程中,亚共析钢中已产生了铁素体和珠光体交替隔开的带状组织,为消除这种带状组织,需要进行扩散退火。由实验知,厚度为25mm 的钢板在900℃进行扩散处理,大约两天就够了。如果把这种钢板进一步轧制成5mm 厚的钢板,并在1200℃进行扩散,问:需要处理多长时间才能得到与前面同样的效果 ?(9) 21、碳素钢的魏氏组织是在较快冷却速度下得到的组织。但是这种组织首先是在含有10%Ni 的陨石中发现的,陨石中片状组织的厚度可达到5mm ,估算一下陨石必须具有多快的冷却速度,才能形成这种组织 ? 计算时使用以下数据:如碳素钢以100K/s 的冷速,可以得到2m μ厚度的铁素体。(9) 22、在银的表面已经沉积了一层银的放射性元素,然后将整个系统进行退火,放射性元素将要扩散进入内部。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总结

第十一章固态相变与材料处理 第一节固态相变总论 一.固态相变的特点与分类 固态相变时至少存在以下变化之一:晶体结构的变化;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序度的变化,如合金的有序化转变,即点阵中原子的配位发生变化 相变的驱动力是新相和母相间的自由能之差驱动力靠过冷度来获得 阻力: 新相晶核形成时引起的界面能和体积应变能,固态相变也符合最小自由能原理。1)固态相变的特点 1.固态相变阻力大 2.原子迁移率低 3.非均匀形核 4.新相有特定形状 5.相界面结构关系 6.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2)固态相变的分类 1. 按热力学分类 一级相变:有体积变化,有相变潜热(放热或吸热),大多数相变属于一级相变; 二级相变:二级相变时仅有材料的压缩系数、比热容、热膨胀系数变化。如磁性转变、有序转化。 2. 按动力学分类:依据原子运动特征分 扩散型相变:相变时有原子长距离扩散(超过原子间距),导致成分变化,大多数相变属于扩散型; 无扩散型相变:没有原子扩散,相变前后没有成分变化;(如马氏体相变) 3. 按相变方式分类: 形核-长大型相变:新相与母相间有界面,大多数相变为此类; 无核相变:新旧相之间无明显界面,如调幅分解。 二. 相变的热力学 1)相变时自由能的变化 假设在均匀母相α中形成一个半径为r的球形新相β,则系统总自由能变化量为:ΔG ΔG= Gβ-Gα Gα代表原始相(即母相)的Gibbs自由能 Gβ代表生成相(即新相)的Gibbs自由能 固态相变时形成半径为r的球形晶胚所引起系统自由能的变化(ΔG)为: △G=-(4π/3)r3(△GV+△GE)+4πr2γαβ ΔGν----形成单位体积晶核时的自由能变化,常为负值; ΔGE----形成单位体积晶核时所产生的应变能; γ----晶核与基体之间交界面的单位面积界面能 化学自由能使系统的总自由能降低,是相变的驱动力;而界面能和应变能是相变的阻力。相变发生的条件是系统的总自由能的下降,即△G<0 2)相变时临界形核条件

固态相变原理

固态相变原理 1、相变的基础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相变能否进行,相变的方向 2)相变进行的途径及速度 3)相变的结果,即相变时结构转变的特征。 分别对应相变热力学、相变动力学和相变晶体学。 相变是朝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 相变是选择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的途径进行; 相变可以有不同的终态,但只有最适合结构环境的新相才易于生存下来。 2、固态相变的特殊性 (相界面、弹性应变能、位向关系与惯习面、亚稳过渡相、原子迁移率、晶体缺陷)。 固态相变除满足热力学条件外,还须获得额外能量来克服晶格改组时原子间的引力,即存在相变势垒。相变势垒由激活能决定,也与是否有外加机械应力有关。 3、相变驱动力和相变阻力 驱动力:体积自由能,来自晶体缺陷(点,线,面缺陷)的储存能。 储存能由大到小的排序:界面能,线缺陷,点缺陷。 界面能中界隅提供的能量最大,但体积分数小,界棱次之,界面最小,但体积分数最大。 相变阻力是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 弹性应变能与新旧相的比容差和弹性模量,及新相的几何外形有关。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大,非共格界面的界面能最大。球形新相界面能最小,但应变能最大,圆盘状新相相反,针状新相居中。 4、长大方式 新相晶核的长大分为协同(共格或半共格,切变)和非协同(非共格或扩散)两种,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原子只能短程扩散时,长大速度与过冷度(温度)存在极大值;长程扩散时,长大速度与扩散系数和母相的浓度梯度成正比,与相界面处两相的浓度差呈反比。 5、相变速率

相变速率满足Johnson-Mehl方程或Avrami经验方程。相变之初和相变结束其,相变速率最小,转变量约50%时,相变速度最大。扩散型相变的动力学曲线呈“C”形。是由驱动力和扩散两个矛盾因素共同决定的。 6、C曲线 “C”曲线建立的原理:一定外界条件下,只要发生了相变,宏观上就能检测出某种变化(组织,结构,性能等),确定该条件下这种变化与新相转变量的关系。相变进行的难以程度决定“C”曲线的位置。“C”曲线可分为六种类型,影响“C”曲线的因素有:化学成分,奥氏体化条件和奥氏体晶粒尺寸,原始组织及外界能量(塑性变形等)。凡是使过冷奥氏体稳定的因素均使“C”曲线右移(右移,说明相变所需要的临界冷却速率越小,相变越容易)。连续冷却时,“C”曲线“滞后”,即向右下方向漂移。 7、用TTT曲线和CCT曲线判断组织组成的原则。 只要过冷奥氏体经过或停留在那个区,就转变为该区对应的组织。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完后,再经过任何区域都不会发现任何变化,是其自然冷却。冷速越快,硬度越高。冷速超过某临界值时(临界冷却速度),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成马氏体。

固态相变试题

固态相变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说明奥氏体的组织特征和性能 6.说明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7.简要说明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8.简要说明珠光体的转变体制 9.简要说明珠光体转变产物的机械性能 10.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 11.简要说明马氏体相变的形核理论和切边模型 12.说明马氏体的机械性能,例如硬度、强度和韧性 13.简要说明贝氏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 14.说明恩金贝氏体相变假说 15.说明钢中贝氏体的机械性能 16.说明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17.分析合金脱溶过程和脱溶物的结构 18.分析合金脱溶后的显微组织 19.说明合金脱溶时效的性能变化 20.说明合金的调幅分解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21.试计算碳含量为2.11%(质量分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22.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有哪些? 23.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力学的因素。 24.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25.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26.试述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的判据 27.试述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的异同点 28.试述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 29.试述贝氏体的形核特点 30.熟悉如下概念:时效、脱溶、连续脱溶、不连续脱溶。 31.试述Al-Cu合金的时效过程,写出析出贯序 32.试述脱溶过程出现过渡相的原因 33.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相变、平衡脱溶、扩散性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 1.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1)按热力学分类:①一级相变②二级相变 (2)按平衡状态图分类:①平衡相变 ㈠同素异构转变和多形性转变㈡平衡脱溶沉淀㈢共析相变㈣调幅分解㈤有序化转变 ②非平衡相变㈠伪共析相变。㈡马氏体相变。㈢贝氏体相变。㈣非平衡脱溶沉淀。 (3)按原子迁移情况分类:①扩散型相变。②非扩散型相变 (4)按相变方式分类:①有核相变②无核相变

《金属固态相变教程》课后习题

.固态相变和液固相变有何异同点? .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哪些因素构成相变地阻力? .为什么在金属固态相变过程中有时出现过渡相,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形核有何影响? .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特征? .为什么大多数固态相变具有形核阶段? .为什么金属固态相变复杂多样?阐述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作用. .晶粒长大驱动力,晶粒长大时界面移动方向与晶核长大时地界面移动方向有何不同, .阐述碳化物颗粒地粗化机理,钢地退火软化机理. .掌握如下基本概念: 固态相变;平衡转变;共析转变;平衡脱溶;扩散型相变;无扩散型相变;均匀形核;形核率二、钢中地奥氏体 .什么叫奥氏体? .奥氏体地晶体结构,奥氏体地质量体积小、导热性差地原因是什么? .试计算碳含量为%(质量分数)地奥氏体中,平均几个晶胞有一个碳原子? .说明亚共析钢地加热转变过程. .试计算奥氏体地八面体间隙大小. .试说明临界点、、与加热、冷却过程小地临界点之间有何关系? .何谓晶粒,晶粒为什么长大,细化奥氏体晶粒地措施有哪些? .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地原因,为什么出现混晶,如何控制? .共析钢地奥氏体形成过程.为什么铁素体先消失,部分渗碳体末溶解完毕? .非平衡加热时,奥氏体形成特点是什么? 三、珠光体共析分解 .何谓珠光体,本书中地定义与以往地书中地概念有何重要区别? .影响珠光体片间距地因素有哪些? .试述片状珠光体地形成过程. .试述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地因素. .试述珠光体转变为什么不能存在领先相? .过冷奥氏体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片状珠光体,什么条件下形成粒状珠光体? .相间沉淀和珠光体分解有什么关系? .将热轧空冷地钢再重新加热到温度稍上,然后炉冷,试问所得地组织有何变化? 四、马氏体相变 .熟悉以下基本概念: 热稳定化、反稳定化、不变平面应变、惯习面、热弹性马氏体、形状记忆效应、正方度. .试述马氏体相变地主要特征及马氏体相变地判据. .点地物理意义及影响点地主要因素有哪些? .马氏体地定义?以往马氏体地定义有哪些? .高碳钢淬火马氏体购物理本质及%马氏体地物理本质有哪些? .试述钢中马氏体地晶体结构和形貌. .马氏体中地位向关系有哪些? .绘图说明马氏体在奥氏体中地种不同取向. .计算模型第一切变地切变角. .绘图说明模型地切变过程,并且讨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试述淬火马氏体显微裂纹地成因及其危害. .试述马氏休相变地动力学特点. .试述马氏体地形核特点.

第9章习题及答案_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第九章相变过程 9-1 名词解释: 一级相变二级相变扩散型相变无扩散型相变扩散控制的长大界面控制的长大 9-2 什么叫相变?按照相变机理来划分,可分为哪些相变? 9-3 分析发生固态相变时组分及过冷度变化相变驱动力的影响。 9-4 马氏体相变具有什么特征?它和成核-生成相变有何差别? 9-5 试分析应变能及表面能对固态相变热力学、动力学及新相形状的影响。 9-6 请分析温度对相变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影响。 9-7 调幅分解与脱溶分解有何异同点?调幅分解所得到的显微结构与性能有何特点? 9-8 当一种纯液体过冷到平衡凝固温度(T0)以下时,固相与液相间的自由焓差越来越负。试证明在温度T0附近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近似地为:,式中?H V <0为凝固潜热。 9-9 在纯液体平衡凝固温度T0以下,临界相变势垒随温度下降而减小,于是有一个使热起伏活化 因子exp为极大值的温度。试证明当T=T0/3时,exp有极大植。(提示:利用 表达式) 9-10 为什么在成核一生长机理相变中,要有一点过冷或过热才能发生相变?什么情况下需过冷,什么情况下需过热? 9-11 何谓均匀成核?何谓不均匀成核?晶核剂对熔体结晶过程的临界晶核半径r*有何影响? 9-12 在不均匀成核的情况下,相变活化能与表面张力有关,试讨论不均匀成核的活化能△G h*与接触角θ的关系,并证明当时,△G h*是均匀成核活化能的一半。 9-13 铁的原子量为55.84,密度为7.3g/cm3,熔点为1593℃,熔化热为11495J/mol,固-液界面能为2.04×10-5J/cm2,试求在过冷度为10℃、100℃时的临界晶核大小,并估计这些晶核分别由多少个晶胞所组成(已知铁为体心立方晶格,晶格常数a=0.305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